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更新时间:2024-05-26 00: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从事本领域科研、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

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现代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其响应体系。尤其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

主要研究地球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第四纪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全球变化的历史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变异与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生态系统对气候风险和气候变化的适应、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全球变化的区域性响应;建立减灾防灾的预警机制以及对灾害的评估系统。

2.环境评价与规划

本研究方向以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侧重区域和各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开发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估以及区域和各功能区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等。如旅游区环境规划、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等,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自然资源评价与合理利用

本研究方向以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科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重点开展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自然资源利用结构变化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自然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及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该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决国土信息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专业领域的GIS应用问题,同时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数字城市开发技术、国土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决策支持专家系统,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5.区域自然地理学

本方向涉及自然地理学的各主要领域的内容与方法、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理论以及自然地理学的应用问题。该方向力图将传统区域自然地理学罗列各自然地理因子特征的方法,转变成将各因子在区域背景下统一起来,以更好地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更有效地描述,揭示和预测。由此探索出一条较新的区域自然地理学发展方向,更新其研究内容与方法,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做出有益贡献,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专业课程一览表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概论 硕士英语精读翻译与写作 硕士英语听说 01307050101 地球系统科学 课程 学时 20 36 144 64 40 学 分 1 1.5 4 1.5 2 任课老师 周学军 胡东生 开课学期 (春/秋) 秋 春 秋、春 秋、春 秋 专业必修课 备 注 公共必修课

01307050102 环境科学 01307050103 地理信息系统 01307050104 生态系统生态学 01307050105 数理统计 01307050106 全球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01307050107 环境地球化学 01307050108 自然资源学 01307050109 GIS高级应用 01307050110 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 01307050111 资源经济学 01307050112 环境学研究方法 01307050113 计算机制图 01307050114 灾害学概论 01307050115 水资源学 01307050116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01307050117 气候学研究进展 01307050118 地表过程 01307050119 群落生态学 01307050120 冰冻圈研究进展 01307050121 地球科学研究进展(英语授课) 01307050122 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英语授课) 教学实践 学术报告 40 40 40 60 40 40 40 40 4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10 6-8次 2 2 2 3 2 2 2 2 2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 2 吴甫成 彭 渤 秦建新 李德平 吴甫成 韩 广 章新平 刘新华 章新平 谢自楚 彭 渤 谢炳庚 李 晖 秦建新 李德平 韩 广 胡东生 李 晖 谢炳庚 吴甫成 彭 渤 秦建新 肖 洪 毛德华 彭 渤 刘春平 周学军 章新平 韩 广 韩 广 谢自楚 韩健康 彭 渤 韩健康 韩 广 秋 秋 秋 秋 春 春 春 春 春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必修环节 选修课 (各方向至 少选修4.5学分) 方向一必修 方向二必修 方向三必修 方向四必修 方向五必修 五、专业课程开设具体要求 课程编号:01307050101

课程名称:地球系统科学 英文名称:Earth System Science 任课老师:周学军、胡东生

适用学科、方向:自然地理专业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气象气候学、地质学

内容简介:地球系统科学是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地球科学。它强调从整体角度出发,把地球看成一个由相互作用的地核、地幔、地壳圈、海洋、大气层、冰雪圈、生物圈和行星、太阳等构成的统一系统。其核心内容是统一构造理论,该理论包括地球动力学,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全球环境变化三大部分,重点研究地球构造和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法,藉以解释地球的动力学特征、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全球环境变化。总之,地球系统科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且不仅要研究自然规律,还要为社会发展提出规划依据。从方法论角度看,该学科首先是现象的观测和数据的积累;其次是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规律出发,建立地球过程的定量关系,然后进行分析解释;第三是建立模型;第四是模型的验证。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陈泮勤,马振华,王庚辰.地球系统科学[M].科学出版社,1992.

2、何国琦,李茂松.论地球系统.北京大学学报[J],1998,34(2): 370-378.

3、Earth System Sciences Committee NASA Advisory Council.Earth system science A Closer view[M].Washington ,D.C.: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1988.

课程编号:01307050102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cience 任课老师:吴甫成、彭渤

适用学科、方向:自然地理专业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环境学概论 内容简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阐述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探讨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的污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防治,包括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大气污染与防治,水体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与防治,噪声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放射性污染控制,介绍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环境、区域环境、环境规划、环境管理,以及人口、能源、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叶文虎.环境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郭怀成.环境规划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张从.环境评价教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7、丁桑岗.环境评价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8、奚旦立.环境监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课程编号:01307050103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任课老师:秦建新、李德平

适用学科、方向:自然地理专业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数据库原理

内容简介:该课程系统介绍GIS的基本概念、原理、组成、功能、发展前景及国内外常见GIS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牢固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空间信息的描述、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空间分析方法、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利用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技术解决专业研究中的常见GIS问题。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0. 3、陈俊,宫鹏.实用地理信息系统[M].科学出版社, 2002. 4、张超.地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龚建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武汉测绘大学出版社, 2001. 6、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科学出版社, 1999. 7、张超.地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课程编号:01307050104

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system Ecology

任课老师:吴甫成、韩广

适用学科、方向:自然地理专业所有方向

内容简介:介绍生态系统组分、结构、重要特征和基本原理,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自我调节理论等;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过程:物种流动、物种迁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物生产和资源分配;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苔原、湿地、淡水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管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估要点和指标以及生态系统修复、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蔡晓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生态系统生态学[M]. 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 2、奥德姆.系统生态学[M].蒋有绪.科学出版社,1993.

3、蔡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上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蔡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肖笃宁.科学出版社, 1990. 6、李博.普通生态学[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 7、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7. 8、王松如.城市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1990. 9、王松如.现代生态学透视[M].科学出版社,1990.

10、Adsersen A et al. Cyanogenic plants in the Galapagos island: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aspects[M].Oilos,1993, 67: 511-520.

11、Allan J D. Stream ecolog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unning water[M].Chapman&Hall,1995.

课程编号:01307050105 课程名称:数理统计 英文名称:Statistics

任课老师:章新平、刘新华

适用学科、方向:自然地理专业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内容简介:本课程介绍数据的基本类型及其变换,数据的分布特征,地理数据库;概率函数和统计假设检验,数据的离散性分布和连续性分布;空间类型的抽样设计,抽样分布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一元和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数据处理,系统聚类方法;判别分析,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两类判别分析;周期分析;随机过程分析,自然正交展开;因子分析。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张超,杨秉庚.计量地理学基础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刘新华.统计学原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么枕生,丁裕国.气候统计[M].气象出版社,1990.

4、屠奇璞,丁裕国.气象应用概率统计学[M].气象出版社,1984.

