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类型及归因分析

更新时间:2023-03-19 12:41: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习是一种发现性的认识活动,它可以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在学习中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可以发展智力,磨炼意志。但学生中却有一部分学生厌学,从近几年我市中考和高考试卷低分段人数看,有的学生得分少得可怜,如2005年中考语文最低分是2分,而且低分段(60分以下)学生逐年增加。这一问题时刻困扰着教研部门、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教育和教学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并作出了初步的分析。

一、厌学者的主要类型

1、学习兴趣不浓型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在动机上表现为直接动机,只求初中能毕业,或只考技校、职高,早日毕业。缺乏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在他们看来爸妈文化低,在家务农,在厂里打工照样挣钱,很舒服。

2、自暴自弃型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耻笑等,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他们对考试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对学习上的问题一窍不通不能辅导只会批评,自己也只能这样。

3、眼前实惠型

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

4、意志薄弱型

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和家长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二、学生厌学归因分析

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外部原因是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原因,简称为“外部三因素”。在这三项因素中,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起着更直接、重要的作用。

1、学校的办学思想不端正。

长期以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完全按升入普通高中和大学的需要编制,内容偏难偏深。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而极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从而促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难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相反,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特别是忽视后进生,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如:学习时间过长,考试次数过多,作业量过大等,必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2、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问题之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忽视了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在教学上往往重视学习优、中等生,而忽视了因种种原因导致厌学的学生。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抱着很高的期望,而对学习困难、厌学的学生期望很低。教师的不同期望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教育态度上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厌学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明显少,教师总希望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对厌学学生只要求他们不破坏纪律,不影响别人就行。教师对厌学学生的消极期望更加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也难怪有的学生看见某些任课教师心里就不舒服。

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厌学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有些教师往往只把厌学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能动的主体。他们认为学生的学必须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必须适应学。他们缺乏对厌学学生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把厌学情绪归之于学生,而极少归因于教育教学问题,没有从教育教学的不足上寻找引起厌学的原因,而把责任全部推

给学生。由于对学生厌学的成因缺乏全面、科学的分析,必然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走进误区。

3、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入维利认为教学上的以下两种倾向是使儿童在学习上落伍,成为“差生”的重要原因。一种是教师不顾学生是否弄懂,是否真正掌握教材,只顾自己教,他认为这是教师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另一种是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抱着学生走”,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他认为这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地、大量地布置作业,以为多练有益,熟能生巧;而学生为完成作业大量挤占休息、娱乐时间。这种高负担、低效益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厌学学生学习毫无长进,而且更增强了厌学情绪。教师如能经常及时地了解和研究学生,并针对他们的学习的能力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及时反馈调节教学,是纠正学生厌学或变厌学为好学的一个重要措施。

4、学校的教学模式陈旧。

初中阶段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后三年。由于学校教学模式是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存在着在以下几种弊端:一是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兴趣各异的学生,在同一天走进同一教室,同读一本书,同进行一个教学进度,同接受一个培养目标,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厌学。二是学生到初二时,随着年龄和阅历知识的不断增长,其个性越来越强,兴趣逐渐明显,开始出现对职业选择的思考。这种选择自然会驱使其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选择。而“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却使学生感到想读的书学校里没有,所读的书又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选择不相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三是学生到了初二下学期,学习成绩差异越来越明显,但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旧不变,中等生和后进生逐渐难以适应。这时学校的培养目标,偏重于是升学指导也越来越明显,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有限的升学指导可畏而不可及,他们觉得似乎受到了学校的冷遇,觉得自己在学校是个多余的人,加上社会的诱惑,导致学生厌学。

5、人际关系不融洽。

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学生间关系两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质量。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是以共同目标联系起来的“朋友”和“伙伴”,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特的天赋。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创造,充当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能把学生真正吸引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要做到使学生乐意学习,就必须有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性质。学生所以会厌学,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找到适应他个性发展、完善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都是不公正的,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其走下坡路。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左右学生学习兴趣举足轻重的因素。学生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是学生学习兴趣所在的学科;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主动程度,进而对学习成绩产生作用。在调查交谈中,有厌学情绪的同学反映,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批评指责,而对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不闻不问;这些学生较少得到正面激励,往往批评多于表扬。久而久之,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是变得麻木不仁,逃避退缩,便是产生抵触、对抗等逆反心理,乃至对教师的讲话内容听不进,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差,更加剧了厌学情绪。

