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最新)全市

更新时间:2024-06-21 14: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州市概况

尊敬的各位来宾您好,欢迎您来到古城青州参观考察,我是导游员xx,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为各位旅游界的前辈作导游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令您满意,同时也希望您在青州的每时每刻都是在快乐中渡过的。在此我首先为各位介绍一下青州的大体概况。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座山水秀丽,钟灵毓秀的美丽城市。青州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城重镇,它被誉为“东方古州”,从时间上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排除洪涝,把全国分为9个区域,名之为九州。即按照当时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州,而青州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古老的历史著作《尚书*禹贡》中就有;“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的记载。意思是说,青州的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泰山,境内有潍、淄等河流。书中记载:“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唯青州。”用中国古代盛行的五行学说解释就是,青州的地理位置位于最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被称之为青州,又因为是第一个可以看到太阳升起的州,故又被誉为“东方第一州”。

青州位居齐鲁大地的腹心,山东半岛的咽喉处,是山东东部的交通枢纽。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由原益都县改为青州市,面积1596平方公里,现辖6个街道办事处,15个乡镇,总人口91万,有汉、回、满等34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青州积淀了雄厚的发展基础,而横贯东西的胶济铁路和济青、东青高速公路也为青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事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凡是来过青州古城的朋友,对咱们青州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都觉得青州是一座非常干净而又美丽的城市。近年来,青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青州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以当今的青州为治所是从东晋开始,此后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建制频仍,青州均为州、府、郡、道、路的治所长达1600年之久,是山东境内的政治文化中心。青州自古为文明之邦,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历史名人,优美的传说和光荣的传统。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此地。青州在历史名著中屡见不鲜;《水浒传.三山聚义打青州》、《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及《聊斋志异》中数十篇幅优美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尤其今人推崇的是《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关于青州黄巾军的描写,其中叱诧风云的乱世之雄曹操,平定北方,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他赖以起家的就是他的嫡系部队—“青州兵”。 青州人杰地灵,堪称藏龙卧虎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件,出现过无数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也有刚直威猛的文官武将,还有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寇准、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先后知任青州,其间多有惠政,为历代人民

所敬仰。王曾、燕肃、贾思勰、陈梦鹤、赵秉忠、李文藻等青州籍人物,更是灿若星辰。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赵明成夫妇在青州居住十余年写诗填词,硕果累累。蒲松龄更是与青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凡是到青州的人,无不慕名参观博物馆。那是璀璨夺目的青州历史文化的缩影。商代的铜鼎、汉代的玉壁、北齐的石室线刻、北周的大佛像、南北朝的菩萨、隋唐的石雕、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明万历年的殿试状元卷真本以及本地历代所产的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碑碣、字画等文物达到二万多件,足以使人领略青州的历史丰采。

“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中的气候条件。使青州名胜荟萃,风光秀丽。云门山是青州的象征,尤其以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寿”字而闻名,素有“南佛北寿”之说,我们青州人民送给来自各地宾朋最好的礼物就是“健康”;驼山东南面的千寻巨佛,则为世界之最,全长2600米,由九个山头组成,令世人为之感叹,山崖石壁上从北齐、隋、唐时期保存下来的石窟造像是我国东部之最,其精美的雕工是其他同时代造像所不能比拟的,充分显示了当时青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玲珑山的魏碑真迹,为中外书法学者流连忘返,以纪念历史名臣范仲淹而建的范公亭,西南山区的仰天寺、玲珑山,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的真教寺,明代衡王府的午朝门,宋、明、清几经修缮的万年桥,以戏拟御花园为“无独有偶”的明清园林建筑偶园及全国惟一幸存的康熙建筑风格的三峰假山,都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宋、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十里古街,为省内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古街之一,此外,像井塘古村、双镇流域、驼山滑雪场等等等等??这里的山山水水,一景一物无不具有诱人的魅力。

在新的形势下,青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旅游事业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重点“打响一个品牌、抓好两个整合、构建四大特色旅游片区”。即打响“佛国寿山、古州福地”旅游品牌。按照“开发古青州,建设旅游城”的总体思路,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构建旅游产业体系为目标,突出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观光四个重点。着力打造“佛寿文化、古州文化、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四大旅游片区,现在已经成为了山东省旅游观光的亮点项目。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青州市不断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增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目前,全市拥有星级宾馆 家,旅游涉外饭店 家,旅游定点饭店 家,旅游定点餐馆 家。全市有高档客房1000多间,1800多个床位。各类旅游车和出租车达1000多辆;旅游景点形成了四大旅游区13个景点;旅行社发展到了13家;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近3万人。为方便广大游客还在景点和游客密集处,设置了旅游购物专营商店。在古街和文化市场设立旅游商品交易街区,在云门山广场、仰天山广场连片集中销售旅游纪念品;在东门大街兴建地方小吃一条街。到目前,青州市旅游业整体实力确实到了发展壮大,构成了旅游产业体系。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适中的气候条件为青州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富饶特产,山

楂、银瓜、蜜桃、全蝎、柿饼、卷烟、花边大套、工程机械等都已驰名海内外。而青州蜜桃、银瓜则为自明朝至清朝宫廷中的御用贡品。青州又素有花都之称,自2001年起,青州已成功的举办了多次山东省花卉博览会暨青州花卉交易会,以花为媒,吸引了众多的客商,为青州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的陈迹只能反映过去,青州的今天和明天将需要一代或几代去描绘,现代的青州城市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已成为人们投资兴业的绝好去处,热情好客的青州人民张开双臂欢迎您的到来!

云门山

尊敬的各位游客您好,欢迎您来到青州著名风景名胜区——云门山景区。云门山风景区位于青州市城南2.5公里处,属于泰沂山脉。景区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文物古迹众多,且历代名人的题记遍布山崖,可以说云门山风景区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在2002年云门山风景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晋级为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现在我们驶入的便是云门山景区内的东上山路,这条路始建于84年,由于时间久远,路面有些断裂,近年来青州市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这条路面进行修补,并在路两侧进行高标准的绿化,增添了绿量,设置了路灯,让您步入其中有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使整个景区呈现在一种原生态的氛围之中。路两侧原为云门山园艺场,现在市政府投入近720万元在景区内实施“四点一线工程”,即修建了龙潭湖景观公园,并建设环龙潭湖路,由黑虎山水库向龙潭湖放水,形成水面景观。在路的西首边建立了云门山植物园,这个植物园在改造原有果园、林场的基础上,建设东西两个圆形广场,建设了木兰园、花卉园、乡土观叶园、植物经济园和观果园五个园区,园区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形成了多种植物相互映衬、相互辉映的观赏体系。

青州市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有回、汉、满、蒙等34个少数民族,其中单回族就3万余人。青州回族具有自己共同的民族传统、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其聚居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主要居住在城区、云门山街道办、东坝、五里等乡镇。朋友们,您左手边观赏到的这个村子叫郭家桥村,属云门山街道办,是青州回族的一个聚居地,从这个村子往里延伸是咱们青州古代十景之一—花林野趣的花林疃村,这个村子多柿树深秋霜叶蔓延平铺,登山远望似锦,宛如花林故名。今天的花林疃村依然保留着“百花干树半柴门”的风情。春天,这里白的杏花、红的桃花、紫的梧桐花次第开放,争奇斗妍。秋天,柿子树、火炬树、枫林霜叶如染,火红一片,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驻步观赏、流连忘返。

朋友们前方便是云门山停车场,这个停车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高档次的铺设,整个停车场全部都用条石铺设,中间建有生态式花坛,两侧分别用草皮砖点缀,幷建有花架式长廊,整个停车场体现出一种生态休闲式的韵味,可以说整个景区以崭新亮丽的姿态展示在您的面前,那么尊贵的朋友现在就请您随我走进云门山走进这美丽的历史画卷。

这四柱三门的牌坊便是云门山的山门了,仿古建筑,金黄色璃瓦覆顶,匾额上“云门山”三个大字为红军书法家,原书法协会主席舒同的题写,他的字尤得清何绍基之神,外圆内方,自成一体,被称为舒体。此匾额为84年所题写,不但气势好,有筋骨且书卷气迹浓。(舒同,1905年出生,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东乡人,历任山东、陕西省委书记、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云门山有近千级的石阶直达山顶,为了讨个吉利按照古代吉运数字3顺利、6吉利、99皈依为皇帝的说法,整个石阶为999级。(当地人称为长寿路)这些石阶修的很科学,每上二三级台阶,就有一小段平路,让您的腿有个缓冲休息的时间,这样上山下山都不至太累。云门山海拔421米,属于泰沂山脉。此山占地

面积达150公顷,现在山上的绿化覆盖率达到90%,整个山体以种植柏树为主,郁郁葱葱形成了一座天然氧吧。这些树木种植方式分为2期,分别在30-40年代与70-80年代,现在共计十几万株。长寿路中间石阶上,耸立的姊妹树形成了寓意美好的长寿之门,与山上的“天下第一寿”遥想对应,步入此门,便开始了增寿的里程,这也算是云门山的一种机缘巧合了。

观寿亭始建于隋朝,是一座两重檐五重梁的仿古高亭,曾取名为“增怡亭”寓意在此就可以欣赏到风景秀丽的云门山,直到明朝山上刻上“寿”字,此处为观寿的最佳角度,于是改名为“观寿亭”,毁于47年解放战争于84年,按照隋朝记载的模式重修。在观寿亭内有六个石鼓形的凳子,是用青州的特产青钢石制成,上面分别刻有貂禅、西施、李清照、王昭君等美女、才女的形象,雕工细腻,线条流畅。亭子上方绘有八仙、观音、寿星的图案。观寿亭建在登山的必经之路,登山的游客可以在这里稍事休息,看看山顶的寿字,登山的劲头就更大了。而当地的很多老年人经常来云门山,在这亭子里打打扑克、下下象棋,谈谈云门山的典故,呼吸一下大山的清新空气,天晚了下山,也算是游了云门山了。

离观寿亭不远处的小型石制建筑为云门山的山神庙,您可不要因为它小而小瞧它,这里住的可是云门山的主人---云门山山神,客人们来到这里,先拜一拜主人,也是应该的。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然这庙也不在大,有神则灵。

一路往山上走,路边好多松树杈上都放满了石头,这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系,用我们青州话来讲叫“压松枝”,“松枝”谐音“送子”或“孙子”,老太太门抱孙心切,希望家里早添人丁,就到山上的送子娘娘跟前求拜,下山时就捎一块石头放在树杈上,这样就寓意着送子,来年就可以抱孙子,心想事成了,还有人会折一小段松枝,插在耳后或头发上,说是“下山戴松枝,回家抱孙子”。这算是表达心愿的一种方式吧!

云门山自古以来就是佛、道共同青睐的一座山峰,古时当地人称之为“纱帽山”,此山山势走向自东向西连绵起伏,两边山峰对称形成如翅,中间呈凸状,如纱帽帽檐,形似一座天然的“乌纱帽”,更为奇特的是在此山山阳对面山顶上有一方天然“宝印”称为“宝印山”。“乌纱”“宝印”遥相对应,且每逢夏秋之季,常有云海、云雾缭绕山涧,如仙境一般,故此山在古时被人们极为推崇,认为此山乃为风水宝地,于是佛、道两家纷纷在此建寺、建庙或相互争夺此山,于是山上保留下了众多关于佛、道两家的遗迹。“纱帽山”的名字一直沿用,后来大云顶上一处岩石突然坠落,形成巨大的洞穴,南北贯通,远望如高悬太空的明镜,每逢夏秋之季云雾常穿门洞而过,景色非常壮观,人们称此景为“云门”或“云门仙境”,云门山因此而得名,据山顶碑文记载隋朝此山被称为云门山。

云门山上有一段奇特的路称为龟背石或龟背路,因路面表层上的图案与形状特别像龟的贝壳,因此而得以美名。而此路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称为云海路,大家可仔细观赏此处每一块岩石的结构如翻腾的云海,它的寓意则是人们踩着云海,腾云驾雾来拜寿,欣赏云门仙境,共享颐寿之福,这是何等的意境?

踏着这片“翻腾的云海”,我们来到了“渐入佳境”。这四个字刻在这块小石壁上,有点信手涂鸦的感觉,这是明朝著名书法家雪蓑在云门山上的第一处题记。相传有一次雪蓑酒后登山来到这里,他看到山下大雾弥漫,山上却是春光明媚,一个个山头像是海上浮出的仙岛,他以为自己看到了人间仙境,便写下了“渐入佳境”四个字,虽似信手拈来,其中却隐含深意。他的意思是说云门山的景致从这儿越来越好了。

从“渐入佳境”再上几个台阶,眼前豁然开朗,平坦的空地上是一个红墙的院落“望寿阁”。望寿阁属于佛道两家的共同遗址。青州的佛教文化北魏初始盛,城西门外阳河北岸的七级寺是青州已知最早的佛寺,隋唐为鼎盛时期,这里供有灵光菩萨的塑像,是和尚们的天下。唐以后,道教开始兴盛,佛道之争日显。到了元朝,忽必烈作了皇帝,道教被定为国教,道士们就把灵光菩萨撤掉,改为道观,供奉道教护法大神王灵官,王灵官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佛教中的韦驮很相似是重要的护法神,镇守山门,取名“灵官庙”。解放战争中毁于战火。青州市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事业,于84年重修,因为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见山顶的寿字,于是命名为“望寿阁”.正门匾额上“望寿阁”三个大字是我国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的题记,启功字元白,姓爱新觉罗,满族,1912年生于北京,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步入望寿阁您就能体会到社会、历史、宗教、统治者是怎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望寿阁的正殿为四面透窗的高大建筑,殿内供奉的是福、禄、寿三星,门楣上的牌匾为三星共照。其实人的一生有了福、有了禄、有了寿也就别无所求。福、禄、寿分别象征着幸福、官禄、和长寿。福星——福分为五个方面1、寿(命不夭折且福寿绵长)2、富(钱财富足而地位尊贵)3、康宁(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4、攸好德(生性善良宽厚宁静)5、考终命(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禄神——禄:指官职禄位。禄神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是吉祥神。禄神原来也是星神,称为禄星 。在北斗星之上有六颗星,合起来称为文昌宫,其中第六颗星即人们崇拜的禄星。寿星——寿的原型同样为星宿。汉朝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说,西宫狼下方靠近地平线有一颗大星,叫做南极老人星。老人星出现,则国泰民安;老人星不现,就会祸起兵乱。寿星的形象非常具有喜庆色彩,深受百姓喜爱,乃为白发老翁,白须飘逸,长眉间透着慈祥,手持龙头拐杖,最突出的是那长而大的光秃秃的脑门,民间称为“寿星头”。关于寿星的特大号脑门,还有一则传说。寿星母亲怀上寿星九年,尚不能分娩。母亲十分着急,就问肚子中的孩子:“儿啊,你为什么还不出来?”寿星在娘胎中说:“如果家门口的石狮双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这话被隔壁的屠夫听到了,就用猪血涂在石狮双眼中,母亲告诉了肚中的儿子。寿星便急忙从他母亲腋下钻了出来。因为未足年份,寿星的头就变得长而隆起了。这则传说讲到寿星超乎寻常的怀胎时间,无非是要说明寿星天生神异,故能赐给人们长寿。中国人认为五福寿为先,因此长寿乃人生第一福,人若无寿既为无福。而望寿阁为观赏天下第一寿的最佳角度,于是我们把望寿阁也作为是祝愿天下人健康长寿、幸福成功的一处风水宝地。