课程编号:01307050106

课程名称:全球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英文名称:Global Climate System and Climate Change 任课老师:章新平、谢自楚

适用学科、方向:自然地理学科的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方向 预修课程:气象学与气候学、数理统计

内容简介:本课程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气候系统的变率,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和事实;大气环流的变化,大气活动中心,大气超长波,东亚季风区的季节变化;世界三大涛动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ENSO系统:南方涛动,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指数;ENSO的气候影响;沃克垂直环流;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世界海洋大尺度特征的观测事实,洋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的事实与机制;气候系统中的韵律;地球的冰雪圈,冰雪圈在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冰雪覆盖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潘守文.现代气候学原理[M].气象出版社,1994. 2、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M].气象出版社,1994.

3、王绍武.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M].气象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01307050107 课程名称:环境地球化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任课老师:彭渤

适用学科、方向:自然地理学科的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以及环境评价与规划研究方向 预修课程:无机化学(或普通化学)、地质学基础

内容简介:本课程系统介绍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基本研究方法,从环境形成和演变的角度研究这些圈层之间的地球化学联系,分析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水、土壤、和植物等的化学组成的改变及引起的环境问题。探讨资源开采、城市化、大型工程(如核电站)建设等引起重大环境问题的地球化学成因机制。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Keller EA. Environment Geology (8th edition) [M].Prentice Hall.New Jersey, 1997.

2、Lundgren L W. Environmental Geology (2th edition) [M].Prentice Hall.New Jersey, 1999.

3、卢卡舍夫 К И, 卢卡舍夫Β К.表生带地球化学[M].曾志远.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4、别乌斯 Α Α,格拉波夫斯卡娅Л И,季霍若瓦Η Β.环境地球化学[M].朱颜明. 科学出版社,1982. 5、王凯雄.水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6、王晓蓉.环境化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戎秋涛,翁焕彩.环境地球化学[M].地质出版社,1990.

课程编号:01307050108 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

英文名称:Progress in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任课教师:谢炳庚、李晖

适用学科、方向: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评价与利用 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

内容简介:系统介绍自然资源研究的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的近今成果,重点讨论资源价值论、资源核算论、资源产业论、资源制度论、资源配置论和生存空间论等自然资源研究相关理论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中国和世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案例分析。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蔡运龙.自然资源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0.

2、封志明,王勤学.资源科学论纲[M].地震出版社,1994.

课程编号:01307050109 课程名称:GIS高级应用

英文名称:Advanced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任课老师:秦建新、李德平

适用学科、方向:自然地理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向

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数据库原理、地理信息系统

内容简介:该课程主要介绍GIS的各种应用,包括在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军事公安、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实用数据库建设、政务办公、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房地产管理、数字区域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常见GIS软件的高级功能,主要介绍MAPINFO、ARCVIEW、ARCGIS等GIS软件的高级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应掌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步骤、方法,并能根据需要做一些简单的二次开发。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党安荣.ArcGIS 8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樊红.ARC/INFO应用与开发技术 (修订版) [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樊红.ArcView GIS 应用与开发技术[M].武汉测绘大学出版社,2001.

4、范文义,周洪泽.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丛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陈秀万.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遥感与GIS技术应用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罗云启,曾琨,罗毅.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MapInfo高级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课程编号:01307050110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Physical Geography 任课老师:韩广

适用学科、方向:自然地理学科区域自然地理学方向

预修课程: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学、世界自然地理学

内容简介:自然地理学的历史及其发展特点;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性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以及与人文地理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区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区域描述、解释、建模、预测的方法与发展方向;主要自然地理过程的特点、规律及机制;自然地理区划的本质、方法及问题;自然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领域与存在及其对策问题。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赫特纳[德].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6.

2、哈特向[美].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商务印书馆,1989. 3、哈 维[美].地理学中的解释[M].商务印书馆,1996.

4、詹姆斯,马丁[美].地理学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1996. 5、陈传康.综合自然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Straler A N & Straler A H.自然地理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黄秉维.现代自然地理[M].科学出版社,1999.

8、Monkhouse F J.自然地理学原理[M].高教出版社,1996.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21世纪、德才兼备的人文地理方向的高级专业人才。具体目标是: 1.使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思想和理念。

2.使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谦逊团结的协作作风。

3.使学生具备坚实的人文地理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知识,具备较强的“3S”技术应用能力,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创造的能力。

4.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

本专业是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已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与区域开发、历史人文地理等领域取得比较多的前期成果,近年来又将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到了旅游开发与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策划等领域。本专业已形成良好的学术梯队,与外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各级政府建立了全方位的协作关系,先后承担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以及100多项横向课题,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中国软科学》等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多项。目前已形成的研究特色主要是:紧密追踪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乡规划的国内外发展前缘,与时俱进;密切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中形成专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依托学校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重视“3S”技术的应用及研究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城市与区域规划

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探讨新时期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促进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发展创新。

2.区域经济与区域开发

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及其地域差异。在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3.旅游开发与规划

在探讨旅游资源及旅游区类型与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科学过程、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地制宜地提出各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

4.房地产开发与策划

全面系统地分析房地产开发与策划的影响因素,探讨房地产开发与策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主要程序,揭示房地产开发与策划的一般规律及运作模式。

5.历史人文地理

研究历史时期人文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地理过程、背景和规律,探讨历史人文地理的现代研究方法。

四、专业课程一览表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概论 硕士英语精读翻译与写作 硕士英语听说 01307050201 现代人文地理学 课程 学时 20 36 144 64 40 学 分 1 1.5 4 1.5 2 任课教师 贺清云 朱 翔 开课学期 (春/秋) 秋 春 秋、春 秋、春 秋 专业必修课 备 注 公共必修课

课程编号 01307050202 01307050203 01307050204 01307050205 01307050206 01307050207 01307050208 01307050209 01307050210 01307050211 01307050212 01307050213 01307050214 01307050215 01307050216 01307050217 01307050218 01307050219 01307050220 01307050221 01307050222 课 程 名 称 现代区域经济学 区域科学原理 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 计量经济学 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 城市与区域设计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策划 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 房地产开发与策划 历史人文地理学 当代城市与区域热点问题 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 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房地产市场分析与预测 资源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应用 专业英语 历史旅游地理 历史城市地理 教学实践 学术报告 课程 学时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10 6-8次 学 分 2 2 2 2 2 2 2 2 2 2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 2 任课教师 周国华 唐承丽 李晓青 谢炳庚 朱 翔 周国华 刘春平 刘新华 李德平 朱佩娟 朱 翔 贺清云 唐承丽 段正梁 周跃云 常 疆 周国华 贺清云 周宏伟 周跃云 朱 翔 段正梁 李晓青 谢炳庚 常 疆 周岳云 贺清云 周国华 唐承丽 毛德华 段正梁 李晓青 秦建新 彭 鹏 邱永红 胡东生 段正梁 韦晓辉 周跃云 周宏伟 周宏伟 周跃云 开课学期 (春/秋) 秋 春 春 秋 春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秋 秋 春 秋 春 备 注 方向一必修 方向二必修 方向三必修 方向四必修 方向五必修 专 业 选 修 课 各 方 向 至 少 选 3 学 分 必修环节 五、专业课程开设具体要求 课程编号:01307050201

课程名称:现代人文地理学

英文名称:Modern Human Geography 任课教师:贺清云、朱翔

适用学科、方向:人文地理学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 内容简介:(1)现代人文地理的最新理论前沿的研究。如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环境伦理学等。(2)人文地理学的

最新研究领域。如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跨国公司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与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设计研究,现代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应用方面的研究等。(3)人文地理学最新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来研究人地系统的各种物资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利用3S技术为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大型地理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持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H.J. 德伯里.人文地理[M]. 王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王恩涌.文化地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4、Robert H S, Brian W B, David J W.. Human geography[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86.

