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 考研政治点睛 任汝芬

更新时间:2024-06-12 07: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政治点睛班电子讲义 主讲:任汝芬、陆卫明、刘儒

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

第一部分 重点与热点

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统领与指导备考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新时期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二)党中央关于学习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党中央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是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教育部门要积极做好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

(三)十七大精神进入2011年试题的预测

1.直接进入形势与政策试题,是这一课目试题的主要内容。

2.直接和间接进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

3.间接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试题。所谓间接进入是指部分试题要体现十七大的新思想、新精神,而直接进入是指部分试题考查的就是十七大的新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11年最有可能考的分析题是以十七大的新思想为指导,或为十七大的新思想提供哲学依据。理论重点是:(1)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相结合;(2)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三者的结合。 (一)唯物辩证法

1.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2.质量互变规律。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分析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3.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学说。(l)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用以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意义: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矛盾发展的特殊性表明,不同的事物或

过程,其内部对立统一的具体关系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性质、特点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不同;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科学划分的依据、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本部分是历年考试最重要的内容,应全面把握、抓住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用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原理,分析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

2.认识运动的规律,包括认识运动的两个阶段、两次飞跃、认识运动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和认识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等原理,用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形成与重要意义。

3.用真现发展的规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其他的实际问题。 (三)唯物史观

1.地理环境的作用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用以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2.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用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3.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用以分析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和意义。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用以分析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1.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表现和原因

2.正确认识和看待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3.生产与分配的辩证关系 4.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5.两种制度下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比较

6.解决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的政策措施

(二)马克思的货币和货币流通理论与自觉调节货币流通,保持物价稳定 1.马克思的货币和货币流通理论

2.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危害

3.自觉调节货币流通,保持物价稳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解决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不足 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尝)

2.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不足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3.解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不足,保证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措施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1.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现实基础、内容与实质。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特征

3.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发展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4.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措施

5.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五)贯彻物权法,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贯彻、实施物权法的重要意义 2.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4.保护各类财产权,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 (六)打破行业行政性垄断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打破行业行政性垄断的必要性

3.打破行业行政性垄断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 (七)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又好又快的发展国民经济

1.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之间进而各产业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2结构优化,比例协调与又好又快发展 (八)两种制度下共同经济现象的比较 1.失业问题及其比较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及其比较 3.经济体制趋同及其比较

4.宏观调控与计划调节及其比较

(九)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特征

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对完善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

四、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前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特点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3.在中国革命发展阶段问题上中共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问题 1.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政策 2.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 (三)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2.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3.1953年-1956年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意义 (四)中国革命中的农民和土地问题 l.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特点、作用与经验教训 3.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五)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

2.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4.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与主要纲领 (六)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经验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4.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与联系

(七)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及其意义 1.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会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 3.对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重大意义 (八)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与和谐社会建设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九)党的性质与领导权问题

1.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3.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十)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及其现实启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2.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3.科学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时期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

五、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意义、目的、特点、作用、经验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4.对外开放的依据、意义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举措 (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定位、依据、新涵义、精神实质及其意义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须\和\要求\ 3.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

(五)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2.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 l.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3.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八)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冶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重要理论问题

1.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1)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其影响 (2)全球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关系 (4)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2.政治多极化与大国关系 (1)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

(2)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4)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 3.时代主题与总体国际局势

(1)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提出的依据与意义 (2)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局势 (3)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4)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危害

(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

4.南北关系与国际新秩序

(1)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关系

(2)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南北矛盾加剧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3)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 (4)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及中国的主张 5.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外交实践 (1)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思想内涵 (2)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重大意义 (3)中国为推进建设和谐世界作出的贡献 (二)主要国际热点问题 1.气候问题。

(1)气候问题是全球性经济问题

(2)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与主张 (4)解决气候问题的途径

(5)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主张和措施 2.中美经贸关系问题

(l)中美经贸合作的重要性

(2)中美经贸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及其原因 (3)解决中美经贸问题的正确途径 3.俄罗斯与美国及其欧洲盟国的关系 (1)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

(2)美国及其欧洲盟国不断挤压俄罗斯国际战略空间

(3)俄罗斯对美国及其欧洲盟国政策由妥协转向强硬及其原因 4.达尔富尔问题

(l)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根源是贫困和欠发达 (2)联合国的作用

(3)中国的主张及建设性作用 5.朝核问题

(l)第六轮六方会谈团长会达成的四点共识 (2)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目标与意义 (3)朝核问题的核心是朝美关系问题

(4)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主张与建设性作用 (三)与其它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内容

1.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结合点 (l)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3.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结合点

(1)辩证法。主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当今国际形势,诸如: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原理。 (2)历史观。如运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观点、原理分析相关国际问题。

