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更新时间:2024-05-03 02: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理教学的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新知探索课

一、教学流程:

新知探索课 课前预习 课内探究 课后练习 自主研修 交流展示 跟踪训练 确认目标 应用达标 预习总结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情景导入 归纳总结 二、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考虑到初中学生在校时间短、认知能力弱、自主能力差的特点,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预习内容。

(1)明确预习目标。首先要明确提出预习后应该达到的目标。

(2)完成预习问题。预习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应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要杜绝教材知识简单、机械地重复再现,突出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系统掌握。

(3)巩固预习效果。通过设计一定量的训练、测试题目引导学生巩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预习成果,同时,通过自我检测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发现预习疑惑。在预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预习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预习,找出哪些问题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存在哪些疑惑等。

2、课内探究

1

(1)情境导入,确认目标。通过演示实验、讲物理故事、复习旧知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题导入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精到而不繁琐。引导学生分析课时教学目标要求,挖掘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2)预习总结,自主研修。课的开始,教师在简要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互批交流预习的问题。课内探究学案所设计的问题主要针对一些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知识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漏、易混点的知识等,它是通过学生预习和教师预测而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找出解决不了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教师应及时了解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精选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交流。教师要适时点拨,保证课堂讨论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还要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适时组织即时互动。

(4)精讲点拨、跟踪训练。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全班汇报交流。这是一个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对有疑义、争议的困难问题,教师不要去直接出示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教师科学的提示、恰当的点拨,让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综合、思考来自己解决问题。遵循“三讲三不讲”教学原则,对该讲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讲透,要拓展,要归类整合。每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后,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和科学的预见设计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训练,通过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应用学习方法。

(5)归纳总结,应用达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本部分知识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找出知识的联系点;引导学生分析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应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提出还存在困惑的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课堂达标测试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并当堂反馈矫正。

3、课后练习

(1)延伸训练。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后作业。作业要具有巩固性、适量性、针对性、落实性。或布置有关研究性学习活动。

2

(2)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对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知识梳理课

一、教学流程

知识梳理课 课前预习 课内探究 课后练习 合作交流 总结升华 提升能力 展示问题 随堂检测 自主探究 精讲点拨 深化训练 预习总结 反思总结 二、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明确复习目标。预习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从而增强自主复习过程中的针对性。

(2)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应根据教师设计的复习提纲,带着问题预习,做到初步感知学习内容,掌握“是什么”的知识,初步解决“为什么”的知识,形成基本知识框架。

(3)自我检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习学案中的训练题。题目可提供答案,通过学生的自考自批,发现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预习总结。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写出预习反思,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感到困难的疑点和难点、未能解决的问题等。

2、课内探究

3

(1)预习总结,展示问题。课的开始,教师在简要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互批交流预习的问题。教师通过查看学生预习学案归纳汇总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全班进行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的学习。教师要把这些问题放在后续适当的学习环节中处理解决。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思考并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同时找出疑难问题。课内探究学案中设计的典型例题要有层次性,应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应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

依据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找到问题根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认识、掌握等方面进行互帮互学,并组织组间的交流展示,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

(3)精讲点拨、总结升华。针对所复习的相关知识,教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的交汇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提升,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促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法规律的运用等方面得到升华。

教师的点拨讲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面上不会的问题;二是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忽视点;三是引导帮助学生将相似、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易同比较,总结规律,理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好知识网络;四是讲知识的合理延伸。五是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

(4)深化训练,提升能力。教学中应坚定不移的立足基础着眼能力,把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渗透到例题、习题的讲练中去。通过对例题的解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些不易掌握的解题方法和规律。设计适当的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不同的问题中。

(5)反思总结,随堂检测。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与方法,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达标检测题,当堂检查训练效果,让学生做出自我评价。

3、课后练习

(1)达标训练。对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及重点知识与方法,再精选相应习题进行课后训练检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把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

(2)反馈评价。通过教师收缴批阅或学生互批等方式,了解达标训练情况。针对达标训练中再次出现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在知识理解、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还应设计一定量的补充练习题,进而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4

习题 训 练 课

一、教学流程

自主练习 反思内化 方法指导 收集问题 变式训练 典题引导 交流合作 重点点拨 预习总结 反思总结

二、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明确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考点制定习题训练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完成这些题目可以考察哪些知识点,以及针对这些知识点需要达到的要求等。

(2)知识梳理。新课教学中的习题课(即巩固新知识的习题训练课)应首先呈现本课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能进一步阐述,使学生具有参与讨论、解答习题的基础。单元复习课中的习题课(或综合知识的习题训练课)参照知识梳理课教学模式。

