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9-27 20: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1.解释

土地: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合理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土地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土地功能:养育(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资源)功能;景观功能。 4.举例说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外部经济:曹妃甸港口建设中尽量合理使用水深,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使得货物在港时间缩短,有效利用后方堆场,缩小堆场面积;尽可能的使用高桩结构,将停泊区向前延伸,扩大陆域使用面积;各个业主码头的公用设施尽量集中统一建设,减少辅助设施土地占用;货物分类堆存,集中疏港,减少积压,减少占地;建设人工岛,学习洋山建设经验,向海里要土地和岸线。

外部不经济:银川市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过度樵采和滥挖(采)药材,草地过度农垦造成的沙化。

5.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相关规划 区别 联系 农业区划 是对农业生产与农业资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土地利的空间配置的总体部署 用规划是农业区划在土地上的具体落实 是对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 整体的关系 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性国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部署 城市规划 国土规划 区域规划 是对一个地区内国民经济土地利用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具体各组成协调发展的总体部落实 署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具体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首要任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核心任务);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7.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体系

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项目布局;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效分析和规划实施

体系:按规划性质(任务)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详细规划)。按规划期限分:长期、中期、短期规划。按规划空间范围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对象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区域性质分: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二章

1. 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何联系:

有助于合理规划各业用地, 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实现 “地尽其力”;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可以引起级差地租形成条件的变化;运用地价调节机制, 进行土地宏观管理, 保障土地利用按规划执行.

2. 区位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意义:

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3. 土地利用规划中如何贯彻生态经济学的思想: 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土地的开发、整治和利用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4.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动态平衡原则;逐级控制原则。

5.人地协调论的中心思想: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 6.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

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

的组合的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具体内容p24-32).

第三章

.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四查清,四对照:查清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对照检查;查清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与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挖潜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 查清违法用地数量和处理情况,与违法用地的处理要求对照检查。

1国办发[2005]32号要求做好哪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1)成立机构:各地要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或主管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并成立相应的规划修编办公室2)落实工作经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编制经费预算报告,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本级财政落实经费。3)召开动员大会:请当地政府主持召开有关部门和技术服务单位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规划修编动员大会。4)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32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并报当地政府同意。5)选择技术队伍:按规定采取项目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有规划编制资质的技术服务单位。6)组织技术培训:邀请国土资源厅和技术服务单位的有关技术人员对本行政区域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成员及其部门联络员进行技术培训。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性和任务:(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总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权威性;动态性。(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由于我国实行分级管理体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按行政区域分为全国、省、市、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宏观控制性规划,主要任务是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严格控制城市、集镇和村庄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和地域间进行调整和合理配置。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实施性规划,其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和布局要求,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土地利用区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条件。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介于省、县级之间的过渡性规划。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b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c、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d、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e、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f、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g、制定实施规划的措-规划实施的保障

5.论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一般程序及注意事项。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个过程共分三个大阶段,八个小阶段

(一)前期工作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2.调查与收集整理资料阶段 3.分析研究阶段

(二)成果资料形成阶段:4.规划大纲编制阶段 5.规划修编成果编制阶段6.成果报批阶段 (三)成果应用阶段:7.成果整理归档阶段8.规划公布实施阶段 注意事项(32号文要求下面六个方面的问题,需进行研究):1)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问题。2)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问题。3)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问题。4)统筹区域土地利用问题。5)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6)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的问题。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有哪些?

1)指导思想正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需求与供给、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性、危机性、战略性的高度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各时期用地;

2)基础工作扎实---对现行规划的实施评价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四查清、四对照”工作到位;基础调查科学、深入、全面,规划修编采用的各项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按有关要求严格核定;专题研究全面、深入,提出正确明晰的结论和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有关结论在规划大纲中充分体现;规划实施评价和基础研究成果通过省国土厅审查和认定;

3)与相关规划充分协调---规划大纲主要内容符合上级规划要求,充分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目标要求,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工业规划等相关规划充分协调,对下级规划修编提出初步指导意见并做好了对接。 7.简述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应收集哪些资料?