东边厢房里供奉着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眼光奶奶。相传泰山老母是天老爷的闺女,玉皇大帝的妹子,她生得漂亮,心地慈善,嫁到泰山之后,使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编了歌谣颂扬她的功德:“泰山神州,十年九收”,歌声传到天老爷那里,天老爷决定八月十五丰收时来看看闺女,天上的圆月是她送给闺女的饼,花翅鱼是他送给闺女的礼,从那时起,泰山下的人们就有了八月十五看闺女的风俗,礼物就是月饼和鲤鱼。实际上我们民间所称的“泰山老母”就是泰山上的碧霞元君。因明万历年间,孝定皇太后亲至泰山修炼,他极力宣扬碧霞元君的灵验,可能从那时起,这位女神享受了数百年兴盛不衰的像火。泰山老母两侧的送子娘娘和眼光奶奶也是老百姓熟悉的两位女神,相传,古时候,那些有钱人若是求子得子,便铸个银孩儿献给送子娘娘,得眼疾又重见光明的,便铸个银眼睛献给眼光奶奶,以示他们的谢意。

西边厢房供奉的是关公和文武财神。《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广为流传,那位红脸的美髯公关羽更成为正义的化身,关公成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诋后,佛道两家争相把他拉入自己的教门充当护法,他既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伽蓝神,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神之一。关公供奉在此意寓保平安之意。

财神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类。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我们此处供的文财神是比干丞相。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耿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便直言相谏,最后纣王恼羞成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今天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几个窍!”说完,就命人把比干的心给挖了出来。比干被刨心后,走出宫阙,虽然他没有了心,但是他吃了仙人送的仙丹,并未死去。正因为无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自古道:“无商不奸!”把比干这位公正无私、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敬为财神,当然人人信服而无异议。

武财神赵公明为道教神明,是个虚构人物。道教说他姓赵名朗,字公明,与钟馗是老乡,陕西终南山人氏。秦朝时,避世山中,虔诚修炼。以后汉代张天师收他为徒,命他骑黑虎,守护丹炉。赵公明吃了师父赠送的仙丹,遂变化无穷。天师又命他守护玄坦——道教斋坛。天帝封他为“正一玄坦赵元帅”,故世称其为“赵玄坦”、“黑虎玄坦”。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在《封神榜》里,赵公明为峨嵋山的道仙,武艺高强,并有黑虎、铁鞭和百发百中的定海珠、缚龙索等法宝。赵公明被闻太师请去打姜子牙,他助纣为虐,终究难免一死。后来,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封神,赵公明被封为“正一龙虎玄坦真君”,手下还有招财、纳珍、招宝、利市四神,主要管“迎祥纳福”。从此,赵公明才有了财神的模样。您来到此处道教圣地,可以诚心的拜一拜,保佑自己与家人平平安安,财源滚滚,在这里将会使您的心愿达成圆满。

望寿阁建在云门山最北端,左右及后面三面悬崖,属云门山的一处风水宝地。一路行来,无论天气有多么炎热,在此处也可以感到凉风习习的,而且还可以观赏到四周美丽的景致。

站在望寿阁向西望去,青州著名佛教文化胜地—驼山尽收眼底。驼山位于青州城西南5公里处,主峰海拔408米,属于沂山山脉。站在此处,远望群山山峰如千匹卧着的骆驼的驼峰。明朝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记载:“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驼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户单位。位于驼山东南面峭壁上,大小并排着石窟六座,石佛造像638尊,保存非常完整,是山东省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驼山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是因为山上众多的石佛造像,而且在驼山上可以观赏到世界上最大的山体巨佛。位于驼山东南面,云门山的阳坡前面,有一座奇妙的山体巨佛。佛像从发髻到喉结全长2600米 ,经专家多方考证证实,这尊巨佛是公元552年—576年密教在此修凿的山体千寻巨佛。这尊巨佛形象逼真,造像者借助山势,根据登山不同的方位,修凿出巨佛口型一张一合的变化,形象地体现了佛祖讲经布道的口密传经法。这种造像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使超国宝,是真正的佛祖山。在青州当地,有一拜寿、二拜佛之说,其中拜佛,则是到驼山拜谒佛祖,因此驼山还有一个名字为佛山。(注:在世界佛教近2000年的造像史上,以高大排名的佛像是第一中国四川乐山大佛72米,第二阿富汗巴米羊西大佛55米。青州的巨佛2600米,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可比性)。

北望——古城青州全貌尽收眼底。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称重镇,有着“东方古州”的美誉。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排除洪涝,把全国分为九个区域,名之为九州,即按照当时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州,青州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

书.禹贡》中记载:“海岱为青州”“潍淄其道”,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意思是说从渤海之滨到泰山脚下这一大片的青山绿水都为古青州的所在地,并且在境内有潍淄等河流。书中记载“士居少阳,其色为青,故为青州”。用中国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就是:青州的地理位置位于华夏最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被称之为青州,又因为在这里是第一个见到太阳升起的州,故又被誉为“东方第一州”。

眼下被松树林覆盖的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此山名为凤凰山。凤凰为传说中的一种很灵气神鸟。相传它要到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繁衍生息,于是它便不远万里飞翔寻找,当它飞到青州时,被云门山的景致所深深吸引,于是定居下来传为美谈,朋友们可见这座山峰也是非常有灵气的。《南征北战》这部著名的历史剧作电影就是选择在此山所拍摄的,这部电影当时选择在青州拍摄共选择了三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青州市火车站、第二组场景是青州市的母亲河弥河,也就是电影中的大沙河、第三组场景便是眼下这座山峰—凤凰山。当时张军长、李军长所争夺的摩天岭就是我们现在所观赏到的两个小小的山头,由于原来山上植被稀少,这两座山的顶峰圆圆的、光秃秃的,远望如老百姓吃的“馒头”俗称“馍馍”,所以老百姓把它称之为“馍馍顶”,后来经过电影拍摄的特殊角度从而显得非出现险峻,那么馍馍顶这个名字当然也就显现不出其中的意境,于是改名为摩天岭一直沿用到现在。

东望——天气晴朗时,您会发现东方有一条洁白的玉带在轻轻飘浮着,那就是青州母亲河——弥河。自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时,青州府的两种上贡贡品,一种为弥河银瓜,另外一种就是青州的蜜桃了。而云门山附近所种植的百亩桃园更是极富盛名。因此处地处山势,昼夜温差大,阳光照射度足,气候干燥,果实在树上的果期比较长,所以这个地方的桃子特别的甜,尊贵的朋友,您不妨在金秋时节来此品尝一下这上等的佳品啊!

“海岱雄风”为原江苏省书法协会主席武中奇的题记。武中奇,1907年出生,山东长清人。海:指渤海。岱:泰山。即从渤海之滨到泰山脚下,这一片的青山绿水之地为古青州的所在地,以当今的青州为治所是从东晋开始的,此后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虽建制频仍,但均为州、府、郡、道、路的治所 ,长达1600年之久,是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在明洪武九年,青州由省级治地降为地级治地。旁边的竹林图为我省著名画家于希宁的作品。

路边的这块平坦的大石头,刚好容纳一个人躺在上面,石台上方写着“蓑老卧豆岩”,您一定会非常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处题记是明朝书法家雪蓑的又一处题记。相传,又一次雪蓑酒后登临云门山,走到此处后躺在这块岩石上睡着了,到了晚上山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大雨顺着岩石流淌下来,淋湿了雪蓑的半边身子,他一时兴起,写下了“蓑老卧豆岩”的题记,后来,雪蓑和友人来到此处,他人不解,问其含义,雪蓑笑而不答,指指自己的脑袋。友人恍然大悟:“头”的半边淋湿了,去掉“页”字,就剩下“豆”字了。这是雪蓑留给我们后人的一处字谜。(这处题记为郭沫若所释义)。

“敬神如神在”刻在路边的石壁上,非常醒目。这是孔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后面加上一句“不敬是泥胎”就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为“如果你心里敬信神佛,神就真的存在;如果不信,它也就只是一尊泥胎而已”。信则有,不信则无,可见孔子是最早具有辩证思想的人,是一位大智者。

当我们踏着999级美好的祝愿来到寿字跟前,眼前豁然开朗。在山阴石壁

上镌刻着我国古代最大的摩崖巨刻“寿”字。这个字端庄大方,结构严谨。通高为7.5米,宽3.7米,仅寸子就2.30米的高度。所以青州当地便有了“人无寸高”的戏语。“寿比南山”这个人们过寿时最美好的祝愿即出于此,这在辞海里有名确记载。这个寿字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寓意着“寿比南山”的含义。(即公元1560年所刻,历经现在已有447年的历史)。

关于这个寿字在我们青州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说法。那年,衡王过寿,发出告示:谁献的礼最多最厚,就可以座寿筵的首席首座。一时间,文武百官、豪绅贵族们为了讨好衡王,拼命的争富比贵,献上自己认为最重的礼物。可是到了寿筵的这一天,将近中午,仍没有人敢做寿宴的首席首座,因为大家都不敢肯定自己所献的礼物是否最厚。这时,从门外走来一个穿着破旧的老道士,名为雪蓑。传说雪蓑为半仙半道之体,有着非凡的能力。只见他大摇大摆,旁若无人的径直到首座上座了下来,大家都惊叹嫉妒不已,纷纷上前质问雪蓑:“你究竟献的什么寿礼,敢做这个位子!?瞧你穿的这副穷酸样,能献什麽好东西?”雪蓑不慌不忙的站起来,对大家说:“各位请随我来!”他带着大家来到院子里,抬手往南边一指,只见南山上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寿字,光芒直逼衡王府。衡王可高兴坏了,可又仔细一瞧,寿字下面的寸字少了一点。衡王忙问雪蓑是怎麽一回事,雪蓑说:“你只会以貌取人,不辨贤能,这一点就随他去吧!”衡王又是再三请求,雪蓑才让衡王拿来绸团,名文武百官一起磨墨,然后拿起绸团,王磨盘中一蘸,随手向南扔去,绸团向南飞了五华里,正好补上了这一点。随着这一点的形成,又是一阵强烈的金光闪耀,耀的众人眼睛都挣不开了。据说这光向北一直照到了渤海之滨,于是老百姓都说在青州城的北边便出现了寿光县。这神奇的现象让大家惊叹不已,雪蓑也在寿宴上出尽了风头,让文武百官羡慕极了。酒足饭饱后,衡王带领大家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南山上,一路上还暗自盘算雪蓑用了多少金子才铸成了这个寿字。可是到了寿字跟前一看,衡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原来这个寿字是用红泥巴糊在山崖上,外面贴上一层麦秸皮,阳光照在上面一反射,就感觉金光闪闪。衡王恼怒之余,却又舍不得这个寿字,便找来了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寿字刻在了山崖上,寿字是留住了,金光却永远的消失了。(其实寿光县的名字源于汉朝,他和山上的寿字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明朝, 朱元璋为了巩固他的集权统治,建立了分封制度,企图以此来保障明王朝的长治久安。那时封王的权力很大,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掌握一定的武装力量,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的权利,甚至可以起兵“靖难”。青州为军事重镇,先后有齐王、汉王、衡王封于青州,其中,衡王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第一代衡王朱佑楎,是明宪宗的第七个儿子,弘治十二年(1499年)就藩青州。但是,明成祖朱棣“靖难”当上皇帝后,为防止各地藩王篡权多位,便取消了封王的兵权,只让他们享受爵禄、风范地方。朱佑楎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模范,他“乐善好施”,除去按照礼仪祭宗庙、朝天子外,就是暇居斋宫,手不释卷,醉心研究琴棋书画。他特别喜欢写字,书法很精,“四体皆工”。他社会名声挺好,被他的哥哥弘治皇帝称之为诸藩之范。朱佑楎的长子名叫朱厚燆,嘉靖十九年(1540)袭封,号衡庄王。这位衡王基本上能继承“祖训”,循规蹈矩,不给地方官员惹事生非,喜欢结交社会上的文人墨客,算得上是文雅之士。嘉靖三十九年(1560)重阳节,衡庄王朱厚燆庆贺自己的寿诞,由时任衡王府内掌司的周全书写了这个“寿”字,并有工匠镌刻在悬崖上。自明朝开始文武百官来此拜寿的人就络绎不绝,云门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无论是长寿路、观寿亭、望寿阁无一不是因为寿

字而得名,也因此形成了青州所独特的“寿”文化,我们热情好客的青州人常把这最珍贵的礼物健康长寿送给来自各地的宾朋,在此我也借花献佛,祝愿所有的朋友大寿、高寿、寿比南山。

在寿字西侧,一个不被有人注意的僻静处,有一处价值极高的浅浮雕像非常罕见,那就是金代道士马丹阳浮雕像。浮雕造像,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他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青州众多的石窟、石龛造像都属于浮雕造像类型,但大多为高浮雕类型,其特点是压缩小,起伏大,接近圆雕,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而浅浮雕造像压缩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马丹阳浮雕像鲜明的体现了这种特点,在青州摩崖造像中,仅此一例。

马丹阳浮雕像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凸面高约半厘米,为头部侧面像。雕刻十分细腻,刀法精湛。雕像五官比例适当,面部清瘦,胡须飘拂,表情宁静,正在凝神东望。其仙风道骨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马丹阳,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学家和医学家。他是“全真七子”之一,全真教第二代掌教。马丹阳原名马从义,字宜甫,祖籍陕西扶风郡,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后因避五代之乱,其家迁居山东宁海州。他生于金天辅六年(1122年),少小聪明耿直,金天会年间中进士,做过地方官。后因看不惯社会上的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不良社会现象,于是改名钰,自号丹阳,取道名玄宝,跟随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学道。王重阳死后,马丹阳与邱处机等弟子分方设教,曾经到过青州。马丹阳不仅研习道家理论,也精通医术,更善针灸疗法,创“马丹阳十二神针”,编成歌诀,使其易学易记,广泛运用。相传有一天,马丹阳路途中遇到一少妇猝厥于路,他急俯其身,口对口吮吸抢救,路人不解,以为不道德。但是,当马丹阳站起来吐出吸在口中的浊痰、少妇苏醒时,大家方才明白,纷纷称异。马丹阳年老归乡,在莱阳的游仙宫羽化。这组雕像左、右各有题款,右边题款为“甲意子,王西祁,冀阳书”,左边题款为“马丹阳祖师打坐真相”。从题款中得知,此画为一名叫王西祁的文人画家所作。“甲意”,即“士大夫甲意画”,古代专指文人画,用书卷气作为评画的标准,讲求诗情画意。王西祁,生平不祥,当为明代人,擅长用文人笔法画道家人物。