(3)自我检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训练题。题目一定要注重基础,要提供答案,通过学生的自考自批,发现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适当设计几个选做题,可注明“能力提升”或“能力拓展”等,实施分层次答题。

(4)自我反思。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写出预习反思,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感到困难的疑点和难点、未能解决的问题等。

2、课内探究

5

(1)预习总结,搜集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简要点拨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挥“支架”作用。

(2)典型引导、自主练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编制一份练习题,它应以题组形式出现,题型要体现多样性,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可分为基本练习、深化练习、综合练习等),结构要体现完整性,能体现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读题、审题、解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练习题,同时能针对不同题型归纳总结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环节中应提醒学生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这是后面小组内交流的重点)。

应根据学情和题目的难易程度确定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可采用分段完成或全部完成。

新课教学中的习题课的例题难度应贴近课本,重点掌握此类习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和方法,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注重方法的总结,在例题分析过程中要紧扣所呈现的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点考查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复习课中的习题课参照知识梳理课模式。

(3)合作交流,反思内化。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互相讨论。在小组内应重点交流做标记的题目,由会做的同学进行讲解,展示思路。组内都不会或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应由组长记录并反馈给老师。

(4)重点点拨,方法指导。将组内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展示,将“问题”、“错因”以及“当时的解题思路”充分暴露出来,或学生讲解,或师生共议,或教师讲解。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需要重点指导。这是习题训练课的升华部分,重在解法的强化、规律的总结、认知结构的完善等。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及时进行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支架作用。例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

(5)反思总结、变式训练。针对有代表性的共性题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思路、规律。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生成情况,及时对所做题目进行调整。

3、课后练习

6

(1)二次过关。针对出错多的练习题目,再设计类似的变式训练题,进行二次过关,以检查学生改错程度和掌握程度。

(2)反馈评价。教师应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训练题,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

检 测 讲 评 课

互补完善 暴露问题 方法指导 确立目标 升华提高 自我整理 自主合作 展示思路 释难答疑 考情分析 变式训练 反思总结

一、教学流程 二、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分析体验。要让学生明确本次测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及重要程度。教师可将《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中的相关要求以及各种考试中的典题链接在学案上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体验知识的重要程度。

(2)纠错寻因。学生自查自纠,进行错因分析,找出每道错题的出错原因,把做错的题进行错因归类。

(3)查漏解惑。教师根据出错情况总结出学生对知识的遗漏点和迷惑点,并进行归类,设计相关问题加以强化。可通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回顾再现,解决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绝大多数问题,同时记录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4)总结反思。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内容包括:本次测试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哪些知识点需强化等,并写在试卷的空白处。

7

2、课内探究

(1)考情分析,确立目标。教师对试卷、试题及答题情况做概要分析。(试卷讲评课最重要的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要求教师逐题进行错题率统计,按难度系数将卷面试题粗略划分为“难题”、“中档题”和“送分题”三个层次,使教师在上课时更有针对性,将学生的情况分析透彻。在“难题”和“中档题”中仔细核查学生的错误答案,分清楚哪些是由于粗心或审题不透所致,哪些是由于知识没有掌握到位所致。这两种层次也是不同的,应将它们区别对待。同理,在“送分题”中,也可能潜藏着一些问题:答案上没有反映出来,但学生的思路中却有碰运气、“旁门左道”的成分。教师不能被虚假繁荣所迷惑,只有分析过程细致到位,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明确指出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让学生对号入座,使学生明确讲评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应达到什么目标等。

(2)自主合作,互补完善。在教师进行考情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自主分析测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对错了的题目,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对于一般基础类、计算失误、审题不对、答题不规范等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查纠来解决,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深刻认识错因,吸取教训,从而完善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对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题目及疑问,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互查、互帮、互补,达到互惠共赢。尤其是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力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

(3)展示思路,暴露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展示形式可灵活多样。小组展示后可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点评,将“问题”以及“错因”充分暴露出来,展现学生当时的解题思路。教师也可以有准备地让个别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些错误。

(4)释难答疑,方法指导。根据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教师需要重点指导。这是试卷讲评课的发展部分,重在解法的强化、规律的总结、认知结构的完善等。

学生已经掌握大部分题目的解题方法,但只是做到了就题论题,教师应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重点指导;在分析学生解题思路展示的基础上,找出学生在理解物理学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等,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

8

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还要指导如何快速切题,如何才算完整的叙述和规范的表达等。

(5)变式训练,升华提高。针对有代表的共性题应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思路、规律。通过当堂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这些错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明确此类题目容易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同时要求学生答题时做到审题仔细、计算准确、答案规范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6)反思总结,自我整理。根据错误原因、题型、知识点等方面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反思,写出感悟,完成满分答卷。

3、课后训练

(1)二次达标。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再设计一些相应的逆思路题或变式题进行二次过关考试。题目要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题量不要太大,要求学生限时完成。

