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3-12-20 09: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特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 19 个县(市、区),陆地面积 2.65 万平方公里。本规划是指导黄河三角洲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规划的近期目标到 2015 年,远景展望到 2020 年。

一、发展背景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保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已具备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基础,具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条件,也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区内拥有未利用地近 800 万亩,人均未利用地 0.81 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 45% 。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其中盐碱地 270 万亩,荒草地 148 万亩,滩涂 212 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 1500 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 1.5 万亩,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 80 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 40 多种,其中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达 50 亿吨和 2300 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 135 亿立方米,岩盐储量 5900 亿吨,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和盐化工基地。海岸线近 900 公里。风能、地热、海洋等资源丰富,具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原油、原盐、纯碱、溴素、金矿等产量分别达到 2774 万吨、 2222 万吨、 220 万吨、 18 万吨和 19 吨,占全国的 15% 、 37% 、 12% 、 85% 和 6%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黄金加工量、纺织和造纸生产能力分别达到 4650 万吨、 435 亿元、 90 吨、 1600 万纱锭和 398 万吨,占全国的 11% 、 40% 、 32% 、 17% 和 5% 。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二)机遇挑战 当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黄河三角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加大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持和

指导,为黄河三角洲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黄河三角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发展高效生态经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重大交 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港口建设规模较小、功能较弱、配套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内联外接的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技术含量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成陆时间较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淡水资源相对贫乏,近海地区生态保护及堤防修复压力较大;大企业嵌入式特征明显,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

(三)战略意义

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有利于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有利于加快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加快这一地区发展,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极的重要举措。

专栏 1 :高效生态经济内涵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结构生态化、经济形态高级化,促进经济体系高效运转和高度开放,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发展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保护中开发,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产品,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安全。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一体化发展。

实行区域发展统一规划、陆地海洋统一布局、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推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臵。

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加快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及山东半岛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合作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促进环渤海地区互动并进、共同繁荣。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 着力构建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市场空间。

(三)功能定位

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高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以国家重要湿地、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入海口为核心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为全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 发挥盐碱地和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划分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探索土地利用管理新模式,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开发,为环渤海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

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重点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支撑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又一重要区域。

(四)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到 202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专栏 2 :主要发展指标 指 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核心保护区面积(万亩) 单位 GDP 能耗降低( %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 % )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 林木覆盖率( % ) 总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城镇化水平(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三、空间布局 2008 年 4756 48336 400 — — 90 — 72 18.7 29.6 0.55 42.5 17000 6449 2015 年 9300 90000 550 22 20 95 20 80 25 40 0.57 54 30000 12500 2020 年 15000 140000 550 15 15 97 15 85 28 45 0.59 60 44000 20000 属 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依据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优化空间结构,形成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合理分布的总体框架。

(一)核心保护区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约占区域面积的 14%左右。要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保护区。 要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调整核定保护区面积,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护区管理体制,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污染物 “ 零排放 ” ,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开发绿色食品。

水源地保护区。 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库区周边植被修复与保护,严禁发展有污染的产业,合理安排城镇建设,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海岸线自然保护带。 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保护海域资源,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搞好浅海护养,加强人工造林,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绿色种植、健康养殖等产业。 专栏 3 :核心保护区重点区域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现有控制面积 230 万亩,其中核心区 87 万亩,缓冲区 20 万亩,实验区 123 万亩。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北部,渤海西南岸,现有总面积 120.7 万亩,其中核心区 42.8 万亩,缓冲区 40.1 万亩,实验区 37.8 万亩。 山东昌邑国家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昌邑市防潮坝以北,东起盐场西防潮坝,西至堤河,南至海岸线,北至增养殖区,总面积 4.4万亩。 潍坊市莱州湾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莱州湾南岸,东起胶莱河口,西至淄脉河口,北到浅海 -6米,南到潮上带以北,总面积 162.6万亩。 山东大芦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淄博市高青县东部,北到黄河大堤,南至北支新河,东依滨博高速,西至艾李湖,总面积 16万亩。 平原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广南、孤北、耿井、韩店、思源湖、东郊、峡山等平原水库及周边区域。 河流水源地保护区。黄河、小清河、广利河、淄河、支脉河、潍河、小沽河、白浪河、弥河、马颊河、胶莱河、漳卫新河、德惠新河、沾利河、徒骇河等河流的区内河道及流域。 (二)控制开发区

主要包括沿海岸线的浅海滩涂、高效生态农业区以及黄河现行和备用入海流路。综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特定区域,适度发展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生态工业。

浅海滩涂。 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特点,适度发展养殖业,有序发展原盐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合理开发海水资源、滩海油田和风能,严禁发展重化工业。 高效生态农业区。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支持黄河三角洲荒碱地综合治理,有计划地对荒碱地进行开发治理及改造中低产田。到 2015年,治理荒碱地 1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 3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 250万亩。黄河入海流路区。在黄河现行流路区严格限制生产建设活动。在备用流路区控制城镇建设和人口迁入居住,实行依法有序利用。

专栏 4 :高效生态农业区 优质粮棉区。主要分布在乐陵、庆云、阳信、惠民、高青、邹平、博兴、广饶、利津等区域,潮土类型区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盐化潮土类型区重点发展棉花种植。 生态渔业区。主要分布在无棣、沾化、河口、利津、垦利、寿光、莱州等近海区域。 生态畜牧区。主要分布在利津、垦利、河口、沾化、惠民、阳信、寒亭、寿光、昌邑、乐陵、庆云、高青等区域。 绿色果蔬区。蔬菜产区主要分布在寿光、广饶、高青等区域,果品产区主要分布在乐陵、庆云、沾化、河口、寒亭、莱州、无棣、阳信等区域。 (三)集约开发区

主要包括陆域沿海防潮大堤内以盐碱荒滩地为主的成块连片未利用地和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是集聚产业、人口的重要区域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开发空间。

产业布局。 要充分发挥区域内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 势,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依托 “ 四点 ” ,建设 “ 四区 ” ,打造 “ 一带 ” 。四点 , 即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要强化东营港的区域中心港地位,加强莱州港区建设,加快滨州港、潍坊港扩能。四区 , 即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要依托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和现代加工制造业,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臵,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一带,以四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 。 专栏 5 :四大临港产业区 东营临港产业区。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和东部临海地区,主要为国有荒滩盐碱地。发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能源工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 滨州临港产业区。位于滨州市无棣、沾化北部沿海地区。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环渤海地区物流中心和油盐化工、船舶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等产业聚集区。 潍坊北部临港产业区。位于潍坊市寒亭、寿光、昌邑的北部沿海地区。依托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打造船舶发动机和汽车制造、科技兴贸创新和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莱州临港产业区。位于莱州北部沿海。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建成电力、冶金、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滨海旅游、生物育种等产业聚集区。 城镇布局。 推进大城市、县(市)城镇和重点镇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快发展大城市,东营和滨州要扩大城市规模,提升综合实力,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成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城市。积极发展县(市)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居民社区,促进企业、服务、居住相对集中。集约发展重点镇,依托港口、大型企业、重要商品集散地和风景旅游区,建设一批集聚辐射功能较强、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优化调整农村居民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推进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地质遗迹、湿地、草地、滩涂和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原生态,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fw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