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习题 马原

更新时间:2023-11-10 21: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5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C.不可知论D.二元论() 6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自身存在着的世界 B.“绝对精神”的产物C.没有规律的客观事物的堆积 D.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统一世界()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8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9“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B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C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D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质是感觉的复合()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E.批判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E.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5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是由于他们

A.摆脱了哲学的指导B.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摆脱了唯心主义C.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则

D.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天才 E.承认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6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流派是

A.人本主义B.结构主义C.科学主义 D.存在主义E.西方马克思主义()

1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 C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得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科学,使得社会主义空想变成了科学 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解决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现成答案() 8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和革命的,是因为()

A它代表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的利益,是解放全人类彻底革命的学说 B它主张革命地改造世界 C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D它是批判一切旧观念的锐利思想武器 E它是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 9现代科学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B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野D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具体科学发展的材料 E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 10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国化()

A是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B是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C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指导和运用于中国实践,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D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批判继承的过程

E是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左”和“右”的错误思想斗争中不断进行科学的哲学总结而逐步实现的

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原子在量上的不同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粹自发的猜测 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三、辨析题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3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四、分析题

1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4分析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 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3.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4.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表明实践是

2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历史性活动 C.社会性活动 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5.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6.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阶级斗争形式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2.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表现在

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4.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分歧在于主张

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 D.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5.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6.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表现在

A.没有绝对运动就无所谓相对静止 B.没有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绝对运动

C.绝对运动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 D.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 7.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 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8.下列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是

A. 司法人员办案B. 艺术家表演 C. 运动员训练D. 农民育种 9.实践活动的展开的几个基本环节有

A确定一定的实践目标B规划一定的实践计划C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法 D实践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及实践结果及其检验 10.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转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观化 C.通过实践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

D.通过实践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念 11. 关于实践的主体、客体说法正确的是

A.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B. 物也可以成为主体 C. 实践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客体具有客观性 D. 实践的主体是一个历史范畴,客体不是 12.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为

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性,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1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

A.自在世界是客观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世界

3

C.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D.自在世界是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1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5.根据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应承认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D.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创造客观世界

16.“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B意识永远依赖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18.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19.“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20.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表现,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运动的客观性,时间、空间的客观性 C.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意识的能动性

* 22.自然界万物千姿百态,社会诸形态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点,如

A.都是感觉的复合 .都可以被认识,都是客观实在 C.都是不停地运动都有各自运动的规律 三、辨析题

1.“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将能完全代替人脑。 6.“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观点。 四、分析题

1.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有材料如下: 材料1

哲学家钱绪山认为:运动只是主观意识(知)的运动“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 材料2

西方哲学家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材料3

中国哲学家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且“太极即理”。 材料4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4

请回答:(1)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 (2)材料3、4的共同哲学倾向。

(3)材料1、2、3、4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历史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

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 材料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思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哲学上阐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第三章

一、单选题

1.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2.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3.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C.事物的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6.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这表明

A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

5

D.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唯物决定论的观点 C.历史宿命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9.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10.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12.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而且要看到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前进信心。这在哲学上是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运动发展的观点C.肯定与否定的观点 D.“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观点 13.在工作中抓中心环节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客观性原理C.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反映的是以下哪种关系:(本题为新增知识点对应试题) A. 可能和现实B. 原因和结果C. 现象和本质D. 必然和偶然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联系中属于直接联系的有

A.生产力与经济基础B.生产力与哲学C.阶级斗争与国家D.国体与政体 2.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A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通过艰苦的斗争不断壮大并逐渐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但由于条件的复杂性,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前进也有倒退 B发展仅仅是一种直线式的过程

C发展仅仅是迂回、循环、曲折的过程 D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对困难有足够的估计,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3.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溅。”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是

A.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态和体积B.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C.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发芽,长成禾苗 D.认识由感觉到知觉和表象 5.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C.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D.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6.掌握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是

A.坚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承认新事物中留有旧事物中的因素

C.承认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 D.以继承、批判与创新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7.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运动存在着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科学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C.偶然的联系D.本质的联系

6

8.“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坚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后者则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B.前者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后者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C.前者认为事物内在矛盾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后者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D.前者主张规律是客观的,后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个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1.下列哪些现象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

A.一团和气,与世无争B.敌我双方军队展开激战C.敌中有我,我中有敌D.团结互助的进步集体

12.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13.下列做法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有 A.“解剖麻雀”、抓好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集中优势兵力”、反对“两个拳头打人”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4.列宁说的“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或“个别就是一般”是指 A.个别同一般完全相同(即个别等于一般)B.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一般只有通过个别而存在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1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天地变化,二端而已”B.“自动自休,自峙自流”C.“吁炎吹冷,交错而动”D.“万物莫不有对” 16.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的理论,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B.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的观点

C.没有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作用就会停止的观点D.揭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观点

17.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8.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19.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0. 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以下哪几种情况:(本题为新增知识点对应试题)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B简单的可能性和复杂的可能性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三、辨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2.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规律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经常重复出现。

7

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6.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四、分析题

1.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突出地提了出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5·31”讲话中把“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列,在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把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提了出来,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并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请用发展的原理和认识论的有关原理来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确立,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标志着党的思想路线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并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关系?

