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教案39 岳麓版必修1

更新时间:2024-03-11 00: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主题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五四爱国运动 本节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又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故教材的地位相当重要。能力要求:(1)理解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2)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3)综述山东问题的由来及其结局。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内容包含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板书设计等。 二、学生分析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课堂中指导学生扮演角色,并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深对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等,并指导学生用归纳法构建知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 通过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②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二十一条”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而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人们的反帝斗争,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深层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③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 1 -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结果及五四精神 难点:五四精神的内涵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视频播放《我的1919》顾维钧片段;多媒体视频播放五四运动片段 利用多媒体播放包括歌曲、视频等内容的PPT, 让学生感受五四运动爆发的国际国内环境,感受学生运动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将课本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帮助学习者弥补了必要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 高了学习兴趣。对于五四精神的感悟,通过视频以及最后的多媒体图片,创设氛围,营造环境,调动学生情绪,感悟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导入讲解的过程中提出三个问题:(1)中国代表团义正言辞的学生回答 提出的正义的要求,是什么样的要求呢? 视频播放《我的1919》顾维钧片段 讲授经过 放映重返五四现场(视频资料),提出问题:我们也是战胜国呀,分组讨论、回答、模拟多媒体视频播放为什么得到的却是类似战败国的情景辩论 五四运动片段 待遇?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教师提出探究主题:(1)理解五课前:查找资料 四爱国精神。(2)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 课件资料 课中:分组讨论、回答、的异同。(3)综述山东问题的由辩论 来及其结局。 教师联系现实,进行总结 学生感悟新时期的五四观看视频 精神 探究影响 情感升华 评价 各组到黑板上演示讨论 通过比较能整体把握中国历史成果,教师评价与全班评价量规与多媒走向,理解各阶段的特征。 评价; 学生各抒己见,体 各组组长评价与教师评 - 2 -

价结合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学习目标:多维准确可行,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 2.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创设一些问题,问题要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具体来说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②问题不要太多太碎。③问题应能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的叙述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3.知识结构的构建:在学生掌握本节课基础之上,你将如何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动脑手的能力。 4.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 3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f9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