第二部分 四套模拟试题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

模拟试题(-) ①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是

A.意识范畴 B.实践范畴

C.物质范畴 D.认识范畴 (B)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体现了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交往理论 D.社会有机体思想 (D) 3(l).张载在《正蒙动物篇》中所说的\物无孤立之理\、\不有两则无一\、\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 B.实用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 (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着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哲学论断体现了

A.必然性比偶然性重要 B.偶然性比必然性重要

C.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

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C) 4(l).\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势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 (B) (2).\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D) 5.(l)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生产工具 B.物质资料 C.具体劳动 D.社会劳动 (C) (2).如果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C.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时间内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 (A) 6.(l).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殊性在于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征是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商品价值原封不动地转移到产品中去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A) (2).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又是生产成本部分的是: A.c+v B.v+m C.v D.m (C) 7.(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所取得的利息、股息等收入,属于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经营收入

C.风险收入 D.资产收入 (D)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人是 A.按劳分配收入 B.经营收入 C.个体私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D.劳动力价值收入 (A) 8.基本明确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在毛泽东撰写的 A.《反对本本主义》 B.《新民主主义论》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共产党人〉发刊词》 (A) 9.中国新民主主义性质,就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D.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A) 10.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开创者是

A.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B.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C.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D.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B) 11.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或,最显著的成就/最突出的标志)是 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A)(或B/C) 1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或,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是 A.统筹兼顾 B.发展 C.以人为本 D.全面协调可持续 (A)(或B/C/D) I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

A.和谐文化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马克思主义 D.社会主义荣辱观 (B) 14(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A)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大的亮点和创新就是明确提出 A.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C.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D.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D) 15.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 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D.我们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 (B) 16.胡锦涛在2007年12月与布什通电话时指出,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 A.加强两国经贸合作 B.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C.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D.和平解决达尔富尔问题 (C)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l).\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但也。\这段话提示了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客观性 C.矛盾的永恒性 D.矛盾的暂时性 (ABC) (2).\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这段话说明 A.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完全相同的 B.偶然性要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要通过偶然性认识和掌握必然性 (BCD) 18.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中强调行比知更重要的观点是

A.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现其行 D.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CD) 19.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形式是多样的,主要的有 A.矛盾一方克服一方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C.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D矛盾双方获得调和 (ABC) 20.(1).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其中\和谐\的哲学涵义是

A.体现了不同事物矛盾的统一性 B.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 C.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互补、互利 D.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互斗、互害联网 (ABC) (2).\和而不同\这一名言中的\和\所含哲理及其意义是 A.不同事物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 B.通过各种方法手段使事物达到协调和谐 C.不同事物矛盾的斗争 D.不同事物的直接同一性 (AB) 21.(l).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和要求是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ABC) (2).统一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保障机制 (ABC) 22.(1).利息率受平均利润率和资本供求的影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

A.借贷风险的大小 B.借贷时间的长短 C.价格变动的预期 D.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宏观经济走势 (ABCD) (2).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主要是

A.对物价水平的调节 B.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C.对市场商品流通量的调节 D.对利息率的调节 (BD) 23(l).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国际化的条件,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 A.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B.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 C.生产(产业)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 D.发达国家互相输出为主要流向 (ACD) (2).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A.成本 B.利润 C.利息 D.地租 (BCD) 24.(l).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归属清晰 B.权责明确 C.保护严格 D.流转顺畅 (ABCD)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

A.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 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与公有经济可以并存 D.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ABCD) 2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B.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C.把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D.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ABCD) 2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

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针 C.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D.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ABC) 27.毛泽东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要提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

A.有的放矢的态度 B.实事求是的态度 C.党性的表现 D.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 (ABCD) 28.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如何建设和谐世界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ABD)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BCD)

30.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是 A.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B.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C.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D.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BD) 3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主题的重要内容是

A.解放思想 B.改革开放 C.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ABCD) 32(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的伟大历史转折是

A.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C.从以政治建设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从粗放型发展到集约型发展 (AB) (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A.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B.以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目标 C.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D.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ACD) 33(l).2006年12月、2007年5月和2007年12月先后举行了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是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达成的重要共识。这一对话成功举办的意义是 A.有利于增信释疑

B.有利于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C.既加深了相互了解,也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好的合作平台和机遇 D.对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ABCD) (2).2007年10月2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嫦娥1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11月5日顺利进人环月轨道,成为在太空中第一颗中国制造的月球卫星。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实施的意义(出自胡锦涛在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是 A.进一步显示和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B.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C.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D.是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谱写的壮丽篇章节 (ABCD)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1).材料1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摘自《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 材料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摘自胡锦涛它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材料3