马丹阳打坐像是以王西祁的画作为底稿,又采用浅浮雕的手法刻于崖壁上的。其年代当为明嘉靖年间,与镌刻大“寿”字同时。是衡王府崇扬道教、整修云门山庙宇的工程之一。

“神在”两个大字,是雪蓑在云门山的又一处题记。这处题记为云门山的第二大字,字径约一米,与大寿字相邻。该字在摩崖上镌刻而成,笔墨饱满,架构矫健,古拙浑朴,雄浑生姿,挥洒自如,矫若惊龙,一气呵成,尽显狂放流姿之美,可谓神来之笔。游人往往于不经意间抬首便见二字,悠然之情畅然于心,恰似“敬神如神在”之意。此石刻展示了雪蓑无与伦比的书法功底,其神形兼备的书写风格,赐予了二字不可比拟的意象境界。雪蓑,明代河南杞县人,姓苏名洲,号雪蓑子。他浪游东土,居青州多年,与封藩的青州衡王交情深后,个性狂放,嗜酒无度,常于酒后嘲骂王公大臣,对于别人的羞辱自己也不在意,为明朝魏晋风度第一人。他能写善画,才华横溢。现在山东留有他的许多墨迹与石刻。青州市博物馆至今保存有他的十二条幅狂草书法和水墨画《松鹰图》,其作品恣意飞洒,气势宏大,笔墨奇诡,意趣深渺,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云洞天开”、“东齐秀色”为明代山东右布政使汤绍恩的题记。“云龙之门”则为军中书法家李铎的题记。近年来,在修复云门山古迹的同时,先后征集我国

当代书画家武中奇、舒同、李铎、高启云、于希宁、史进前等名人字画,精心镌刻于崖壁之间,为了和山上的古迹相互区别开来,我们特意把新增题记涂抹成蓝色,给古老的云门山增添了新的生气。

这个南北贯通的天然大洞为云门洞,高阔过丈,天然形成。远望如高悬太空的明镜近看如拱璧月门,由此云门山有了一个非常有意境的名字“云门拱璧”。关于云门洞的来历,我们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衡王招亲的故事。明朝青州衡王有个女儿,才貌出众,人称“咏絮公主”。那年公主正值豆蔻年华,许多王孙公子都来攀亲,但衡王夫妇爱女如掌上明珠,不愿轻易许婚,公主也要自己挑选个品学兼优,有才能的如意郎君。于是她让父王发出告示:谁能在南山上挂一面能在王府的绣楼就能看清的镜子,她就嫁给谁,凡年龄在16—25之间的青年都可应试,那些王孙公子、富人子弟听到这一消息,都争先置办铜镜,有的竟不惜卖掉家产。铜镜铸造得如此之大,数十人才能抬到山上,令人悬挂山上,但终因相距太远,因为没有太阳光的反射,在王府难以看到,王孙公子、富人子弟纷纷败下阵来。这时,青州城西南井塘村的一个小石匠说他能办到,并说十天后来回话。小石匠带了锤钎、凿子工具来到云门山大云顶底部早已看好的地方早了起来,他不分昼夜,终于在第十天的早上,打出一个南北贯通、高阔过丈的大洞,衬着山前的阳光,从衡王府邸望去,这个洞恰似一个高悬太空的明镜。小石匠聪明勤劳,坚定不拔的毅力感动了公主,这位“咏絮公主”虽然出身名门,却心地善良,不重门第之分,她决定嫁给小石匠,衡王夫妇也因有言在先,拗不过女儿,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公主下嫁后不靠婚资过活,与小石匠勤俭持家,至今使村中的一段佳话,而古青州八景之一的“云门拱璧”就此诞生。

云门洞北侧的两个池子名曰“二龙池”,听老年人们将这两个池子原为泉眼,池子里水清甘冽,清澈见底,是山顶的两颗明珠。近年来,水位下降,池子里多半积攒的雨水,但即使天气再旱,这两个池子也没有干过,可见山多高水多深是有一定含义的。

云门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上三种文化鼎力,分别为佛家、道家、儒家。穿过云门洞我们来到了佛教圣地—云门山石窟造像群。在云门山阳坡石壁上大小并排着石窟五座,石佛造像二百七十二尊,它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同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并且在石窟旁边的崖壁上历代名人的题记遍布山崖,可以说云门山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云门洞上方“云门山”三个篆体字,形象地体现出云门仙境名字的意境。此出题记为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的官居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山西乐平人乔宇的题记。“鬼斧神功、“超尘离梦”、“玄之又玄”分别是雪蓑的题记。“玄之又玄”此处题记刻于云门洞门楣之上分三次深意,1、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在此处形成了犹如拱璧月门的云门洞2、每逢夏秋季节,此处如仙境般云雾缭绕穿洞而过的奇观3、雪蓑子为一浪由东土的道士,此处则隐含着在这云门胜地得道成仙的玄机。“鬼斧神功”四个字位于云门洞南端内侧悬崖之上,云门洞贯穿南北,终年灵气回旋,烟雾缭绕,世称云门仙境,游人至此,穿洞而行,凉风习习,眼境豁然开朗,不禁感叹此洞浑然天成,犹如鬼斧神功。“超尘离梦”位于云门洞上方其内涵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哲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讲求“安身立命”,提倡处事先立人,立人而后建功立业,经世济民。但许多名人在晚年却往往看破红尘,遁出世俗,为之“超尘离梦”,苏轼、欧阳修等均为如此。雪蓑其人一生放荡不羁,率性而为,深刻领会此中真谛。他既能挥毫泼墨,吟诗颂词,铸千古文章,却有不修边幅,四海为家,尝人间百味,可谓由工到极处至不工,返璞归真。“超尘离梦”四字

飘逸灵动,清奇瑰丽,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之感,表达了雪蓑对生命之感悟,对人生之感叹,展示了他欲驾九天祥云,乘风而去的潇洒情怀。“吐纳风云”为清朝顺治进士吴六一的题刻。吐纳;为道家打坐的一种调气方式,而吐纳风云则预示着此山为道家修行养生的胜地。“云门山大云寺”这个题记为唐朝所保留下来,据《新唐书》载唐天授元年,青州云门山云门寺的发明和尚通过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献《大云经》给武则天,说武则天时弥勒佛下凡,应该主皇权,做皇帝,武则天非常高兴,诏令全国各地都要刻印学习《大云经》,各州县都要建大云寺,这个时候青州云门山的云门寺也就改成了大云寺,现在这个大云寺已经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了这六个大字。

在云门洞南口周边,便是青州古代志书屡次提及的投龙壁题刻群。为何叫投龙壁?“投龙”是一种道教的仪礼,即把愿望写刻在金属或玉石上,投入洞穴、峡谷或泉水之中,向神祈愿,俗称“投龙简”。云门山顶峭壁南侧,下临深谷,东边云门洞,西边云窟,成为古代“投龙简”的理想所在。因此,许多人纷纷到此游览、“投龙”,也留下了遍布摩崖的石碑和题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朝北海太守赵居贞的《投龙诗碑》,位于云门洞西侧约30米的峭壁上。因受多年的风雨侵蚀,已有部分字迹漫漶不清。

云门洞上方的三窟石窟造像风格相同,都为一佛、二僧、二菩萨、二天王或二力士像。最西边的窟中供的是释迦牟尼像,两边有身着甲,手执叉,脚踏魔鬼的天王像,与龙门、莫高窟等石窟群中所雕的唐天王像,各地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完全相同。中间一窟所供的主佛也是释迦牟尼像,左右两边分别有二僧、二菩萨像和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下着裙、赤脚的唐代力士像,头上的冠虽然看不清楚,但双鸟尾却清晰可见,这些力士像不仅是当时一般武士的形象,而且反映出唐代力士像的特征。最东边的石窟内有唐开元十九年益都县令唐照明的“云门山功德录”刻字,由此可知这一窟的开凿年代,这三窟的造像题材布置和作风相同,从而也就知道了前两窟开凿的时间也在开元前后。这一窟中还有一种特别的造像,佛坐下有益都县令唐照明和夫人韦氏的像,称为“供养人像”。即有钱人出钱作功德,把自己或亲人的像在石壁上刻出来,所刻的就是供养人像。

继续往西走,石壁上有一个进深两米多,没有佛像的石窟,称之为葬窟,与遍布山崖的方形小龛相互关联,这些小龛称为“骨灰龛”。在古代,得道的高僧和主持和尚圆寂时在葬窟中坐化,弟子便把他们从葬窟里抬到空地上焚烧,之后把他们的骨灰放入骨灰龛中,外面凿一块与骨灰龛同样大小的石碑把它盖住,并把他们的姓氏和籍贯刻在上面。其形式类似于今天的墙壁式公墓,但并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可以把骨灰放到这里,只是寺院的住持才可以,用我们今天的一句话来解释,不妨这样认为:有一定级别的人才可以享受这种待遇。因为年代太久了,石碑掉下来,骨灰也随风而去,只留下这遍布山崖的石龛向过往的客人讲诉着这过往的史实。

这一山石自然裂缝,口如井状,深不可测,称为“云窟”。每逢夏秋之际,常有云雾从窟中泛出,穿云门洞而过,将山头包于云雾当中,所以云门山的名字由来云窟功不可没。相传在隋朝时,青州有一位财主叫李清,他这年正值六十大寿,却对朋友们说,什麽金银财宝都不要,只要每人送他一丈草绳便可。李清把这些草绳连起来,一端绑上一个筐,他手里拿着一面锣,坐入筐中,让家人把他放入窟中,并约好,当家人听到敲锣声后再把他拉上来。可是家人在上面等了一天一夜后也没有听到敲锣声,于是把筐拉上来,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没有办法,家人只好回去了。李清究竟去哪里了呢?原来,李清在窟底敲锣,上面却听不到,

李清只好顺着窟底往里走,走了好长一段路,正好看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在下棋,他便站在一边看棋,却没发现身边的树是一会儿发芽,一会儿长叶,一会儿又枯黄了,俗话说;“窟底一日,世上百年”。李清便在这里住了下来,老人告诫他,北边墙上的这扇窗户不能随便打开。可有一天,李清忍不住把这扇窗户打开了,发现窗外就是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让老人把他送出云窟,可等到回家时,早已是物是人非,好几代都过去,后人早已不认识他了,李清很伤心,又回到窟底,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看来李清是得道升天了。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有一篇《李道人独步云门》,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演义而成的。

云窟旁边的两窟为北齐和隋朝开凿的石窟,主要为西方三圣像: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据佛经说;古印度有一位国王和他的两个儿子追随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后来,释迦牟尼给他们父子改了名字,父亲称“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两个儿子称“观世音”和“大势至”,他们三人合称“西方三圣”。在这一窟中又隋开皇九年(589年)至仁寿二年(602年)的十余处题记,主体造像开凿于隋朝初年,最后完成于公元589年之前。东边一窟为中型窟,开凿于北齐,这一佛龛,在云门山的造像中形式最大,肋侍菩萨雕刻得最为工细精美。这一龛选择了石壁前尤为开阔的最佳位置,这是为了接纳更多的修行着,来此做法事。这些特点,表明了这一龛在云门山造像中的重要性。

这一龛东侧菩萨的飘带上,可有一男一女裸体《双身法身图》,双身修法不是“合欢”。密教认为,男是禅定,女是智慧,只有禅定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入大定入佛智。这表明,这一龛是最为规范、规格最高的密教造像。因此可以说,这一龛在云门山造像中,具有“首席”的意义。

在云门山北壁有一处题刻,是一篇较长的文字,字迹大都看不清楚,惟有几个清晰的字迹,把第二龛称为“壁龛”。“壁龛”也是伊斯兰教的词汇。阿拉伯文的音译是“米哈拉布”,是清真寺正殿纵深处墙壁正中的小拱门或小阁子,用以指示礼拜的朝向。

不同宗教中使用相同的词汇,这是常见的现象。如“道”字,道教用,佛教也用,但对道的内涵,却各有不同的规定。在这里,青州密教使用“壁龛”一词,同样也有自己的解释,这就是;于壁龛内不立佛像,惟留一段石壁。

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一龛从它设计之初,就没有主尊佛像。

这种做法,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佛教造像中,没有任何先例,为什麽会偏偏在青州的云门山出现了壁龛呢?

首先,这是密教的教义所允许的。密教认为,“一切诸法从心生”。“法”是世间万物。修行者面对佛龛,通过入定、感悟,在应有佛像的石壁上,想象佛的形象,就可以得到法从心生的效果。

这一龛的设计者,是一位极具艺术造诣的人。他使自己的作品,为观想着留下了再创作的天地。

其次,密教的修行论中,、有一条有别于佛教其他宗派的重要教理—“方便为究竟”。“方便”包括技艺、技巧、途径、方法等。“究竟”又获得佛的觉悟的意思。“方便为究竟”的内涵之一时;重视技巧和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获得佛智。因此,密教是非常注重技巧、注重方便的。这个方便,主要是指随机应变而采取的措施、方法。密教在解释方便时说“随意皆成”。为修行着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留下了极大的余地。

这是青州密教开创壁龛的理论依据。与此同等重要的,还有云门山特定的具体状况。这就是云门山南面,有一座举世唯一的巨佛。

长度2600米的巨佛,是青州密教秘密开凿的隐形佛像,塑造的是密教的尊神毗卢遮那佛。巨佛的形象,只有在驼山才能看清。云门山的佛窟佛龛,虽然都是正对巨佛,但由此看到的巨佛,并不是规整的佛像。青州密教把这一龛内应该塑造佛像的石壁,看作一面具有法力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修行者以“神悟”能力看到的,似乎就是一尊完美的巨佛形象了。

因此,青州密教把云门山的首席佛龛,做出了这样奇特的处理,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一处,可称得上是超国宝了。

站在此处向南望去,劈山的劈缝清晰可见。旁边微凸起的山峰,可以形象的看到如一方宝印,而此山就是前面所提到过得宝印山。古时,人们对于五行极为推崇,认为青州即是东方之州,是最早见到太阳时的地方,此处又云雾缭绕,充满灵气,并配有“乌纱帽”和“宝印”,于是认为此处为风水宝地,必将会出现非凡之人。公元399年鲜卑人慕容德便多方考证,最后定都青州,建立南燕国。这也是山东境内唯一一处建国都的地区。关于这道劈缝,在当地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二郎神跟众神仙打赌,说他能担着两座山追赶太阳,众神们不相信,于是他一头挑起劈山,一头挑着云门山追赶太阳。当他走到青州的地界时,挑劈山的地方豁口了,无法再挑了,于是就放在了这里,二郎神怕无法和众神仙们交待,就从扁担上拿下一个寨子,随手在地上画了一个“十”字做记号,于是在青州云门山南面有了一个十字村,还有一个寨子村。当二郎神把扁担抽出来时,云门山上便出现了云门洞,这是关于云门洞的有一个传说。二郎神继续往东追赶,忽然觉得鞋子里有一块小石头硌脚,就脱下鞋子来一磕,这块小石头滚落地下就形成一座小山,虽说是从鞋子里磕出来,也不能称为臭山吧?干脆,取名香山得了,这就是郑母镇香山的来历了。

