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血液080717(66h)

更新时间:2023-05-24 19: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第二节 血细胞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 血 型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体液与内环境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总称为体液。 ◆体液的分布: 细胞内液:约2/3,约占体重40% 细胞外液:约1/3,约占体重20%

占体重60%

组织液:约3/4,约占体重15%。 血 浆:约1/4,约占体重5%。 细胞外液包括 淋巴液:少量 胸膜腔、脑脊腔及关节腔内液体:少量

■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 称 内环境。即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 外环境: 机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外部环境( 大气环 境)。 稳态(homeostasis):机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 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含义: ①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恒定。 ②恒定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稳态的实现: 靠神经体液机制调节 是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 稳 态的 意义 : 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组成: 血浆 溶质 水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小分子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 质、激素等)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血量:占体重的7%~ 8%。 ●失血:10%-机体可代偿,但RBC需1个月才能恢复 20%-出现严重的失血症状。 30%-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三、血浆的化学成分及作用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 (一)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球蛋白:有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正常值: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 白蛋白(A):约40~50g/L(血清) 球蛋白(G):约20~30g/L (血清) 纤维蛋白原:约2~4g/L(血浆) A/G比值:1.5~2.0 :1血清 : 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清与血浆 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运输功能:作为载体运输激素、脂类、维生素及代 谢产物等 参与凝血、抗凝血及纤溶过程 防御功能:γ球蛋白(抗体)的免疫功能 营养和缓冲血液pH的功能 (二)无机盐

Na+、K+、Ca2+、Mg2+、Cl-、HCO3-、HPO42-、SO42(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 氨和胆红素等。 (四)其它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3.9~5.6mmmol/L空腹)、脂 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少量气体等。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 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

0,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二)血浆的pH(酸碱度) 1.正常值:pH为7.35~7.45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肺和肾的调节:通过肺和肾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酸 和碱。

(三)血液的粘滞度 血液的相对粘滞度约4~5,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 浆的相对粘滞度约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四)血浆渗透压血浆中的溶质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称血浆渗透压力。 正常值: 300mmol/L (300mOsm/kg.H2O) ≈5800mmHg ≈770kPa 组 成:

晶体渗透压(主要为NaCl)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成分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小,0.4%(1.3mmol/L或3.3kPa 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 平衡和维持血浆容量

压力 大,99.6%(298.5mmol/L) 保持血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等渗溶液 :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 0.9 % NaCl 溶液或 葡萄糖溶液。 等张溶液:张力相等的溶液。1.9%的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

四、血液的生理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稳态 维持渗透压、pH、温度、电解质含量的稳定。 (二)运输功能 运送O2和CO2,营养物质、激素等。 (三)调节体温 将机体深部的热量转运传递到体表。 (四)免疫和防御功能 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免疫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 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止血和凝血作用等。

第二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RBC)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形态: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中央部 较薄,周边稍厚。直径约8μm,厚约2μm,表面积 约145μm2。 数量:男子为4.5~5.5×1012个/L (450~550万个/mm3)平均5.0×1012个/L (500万个/mm3 ) 女子为4.0~5.0×1012个/L (400~500万个/mm3) 平均为4.5×1012个/L (450万个/mm3)。

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男子Hb的含量为:120~160g/L (12~16g%) 女子Hb的含量为:110~150g/L (11~15g% )。

(二)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 O2和Hb结合成HbO2,100ml血液可运送20ml的O2,在 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的O2比溶解于血浆的多70倍。 Hb 还 可 以 和 CO 2 结 合 , 以 氨 基 甲 酸 血 红 蛋 白 (HbNHCOOH)的形式运输CO2。在红细胞参与下,血浆 运输CO2的能力比直接溶解于血浆中的多18倍。 2.缓冲作用 红细胞内的缓冲对可以缓冲血液的酸碱物质,维持血 浆pH。 主要的缓冲对:KHCO3/H2CO3;蛋白质钾盐/蛋白质

(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循环中,常要挤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 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称 为

可塑性变形。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循环血浆中的特性, 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ESR)反映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的概念: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 内的沉降速率,又称红细胞沉降率。 ◆正常值:男性第一小时不超过15mm(0~15mm/h),女性第一小时不超过20mm(0~20mm/h)。

◆ 测定血沉的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 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患某些疾病时 (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此 时易发生红细胞叠连。 红细胞叠连是多个红细胞发生以凹面相贴。叠连的原 因是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加。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渗透脆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会保持其正常形态和大 小,若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 起红细胞膨胀以至最后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而发生低渗性溶 血。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5%的NaCI溶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 在0.35%的NaCI溶液中几乎全部破裂。 ◆故临床上以0.35%~0.45% 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 的范围。

(四)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⑴生成部位 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红骨髓。 ⑵骨髓造血过程 (图) ⑶造血原料 ①初期阶段:细胞有丝分裂,核酸(DNA)合成, 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并与内因子有关。 ②后期阶段: 需要Fe2+合成 Hb , 每天需要20~ 30mg。Fe2+缺乏时患缺铁性贫血。 Hb的分子结构 Fe3+需还原成Fe2 +才能用于合成Hb。

骨髓造血过程

返回24白细胞

返回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红干 细 系 祖

红细胞的生成经历以下阶段:

原红 细

早幼 红

中幼 红

晚幼 红

网织 红

成熟 红

细胞

细胞 骨 髓

细胞

细胞

细胞 核被排出细胞外 血液

细胞

初期:核酸合成,有丝分裂 后期:Fe2+摄取,Hb合成

●叶酸:

返回

体内过程:食物中的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吸收入血→ 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与DNA合成。 临 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常在2~7个月内导致严重的贫血)

●维生素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有促进食物中的维 生素B12吸收的作用。 内因子+维生素B12 →形成复合物: Ⅰ.防止维生素B12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水解; Ⅱ.内因子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

B12吸收入血。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维生 素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

■ 血红蛋白分子组成

◆Hb有2条α肽链和2 条β肽链。 ◆每条肽链上有一个 亚铁血红素,其上有 一个Fe2+。 ◆每个亚铁血红素能 结合一个O2 分子,所 以一个Hb能结合4个O2 分子。

(2)红细胞的生成调节调节因素:①促红细胞生成素;②爆式促进因子;③雄激素

骨髓造血干细胞 ↓ 红系祖细胞 (BFU-E) 爆式促进因子→↓ 原红细胞 (CFU-E) ↓ 早、中、晚幼细胞 ↓ 网织红细胞(2 4 ) ↓ 成熟红细胞

缺氧、RBC↓或Hb ↓

↓肾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主) 肝细胞(次)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 增殖、分化以及幼红细胞 的成熟,加速网织红细胞 的释放以及提高红细胞膜 抗氧化酶的活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hv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