6、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影响学生厌学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可以分为客观性变量和主观性变量两个方面。客观性变量主要是指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等。主观性变量主要指家庭教育中与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等相关的因素,如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厌学学生的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均偏低。现在初中生的家长,大多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小学生。他们本人接受的教育就先天不足,有一定比例的家长既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有的家长腰缠万贯,但是精神生活贫乏,对子女的教育不得法,他们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用于吃喝玩乐,而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导致厌学;一部分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也导致厌学。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人将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严格

型、溺爱型、放任型等等。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民主形、严格型为主的,其子女往往是乐于学习的,有责任感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不良或厌学。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指对子女学业成绩、就职前途的主观期待。大多数厌学学生的家长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子女学业抱着低期望的,他们起初对子女也抱有较高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以后随着子女经常性的学业失败,他们逐渐降低了期望水平,教养行为也进一步消极,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进而厌学。

由于传统的家庭道德受到冲击,一部分家长生活作风上的不检点或家庭的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从而导致厌学。有的父母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7、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 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会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又如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染上不良习气因而无心学习。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若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总之,学生厌学原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外部的原因。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可以使一些厌学学生走出困境;而不良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也可以导致一些自身条件良好的学生厌学。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学生本身,更要立足优化外部环境,使厌学的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三、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后进生观

学生的厌学行为是所有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厌学不是单纯的懒惰、贪玩或学业不良,而是有多种类型,其原因复杂多样。教师必须对此进行科

学的研究和具体的分析。同时,必须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业,都应该愉快地度过其学校的学习生活。

2、早期发现并及时矫治

一般来说,学生厌学是有预兆的,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经常性缺席、迟到、早退、旷课,上课时无精打采,不与同学交往就可以看作是厌学行为的最初表现。当发现有上述变化时,教师要及时采取恰当方法进行教育。

3、重视个别,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实行分层教育、分流教育、分类指导。要使学生在学校感到有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学有所得,可调整厌学学生的情绪。

一种对策和方法不可能对各种类型的厌学学生都适用。所以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对学生的年龄、性格、厌学特征作出综合判断,依据其结果,研究适合每个学生状况的具体对策。每个厌学学生都有不同的选取结构,要具体对待。一般说来,厌学学生对学科无兴趣,但对课外活动兴趣颇浓,教育者应积极培养他们参加文体、演讲、书法、绘画、摄影、劳动等多方面的兴趣,并把良好的兴趣转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中来。此外,学生的动机水平也受不同因素的制约,有的是家庭期望的、有的是社会影响、有的则是师生关系,宜区别对待,分别矫治。

4、对厌学而弃学的流失学生做细致的争取工作

厌学学生一旦流失,教师应从职业道德出发,从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出发,登门拜访,做家庭工作,说服学生。向家长说明:(1)履行九年义务教育法,不是你高兴不高兴的事,不送子女入学就是违法的;(2)要为子女的将来考虑,不能着眼暂时的利益;(3)要鼓励子女,克服困难,坚持到底;(4)如果学校或教师工作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他们虽然是你们的子女,但现在是我们的学生,为了你们的后代,为了祖国的后代,必须让孩子上学。学生一旦重返课堂,教师要作好善后事宜,如尽快融入班集体。学校领导和各科教师形成统一认识,达到指导上的共同一致,在学习生活中注意减轻其负担等。

5、重视开展矫治厌学行为的科学研究

事物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厌学学生的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却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研究态度对待,并不断总结实践、提高,就能从根本上

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下面我们借用《学习的革命》中的一段话,作为提醒我们作好厌学学生矫治的警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觉;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6、教育部门要端正办法指导思想,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必须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按照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开设课程;要研究新的学校、教师评估体系,在这个评估体系中,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成绩是否有所提高,转变厌学学生的工作做得如何等等都应占有重要的位置,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真正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有“全人”的概念。

7、建立社会化的教育网络系统,增强转化力度。

对厌学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是涉及到跨世纪的劳动者素质的问题。要积极争取政府、社会的支持,形成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争取社会的重视、支持,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教育素质。家长的认识和素质提高了,就有利于配合学校、教师转化厌学学生和后进生。还可以开辟社区教育,形成转化厌学学生、推进素质教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g2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