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鸟语花香》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4-06 2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鸟语花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常识,认识和欣赏中国写意花鸟画,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生活的热爱。

2. 学习写意花鸟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中国画工具

材料的特点,尝试在宣纸上进行花鸟画练习,训练心手相应的表现能力。

3. 体验中国花鸟画用笔、用墨的方法,理解中国画借景抒情的笔墨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中国画用笔(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散锋)用墨(干湿浓淡——墨分五色)的方法表现花鸟,体验笔墨趣味。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理解笔墨情趣。

三、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辅助课件、国画示范作品、毛笔(大白云、兼毫)、宣纸、毛毡、调色盘、国画颜料等。

学生:毛笔、墨汁、生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魔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四个好朋友——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课件出示)

接下来老师想用他们给大家变个小魔术。看这里——这是一盆清水(用毛笔蘸墨,加到清水中。拿一张空白的宣纸。)注意看——变——神奇吗?几滴墨汁碰到水遇到宣纸就能变出一幅神奇的画作。不过,老师觉得它还有点抽象,再用毛笔给它添画一下。(教师添画一幅简单的花鸟画)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老师特别喜欢的花。自古以来大自然的花草禽鸟,都是画家钟爱的绘画题材。刚刚魔术中的作品就属于中国写意花鸟画。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和欣赏中国写意花鸟画,感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笔墨小热身运动”,提示学生观察笔锋位置、笔杆和黑板的角度,并运用自编儿歌“喝口水,吃点墨,站直了,走一走;摔一下,趴着走;拐个弯,转一圈;玩累了,拖着走;休息好了,蹦蹦跳跳回家了”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水墨画练习。师生共同探索并交流中锋、

侧锋、逆锋、拖锋、散锋运笔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跟随老师的引导,采用游戏的方式,自主探究水墨画运笔用墨的技法技巧。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学重点轻易得到掌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2、学生观察思考:

大家再看这五种点线,有浓的,有淡的,有干的,有湿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加水)对了,加水可以变淡。关于墨,也能分成五色。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3、水墨大碰撞游戏。

运用各种笔法,各种墨法,在宣纸上玩一次水墨大碰撞的游戏。(可以尝试碰撞出一朵简单的花)

(设计意图)让学生跟随老师的引导,采用游戏的方式,自主探究水墨画运笔用墨的技法技巧。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学重点轻易得到掌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4、欣赏大师作品(小组讨论,用笔,用墨)

大家水墨碰撞的很快乐,大家想不想看看绘画大师们怎样运用变化丰富的笔墨技巧,使一幅幅花鸟画充满了生机和情趣的?让我们一起欣赏大师作品。

5、视频欣赏(教师示范)

刚刚我们体验学习了写意花鸟画的用笔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接下来,请同学欣赏老师老师画的《菊花。看看老师是怎样用笔,怎样用墨,怎样用色来表现的。

6、欣赏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4、5、6 教学环节紧紧围绕“美”这个关键字,通过欣赏国画大家的作品,在运笔用墨、画面意境等方面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对水墨艺术有更加清晰的感受,能明白画面的美是怎样形成的,又能在

自己的练习中借用这些方法来表现美。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解决学生练习过程中眼高手低的问题,很多学生第一次作花鸟画,因此教学目的不在于他们画出一副像模像样的作品,而是能放开手脚大胆体会。

(三)自主表现阶段

作业实践:运用所学的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和技巧,尝试画一幅简单的花鸟画。

要求:

1、合理运用点、线、面造型;

2、画面墨、色处理适宜;

3、构思新颖,有独创性;趣味性。

(四)展示与讲评阶段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创作感受,其他学生从用笔、用墨、用色方面,以及花、鸟的特征方面,画面意境等方面点评。教师宜用激励性评价肯定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课堂表现。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夯实本课的重难点。

(五)总结拓展阶段

学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这一节课老师只是带大家小小领略了一番,今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画的春天走向世界,让世界充满中国味的鸟语花香。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渗透德育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ev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