课程编号:01307050202

课程名称:现代区域经济学

英文名称:Modern Regional Economics 任课教师: 周国华、唐承丽

适用学科、方向:人文地理学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经济学原理、区域经济地理学 内容简介:系统讲授区域经济学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规律。主要包括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学的影响,新经济形态、新区位因素、全球区位论、新地域运动规律、新空间集聚及新区域发展模式和新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现代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创新等内容。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3. 2、胡佛[美].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

课程编号:01307050203 课程名称:区域科学原理

英语名称:Principles of Regional Science 任课老师:李晓青、谢炳庚

适用学科、方向:人文地理学所有方向

预修课题: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生产力布局学

内容简介:系统介绍区域科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重点讨论区域经济及其结构、区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区域空间格局的形成、区域开发等区域科学有关理论,并且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区域开发实践之中。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M].陈宗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王铮,丁金宏.区域科学原理[M].科学出版社,1994.

课程编号:01307050204

课程名称: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

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任课教师:朱翔、周国华

适用学科、方向:人文地理学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内容简介:深入分析城乡规划的影响因素,系统讲授城乡规划的基本理念、理论、最新方法、操作模式和典型案例,探讨城乡规划的一般规律及实施的对策措施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顾朝林.概念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科学出版社,2000. 3、胡序威.区域与城市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8.

4、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顾朝林.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系统[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01307050205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英文名称:Econometrics 任课教师:刘春平、刘新华

适用学科、方向:人文地理学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微积分》、《西方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

内容简介:重点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基本模型,培养学生根据经济理论知识建立单一方程线性回归模型、利用经济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并能够对计算机回归结果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主要包括:单一方程回归模型、双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模型的假定、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随机解释变量;联立方程模型、联立方程模型、识别问题、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时间序列分析。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3、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林少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01307050206

课程名称: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

英文名称:Computer Aided Planning Design 任课教师:李德平、朱佩娟

适用学科、方向:人文地理学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城乡规划原理,计算机原理,GIS原理

内容简介:以计算机图形学为理论基础,以CAD、GIS软件为教学模型,主要介绍计算机在城乡规划设计方面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CAD软件的使用及在城乡规划方面的应用。(2)数字地面模型TM(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quation Model)的建立方法及编辑,剖面图绘制,土方挖填量计算,3D地形地貌模拟等。(3)利用坡度、坡向分析及视觉效果分析的结果,叠加植被、土壤、地质稳定性等资料,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作为规划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4)利用CAD系统提供的植被资料库和景观设计图库,进行2D与3D规划设计。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袁太生.计算机辅助设计教程[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吴永民.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孙家广.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恭景海.空间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宋小冬.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5. 6、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01307050207

课程名称:城市与区域设计

英文名称:Design of City and Region 任课教师:朱翔、贺清云

适用学科、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预修课程:城市设计原理、区域设计原理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城市与区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城市与区域的平面设计、综合设计和景观设计,就具体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侧重于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城市、区域开发过程中自然环境与城市、区域建设的协调统一。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M].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8.

3、洪亮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L.Halprin.Cities,Cambridge[M].MA:MIT Press,1980.

课程编号:01307050208

课程名称: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策划

英语名称: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Regional Identity 任课老师:唐承丽、段正梁 适用学科:区域经济与开发 预修课题:区域规划原理

内容简介:系统介绍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策划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在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结构和区域空间格局及区域联系的基础上,探讨区域发展战略,编制区域策划方案,并就具体区域进行实证研究。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科学出版社,1995. 2、魏德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3、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01307050209

课程名称: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

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ourism Planning 任课教师:周跃云、常疆

适用学科、方向:人文地理学、旅游开发与规划

预修课程: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地理学 内容简介: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比较系统地阐述旅游规划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的基本构成、规律进行比较科学的描述与概括,对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最新发展进行系统介绍,并就具体区域进行实证研究。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自编).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2.

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旅游出版社,2002.

课程编号:01307050210

课程名称:房地产开发与策划

英文名称:Development and Plan of Real Estate 任课教师: 周国华、贺清云

适用学科、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策划

预修课程:土地管理学、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 内容简介:(1)房地产开发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国内外房地产开发的先进理论和模式、房地产开发的国际惯例研究、房地产开发的法律法规研究等;(2)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需求和区位环境状况的调查与预测研究、开发项目的总投资估算、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评价和项目的市场风险分析等。(3)房地产策划研究。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的基本理论、策划的原则、方法及典型案例,房地产策划的实际运用研究等。

课程编号:01307050211

课程名称:历史人文地理学

英文名称:Historical Human Geography 任课教师:周宏伟、周跃云 适用学科、方向:历史人文地理

预修课程: 历史经济地理学、历史人口地理学

内容简介:该课程是历史人文地理方向的专业方向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的政治(如疆域、政区)、经济(如产业、城市、人口)、文化(如语言\\民俗\\宗教)诸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地理过程、背景及其基本规律,内容范围以我国为主,外国为辅。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谭其骧.长水集[M].人民出版社,1994.

2、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独立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源管理需要的管理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

20世纪80年代我院一批地理科学工作者率先开展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奠定了本学科的基础,1993年设立了湖南省第一个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之后一批土地规划工作者陆续加入这支队伍,使本学科实力得到加强,结构得到改善,2003年获得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强,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学术水平较高,先后承担了国家和湖南省数十项科技项目,特别是在学科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湖南省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基准地价评估、农用地分等定级以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等领域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和学术研究中心之一。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发展

本方向在土地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出发,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方法开展土地利用动态过程的模拟研究,制定区域土地利用时空优化配置的科学方案,提出土地利用部门分配的基本模式,拟定土地资源管理保护的措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土地评价与土地经营

本方向致力于融合土地科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和现代管理学理论,促进土地评价与经营理论的创新;致力于广泛应用“3S”技术,更新土地评价与土地经营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致力于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城乡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城乡土地经营的应用研究,服务土地经营与管理实践。

3.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

本方向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对国土资源利用的过程变化、驱动机制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对国土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描述,研究新形势下国土资源利用管理的有效对策与措施。

