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幼儿园课题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3-10-04 13: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张镇中心幼儿园课题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我园科研发展现状:我园在“十一五”期间研究的就是社会领域课题 ——“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感恩行为的研究”,并顺利结题。经过了“十一五”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师们对科研工作有了认识,了解了一些科研方法(行动研究法),积累了一些对社会领域的教育研究经验。幼儿在社会性的发展方面已有了一些明显的进步。但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首先,在教科研的工作管理上,存在制度不健全,教科室的引领职能发挥不够充分;教师专题培训少,互动交流欠缺;在阻止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活动以教为主,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且教学的组织说教过多,社会性目标下游戏教学活动少;室内活动多,室外活动少;班级个体活动多,班级之间互动活动少;教育活动组织多等。

2、《纲要》和《快发》都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条件,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要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接触中积极主动的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他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综上所述,结合我园现状,“十二五”将延续“十一五”研究工作,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开展题为“ 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实践研究。”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

80年代中期,“日、美、欧学前教育、保育会议”就呼吁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说明了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上明确指出:“在具体的社会领域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上,应更加注重幼儿的主体体验学习和游戏活动, 而不应过多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识记。”这也充分指明了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和对教师组织社会性教育的方法的要求,这也是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年龄发展特点的。

1

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卢乐山曾说:“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在游戏之中。” 而现今我国的一些幼儿园也做了一些此类课题的研究,如:城东小学附属幼儿园做过“浅议家庭中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山东威海分校幼儿园曾做过“幼儿游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的研究,从游戏和教学两个角度开展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虽与我园的研究内容不同,但研究经验与成果,为我园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可借鉴的经验。

国内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和相应的同伴关系的研究较多,而且多集中于同伴关系的研究,包括陈琴(2004)关于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研究;庞丽娟、秦旭芳在《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对北京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的研究;汪艾桂、张倩(2004)关于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研究报告;陈琴、庞丽娟(2001)对儿童合作发展影响因素的论述。

目前关于儿童合作能力培养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沈筱梅(2005)的四个培养步骤: (1)榜样引领,强化合作意识; (2)创设情景,体验合作交往的情感;(3)活动渗透,掌握合作交往的方法; (4)增加机会,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张雪芳(2003)提出的五个步骤:(1)引导家长参与; (2)让幼儿体验合作的步骤;(3)创设情景,促进互动; (4)反复训练,提高合作水平;(5)及时评价,增强合作的能力。其他还有肖辉苑、林海萍(2002),王援(2007)等一些学者和实践者提出的一些方法和步骤。从以上诸多儿童合作能力培养的方法中,我们可看出,这些方法都大同小异,培养和训练的理念和模式也几乎一样。可以说都是从培养儿童合作意识开始,为幼儿合作树立榜样,一直到为幼儿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加儿童合作机会??可见这些方法并没有完善、科学的理论支撑,没有相关维度和常模的对比以及评价体系,因此其可行性也没有得到具体的证实。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其实一直以来都有提到,著名心理学家帕顿自1932年首先从幼儿游戏的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幼儿合作程度,她的幼儿游戏理论揭示了在幼儿游戏行为中合作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她根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程度,把游戏行为分为六种水平: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戏、旁观行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同游戏。在幼儿园中,合作很多时候是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中出现的,幼儿在游戏中身心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2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研究都很重视,更加明确的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途径是游戏。说明我园开展游戏教学培养幼儿社会性这个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三、理论支撑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社会性发展心理学》:阐述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理论、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等为我园开展幼儿社会性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3、《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阐述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深入探讨了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从从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高度,系统的研究了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育问题。

4、《儿童游戏通论》: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一章中对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5、中外名家的阐述: 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新的复杂客体事件的重要形式,是巩固和扩大概念、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的。陈鹤琴先生认为:好游戏是儿童天生的倾向,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有益于儿童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要让儿童有充分的机会,充足的材料,玩适合自己的游戏。教师应把游戏作为年幼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其首要特点是兴趣性。杜威提出教育应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以游戏为主要方式,在组织游戏时,保证幼儿外部身体的自由活动与内部思维的自由活动相统一。通过自由的环境、自由的师幼关系、自由的游戏形式与内容来满足幼儿需要,促进幼儿发展。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不论是哪个国家与民族的儿童都喜欢游戏。儿童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游戏、学习和劳动。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这三种活动形式在各年龄阶段的地位也不同。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个性社会形成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心理过渡到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的过程,主要是在游戏中完成。

6、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中阐述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徐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就曾围绕“游戏的本质”进行