会议认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回答:

(1)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论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3)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

答案要点:

(1)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思想掩盖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2)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加上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充分说明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两次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

(3)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防止有些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促成事物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化。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4(2).材料l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

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玻\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155页 材料2

对这个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这里指的不是农民群众,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所以,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155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

(2)结合材料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原理分析\拿事实来说话\的依据;当一些人对党的政策开始不理解时,\允许不同观点存在\。 (3)\拿事实来说话\这一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平均主义是一种产品的分配关系。在我国改革之前,产品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生产、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严重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对发展生产力的阻碍。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互是相对的。\拿事实来说话\,就是用实践的结果即事实来证明党的政策的正确与价值,所以这一名言的依据就是实践标准。实践检验真理和价值是一个过程,实践对政策的真理性和价值的检验同样是一个过程,人们对政策的理解同样是一个过程,所以应当允许对政策的不同观点的存在。

(3)\拿事实来说话\是对实践标准的深刻、生动的表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唯一标准,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求真务实,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35.材料

从1997年到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但是,从2003年后期开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导致煤、电、油、运和建材等主要生产资料供给紧张和价格上涨。货币发行量和贷款规模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进入2007年以来,物价总水平进一步上涨,11月底,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6.9%,创下10年来的新高。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风险进一步明显加大,为此,2007年12月3~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1)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的货币和货币流通理论,分析论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国家自觉调节货币流通量、稳定物价的必要性。

或(2)结合材料(两题的材料一样),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不足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政策。

答案要点:

(1)马克思的货币和货币流通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货币产生的理论。价值形式发展表明: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第二,货币流通理论。首先,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其次,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为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流通进行计划管理与调节,必须自觉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对货币流通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与调节,保持币值和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保证。

(2)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要正常运行,社会总产品不仅要在价值上实现补偿,更重要的是要在实物上实现补偿。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不足、价格上涨,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补偿不能完全实现,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一方面,控制信贷投资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控制价格上涨的势头。另一方面,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同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减少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控制农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转移,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36(l).毛泽东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关联。

答案要点: 1.(l)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基本特点有:①新的时代条件,即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围。②新的领导阶级,即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领导,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③新的革命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指导。④新的革命前途,

即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不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区别是\主要的革命者\(即领导阶级)的不同。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两者在革命任务与性质等方面各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只有完成了第一个革命,才能进行后一个革命;但另一方面,两者是有紧密联系的,它们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共党内存在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即陈独秀的\两次革命论\和王明的\一次革命论\。他们不是割裂两者的联系,就是混淆两者的区别。毛泽东就是在批判这两种错误倾向的过程中正确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

(4)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思想,凝聚了中国革命的深刻经验,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形势和时代特点,同时也融进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历史前进的意志和力量;它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 2.(1)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没有能力在中国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国际环境不允许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另一方面,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决定了它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52年时,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政治、国际条件均已具备: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的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出现勃兴的局面,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因此,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1952年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过去的,两者有相似的因素,如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等等。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是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二是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者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也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三是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心任务是实现\一化三改造\。1956年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力先进的工业国。 36.(2).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请问答:

(l)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

(1)①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②新民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③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这种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处于领导地位,这主要是,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经济的主导地位,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种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增长,是实现两个过程转变重要的历史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时期,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

(2)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②必要性: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③可能性: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①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②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发展。

37(l).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请回答: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是什么? (2)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3)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要点:

(l)\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①\好\是\快\的前提。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单纯追求快速增长,忽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有可能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结果则欲速不达。 ②\快\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地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②体制条件基本具备;③对外开放不断扩大;④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⑦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⑧扩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7(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请回答:

(l)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是什么?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是什么?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有哪些?

答案要点:

(1)\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

(2)①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③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实现\三个转变\: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①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②加大自主

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④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①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7(3). 材料1

我国正处于农产品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的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滑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这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2006年与1996年相比,我国城乡居民除口粮外,大多数农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增加。

还要看到,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1996-2006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即平均每年增加2000万以上城镇人口。这意味着以往的农产品生产者将逐步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同时也意味着整个国家的人均农产品消费量将显著增加。从2006年的情况看,我国城镇居民对植物油、肉禽、蛋类和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分别比农民高15.5%、47.7%、133.3%和200%。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正日益严峻。 材料2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请回答:

(1)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现代农业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3)如何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4)在农业发展的现阶段,如何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

答案要点:

(1)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长期滞后,根本原因在于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派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尚未打破,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流失、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支持明显不足的局面尚未改变。

(2)现代农业是以资本商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3)①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②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③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志。

(4)①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②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③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④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⑤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I、II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I