四、专业课程一览表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 学时 20 36 144 64 40 60 40 60 40 60 60 60 学 分 1 1.5 4 1.5 2 3 2 3 2 3 3 3 任课教师 秦建新 刘新华 邱永江 谢炳庚 罗士军 谢炳庚 周国华 李晓青 开课学期 (春/秋) 秋 春 秋、春 秋、春 春 秋 春 秋 春 春 春 春 方向一必修 方向二必修 方向三必修 专业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备 注 自然辩证法概论 硕士英语精读翻译与写作 硕士生英语听说 01307050201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01307050202 应用数学方法 01307050203 遥感技术应用 01307050204 土地科学原理 01307050205 土地管理基本问题 01307050206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01307050207 土地评价与土地经营 01307050208 国土资源评价与规划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 学时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10 6-8次 学 分 2 2 2 2 2 2 2 2 2 1 2 任课教师 贺清云 罗士军 谢炳庚 李晓青 周跃云 罗士军 贺清云 朱 翔 李晓青 开课学期 (春/秋) 秋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春 秋 备 注 01307050209 中外土地制度比较研究 01307050210 高级土地规划学 01307050211 自然资源研究进展 01307050212 土地生态学 01307050213 计算机辅助制图 01307050214 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 01307050215 资源环境经济学专题 01307050216 区域经济学 01307050217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教学实践 学术报告 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 6学分) 必修环节 五、专业课程开设具体要求

课程编号:01307050201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任课教师:秦建新

适用学科、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方向 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数据库原理

内容简介:该课程系统介绍GIS的基本概念、原理、组成、功能、发展前景及国内外常见GIS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牢固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空间信息的描述、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空间分析方法、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利用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技术解决专业研究中的常见GIS问题。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科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01307050202 课程名称:应用数学方法

英文名称:Applied mathematics method 任课教师:刘新华

适用学科、方向:土地资源管理各方向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

内容简介:系统介绍以下内容:①最优化方法 包括最优化模型的建立、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等。②微分方程方法 包括人口模型、生态数学模型、一阶偏微分方程模型和二阶偏微分方程模型等方法。③概率统计分析 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④系统分析方法 包括直接分析建模法、状态空间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⑤决策分析方法 包括不确定型决策分析、风险性决策分析、贝叶斯决策、效用与决策分析。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张延欣.系统工程学[M].气象出版社,1997.

2、于秀林.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01307050203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应用(专题研究)

英文名称:Research 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任课教师:邱永江

适用学科、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方向 预修课程: 遥感导论

内容简介:遥感(Remote Sensing),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公司得到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应用研究课程立足遥感技术应用前沿和学科发展动态,侧重反映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应用方法和应用成果。①资源调查与应用:主要研究遥感技术在土地、农业、林业、地质矿产及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应用。②环境监测评价:主要研究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应用。③区域分析规划:主要研究遥感技术在区域分析及建设城乡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④全球宏观研究:主要研究遥感技术在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梅安新.遥感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西川,钱新强.环境遥感原理与图像分析[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1. 3、郑威,陈述澎.资源遥感概要[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 国家863计划308主题专家组,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新进展与发展战略[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5、中国科学空间技术中心.中国地球资源光谱信息及其应用论文集[M].能源出版社, 1986.

课程编号:01307050204 课程名称:土地科学原理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and Science 任课教师:谢炳庚

适用学科、方向:土地资源管理各方向 预修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

内容简介:系统介绍土地科学学科的渊源、发展历史、基本体系、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方法,重点介绍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土地科学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讨论近年来土地科学理论研究新成果和新方法对学科发展的意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朱德举.土地科学导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

课程编号:01307050205

课程名称:土地管理基本问题

英文名称:Basic Problem of Land Adminstration 任课教师:罗士军

适用学科、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方向 预修课程:土地管理学 内容简介:系统介绍国外土地管理的理论基础、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结合中国现行土地管理的具体状况,预测我国未来土地管理的发展趋势,探讨建立科学高效有序的土地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可能性。

课程编号:01307050206

课程名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英文名称: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任课教师:谢炳庚

适用学科、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发展方向 预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

内容简介:系统介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重点讨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新成果,结合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探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Carl Steinitz et al .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Changing Landscapes[M]. Island Press,2003

课程编号:01307050207

中文名称:土地评价与土地经营的理论与实践

英文名称: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nd Evalu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任课教师:周国华

适用学科、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评价与土地经营方向

课程简介:主要讲授土地评价与土地经营的最新研究进展、前缘理论与现代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土地评价与土地经营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土地评价与土地经营研究的近今热点;城乡土地分类及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土地潜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的新理论;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基本理论、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土地价格变化的预测预警;土地经营的原理、机制、模式及策略;土地经营与城市经营的互动与关联机制;数量方法及“3S”技术在土地评价和土地经营中的应用,土地评价与土地经营的典型案例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孙陶生.土地资产管理导论[M].经济管理出版,2001.

3、李荣敖.土地资源的评价和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课程编号:01307050208

课程名称:国土资源评价与规划

英文名称: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f Land and Resources 任课教师:李晓青

适用学科、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向 预修课程:自然资源学

内容简介:全面介绍国土资源系统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及开发潜力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探讨层次分析法、主导因子评判法、多因子综合评判法、最低限制因子评判法等评价方法在国土资源评价和规划中的运用。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徐焦利.国土资源评价方法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01307050211

课程名称:自然资源研究进展

英文名称:Progress in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任课教师:谢炳庚

适用学科、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方向 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

内容简介:系统介绍自然资源研究的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的近今成果,重点讨论资源价值论、资源核算论、资源产业论、资源制度论、资源配置论和生存空间论等自然资源研究相关理论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中国和世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案例分析。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蔡运龙.自然资源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0.

2、封志明,王勤学.资源科学论纲[M].地震出版社,1994.

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水文学和水资源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该专业学科前沿,具备水文水资源分析、实验与计算能力,并在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

(1)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培养梯队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梯队成员基本上具有研究生学历。

(2)研究方向反映了专业前沿:本专业所设置的四个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也反映了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深入研究的潜力。

(3)学科的地方特色突出:本专业所设置的研究方向如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动力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类再开发利用土地和水资源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陆地表层物质迁移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南方丘陵红壤和水稻土的物质迁移转化规律;水旱灾害的水文学机制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湖南省、特别是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减灾防灾对策;水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水资源利用方法和利用技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以及水资源的延拓开发利用(如水库、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动力学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动力学模型是水土资源评价、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研究区域水分和盐分循环与平衡以及水资源合理分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方向以多孔介质中流体和溶质运移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水资源在不同开发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和地下水运动规律,以及多孔介质中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规律。主要内容:(1)坡地土壤水分循环转化与模拟。研究南方红壤坡地的水分运动状况,利用SPAC、SVAC或WAVES模型来模拟其水量平衡以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预报预测土壤水分运动过程;(2)土壤水动力特性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在空间的分布,利用GIS技术建立土壤水分性质分布图,为生态农业与精准农业建设提供决策参考;(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运动规律。 研究林地、草地、农田等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循环平衡与动态变化,以期获得不同植被的土壤水分承载能力,为植被建设提供依据;(4)确定多孔介质中水和溶质迁移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针对目前土壤水动力参数的复杂、费时、不唯一的特点,探讨多孔介质水动力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利用室内和野外实验估计水动力学参数,探讨建立多孔介质中水和溶质迁移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2.陆地表层物质迁移