(2)反馈评价。教师要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试卷,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

实 验 探 究 课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强化要求 升华提高 自主学习 小组互助 释难答疑 明确任务 交流体会

一、教学流程 二、环节解读

9

1、课前预习

(1)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前应充分了解设计本实验的背景和原因,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明确实验目的,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2)了解实验原理。通过预习,了解实验依据的原理,并能够尝试找出理论依据。 (3)知识链接。依据实验原理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对实验所涉及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回顾,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认识。

(4)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能利用日常经验或已知事实进行猜想与假设,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猜想(对于验证性、现象类实验,学生重点要做的是放在设计实验上,可以没有猜想环节)。初步设计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步骤、材料和器材,初步弄清设计该实验过程的目的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2、课内探究

(1)明确任务,强化要求。学生要明确本节课应完成的实验任务,知道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

(2)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与假设,会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能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具有科学方法的初步意识。

(3)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存在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明确:设计该实验的目的、该实验具体体现了教材中哪一部分知识、交流评估实验方案,并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案.解决上述问题后,组内成员可进一步规划好实验程序并做好分工。最后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实验步骤,结合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实验探究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记录每步实验的数据及现象等。实验完成后,应归纳形成完整的实验记录。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对待实验结果,针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

(4)交流体会,升华提高。通过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思考实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实验误差出现的原因,总结实验结论。

3、课后练习

10

(1)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结果、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方法和经验总结可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形式写好)。

(2)拓展思考训练。教师设计少量与本实验相关的拓展思考题和实验练习题,引导学生将教材中部分实验进行变式重现,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及时批阅。

新授课课型模式:

学生自学——找出问题——合作讨论——提出问题——学生先教——教师点拨——总结延伸——练习巩固。 注重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形成相应的能力。 复习课课型模式:

构建知识网络——问题检测——提供答案——学生思考——合作研究——提出问题——学生先教——教师点拨——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和知识系统化,同时提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智能的形成与发展。 讲评课课型模型:

试卷点评——自我顿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学生先教——教师点拨——师生共析——总结延伸——巩固提高。 注重对学生进行矫正教学和延伸性教学

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

课前自主预习 师生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成果,释疑点拨 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反思升华 创设情境导入下节新课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课型,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11

(一) 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 演示实验 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 随堂实验 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 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2. 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 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 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12

(三) 习题教学课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三种课型,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师必须熟悉这三种课的教学.

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其中,必修部分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潜能,为以后发展和选择打好基础.必修部分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资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近感,喜欢物理;通过切实可行的探究和体验,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今后的选择奠定基础.

通过对必修课的教学研究、探讨,

根据物理学科及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实验教学课

1、演示实验 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

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

3、课外实验 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

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 2 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13

(三)习题教学课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

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二物理新授课模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定标自学。(5分钟左右) 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某一方面的特征,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可以根据课题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小故事、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还可以上节课的知识检测方式引入课题,以增强对知识的联系。 出示自主学习的提纲,学生通过部分阅读的方式,圈点教材,了解重点知识结构,并能够提出问题。以这种方式与合作探究形成小的循环,一步一步解决重、难点。 二、互动求知,合作探究(20—25分钟) 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互动探究过程,主要包括经历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该过程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 教师创设探究情景,引发探究问题,或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累积知识和探究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要从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现实的需要性创设情景;演示实验或课件展示,通过奇特现象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激起争辩,捕捉并处理好关键信息(正确信息和差异信息),引导学生客观评析自己的研究结果,理性地接纳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正确、完善的一般性结论。 概念新授课中,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说明、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的方式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规律新授课中的应用拓展,重在让学生明确规律解决了什么问题,规律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出的,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要抓住对规律内容、规律形式的正确理解和规律条件的准确把握,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选用解题规律,充分利用训练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完善对规律的理解。 分析典型例题,由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结合,评析学生的思维过程,纠正认识误区,引领学生提炼出思路和方法。设置针对训练题,并适时进行反馈评析。题目要从正确理解知识内涵和准确掌握适用条件的角度设置。教师一般不要读题,评析时重在追究学生得出结论的依据,通过设疑,启发学生走出认知误区。要在思路与方法的提炼上下功夫,不要只是追求解出题目的正确结论。针对训练的题目要与例题相近、相异,且难度不高于例题。针对训练的反馈评析要通过学生互动争辩解决,以增强学生思维训练,使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评价矫正,总结补充(5分钟左右) 概念新授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和由相邻概念、相似概念、相反概念、并列概念、从属概念等组成的系列概念,规律新授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探究的思维过程,即问题情景、探究条件、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表达形式、应用方法等。让学生自主回顾全课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知识链接提出意见(自主构建或合作构建)和要求(要点和形式)。指导学生科学地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体系进行链接,不要只关注知识的结论,要关注新知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过程。要注重与已有知识和方法的整合,实现能力提升。要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避免复述、罗列式小结。并指出本课的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查等。 四、适时检测,达标演练(10分钟) 适时检测学习效果,当堂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补救解决问题,必须针对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解决,以深化、内化对新课知识主干的理解,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新授课达标演练的题目设置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单个新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新课题下的不同新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新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设置达标

