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性解读

更新时间:2023-12-20 07: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性解读

何 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BO一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8)11—0016一08

卢卡奇在反思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道路时,谈到了他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这一理解:“任何

人若幻想靠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广泛深入的认识来一劳永逸地掌握自然和社会的现象,就必然要从生动的

辩证法重新陷入机械的僵化状态,从全面的唯物主义重新陷入唯心主义的片面性。马克思的学说辩证唯

物主义,必须每日每时地在实践中重新领会和掌握。”¨o卢卡奇的这段话相当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学说

的历史性特征。从19世纪末到今天,对人类历史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不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家们以马克思学说为理论框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学说的成果,而马

克思从早年到晚年的主要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 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民族学笔记》等著作的时代价值,也就在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历

史性解读中一页一页地被打开的。马克思学说的这一历史性特征表明,单纯地考据马克思著作的文本,

远不能呈现马克思学说的时代价值,只有结合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著作文

本的创造性解读,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学说中那些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富有历史预见性的思想。

自《资本论》问世以来,《资本论》就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因此,《资本论》的历史命运,就是工人运动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命运。正如阿 尔都塞所说的:“毫无疑问,我们都读过《资本论》,而且仍在继续阅读这部著作。近一个世纪以来,

我们每天都可以透过人类历史的灾难和理想,论战和冲突,透过我们唯一的希望和命运所系的工人运动

的失败和胜利,十分清楚地阅读它。可以说,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纪’,我们从未停止透过那些为我

们阅读《资本论》的人的著作和演说来阅读《资本论》。”旧。鉴于《资本论》的这一历史命运,本文不

采用考据的方法,依次考察已有的阅读《资本论》的著作,而采用历史的方法,选择那些对世界历史

变革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起着转折点作用的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解读加以分析,以揭示马克思的《资

本论》对于人们不断更新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认识的意义。

历史地看,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论》的解读经历

了三

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解读主要是以马克思资本积累的原理来

分析帝国主义现象,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的解读主要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阐发《资本论》的革命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进入了

一个哲学创造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现在。这一时期的解读主要以对《资本论》

结构的分析,反思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开展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

和人的生存状况的总体性批判。本文将分别考察《资本论》在这三个时期的解读,重点分析各个时期

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 一 对资本积累理论的历史性解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仅通过《资本论》阐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基

本原理,而且还集中研究了《资本论》中的资本积累理论,以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

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探讨东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及其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的帝国主义理论。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时,重点以马克思的资本积累

理论为理论框架,是由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

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提出了许多与帝国主义现象分析相关

的理论。首先是市场理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有日益扩大的消费市

场,消费市场的不足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在论述资本主义的消费市场时,马克思区分了国内

市场和国外市场,强调国内市场是主要的,国外市场是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补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 的这一分析,特别是对国外市场的分析,实际上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扩张的内在动力和实现世界扩 张的可能性。其次是资本原始积累理论。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主要讨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是借助国家的强力完成从封建社会

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一理论预示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欧以外的非资本主义

国家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殖民主义理论。马克思讨论殖民主义问题,并不是为了论证殖民地对于西欧资

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性,而是为了论证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说明不论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还是在欧

洲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都是以暴力的方式消灭了“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

制”[3 J,都是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取代先前的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但是,马克思在考察欧洲资本主义

是如何运用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实现对欧洲以外国家的殖民统治时,实际上已经揭示了欧洲资本主义国

家和欧洲以外的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欧洲以外非资本主义国家的

统治是以暴力的手段实现的,因此,欧洲资本主义向欧洲以外非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不只是一种经济的

行为,它同时也是政治的行为。上述分析表明,马克思在提出资本积累理论时,虽然没有使用“帝国

主义”一词,但他以这些理论分析欧洲资本主义扩张的内在动力,说明这种扩张对欧洲以外国家的影

响及其所形成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与欧洲以外的广大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冲突时,就使这

一理论具有了分析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的意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罗莎·卢森堡、考茨基、希法亭、列宁、布哈林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是

以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为理论框架来分析帝国主义现象。罗莎·卢森堡、考茨基、希法亭是第二国际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尽管在对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特点的理解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

