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更新时间:2024-03-17 17: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数,推理和证明”。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都有数学思想。教学时,通过挖掘生活中数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以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产生新奇感,用多媒体展示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让学生说出红绿灯变化情况的特点,“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重复变化”。又让学生观察日历,看星期是怎样出现的。学生发现:“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按一定规律不断重复出现。我告诉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循环小数。通过观察红黄绿灯的变化和日历中的星期变化规律,已为学生学习“循环小学”的定义打下直观的基础,同时分散了教学难点。

二、贴进生活,提示规律

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从中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

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算时,先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小明和小红各带一张10元券去商店买东西,在付钱时,售货员要分别给小明找2元5角5分,给小红找回2元4角5分,但售货员怎么也找不出零钱,最小的也只有5元的票面,谁能帮助售货员解决这个难题?”

学生争着发言,说售货员拿5元钱给小明和小红,让他俩去分,老师拿出钱,让三个学生上台表演,然后请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列出了“5—2.55—2.45”、“5—(2.55+2.45)”

1

的算式,老师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连起来,在“5—2.55—2.45”的下面写出分数式子:5—2

1120—2

920,让学生观察,怎样算较好,学生列出:5—(2

1120+2

920),老师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

老师再让学生完成下面的题:2

45-

57?

27、3

34- (

34?

511)、χ-(

45χ+5)=20.

学生在掌握运算规律的基础上,做这几道题就不难了,因为学生从实际生活体验中,认识了数学规律。正如波利亚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加了数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生活,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遇到较难理解的知识,作为教师借助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射线、直线、线段》时,学生对射线、直线、线段的概念、特征难理解,让学生观看手电筒的光柱、汽车的车灯、城市探照灯的光柱,再想一想,有端点吗?几个端点?能量出光柱的长吗?当两个光柱在一个点射出,并形成直的时候,即一条直线,又能量出它的长吗?学生通过生活现象的感知,经过对比、比较,很快形成了理性知识,掌握了射线、直线、线段的特征、概念。

又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6的乘法口诀”利用教室每一横排是6个学生,先让学生数一排有几个学生。学生答:6个。两排有几个?12个,三排共几个,四排呢/五排呢?六排呢?通过 学生数,逐排逐排地加起来,逐渐让学生从感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编成6的乘法口诀。然后又以竖行来数,一行有几人,两行有几人,编成新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发现了数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自己编出了乘法口诀,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口诀的含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体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渗透了乘法交换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实践生活,培养能力

新课程要求我们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设计有活力、有实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从学生的已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2

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后,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

“一个果树专业户,在一块长300米,宽120米的地里安装喷灌水笼头,水笼头的有效射程是15米,需要安装多少个喷灌水笼头?”(可以先用纸画一张图纸设计)

学生通过画设计图纸,就知道正确算法是:300÷(15×2)×[120+(15×2)]=10×4=40(个),不会是:300×120÷(3.14×152 )的错误算法了。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感到很新鲜,表现也很积极,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在实践中培养了能力。

五、服务生活,促进创新

知识是创新的原材料,但是只有当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教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到知识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解决下面的问题。“有四户共用一个总电表,十月份共付电费128元,按照每家分电表的千瓦时数分摊电费,王家80千瓦时,张家76千瓦时,赵家58千瓦时,李家106千瓦时,请你算出各家应付多少钱?”学生通过解题后,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为生活服务的兴趣。

又如:“小明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三年,怎么存得到的利息会最多?你们能帮他设计一个存款方案吗?”学生独立思考制订存款方案汇报交流。方案多种:1、先存入一年期的,到期时把本金和利息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到期时把本金和利息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2、先存一年期的,到期时把本金和利息合在一起再存入两年。3、先存两年期的,到期时把本金和利息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4、一次存入三年期。猜一猜,哪种方法得到的利息最多,通过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一次存入三年期的得到的利息最多。

新课程要求我们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设计有活力。有实效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将简单、静止、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活动,从广泛的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数学是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有生活的数学才精彩。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fd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