1)上轮规划有关资料;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3)有关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4)近十年土地利用情况统计年报;5)近十至十五年的统计年鉴;6)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政策;7)有关技术资料,包括规划修编规程、行业用地标准和定额等。8)各有关部门其它资料,主要应收集国土资源、发改委、统计、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建设、规划、环保、工业、财政、气象、计生委等有关部门的相关资料。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成果有哪些? 主体部分: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送审稿):包括:前言、概况、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利用潜力、规划目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用途分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实施规划的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包括:编制规划的时间、背景和简要过程;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规划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 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件: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包括:规划的组织领导、参加人员,工作方案,规划内容与专题设置,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完成的规划成果,编制规划的经验、体会和建议等;

2)专题研究报告和图件 包括:调查研究和规划协调中形成的各种专题报告和图件;

3)其他资料汇编包括:规划过程中收集的各种资料和图件,有关的文件、文稿和草图等;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有何规定及要求?

(1)修改完善,划成果通过评审后,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2)上报审批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③除以上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

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10.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内容。 (1)规划文本;(2)规划说明;(3)规划图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它图件;(4)规划附件:主要包括土地规划编制工作报告及其它专题研究报告、图件、基础资料、相关文件等。

1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送审稿)的主要内容。 a前言-简述规划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b概况-简述规划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与土地总面积及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c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简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即各类用地数量、人均占有量,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动态变化,阐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d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简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废弃地复垦、建设用地内涵调整和农业用地整理利用的潜力、e规划目标-阐述土地利用的长远战略目标、规划期主要目标和近期规划任务、f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阐述规划期各类用地调控数量、结构变化,各类土地利用原则、调控措施、g土地用途分区-阐明土地用途区的面积、分布和分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h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简述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配置情况、i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简述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和目标;重点项目概况;分期实施计划;管理措施、j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简述各下级行政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解的依据和分解方案、k实施规划的措施-阐明实施规划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

第四章

N解释

土地利用潜力:是指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 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 土地复垦:是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措施。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础数据的预测主要有哪些内容?

人口预测;城市化水平预测;消费水平预测;农作物单产水平预测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1)土地利用背景条件分析(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4)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分析(5)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6)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7)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分析(8)土地利用评述。

3.什么是土地资源结构?简述土地资源结构分析具体内容。

土地资源结构: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地域组合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组成结构。

土地资源结构分析具体内容:1)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分析;2)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4.什么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简述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意义、方法。

概念: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 作用(目的):通过分析,掌握以下情况: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

利用的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意义:是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前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

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系统分析法;统计数理分析法;室内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等。

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概念、特性、依据、主要内容。 概念:是指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全局性问题的谋略和策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特性:全局性、系统性、对策性、指导性.

依据(1)上级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国家或上级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本区域土地利用的要求;(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4)土地利用潜力分析;(5)土地资源供需分析;(6)对规划期内土地利用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7)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估计

主要内容就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2)分析土地供需的基本状况;3)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6.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有什么联系? 编制规划时应当充分运用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是规划的重要基础。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等。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为制定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7.建设用地潜力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分析。

①人均用地②城市用地结构③建筑密度和容积率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⑤生态建筑⑥村庄的整理。

8.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①各种土地自然供给②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③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④土地利用集约度⑤社会经济发展需求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何增加土地经济供给:①开垦土地;②土地集约利用;③土地经济集约;④调节消费需求;⑤发展新型工业;⑥土地生产能力的保持发展新型工业。

第五章

1.非农建设用地预测的作用及意义 主要用于场地,与土地生产力无关系 2.非农建设用地预测的主要内容

居民点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交通用地。 3.居民点用地预测的意义及主要方法

主要方法:指标概算法;需求推算法;两区累加法 意义:

4.你认为非农建设用地预测的关键是什么?

