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心理学考研海文统考心理学串讲班讲义

更新时间:2023-09-27 09: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 科学研究 心理现象的分类 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二、个体心理

认知(cognition):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个别属性)、知觉(整体属性)、记忆、想象、思维、言语

情绪和动机:伴随信息加工的主观体验,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能力和人格: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三、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behavior)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动作和活动构成 产生:内外因交互作用。(刺激) 心理与行为关系

刺激→心理→行为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得到表现 四、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能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动物的区别);具有目的,预先计划方法和手段,对客体和自我的认识。

注意: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控的心理现象 梦、内隐记忆 五、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社会心理:是在团体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该团体内个体心理特性的典型表现。 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与思辨相对,实事求是 发展性原则:与静止相对

系统性原则:与单一相对,动态多层面 二、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自然条件下对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 适用条件:①对研究对象无法控制;②控制条件影响行为出现;③社会道德要求不能控制。 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缺点:①难以重复验证;②难以精确分析;③研究现象没有出现;④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2、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1

基本要求:

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测验的有效性

优点:①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②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关系 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3、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种类: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优点:①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②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4、个案法(case method)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5、其它 调查法 临床法 作品分析法

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研究简史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哲学背景(理论基础)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笛卡儿

天赋观念;我思故我在 经验主义 洛克

人类心灵如“白板”;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 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 神经生理;感官生理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 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 三、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

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人物:詹姆斯;杜威

观点: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2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人物:韦特海默;柯勒

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5、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7、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8、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

重点: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构成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neuron)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构成: 胞体:

树突:传入神经冲动 轴突:传出神经冲动

2、胶质细胞:位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 作用:

促进神经元之间的沟通,起到支架作用 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快速传导 给神经元输送营养 二、突触与突触传导 1、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叫突触。 突触前成分:轴突末梢的球状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狭义的突触,一个神经元末端与另一个神经元始端间的缝隙。 突触后部分: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内的一定部位。

2、突触传导――化学传导

神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某种化学物质(神经物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兴奋达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内存储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释放出来。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神经元内另一种化学物质(受体)联系在一起,从而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了神经兴奋的传递。 三、神经系统 1、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运动兼感觉 脑神经:由脑发出,主要是内外感觉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应付紧急情况 副交感神经:平衡抑制兴奋的作用 2、中枢神经系统

3

脊髓(spinal cord):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可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脑干(brain stem)

延脑:与基本的生命活动有关,“生命中枢” 中脑:视听反射中枢;随意运动

脑干:控制意识状态,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间脑

丘脑:接受视听神经的信息并传入皮层,“中继站”

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控制内分泌;对情绪有影响

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边缘系统:与本能活动有关,与记忆有关

第二节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脑回、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 二、大脑的分区与功能

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分别接受来自眼、耳以及皮肤和表面内脏的各种刺激。 初级运动区:布鲁德曼第四区,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言语区:位于大脑左半球,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 联合区: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的关系。 三、大脑半球的一侧优势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位于右半球。 割裂脑实验

让病人戴上眼罩,将一件最熟悉的物体(如一支铅笔)置于他的手中,并要他说出是什么东西。如果将物体放在右手中,病人则很容易回答那是铅笔。如果将物体放在左手中,病人就不能回答提出的问题。原因在于语言区只在左半球,未分割之前两半球合作,仍可表现语言反应。分割之后,右半球功能孤立,缺少左半球语言区的合作,故而在行为上失去了统合作用。

实验时,被试坐于实验桌前,下颚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两眼注视正前方银幕上的一点(固定视野范围)。然后在左视野出现一个钉锤图形,在右视野出现一个玫瑰花图形。由钉锤刺激所引起的视觉,经两眼的右半边,传送至大脑右半球的视觉区;由玫瑰所引起的视觉,经两眼的左半边,传送至大脑左半球的视觉区。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只能回答看见玫瑰,而看不见钉锤。原因也是语言区只在左半球的缘故。

第三节:脑功能学说

一、定位说

颅相说: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形状相联系→相面 失语症:布洛卡;威尔尼克

布洛卡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其它方面正常,死后尸体检验的结果是左侧的额叶受到损伤。

威尔尼克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脑损伤发生在颞叶。 二、整体说

佛罗伦斯:局部损毁法

4

用鸡和鸽子做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在切除小块皮

层后,动物开始少运动,不吃不喝,但能逐渐恢复正常。→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拉什利: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

采用脑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 :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实验表明,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而且在某些部位损伤之后,借助机能改造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得到恢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

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包括:动力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

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概念

内涵: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编码

内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

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

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①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②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 三、感觉的测量

1、绝对感受性 vs.绝对感觉阈限

内涵: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两者关系:E=1/R(E 为绝对感受性;R 为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 vs.差别阈限

内涵: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两者关系:K=△I /I(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 增量;K 是一个常数。)→韦伯定律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i4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