云门山的顶峰称为“大云顶”,当我们登天梯来到大云顶“云门仙境”尽收眼底,此处碑文为,明朝万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滦公高第立,因明末清初战乱被损,清顺治庚子年,时任青州知府的夏一凤重建。据史志记载,明朝末期,山顶上原有的碧霞祠、关帝庙、东西阆风亭等建筑,在解放前夕被毁。在解放战争时期,云门山受到国、共两党双方军队的多次争夺,因此山位于青州城南郊,登临此山可俯瞰整个青州城全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经过多次战役,掩护过众多的革命人士。 为此,纪念在此战役中牺牲过得英豪烈士们,我们在山西侧崖壁上刻有毛主席《采桑子.重阳》诗词作为纪念。至今山上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迎旭门、天仙玉女祠依然保留着战火的痕迹。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离云门仙境这块碑文不远处有两个大大的脚印,这又是谁留下的呢?相传,帝尧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晒死了草木,烤焦了庄稼,百姓们奄奄待毙。于是尧帝派天神后羿下凡,到人间救助百姓,于是后羿做了东夷族的首领。后羿剑术高明,武力强大,后羿用弓箭一连射下了九个太阳,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不料,被射下的九个太阳是天帝的儿子,天帝十分震怒,就把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都贬在人间不得上天。但他俩还想回到天界,听说西王母有不死之药,后羿便去寻找。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便把药给了他,并说:“这药吃了保你们夫妇不死,要是一人吃了还能升天成神呢。”谁想,嫦娥有了私心,就一人偷偷吃掉了,果然身轻体飘飞上了天。后羿发现后,紧紧追赶,当他追到云门山颠之后,发现此处云雾缭绕,犹如天宫,于是仔细寻找却没有发现嫦娥的踪影。原来嫦娥怕众仙们耻笑,只好奔往月亮。这时后羿惊奇的发现,今天的月亮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于是后羿只好望月兴叹,顿足长啸,留下了两个大大的脚印。实际上,这两个脚印是碾药的工具。在离脚印不远处又

一处地基,据山顶碑文记载,此处原是一处祠堂,曾住着一位在云门山清修的道人,此人医术高明,淡泊名利钱财,医治病患,分文不取。因此,许多穷苦百姓慕名而来,请他医治。而这两个脚印就是他当是碾药的工具,前方的圆孔则为捣药之用。至于这个道人是谁,至今无从考证。但是据史学记载,道教全真七子之一的马丹阳祖师,医术高明,经常云游四海,救治病患,而且在云门山寿字西侧又刻有马丹阳祖师打坐的石刻,这是否是一种机缘的巧合呢!

三皇殿建在云门山顶峰中部,供奉着人类的三个祖先—伏羲、神农、轩辕,即天皇、地皇、人皇。伏羲为三皇之首,诞生于现在甘肃天水,风姓,其母华胥氏。传说,古时在距离齐国东方几千万里的华胥国,有一女子到雷泽去玩,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她用自己的脚去踩这个巨人的脚印,结果怀孕了后来生下个人面龙身的儿子,就是伏羲。原来这个脚印是雷神留下来的。雷神是住在雷泽之中的一个龙身人头的神,因此雷神的儿子伏羲,自然也是人面龙身。而我们此处的三皇像则都是在塑造是把它人性化、美感化的。地皇神农氏和人皇轩辕氏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据《国语》等史书记载,由熊氏的首领少典娶了有 乔氏的女子,生下了炎帝和黄帝。炎帝长于姜水之滨,而黄帝长于姬水之滨,于是炎帝姓姜,黄帝姓姬。自古以来,神州大地被称为“炎黄故土”,中华民族被叫做“炎黄子孙”。这“炎黄”,即指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开创黄河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始祖。

迎旭门——元朝古建筑风格,为全石无梁拱形建筑,这个建筑很有代表性,据隋代古文献记载,迎旭门只能建于第一个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而古青州为东方第一州,所以历代王朝制度中规定,只能在青州建迎旭门。(泰山上建有迎旭门,因为泰山的一部分位置属于古青州所管辖)

天仙玉女祠,是为纪念多情的七仙女而建,始建于元朝。原来此处建筑为蒙古包式,体现出统治者的皇族建筑(忽必烈为蒙古族)。后来,忽必烈崇尚道教,于是下令将此建筑改为道士帽形状,以示对道教的崇敬。这种模式的建筑全国仅有三处,一处在五台山,另外一处则是南京的朝天宫。值得一提“天仙玉女祠”这个词牌,大家都知道,一般常人的落款在左、右的侧边,而在天仙玉女祠上方确有一个印章,这种顶天格式只有皇上或者是皇族才可以,此印章为明朝衡王府所印,这则预示,这处题刻为衡王府所赐,这在全国仅三处拱形建筑中是唯一的,可见此处建筑的重要性和代表性。(据书中记载,董永是青州府乐安人,即今天的广饶县。七仙女私自来到了人间,与勤劳的董永结为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的美满生活,最终由于天命难违,七仙女不得不返回天庭,当她来到云门山顶时,忍不住回头看了看人间,看到董永追上来了,于是一转身含泪从这里消失了。人为了纪念多情的七仙女,便在此处建了这个祠堂,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或逢年过节,人们便来此处进香许愿,有时香客多达十余万人。)

玉皇殿原为元朝古建筑,毁于解放战争初期,于84年重修。近年来景区又对塑像进行重塑。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在道教中,玉皇的地位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国最大的神,是众神之王。相传,他本是极其遥远年代的光严妙乐国的王子,后来舍弃了皇位,在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经历了三千二百劫,才当上了玉皇大帝。

《重修云门山碑记》,该碑位于山顶,采用云门山青石制作,高265厘米,宽108厘米,厚8厘米,包括碑首两字,全文554字,字径3厘米 ,正楷书写,它做工精细,虽久历沧桑,至今保存完好。据碑文记载,清朝康熙年间,青州知府夏一凤曾对云门山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山顶上原有紫阳殿、三元殿、玉皇殿、

王母宫、赠怡堂。各处建有留 亭、问云亭、倚云亭、耸云亭,其修建的规模可见一斑。叙述中间作者重笔描写了云门山瑰丽的山水风景,记述了众多的文人墨客遗留之墨迹,赋予青山绿水以丰富的历史内涵。文章结尾作者对云门山的修建还不够满意,也期望后人能赋予云门山更美好的景观。碑文的作者夏一凤,清甘肃宁远(今宁远县)人,拔贡,顺治至康熙年间任青州知府,在任期间,修复富弼、欧阳修两公祠,整修云门山,对青州名胜古迹保护有重大的贡献。

更为奇特的是在离碑文不远处,平坦的地面上镌刻着苍劲有力的“天池”两个大字,这处题记刻于嘉靖四十三年。池:在古代有两层含义。1、作为蓄水的池子。2、代表地区,古时城池,也就是代表城市。这里“天池”则为天上的城市—天宫,您不妨想一下,我们是踩着云海路,踏着天街云衢,来到天宫,天宫上有万仙独尊的玉皇殿,有七仙女的闺房,这又是何等的意境呢?

站在山顶上,远望西南群山,您会深切的体会到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含义。东西阆风亭分别位于望海峰之上与西边山崖处,如仙境中隐现的两道仙门,而此处它却另有含义。在古代,大家闺秀的绣楼都有东阆门、西阆门,没有出嫁以前,绝对不能走出这两个门,只有出嫁那一天,才能走出这两个门,嫁到夫家去。在云门山两端的东西阆风亭,与山顶的天仙玉女祠、玉皇殿遥相对应,而劈山、驼山雄峙云门山东西,纱帽、宝印围绕左右,此乃真天庭也,真仙境也!

云门山历来被人们极为推崇,所以按照古时保留下来的习俗,上山下山不走一条路为不走回头路,于是我们顺西边长寿路上山拜寿,顺东边的阳光大道即平安路下山。在平安路的不远处还有一处非常著名的道家造像—陈抟石雕像。陈抟石雕像位于云门山山阴东侧的万春洞内,该洞高1.6米,宽1.2米,深5米。洞内南侧有石床,上有陈抟老人的高浮雕石像一尊,枕书长眠,常睡不醒,安祥悠然,憨厚可掬。传说陈抟辞官归隐后,高枕无忧,一觉睡了八百年。所以当地老百姓有谚语:“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至今,石像已被人们摸的周身发亮了。该洞是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内典膳掌司周全为纪念陈抟老人而凿,所以当地人称为陈抟洞。

陈抟,历史上实有其人。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生活于五代末至宋代初。据说他四五岁时,在涡水岸侧戏耍,有一个青衣 媪为他奶乳,从此以后聪明异常。成人后,读经史百家直言,一见成诵,过目不忘,以诗文享誉当时。但屡次考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在武当山九室岩隐居二十余年,不食五谷,但每天饮酒数杯。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潜踪少华石室四十余年。由于他的名声,周世宗请他做谏议大夫,它固辞不受。后来,宋太宗向他咨询道家之术,它却劝告皇帝要励精图治,好好治理国家,得到皇帝尊崇,赐予“希夷先生”的名号。陈抟善于睡觉,常常一睡就是百余日不起,所以又被称为“睡仙”,被奉为继老子、张陵之后的道教至尊。

陈抟睡像石雕前上方有雪蓑的《山居吟》摩崖题刻: 夜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 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

此诗字径9厘米,篆刻细腻,诗中大意是雪蓑生活理想的写照。雪蓑一生放荡形骸,蔑视权贵,与世无争。在他看来,不管是野宿还是洞睡,都是一样惬意。青山为床,白云作帐,天涯海角,但愿长睡不长醒。尤其“莫管龙来榻下眠”一句意味深长。宋代皇帝赵匡胤有名言:“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皇帝的权势和利益不容别人侵占。雪蓑反其意而用之:我睡我的大觉,又该碍皇帝什么

事情?

陈抟洞口还有明代姜云谷的诗刻: 君睡容我醉,我醉学君睡; 醒者徒纷纷,未许同把臂。

姜云谷,衡王府典膳。从这首诗看,也是一个谈仙论道的高人,似乎正在与“睡仙”探讨睡与醒的道理。陈抟有诗:“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醒龙,我却醒心。默藏其用,息之甚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姜云谷似乎把自己当作陈抟的知音,也似乎在提醒陈抟:醒与睡之间,在于各人的感受,不必以长睡不醒的哲理要求一切人。

北宋年间的青州知府卢士宗曾说:周环众山,云门为冠,然此山实不闻天下,乃不得与龙山、虎丘决雄唯可惜也。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青州的众山中,云门山是最美的,可惜云门山在天下却没有名气,因此不能与洛阳的龙山和苏州的虎丘来一比高下,真是太可惜了。而今天的云门山在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之后,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上,展示着它的雄姿。我们常说来美丽的青州做客,不登云门山,不算青州客,登临云门,平步青云。相信景色秀丽的云门山会带给您最美好的记忆,并送给您最真诚的祝愿,祝愿天下人大寿、高寿、寿比南山!

驼 山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青州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景区—驼山风景区。驼山位于青州市西南五公里,主峰海拔408米,属于沂蒙山支脉。驼山之所以引人注目,闻名遐迩,不仅仅因为他有陡峭的山峰,古老的松柏以及盘桓而上的“天梯”,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址—中国东部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石窟造像群,天下一绝的青州巨佛等价值极高的文物古迹。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首先映入眼帘的四柱三门石坊为仿古建筑,整个建筑以四匹昂首挺立的骆驼托起了四根盘龙石柱,这为古朴典雅的驼山增添了众多神秘伟岸的感觉,那为什么这座山取名为驼山呢?朋友们,站在此处您可以观赏到整个山的顶峰绵延起伏,远远望去,如一匹匹俯卧骆驼的驼峰,因此而得以美名。明朝嘉靖年间《青州府志》中载:“因它山形似驼,故名驼山”。

驼山占地近300公顷,整个山体以种植柏树为主,郁郁葱葱,形成了一座天然氧吧,步入此山我们才真正体会到驼山的雄伟与壮观。驼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佛道共同青睐的一座山峰,现在山上集三种文化与一体,分别为佛、道、儒家文化。由于山上环境幽雅,且每逢夏秋季节,山上云雾缭绕,似仙境一般,所以佛、道两家便纷纷选择在此清修、建寺、建道观,以达到修身养性、悟道的境地,我们知道有一句话是:“深山藏古寺”,僻山幽林,有利于静思悟道。驼山山路周围视野闭塞、狭窄曲折,这在佛教中暗示了破“欲”行“戒”静观修行所要走过的路。于是我们按照古代吉运数字3顺利、6吉利、99皈依为皇帝的说法,整个山路修成1369级石阶,寓意在此可以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可以说是客过驼岭心自通啊!

