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更新时间:2023-07-20 03: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7.1.1 沉积岩

7.1.1.1 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序列与地层格架。

7.1.1.2 沉积岩岩石地层的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组内必须划分到段并进行翔实填绘。

7.1.1.3 在段内必须详细划分出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黑色页岩层(烃源岩层)、硅质岩层、微生物岩层、砾岩层、滑塌沉积层、生物礁、生物滩沉积层、岩舌、岩楔、火山岩夹层等标志层,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填绘在图上。

7.1.1.4 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在充分利用最新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7.1.1.5 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

7.1.1.6 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

7.1.1.7 对含化石的沉积地层,每个填图单位组或段必须要详细采集足够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确定地层时代,利用指相化石恢复沉积环境,为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和沉积相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

7.1.1.8 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基本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和成矿要素的资料。

7.1.1.9 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7.1.1.10 确定海相和陆相沉积区与剥蚀区(古陆)的分布范围、总体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区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水动力状况。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

7.1.1.11 利用沉积相、生物相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沉积盆地的古环境恢复。

7.1.1.12 针对调查区某些沉积矿产可能赋存的层(时)段,为沉积矿产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图面主要表示:编图所依据的剖面点和剖面柱状图;沉积相和沉积亚相及其主要岩石组合;沉积等厚线;古地理单元;盆地构造;矿(化)点或含矿层;重要化石分布点及名称;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古水深、古盐度、古纬

度、古气侯带等。

7.1.2 火山岩

7.1.2.1 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

7.1.2.2 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本标准7.1.1中的有关要求,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等综合因素,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序列。充分利用物化遥地质解译资料,判别弧形(环形)和放射状等火山原生断裂构造,确定火山机构类型。

7.1.2.3 按本标准7.1.2.1 和7.1.2.2的要求,火山岩的岩石地层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组内必须划分到段;在填绘到段的同时,必须进行翔实的火山岩岩相和火山构造填绘。

7.1.2.4 注意鉴别冷却单元等非正式填图单元、寻找沉积岩夹层或特殊火山岩相层等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在确定火山机构(如破火山、火山穹隆等)时,应测制火山构造剖面。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大致查明含矿层位、矿化蚀变类型等特征。

7.1.2.5 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各种接触关系和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重要的地质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

7.1.2.6 注意在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寻找化石,为地层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或收集有关年龄资料。

7.1.2.7 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详细划分火山岩相类型及其组合;查明火山构造和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恢复火山机构和火山喷发类型;探讨火山作用规律、活动历史与成矿的关系。

7.1.2.8 查明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其它资料,划分火山喷发旋回,探讨火山岩浆成因演化过程。

7.1,2.9 分析火山喷发古地理环境、火山岩成因类型和火山喷发构造背景。

7.1.2.10 调查研究火山岩相、火山机构、原生火山断裂构造、裂隙等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研究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喷发时代。

7.1.2.11 针对调查区火山岩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视情况编制1:25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火山岩相—构造图。图面主要表示:基底岩系;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段”;岩性;岩相;岩层产状;面理和线理(以火山熔岩流动形成的面理和线理为主);火山机构;原生火山断裂;潜火山岩;岩墙(群);岩席和岩脉;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物(磁、重、电异常)、化探异常、与火山岩成矿作用相关的遥感解译信息等。

7.1.3 侵入岩

7.1.3.1 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均按 “岩性+时代” 的方法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侵入岩的每个填图单元必须有较确切的定年依据。

7.1.3.2 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翔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岩浆混合(magma mixing)(可简称浆混或混浆)等类型。

7.1.3.3 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视条件填绘侵入体平面展布形态;用物探等方法确定侵入体底面形态,结合侵入体平面形态分析结果确定侵入体三维空间形态。

7.1.3.4 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以及不同单元间接触关系的性质和产状。基本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线理和面理组构(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特征。

7.1.3.5 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要对围岩蚀变进行详细填绘,包括蚀变岩石和蚀变矿物的类型、特征,进而确定可能的流体类型及其与成矿过程的可能联系。

7.1.3.6 调查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矿化、变质及变形作用,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探讨侵入体的演化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

7.1.3.7 要特别注意对与成矿有利的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并在图上详细标绘岩相带、蚀变和矿化点(带)等。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

7.1.3.8 基本查明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特征。

7.1.3.9 调查不同类型侵入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岩体进行组构测量。在研究侵入岩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其就位机制。

7.1.3.10 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的调查研究,除按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对岩体外围的沉积岩特征和时代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正确区分蛇绿岩与基性、超基性侵入体。

7.1.3.11 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体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演化与成矿作用历史。

7.1.3.12 针对侵入岩区成矿预测,视情况编制1:25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侵入岩浆构造图。编图内容主要包括:侵入体单元类型及其时代;侵入体的岩石和构造;岩石组合及构造环境;岩石系列;侵入岩岩相带;内外蚀变带;矿化点(带);围岩和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同位素年龄和测试方法;物(磁、重、电异常)、化探异常、与侵入岩成矿作用相关的遥感解译信息等。

