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专硕期末考试,政治题整理)

更新时间:2024-01-11 05: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职业道德

一、何为师德,如何理解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精神太阳? 答:“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1)师德师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区分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的根本标志,是教师职业的“精神太阳”。 (2)师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精神基础,它既是一定社会或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个体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幸福生活的道德基础。

(3)师德是教师职业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核心的价值在于指明有意义的教师职业生涯的样态,为教师职业生涯提供精神引导。

二、如何看待教师敬业

答:敬业是诠释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前提,教师敬业既是一种外在形态,更是一种内在情感 (1)尊重教师职业,敬事而信,尽职尽责,发自内心。 (2)敬业融入教育热情 (3)敬业是一种境界和使命 (4)敬业是一种承诺

(5)教师敬业的核心是尊敬职业、精通职业、献身职业。

三、如何理解“师爱是一种能力“

沓: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师爱的落实是一种能力,需要化理论为行动,化理论为方法,又需要采取正确的手段走出师爱的误区。

第一、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不要把学生弄丢了。” 第二、教师“不要跪着教书”,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第三、走出师爱的误区:(1)“打成一片”与泾渭分明。 (2)个别呵护与遍撒阳光。 (3)“他还是个孩子”与“他已经不小了”。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师爱是一种能力。”

第一、师爱包括以下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第二、真正的师爱,绝不是一厢情愿的单向的爱,而是能唤起学生的爱—— 对老师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生活的爱。 第三、师爱是一种能力,与对象无关

第四、师爱是一种能力,纯粹而高尚的师爱更是一种能力,拒绝物欲、权欲 的干预。

第五、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走进学生的心 里世界。

四、教师智能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知识结构:1、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养成深厚的科

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具备扎实的工具性学科基础和熟练运用技能技巧 3、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

4、教育学科类,主要由帮助教师人事的教育对象,教育教 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

(2)智能结构 1、智商:感觉力、知觉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 维力、想象力、言语判断力、创造力等。 2、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

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 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生存智能 3、斯滕伯格“成功智能理论”: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选择 的能力。

4、能力结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 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学习能力。

五、如何促进和保持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社会体制层面。该层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二)社区层面。该层面主要从社会支持系统入手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

(三)学校层面。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复杂,但问题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学校情景和教学活动。学校层面的措施应强调工作环境的结构性改变。

(四)个人层面:1、角色认同。要认同教师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教师很 平凡,但很重要。

2、人际和谐。首先是与学生的关系,接纳学生,以宽 容之心对待学生。

3、理解自我。教师要学会接纳自己,不仅接纳自己的 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不足。 4、发展创新。 5、情绪稳定。 6、保持童心。

(五)健康锦囊: (1)养成良好的心态。 (2)改善认知评价。 (3)换位思考。

(4)实事求是制定自我发展目标。 (5)改善行为。

(6)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七、自述一个对你影响深远的教育故事,剖析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答:教师素养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为获得职业劳动所需的基本素质所进行的修习涵养活动;二是指教师为胜任职业劳动所应当具备或已经具备的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其主要内容包括:1、思想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4、心理素养;5、身体素养。

下面讲一个我自己的教育故事:高二的时候,有一次我在课间看武侠小说,被班主任发现了,他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书撕烂,还说了好多难听的话,让我当众出丑。这件事给我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非常反感这个老师。有句话说得好,最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他的学生毕业后还能回来看他,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回去看我们那位班主任吧。

所以我就主要谈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道德素养。热爱学生是调整师生关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平等相待、由衷信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师爱的基础上,保持对学生宽容的态度。

如果一个教师连这些基本的素养都不具备,那他就不配当一个教师。即使当了教师也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这不仅是他的不幸更是学生们的不幸。

八、根据道德的层次性和情境性说明师德及其养成路径

(一)道德的层次性和情境性

1.道德理想(道德高标)- 代表至善至美的境界-目的在于给人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的。

2.道德原则(道德基准)-代表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而且应当达到的要求-主要作用是指导人们生活的基本准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变通性,体现道德智慧。

3.道德规则(道德底线)-在于约束或规范人们的基本行为-道德规则的意义或功能重在约束不良行为。 (二)师德养成路径:教学是德性实践 (1)德性内生于教学实践

教学作为德性实践意味着知识与道德在教学中是合一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德性养成的过程。教学作为德性实践,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内用力,追求学习的内在利益,体验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勤奋、认真、细致等品质,在遇到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学会与人交流讨论、相互启发、互惠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等能力。 (2)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内生德性

每一种学科教学实践都有其独特的“内在利益”。为了获得这种“内在利益”,学生需要形成相应的德性。因而,真正参与某种学科学习的人,必定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某种特殊的品质。正所谓“学问变化气质”。

九、功利主义的道德逻辑对师德养成的合理性及有限性

功利主义具有两个原则:首先,这个道德理论按照一个后果主义原则来评价行为的道德正确性。这个原则所说的是,一个行为的道德正确性是由它所产生的结果的好坏来确定的而不是由手段来决定。其次,效用原则为如何评价一个行动的可能后果提供了实质性的考虑。如果一个行动产生总体上最大的效用,那么这个行动就是正确的:如果行动A所能导致的总体效用不及行动B所能导致的总体效用,那么,一般来说,我们就不应采取行动A。

据此理论,我们来分析功利主义对师德养成的作用:首先是合理性,功利主义对师德的养成具有激励作用。按照上面的两个原则来衡量,如果对模范教师的物质和荣誉奖励能够激发全体教师向道德模范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这就意味着功利主义的道德逻辑是正确的。其次是局限性,功利主义使师德与利益挂钩,这使师德偏离了原有轨道。拿利益来“诱惑”教师遵守师德是否是真正的遵守师德呢?这种师德又有几层自愿的成分呢?这种“伪师德”有意义吗?

我认为遵守师德是一种利己利他的行为。一方面,遵守师德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但是它又是对教师有利的,因为这可以给教师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物质上的利益;另一方面,遵守师德对学生是有利的,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带来深远的影响。当然这种道德行为对学校和社会也是有利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gs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