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5年4月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在2005年7月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2005年9月,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那么,和谐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胡锦涛主席从八个字描述了和谐世界的美好图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摘自《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 结合所给材料分析:

(1)中国为何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2)如何才能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1)中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背景包括国际、国内两个方面。

国际背景:一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光明前景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出了客观要求和现实可能性;二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主旋律使和谐世界主张顺应时代发展基本潮流,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三是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四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人类实现普遍和平、共同发展任重道远。共同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的最高利益。

国内背景:一是中国自身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与世界互动明显增强。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二是中华民族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承;三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四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逻辑延伸。 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主张: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各国应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此段论述阐述了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中国所倡导的世界秩序现。) (3)首先,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从发展历程上看,和谐世界建设的过程会更长。 其次,和谐社会是与整个人类的和谐世界相关联而存在的,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主要是靠我们国内,外因是次要的,但也会产生反作用。如果我们面临的外部世界总体趋向和平与发展。\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会顺利得多。相反,如果外部世界很乱,甚至爆发大的战争,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干扰。

再次,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有助于我们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内部行为和对外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业。

选做题II 材料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1992年5月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包括中国在内的176个国家和地区在公约上签了字。公约已于1994年3月生效。 摘自2001年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2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制定的,2005年2月16日生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制书》,它规定从2011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议定书》需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之后,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截至2005年8月,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2007年12月,澳大利亚签署议定书,至此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没有签署,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

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农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摘自新华网请回答:

(l)结合材料,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分析世界各国为何对气候问题高度关注?主要发达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态度有何不同?

(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立场和措施是什么? (3)解决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根本途径何在?

答案要点:

(1)人类来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自然界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长期以来人类无视自然界的承载力,盲目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给自然界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严峻的生态危机已使人类真的面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严峻的现实。但是,人类终将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必须努力创造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文明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文明的理念提了出来,气候问题被予以高度关注就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 国际社会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落实《京都议定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发达国家对此反应不一。①美国曾是《京都议定书》的签字国之一,但美国参议院2001年拒不批准这一协议,美国总统布什随即宣布退出,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的负担。③欧盟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制定\可衡量、有约束力、可执行目标\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系统,已基本完成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到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8%的目标。③日本作为《京都议定书》的东道国,却态度暧味,主要原因是面临经济困境的日本,也企图大幅调整《议定书》对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规定,把6%的指标降至3.1%,以有利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减缓与适应并重;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广泛合作。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立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参与气候变化区域合作。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3)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历史累积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当前的首要任务依然是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理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 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发达国家应该完成《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承担减排义务。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

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清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漆黑。 l.(1).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

A.内在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形式

C.方向和道路 D.原因和结果 (A)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原理》 B.《共产党宣言》 C.《资本论》 D.《反杜林论》 (B) 2.(1).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

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C.资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D) (注:在《之三》P101第4题同此题相类似,但属于多项选择题。) (2).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C) 3.\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原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C) 5.(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C)(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D) 6.(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B)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A) 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A.调节利息率 B.增加就业

C.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D.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 (D)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A.培养市场体系 B.加强经济管理

C.实行政企分开 D.优化产业结构 (C) 8.毛泽东针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是在他写的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C) 9.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的主要任务是

A.党指挥枪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思想政治工作 D.打仗、生产、做群众工作 (D) 10.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是

A.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B.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C.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D.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C) 11.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A.改革 B.发展 C.开放 D.创新 (B) 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A.解放思想 B.改革开放

C.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 13.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或,根本途径和方法/核心和实质/验证条件和目的)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或B/C/D) 14.(l).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

A.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科学发展观 D.改革开放 (A)(或B)(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前,\台独\分裂势力加紧进行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要共同

A.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B.继续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C.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实行\三通\,加强交流\ (A) 15.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或,核心)是 A.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B.促进农民增收 C.转移农民就业 D.健全农村市场 (A)(或B) 16.2007年首次在俄罗斯举办的是

A.法国年 B.德国年 C.美国年 D.中国年 (D)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个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1).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为两个头痛发热的州官看病,由于病因的不同,开的不同药方是泻药和发散药,服药后病都好了。这一对症下药的典故所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从客观实际出发 D.从主观愿望出发 (BC)(2).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了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ABC) 18.恩格斯指出,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存和死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这一论断反映了

A.发展的过程性 B.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C.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 D.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AD)19(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在于

A.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

B.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立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

C.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D.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ABCD) (2).下列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

A.水滴石穿 B.铁杵成针

C.绳锯木断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ABCD)20.我们党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这表明 A.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既对立又统一 B.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C.有差别的地方没有统一,有统一的地方没有差别 D.只有在绝对统一中思维 (AB)21(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 (ABD)(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有 A.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 B.劳动者所需的教育培训费用 C.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D.平均的劳动强度 (ACD)22(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资本化,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D.预付资本的大小 (ABCD)(2).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的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影响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