是,在对帝国主义时代性质的理解上,他们却持有共同的观点,即都把帝国主义看做是资本主义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量的延伸,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起点。由此出发,他们从西欧资本主义生存条件的向

度解读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强调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资本输出对于帝国主义形成的意义,以此

证明消费不足是西欧资本主义向西欧以外非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原因,而西欧以外的非资本主义国家也

由此作为西欧资本主义的生存条件而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罗莎·卢森

堡的《资本积累论》成就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从总体上看,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包括三

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为研究的出发点,以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国外市场作为帝国主义

经济的主题,以此说明:帝国主义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市场。这就把资本主义的 价值生产、国外市场置于第一的地位,从资本主义生存条件和资本主义危机的向度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

资本积累的特点和本质。

其二,强调资本积累的总体性特征。在罗莎·卢森堡看来,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积累是具有整体

性的历史运动。这种整体性首先表现在资本积累的性质上,即资本积累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资本

主义围绕着追求剩余价值、追求资本的经济活动而展开的包括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历史运动,

因此,政治、国家和意识形态不再是资本积累的外在条件,而是资本积累的一些内在要素。其次,这种

整体性还表现在资本积累的结构上,即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与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共同构成 的,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资本积累的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因而是资本积累中不可缺少的方面,而资

本主义经济形态由于以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为其生存的条件,而成为整体的资本主义。再次,与资本积

累的结构相一致,资本积累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和剩余 价值的生产,这是单纯的经济活动,另一个方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与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生的殖民政

策、国际借贷制度、势力范围政策和战争,等等,这是从经济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整体的社会改造运

动。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资本积累条件的整体性。最后,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社会革命具有整体性。罗

莎·卢森堡断言,资本积累世界扩张的结果是资本主义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矛盾,代之而起的是世界范围

内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这就是社会形态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 转变。 其三,把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看做是资本积累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罗莎·卢森堡认为,在帝

国主义时代,西欧以外的非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西欧资本主义体系绝不是通过单纯的商品交换方式实现

的,而是充满了战争、暴力和掠夺。对非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战争、暴力和掠夺,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实

现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原始积累。这表明,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积累除

丁马克思所定义的以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形式实现的资本积累外,还同时包含着马克思所定义的以暴力

为主要手段的资本原始积累。后者体现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欧以外的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内在联

系。因此,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只是一种外貌,在这个外貌背后,充满

了暴力。这才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前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本质方面。

与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同,列宁和布哈林从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看待帝国

主义现象,认为,帝国主义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危机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列宁由此提出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H o和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并通过对帝国主义

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尤其是对东方被压迫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战争性质的分析,论证了无产阶级

革命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从这一观点出发,列宁和布哈林强调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和资本积累的技术向

度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意义。列宁不同意罗莎·卢森堡把国外市场作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方面,强调国内市

场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对于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外市场只是国内市场

功能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拓展。列宁强调国内市场的主导作用旨在论证: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

可能仅仅作为西欧资本主义的生存环境而存在,它可以借助于民族解放运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

式,像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借助国内市场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帝国主义时代历史 主动性的一方。布哈林区分了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概念,指出世界经济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它

所表达的是生产力、社会分工和生产体系所达到的世界水平,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一个价值概念;资本

主义创造了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却不完全属于资本主义,因为在世界经济中也可以发展、而且必然会产

生出像苏联一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从这一观点出发,布哈林给世界经济下了一个技术性的定义:“世界

经济是全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重要的不是交换和

市场,而是隐藏于交换和市场背后的生产和分工。这样,列宁和布哈林就通过对国内市场和世界经济的

技术性说明,把资本积累定义为一个有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问题,并由此论证:俄国比之西欧国家更

有条件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列宁、布哈林与罗莎·卢森堡、考茨基、希法亭从不同的方面证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

论对于帝国主义现象的分析,是有相当强的解释力度的。罗莎·卢森堡、考茨基、希法亭的研究成果表

明,资本积累理论的价值向度能够合理地解释西欧资本主义的危机状况;而列宁、布哈林的研究成果则 表明,资本主义积累理论的技术向度能够有力地说明东方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和 现实性。

二 对《资本论》哲学观的历史性解读

十月革命的胜利,把人类历史引入了一个革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的历史创造性活动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ew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