2.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对制订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意义。

第四章(1)

一 单项选择题 1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A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B主观对客观的反映C人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因为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5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 诡辩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怀疑论的观点 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二、 不定项选择题 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现为()

A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主题 C真理和价值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E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

A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B相对真理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C它们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表现 D它们之间是不可逾越的 E同一真理的两种性质 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 B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C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D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E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8

10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

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像 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C意志决定一切 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E在科学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辨析题 1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辨证法 12“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2)

一、单项选择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C.实践是人的能动的活动 D.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3.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看,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

A、人类认识世界的有限性和世界发展所无限性的矛盾 B.人类创新意识的逐渐增强和创造能力的逐步提高 C.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D.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越来越高 4.“学而不用,等于不学”。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C.认识与实践同等重要 D.参加实践和看书学习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5.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由于( )

A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D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6.毛泽东指出:“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这说明( ) A.瞎子和聋子是没有认识的 B.人们要获得知识只能通过听和看

C.亲身实践是获得每个知识的唯一途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依赖于实践

7.我国根据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大港、胜利、渤海湾等大油田,成为世界上主要产油国之一。这表明( )

A只要理论指导实践就能取得成功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D不同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同的作用 二、不定项选择

1.下列观点包括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不久虎穴,焉得虎子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使我们获得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标准。”詹姆斯的这段话( ) A认为认识只要在实践获得预期的效果,就是真理 B认为是否对我们有用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C揭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依赖于实践

3.毛泽东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有(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④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⑤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①②③

4.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树立这样的观点:“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知识必须通过能力才能发挥作用,实现学习的目的 D认识要不断深化和发展

5.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 A.认为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 B.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承认了认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D.体现了辩证法中两点论的观点

9

第五章

一 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D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5在知识经济时代()

A知识生产决定物质生产 B物质生产决定知识生产

C知识生产取代了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 D知识生产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6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D产品的质量 7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8在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劳动资料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生产工具系统 B信息传递系统 C自动化控制系统 D能源动力系统 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是()

A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B分配多少 C社会分工 D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 二、 不定项选择题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

A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B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C能够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渗透到生产力要素中形成现实生产力E近代以来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它加速或延缓人类社会的发展

C它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D它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E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E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辨析题 13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 1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四、 分析题 1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六章

一 单项选择题 1经济基础是指()

A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地位 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

A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B相对稳定的因素 C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 D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3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说明 ()

10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C资本主义社会普遍采用大机器生产 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 4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5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 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7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8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表明() A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符合 B上层建筑直接影响了生产力

C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D国家政权成为上层建筑的核心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 不定项选择题 9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是指

A政治上层建筑是经济关系的反映 B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物质性的

C政治上层建筑中包括国家机器等实体因素 D政治上层建筑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E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人的意识形成的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完全适合的 E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1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

A它能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社会形式 B它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它能使技术设备和自然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 D它能使生产力潜力大大发挥出来 E它能使劳动者摆脱剥削和压迫

12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 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层建筑对整个社会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能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上层建筑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14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与它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能否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D是否能帮助它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E能否同有害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现象作斗争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 E囊括了人类社会一切矛盾

11

16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E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 1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 D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矛盾 E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 D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之间的矛盾 E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三、辨析题

19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20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 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分析题

2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七章

一 单项选择题

1“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B改革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

C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惟一途径D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 2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 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3科学活动的最本质特征是()

A对系统、真实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 B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建立理论体系

C促使科学为生产服务,在生产中有所发明 D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发现,不断创新,服从真理

4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生产 B社会制度 C文化教育 D社会意识

5马克思说:“蒸气、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6社会革命发生的深刻的根源是()

A社会出现了经济的、政治的总危机 B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极大提高 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精神 7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改革 D生产力发展 二、 不定项选择题 8“全球问题”实质上()

A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造成的 B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C深刻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D不仅是科技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 E是涉及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的复杂问题 9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 E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12

三、辨析题

10“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 四、分析题

1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全球经济的“纽结效应”会使一个国家发生的变革很快传到其他国家。自由贸易

和投资摧毁了国家之间的围墙,并将影响新世纪国际经济舞台。在这个新的全球市场的法则手册中,只有一条法则:适者生存,伴随世界范围贸易增长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投机。结果。经济的基础将偏离实际生产。而用手指在电脑键盘上一敲,大量投资便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眨眼间完成的。 ——摘自《曼谷日报》3月12日文章《新世纪的趋势和挑战》 材料2

信息将在人、组织和国家之间以一种容易的,简单的方式传播。一个地方的人将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与此同时,这种技术的大量运用将从积极方面影响各个国家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国际社会成员,我们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维护人类在整个新世纪的安全。

资料来源同材料1 材料3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会见泽廖诺格勒的科技人员代表时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运转,那它就不可能有现在;如果没有富有竞争力的科学技术,那它就不会有未来。” 材料4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这就是我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去追赶世界科技的先进潮流。如果不加快我国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时不我待啊!

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知识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相比,有何特点,结合材料1—4加以分析。 (2)根据材料1,2,分析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研究提出了什么新课题? (3)结合材料3,4,简述我国将如何迎接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挑战?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f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