来到青州揽胜有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四品书法、五游青山之说,这其中的二拜佛便指的是来驼山参拜大佛,只是近年来这拜佛又有了新的含义,是来驼山拜谒世界第一大佛,是真正的佛祖,说到参拜佛祖,我们当选择一个最佳的位置。现在我们来到了拜佛台,在这里你将会看到真正的佛祖--一座奇妙而神秘的巨佛。拜佛台是参拜佛祖的最佳角度。您往东南方向看,就会看到这座有九个山头组成,全长2600米的巨佛头像。这是公元552年至576年间,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借助山势雕凿而成。佛像直鼻薄唇、神采飘逸、惟妙惟肖,令人称奇道绝。山体正中最高峰,组成了巨佛的鼻子和嘴唇,鼻梁修长,笔尖浑圆,双唇为开,下颌饱满。顺着巨佛的下颌延伸,一处微凸的山头形似巨佛的喉结,最西南端,是长达700米的顶髻,又一座较为平缓低矮的山丘构成,仿佛绾出宝瓶式发型的头髻,使佛像的造型起伏多变,增加了韵律感,表现出巨佛的庄严与崇高。

巨佛表现的是毗卢遮那佛,这是佛祖的法身像。密教认为他们的所有大法都是毗卢遮那佛传下来的,所以它是密教“第一祖”,是密教的最高尊神。代表大法、大智、大慈、大悲,他的名字又叫“广博身如来”,意思是身体广大,具备各法界一切事物。所以青州密教造像时,首先突出的就是佛的巨大。这座巨佛头像有几个特点:1、从不同的角度看,巨佛双唇有着“开”、“合”的变化,仿佛巨佛在不断涌现着禅语真言,思维着大千世界的永恒真理.2、巨佛主要是以剪影效果展现出来的,可是,山前一处山坳巧妙的构成巨佛深陷的眼窝,山坡纹路兀现出巨佛面部的肌肉线条,赋予了巨佛鲜明的立体感.佛的眼睛,佛教界称为"佛眼",能够看破世间的一切色相.巨佛有了眼睛就有了法力,有了灵魂.3、造像者以植树的方式,为巨佛塑造了眉毛.4、只有从驼山一个角度,才能看清他的真实形象.除此之外,从东西南北任何方位观看巨佛,他都是一组普通山头,巨佛仿佛一下子隐藏起来了.所以1400

年来,青州巨佛一直不被世人所知.5、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山体巨佛不是作为单体造像独立存在的,巨佛与驼山石窟造像群,云门山石窟造像群密切相连,三位一体,共同组成一个大型立体式“曼陀罗”,—佛教的修道悟坛,是大彻大悟的佛的境地。这当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佛家文化内容。密教即今天的藏传佛教,以真言、手印、仪轨等方式,达到即身成佛,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宗要,故名密宗。北齐伊始,高洋皇帝宠佛礼佛,在京城西南的龙山上,开始修建石窟寺。这时,在青州做刺史的是高洋的堂弟高浚,高浚也是个崇信佛法的人,他也想在青州进行一些佛教方面的建设。这时,他结识了密教的一位大居士。这样,在青州城南和西南两座山上建造石窟寺的规划很快就形成了。大居士趁机把创作巨佛的设想融汇其中,高浚不是密教中人,这事不便告诉他,于是大居士便说:石窟寺南面这座山,山势太高,遮拦佛光,需要挖掘,高浚深信不疑,于是,雕凿巨佛的工程与石窟寺的开凿同时启动了。高浚刺史为城南这座山上的石窟寺,取名为云门寺。随着云门寺的建成,山体巨佛也悄然竣工了。这也是巨佛多年没有被发现的原因。

这座山体巨佛,是上世纪90年代偶然发现的。当时青州市书画家丁夫力和妻子、儿女到山上玩的时候无意中拍了一张照片,后来冲洗出来之后又无意中发现酷似一尊仰面的巨佛,自此之后巨佛才能公诸于世,当时这张照片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在1996年,青州市政府邀请全国知名的十几位考古专家,对巨佛进行专题论证,比较一致认为“青州巨佛是在人面形山体景观基础上,经过修整而成的珍贵遗存。他充分体现了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山前石壁上刻的“驼山”这两个大字,是明朝正德年间乔宇题写的。乔宇,山西乐平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做官做到吏部尚书,一生写有大量诗文,著有《乔庄简公文集》、《白岩集》等。曾多次到青州游历山水,至今在云门山、沂山等地留有多处诗刻。他的书法诗词皆工,史称其“有明以来,篆法第一,人莫敢望.”当时写驼山这两字时,在正德庚午年1510年奉旨到沂山求雨,路过青州小住,因他的书法名气,青州知府徐朴求他为云门山、驼山题写山名。当时乔宇欣然命笔,这两字为正楷书法。

昂首挺立的驼山,静中有动,每当山风吹来,枝叶飒飒作响,泉水叮咚,犹如悦耳的驼铃声。千百年来凡上山观佛者,无不寻声而觅驼,于是便有了“驼岭千寻”的美名,近来又有人考证,驼山多佛教石窟,为“佛陀”之山。“陀”音通“驼”,因此,驼山就是“佛山”的意思,这是驼山名称源由的另一种说法。

驼山现有林地面积248.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9.15%,古树5000余株。我们到了山里之后为什么会感觉空气特别清新呢?这和侧柏有关。驼山上的植被95%以上是侧柏树,因为侧柏吸附了空气中的烟尘、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害气体,释放出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负氧离子,让我们就像是到了“氧吧”一样。这些负氧离子能减缓我们的压力、保护我们的肺部、让人精力充沛。而我们在登山的过程中,一呼一吸之间,不知不觉吸进很多的负氧离子,这样我们登山不仅陶冶了情操,还健康了身体。

前面的六角凉亭是观云亭,它正好建在半山腰上,我们过去休息一下。观云亭的“云”字语意双关,一是指站在此亭之上可以远望云门山,云门山的亭台楼阁掩映在云雾之中,由此可品味“云门仙境”的奇妙。另一点是我们朝山谷中望去,阴晴四时,各有情趣。明代谢肇之游玩至此,写下了“不厌驼山路,千峰到翠屏,天连海树黑,日落岱云青”的诗句赞美驼山。

在凉亭西面不远,向南行去我们可以看到一处题记:平易高处。从石面的风化程度看,这幅题刻已存在千年左右了,题刻是一句回文诗体的四字格言。由右

至左读,是平易高处,由左至右读,是处高易平。

这幅题刻别具一格,很有趣味。平易高处 是儒家思想,处高易平

是佛家义理。平易高处的意思是:平易近人的人,可以立身于崇高的境地。处高易平的意思是:当人的智慧达到了必要的高度,就容易心平气和、就容易具有平常心,也就容易得道成佛。

这两种思想的基本内涵,是相近相似甚至是相通的。这幅题刻,以正读为儒,逆读为佛,揭示了儒佛两家的密切关系和共同的思维,因此是十分少见、十分珍贵的。

从这里再往前去就是东天门,在这条路上,不仅只有千年的古树在向您诉说驼山的古老历史,山上的鱼类化石会把您带进另外一个年代,沧海桑田,在驼山上的这些鱼类化石上得到了印证,百米高山,这里曾经也是一片沧海。

走到驼山的东天门了,这里平坦开阔,四周古柏掩映。驼山是佛道两家共处一山,集佛、道两家于一身,既有佛教的精华,又有道教之遗风,而东天门则为山上的分水岭。东天门往上是道教遗址,侧路是佛教遗址。从这里向北是净海池,净海池池水澄清见底,四季充盈,大旱之年从不枯竭。池水平明如镜,根本看不到有泉水外涌,但是池子却四季盈溢,怎么汲用也不见少,这就是志书上多有记载的龙湫了。

我们先到佛教遗址看一看。 驼山正所谓:“石窟万载华夏之光,驼岭千寻古州胜景”。驼山以她古老的传说与美丽的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客。驼山主峰东南悬崖耸空,峭壁峥嵘,夏秋季节常有云雾缭绕,映入眼前的是两条百米多长的巨龙云游山间,龙头相对,二龙戏珠,龙下红墙,形成一道山顶屏障,护住有名的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这是中国东部最大的造像群 。

说东部,是因为,这里佛像的数量、规模、气魄确实难以与西部的莫高、云冈、龙门三大石窟相比。但驼山石窟却有独特的神韵:整座驼山像一个张开双臂的坐佛,右臂指向西南,越过崇山峻岭,直到西天乐土,左臂指向东北,越过碧野秀水,直至东海瀛洲,600多尊佛教造像端坐胸中,注目对面的青州巨佛和云门山大“寿”。漫山苍松翠柏,满目青山绿野,这场景,这氛围,这气势,是那苍凉荒漠的三大石窟不可比拟的。

石窟是古代一种在岩石上开凿进一段距离之后而凿成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和石刻等;而摩崖则是将文字、佛像直接刻在山崖上。驼山上共有石窟5座,摩崖1处,大小造像638尊。最大的通高7米有余(带像座),最小的尚不足10厘米。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畅细腻。造像题材多为西方的三圣像,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飞天像及较小的供养人像等。这些造像,其隽美的女性形象和奇异的服饰,常使前往考察的专家和观光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驼山造像群开凿于北周至中唐我国佛教兴盛时期,特别是隋朝时期的佛雕造像,雕刻技艺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国其他佛教造像群中少有的精品。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山东省内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1月3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我们由东向西,先看第一窟,这是驼山石窟中最具审美趣味的作品。 (一)、它经过了两次开凿。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不久便遭破坏。原来的两尊护法天,头部完全破毁。北壁菩萨的头部也被破除。主佛像的被毁程度也就更为严重。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佛事的兴盛,青州密教在原来石窟的基础上,又把进深向内推进了160厘米,重新造出了主佛像和肋侍菩萨。

现在的主佛像顶髻很高。光背为圆形线刻,光背表示光明,代表智慧。佛教认为它能破灭迷妄,彰表真理。佛像呈结跏跌吉祥坐,(相传释伽牟尼在树下悟道成佛的时候,就是这样坐的。)双手做禅定印。,他的衣料薄似烟罗,袈裟紧贴身体,衣纹清晰流畅 。

造像者还为佛像戴上了精美的项圈。项圈分为内外四层。最外一层由大片的莲瓣状的金箔组成。裸露的右臂上,还带有一只金质臂钏。

这尊佛,也就成了驼山石窟中最富有、最华贵的一位。

此外,这最尊佛像的形象,也与众不同:长颈、长脸、长眉、长鼻还有大眼高额,两肩下削。让人感到它的相貌非常特殊。

原来,这是刻划的当时的女皇武则天。史书中记载,武则天还在襁褓中的时候,他父亲请相术大师袁天纲给他看相。袁天刚看后惊讶地说:龙睛凤颈,日角龙颜,贵人之极也。

他说的龙睛,就是眼大。凤颈,就是脖子长、肩膀削。日角,是额角圆隆。龙颜是脸长腮宽。

这窟的主佛像,简直就是按照袁天纲的描述来刻画的。也许,这就是造像者为他戴上金质项圈和臂钏的缘故。

为什么要塑造武则天的形象呢,这与一件历史事实有关。

武则天在没有做皇帝之前,有一个法明和尚向他进献了一部《大云经》,其中说,武则天是西天弥勒佛下凡,应主皇权。武则天见了之后非常高兴,下令全国都建大云寺,都读大云经。此时,青州云门寺,也改为大云寺。第二年,也就是690年,武则天称帝,还把年号改为天授,意思是,他的皇位是上天授予的。

此后不久,这里就雕刻出了武则天的形象。 (二)、武则天形象的主佛像身后,一左一右侍立着释伽牟尼的两位弟子,伽叶(she)与阿难。

伽叶位于主佛左侧,他头戴僧帽,穿腋下开襟的紧身袈裟,两手屈于胸前,右手拎着一串佛珠。

伽叶面部肌肉瘦削,颈部的喉管与筋络,清晰可见。胸前的三条肋骨,在衣领的开口处,明显的暴露着,触目惊心的瘦。由此表现了伽叶的迟暮高龄和饱经风霜。

伽叶原来是一位富家子弟,天资聪颖,谦虚好学,从小就一心向佛。侍奉父母去世后就皈依了释伽牟尼。

出家后,伽叶认为僧团生活有些优裕,对修法不利,于是,他就独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坟冢、尸骨旁修禅打坐,他长期这样苦修,从不懈怠,赢得了僧徒的尊敬,被称为头陀第一。释伽牟尼去世后,他成了佛教的第二代领袖。

在他的主持下,开展了对释伽牟尼言教的结集工作。为传播佛教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一生苦修,不注意营养,身体也就不会肥胖。另外,他的主要成就,是在释伽牟尼去世后,也就是他的老年时期,所以,他在佛教造像中的形象,就是一位尊年老者。

阿难位于主佛像右侧。他光头,赤足,两手合于腰部,穿偏袒右肩式紧身袈裟。

他面貌圆润,五官端正,胯骨稍向左扭,身体略呈“s”状,表达了一位美男子的形象。

阿难,是一位王子,也是释伽牟尼的堂弟,比释伽牟尼小35 岁,20岁时出

家,在释伽牟尼身边,长达25年。

阿难长相英俊,强闻博记,人品高洁,极受僧众的爱戴。特别受到女性的好评。甚至有许多女性,都要求随他出家,当时的佛教中,还没有女性,阿难就向释伽牟尼说情。释伽牟尼终于同意让女性出家修行。从此,就有了比丘尼(即尼姑)。

僧人的“三衣一钵”也与阿难有关。

原来的时候僧人上身只穿一件衣服,而且是敞着怀,下面穿一条僧裙。而有了比丘尼之后,再这样穿就不太雅观,释伽牟尼便让比丘尼,再穿上一件斜披于左肩的内衣,这就是僧柢支。因为阿难皮肤细腻洁白,也常引起女性围观。释伽牟尼让他也穿上了内衣。后来,所有僧人也都增穿了内衣。从此,出家人的袈裟,就由两件变成了三件,再加上他们的钵,僧人的生活特征,就成了“三衣一钵”。

释伽牟尼去世后,在伽叶召集的结集佛法中,阿难背诵了全部经典,众僧称他是多闻第一。后来,他成了佛教的第三代领袖。

阿难活到120岁,决意涅磐。消息传出,恒河两岸的两个国家,分别派兵前来,准备抢夺他的遗骨。他就决定把自己的遗骨分做两份,由此平息了一场战火。

阿难在佛教界,是一位影响很大的佛弟子。这里雕刻出的阿难形象,是非常规范的唐代模式。直观上,以体现它的英俊为主。造像艺术家还把唐代菩萨造像的经验,用在了阿难的身上。让他的腰肢,也微微扭动,形成了特别的动态美和曲线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阿难石雕像,无论相貌,表情还是体态,都与这里的阿难,极尽一致。

这两尊像,更为奇异的,是他们的双脚。都是一支脚大而丰满,一只脚小而瘦削。这不是一般造像中容易见到的,青州密教以脚根,象征佛学中的二根。

二根是无贪和无嗔。无贪是没有贪欲,无嗔是毫不嗔怒,也就是没有仇恨和损伤他人的心理。

无贪,生活就要清苦一些,所以这支脚十分瘦削。

无嗔,就没有烦恼,自然是心宽体胖,另一只脚也势必会丰满。

(三)这一窟的菩萨像亭亭玉立,不再是庄严神圣,而是娇媚俏丽,是武则天时期风行一时的美女形象,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颈下佩饰着极为复杂的缨络项圈,手臂佩钏,上身袒露,头梳螺旋式发髻,手持一朵鲜花,腰间裹一袜肚,肩上的佩帛飘然下垂,下身如蝉翼般的长裙紧贴肢体,勾勒出女性所独有的优美曲线,恰似出水芙蓉,被许多前来观赏的艺术家称为“东方维纳斯”。

二菩萨的体态,均向一侧微微扭出,身姿也表现为“s”形。

门口处的两位菩萨,大约要早半个世纪。您看,他肩膀平直,神态严肃,这还是作为神来雕凿的,还没有像唐中期的菩萨那样,重在表现生命的活力。

这一窟形成了一个罕见的景观:一佛四菩萨,三像四领袖。

这一窟的造像题材十分丰富,您看,有共同托举宝塔的飞天、护法天中的另一类造像—怪兽(在驼山造像中,只有这一窟中有)、供养人像等,在这里,有一处题记,是青州刺史尹思忠在长安二年的题记,(702)年,也就是武则天正式称帝的第12年。为我们提供了造像的准确时间。