5.什么是土地需求,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人口密度或人地比例的大小反映人们对土地需求程度的最好标准;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影响对土地的需求程度;土地质量直接影响人们对土地的需求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直接影响对土地需求

6.土地供需分析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第六章

1.解释

土地利用结构效应:指在不增加土地资源数量投入的条件下,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寻求土地利用满意结构,实现土地资源供需综合平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在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土地利用目标,按规划下达的土地利用指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用地结构,以利于土地利用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特征、发展方向及途径的相对一致性而划分的土地利用综合区域。

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

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2.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有何关系?

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关联性,通过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和揭示,更好地发挥土地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也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简述土地利用结构的作用。

1)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4.试述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拟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指导思想: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用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原则: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三效益统一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依据:政策法律依据;计划规划依据;土地供需依据 5.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编制的方法有哪些?

(一)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二)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三)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

6.土地利用布局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7.简述居民点用地选址的基本要求。

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米)、水源水质条件好;

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节约用地条件;

卫生保健要求----通风舒适环境、位置较高、上风上游、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 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距离。

8.简述工业用地选址的基本要求。

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在布局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9.简述公路选线的基本内容。

现有公路的调查;确定主干道路的走向;公路选线的原则

10.渠道配置应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小;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七章(课本第十一章)

1.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特点、类型。

概念: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即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

特点:1)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先行军;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继续、深入和补充;3)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技术措施;4)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类型:1)土地保护规划2)土地整理规划3)土地复垦规划4)土地开发规划5)土地整治规划。

2.基本农田的概念、基本农田保护的内涵

概念: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内涵:基本农田保护:根据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维持区域必需的基本农田数量,通过立法、行政手段保持区域基本农田面积的稳定。基本农田质量保护:维持基本农田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生物、工程等措施将划为基本农田的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中产田。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即采用行政和科学手段,对现有基本农田的环境、基础设施与利用方式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3.基本农田保护的划区定界。

划区定界系指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一、二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建设预留地的范围,在实地确定界限,并落实保护标志位置。

4.简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

搞清规划区耕地利用现状、特点、耕地的生产力状况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基本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的数量指标,分类分级保护和布局安排;保护面积指标逐级分解下达;制定保护措施;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整理成果资料,请上级政府组织验收。

5.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有哪些主要成果?

(1)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是规划的文本,包括的内容有:基本概况;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规划期内人口和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农田布局;保护区管理和保护措施;

(2)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成果图分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乡镇基本农田分布图 (3)基本农田保护表格登记表;面积汇总表(县、乡);重点、城镇建设拟使用耕地面积统计表.

6.简述土地整理的内涵及其特性。

内涵:土地整理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工程等各个方面,横跨众多学科领域,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土地整理的内容和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土地整理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社会经济和文化过程,追求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特性:政府行为的主导性;整理目标的多元性;整理过程的长期性;整理工作的复杂性;整理区域的差异性

7.什么是农地整理?农地整理主要有哪些内容?

农地整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其特点在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农地整理内容

农田整治;农地改造;地块调整;土地结构调整;宜农荒地的开发;农村建设用地调整

8.简述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

1)选择土地整理单元;2)编制土地整理规划;3)成果检查验收;4)组织土地整理实施;5)审批土地整理方案。

9. 简述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原则:1.因地制宜的原则2.坚持“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3.坚持建设与复垦统一规划的原则4.坚持土地复垦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土地复垦与利用废弃物统一规划的原则

依据:1.法律法规依据2. 规划依据3. 土地复垦的资源条件4. 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和为编制土地复垦规划而设置的专项研究成果等

第八章(课本第七章)

1.N解释

城镇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城镇体系: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城市规模分布: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有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

经济服务半径:城镇在组织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服务影响的地区范围 2.简述城镇布局的主要理论。

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认为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

的关系,每个城市都有与它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一定地区范围内也必须有其相应的区域中心,在一个地区内城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地区内各城镇之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门槛理论---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三是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

3)带形城市理论---该理论强调了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可构成封闭环式,以利公共交通的运转。

3.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有哪些?