A.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 B.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C.社会预付资本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 D.机器设备的磨损程度 (AC)23(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化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CD) (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下降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C.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D.剩余价值率的降低 (ABC)24(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最基本的内容或核心部分,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成一般包括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福利保险 (ABC)(2).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中出资者的所有权益包括

A.资产受益权 B.重大决策权 C.选择管理者的权力 D.经营自主权 (ABC)25.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 A.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D.执政党建设问题 (ABCD)26.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有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C.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D.全行业公私合营 (CD)27.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ABCD)28(1).科学发展观是

A.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同马龙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D.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践背景是 A.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C.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D.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ABCD)29(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A.兴国之要

B.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C.立国之本

D.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AB)(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

A.产业结构 B.增长方式 C.消费模式 D.改革模式 (ABCD)30(1).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的制度有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ABCD)(2).我国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A.工会 B.农村村民委员会 C.城市居民委员会 D.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BCD)31(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没有变的是

A.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D.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AB)(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概括地说就是 A.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B.完成了改革开放的艰巨任务

C.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D.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CD)32(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C.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 D.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 (AC)(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是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B.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C.再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公平 D.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BD)(3).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 A.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B.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D.合法收人的比重 (AB)33(1).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就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建议有

A.坚持合作应对 B.坚持可持续发展 C.坚持公约主导地位 D.坚持科技创新 (ABCD)(2).2007年,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是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对核问题的主张是

A.通过经济制裁来解决核问题

B.坚决维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权威 C.通过对话和外交手段来加以解决 D.坚持武力解决核问题 (BC)(3).2007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签署了《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成员国人民世代友好、永远和平的夙愿,为本组织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元首会议上,胡锦涛指出,维护和平、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地区的形势,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成员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中方建议遵循以下思路实现上述目标

A.坚持睦邻友好,认真落实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夯实本组织长期发展的政治基础 B.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朝着互利共赢方向发展,巩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经济基础

C.坚持文化互鉴,推动不同文明平等交流,巩固成员国世代友好的社会基础

D.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为组织发展壮大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ABCD)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l).材料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材料2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 请回答:

(1)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说明一个社会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决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什么条件下是决不会出现的?

(2)用唯物史观分析说明:判断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的好坏、大小的标准。

答案要点: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等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又必须重视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意识形态的巨大的反作用。首先,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其次,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三,正是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即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的发展变化是生产力决定的。因此,在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这种社会形态是决不会灭亡的。同样道理,新的生产力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由它决定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是决不会出现的。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生产方式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方面和决定性因素,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生产方式以及在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发展,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因此,判断一切政党及其实践的作用好坏、大小看它是否促

进生产力的发展。

34(2).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l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夭\。

《孟子》一书载:\万章日: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也,敦与之?曰天与之。\材料2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3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下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请回答:

(1)材料1、2、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

(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

(3)材料3的哲学观点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种神秘力量;材料2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样的物质的天,材料3的天是自然界。

(2)材料是1、2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点是对本原的解释不同,材料1是天,材料2是道。

(3)材料3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顺应规律则吉,违背规律则凶。 这一观点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5(1).下面是一组关于效率与公平及其关系的材料 材料l

价格机制具有双重功能。一种商品或者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决定着这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也决定着这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出售该商品或生产要素能够得到多少实际收入。这分别称为价格机制的\效率\方面和\分配\方面。……相对价格有助于指导经济系统\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但是,这样一种有效的体制必然会导致实际财富的分配非常令人失望。……用于达到这种效率的价格,将会导致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很不公平。 摘自[英]詹姆斯·E·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

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不公平是普遍永恒的。不能为公共政策所改变。大约一个世纪以前,西方许多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政府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转移支付计划,在工业化之后的欧洲和北美,各国政府普遍提供了退休金、老年人医疗保健、穷人住房补贴、失业伤残收入补偿、穷人工资补贴等计划,这些计划旨在拔掉\赤贫\这根社会的芒刺,然而,减少贫困并非没有代价和并非没有充满争议。很大一部分政府预算已被用于收入支持计划,且这部分预算还在越来越大。半个世纪以来,税收一直趋于上升。平均收入的尝试在激励和效率

方面会起到反作用。今天,当一个国家考虑其分配政策时,它所要权衡的是,更大程度公平的收益和有关的政策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多大的影响。 摘自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材料2

据资料显示,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估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收入差距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中国收入不平等性在迅速增加。中国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内部都存在收入差距,并呈不断扩大趋势。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65,并将在2005年逼近0.47。 摘自王东京《经济学二十八期》 材料3