陆地表层物质迁移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从土壤中物质迁移过程,土壤—作物生态系统及区域生态环境三个层面研究土壤物质迁移机制、土壤物质循环调控途径、有机肥和化肥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措施体系以及农(林)区环境改善途径的探索,为开展区域生态环境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体系。

研究内容:(1)典型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我国南方典型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过程通量与收支动态变化规律、土壤有机碳转化过程动力学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2)坡面溶质运移的研究。自主开发电解质脉冲法坡面水流速度测量系统,建立土壤侵蚀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溶质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的迁移和再分布规律。(3)土壤质量及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中低产田和新垦土地土壤质量及水分合理利用,在土壤物质迁移、循环理论指导下,研究防治生态脆弱区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恢复的技术措施。(4)农业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迁移转化规律,土壤中物质迁移参数的估计方法,土壤水、热和溶质运移模拟和调控;(5)湿地生态系统滞污研究。根据多孔介质污染物质迁移理论以及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理论,结合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集中排污政策,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包括自然湿地、人工湿地)中有机污染物迁移理论与治理方法和技术。

3.水旱灾害的水文学机制

本研究方向以水文学、水资源学和水旱灾害系统基本原理为依据,充分利用长系列的气象、水文、社会经济指标以及水旱灾情等资料着力于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强度,时空规律与水文气象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关系;(2)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降水径流形成规律和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深入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环境形成演化机制和变化规律研究;(3)加强“3S”高新技术在水旱灾害演替进程,实时追踪过程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区

域水环境预测预报和水旱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预报综合集成研究;(4)水旱灾害风险、损失评估及风险管理研究;(5)水旱灾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减灾行为社会化,水旱减灾经济学以及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的研究;(6)水旱灾害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子系统设计。

4.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水资源是当今世界上最紧缺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资源利用与规划》是当前水文学与水资源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近二、三十年来水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该方向侧重研究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研究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优化配置与效益分析。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水资源形成、转化机理;(2)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3)基于GIS的水资源综合评价和管理信息系统;(4)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与工程规划,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影响;(5)水资源配置动态模拟模型和水资源配置方案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分析;(6)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经济分析及决策理论和方法;(7)水资源统一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等。

四、专业课程一览表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辨证法概论 硕士英语精读翻译与写作 硕士英语听说 01308150101 常微分和偏微分方程 01308150102 计算语言 0130815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1308150104 水资源量测技术与水动力实验 01308150105 多孔介质中水分流动与溶质运移 课程 学时 20 36 144 64 80 60 60 50 60 60 40 60 50 50 50 50 40 40 40 学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分 (春/秋) 1 1.5 4 1.5 4 3 3 2.5 3 3 2 3 2.5 2.5 2.5 2.5 2 2 2 刘春平 夏卫生 蔡松柏 刘春平 章新平 刘新华 吕殿青 戴亚南 吕殿青 刘春平 夏卫生 雷廷武 毛德华 李景保 李景保 彭 鹏 刘春平 蔡松柏 章新平 蔡松柏 刘春平 吕殿青 刘春平 吕殿青 夏卫生 雷廷武 吕殿青 李景保 唐承丽 秋 春 秋、春 秋、春 秋 秋 专业必修课 秋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任 选 方向一必修 方向二必修 方向三必修 方向四必修 公共必修课 备 注 01308150106 坡地水文学 01308150107 灾害水文学 01308150108 水资源学 01308150109 有限元法在水文学中的应用 01308150110 线性代数 01308150111 地下水动力学 01308150112 工程地质学 01308150113 土壤侵蚀原理 01308150114 环境水文学 01308150115 环境经济学

各 方 向 至 少 选 修 6 学 分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 学时 40 30 50 40 40 50 10 6-8次 01308150116 水资源信息系统 01308150117 资源经济学 01308150118 水文预报模型 01308150119 水资源规划 01308150120 气象水文学 01308150121 Visual basic

教学实践 学术报告 学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分 (春/秋) 彭 鹏 2 春 刘春平 毛德华 1.5 春 唐承丽 彭 鹏 2.5 春 毛德华 吕殿青 2 春 彭 鹏 章新平 2 春 李景保 周 亮 2.5 春 彭 鹏 1 2 备 注 必修环节 五、专业课程开设具体要求

课程编号:01308150101 课程名称:微分方程

英文名称:Differeial Equation 任课老师:刘春平、夏卫生

适用学科、方向: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课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介绍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一般解法。常微分方程包括一阶微分方程、几种特殊类型的高阶微分方程、高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以及龙格—库塔法等;偏微分方程主要包括弦振动方程、热传导方程的建立和求解,偏微分方程的傅立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在方程求解中的应用,偏微分方程在水文学、水资源中的应用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莫仲卿.高等数学(下册)[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2、四川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程)(第三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编号:01308150102

课程名称:Fortran语言(计算语言) 英文名称:Fortran Language 任课老师:蔡松柏、刘春平

适用学科、方向: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课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内容简介:(3学分,54课时,其中上机18课时)本课程为初学计算机高级语言的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介绍计算机有关基本知识;计算机的语言特别是FORTRAN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发展概况;科技计算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并将注重举例和上机实习,为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实际技能打基础。主要包括:FORTRAN语言的基本字符集和语言元素,FORTRAN程序的书写和结构,常数、变量及类型说明,标准函数;有格式读、写语句与无格式读、写语句,字段描述符与字段描述符组,输入、输出表,打印机走纸控制;算术与逻辑赋值语句,条件语句与控制语句,停语句与暂停语句;数组与维数语句,循环语句与继续语句;语句函数与外部函数,子程序辅程序,可调数组与通用程序,公用语句,数据初值语句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谭浩强.FORTRAN程序设计(二级)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朝宝.FORTRAN结构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 3、谭浩强.FORTRAN程序设计(二级)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朱明方.FORTRAN77程序设计上机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中村明子,伊藤文子.FORTRAN练习集[M].董长德.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课程编号:01308150103

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英文名称:Statistics

任课老师:章新平、刘新华

适用学科、方向:本专业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内容简介:本课程介绍数据的基本类型及其变换,数据的分布特征,地理数据库;概率函数和统计假设检验,数据的离散性分布和连续性分布;空间类型的抽样设计,抽样分布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一元和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数据处理,系统聚类方法;判别分析,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两类判别分析;周期分析;随机过程分析,自然正交展开;因子分析。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张超,杨秉庚.计量地理学基础(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刘新华.统计学原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么枕生,丁裕国.气候统计[M].气象出版社,1990.

