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黎琼《老师的语言要像宝石一样镶嵌在课堂上》

更新时间:2023-11-01 22: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老师的语言要像宝石一样镶嵌在课堂上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观课心得

绵阳市实验小学 黎琼

一、 总体印像。

十一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我们绵阳小语界一行十三人,参加了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来自全国各省的三十二堂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语文阅读课教学。充分地享受了一次新课标修改后,最体现课标精神的课例。这些课都带着自己所在省份的独特个性,又体现着小学语文的共性,更展示了各个研修团队的实力。有许多独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智慧让我们赞叹不已,但是也有一些应赛性的痕迹让我们遗憾和惋惜。

1、课多。共32节课,两个会场同时进行,高中低段的课均有,人教版的课居多,21堂,其次是苏教版,5堂,北师大版的2堂,长春版的1堂,湘教版1堂,河北版1堂,S版没有(可见我们使用的教材的质量)。

2、等级制。把四川的听课老师130多位分入分会场,分会场听不到上海、江苏和浙江的课,所以我个人认为四川属老少边穷,是欠发达地区。幸好我们队长还想办法在那边挤了三张票,才可以分享到更多的东西。

1

3、每堂课都安排了10分钟的课前互动。组织者的意图是让执教者了解学生的前在状态(不允许提前见学生),遗憾的是个别老师在推销自己,在为家乡打广告,没有充分利用课前互动生存的资源来为教学服务。(参赛者背后的研修团队没有领会到这十分钟的设置意图。)

二、我的收获

1、巧用课前互动的10分钟作铺垫:例1:《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猜字,从甲骨文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出“旅行山水”四个字,由旅行山水巧妙进入圆明园。例2:《桃花心木》给孩子送音乐和小短文,(也是林清玄写的)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例3:二年级的《会走路的树》猜谜语:会走路的电线杆——长颈鹿;会飞舞的小夜灯——萤火虫;会奔跑的人行横道:斑马;会游泳的喷泉——此环节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最大程度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也将孩子们带到有趣的动物世界。

2、巧推课外读物:例1:《会走路的树》先创设情境理解“好奇”,先理解“好奇”,再指导书写“奇”,顺势推荐《木偶奇遇记》;例2:《普罗米修斯》在学生的质疑中引出《希腊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说明执教者有阅读意识。例3《最后一头战象》推荐沈石溪的动物文学作品,说它写的是动物的故事,展现的是人类的情感,让孩子们产生阅读期待。

2

3、对写字的重视且方法很多:例1《生命、生命》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互相听写生字词:打扰、震撼、糟蹋,抽出“憾、撼”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来确定形象,再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及其如何才能写美。例2《会走路的树》动画演示“趣”的笔顺,问:看到“趣”你有什么发现、;要写好“趣”字你有什么提醒?出示错写的“趣”字,让学生发现它为什么不美?集体纠正后再写两次。找压线笔,趣像下楼梯、一笔比一笔低。“奇”可以说顺口溜:“大字真奇怪,一捺变一点,“可”的一横要长写,别让“大”字掉下来。”

4、朗读指导很到位:例1《圆明园的毁灭》老师发现学生语调很平就说,读“昔日的辉煌”和读“毁灭后的惨状”是不一样的,师导读:“我们读着读着就明白了——,读着读着你就发现了——”“谁想读出自己的感受?”老师及时在学生都市的间歇加以点拨:“不是温柔地拿走,而是粗暴地掠夺!”再读。例2《桃花心木》“谁想读读这段拯救人类的话?”“老师能感受到你在用心、用情在读。”例3《会走路的树》“我们向小叹号挑战!”“谁敢向小叹号挑战”“谁敢向小问号挑战?”例4《献你一束花》运用文中的提示语指导朗读,含笑、柔和又肯定读是怎样的语气和表情?“你把第一句起低一点会更好。”“你准备怎么读,先想想,练一练,再朗读。”把失败与胜利的场境对比着来读。例5《匆匆》自由读文后汇报有困难的句子,老师范读扫除朗读障碍。例6《伯牙绝弦》表示感叹该怎么读?古人读书