第二窟是典型的隋雕佛像代表作,且造像保存得极为完整。中间阿弥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翘,似在微笑,身着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绘出的方格。两边雕有菩萨像,雕刻别致。菩萨头戴高冠,冠上雕刻极为复杂的花纹和化佛宝瓶,冠两旁有较大的如翅,如翅上有两条下垂的飘带,颈部配有连珠状的项链和极为精致的缨络,宽阔的裙带下垂至脚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穿戴衣着多为直线线条,刀法流畅,是隋朝最流行的雕刻刀法。这两尊菩萨当初装饰得极为华丽,千年的日晒风吹,当时彩绘的颜色仍保留清晰。

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就像一对孪生姊妹一样,无论是面容,还是体态都是一样。不同的是服饰,观世音菩萨的发冠上有化佛标记,大势至菩萨的发冠上有宝瓶的标记,宝瓶内存智慧光,可以给人以光明和智慧。系结裙衣的束带,观世音的位置稍高,大势至则稍低。二菩萨的手印,都是左手屈于胸前,似做施无畏印,右手都是握着飘带垂于右侧。不同处是,观世音手背向外,食指与中指指地。大势至是手心向外,食指与小拇指指地。我们可以辨别一下。

门边两位力士,赤裸上身,屈臂收腹,怒目圆睁,手举兵器,是力量的象征。尤为奇特的是,在北边石壁下方,有一个西方弟子雕像,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领长袍,腰扎皮带,足蹬尖头皮靴,波斯人的相貌雕刻的生动形象,此为青州石窟造像一绝。这说明,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波斯人在青州居住了。

我们来到了第三窟,这是千佛寺中最大的一窟。开凿于隋代,有一佛二菩萨和341尊千佛像,主佛像高455厘米,基座高140厘米。是中国隋代第一大佛。

正面主佛像,以莲花坐坐于金刚座,双膝几乎与窟门同宽。我们如由窟门外向内看去,看到的是主佛像和环绕它的千佛像。千佛像玲珑剔透,主佛像硕大无朋。视觉上的强烈对比,衬托得主佛像,分外雄伟、庄严、气魄宏大。更具魅力的是,两尊肋侍菩萨,还不是隐藏于左右石壁之后,而是分别露出身体的一侧。这种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 ,吸引人们走进主佛像,急于看清菩萨的全貌。当人们走进时,就站到了主佛像的双腿之下,这时便愈加感到大佛的气势磅礴。这属于当时的一种造像手法。

主佛像的脸型,圆润丰腴,似是满月皎洁。前额正中有深深的圆形“白毫”(一根卷曲的白色毛发,是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认为,佛从这里放出白色毫光。这也是佛的智慧的标志。

弯弯的双眉,纤细修长。月牙似的双目,似睁若合。鼻梁修长,鼻翼丰满。双唇微张,下颌突圆。圆大的耳轮,垂于腮颊两侧。威严庄重的神态中,流露着智慧与善良的笑意,让人感到和悦可亲。

佛像的手印很重要。手印又叫“印契”。它象征佛的内在智慧与公德。您看,他右手是屈肘伸掌、手心向外、五指向上的手印,这种手印叫“施无畏印”。表示佛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安心,无所畏惧。左手是手心向上置于左膝,成禅定印。

两侧的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身材窈窕,目如飞风,头戴化佛高冠,冠径小于头径,面目略微清瘦,颈部没有横线,项链呈箭头状,宽大的外袍,肥肥的袖子,直拖到地面,下摆整齐,很少有变化,并且上身过长,肩宽,比例严重失调。最为特别的是,观世音菩萨垂下的右臂,长度过于超常。臂弯还未伸直,手指已到小腿,倘若伸直,只怕要触及脚背了。这位“长臂观音”,其实是密教千手观音的过渡。因此也就弥足珍贵。

据专家介绍,这一窟当年有一类似两重檐的建筑加以保护,在这铁栏杆内的两边,就是柱子支撑的地方。主佛像底座上,在佛像右膝前,有一孔直径7厘米的垂直深槽。这是过去插立灯杆的地方。灯,在佛教中意义重大。除了照明与重大佛事活动,需要在窟内燃灯外。灯在佛教中还是智慧的象征。他们把传法,称为传灯。历代高僧的语录,也叫传灯录。可见窟内的灯,还承载着诸多教义。

在这一窟主佛基座正中有一处题记: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此处的平桑公,是指隋书名将韦操。韦操,字元节,出身于京兆杜陵韦氏望族,其叔伯兄

弟韦世康、韦孝宽都是护卫杨坚的开国重臣。北周末年,杨坚为北周丞相,独揽朝政,大象二年,相州总管尉迟迥以宿将自居,心中不平,随举兵叛乱,各地纷纷响应,旬日间聚众达十余万。杨坚命韦孝宽带兵讨伐,韦操也随军参战,历经两个月,擒杀尉迟迥,平定了叛乱。韦操有功,被晋位柱国,封为平桑公,任命为青州总管。第二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韦操也就成为了隋朝的开国功臣,根据题记考证,这尊造像开凿于北周,完成于隋朝初年。

驼山第四窟内主佛像以善伽跌坐的姿势,坐于与佛窟同宽的金刚座上。双脚踩地。这一窟遭到严重破坏,我们看到两侧菩萨像中细致的缨络联接在其胸前一个兽头形的饰物上,然后向下分别垂到腿部。我们从胸前兽头形的环饰来看,这一窟造像是隋朝时开凿。

在主佛像右上方这一小龛中,有一对夫妻的供养人像。形制十分小巧,丈夫跪于左肋侍菩萨的左下方,双手合十。妻子跪于右肋侍菩萨的右下方,双手托有供养品。(供养人像是佛教造像的一个种类。他刻画的是,对建寺或开窟提供净财、善财的人。)

驼山上有一处摩崖造像,是由隋代至唐代初年,分组雕成的,共有七组、15尊像。整体方位,正对巨佛。

我们来看一下,现在,摩崖的附檐已被毁,这就使造像处于露天状态。人为破坏与自然风化,使原像的许多细节,已经难以看清,我们只能欣赏其中的大体情节。

主佛像的头部已被破坏。佛像坐于金刚座,双足下垂。袈裟布纹比较简洁。腰间系的带结,十分清晰。两侧各有一尊小型立姿佛像。这表现的是佛教中的“三世佛”。三世佛又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之分。横三世佛指的是:西天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现实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东方静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竖三世佛指的是:过去世界的燃灯佛。现在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界的弥勒佛。

横三世佛,表现了空间的无限广大,竖三世佛反映了时间的无限延续。二者合一,道出了宇宙的无穷。

这里表现的是竖三世佛。

关于这位燃灯佛,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他是一位太子,出生的时候,通身发亮,仿佛有灯照耀,又被称为“燃灯太子”。

燃灯太子是释迦牟尼儿童时期的启蒙老师。那时,释迦牟尼叫“儒童”。有一次,儒童看到一位卖花姑娘,见她手上的青莲花纯洁美丽,就买了5朵,献给了燃灯太子,燃灯太子很高兴,从此收他为学生。

一天,他跟燃灯太子出门,看见路上有些泥泞,就脱下自己的衣服铺在地上,请老师踩在上面走。燃灯太子见他从小就这样慈善爱人,就预言它将来定会成佛,并对他说,你成佛后,就叫释迦牟尼吧。

释迦牟尼成佛后,就把他的老师排列在自己的前面。于是,燃灯佛也就成了过去佛。

至于未来的弥勒佛可不是我们常见的那个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弥勒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曾预言他将来继承自己的佛位。他现在住在兜率天宫,还是一位菩萨。56亿7千万年后将成佛。

摩崖造像的上方,从南向北并排4个小型佛龛 。其中或是一位主佛或是一佛二菩萨,最特别的是第四龛内,塑有3尊佛像 。三佛身穿同样的袈裟,这种

布局在驼山造像中,是唯一的。

这三尊佛像,塑的是“三身佛”。佛教认为,佛身有3种: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佛就是毗卢遮那佛,我们在拜佛台已经讲过了。他是真理的集聚。(中间)

报身佛是卢舍那佛,他是真、善、美的集聚。(右侧) 应身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是普度众生的。(左侧)

这三身佛脚踩的莲花,还有特别的含义。在这里,一个莲花瓣表示100亿个国土。说明这三身佛所代表的真理、真、善、美和普度众生,是属于三千大千世界的。

最南面一窟,凿于北齐,是与巨佛同时开凿的。

在驼山与云门山的石窟造像中,只有这一窟的朝向特殊,他没有面对巨佛。这一窟的意义,就变得与众不同。

前面讲过,这里由巨佛、驼山、云门山三山,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型曼陀罗。佛教称这是“佛国”。由于山峦叠嶂,直观上的这个佛国,是一个近似密封的境地,只有驼山云门山之间,有一个山门似的出入口。那里可以通向不远处的青州城。这个出入口就是佛国的“国门”。第一窟的朝向,正对这个国门,具有保护国门的意义。

密教认为,他们在传法修行时,常有魔众赶来侵扰。因此每次设坛,都有专人护法。佛又可以以多种化身出现。这样,这一窟的主尊佛,就好像担任了“国防部长”的职责。

这一窟的形制,也比其他窟小了许多。其中容不下打坐修行的人,这是这一窟开凿的用意,与其他窟不同的缘故。

主佛像的面相与体形,都较瘦削,表现为“瘦骨清相”。这是南北朝的造像之风。另外,除了他面部形象的端庄,宁静,还多了一层少有的庄严肃穆。这就是他的个性,大概这与他“国防部长”的身份有关。

这尊佛像的袈裟较薄,紧贴于身,这里反映了北魏风格向隋唐的过渡。他的手印很特别,其它石窟的主尊佛像,左手都是“禅定印”,而这是“触地印”,就是手心向下覆于左膝,指尖向膝下倾斜。

相传释迦牟尼修行时,有魔王扰乱。释迦牟尼佛就以手指触地,令大地作证,终使魔王惧伏。所以,此印又叫降魔印。这可能是他看护国门的一种体现:右手施无畏印,可以救济进入佛国的众生。左手降魔,令邪魔难以进入佛国。

头像后面石壁上,刻有大型的椭圆形光背。我们在前面讲过,光背表示光明,代表智慧。

这尊佛像光背的中间位置,围绕佛像头部,刻有一周莲花瓣。莲花是佛家的法物。莲花的运用,带有赞美和供养的意思。在光背中刻制出莲花,还有一层意思,就佛光的形象化表现。驼山的主佛像中,光背中刻莲花的,唯有这一处。

这一窟的形制十分小巧,雕刻时,窟内容不下许多人,所以他需用的工作量反而很大,他与巨佛同时完工。

驼山上的五座石窟和一处摩崖,我们都已经看过了,这些石窟造像跨度五百年,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既表现出佛教哲理内涵的大千世界,又可谓是雕塑艺术的一幅历史画卷。驼山石窟,经过了1400余年的沧桑,至今仍保存完整。咱们中国的石窟造像,残损的原因除去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最重要的就是佛、道相争。驼山石窟除在元朝被道教略有破坏外,文革期

间并没有损坏。居住在山下的王家庄村民,文革时,自动持枪上山日夜巡逻,保护造像,才使驼山石窟造像在文革中安然无恙。他们都是保护国宝的功臣。

我们在这里可看到一处题记,君吐凌云气 子射飞霞光 德平岳戌年九月 句中的“德”字用的是异体字。对联正对巨佛,是描绘巨佛的。句中的“君”和“子”,是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巨佛。巨佛头像仰面朝天,双唇或开或合,极有“君吐凌云气”之感。上午阳光斜照巨佛时,由于山脊对光线的折射,常使巨佛面部出现光波,这就是“子射飞霞光”的原意。这落款中的德平岳是元代的一位道人。这是他看到巨佛后,以道家的思想评价巨佛。这是一位德行很高的道士。他认同密教的教规,没有写明它是为巨佛题的词。这一年是元仁宗延佑五年,也就是1318 年。

欣赏完佛教文化之后,我们再去山顶看看道教盛行时的遗址---昊天宫。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段路,非常陡峭,有点攀登泰山十八盘的感觉。所以,古时候称这里为云梯。驼山的山顶是整座山上最凉快的地方。沿山顶林荫路便到“南天门”。在此观展仰佛,情景大不相同,边走边看,仰佛的嘴巴由开而合,甚为奇观。一路走来,透过旁边的松林向山谷中望去,只见雾气弥漫涌动,而我们仿佛是处于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叶小岛上,一眼望去,没有边际。耳边风声松涛就像是海浪拍击海岸的声音。我们已经来到了道教仙境。穿越石门,前面就有天河 。天河之水天上来,冬春雪水盈满,夏秋雨水流淌,玲珑秀美的天桥横架在天河之上。天桥栏杆上有“云汉斜倾三宝地,虹桥几近九重天”。道出天桥之高欲接云天。

前面就是昊天宫了,“昊天宫”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挂于门楣正中。昊天宫以它的众多碑刻而知名。虽历经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至今尚有120余方,被称为青州驼山碑林。这些碑刻,多数是善男信女拜敬道祖所献,但也有历代朝廷官府所立的碑记,记录了昊天宫的历史变迁和昔日辉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历史名人胡宗宪所立《重修昊天宫记》、元代的《大元降御香记》等碑。驼山碑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驼山的重要文化景观。我们待会就一一地去看这些碑。

“昊天宫”门外有碑亭两座,碑柱上书:“灵威赫福有报”、 “善恶必报天心自古无私”。教人嫉恶如仇,行善乐施;“拔苔扶石遥遥人带晓风来”。说的是山高路险人们一手拽住青草,一手攀援山石而登山时的辛苦和来到山顶清风送爽的惬意心情。

碑亭东边有一巨大石池,相传远古时代有天上五龙下界在此戏水,为作纪念,后人称此池为“五龙池”,并将“五龙池”三字刻在池沿下。

昊天宫,南北长约一百五十米,东西约一百米,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它分为七宝阁、玉皇殿、戏楼、东西配殿和廊房等,共计殿、堂、楼、房等五十多间。 “昊天宫”宫门宏伟高大,门上之楼如同城楼,登临北望,宫外松柏茂密,东西群山逶迤。放眼南望,松涛起伏中南天门金顶碧瓦,极目远眺,远山近峰逶迤重叠,云雾缭绕,二龙山遥遥相望,玲珑山近在咫尺,巍蔚壮观。现正殿为慈航殿,供有慈航道人。我们看着怎么像观世音菩萨呢?其实观音菩萨在入佛门以前就是慈航道人。他以前还是男身,后又转为女身,有一句话说“渡世何妨男转女,一片冰心向玉壶。”不管是什么化身,他都是救苦救难的神仙,我们都要虔诚礼拜。

昊天宫在历史上多次修葺,后多数建筑毁于战火。1986年政府出资对大门等部分建筑进行了修复,使昊天宫旧貌又现。如今,这里成了善男信女进香拜佛的最佳去处。

元降御香之记碑刻

元代建国之后,尤其重视道教。元代蒙古皇室也多次派使者到全国各地祭祀道观,这块碑就是当时所立。大德二年,元成宗铁木耳派使者苟宗礼到青州昊天宫降御香。这是驼山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研究昊天宫的珍贵资料。昊天宫的建筑究竟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的,史料中没有确切记载,但由此碑,我们可知昊天宫的历史至少也有七百多年了。