3

探讨,直到现在,对游戏的界定也未明确同一。关于这些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经典理论

a.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他们认为,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b.松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他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精力不足。

c.生活准备说(练习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他从进化论角度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地活动,而是未来生活无意识的准备。 d.复演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他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e.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他反对生活预备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些物品以进行活动,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2)现代理论

a.精神分析说。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发泄论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扮演角色扮演模式说。代表人物伯勒。宣泄理论代表人物蒙尼格。掌握论代表人物埃里克森。

b.认知动力说。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任务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c.行为主义的学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他们认为儿童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也受也受学习的效果律和练习律的影响。

d.前苏联的游戏论。其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乌申斯基、列昂节夫及艾里戴宁等。他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论观点来解释游戏。 (3)当代西方的游戏理论

a.觉醒理论。代表人物伯莱恩、艾力斯、亨特及费恩。他们认为游戏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状态——觉醒有关。

b.元交际理论。代表人物是贝特森。他从人类学角度,强调游戏信息交流特

4

点。

c.行为适应说。其代表人物是萨顿.史密斯。他认为游戏有利于发展适应性,游戏允许在安全范围内的思想和行为的创新。 四、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界定:

游戏: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个定义说明了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1)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辞海)

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接点上,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

游戏教学化:教育者参与、控制儿童的游戏,对游戏施以教育影响,已取得儿童更好的发展的一种策略。

社会性:幼儿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同伴间能够互助、合作与分享,相互影响,从而尽早适应周围社会的环境。 交往能力:只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通过与人和周围环境地接触交往合作,掌握社会规则及语言或非语言性的交往技能来逐步适应社会的一种技能。

《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方晓义和周宗奎等认为:“合作是为了共同利益而愿意和别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共同目标的行为、态度或情感。” 我们认为,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运动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五、各类游戏自身的优势及其在发展幼儿合作能力中的有效运用

幼儿园的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利用幼儿游戏的“可再造性”的特点,通过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与条件,“再造”出来的游戏。这些游戏与我们民间所流传的游戏是不同的,相比教它更具有教育性与被控制性(受控制性),

5

但是这种控制是间接的,比较隐蔽的,在教学中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两大类。 1.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而进行的游戏。从道具的制作到完成表演,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相互间的合作。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环节,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童话剧《小猪的野餐》活动中,从选择游戏伙伴、组成表演小组、分配角色、参与道具的制作到分组表演,教师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必要时进行恰当的指导。当孩子们穿着与同伴合作完成的“斑马衣”“狮子发套”进行表演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社会、体验生活的一种象征性游戏。它满足了幼儿“想当大人”、想进入成人世界的愿望。角色游戏具有综合性的作用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是它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使之逐渐懂得与同伴相互配合、互助、谦让、协调、消除封闭、独尊的个性心理,培养开放、合作、理解、尊重的现代社会性心理。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身份可以是多重的,交往的对象、方式也明显增多。因此创设适宜的环境,刺激幼儿的合作行为的产生是可行、并且有效的。通过材料的投放、主题的商定、教师的参与等方式,促使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的产生合作行为,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3.建构游戏

幼儿园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我们将建构游戏赋予现代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将建构游戏“主题化” ,充分利用多种结构玩具以及身边的废旧物品和乡土材料,以幼儿熟悉或者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主题为线索,整合利用美工、绘画、搭建等多种手段,共同建构某一建筑群的一种游戏。建构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和

6

建构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 4.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幼儿身心为目的的规则游戏。体育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基本动作能力,增强身体素质这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体育游戏不单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而且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游戏可以充分培养幼儿勇敢、坚强、机智、果断、互相合作、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幼儿集体主义、互助友爱精神的形成。但是,在体育游戏中,幼儿通常更多注重于自我游戏、自我创造,自我欣赏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因此,教师们设计一些有故事情节、有竞技因素的游戏,如《小鱼小鱼钻山洞》、《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等。这样的游戏符合幼儿理解水平且趣味性强,幼儿的参与热情高,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再如,以小组为单位的“传球接力”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先“启动”集体的智慧力量,想到最好的方法:以怎样的动作接球、传球??在游戏中他们也会逐渐体味到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大家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游戏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在互相协商、共同合作中学习谦让、互助、讲道理、改变以自我为中心,体味互相协作的乐趣。 5.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以唱歌、舞蹈、音乐欣赏等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它将音乐和游戏紧密结合为一体。音乐是悦耳、动听的,深为儿童喜爱,游戏可满足儿童好动的愿望。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与配合来展开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完成交往,就成了强化游戏的刺激。在音乐游戏中,交往的对象、环境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幼儿发展交往与合作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小班音乐游戏“找朋友”,让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亲切地握手,友好地拥抱,主动地与同伴合作游戏。又如中班音乐游戏“碰一碰”,孩子们在音乐中,有趣地和伙伴一起碰一碰头,碰一碰鼻子,开心地笑着,游戏着,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玩耍、碰触,