课程编号:01308150104

课程名称:水资源量测技术与水动力实验

英文名称:Measurement Technology of Water Pesources and Hydraulic Dynamics Experiment 任课老师:吕殿青、戴亚南 适用学科、方向: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水文学、土壤学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传感器及其在水资源量测中的应用;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势的测定方法;河流和地下水水位、流量、流速的测定方法;动力水文实验装置及其人工降雨产流、入渗、侵蚀、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测定等过程。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沈晋,王文焰,沈冰.动力水文实验研究[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土工试验方法[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4、王燕生.工程水文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2.

课程编号:01308150105

课程名称:多孔介质中水流运动与溶质运移 英文名称: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Porous 任课老师:刘春平、吕殿青

适用学科、方向: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动力学 预修课程:水文学、土壤学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土壤和含水层中水分运动和溶质迁移的基本原理,以及描述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迁移的基本方程;水和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基本特征以及运移转化规律;入渗、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理论和求解方法,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和污染物质在含水层中运移方程及求解方法;多孔介质中水分与溶质运移模型参数估计的方法和参数估计的实验设计;多孔介质中水流运动与溶质迁移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介绍。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雷志栋,杨诗秀.土壤水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0. 2、李韵珠,李保国.土壤溶质运移[M].科学出版社.

3、同延安,尉庆丰,王全九.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运移的理论与方法[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邵明安,黄明斌.土根系统动力学[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薛禹群.地下水动力学[M].地质出版社,1998.

6、Miroslav Kutilek and Donald R. Nielsen. Soil Hydrolog[M].1994.

7、杨金忠,蔡树英,黄冠华,叶自桐.多孔介质中水分及溶质运移的随机理论[M].科学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01308150106 课程名称:坡地水文学 英文名称:Slope Hydrology 任课老师:夏卫生、雷廷武

适用学科、方向:陆地表层物质迁移方向 预修课程:水文学、水力学

课程内容:坡地水文学是水文理论方面一个新的学派,提出饱和坡面流机制、变动产流面积概念、土壤水分侧向动运对暴雨洪水的影响等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山坡水文理论;介绍在山坡水文新概念支持下的数学模型;阐述山坡水文概念所引起的坡地产沙、地貌形成等方面传统理论的更新。以及对过去广泛应用的一些水文模型与计算方法的质疑。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谭维炎.计算浅水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徐明岗.土壤养分运移[M].科学出版社,2003.

3、Viay Y. hydrologic systems and watershed modeling[M].2003. 4、Richads Envirnment soil physics[M].2002.

课程编号:01308150107 课程名称:灾害水文学

英文名称:Hydrology of Disasters 任课老师:毛德华、李景保

适用学科、方向:灾害水文学方向 预修课程:水文学、气象学

主要内容:在了解“水文学与水资源”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灾害学的角度上探讨水文循环过程与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1)洪涝干旱灾害系统分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2)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形成规律和水文循环过程的效应;(3)灾害性洪水的形成过程,类型划分,时空分布以及致灾方式,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干旱指标及分类,水资源质量评价与水功能区划;(4)洪水、枯水和污染水的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5)灾害性洪水、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6)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泥沙灾害、污染灾害损失评估体系与评价方法;(7)灾害水文信息系统的建立。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张增哲.流域水文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旱灾害[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王劲峰.中国自然灾害影响评价方法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陈菊英.中国旱涝的分析和长期预报研究[M].农业出版社,1991.

5、Gerhard Berz.Natural Disasters and Insurance Reinsurance. UNDEO NEWS Janu./Ferb[J].1990. 6、王绍武.长江黄河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经济影响的诊断研究[M].气象出版社,1998.

课程编号:01308150108 课程名称:水资源学

英文名称:Science of water Resources 任课老师:李景保、彭鹏

适用学科、方向: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预修课程:水文学

主要内容:水资源学为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的专业方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水资源学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初步掌握地球水资源的形成、分布、运动和演变规律,及应用这些规律解决人类对水的需求和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该课程具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属性,并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些问题。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有:(1)水资源基本概念、水资源的特征如各种水体的数量、质量,以及时空变化规律;(2)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依赖性;(3)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包括不断改进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科学技术,合理体现水资源多种功能的效用,优化水资源在不同地区和用水户间的配置和调度,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4)水资源利用的综合研究。水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但有时也会带来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不利的副作用。寻求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同时,使副作用减到最小,或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陈家琦,王浩.水资源学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谢新民.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热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事业,具有坚实的自然地理学基础,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较透彻的理解和掌握,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动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高效检索和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熟练掌握GIS、C语言、AutoCAD等常用软件的使用与编程;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地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和特色

本专业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定点观测和遥感分析等手段研究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机理及其防治,重点放在亚热带丘陵山区的土地贫瘠化、水土流失(紫色土、花岗岩、深厚红色风化壳等基质上)、石灰岩和砂岩地区的石漠化,以及人类活动与气候干旱化相耦合所产生的荒漠化可能性与趋势;在此基础上研究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方针政策,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与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本专业侧重于农业较发达的亚热带湿润区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问题,由争论是否有土地荒漠化现象阶段,直接进入实际研究和探索对策阶段,应当会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指导教师均受过系统深入的专业训练,学历层次很高,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完全能够应付该领域的单项或综合研究。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亚热带土壤侵蚀、养分流失及土地退化问题研究

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其土壤侵蚀的严重性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方向主要进行亚热带典型地区坡地土壤和养分流失机理研究,以现有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研究为基础,并借鉴国际相关研究的经验,建立亚热带地区土壤侵蚀—养分流失预报和评价模型,采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开展野外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从机理上探讨亚热带地区土壤侵蚀—养分流失的特点,为在亚热带地区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工具。

2、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土地荒漠化的机理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丘陵山区不同基质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出现大范围裸露地表的所谓荒漠化问题,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过程、指征、评价标准等方面内容。同时也探讨在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影响下,季风气候的年际间变异过大,或全球变化可能导致的气候干旱化对该区发生荒漠化的风险及其对策,由此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本方向主要根据水土流失基本规律、生态平衡的理论及社会经济规律,制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区域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水土保持治理途径;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地点与位置;规划的指导原则,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评价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所产生的蓄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效益;研究新理论,新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

4、退化土地的恢复与开发研究

本方向重点在于:在弄清土地退化的原因和机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植物生态学(特别是当今国际上兴起的恢复生态学理论)、植物资源学、生态工程学、土木工程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实地考察、定点观测、室内分析等途径,对退化土地进行微域区划、工程规划和经济核算,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实际运作,探索高效、经济、可持续的开发管理模式。