14

演练题,并提出解题的时间要求和规范要求。当堂反馈,进行必要的补救与完善。题目内容上要与学习目标较好地对应,体现落实性。题目数量上要与训练时间相匹配,保证过程性。题目难度上要有合适的梯度(不要超过例题和变式训练题的难度),做到针对性。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突出方法性。解题氛围上要限定做题时间和解题规范,提高实效性。补救教学一定要当堂落实到位,

要处理好不留教学欠帐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1 复习课课型

一、

基本模式:

收阅学案,安排展示→导入课题,解读目标→自主梳理,整体建构→精讲点拨,典例导练→应用感悟,变式训练→综合检测,当堂达标→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二、环节解读: 1、收阅学案,安排展示 在提前下发学案,学生自主处理学案的基础上,收交学案,作好记录,同时做好点评准备,明确做的优秀的小组和个人。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案批阅情况,做足上课准备,提前预设上课内容,再次处理课件。 2、导入课题,引领目标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语言要简练,最好由一句话导入。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突出对新授课知识的弥补、充实、完善和深化,突出整体构建、方法迁移和综合应用,突出思维的拓展与科学方法的形成,同时照顾到高考常考点及热点。要立足双基,突出发展,通过整体构建和综合应用落实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既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避免脱离学情的“一步到位”。引领目标要突出复习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要深化、完善的重点及要求,要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考虑到新授课还没有到位的目标。 3、自主梳理,整体建构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东西;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所以复习课要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主动梳理,科学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梳理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突出知识所描述(或反映)的物理属性,不要搞成了对知识内容的复述再现;整合要根据概念、规律和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层次,不要搞成了知识点的罗列再现。梳理和整合必须让学生自主完成,就好像新授课中的“新知探究”环节,教师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交流,互动完善。在梳理(不是复述)、归纳(不是罗列)、感悟(不是问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和跃迁提升。 4、精讲点拨,典例导练 实现知识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方法提炼”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知新”的意义包括深化、完善、提高,即物理内涵的透 2 彻理解——深化,外延条件的全面把握——完善,相近知识的准确辨析——提高。要突破薄弱环节,澄清认知误区,关注学生新课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复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是复习课的根本问题;例题的导练要突出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的提炼。在综合应用(不是套公式)、互动辨析(不是对答案)、方法归纳(不是就题论题)的过程中实现知新,确保学生头脑中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展示,精彩点评,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实现释疑碰撞,合作互助,在不到位的时候及时发问,点评,实现老师的精讲点拨。 5、应用感悟,变式训练 例题教学所探究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往往掌握不够准确,理解存在误区,教学中要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检验、内化,感悟思路和方法的含义、功能与应用注意事项。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跟例题相近又相异,提高例题教学的指导功能。训练要规范时间、氛围和格式,允许同学之间讨论、合作。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关注学情,做到分层设计,落实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6、综合检测,当堂达标 老师科学设计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公布答案,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指导。 7、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归纳、拓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复习

15

课的效果。归纳是针对本课题的内容,是为了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以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拓展是针对相关联的内容,是为了实现本单元知识体系与前知识体系的链接,本单元的方法与已掌握的方法的整合,以突出知识的整体功能与方法的迁移应用。总结提升完全有学生完成,注意指导学生不能只说纲目,要具体到知识的细节,知识点,易混点! 复习课是以知识深化、整合和综合应用立意的一种课型,要注重结构性,体现综合性,着眼提高性。复习课倡导“整合—训练式”教学策略,即高度概括,根据各部分知识所反映(或描述)的现象(或过程)的物理属性,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温故知新,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澄清对难点知识的困惑,科学归属知识的功能,使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综合应用,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探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使方法进一步套路化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有: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 概念课

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概念引入的缘由,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学会应用物理概念解释物理问题。 一般做法: ①实践(验)引入,激发兴趣 ②自学解惑 初步感知 ③深入质疑 发现问题; ④讨论交流,理解内涵; ⑤联系实际 反馈矫正; ⑥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规律课 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体验用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利用图像

等多种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了解物理规律应用的前提条件,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并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般做法: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②设计方案,体验过程 ③总结概括,感知规律 ④明确条件,理解内涵; ⑤联系实际 反馈矫正; ⑥延伸迁移,巩固提高。