鉴于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财和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搞自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出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摘自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结合材料2,说明如何认识和看待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趋势问题。面对当前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必然结果,认为这一原则割裂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降低了公平的地位,颠倒了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基本手段之间的关系,因而主张用\公平优先\代替\效率优先\,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3)结合材料3,当前为了解决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要点:

(1)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产出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收入与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效率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所谓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就是人们的劳动投入、非劳动投入与收入紧密联系,投入的变化应该在收入中得到体现,使收入的变化与投入的变化相适应。公平与效率之间,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中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如果任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然导致收入差距过大,甚至两极分化。因此,政府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协调效率与公平这两大社会目标,在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2)对于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应从以下三方面认识和看待:①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基础上产生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说,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产生的差距,是相对差距而非绝对差距。②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从总体上来看处于开始进入过大区间,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③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是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带有规律性的一个现象。④一定的收入差

距有合理性和积极作用。

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建国以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片面地强调\公平\,并把\公平\理解为平均。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把注重效率,发展经济作为重要方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和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问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3)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和贫富悬殊的利益分配格局都不利于社会和谐,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的价值目标。当前为了解决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进一步做大\蛋糕\。这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第二,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以公平为核心编织\安全网\,解决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第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第四,整顿、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35〔2).下面是一组关于行业性垄断的材料

春运期间,有几个现象往往同时发生。一是票价上涨引起的乘客怨言;二是车辆超越,乘车环境恶劣,并因此造成交通事故频发;三是\黄牛党\猖獗,假票泛滥。铁路部门上浮票价的理由之一是调节春运期间的旅客流量,缓解运输压力。但是,尽管每年票价上浮,旅客仍然有增无减。

为打破中国铁路垄断,放宽非公有资本的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参与铁路建设与经营,铁道部在2005年7月22日宣布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开放四大领域:铁路建设领域、铁路运输领域、铁路运输设备制造领域、铁路多元经营领域,同时还出台七项措施,为非公有资本的进入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对于春运期间火车票价上浮的问题,众说不一。那么,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阐述打破行业垄断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 (3)你认为如何打破行业垄断,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

答案要点:

(1)铁路行业与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自然垄断行业一样,具有比较复杂的特性:具有行政特征;具有市场性倾向,行业利润及职工收入和福利的获得有赖于市场;其经济资源具有独占性。正是这些复杂性特征,使其在生产经营垄断性的基础上,产生了与市场经济规则相悖的价格任意高于价值的不良现象,铁路春运调价就是一种有规律的价格大大高于价值的体现。春运期间火车票价上浮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铁路部门依赖其垄断地位、在不提高效率的情况下提高行业利润及职工福利的一种手段而已。不可能从根本上调节春运期间的客流量、缓解运输压力。铁路行业的垄断经营从根本上影响了铁路行业效率的提高和运能的增加以及铁路行业的发展;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导致了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打破铁路和地区封锁是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重要任务,是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内

在要求。从根本上逐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直接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稳定价格、支持产业、惠及百姓;而其长远意义是建立统一大业、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关键是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在这方面,铁道部已迈出了扎实的一步。铁道部已放宽非公有资本的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参与铁路建设与经营。

36(1).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

试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正确认识与政策。

答案要点:

(1)中国革命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问题,对中国革命的成败有着重大的关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作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和政策。

(2)在民主革命中,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密切联系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它历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对此采取没收政策。没收官僚资本,既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则具有一定革命性和进步性,对此采取保护政策。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

(3)由于中国资本主义有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之分,因此,中国资产阶级也相应地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又称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主要是在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以把一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纳入统一战线的范畴。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具有两面性,但它们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对之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36(2).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请回答:

试分析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特点、重要作用及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答案要点:

(1)由于时代条件不同,两次国共合作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次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较.其特点主要有: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集团。 ②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③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④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

(2)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敌我力量不平衡与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的。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都起过极大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摆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总之,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事业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3)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代,尤其是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统治之下,对如何实现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经验,犯了右的错误,最后国民党右派集团无所顾忌地背叛了革命,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因国共合作破裂而宣告结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了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牢牢地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4)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是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仍然要坚持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现代化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二是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制定正确的理论、政策和策略,掌握领导权,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37(l).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请回答:

(1)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的伟大历史转折是什么? (2)改革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3)如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的伟大转折有:①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③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①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②改革深刻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3)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37(2).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把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请回答:

(1)我国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2)为什么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当前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答案要点:

(1)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2)①这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②这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3)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优先;②必须坚持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弘扬正确的创新理念;③必须完善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体系,创造公平诚信、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④必须建设先进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就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⑤必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材料1