四、专业课程一览表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硕士英语精读翻译与写作 硕士英语听说

课程 学时 20 36 144 64 学分 1 1.5 4 1.5 任课老师 开课学期 (春/秋) 秋 春 秋、春 秋、春 备 注 公共必修课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 学时 40 60 40 60 40 40 40 40 4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10 6-8次 学分 2 3 2 3 2 2 2 2 2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 2 任课老师 吴甫成 韩 广 夏卫生 李景保 韩 广 刘新华 章新平 秦建新 李德平 夏卫生 吴甫成 章新平 谢自楚 李景保 夏卫生 吴甫成 夏卫生 夏卫生 李景保 韩 广 吴甫成 谭长银 周学军 韩 广 吴甫成 韩 广 吴甫成 章新平 彭迪刚 彭 渤 胡东生 胡东生 彭 渤 李景保 夏卫生 秦建新 肖洪 彭鹏 秦建新 谭长银 吴甫成 开课学期 (春/秋) 秋 春 秋 秋 秋 春 春 春 春 秋 秋 秋 秋 秋 春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备 注 01309070701 生态系统生态学 01309070702 坡地水文学 01309070703 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 01309070704 应用数理统计学 01309070705 GIS高级应用 01309070706 高等土壤物理学 01309070707 全球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01309070708 水土保持规划原理 01309070709 土壤化学 01309070710 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01309070711 荒漠化研究进展 01309070712 土壤学研究进展 01309070713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01309070714 植物资源学 01309070715 恢复生态学 01309070716 气候学研究进展 01309070717 地球科学研究进展(英语授课) 专业必修课 方向一必修 方向二必修 方向三必修 方向四必修 01309070718 第四纪地质学 01309070719 水土保持工程学 01309070720 AutoCAD的高级应用 01309070721 C语言的编程技巧 01309070722 土壤农业化学

教学实践 学术报告 选 修 课 各 方 向 至 少 选 修 6 学 分 必修环节 五、专业课程开设具体要求

课程编号:01309070701

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system Ecology 任课老师:韩广、吴甫成

适用学科、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植物自然地理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

内容简介:介绍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基本原理和重要特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自我调节理论等;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其主要过程: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物的生产和资源分配;自然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森林、草原、荒漠、苔原、湿地、淡水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管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估要点和指标;生态系统修复、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 2、德姆.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1993.

3、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1990.

5、李博.普通生态学[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

课程编号:01309070702 课程名称:坡地水文学 英文名称:Slope Hydrology 任课老师:夏卫生、李景保

适用学科、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地貌学、水文学、第四纪地质学

内容简介:坡地水文学是水文学理论方面一个新的分支,通过饱和坡面流机制、变动产流面积概念、土壤水分侧向动运对暴雨洪水的影响等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山坡水文学理论,建立坡地水文学新概念支持下的数学模型;阐述坡地水文学所涉及的坡地产流与产沙、地貌形成等方面规律与特征,评估广泛应用的一些水文模型与计算方法。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张蔚榛.地下水与土壤水动力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张增哲.流域水文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3、国家技术监督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课程编号:01309070703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Physical Geography 任课老师:韩广

适用学科、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学、世界自然地理学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历史及其发展特点;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性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以及与人文地理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区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区域描述、解释、建模、预测的方法与发展方向;主要自然地理过程的特点、规律及机制;自然地理区划的本质、方法及问题;自然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应用领域与存在的问题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赫特纳[德].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6.

2、哈特向[美].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商务印书馆,1989. 3、哈维[美].地理学中的解释[M].商务印书馆,1996.

4、詹姆斯,马丁[美].地理学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1996. 5、陈传康.综合自然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Straler A N & Straler A H.自然地理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黄秉维.现代自然地理[M].科学出版社,1999.

8、Monkhouse F J.自然地理学原理[M].高教出版社,1996.

课程编号:01309070704

课程名称:应用数理统计学 英文名称:Applied statistics 任课老师:章新平、刘新华

适用学科、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概率论

内容简介:本课程介绍地理数据的基本类型及其变换、地理数据的分布特征、地理数据特征值;概率分布和统计检验、数据的离散性分布和连续性分布;点估计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一元和多元线性及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逐步回归分析及其数学模型;聚类分析及其数学原理;判别分析及其基本原理,逐步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因子分析及其原理;频谱分析;随机过程分析(包括马尔科夫链过程、各态遍历性等内容)等及其应用实例分析。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张超,杨秉庚.计量地理学基础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刘新华.统计学原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么枕生,丁裕国.气候统计[M].气象出版社,1990.

4、屠奇璞,丁裕国.气象应用概率统计学[M].气象出版社,1984.

课程编号:01309070705 课程名称:GIS高级应用

英文名称:The Advanced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任课老师:秦建新、李德平

适用学科、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所有方向

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数据库原理、地理信息系统

内容简介:该课程主要介绍GIS在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军事公安、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实用数据库建设、政务办公、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房地产管理、数字区域建设等方面的的各种应用,以及MAPINFO、ARCVIEW、ARCGIS等常见GIS软件的高级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应掌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步骤、方法,并能根据需要做一些简单的二次开发。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党安荣.ArcGIS 8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樊红.ARC/INFO应用与开发技术 (修订版) [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范文义,周洪泽.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罗云启,曾琨,罗毅.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MapInfo高级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01309070706

课程名称:高等土壤物理学 英文名称:Advanced Soil Physics 任课教师:夏卫生、李景保

适用学科、方向:亚热带土壤侵蚀、养分流失及土地退化问题研究 预修课程:土壤地理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学

内容简介:土壤中能量传输机理及其模拟、土壤水动力学(渗滤、蒸发等)、土壤粘粒和各类团聚体的迁移停积规律、平地与坡地水量平衡、农田节水技术、水分和土壤粘粒、腐殖质的微域和区域管理模型,以及在精准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土壤水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Hillel H.D..High soil physics[M].2000.

3、张蔚榛.地下水与土壤水动力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课程编号:01309070707

课程名称:全球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英文名称:Global Climate System and Climate Change 任课老师:章新平、谢自楚

适用学科、方向: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土地荒漠化的机理研究方向 预修课程:气象学与气候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气候系统的变异、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及其实例;大气环流的变化、大气活动中心、大气超长波、东亚季风区的季节变化;世界三大涛动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沃克垂直环流;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世界海洋大尺度特征的观测事实、洋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的事实与机制;气候系统中的韵律。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潘守文.现代气候学原理[M].气象出版社,1994. 2、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M].气象出版社,1994.

3、王绍武.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M].气象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01309070708

课程名称:水土保持规划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Soil-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任课教师:李景保、夏卫生

适用学科、方向: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坡地水文学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水土保护规划的研究对象、内容、基本原理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水土保持区划和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程序;水土保持综合调查(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等方面),土地利用基本结构分析、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与估算模型;水土保持措施规划与优化设计;水土保持规划专题制图;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分析计算;流域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GIS在水土保持规划的应用。

主要教材和参考文献:

1、张胜利.水土保持效益计算[M].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吴发启.水土保持规划[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

3、水利电力部农村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技术规范[M].科学出版社,1998.