7

在反复感受中,轻松、兴趣地合作进行游戏和交往,既提高游戏的水平,又提高幼儿交往的技能,更体验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感。 6.智力游戏

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有规则的游戏是智力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听听、看看、说说、摸摸、想想、做做,使眼、耳、口、手、脑各器官都活动起来。它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愉快的实际活动过程使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均得到训练,从而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学习任务,提高智力才能。有些智力游戏,需要幼儿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如棋类游戏、听说类游戏、模仿性游戏等,教师可根据幼儿兴趣与需要,设计并开展此类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7.区域游戏

活动区既为幼儿提供充分自主活动的条件,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更多协商、合作、共同解决困难的机会,从而促进其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在精神方面,我们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萌发合作意识,感受到合作并成功是一种快乐。在物质方面,我们在室内修建了一面供幼儿合作画画的瓷砖墙,创设了与同伴共同分享的自带玩具角,在活动区的墙面上张贴一些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图片等,营造了浓厚的合作氛围。

我们在角色扮演区,尽量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幼儿在以物代物的过程中享受更多的协商与合作的机会。另外,在投放材料时还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让完成任务的过程多出现一些问题,迫使孩子们为了解决问题去协商,去分工与合作。如:美工区的幼儿在制作汽车的过程中,教师故意提供了大小、色彩不同的“车灯”“车轮”,长短不合适的“保险杠”,功能、用法不同的粘贴“工具”,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增加问题的难度,使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多一些协商与合作的机会,并使合作成了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我们围绕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对活动区的活动提出了“三不”“三要”的游戏总规则。“三不”:不乱窜,不争抢独占玩具,不大声喧哗。“三要”:要谦让,要协商,要有礼貌。在活动中教师认真观察,及时引导提醒幼儿遵守。依据各活动区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图书区”,要求幼儿看什么拿什么,不抢书,不撕书,能与伙伴一同看书,并相互

8

讲述交流与分享图书中的内容。“角色游戏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言行,能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自行分配调整角色,共同协商处理问题,游戏结束能分工按类整理材料等。

六、发展3—6岁幼儿合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合作是双向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一致的言行才能完成。但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往往因为双方的兴趣不一致或观点不同等产生矛盾冲突,而幼儿的合作技能又比较缺乏,致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帮助幼儿掌握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技巧,是发展幼儿合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1)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对合作的兴趣呢?就是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心理,大胆与他人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和身边的事例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如故事《狐狸和兔子》,幼儿通过讨论、分角色扮演,体会出“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使幼儿喜欢与同伴合作,对与同伴合作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2)树立良好的合作榜样

幼儿在生活中,较多的是模仿他人的行为,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首先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在教学工作,日常管理中,与搭班老师、阿姨友好协作,比如,在开展活动时,搭班老师共同合作。一位指导幼儿开展活动,另一位则帮忙准备摆放、分发材料。又如和搭班老师一起协商、布置班级环境;午餐时与阿姨一起收拾和整理桌子,打扫卫生等,以实际行动给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反之,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为幼儿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3)注意物质环境的创设中渗透合作内容

在班级墙面环境中注意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如在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之“我们一起登长城”活动,我们利用墙面,让孩子们通过绘画、制作等形式来共同制作长城,并表达愿意共同

9

登上长城的心愿。孩子们尝试利用牛奶盒等裁剪制作“烽火台”;在牛皮纸上由下而上地“砌”砖头,再正反折叠剪的方法来制作“古城墙”,再将各自剪折的“古城墙”,与“烽火台”全部连接起来。由于“工程”比较浩大,在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终于一起完成了“长城”的创作,孩子们还画了自画像,一起“登”上长城。通过活动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及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鼓励孩子收集一些合作互助的资料。

在开展“学做小雷锋”主题时,有意识的请幼儿去收集一些雷锋中合作、互助的资料。通过交流分享各自收集的资料,孩子们也能从中体会出合作的重要性,加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教师多组织合作活动,提供幼儿产生合作的机会。

如“做做玩玩游戏”,设计了“编辫子”“恐龙乐园”等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玩与合作玩的不同感受,逐渐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较快达成目标,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再如“结构游戏”,设计了“公园”“城堡”“铁路”等主题,刚开始,常常出现一组孩子各执己见、游戏迟迟不能开展的情况,对此老师没有加以直接干预,而是让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自己寻找游戏失败的原因,从而悟出怎样的合作方式是恰当的,逐步学会与他人的合作。还有“体育游戏”,设计了“小蜜蜂”“运送伤员”“小小杂技员”等合作游戏。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合作行为逐渐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3.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觉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他们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合作。 (1)学习合作语言