1)历史推断法: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加以分析确定未来每年用地扩展数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

2)规划指标法:依据国家标准GB137—90对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双因子控制”,即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和允许调整幅度来表示

3)分区测算法: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现有用地潜力,估算各区用地增加数,汇总后即得全市用地规模

4)模型预测法:应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

4.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形式。

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

5.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6.简述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镇体系基础条件分析(3)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第一,确定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第二,拟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布局方案)

7. 居民点规划人均用地标准。 上网搜村镇规划标准

第九章(第八章)

1.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有什么作用?

1)交通运输影响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 3)交通运输与土地关系密切

交通条件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重要条件,对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影响。土地是交通运输设施的载体,土地及其构成要素影响交通运输的结构和布局。

2.如何预测远景交通量?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就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保证运输的安全、经济迅速获得最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常用回归模型预测:y=a+bx

3.如何确定公路的等级?

1)高速公路:交通量 25000辆 2)一级公路:交通量 10000-25000辆 3)二级公路:交通量 5000-10000辆 4)二级公路:交通量 2000-5000辆 5)三级公路:交通量 2000辆以下 6)四级公路:交通量 200辆以下

4.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

计算行车速度、行车宽度、路基、平曲面半径、停车视距、纵坡

5.什么是公路选线,简述公路选线的原则和不同类型地区公路选线的特点?

公路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境、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公路选线的原则

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二是因地制宜;三是连通性好,路线短,节约用地;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五是经济合理。

不同类型地区公路选线的特点

平原、微丘陵地区选线特点:1.平原地区,力求取直短捷;微丘地区沿地形布设2.避免穿越居民点,与其他线路相交,倾角不小于45°3.合理处理路桥关系

山岭、重丘陵地区选线特点:1.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定性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4.公路线形一般有:沿溪线、山坡线、山脊线和越岭线

6.如何概算交通线占地面积?

第十章

1.简述农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 2.简述耕作田块配置的内容。

(1)耕作田块的长度(2)耕作田块的宽度(3)耕作田块的规模(4)耕作田块的外形(5)耕作田块的方向(6)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3.选择田块方向时应考虑哪些要求?

1)光照条件;2)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3)排水要求:田块长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4)防风要求:耕作田块的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5)方便交通 4.田间灌排渠系配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1) 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溉。2) 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3) 布置田间渠时应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5.山丘地区如何配置灌排渠系?

1)岗田的排灌渠系布置:一般沿岗脊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开农渠,排灌结合。在岗头部分按宽岗头和窄岗头布置。2)冲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排为主,结合灌溉。小冲田不开冲心沟,呈“月”字形布置。在大冲田内,一般增开冲心沟,呈“用”字形布置。上小下大的冲田,排水布局在上部呈“月”字形,下部呈“用”字形布置。3)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道。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6.简述田间道路的种类及配置要求。 种类:机耕道;田间道;生产路

配置要求: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线路直,往返距离短,可以顺利达到每一个耕作田块。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协调。3.应尽量少占耕地面积,路、沟、渠、林结合布置。4.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纵坡度、选线的土质,避开低洼沼泽地段。

7.简述农田防护林配置的主要内容。

1)林带结构:指造林类型、宽度、密度、层次和断面形状的综合体。采用林带透风系数作为鉴别林带结构的指标。分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2)林带方向:取决于主害风向和地形条件,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防风效果最佳。

3)林带间距:取决于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其与树高成正比,同时与林带的结构有关 4)林带宽度:以节地和保持适当透风程度所需最小宽度或者树的行数确定。 5)林带交通:为便于拖拉机和各种农机具的运行,在林带的长边和短边交接处应设交通口。 6)树种选择与搭配:树种选择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树种搭配上一条林带只宜采用单

一的乔木树种,不宜采用多种乔木树种进行行间、株间混交的搭配方式。 8.如何综合考虑田、沟、路、林、渠相互结合配置的方式?