实验课 要求教师能有效的组织学生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

验数据(结论)、实验中注意事项、实验报告规范;并能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相互关联,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一般做法: ① 教材导读,自学准备;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③规范操作,记录现象; ④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⑤归纳小结,延伸提高; ⑥清洁整理,方可离室。

习题课 习题课的 “功能”主要有: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方法、熟练技巧、总结规律、

明确思路 、举一反三、升华能力。习题课的基本要求是:选题要精、分析要透、训练要实。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牢牢把握习题的 “载体”作用: 以“习题”促知识巩固、以“习题”促技能训练、 以“习题”促思路方法、以“习题”促能力提高。在习题教学中一要重视对习题的规范作答(格式、计算、文字说明等等);二要重视习题的优化与重组(一题多解、一题多用、); 三要重视对习题翻新与创新(一题多变、一题多思)。 一般做法: ①提出问题,精选习题; ②实战演练,规范作答; ③交流评价,反馈矫正; ④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⑤举一反三,延伸迁移; ⑥巩固训练,总结升华。

复习课 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明确重、难点;注重物理方法;培养学生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般做法: ① 明确考纲考点,基础知识回顾;②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③重点难点剖析,专项实战训练; ④总结规律方法,跟进巩固提高。

16

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的具体要求是:课前要分析学生考试的基本情况,统计错误的类型,

确定讲评重点;要将试卷发给学生,要求分析错因;讲评应做到“突出重点,抓薄弱环节。不平均使力,学生出错率低的知识点可略或省,而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则需重点突破;学生主体,教师点拨。尽量让学生谈选项及选此项的原因,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倡学生讲和评;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注重落实,典型错误和难点问题要加强巩固练习。 一般做法: ① 分析考情、评价激励; ②讨论纠错、查找错因;③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 ④举一反三、 延伸拓展; ⑤多题归一、还原模型; ⑥总结升华 巩固提高

高中物理新授课课型研究 物理教研组

一、基本模式: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投放目标,引领方法→互动求知,合作探究→应用拓展,内化完善→适时检测,达标演练→归纳总结,整合提升。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课题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头戏,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跃跃欲试的心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物理概念是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的一般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是物理学最基础的知识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构成单元。所以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某一方面的特征,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概念研究的必要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物理学最重要的知识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所以在进行物理规律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某一趋向,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中,自主发现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探究的价值性。只有让学生明确了问题在的客观性,才能激起学生探究规律的主动性。 2、投放目标,引领方法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分步达成教学要求的基本方式和多元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程序设计的关键,是教与学活动的起点与落点:它指导教师向着这些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编排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使学生知道自己在特定时间内应该完成的任务什么,主攻方向是什么,按要达到的水平来确

复习课的“四环节”、“五要素”、“六落实” 四环节:自主学习、理

论指导、实战演练、巩固强化; 五要素:清晰准确的重点难点、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典型例题示 范引领、变式训练巩固落实、归纳总结内化提升。 六落实: 自主学习前置化,落实先学后教;(师生分工) 学习内容问题化,落实思维训练;(问题引导) 教师讲解滞后化,落实以学为主;(想明白) 典型方法体验化,落实讲练结合;(写明白) 教学要求具体化,落实以教促学;(行为管理) 检查评价一体化,落实以评激学。(奖惩分明) “复习课”导学案制作要求 知识回顾:自主学习前置 要点点拨: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 方法指导:典型例题+变式训练 巩固提升:听明白——想明白——写明白 归纳总结:丰产——丰收

习题课的“三环节”、“四必须”、“五要求” 三环节(三个15分钟):自查

自纠、重点讲解、当堂落实 四必须: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 五要求: 精选习题,定时定量,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 进行课前调查(批阅),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归类讲解,体现详略处理,以点带面; 通过“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相结合,体现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带领学生跳出“题海”; 对突出问题进行补偿训练,力争一步到位。

试卷讲评课的五环节教学法 ①教师点评考试情况(大约5分钟)。通报成绩。对

17

班级、小组、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进行通报,对成绩好的个人、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分析试卷或考试策略、技巧、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典型试卷展示。 ②学生自查自纠(大约10分钟)。教师出示答案,要求学生查明错误原因并改正错误,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③分组讨论(大约15分钟)。对不会的问题或疑惑的问题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使每一位同学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得到解决;交流好的方法;共同确定小组内需要在班内研讨的共性的问题;小组长具体负责。 ④班内研讨(大约15分钟)。各小组提交须研讨的问题;征求学生意见,以确定哪些问题需要在全班研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讲为主。以讲解问题的思路、方法为主。开展竞赛。对讲得好的小组可进行奖励。 ⑤满分答卷。对做错的问题以答卷纸或作业本的形式再做一遍,教师再进行批阅。