这块碑采用驼山优质青石,奇特之处在于碑首与碑身为整石雕成,碑首龙形,雕刻精细。碑文共317个字,用行楷书写。这篇碑文不长,却很有文采。文章开头,“环青皆山也。府城西南七里许,峰峦尤美。望之若驼形然,土人相传谓之驼山“笔法非常简练,表明作者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旁边这块就是明代胡宗宪所立的《重修驼山昊天宫记》石碑。这块碑是青石质,全文共有近900字,为2.5厘米的楷书。虽历经460余年,仍然字迹清晰。碑文记载的是嘉靖年间衡王府礼官李大纶和道士杨永钦重修驼山道教昊天宫的事迹。

主持立碑的官员之一为益都知县胡宗宪(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祖先),可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安徽绩溪龙川人,为龙川胡氏著名人物。进士及第,授益都知县。任职益都县令期间,屡决悬案,获得嘉奖,连升三级。后平定了为患多年的倭寇。胡宗宪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在严嵩案中,被人陷害,瘐死狱中。

院内南侧,有两眼深池,名日天泉。池边耸立着的一块石碑上,镂刻着明朝青州知府杜思撰写的天泉两个大字。这是当时青州知府杜思游驼山来到这里,视之清澈透明,饮之甘甜如饴,遂立碑纪念。

杜思,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曾任青州知府十余年,在任期间为官清廉,爱护百姓,政绩斐然。并且是温文好学、才华横溢。见青州郡县无志,致使许多史实湮没,深为遗憾,遂亲历亲为,经数年,始成《嘉靖青州府志》,是青州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志书,是后人研究青州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东面的聚仙楼,传说是神仙相聚的场所。

玉皇殿为宫内主体建筑,木石结构,雕梁画柱,殿内塑有玉皇大帝神像。 元重建昊天宫碑

这方碑刻与降御香碑均为元代所立,相距65年。这是孟道和等人于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又一次重修昊天宫时立碑。碑文共573字。

再往后就是“七宝阁”,建于元代,系石质双拱阁楼式建筑,上下两层,数间楼阁全部无梁,结构奇特,建筑艺术别具一格,是全国罕见的全石无梁建筑。顺治丙甲孟夏时十九日立的石匾“七宝阁”镶嵌在底层的门上方。二层为三清观,观内供有老子、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塑像。“七宝阁”是驼山的制高点,顺石阶攀登而上北望青州城一览无遗,南阳湖如一片明镜在阳光下闪闪放光。再观驼岭数峰,绵延起伏,偶有白云从山中穿过,更有神驼奔行在云雾之中的壮观! “七宝阁”下的老虎洞游人罕到,尽管烈日炎炎,洞内却凉爽宜人。

游罢驼山您一定会意犹未尽,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众多,驼山只是青州众多名胜中的一处,要想领略青州丰厚的文化,您一定要亲自走一走看一看,相信瑰丽的山水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传说故事,一定会让您流连忘返,朋友们热情好客的青州人欢迎您的到来!

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共游仰天山,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仰天山位于青州市西南46公里处,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污染,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座世外桃园,是您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一方乐土。

祝愿大家在这儿度过美好的一天!

(在文殊寺停车场停车后,下车清点人数,和领队导游协调好,选择路线,讲清安全事项)

根据团体特点安排三条路线择其一:一条沿山路直达山顶,在山顶就餐,下午进溶洞参观,走九龙盘公路下山;第二条在山下就餐,沿山路至千佛洞再沿塔林下山,饭后开车至溶洞参观;第三条直接开车至溶洞参观,安排山顶就餐,参观完溶洞后根据时间合理安排山顶景观的参观游览,饭后沿山路下山,该路线适合老年团体。(线路安排一定要告知游客!)

沿眼前108级台阶而上,我们便来到了仰天山的主要景点之一文殊寺。“天下名山僧占多”。仰天山这座被称为“甲于东方”的胜地,早在1000年前,便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佛和菩萨的人间行宫,变成了僧人诵经修持、礼佛布道的宝地。

被称为古代名刹的文殊寺,就座落于仰天山的三面峭壁之间。除佛光崖的中间部位外,三面峭壁,基本都被浓郁的植被覆盖,因此,就像是三幅绿色屏风,拱卫着文殊寺院。又因为山上多水,山林中时常云雾蒸腾,文殊寺俨然就是处于仙境之中。

这里便是文殊寺。文殊寺是全国现存的三大文殊寺院之一,另外两处分别位于山西五台山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受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佛寺在中国的营建法则一般是面南而居。而文殊寺的朝向却是至今罕见的座西朝东式。究其原因,可能是这里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因文殊寺背后是佛光崖,佛光崖会放光,面对东方,文殊寺建立于佛光崖之前,就可以就佛和菩萨背后的一轮光背一样,背光而立。这是十分难得的“天人相合”。

说到文殊寺的初建,还有一段故事。这是明代嘉靖年间,青州人重修文殊寺的碑纪中记载的:

北宋初年,开国皇帝赵匡胤巡游全国,走到仰天山时,举目一看,不禁被这里的景色所震惊:怎么跟我昨日梦中所见景致一模一样呢?于是他以为是佛祖托梦于他,便命人在此建立文殊寺院,供奉文殊菩萨。

文殊寺前,各有一棵宋代古槐巍然而立。依然繁茂如黛的千年古槐,就像两位忠诚的卫士,拱卫着山门。这两棵国槐是仰天山上最古老的树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见证了文殊寺沧桑的历史。

山门两侧,是紧相连属的钟楼、鼓楼。寺内僧人每天伴着晨钟暮鼓日夜在这里面修行,幽邃的宗教氛围把我们迎入文殊寺。

进了文殊寺的大门,眼前豁然开朗。跨过天王殿遗址,第一殿是文殊殿。文殊殿前原有四棵宋代圆柏,两棵银杏。现在只剩一棵圆柏,顽强的立在院中,为古寺营构着庄严而宁静的氛围。圆柏高25米,胸围160厘米,虽历经千年风霜,仍然坚挺傲岸,青春不减。

文殊殿,自然是文殊菩萨的栖身之处。

在佛教,菩萨有很多,知名度最高的分别为: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菩萨本来都是男性,但是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为了表现菩萨的温柔美丽,就逐步地减掉了他的“八”字胡,并且把他打扮成了美女。这也算是我们中国籍菩萨的特色了。

文殊的全称是“文殊师利”,是七佛之母。意思是妙德,吉祥。他在上述菩萨中,智慧与辩才属第一。因此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您不妨,进一柱香,进殿内拜一拜,给自己再增添几分智慧与吉祥。

祖师殿位于文殊殿前西南厢房位置。祖师殿是一般佛寺都应具备的殿堂。殿内供奉的应是初建这座寺院的大师。初建者又称开山祖师,所以叫“祖师殿”。但由于初建者的谦虚和其他原因,并不在此塑立自己的影像,而是供奉达摩祖师。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为八大宗派。文殊寺属于禅宗。是南天竺的菩提达摩泛海来到中国以后,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的禅学,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的代宗皇帝李豫,还给他加了一个封号,叫做“圆觉禅师”,圆觉是佛教修习的最高境界。

由于人们对达摩的崇拜和敬信,流传了许多达摩的传奇故事。有“面壁九年”、“一苇渡江”、“只覆西归”。曾有一句话叫做“一苇渡江何处去,面壁九年待人来”。今天,我们站在文殊寺内的达摩像前,可以想像一下,他是否有那样的神奇。(象征平安长寿)

与祖师正对的是伽蓝殿。在佛教中,有一种神称为“伽蓝”神,就是守护寺院的神。殿中安放的是关羽的形象。历史上许多信道教的帝王,特别地对他推崇备至,大家不禁要问,关羽在道教,怎么又来到寺院了呢?首先,道教中关帝君既是武神又是财神,能力相当大。不光道教祭祀他,广大的民间,也对他顶礼膜拜。他的地位就随之越来越高了。曾有一书中说,他受到的崇奉是:香火之盛,与天地同不朽。再一个,佛教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像关帝这样的神广泛的拥有群众基础,把他纳入佛教,推动佛教发展,是很有益的。

现在,我们在文殊寺里看到这位道教神仙,就不感到奇怪了。(伽蓝殿象征财神)

拜完菩萨后,我们到文殊殿的后边,这有两座深7米,直径4米的八角琉璃井。井底相通,实际是一座清泉分二井。1000多年来,这座山泉从未断流过,水内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文殊寺历代僧 人饮用种植,都靠这座清泉。有们大师,为此泉取名为“般若泉”。般若用佛学解释是功成妙智,道登圆觉的智慧。就是大智慧、超智慧的意思。

般若泉位于仰天山最殊胜、最优异的佛光崖之下。而泉水又紧文殊殿,文殊菩萨又是智慧的代表,一山一水,珠联壁合。可以说,世界上,只有把般若的名字用在这里,才是最恰当的。

般若泉之后,是大雄宝殿遗址。大雄宝殿正在筹划之中。

站在这个位置,请大家看一下前面的这一巨型断崖,人称佛光崖。

佛光崖是仰天山最为奇绝的景观,高宽各数十米,直陡竖崖,像鬼斧神工劈出的一样。据明朝工部尚书钟羽正记载曾日夜放光而得名。另在1997年春天,仰天山林场工人也曾目睹过佛光崖放光的奇特现象。放光现象到现在专家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据说,因佛光崖的石质与别的不同,它含有一种像荧光材料一样的石质,由于空气,湿度与压力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反射出一种光线来,但这种

放光现象要60年才能有一次。

佛光崖的奇迹有很多,一是放光。再一个佛光崖中间的上部,有一天然大型汉字“文”字。它由天然的石纹石理组成,十分形象逼真,俨然是人工写上去的。更另人称奇的“文”字居高临下,正对文殊寺,就像是文殊寺略成为“文”之后,由佛学大师精心设计的一方题匾。这种现象如果要用宗教思想来解释,还不知蕴藏多少玄机呢?

另一个奇迹,需要心中有佛的朋友才能看的到,在崖壁正中间有一天然巨佛,手握一本经卷,端坐中间,目视山谷。最早,听人讲有人想在佛光崖中间凿一佛窟,但凿了没几下,崖壁上便出现了这一天然巨佛像。后人从来没有敢上去过。所以大家现在看到佛光崖上有人工雕凿的痕迹。

这是我们在寺院里看到佛光崖的几个奇迹,另外几个我们需要近距离去观察一下。

当时,可能受宋太祖赵匡胤的影响,后来的几位宋朝皇帝对文殊寺也特别感兴趣。北宋中后期,文殊寺空前兴盛,僧号达百人以上,远近闻名。当时,朝庭曾派钦差大臣来文殊寺祭祀和封候,被称为“丰济侯”。虽然这座古刹巳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但从遗留下来的这些众多文物古迹和碑刻还可以想像当年那种游人如织,香火兴盛的繁荣场面。

出了文殊寺,我们开始沿山路登山。山路陡峭,台阶很多,大家在登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仰天山海拔834米,开发总面积2400公顷,公园内地质,地貌奇特,岩洞奇石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森林植被丰富,形成了观赏价值颇高的多种景观类型。

前面绿树掩映的是文昌阁。文昌阁是古代儒生们崇拜的一个殿堂,方圆几百公里仅有的一座。里面供奉的是文曲星下凡到人间的文昌帝君。大家不要看文昌阁小,但非常有灵气,在什么地方呢?传说明朝状元赵秉忠、明朝状元刘墉在高中状元之前都来此膜拜过,附近若有男孩出生,其家人也必至此进香膜拜。您家中若有子女正在上学,不妨来拜上一拜。大家看到中间的这位老者就是文昌帝君,左右两边各有一童子分别为天聋、地哑。因文曲星以前在天上主管科考,科考是非常机密的一件事情,所以弟子分别为“言者不能知,知者不能言”。

阁东岩隙中生长着一棵宋柏。立于阁前,整座寺院及周围的景观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另外,这个位置也是欣赏佛光崖很好的一个位置。平视,佛光崖像一道屏风一样矗立在文殊寺之后,连同两边山脊组成了一个“几”形,文殊寺便座落于几字形的山坳里面,看来文殊寺坐西朝东的位置也是与此地理位置有关,而非刻意营造了。

拜完文昌帝君后,我们继续前行,(行走中讲)仰天山分三大景观类型,以古老的文殊寺院和壮丽的九龙盘公路构成壮丽的人文景观;以仰天槽的刺槐林,享有天然植物园之称的天然混交林,被誉为天然山水画卷的悬崖古柏和千亩红叶构成仰天山优美的森林景观;以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我国北方罕见的集奇、险、美为特色的溶洞群构成特有的自然风光景观。一年四季,因季节不同,仰天山有着不同的景色。春游仰天,草木吐绿,百花争艳。夏时,万木垂荫,流水潺潺。秋时,层林尽染,秋风送爽。冬日,白雪皑皑,满山雾淞。春夏秋冬,各有美景让游人流连忘返。

仰天山上有很多天然洞穴,每一处洞穴都因其不同后人给赋予了不同的灵性

和故事。这里是观音洞。取名观音洞,不是洞内有一座菩萨像,而是因为有一块明镜一样光洁的石头。这块石头叫“隔山照”。据说,人们站到隔山照前,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观音”这个词的本意,就是观照世间的一切声物音像。恰好这块隔山照具备了这个能力。这是取名观音洞的一个原因。但是,那块隔山照现已经被毁掉了,被毁原因当地群众都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青州邻县有一个县官,因长年为官在外,心里面特别想念自己的妻子,来到洞里,站到了隔山照前。想通过隔山照看看她。心里这么一想,他就看到了。谁知,看完以后,这位县官掷石过去把石镜砸毁了。关于砸毁的原因,大家可以猜一下,为什么。是因为他媳妇正在家里傍大款呢,所以,县官很生气,一气之下,掷石过去把隔山照砸毁了。大家可以上去看一下石镜残留下来的痕迹,还有先人的一些题刻。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泽东对庐山仙人洞的诗意化描绘。仰天山上也有一座仙人洞,它处于几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部,犹如横空出世。上下左右,一概无路可通。游人只可仰视。况且,几棵天然生就的松柏,将洞口遮掩的若实若虚,更增添了一层奇幻。

在佛教里面,僧人的圆寂火化超度是升仙。也叫升仙台。仙人洞与观音洞二者相距不足百米,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过去曾有栈道相连,游人可以由观音洞步入仙人洞。可现在就不能了。相传,有一位老僧,临终之时,由观音洞向仙人洞倒退走去。他边退边拆栈道,退到仙人洞中,也就把栈道全部拆除了。他在仙人洞中坐化以终。现在仙人洞外的石壁上,当年凿建栈道时的孔洞,还清晰可见。

仙人洞下面的一个洞叫牛女洞。传说年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女儿在此修行,替其父母赎罪。又因里面原有很多石蜗牛,又名“蜗牛洞”。

再继续前行,就是仰天山的标志性景观----佛光崖。刚才在寺院跟大家讲过了它的几个奇迹,现在我们站在崖壁下方抬头往上看一下,在看不到土质的石壁上,生长着十余棵松柏。这些松柏,没有起立生长的,全部都呈倒挂姿态,而且树干像螺丝一样拧着。看上去好像人工栽植的盆景佳木。然而这确是大自然的造化。

这几棵松树看起来很另人费解,崖壁光滑如镜,刀削斧劈,更没有尘土,松树怎么能够扎根呢?

