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11-13 02:32: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乘法分配律的反思与改进

“乘法分配律”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的一个教学难点。上过这节课的老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觉:这个知识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关的认识,而它的运用又比较有变化,所以课即使上过了,学生也没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只是在“依样画葫芦”,课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遗忘速度是很快的,尤其是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虽然死记了解答方法,但依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

为了解决上述教与学的矛盾,我进行了几次试教。在试教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不同的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问题一:要不要使用书上创设的情境?

在刚开始备课时,我按照教材的设计,以植树为背景,通过这个情境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但通过观看网上的教学视频发现,运用这一情境来展开教学,学生们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特别是在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不够理想。所以我觉得虽然“植树”是一个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的优点就是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使学生经历了搜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过程。但“植树”这一情境,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并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因而,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太感兴趣,没有探究欲望,当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根据这个原因,我在设计时将情境改成了“购买校服”。

【片段】

师:新的学期,学校准备个每个同学都订一套新校服,新校服上衣一件要30元,裤子一条要25元,要买这样的4套校服,一共要多少钱?你们会算吗?

生:会算。

师:那就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记录到练习本上。(学生积极地投入解答) 师:好了吗?请你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我是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再算出4套校服的总价钱,算式是 (30+25)×4=220。

生2:30×4+25×4=220(元)。我是先算出4件上衣的价钱,再算出4条裤子的价钱,再把两个加起来,就是4套校服的价钱。

??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才便于学生理解数学,发现数学。“植树”和“买校服”两种情境都注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通过试教发现,后一种教学情境简洁明了,同时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于购买及算账也有不少生活经验,所以学生也能很快地理解,并思考解决的方法。

问题二:怎样的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体会知识的由来?

如果单纯地依赖于学生的记忆,可以说,很多学生将只记住乘法分配律的公式,而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算定律。“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过程和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所以,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

所以在本节课上,我是这么设计的。

【片段】

(学生说明自己所用方法后)

师:同学们看,如果陈老师用两种图形分别表示上衣和裤子,大家一齐看着图来说一说这种方法。(边说边播放ppt)

师:同学们,这两种方法,想法不同,算式也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对,计算结果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师:如果要买的校服是这么多,(出示6组图形的ppt)你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买6套校服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解决吗?

生1:我用的第一种方法是先算出一套校服的钱,再算出买这样的6套一共需要的钱,算式是:(30+25)×6=330(元)

生2:还有一种方法是先算出6件上衣的价钱,再算出6条裤子的价钱,再把两个加起来算出6套校服的总价。算式是:30×6+25×6=330(元)

师:假如说我们把它们看成桌子和椅子。一张桌子如果是100元,一把椅子是60元,你能算出买这些桌椅需要的总价吗?赶紧算一算吧。

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吗? 生:有

师:你能试着写几个吗?每位同学照着上面的等式写出两个例子。再验证两边是否相等。 师:谁愿意将你的例子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的算式是8×15+2×15=(8+2)×15。 师:好,你的例子正验证了刚才的规律。 生2:我写的是1×2+3×2=(1+3)×2

师:其他同学你们写的例子可不可以呢?同桌之间互相验证一下吧。 师:像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 生:写不完。

师:那你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所有的例子都包含进去呢? 生:(a+b)×c=a×c+b×c 师:他想到了用 生(齐):字母

师:真不错,有这个字母表达式,简洁明了,咱们说起来就方便多了。

在最初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就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转变为了“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体会应用分配律的简便。”希望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

所以我充分利用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沿着先猜想,在验证的过程来教学,这样一来,教学的重点也由传统教学的重视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转化为了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

问题三:如何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

数学的知识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新旧知识之间有这密切的联系,每个新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或多或少会于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之间有这一定的联系。所以让学生学会联系新旧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而且对于知识的深化认识也有帮助。

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过这点,经过师傅和其他几位老师的启发,我将以前的运用到乘法分配律的一些知识也设计进教学中,发现效果非常好。

【片段】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遇到过类似于乘法分配律的问题了,大家看。(出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图片)

师:大家还记得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是周长的计算。

师:你们能从中找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吗?

生:算周长时可以先算一组长宽的总和,再乘2,还可以分别算出2条长和2条宽的长度,再相加。

师:再看这个。这个又是我们学什么的时候遇到的。 生:是笔算乘法。

师:这里哪个地方体现了乘法分配律。

生:在算24×12时,可以把12分成10和2,分别于24相乘,再相加。

师:是啊,看来乘法分配律在我们学习其他知识的时候有大用处呢。那接下去我们就用乘法分配律来做几道题目。

数学中许多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挖掘并引导学生掌握规律,才能让学生理性的、连贯的获得知识。这样的设计,不仅给本节课增加了一个亮点,而且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让孩子们理解了乘法分配律,使学生感到知识间的紧密联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总之,通过“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多次试教和改进,我感受到了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设计会得到不同的效果,而想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h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