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分析体验。要让学生明确本次测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及重要程度。教师 可将《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中的相关要求以及各种考试中的典题链接在学案上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体验知识的重要程度。 (2)纠错寻因。学生自查自纠,进行错因分析,找出每道错题的出错原因,把做错的题进行错因归类。 (3)查漏解惑。教师根据出错情况总结出学生对知识的遗漏点和迷惑点,并进行归类,设计相关问题加以强化。可通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回顾再现,解决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绝大多数问题,同时记录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4)总结反思。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内容包括:本次测试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哪些知识点需强化等,并写在试卷的空白处。 2、课内探究 (1)考情分析,确立目标。教师对试卷、试题及答题情况做概要分析。(试 卷讲评课最重要的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要求教师逐题进行错题率统计,按难度系数将卷面试题粗略划分为“难题”、“中档题”和“送分题”三个层次,使教师在上课时更有针对性,将学生的情况分析透彻。在“难题”和“中档题”中仔细核查学生的错误答案,分清楚哪些是由于粗心或审题不透所致,哪些是由于知识没 检测讲评课 课前预习 课内探究 课后练习 互补完善 自主合作 暴露问题 展示思路 方法指导 释难答疑 确立目标 考情分析 升华提高 变式训练 自我整理 反思总结 有掌握到位所致。这两种层次也是不同的,应将它们区别对待。同理,在“送分题”中,也可能潜藏着一些问题:答案上没有反映出来,但学生的思路中却有碰运气、“旁门左道”的成分。教师不能被虚假繁荣所迷惑,只有分析过程细致到位,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明确指出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让学生对号入座,使学生明确讲评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应达到什么目标等。 (2)自主合作,互补完善。在教师进行考情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自主分析测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对错了的题目,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对于一般基础类、计算失误、审题不对、答题不规范等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查纠来解决,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深刻认识错因,吸取教训,从而完善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对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题目及疑问,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互查、互帮、互补,达到互惠共赢。尤其是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力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 (3)展示思路,暴露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展示形式可灵活多样。小组展示后可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点评,将“问题”以及“错因”充分暴露出来,展现学生当时的解题思路。教师也可以有准备地让个别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些错误。 (4)释难答疑,方法指导。根据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教师需要重点指导。这是试卷讲评课的发展部分,重在解法的强化、规律的总结、认知结构的完善等。 学生已经掌握大部分题目的解题方法,但只是做到了就题论题,教师应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重点指导;在分析学生解题思路展示的基础上,找出学生在理解物理学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等,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还要指导如何快速切题,如何才算完整的叙述和规范的表达等。 (5)变式训练,升华提高。针对有代表的共性题应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思路、 规律。通过当堂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这些错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明确此类题目容易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同时要求学生答题时做到审题仔细、计算准确、答案规范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6)反思总结,自

18

我整理。根据错误原因、题型、知识点等方面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反思,写出感悟,完成满分答卷。 3、课后训练 (1)二次达标。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再设计一些相应的逆思路题或变式题进行二次过关考试。题目要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题量不要太大,要求学生限时完成。 (2)反馈评价。教师要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试卷,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

实 验 探 究 课

一、教学流程 二、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实验探究课 课前预习 课内探究 课后练习 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小组互助 删除 强化要求 明确任务 升华提高 交流体会 (1)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前应充分了解设计本实验的背景和原因,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明确实验目的,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2)了解实验原理。通过预习,了解实验依据的原理,并能够尝试找出理论依据。 (3)知识链接。依据实验原理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对实验所涉及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回顾,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认识。 (4)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能利用日常经验或已知事实进行猜想与假设,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猜想(对于验证性、现象类实验,学生重点要做的是放在设计实验上,可以没有猜想环节)。初步设计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步骤、材料和器材,初步弄清设计该实验过程的目的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2、课内探究 (1)明确任务,强化要求。学生要明确本节课应完成的实验任务,知道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 (2)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与假设,会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能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具有科学方法的初步意识。 (3)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存在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明确:设计该实验的目的、该实验具体体现了教材中哪一部分知识、交流评估实验方案,并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案.解决上述问题后,组内成员可进一步规划好实验程序并做好分工。最后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实验步骤,结合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实验探究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记录每步实验的数据及现象等。实验完成后,应归纳形成完整的实验记录。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对待实验结果,针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 (4)交流体会,升华提高。通过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的 理解和把握,特别是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思考实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实验误差出现的原因,总结实验结论。 3、课后练习 (1)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结果、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方法和经验总结可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形式写好)。 (2)拓展思考训练。教师设计少量与本实验相关的拓展思考题和实验练习题,引导学生将教材中部分实验进行变式重现,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及时批阅。