3

讲究有节奏,找一找古人读书的感觉,合上书在音乐声中背诵更好。例7《浅水洼里的鱼》强调读课文要读得自然听起来才会舒服。师范,生跟读,再抽读,齐读。

5、学习方法的渗透。先想一想,练一练,再思考,例1《圆明园的毁灭》抓“上至??下至??”,这样的句式把文物大多尽在其中,课件展示,滚动出各朝各代的珍品,丰满了昔日的辉煌。例2《会走路的树》整体感知:自由读文,你对课文的什么地方感兴趣?(根据学生的认知和需求来确定这节课解决什么问题。)例3《献你一束花》从”四个怕”中去体会运动员的沮丧,体会“四个怕”的不一样,巧妙告之:走进人物内心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例4《匆匆》学习散文是品情,悟理,课件出示“品读助手”(学习要求),例5《田园诗情》用总起句来梳理全文的结构。例6《普罗米修斯》训练提问有指向(内容或表达方向)提醒组长组织有序指向提问并解决问题。(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大胆质疑),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凡是发现吸引你的文章或书,就要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吸引了我?”抓住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语,过渡语发现的情节之间的联系,用词语概括其意,让学生在静读,默想中去发现。例7《伯牙绝弦》讲故事要求层层深入,先随意地讲,再用“古时候”开头,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讲,学生很快渐入复述的佳境,将得绘声绘色。例8《黄鹤楼送别》教给读书方法,一边读文字,一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师问:透过繁花似锦,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想象中生成精

4

华——“唐诗是中华文化的名片”。例9《最后一头战象》体现长文短教,学习单元设计了解学生知识的前在状态,阅读提示有指向,目标清晰,学得轻松。

6、师生合作板书,既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又腾出老师的时间推进教学和倾听孩子的声音(图文结合)

7、词语解释在语境中理解。例1《会走路的树》首先通过一个“陪”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树是怎样陪小鸟的?第二步通过时间、地点的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树“天天”陪小鸟的辛劳。学生用亲身经历去感知理解。例2《伯牙绝弦》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字,先依靠义项,再扫清阅读障碍,读出情感。例3《浅水洼里的鱼》中的“念叨”,生一边做拣鱼、扔鱼的动作嘴里一边念叨:这条鱼在乎,这条鱼也在乎??

8、双基训练落到实处:例1《圆明园》对比课文和收集的资料,写下你对圆明园的补充描述(读写结合巧妙)。例2《匆匆》提供若干备用词(玩耍,放纵)的时候,时间(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激活思维)例3《普罗米修斯》训练概括能力用短语表示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大胆释疑。例4《伯牙绝弦》强调“能说会道是能力,认真倾听是修养”。倾听同学背诵,有困难去掉半句来背,降低背诵的难度。(“读功”和“背功”是“童子功”。会让孩子终身

5

受益)例5《浅水洼里的鱼》同样写鱼多,可以用一句话来描写,也可以用成语来表示,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了。(有类学生意识)

9、发散思维训练有创意。例1《最后一头战象》它发现了——,望见了——,吼出了——,体会战象内心复杂的情感。师乘势告知:“人类身上所拥有的亲情,感情,在战象的身上同样存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2《伯牙绝弦》用补白的方式诠释伯牙所念之,钟子期必得之,师引导学生想象:得知音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课件出示“伯牙得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到——”例3《献你一束花》说说失败者的心理话,用“胜利”与“失败”作对比,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10、参赛课大都上得朴实,没有多少花架子。课件大都用得恰到好处,不是铺天盖地,而是语言表达无法迄及的才使用。课件没有眼花瞭乱之感。如:《圆明园的毁灭》中展示各个朝代的珍宝,滚动的课件既清楚,又表现了珍宝数量之多,还不会让人产生疲劳。

11、关注文章的写法。例:《桃花心木》种树人两次说的话,老师巧妙引导学生对比着说,一正一反,从两个方面把要说的问题说清楚。学生很快就知道种树人不仅是种树的能手,更是说话的高手,从而悟道这是“对比的写法,借事喻人”的妙用。

12、结课完善,独具匠心。例1《匆匆》没有完成目标,老师机制道出时间匆匆,转眼间40分钟从我们的朗读声中溜走了,几句话引导学生从整体审视全文,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追踪作

6

者的情感线索,回归“匆匆”二字。例2《伯牙绝弦》精美的二胡声响起,营造说话的情境,表现出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与愿望(全体起立)师导:经典是美丽的,让我们怀着对知音的难觅之情,传颂这个千古绝唱吧(背诵全文)掌声雷鸣。

三、困惑

1、观摩课是否就一定要返朴归真? 2、慢读与细读如何结合? 3、语文课的节奏如何把握?