第十一章(课本第十三章)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对新建或改建项目的主要问题,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对其投产后的经济效果进行预测,在既定的范围内进行方案论证的选择,以便最合理地利用资源,达到预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投资机会研究是鉴别土地利用项目的投资机会。比较概略,依据指标来进行估计而不是详细的分析。2.初步可行性研究是可行性研究的中间阶段,当一个项目的经济指标缺少把握,尚需对其选址、实施和建设投产后的原料来源和产品出路等经济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才能判断建设项目是否具有生命力时,就有必要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3.详细可行性研究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技术和经济依据。要求对一切可行方案进行详细的深入的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在以后阶段里不允许任意改变这些结论。4.财务和国民经济研究是对项目的经济效果的研究。是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以国民经济评价的结论作为项目或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

3.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1.一般而言,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规划项目进行多维可持续评价。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研究规划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经济性。2.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加以全面审查和论证,判别方案的可持续效果优劣,并在方案中选择可持续效果最佳的方案,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3.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应包括政治、国防、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资源等七个方面的评价。 4.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有哪些?

1)社会效益评价指标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5.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评价的方法。

(1)评价系数的确定;1.评价系数Pij=Xij/Xj2.评价系数和:等权条件下;非等权条件下. (2)指标权系数确定:常用的方法有:特尔菲法、等差法、回归系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等

第十二章(课本第十四章)

1.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包括哪些内容?

图件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图;各种专题地图;施工图等

文字部分: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文本、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 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编绘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程序:工作底图经过初步计划和设计形成规划草图,经过图件清绘形成样图,再经过图件整饰形成成果图

基本要求:真实准确、内容完整、实用性强

3.什么是土地用途管制,试述土地利用用途管制的内容和特点。

概念: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内容:土地按用途进行合理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条件,用途登记,用途变更审批许可制,土地利用监管和违规处理等。 特点:强制性、严肃性、权利性、直接性。

4.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何关系?

1)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管制的依据2)用途管制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和措施

5.简述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程序:准备工作:组织调查研究背景形势;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定计划编制方法,制定计划编报的表格等有关文件;征询建议。中期计划编制程序——一般采用两上两下的程序:年度计划编制——一般采用一上两下的程序

方法:1、用地系数法根据国民经济相关指标的变量与建设用地量之间的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来测算计划期内的用地计划指标的方法。2、计划演算法根据计划期基本建设计划项目和项目用地逐项累计,其数量之和就是计划期的用地数。3、因素分析法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关系公式,来确定指标数值的方法。4、指标控制法根据法律政策规定的指标和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等编制用地计划的方法。 6.如何有效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1)分解落实土地利用年度计划2)严格把好建设用地审批关3)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4)加强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5)建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报告制度。 7.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概念: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检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特点:1.监测成果的多样性2.监测体系的层次性3.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4.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作用:保持土地利用有关数据的现实性,保证信息能不断得到更新;通过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能够反映规划实施的状况,为规划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创造条件;对一些重点指标进行定时监控,设置预警界线,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与措施提供服务;及时发现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为土地监察提供目标和依据等。 8.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有哪些内容和指标?

内容:1)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监测2)土地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监测3)土地生产力监测4)土地环境条件监测

指标:1)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程度指标2)土地管理政策措施的监测指标3)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监测指标4)土地环境和生产力监测指标 9.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1)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2)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3)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4)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5)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6)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

10.什么是现场铺图,其常用方法有哪些?

现场铺图就是将设计图上的全部设计界线,通过相应的测量方法,放样到实地上,并用界标加以固定。

方法:1、卷尺铺图法2、经纬仪与卷尺铺图法3、平板仪铺图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h1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