4、国家技术监督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课程编号:01309070709 课程名称:土壤化学

英文名称:Restoration Ecology 任课老师:吴甫成、谭长银

适用学科、方向:退化土地的恢复与开发研究方向 预修课程:土壤地理学、普通地质学、地球化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系统介绍土壤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化学行为,重点讲授粘土矿物、氧化物、氢氧化物、腐殖质等固态物质的组成、特性及成因;土粒表面类型、表面积、表面电荷等特性;土壤中各种离子的特性及其与颗粒表面的关系;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植物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等内容。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于天仁.土壤化学原理[M].科学出版社,1987. 2、李天杰.土壤环境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熊毅.胶体[M].科学出版社,1985.

4、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科学出版社, 198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的积极成果,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培养既具有较坚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又具有较突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外语水平,能够从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的研究与咨询,社会发展项目评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项目合作等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但是,由于该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人口、资源、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研究者离不开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的专业素养。

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大会上,寻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各国政府的一致认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紧密相关。如果经济学不综合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结论的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这正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基本的出发点。中国人口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本学科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紧密关系。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依托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有着较长的研究历史和较强的研究力量,而商学院在宏观经济学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因此,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起来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将使该专业研究生能获得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训练与素养。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因素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城市环境经济学 主要研究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资源经济学 主要研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专业课程一览表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硕士英语精读翻译与写作 硕士英语听说 01302010601 西方经济学 01302010602 计量经济学 01302010603 区域科学理论 01302010604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1302010605 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史 01302010606 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01302010607 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 课程 学时 20 36 144 64 60 40 40 40 40 40 40 学 分 1 1.5 4 1.5 3 2 2 2 2 2 2 任课教师 唐承丽 刘新华 李晓青等 唐承丽 周宏伟 朱 翔 周宏伟 朱翔等 开课学期(春/秋) 秋 春 秋、春 秋、春 秋 秋 春 春 春 春 春 方向一 必修 方向二 必修 专 业 必修课 公 共 必修课 备 注

课程编号 01302010608 课 程 名 称 城市土地经济学 课程 学时 40 40 40 40 40 40 10 6-8次 学 分 2 2 2 2 2 2 1 2 任课教师 唐承丽 李德平 吴甫成 朱 翔 周宏伟等 韩 广 周跃云 开课学期(春/秋) 春 春 秋 秋 秋 秋 备 注 方向三 必修 专 业 选 修 选 修 课 至 少 选 6 学 分 01302010609 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 01302010610 环境影响评价 0130201061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01302010612 资源环境法学 01302010613 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 教学实践 学术报告

必修环节 五、专业课程开设具体要求

课程编号:01302010601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 英文名称:Western Economics 任课教师:唐承丽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方向 预修课程:经济学原理

内容简介: 该课程主要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各个方面的基础理论进行较全面的了解。

主要教材和参考文献:

1、Economics.经济学原理(英文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程编号:01302010602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英文名称:Econometrics 任课教师:刘新华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方向 预修课程:数理统计学

内容简介: 该课程主要讲授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及其应用问题,而以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核心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经济学现象数学描述方法。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李子奈.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01302010603 课程名称:区域科学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Regional Science 任课教师:谢炳庚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方向 预修课题: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生产力布局学

内容简介:系统介绍区域科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重点讨论区域经济及其结构、区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区域空间格局的形成、区域开发等区域科学有关理论,并且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区域开发实践之中。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轮[M].陈宗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王铮,丁金宏.区域科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课程编号:01302010604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任课教师:唐承丽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方向 预修课程:发展经济学

内容简介: 主要讲授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及其衡量、保护的经济学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资源与环境的外部性及其消除方式。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程福诂.环境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厉以宁,张铮.环境经济学[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课程编号:01302010605

课程名称: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任课教师:周宏伟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方向 预修课程:中国经济史

内容简介: 主要讲授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过去与现在。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人地关系论[M].朱国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课程编号:01302010606

课程名称: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任课教师:朱翔、周宏伟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 预修课程:区域经济学

内容简介: 以专题和案例的形式,分析某些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方向A的学生能够把掌握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与区域实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1999.

2、Thomas Andersson.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课程编号:01302010607

课程名称: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

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任课教师:朱翔 周国华

适用学科、方向:城市环境经济学方向 预修课程:城市规划 区域规划

内容简介:深入分析城乡规划的影响因素,系统讲授城乡规划的基本理念、前缘理论、最新方法、操作模式和典型案例,探讨城乡规划的一般规律及实施的对策措施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顾朝林.概念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方创啉.区域发展规划论[M].科学出版社,2000. 3、胡序威.区域与城市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8.

4、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顾朝林.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系统[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01302010608

课程名称: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研究 任课教师:唐承丽

适用学科、方向:资源经济学方向 预修课程:土地经济学

内容简介: 以专题和案例的形式,分析和探讨某些城市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经济学问题。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王霞.城市土地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01302010609

课程名称: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

英文名称:Computer Aided Planning Design 任课教师:李德平 朱佩娟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方向 预修课程:城乡规划原理,计算机原理,GIS原理

内容简介:以计算机图形学为理论基础,以CAD、GIS软件为教学模型,主要介绍计算机在城乡规划设计方面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CAD软件的使用及在城乡规划方面的应用。(2)数字地面模型TM(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quation Model)的建立方法及编辑,剖面图绘制,土方挖填量计算,3D地形地貌模拟等。(3)利用坡度、坡向分析及视觉效果分析的结果,叠加植被、土壤、地质稳定性等资料,进行土地适意性分析,作为规划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4)利用CAD系统提供的植被资料库和景观设计图库,进行2D与3D规划设计。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袁太生.计算机辅助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吴永明.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孙家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4、恭景海.空间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宋小冬.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6、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01302010610 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 任课教师:吴甫成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方向 预修课程:环境学概论

内容简介:主要讲授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规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知识。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M].程胜高.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01302010611

课程名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任课教师:朱翔、周宏伟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方向 预修课程:环境学概论

内容简介: 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问题的研究打下学术基础。

课程编号:01302010612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

英文名称:Law of Protect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任课教师:韩广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方向 预修课程:法学概论

内容简介: 主要讲授国内外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学理论、方法以及我国现行的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途径。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蔡守秋.环境法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01302010613

课程名称: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

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ourism Planning 任课教师:周跃云

适用学科、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方向

预修课程:旅游经济学 旅游资源学 旅游市场学 旅游地理学 内容简介: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比较系统地阐述旅游规划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的基本构成、规律进行比较科学的描述与概括,,对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最新发展进行系统介绍,并就具体区域进行实证研究。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自编.旅游规划留念与实践[M].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旅游出版社,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i8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