物理课的几种课型

根据具体内容不同,物理课可分为下列几种课型:概念规律课、学生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等。

1.概念规律课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部分。

概念规律的教学可分为两类:概念规律与例题应用结合型,概念规律与实验验证探索型。

19

(1)概念规律与例题应用结合型

这类课包括“速度与平均速度”、“压力与压强”、“功”、“功率”等。 一般教学程序为:

①揭示目标:既要能理解概念,又要能运用概念、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自学指导:用投影幕出示,指导看书。 ③学生看书,做练习题(自学思考题)。

④学生讨论并相互纠正练习中出现的概念理解方面的错误。

⑤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例题部分,要求几分钟后能模仿做同类型的习题。 ⑥学生仿做同类题。

⑦学生互评课堂训练题,互评不到位,再由教师点拨。不光让全班学生知道解题结果的“对”、“错”,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都知道“对”的依据和“错”在哪里?特别注意讲评过程中的方法指导以及解题思路和对解题规范的严格训练与要求。 ⑧作业。

如“压力与压强”,教学的具体步骤可设计如下: ①揭示目标。

②学生看书上“压力”部分的内容,练习画压力示意图。 ③自学效果检测:学生练习。 ④学生讨论,解决疑难。

⑤学生做研究压力产生效果的实验,分析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⑥学生看书上“压强”部分的内容,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指名板演。 ⑦评点。

⑧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⑨练习。

(2)概念规律与实验验证探索型 这类课又分两种:

一种是先认识概念,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如“摩擦力”、“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质量”、“杠杆平衡条件”等,其一般的教学步骤为:

①揭示目标:知道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什么规律;明确做好本次实验要掌握哪些实验操作技能;知道实验得出的结论有哪些重要的应用。

②指导学生边看书边做实验,或看完整个步骤后独立完成实验。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可作适当的指点帮助。

③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结论(有数据的要分析数据),完成对所学概念的实验验证过程。 ④练习:可运用实验知识解答1—2道练习题,也可运用实验结论解决1—2个实际问题。 ⑤作业。

再一种是通过实验探索自主建构新的概念或总结物理规律,并能运用新建构的概念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阿基米德原理”、“焦耳定律”、“功的原理”等。这类课一般可分八步完成。 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其具体操作步骤可设计如下: ①揭示目标。

②指导学生自学实验1的内容,了解实验的基本过程及需要探究的内容。 ③学生完成实验1,探究浸入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水重的关系。

学生实验,教师进行操作技能指导与纠错。如:怎样往溢水杯中倒满水;石块浸入水中后要注意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壁;称小桶重力时要把桶中的水倒干净;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等。 ④学生完成实验2,探究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水重的关系。

⑤引导学生分析实验1、2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自行总结、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⑥要求学生板演例题1和2。

⑦评点:针对板演出现的问题评点。

20

⑧作业。

2.学生实验课

(1)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课大致可分为下述3种类型:①技能训练型。如“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的亮度、“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等。②测量型。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等。③实验探索型。如“研究液体的压强”、“研究电磁铁”等。 (2)学生实验课的一般流程:

①揭示目标:明确实验任务和要求。

②知识准备: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回答预习提纲中出现的问题;熟悉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方案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③实验前指导:突出仪器使用规则、操作规程、预防人身伤害和仪器损坏的注意事项。如测开水温度的实验中,倒开水要特别小心,防止开水溅出烧杯发生烫伤事故;学生使用电源前应把控制输出电压的旋钮调至零值,实验时不接触电源插头金属部分;记录数据要尊重事实,不可随意改动数据等。

④实验操作:学生自己做实验,教师巡视。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发生操作错误,让学生讨论,找出错因后自行纠正。

⑤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在对实验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指导学生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进行与本次实验有关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规范的教育。

(3)下面是“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的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步:揭示目标,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练习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目标是正确地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第二步:知识准备。

自学前的指导:①规定看书范围;②怎样看;③看后要能达到什么样的要求;④看多长时间等。先学:学生看书、看录像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学生按要求紧张地看书自学,迅速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帮助、指导少数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完成自学任务。 第三步:检测自学效果。指名学生上前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其余学生观看并协助纠正。 第四步:实验前指导:①倒开水的正确方法;②倒入开水的量。 第五步:学生实验。

第二、三步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后,学生已基本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即使如此,有些实验步骤仍需要教师作适时必要的指导。如温度计的选择;温度计进入水中的位置;读数时的视线等等。 在学生动手测量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使实验过程既统一管理,又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也不会出现意外事故而使课堂秩序混乱。 第六步:实验总结。