4、如何拿捏讲课的功夫?(年段与课型)

5、正确转换“讲解的语调与朗读的语调?”(真正的艺术要控制在到达顶点的前一步。)

6、如何使用技法与大法?(用法不能太功利,离哲学最近的是儿童。)

7、如何认识到执教者的不作为?(课堂不止是提问,应该照亮听课者的灵魂。课堂要有智慧启蒙之声。执教者要将教鞭改为羊鞭,把羊群赶起来欢快地向前跑。)

8、怎样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能写一好手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从政的人能够自己写文章才可能成为政治家,否则只是个政客。当下,很多语文老师都不怎么写文章了。))

9、如何处理“文字”与“图画”的关系?(文字是从图画中抽象出来的,文字出现人类才文明,有了文字才有思考和思维;文字使人类的历史成为经典。图画正在使文字是退化。学习语文

7

就是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李清照临终叮嘱家人:如果要卖书先卖有图画的书,一定要保留纯文字的书)(专家提倡上裸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语言文字说不清楚的)(曹文轩认为图画的介入应当有所节制。老师要淡定自若,上风采儒雅的课。

10、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理论的缺失,如何在创新、改革方面有大的突破?(很多老师已经没有时间读书了)

11、如何研究教学设计,避免内容多,问题多,落点不是语文能力的现状?

(曹文轩说:语文课不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要想办法训练能力)

12、教材解读不到位?文本解读是否透彻?体裁的认识? 13、如何确定课时目标,掌握好年段目标的“度”? 赛后,全国小语协会邀请的著名儿童作家,博士生导师曹文轩,特为这次比赛做了精彩的点评。他从一个儿童作家的视角感受和评价这次的阅读教学课堂,本以为是外行的点评,却让我们听后心悦诚服。

他的谈话归结为两个大点:一、观摩课与常态课的思考;二、阅读与写作的思考。

在第一个大的观点阅读课与常态课的思考里,他谈到了七个方面的阐述:

8

观摩课具有表演的性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必须的。否则,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乘着飞机,坐着火车来到这么遥远的地方,看到的只是常态课,大家会觉得不值的。而且对于初涉教坛的老师来讲,观摩课可以起到引领和榜样的作用。所以,虽然大家对于表演课有这样、那样的质疑的声音,但是观摩课还是必须带有表演的性质。

关键的是,在观摩课上的表演是否是不露痕迹的,像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泻出来的,就看不到表演的痕迹,就是最高明的境界。让大家明显感受到教者的表演性,就是拙劣的表演。

漫读与细读。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漫读与细读的问题,如何咬文嚼字,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是很有办法的,在这样的课例中,也看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讲解的语调与朗读的语调要区分开来。不能让我们的孩子都拿腔拿调地说话(走出社会有交流障碍),在讲解的时候应该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自然,而朗读时则要体现出语言的情感和色彩。

阐释和引申要适度。升华与拔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适当的升华会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而过度的拔高则会适得其反,让我们的教学主次不分,目标不清。

如何思维、如何表达是语文的基本大法。我们语文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基本能力,这是语文课堂必须遵循的大法则。

9

曹文轩主张:教师除了一份教案以外,还应该有一份讲稿,让自己的语言像宝石一样镶嵌在自己的课堂上。

在第二个大的观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里,他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阐释。

用写作的方法讲文本。他认为,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从写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谋篇布局,挖出“文眼”,会使学生的思维和眼光都不一样。这一次,在北京的贾宁老师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们看到了设计者这样的设计意图,在读文的过程中,老师一直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去发现,这样的铺垫就很好地帮助了学生体会、表达文字的情感。曹文轩老师也特地举出《凡卡》的写作,让大家思考,“为什么作者最后要写出这是一封永远也无法送达的死信?”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对于文章的解读才会深刻而独到。

文字与图画的关系。在这次的课例中,大家都看到了很多设计精美的课件,大量的图画充斥了我们的课堂。而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来讲,文字的发展是在图画之上的,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大进步,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在这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语言说不清楚的呢?他担心:有无可能,因为图画的大势侵入,而使思维退化呢?所以,他提出,图画的进入是否可以有所节制?这样的问题,其实也困惑着很多的老师。每到比赛场所,我们看到的课件都是一件比一件精

10

美,图画、音乐、电影都已经深入到课堂中。可是,有的课件,你感觉真的是恰到好处,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可是有的课件,却纯粹是硬栽上去的尾巴,让人如梗鱼刺般难以下咽。多媒体是一个时髦的词语,是披着现代化教育的外衣走进课堂的。可是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体现出学科的特点,真的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深度思考的问题。

所有的比赛都不应该是方法的比拼,而是不同风格的比拼。站立在自己的风格里才能行得更远。

曹文轩老师不是小学语文界的人,可是他长期从事于儿童的写作,专注于从儿童的角度观察、思考,所以他提出的观点,引发了我们的同感和深思。很喜欢他提出的老师的语言应该像宝石般的镶嵌在自己的课堂上的说法。也很认同,一个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写作者,否则我们怎么引导孩子的写作和思考呢?