由两国元首倡导设立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性对话,是中美现有磋商机制中级别最高的一个,也是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中美经济主管官员的交流活动,其目的是加强两国就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经济问题的沟通和协调,以增进互信,加强合作。该对话一年两次,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2006年12月、2007年5月和2007年12月,共举行了三次对话。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元首正式会晤,定期举行政府首脑会晤,轮流在各成员国举行。为扩大和加强各领域合作,除业已形成的相应部门领导人会晤机制外,可视情组建新的会晤机制,并建立常设和临时专家工作组研究进一步开展合作的方案和建议。 摘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01)年6月15日) 材料3

2007年2月10日,在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批评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藐视国际法基本原则并挑起新的军备竞赛。\美国差不多在所有领域都超越界限\,而且\总是试图使用各种手段来实现政治观念\。普京还批评美国滥施武力,\过度使用武力是缺乏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表现。这种以伤害人权为特征的武力行为会让人人感到自危,会让一些国家试图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控制的单极行为会导致悲剧出现。和过去相比,这会使更多的人深受其害\。

2007年5月29日,俄罗斯宣布成功试射两枚能携带多弹头的新型导弹,其中包括一枚RS一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俄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说,新型导弹\能穿透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美国今年早些时候公布了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遭到俄

罗斯的强烈反对。此次导弹试验指向何方已不言自明。

摘自新华网

通过上述材料分析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如何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以及近年来俄美关系、中美关系的新变化。

答案要点: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四类外交关系,即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推行全方位外交。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经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冷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在捷克波兰等国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不断挤压俄罗斯的国际战略空间。而俄罗斯则因国力不济,外交上强调\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服务,对美妥协的色彩多一些。但是,从2002年起俄罗斯经济稳步增长,外债已提前还清,尤其是俄手中握有能源供应的主动权。材料中普京对美国的批评和新型导弹的试射,是俄罗斯国力逐渐增强的体现,意在提醒美国注意俄罗斯的分量。 近年来中美关系稳定发展,表现为一是中美领导人会晤机制化,二是建立了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三是政治上进行战略对话,四是建立了军事合作机制。中美关系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发展说明两国在许多领域已成为\利益攸关者\,相互依存度越来越深。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一是两国寻求双方战略利益更多的共同点,逐步扩大战略合作;二是加强两国民间交流;三是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四是建立危机处理机制。中美关系发展趋于成熟、健康、稳定,但也要看到两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是结构性的。中美关系今后会在曲折起伏中向前发展。

选做题II 材料1

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是苏丹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近年来,随着达尔富尔地区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邻国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

为缓解达尔富尔地区紧张局势,包括联合国、非盟在内的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556号决议和第1564号决议。同年11月,联合国召开苏丹问题特别会议,通过第1574号决议,敦促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加速政治谈判。非盟也一直在达尔富尔冲突各方之间积极展开斡旋。

摘自搜狐网 材料2

2007年2月,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六方同意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关于\以和平方式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声明。在起步阶段,朝方关闭并封存宁边核设施;朝方与美方将开始双边谈判,向全面外交关系迈进;朝方和日方将开始双边对话,采取步骤实现邦交正常化。

摘自人民网 材料3

2007年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747号决议。决议强调通过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要求伊朗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活动;禁止伊朗对外出口武器;呼吁所有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除人道主义和发展用途外,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金融援助和优惠贷款;支持并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权威和作用,强调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伊朗核问题;在伊朗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和后处理活动后,安理会将暂停各项制裁措施,反之将根据《联合国宪章》采取除军事行动以外的进一步措施。

搞自新华网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当今国际局势的新特点和冷战后南北关系的特点.

(2)中国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的立场何在?中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着什么作用?

(3)中国在防止核扩散问题上持何原则立场?

答案要点:

(1)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达尔富尔问题和朝核问题成为国际热点,突出地反映出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冷战期间的变化:第一,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将意识形态和安全、军控的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的矛盾突出出来。第二,南北经济关系中债务问题、贸易摩擦增和环保问题突出。不过,南北关系除问题和矛盾之外,冷战后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也较冷战期间加强,区域内或集团内的南北关系也有所发展。 (2)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主张维护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对话与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支持非盟、联合国发挥建设性作用等原则立场。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维和行动和政治进程应平衡推进。达尔富尔自然资源匮乏,贫穷落后,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当地经济重建和发展。国际社会除继续向达尔富尔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外,也应提供发展援助。

在朝核问题上,中国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分歧各方应本着相互尊重、互谅互让,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缩小分歧,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反对任何一方以武力为威胁或诉诸武力;中国愿积极为寻求解决朝核危机作出自己的努力。 关于伊朗核问题,中国尊重并承认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主张要维护现行的国际不扩散体系,主张通过外交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