实验总结的方法有两种形式,可以由学生自行体会本实验的收获或要领,也可以由教师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扬,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或提出要求。 第七步:完成实验报告。

3.习题课

物理习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如教材中的“路程与时间的计算”、“密度的应用”、“液体压强的计算”、“热量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等等都属于这一课型。

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一般步骤为:

21

(1)揭示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将练习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重点要学会哪些方法等。

(2)引导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概念、规律或方法(最好能让学生在课前先行整理和复习),可列成图表,也可写成文字或公式,便于学生记忆。

(3)指导自学:要求学生自学例题的解析过程,重点看解题思路和方法,为完成同类型练习题打好基础。

(4)学生自学(练习或板演)。

(5)点评。若板演出现错误,可让学生直接对照板演内容进行互评,要求说出错误在哪儿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应该怎样订正。另外,也可将巡查中出现的问题列出,引导学生分析和纠错。 (6)布置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题的能力,同时兼顾解题格式的规范化训练。

例题和练习选择的注意事项:

(1)所选的例题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实用性,要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命题尽量采用书本上的语言或与学生水平接近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接受和取得好的效果。确定习题的量有一个原则,即既要保证基本知识的覆盖面,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

(2)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练习,既照顾优等生又照顾后进生。每次练习题均要有基本题和提高题,基本题为主,提高题为辅,基本题为全体学生必做题,提高题供学有余力者选做,以保证各类学生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各自得到发展和提高。

如“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的教学,可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公式变形,再让学生自学例1、例2的解题过程,着重理解解题思路和规范。接着仿做例1、例2的同类习题来检测自学效果,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板演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更正,归纳出注意点。最后当堂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复习课

物理复习课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检测—评点—练习复习课

适用于单元复习和知识的归类复习。采用这种方法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复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一般教学步骤为: ①揭示目标。

阐述复习的内容和要求。 ②检测。

发给学生一份检测题,采用填空题或选择题,针对本阶段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命题。规定时间(一般5—8分钟)让学生完成。一方面是为了学生自我回忆和整理,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摸准学情。 ③检测点评。

先让学生互阅检测的内容,再让学生交流、讨论互阅中发现的问题和体会,最后针对练习中典型的或共性的问题,由教师精点、精评。 ④练习。

精选一定量的题目让学生练习,题目的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⑤评议。

分小组评判练习情况,汇报出现的问题,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补充或更正。 (2)组合实验复习课

这种方法适用于光学、电学的实验复习。可以把课本中有相互联系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机的进行组合。如电学部分的所有学生实验和大部分演示实验就可组合在同一块教板上进行复习,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揭示目标。阐述复习内容及要求。

22

②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归类整理(一般安排在实验复习前)。

引导学生从书本上查找本阶段共学过哪些实验,实验目的、原理、器材、装置图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是什么。 ③实验与讨论。

学生分别上讲台进行操作表演,在同一示教板上做出几个不同的电学实验。如伏安法测电阻的装置,就可完成电学部分的好几个实验。一个同学在讲台上演示,其他学生就认真观察、思考与分析,然后再讨论:实验步骤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结果是否正确,必要时还要分析实验的成败原因。最后学生就下列内容进行小结:组合实验中涉及到哪些概念、方法和原理?实验中使用的核心装置和主要元件的作用是什么?组合实验中联系各个实验的纽带又是什么?还可提供其他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如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用纸遮住凸透镜的某一部分,观察和分析成像情况并与原先的假设相印证,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④实验总结。

学生用文字整理出组合实验中形成的实验知识和方法体系。 (3)典型习题为中心的复习课

利用典型练习题进行变式复习,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与讨论。这种模式适用于对规律和原理应用的复习,如浮力计算、热量计算、电功率计算等。其一般操作步骤为: ①揭示目标:阐述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要求。 ②复习相关

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表达物理原理、规律的公式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复习浮力时,可先复习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复习电功、电功率时,先写出所有计算电功、电功率的公式。 ③出示典型题,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教师给出题目主干或中心,学生由简到繁提出问题并解答。通过增减条件,或改变条件形成新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将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④点评:针对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

⑤课后合作学习训练:让学生自由合作,在课后练习时相互提出命题,进行变式和解答训练

新授课课型模式:

学生自学——找出问题——合作讨论——提出问题——学生先教——教师点拨——总结延伸——练习巩固。 注重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形成相应的能力。 复习课课型模式:

构建知识网络——问题检测——提供答案——学生思考——合作研究——提出问题——学生先教——教师点拨——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和知识系统化,同时提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智能的形成与发展。 讲评课课型模型:

23

试卷点评——自我顿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学生先教——教师点拨——师生共析——总结延伸——巩固提高。 注重对学生进行矫正教学和延伸性教学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fm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