7.1.4 变质岩

7.1.4.1 变质岩区应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法填图。

7.1.4.2 在系统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的基础上,查明不同变质岩系单位间界面性质、叠置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序次关系。

7.1.4.3 中-高级变质地层的填图单位按岩组、岩段表示。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区原则上按本标准的7.1.1和7.1.2进行工作,低级变质的侵入岩可参照本标准7.1.3进行。但要注意调查变质—变形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观察和总结变质带与地层、岩层界线、构造走向线的关系。

7.1.4.4 注意区分经强烈变质变形改造的古老侵入体,区分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切忌将古老侵入体与变质地层相混淆。

7.1.4.5 对中高级变质岩系,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主要变质岩石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

7.1.4.6 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7.1.4.7 在中高级变质岩区应对混合岩化作用进行调查。查明混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的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环境、构造层次、条件及形成的温压条件。

7.1.4.8 查明不同变质岩系的后期变形变质叠加改造的特点,建立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以及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

7.1.4.9 调查研究各类变质岩内的含矿地质体、含矿建造及矿产在变质岩中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的控制作用。

7.1.4.10 变质岩的构造变形调查要与变质作用调查紧密结合,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各种构造要素的形态,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作出分析。建立区域变质、变形事件演化序列。

7.1.4.11 查明变质地体中脉岩的矿物组合、组构、地球化学特点、变形特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作为野外划分变质、变形期次、阶段的重要依据。

7.1.4.12 注意采集不同期次、同期次不同阶段变质岩石样品,进行变质作用矿物对温压计研究。确定变质、变形序列及其相应的变质带形成的时空变化关系。

7.1.4.13 针对变质岩区成矿预测, 视情况编制1:50 000的变质建造构造图。编图内容主要包括:变质建造类型及其时代;含矿层、标志层、特殊岩层;基性岩墙(群);基性层状侵入体;具有特殊指示意义的地质体及其时代,如榴辉岩、蓝闪片岩、高压麻粒岩等;变质相(系)类型及变质期;主要构造边界;各种变质构造、性质、产状及其相互关系;各种变质建造类型同位素年龄和测试方法;物(磁、重、电异常)、化探异常、与变质岩成矿作用相关的遥感解译信息等。

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7.1.5.1 在造山带,要特别注意对混杂岩(Mélan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对蛇绿混杂岩的基质部分应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建立正式和非正式地层单位,对蛇绿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岩块或岩片必须详细填绘。

7.1.5.2 在查明“混杂岩” 或 “蛇绿混杂岩” 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内部构成进行观察记录与填绘,特别要注意查明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各自的岩性、岩相、时代和变质变形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接触关系特征与性质。

7.1.5.3 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结构、矿物成分、规模、产状、原生和变形构造、蛇绿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等,尽可能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注意区分洋中脊蛇绿岩与非洋中脊蛇绿岩。

7.1.5.4 调查蛇绿岩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注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蛇绿岩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

7.1.5.5 调查和研究蛇绿岩与区域内其它相关岩石(如俯冲期和碰撞期岩浆岩组合;碰撞期超高压蓝片岩、超高压榴辉岩分布带等)的关系、时代、性质,探讨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7.1.5.6 调查和研究造山带蛇绿混杂岩带受深大断裂和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体控制的铬、镍、铜等成矿条件与成矿信息,包括物(磁、重、电异常)、化探异常、与蛇绿混杂岩带成矿作用相关的遥感解译信息等。

7.1.6 第四纪地质

7.1.6.1 以岩石地层单位或成因类型单位为第四系的基本填图单位, 在系统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7.1.6.2 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查明区内各种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探讨其形成时代与发展演化过程。

7.1.6.3 对第四纪地质体中的特殊夹层(如生物层、古土壤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磁性异常层、风化层、含矿层、砾石层、古文化层、古地震层等)应进行调查研究和填绘,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7.1.6.4 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矿、表生型(风化—淋漓型、残坡积—冲积型)多金属矿等的成矿条件和成矿信息。重要的矿种应大致查明其赋存条件,分布范围。

7.1.6.5 在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要进行地貌调查:按照地貌要素和几何形态对单体地貌形态和组合地貌形态进行观察和描述, 划分地貌形态类型和成因类型,确定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地貌类型形成的相对顺序、形成年代并建立区域地貌演化序列;调查地貌形态与岩性、构造、气候的关系。按地貌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地貌分区。

7.1.6.6 在第四系发育良好的地区,要进行第四纪地质事件调查:主要包括古地震事件、火山喷发事件、(海岸带)海泛事件、风暴沉积事件、气候事件(如短暂的、极端的热、冷、干、湿气候事件等)等地质事件类型。查明地质事件的发生年代,、发生规律和强度,评价地质事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h6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