中国遵循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积极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建设,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

(3)新世纪,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其中包括核扩散、恐怖主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更趋突出。核扩散有其复杂的根源,防止

核扩散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中国主张:①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营造一个和平稳定和普遍安全的国际环境。③坚持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国际和地区性防扩散问题。③加强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是防扩散领域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

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哲学的不同在于它是

A.一切知识的总汇 B.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

C.研究智慧、聪明的学问 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D) 2.(1).\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C) (2).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C)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的选择,这体现了 A.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C.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A) 4.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个人价值。在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中首先强调的是 A.在于贡献 B.在于索取 C.在于牺牲 D.在于自由 (A) 5(1).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D) (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A) 6(l).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 A.必要劳动(有酬劳动) B.剩余价值

C.无酬劳动 D.抽象劳动 (A) (2).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持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积极推行新殖民主义,其特征是

A.政治兼并 B.武力统治

C.经济兼并 D.经济合作 (C) (3).平均利润进一步模糊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 A.利润被视为可变资本的产物 B.利润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C.各部门的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

D.各部门按预付资本所得的利润在量上相等 (D) 7(1).我国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基本前提是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坚持共同富裕的方面

C.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D.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A)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A.实现共同富裕 B.增加就业

C.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 8.毛泽东最早系统地阐述新民主主义章命总路线的具体内容的著作是 A.《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B.《新民主主义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中最根本的问题是 A.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B.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C.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争取领导权

D.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B) 1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D.调动人民积极性 (A) 11(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

A.解放思想 B.改革开放

C.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A)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或,主题/核心/立足点)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 C.以人为本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A)(或B/C/D) 12.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础是

A.公有制 B.非公有制

C.公平准入 D.现代产权制度 (D)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或,工作方针/主要动力/重要保证)是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A)(或B/C/D)14(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 A.发展经济 B.改善人民生活

C.促进社会和谐 D.维护社会稳定 (B) (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 A.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经济关系

B.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关条 C.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

D.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的安全关系 (C) 15(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 A.维护社会团结 B.改善民生

C.优先发展教育 D.扩大就业 (B) (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或,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 制度建设)的重点是

A.坚定理想信念 B.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民主集中制 A)(或B/C/D) 16.2007年4月3日,中国首次作为观察员参加的会议是

A.第十四届东盟首脑会议 B.第十四届南盟首脑会议

C.第十三届南盟首脑会议联单 D.第六届亚欧首脑会议 (B)

二、多项选择题:(I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结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A.是交往理论的具体运用

B.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往

C.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D.对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ABCD) (2).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A.是区分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B.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C.是判断一切政党的试金石

D.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BD) 18(l).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表明 A.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革命的总根源

C.旧的生产关系的灭亡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最终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发过程 (ABC) (2).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依据是 A.整个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 B.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C.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构成的生态系统

D.人类对自然界的欲望是有限的 (BC) 19(l).\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AC) (2).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特征有 A.把整个宇宙作为明确的研究对象 B.包含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原理 C.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或逻辑体系

D.已为全人类所公认 (ABC) 20.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 A.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 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精神

D.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 (ABCD) 21(1).垄断价值

A.是垄断资本家规定的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是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C.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D.不受市场供求制约并违背了价值规律 (ABC) (2).土地价格

A.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实质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C.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应反比

D.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上涨的趋势 (ABCD) 22(l).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有

A.追加的生产资料 (I (v + m) > II c) B.追加的折旧基金 C.追加的消费资料

D.追加的银行贷款 (AC) 23(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调整包括 A.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的出现 B.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形式 C.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形式

D.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和发展 (ABCD) (2).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B.抽象劳动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 C.具体劳动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D.抽象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 (ABD) (3).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 D.推行企业民主,实行劳资合作 (ABCD) (4).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ABCD) 24(l).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

A.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的职能 B.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 C.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D.政府保卫国家、维护国内安全所具有的职能 (ABC)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能主要是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督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ABCD) 25.毛泽东在1942年《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主观主义的表现是 A.学风问题 B.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CD) 26.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

A.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 B.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地位

D.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ABC) 27.1956年我国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A.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B.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C.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D.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D) 28(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A.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C.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D) (2).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原则是

A.统筹城乡、布局合理 B.节约土地

C.功能完善 D.以大带小 (ABCD)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在于 A.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B.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C.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

D.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BD) 30(1).改革开放是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D.兴国之要 (BC) (2).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

A.党的思想建设 B.党的组织建设

C.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D.党的先进性建设 (CD) 31(l).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以下方面取得重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gp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