自我中心特点明显、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幼儿平时往往缺少友好交流和商量的语言,而这些友好的语言正是合作开始的引子。因此,我经常利用一些情境让幼儿学习合作性的语言,如“你好,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们一起来做,你觉得怎么样?”“我来帮你,好吗?”合作性的语言可以为幼儿的合作行为做好铺垫。掌握了合作性语言后,幼儿的合作行为就会增多了。

10

除此以外还应让他们学会一些交往的态度、表情、动作等。例如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可以以“大朋友”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中去,积极引导和做好示范,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情绪,培养他们的兴趣,学习掌握交往规范。 (2)教会与同伴协商的方法,

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反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密策略。 4.强化幼儿的合作情感体验。

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这时,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主要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成果展示交流法,如:展示幼儿的合作画,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并让合作顺利的幼儿讲一讲是怎样合作成功的。

(2)表扬法,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如在户外运动:发现侯嘉琦主动搀扶张文龙过竹梯桥,就此事在集体面前表扬,激励起其他孩子向她学习。

(3)激励法,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

对合作不好的幼儿给予肯定也要和鼓励。以免对合作对方产生抱怨情绪,从而打消继续合作的积极性。

(4)比较法,比较此次合作与上次不合作或不愉快的合作,引导幼儿自己从中找原因,以便下次更好的合作。

5.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11

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家园联系册、平时接送时间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建议家长在家中,家长也应适宜地引导孩子为同一个目标而合作。和幼儿共同制作小玩具、小制作;让孩子做小助手,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剥毛豆、整理屋子等;一起为班级主题活动收集一些资料等。经常让孩子参与与大人一起合作完成某一件事,可以让孩子从中懂得齐心协力力量大的道理。

还可以结合节日如“三八”、“六一”等,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表演节目,玩游戏,加强亲子之间的合作。 七、成果转化情况及应用前景

1、加速了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对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大班组的“在做做玩玩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始终合作,完成作品”的幼儿由实验前的22%上升到68%;而中班组“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研究”,“始终合作,完成作品”的幼儿由实验前的11.3%上升到83.7%。说明我们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

2、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在研究中成熟起来。课题组成员中有一人被评为“顺义区学科带头人”,两人被评为“顺义区骨干教师”;教师撰写论文、经验总结近二十篇,教学随笔十余篇。其中,魏利老师的教育叙事《会跑步的轮胎》、朱黎明老师的《游戏让体育活动更有趣》、《快乐分享开心合作》,展出的课题资料以及教学活动“毛毛虫变变变”得到了好评。另外,还结集了《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实践研究成果集》等园刊。

3、探索出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即合作意识的树立、产生合作的需要、合作技能的提高、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而\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这也是新《纲要》社会领域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我们的合作教育,始终以新《纲要》精神为指导,以游戏为载体,着眼于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四年多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第

12

一手资料,包括:合作教育随笔、幼儿个案观察记录、个案报告、各类活动案例、论文、经验总结等。研究表明,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切实可行并且十分有效的,尤其是通过对个案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帮助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从而达到因人施教的目标。另外,我们设计的合作活动案例针对性极强,内容也比较新颖,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十分有益,有一定的推广作用。当然,研究成果的推广还需要以现代的教育观、儿童观作为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版

〔2〕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版

〔3〕 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版 〔4 〕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5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6〕 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北京出版杜,1999年版 〔7〕 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 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298 〔9〕 庞丽娟,秦旭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幼儿教育,1999,(09) 〔10〕杨敏,钟敏.浅谈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2002,(12) 〔11〕任会玲.浅谈幼儿和合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02)

〔12〕张雪芳.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J].宁夏教育,2003,(Z2) 〔13〕刘晓枫.试论幼儿游戏中的创造性与培养[J].科技信息,2007,(07) 〔14〕周汇.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J].中华家教,2008,(06)

〔15〕贾荣清.浅谈游戏与幼儿教育的关系[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06) 〔16〕尚云丽.利用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J].学前课程研究,2007,(08) 〔17〕厉彩萍,李秀丽.《活动区与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早期教育,2001. 〔18〕黎兵:《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学前教育研究,2002,(3)〔13〕李宝花.《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早期教育,2003,(7)

13

〔19〕屈艳峰.《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善于合作的研究与实践》,2004,(2) 〔20〕沈银珍.《浅谈游戏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代教育,2004,(7) 〔2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05,(13) 〔22〕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 〔23〕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fa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