据专家介绍,松树的根部会产生一种分泌物,时间长了就会像锲子一样深深地扎入石缝中。望着这些奇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地间崇高的生命意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命都不会放弃自己,背叛自己。而是在无言的抗争中,顽强地表现生命的本身。同时,扼杀生命的力量越强,生命就表现的越有风采,越具潇洒。因此,佛光崖上的奇松,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外化,一种禅意的昭示。

这些悬挂的螺松,又是佛光崖的一个奇迹。

最后一个奇迹,在佛光崖的右部下方,以线雕形式,刻立着三尊佛教造像。据考证,这是金代明昌年间刻上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连同底座高七米,是除青州巨佛外最大的佛教造像。文殊菩萨左右,各有一童子像,高2.4米。

文殊菩萨端庄宁静,雍容大方。童子飘带翩翩,生动传神。在文殊菩萨的上方,过去有一道瀑布,贴着石壁以人字形分流而下。文殊菩萨就在两道瀑布之间。

佛教的殿堂里有一种庄严具,叫做“欢门”。

指的是悬挂在佛像前的幔帐。因幔帐要左右分开,呈“人”字形,所以又叫

“人字帐”。造像刻在这里,就等于让文殊菩萨和两位童子来到了欢门 之内。

这种天然的水体欢门,在佛教史上是决无仅有的。 以上的众多奇迹组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佛光崖。

(行走中讲)佛光崖当地人叫石门,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山下不远的一个村子里,一个老太太生了九个儿子,生活非常艰辛,佛祖托梦于她,如果再生个儿子,就可以把仰天山的石门打开,里面有几辈子都用不完的财宝。但非常遗憾,老太太生的是一个姑娘,待姑娘长大成人以后,来顶儿子用,一块去推石门。十个人一块用力推了一上午,石门终于开了一道缝,珠宝的光芒把人的眼睛都刺痛了。这下,把老太太高兴坏了,脱口而出“女婿加把劲”。话音刚落,石门哐一下给闭上了,就再也没有推开过。女婿为什么没有使劲推呢?有可能他这样以为,如果真分财宝,能有我的一份吗?所以,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就不专注去推,丈母娘急了,把实情说漏了。这件事,告诫我们世间人,做人不能太贪,知足常乐。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可当真,一笑便罢。我们继续我们的行程。

佛光崖南行不远,在绿树丛中有一座青石小亭。亭子位于峰顶,面对东方,脚下三面都是悬崖。由此向东望,可以看到开阔的天际。每当明月升起,石亭就是仰天山望月的最佳位置。因此,此亭取名望月亭。“望月”两个字嵌于亭额之上。

石亭结构属下方上圆,拱顶无梁建筑。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方象征方正不偏;圆表示圆融无碍。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那么,建造这座石亭的设计者是谁呢?就是记录佛光崖放光的钟羽正。钟羽正是明代青州钟家庄人,26岁考中进士,做官做到工部尚书。相当于国家工业部部长。退休以后,经常来游仰天山,特别喜欢此地,就命手下人在此建了石亭,“望月”两个字就是他亲笔提上去的。

在石亭的左侧,有一对连理古柏,二树一根生,宛若唇齿相依的姊妹。故名“姊妹松”。

望月亭上还有一个钟羽正没有看到的景观。 石亭的屋顶,全用石板砌成,又被雨水冲刷的干干净净。可是,就在这石板上,长出了三棵柏树,而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比长在地上的还茂盛。人们称之为结义柏,根据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来的。这三棵松树令不少学者和专家感到叹为观之,不可思议。

出望月亭我们继续往前行,仰天山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山,而且还是一座文化名山,山上有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在依然清晰可读的,尚有70余处。现在大家来这边看一下,这是赵明诚的一处,赵明诚是词国女皇李清照的丈夫,因赵明诚是青州人,先后五次游仰天山,留下的题刻有两处,这边全文是:卢格之、赵仁甫、德甫、能父、谢叔子同游。宣和辛丑夏四月二十六日。

仰天山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前面的这个洞就能给我们一个答案。这是千佛洞,千佛洞的主要特点是中心部位呈现穹隆式殿宇形状,而且顶部有一天然洞隙,可以令人仰头望天。白日,阳光由洞隙下泻洞中,如同金色光柱。月夜,月光穿洞而入,又似银色瀑布。古人称为“一窍仰穿,天光下射”。所以,整座山,就叫仰天山。

说到这座山洞的名字,很有趣,共有四个,分别包涵了山洞的四个侧面。 文殊寺建立以后,仰天山成为崇佛的朝圣之地。这座山洞要利用起来。可是

洞内的石质不宜造像。于是善男信女们就凿出了一层层的小型佛龛。为佛祖塑立金身后,请至龛内,以求功德。后来,佛龛佛像越来越多,直到难以胜数。于是,这个洞就有了一个名字-----千佛洞。

相传,赵匡胤来到千佛洞的时候,正值夏天,他站到里面,顿觉凉爽,就不想走了。以后甚至在他的诗文中,不厌其烦的念叨千佛洞,于是,后人就用赵匡胤的帝号,又为千佛洞取乐一个名字取了一个名字叫“太祖洞”。

太祖洞的石壁上,有一些石头是乳白色的,过去的雨季,经常有流水贴壁而下。水与石的长期磨和,就使洞壁的石头出现了一些奇特形状。仔细看去,很像是一尊尊光头罗汉,古人称为罗汉八百。这八百罗汉,又为此洞带来了一个名字“罗汉洞”。现在,洞门口,还有古人的题刻:“罗汉洞”。落款是陈占忠。

再一个千佛洞凉爽宜人,除了凉气喷涌,还时常有白雾缭绕,脱洞而出。所以它又叫“白云洞”。

(出了千佛洞沿这条石阶路可直到山顶------仰天槽。沿途过程中您可以欣赏到许多古老的稀有树种。)

(看完千佛洞,回返,沿另一条石阶路下山)

大家都知道,在嵩山少林寺有一处规模很大的塔林。仰天山也有一处,这条曲折的小路可以把我们带到。塔林的环境十分清净,四周绿树分外繁茂,满眼皆翠。是一方天然的绝尘净土。塔林是历代文殊寺内高僧的一些墓地,现在共有佛塔16座,大小不一,最高的有3米。据说,这与僧人的级别有关。

塔的本来用意,就是埋葬僧人遗骨的。说到塔的由来,佛教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舍身饲虎”:

释迦牟尼的前世,是一位王子。有一次在山中行走,看到山崖下有一只母虎,已经饿的难以行动了。不远处还有两只乳虎,正嗷嗷待哺。王子就脱下衣服,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一块一块地扔给母虎。最后,王子用自己的生命营救了3只老虎。

国王为王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就想建一座高高的坟墓,来安葬王子的遗骨,恰好王子饲虎之前,把自己的方形披巾铺在地上,化缘的钵放在披巾上,锡杖立在钵里面。于是,国王就用这个形状,为小王子建了一座坟墓。后来,这种坟墓的形式,在佛教界广为流传。

所有的塔,大都由三部分组成。方形的塔基,相当于小王子的方巾。圆形的基座,相当于小王子的钵。高耸的塔身,就是小王子的锡杖了。

仰天山上有许多珍木异树,代表作分别为:千年古槐、佛光崖的倒挂螺松、望月亭上的结义柏和姐妹松。但最能体现一个情字的,还要数这棵破崖而生的“夫妻柏”。两棵柏树相距3米。夫柏在南,妻柏在北。以直径20厘米的根蒂,横穿石缝,平等相接之后,融和为一。就像是夫妻二人各出一条手臂,紧紧相握。从生物学上的角度来讲,松树一棵就是一棵,不会从根部发芽,但是,像夫妻柏这样,它们的根蒂恰好位于岩石横断面,让游人一览无余地看到它们的自然嫁接,就至为罕见了。关于这棵柏树,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书生和一位小姐,深深地相爱了。可是,二人的父母,都是坚决不同意,因为地位不同,门不当户不对,不久,小姐被逼拜堂成亲。半路上,小姐偷跑到了他们经常约会的小河边,没想到书生早已经来到这里。二人相见,泪如雨下。这时,追赶他们的人,已经跑来了。二人无路可逃,毫不犹豫地跳到

河里。两家父母气得捶胸顿足,发誓让他二人死也不能死在一起。尸体打涝上来的时候,二人仍然紧紧地抱在一起。于是硬把二人分开,一个埋在山北,一个埋在山南。

那座山上埋下这对情人后,接二连三的怪事就来了。先是山摇地动,二人的坟上同时冒出了高高的柏树。后来,每天晚上,山上总是发出一些奇怪的响声,就像石头炸裂一样,有位僧人走到这里,听到这件事后说:“这是两棵树在扎根。它们的根要穿透大山,连到一起。没有一百年,是连不起来的。所以这座山,一百年不得安宁。”随后,僧人说服了书生和小姐的父母,把那两棵树挪到了仰天山上,让他们在一起,果然,它们的根很快就长到了一块。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非常感动,夫妻柏隐喻我们世间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

仰天山山下是一座天然植物园,木本植物137种,草本植物600余种,这儿是整个山东省内植物最全的一个地方。天然次生林指的就是这一片,天然指的不是人工的,而是自然生长的,所谓次生是指在原始森林的迹地上生长起来的。

到了这个地方,仰天山山下的景观就基本游览结束了,我们再沿九龙盘公路去山顶参观一下森林景观-----仰天山万亩刺槐林和千米地下大峡谷-----灵泽洞。(行走中讲)九龙盘公路是仰天山的一处重要景观,全长8华里,回环弯道十一个,公路集于山坡一侧落成,气势非常雄伟、磅礴,从高空往下看,好似九龙盘山,故名九龙盘。

仰天山顶,是一个巨型盆地,人称“仰天槽”。仰天槽东西宽500米,南北长2500米,总面积12500公亩。槽内坦如平川。刺槐成林。万亩槐花开放之时,我们都会举办一次槐花节,届时仰天山沉浸在一片花的海洋里,满山都是槐花的香气。由于仰天山山顶独特的气候条件,所以花期比其它地方都要晚一个月左右,青州八大景之一就是描写仰天山槐花的,叫做“六月槐花如雪乱”。

仰天山顶不同于别的山顶,它是咱们华北地区最大的山顶平原,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顶石灰岩溶蚀洼地。共分布着溶洞落水处56处,据专家分析,每一处漏洞下面就有一条幽长的溶洞。我们将要去参观的灵泽洞是开发出来的第一条。

远眺摩云崮高耸于山巅之上,崮顶面积有近千平方,是金朝农民起义军杨妙真率领红袄军起义的根据点。红袄军是宋末最有影响的一支义军,是进行打击的目标。首领杨妙真是杨安的女儿,她武艺超群,作风正派而且美若桃花,做为一只义军的领袖,深得人心。她的丈夫李全,矫健魁梧,弓马娴熟,善使铁枪,无人能抵,人称“李铁枪”。但反复遭到朝廷的震压,最后红袄军彻底解散。从此看出,摩云崮是西南地区最险要的一个位置,只有东南角一条小路可以攀援至上,现在还保留着一些遗迹,有石棺,马槽,石舀等。

仰天山灵泽洞是一条千米地下大峡谷,深度达100多米,洞内温度四季如春,常年保持11度。是江北 地区最大的一条垂直溶洞群。

(看完溶洞后)好了朋友们,仰天山之旅到此基本上全部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参观和合作,真诚地欢迎您下次再来!谢谢!

仰天山溶洞

前 言

各位尊贵的客人,大家好!

首先欢迎你们来到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参观新开放的仰天山溶洞。这座溶洞,在我们这颗星球上,已经存在五亿年了。自北宋初年开始,仰天山洞穴就一直为世人的关注。无论开国皇帝赵匡胤登上仰天,还是词国女皇李清照来到这里,他们都为无缘进洞,留下了遗憾的感叹。1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让它敞开

各位朋友,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山顶盆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顶石灰岩溶蚀洼地,在地质学上,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目前,我们在这片总面积165万平方米的盆地之中,已经发现落水漏斗56处。每处漏斗下面,都有一条幽长的溶洞。所以,我们的脚下,就是一个纵横交错、玲珑剔透的溶洞群体,我们将要走入的这条1080米的溶洞,只是其中的一条。

这条溶洞具有这样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峻奇险。游客置身洞中,就像来到了险峰峭壁之下,可以领略拔地而起的山峰与曲折惊险的山路。二是气温宜人。洞内常年的恒温是9至11度。在全世界的溶洞之中,仰天山溶洞的温度最低。西方的医学家证实,人类如果常年生活在9至12度的气温之中,寿命可达200岁。因此,这里又可称为长寿之洞。第三个特点是泉源不竭。也就是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有的水从暗处流来,有的水从石壁上流出,有的又从高处飞落,形成了一处瀑布、二条水道、六座深潭。这在我国北方的溶洞之内,是很少见到的。 各位嘉宾,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通向溶洞的人工隧道。仰天山溶洞的天然洞口有很多,有四门洞、黑龙洞、水帘洞等等,但是都不好利用。所以,我们就开凿了两条人工隧道,一条进口,一条出口。通过这两条通道,使这大自然的造化,与我们人类获得了沟通。这两边墙壁上悬挂的,是世界各地溶洞内的精品图片,大家在欣赏仰天山溶洞的同时,可以浏览各国、各地的溶洞风貌。随着大家向洞

迎 宾 天

这里是迎宾天府,高度31米。由各种形状的石钟乳、石幔、石旗,组成了一幅天然的意象画。我们不管看到哪一部分,都会产生不同的遐想。但有一点是共

特别是这些石旗,它们曾经像一架天然的门帘一样,挡在这里。也许它们早就知道,这里是进入溶洞的迎宾天府,于是,就利用洪水和地震的力量,提前断落了。因此为我们敞开了大门,使大家可以顺利地通过这迎宾天府了。

冰 帘 洞

这座小洞的洞口,悬挂着形状各异的石钟乳。你看,多像一根根冰锥垂在这里。因此,我们称它冰帘洞。洞内的怪石,又像是一位老和尚正在面壁坐禅,一

这些垂在上面的,叫石钟乳,下面的叫石笋,都是长期滴水形成的。它们每过一万年,就生长一厘米。这个石钟乳与石笋,再有10厘米就要连在一起了。不过,它们的真正握手,要在10

音 乐 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hi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