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张俊
更新时间:2023-09-13 03: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国文化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班级:11东文秘2 姓名:张俊 学号:11871228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这不仅体现在农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本身也反过来加强了农业文明在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的定居农业大约起源于距今8000年前。距今6500年前,在黄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遗址保存有古人种植的粟子;距今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保存有古人种植的稻谷。中国古代传说的“神农氏”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新语》说:“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这些资料都是中国农耕文明初期的反映。
中国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农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脱离不了农业。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她植根于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中,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法伦理、农业经济及其小农生产方式等背景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特征。传统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固与社会思想文化相得益彰,中国传统社会在这两者的互动中绵延和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背景诸要素中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以期获得农业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的关联。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 ,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农业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 ,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脱离不了农业。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她植根于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中 ,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法伦理、农业经济及其小农生产方式等背景的深刻影响 ,表现出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特征。传统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固与社会思想文化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社会在这两者的互动中绵延和发展。
农耕经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形成与农耕经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和小农经济。,其具体特点很多,除了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性等几点之外,我觉得还有封闭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补性、脆弱性和顽强性。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有着相当长的延续力,这还要依靠重农抑商和后期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之策。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在中国当即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其他经济的发展永远只是发展的相当缓慢,农业经济也是原地踏步,亦步亦趋,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使中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造成了百年的屈辱史。让人不觉心寒,落后挨打,必须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王道。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农耕经济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多元成分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歉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因此,古代中国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这种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然而随着中国农耕经济的周边发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区域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将相辉映,增添异彩。即使是对外域的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这种文化开放的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使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从纵的方面讲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从横的方面讲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经济在三代时是原始协作式农业自然经济,秦汉至明清则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至近代始出现农业与工商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易传·系辞下》提出“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儒道融合,这些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表现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三、农业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即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前赴后继,卧薪尝胆,开放改革,焕发自强自新之道,才使中国文化重新获得了生命活力。
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既早熟又不成熟,农耕经济的这一特点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中国农业文化成熟较早,农业生产周期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周而复始衍化以及四时、四季循环的现象,启示了中国文化中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长期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回顾上下五千年,汉唐、宋都曾有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时代。元朝在统一全国的同时,就开始恢复海外贸易,但一直处于时禁时开的局面。明代嘉庆年间,沿海屡遭倭寇骚扰,以后葡萄牙海盗商人又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掠夺。在循环论思维方式的制约下,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力,社会运行缓慢迟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时间是悠久的、静定的,因而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好常恶变,使中国文化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四、先进的农业与发达的文化
中国古代有先进的农业,因而创造了发达的传统文化。“在有历史记载的近几千年中,我国农业,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的考验,始终没有出现过由于技术指导上的错误而引起的重大失败。这种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优越性。可以自豪地说,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这个优良传统,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创造的宝贵遗产之一”。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及元明时期都是农
业的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因为中国古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经久不衰。“正是由于农业基础的稳定的缘故,我国悠久的文化与历史经过多次严峻的考验,始终没有中断过”。相反“任何一个民族或集团,如果农业生产中断了,那么,它的文化及历史传统也一定随之中断”。 古代的两河流域农业发展较早,曾创造古巴比伦文明,后来因为土地开垦以后的盐碱化,农业开始衰退,古巴比伦文明也早早地消失了。中世纪的欧洲农业比较粗放,技术落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比较集约,技术比较先进而且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汉代北方的旱作农业,唐代南方稻作农业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国持续发展的农业使中国能成为古代文化持续发展并保持到近代的惟一国家。
正在阅读:
中国文化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张俊09-13
幼儿园食品安全宣传知识07-31
2018-2019年上海市嘉定江桥镇民办庆宁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03-23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视听说教程Book4网课答案 - 图文11-05
党务工作者赴白色学习心得体会总结10-20
名词解释(期末复习)11-04
大学物理D复习题11-13
南通市市区及各县(市)、区04-29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末试题08-0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张俊
- 农业经济
- 中国
- 关系
- 文化
- 里布专业知识
- 英文简历写作技巧
- 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图文
- 2013高考数学难点三个“二次”及关系
- 外国文学期末考试重点试题
- 互联网 职业技能培训商业计划书 - 图文
- 病险水闸安全鉴定成果核查工作细则
- 公安机关新警初任培训班心得体会 参考
- 2018-2019年自贡市小升初数学模拟试题整理(7)附答案
- 操作系统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 易哈佛2014年《财经法规》知识点精讲:会计核算(三)
- 五十六种语言
-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 抗生素试题总结及答案
-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 2012年《材料科学基础》作业
- 最新精品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数学试卷
- 社团活动奖状、证明书文件模板
- 我国稻田镉污染现状·危害·来源及其生产措施
-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试卷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