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更新时间:2023-05-14 06: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4·山西质量监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挟。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年的生命。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 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士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事参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信息,从关键信息提取理由。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综合说明;第二小问,据弱国无外交来说明。

答案 (1)“明守中立”的理由是中国当时缺乏参战的实力;“暗事参加”的理由是可以借参战的机会收回近代以来被列强夺取的领土和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史实:中国政府以派遣劳工的方式参战:华工被安排在“一战”主要战场的前、后方,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华工生活、工作环境恶劣,生命无保障;华工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得到协约国的高度评价。

问题: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

2.(2014·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前,军队中死于疾病的人数通常都要超过死于战斗的人数,比例约为5∶1。1918年,这个比例倒转过来了。 运输的改进使军队(至少在西欧)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时间不超过数周。这样就可以安排休息与体力恢复。最后,除了某些可怕的例外,入伍的公民把人道标准带进了军队生活,对战场上的平民百姓,对敌人,都以人道主义相待。另一个结果,甚至在前线的士兵们的生活条件,也是他们的前辈无从嫉妒的。按顿吃饭,饭菜不错。多亏附属的军事服务部门的发展,许多士兵实际上生活得比在家里好。 材料二 到了20世纪初,工人阶级对于军国主义化的国家主义的反响已经等同于对社会主义的反响,能把这两种思潮搅到一起的人便成为其中最成功的政治领导人。工人阶级冲破各国边境联合起来的呼吁,在1914年吹起的喇叭声中随风散开了。 之前,某些思想家曾以为20世纪的战争将是速战速决的。可是,1914年启端的战争,具有公众热诚、公众期望、公众义愤的威力 欧洲各国人民全部武装起来,并已承受了可怕的牺牲,是不会只作出一点小调整以保持权力平衡就罢休的。 很快,两个海军大国英国与德国,抛弃了三百年来有关海战的种种限制,即:海上封锁须严格限于可用来从事战争的物资。 交战双方的社会都经历着同样的变化,政府不得不接受工会作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它的伙伴,并承认了工会的权利与它在社会上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英]迈克尔·霍华德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1)依据材料一,概述民众对一战的态度,并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简析民众与一战的关系。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回答时要简明扼要,据材料一不难看出民众的态度;第二小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从“比例倒转”“运输的改进”“人道标准”“军事服务部门的发展”等信息中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第(2)问,需要多角度进行总结,结合材料二信息总结归纳。

答案 (1)态度:不反感战争。

成因:科技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运输的改进);人道主义的发展;军事服务的改进(前线生活条件的改善)。

(2)关系:民众受蛊惑推动了一战的爆发;民众支持并广泛参与一战;民众促进一战持久进行;民众是一战的受害者;战争结束后,民众的地位提高。

3.(2014·河北邢台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不但帮助朝鲜人民有效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有效保卫了中国大陆的安全,而且也成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齐德学《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

援朝出国作战六十周年》

材料二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 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 解析 第(1)问,依据从朝鲜战争对新中国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可以从提高国际地位、巩固政权、创造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等角度来思考。第(2)问,当时世界格局指冷战,朝鲜战争与冷战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朝鲜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依据:极大地提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争取了国家建设发展的长期和平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和强固了国防。

(2)关系:从战争的起因看: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从战争的过程看:朝鲜战争是从内战扩展到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冷战格局之下的热战;从战争的结果看:进一步固化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和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

4.(2014·河北保定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谣歌手彼得·西格尔的一首民谣《那些鲜花都去哪儿了》在四处飘荡:

“花儿都到哪里去了?都被女孩摘走了。女孩都到哪里去了?都被男孩娶走了。男孩都到哪里去了?变成士兵打仗去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花儿覆盖了 ”

在大规模的反战运动中,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抗议力量逐渐壮大,为了阻止战争机器的继续开动,黑人民权运动、嬉皮士、摇滚乐、女权运动的参与者也纷纷汇入了反战的洪流,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反战运动。

全国各界人士都以大规模游行示威的抗议运动或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媒体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在全国性的反战浪潮下,约翰逊总统在1968年3月因民众的反对和党内反对派的斗争而最终退出竞选。作为一个发动战争的不得人心的总统,约翰逊离开白宫。继任的尼克松总统则向民众保证“新任领导将结束战争。”

(1)分析材料中美国反战运动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影响。

(2)概括指出20世纪后半期促进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二战的教训、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第二小问,从材料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影响了美国总统竞选,迫使美国签订和平协定。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推动世界和平的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联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 (1)背景:世界大战尤其是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促使人们反思人类未来的发展,求和平、共发展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社会矛盾激化。

影响:影响了美国总统竞选;迫使美国签订和平协定。

(2)因素: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发展;亚、非、拉等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非政府组织作为反战和平运动的新兴力量在世界范围兴起;中国崛起,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5.(2014·山东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起初谁也不相信 然而在经过了最初的一阵子不安之后,我开始对日本人向我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事感到幸灾乐祸了。多年来,我先后就日本人的威胁以及我们应当趁早采取行动以防患于未然的建议, 看到我提出的警告被当成耳旁风,实在叫人灰心丧气。不过,反过来想,要唤起我国人民奋起行动,正需要那样的灾难,一旦发生了那样的事,我就不担忧最后的结局了。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1)材料是针对什么事件的议论?据材料分析司徒雷登为什么“感到幸灾乐祸”、正需要那样的灾难?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司徒雷登为什么“不担忧最后的结局”?用什么史实可以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日本人向我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事”判断事件;第二小问,从材料信息等可以得出结论。第(2)问,第一小问,分析司徒雷登语意说明原因;第二小问,结合珍珠港事件促使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史实回答。

答案 (1)事件:珍珠港事件。

原因:司徒雷登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建议,但未被采纳,而美国也正需要这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样的事件来警醒和唤起国民。

(2)原因:因为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史实:珍珠港事件促使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6.(2014·湖北孝感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 同样是法西斯国家,同样是二战中的战败国,德国的政府首脑勇于向二战中遭受过德国侵略的国家和杀戳的人民下跪谢罪。但是,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的右翼势力始终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日本政府也-直没有真正向饱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谢罪。并且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再度抬头,经常有日本内阁成员发表粉饰侵略历史的言论,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的政治人物每年都去供奉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祭拜。同时日本右翼势力还一次又一次地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对亚洲人民的侵略罪行,称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日中战争是中国“挑起”的。 2013年7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首次正式表态称,将推动修宪把自卫队改名为军队。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罔顾邻国人民的感情,悍然参拜靖国神社。

——大纲版教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新闻网站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2)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开始沉渣泛起,军国主义思想重新抬头。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原因。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归纳说明赔款和战利品增强了实力;从信息可以概括出攫取台湾和朝鲜战略要地目标以及愿望。第(2)问,从材料二中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信息可以概括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迁移所学从日本明治维新保留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以及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独占保留天皇制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 (1)影响:获得巨额赔款和大量战利品,增强了实力;攫取台湾、朝鲜战略要地,有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刺激了扩张野心。

(2)原因:①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②“二战”后,虽然美国强制日本推行民主改革,但军国主义思想观念却没有彻底根除。③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操纵东京审判,免于起诉并释放部分战犯,保留了作为军国主义象征的天皇制,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清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g7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