最后,小语会的秘书长特地带来了教材的主编崔峦先生的“四加一”的主张。这四即是:

准确把握年段目标。 夯实识字、写字教学。 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呈现学生学习过程。

外加的一则是:大力推进课外阅读,把课外书引进课堂。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四加一”,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和旗帜。在这一次的课堂中,我们明显地看到所有的课例都注

11

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论低段还是高段,都在识字、写字上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和功夫,这样的力气,差点让我们感到有点矫枉过正了。但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语言的运用性,却是充分地体现出来了的。这样的引领,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长久地品味、揣摩和践行的。

三、困惑

1、观摩课是否就一定要返朴归真? 2、慢读与细读如何结合? 3、语文课的节奏如何把握?

4、如何拿捏讲课的功夫?(年段与课型)

5、正确转换“讲解的语调与朗读的语调?”(真正的艺术要控制在到达顶点的前一步。)

6、如何使用技法与大法?(用法不能太功利,离哲学最近的是儿童。)

7、如何认识到执教者的不作为?(课堂不止是提问,应该照亮听课者的灵魂。课堂要有智慧启蒙之声。执教者要将教鞭改为羊鞭,把羊群赶起来欢快地向前跑。)

8、怎样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能写一好手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从政的人能够自己写文章才可能成为政治家,否则只是个政客。当下,很多语文老师都不怎么写文章了。))

9、如何处理“文字”与“图画”的关系?(文字是从图画中抽象出来的,文字出现人类才文明,有了文字才有思考和思维;

12

文字使人类的历史成为经典。图画正在使文字是退化。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李清照临终叮嘱家人:如果要卖书先卖有图画的书,一定要保留纯文字的书)(专家提倡上裸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语言文字说不清楚的)(曹文轩认为图画的介入应当有所节制。老师要淡定自若,上风采儒雅的课。

10、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理论的缺失,如何在创新、改革方面有大的突破?(很多老师已经没有时间读书了)

11、如何研究教学设计,避免内容多,问题多,落点不是语文能力的现状?

(曹文轩说:语文课不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要想办法训练能力)

12、教材解读不到位?文本解读是否透彻?体裁的认识? 13、如何确定课时目标,掌握好年段目标的“度”? 赛后,全国小语协会邀请的著名儿童作家,博士生导师曹文轩,特为这次比赛做了精彩的点评。他从一个儿童作家的视角感受和评价这次的阅读教学课堂,本以为是外行的点评,却让我们听后心悦诚服。

他的谈话归结为两个大点:一、观摩课与常态课的思考;二、阅读与写作的思考。

在第一个大的观点阅读课与常态课的思考里,他谈到了七个方面的阐述:

13

观摩课具有表演的性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必须的。否则,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乘着飞机,坐着火车来到这么遥远的地方,看到的只是常态课,大家会觉得不值的。而且对于初涉教坛的老师来讲,观摩课可以起到引领和榜样的作用。所以,虽然大家对于表演课有这样、那样的质疑的声音,但是观摩课还是必须带有表演的性质。

关键的是,在观摩课上的表演是否是不露痕迹的,像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泻出来的,就看不到表演的痕迹,就是最高明的境界。让大家明显感受到教者的表演性,就是拙劣的表演。

漫读与细读。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漫读与细读的问题,如何咬文嚼字,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是很有办法的,在这样的课例中,也看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讲解的语调与朗读的语调要区分开来。不能让我们的孩子都拿腔拿调地说话(走出社会有交流障碍),在讲解的时候应该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自然,而朗读时则要体现出语言的情感和色彩。

阐释和引申要适度。升华与拔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适当的升华会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而过度的拔高则会适得其反,让我们的教学主次不分,目标不清。

如何思维、如何表达是语文的基本大法。我们语文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基本能力,这是语文课堂必须遵循的大法则。

14

曹文轩主张:教师除了一份教案以外,还应该有一份讲稿,让自己的语言像宝石一样镶嵌在自己的课堂上。

在第二个大的观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里,他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阐释。

用写作的方法讲文本。他认为,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从写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谋篇布局,挖出“文眼”,会使学生的思维和眼光都不一样。这一次,在北京的贾宁老师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们看到了设计者这样的设计意图,在读文的过程中,老师一直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去发现,这样的铺垫就很好地帮助了学生体会、表达文字的情感。曹文轩老师也特地举出《凡卡》的写作,让大家思考,“为什么作者最后要写出这是一封永远也无法送达的死信?”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对于文章的解读才会深刻而独到。

文字与图画的关系。在这次的课例中,大家都看到了很多设计精美的课件,大量的图画充斥了我们的课堂。而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来讲,文字的发展是在图画之上的,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大进步,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在这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语言说不清楚的呢?他担心:有无可能,因为图画的大势侵入,而使思维退化呢?所以,他提出,图画的进入是否可以有所节制?这样的问题,其实也困惑着很多的老师。每到比赛场所,我们看到的课件都是一件比一件精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hv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