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网络时代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李小宁)

更新时间:2023-12-29 05: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李小宁)

我们青少年学生是家庭的宝贝,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家庭幸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但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决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许多人在网络面前迷失方向,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我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深感忧虑及责任重大,现在就网络发展给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网络发展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信息社会区别于工业社会的特征,可以从生产过程、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对人才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传播等方面来审视。互联网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不仅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而且带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互联网具有内容丰富、可选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大众传媒,其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学生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电脑,即可方便地获得大量信息,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互联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二、网络发展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网络信息扩张,中学德育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和不良异质文化的侵袭和干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其网络优势,大肆进行网络信息扩张,倾销他们的政治思想、民主、自由和人权等观点,处于发展中的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辨识能力差,缺乏抵御力,在网络漫游时,易受到这些信息的渗透和毒害。

网络色情信息的传播容易引发中学生性暴力、性侵犯逐年上升。在无以计数的网络信息中,黄色信息对充满好奇心且又自制力尚不够强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温柔的陷阱”。根据相关报道,我国每年15万青少年犯罪都与不良文化影响有关,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过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络,青少年犯罪的手段绝大多数是模仿网络内容。

1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容易导致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从而引发人格障碍。心理学家荣格说: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戴着各种各样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的作用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公开展示的一面,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在网上即使你不是人,也没有人知道。”沉湎在网络里的人们,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数字化空间往往会图一时之快而撕去“人格面具”,这样就与现实社会的需求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反差。另外,由于过分沉醉于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形成了当今社会的宅男宅女,长期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就可能导致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养成欺诈心理。于是,不少沉湎网络的中学生成为了只懂得操纵键盘,控制鼠标的“冷血人”,他们人机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却混乱,严重的甚至无法正确地认知客观世界。

网络行为的隐蔽性,将导致中学生不当行为增多。网络操作具有隐蔽性,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中学生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没有了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和社会道德等去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人们的各种真实信息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八旬老汉可以将自己打扮成妙龄少女;温文尔雅的人在网上可能变成只大灰狼。”我们现有的用以消除道德规范和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制裁等种种道德法律手段,在网络上却很难有理想的约束力。

三、网络时代如何实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社会的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特征,决定了网络道德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出现了大量的道德流失现象。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

积极开展中学生“网德”教育,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网络是中学生人际互动的新空间,在互动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网络道德规范。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学生网络道德感弱化倾向明显,有的聊天室充斥污言秽语,

2

变得象“公共厕所”,有的人散布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等等。这种状况表明,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加强中学生“网德”教育,已经是中学德育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实现中学德育手段网络化。德育手段网络化的意义,就是建立德育和传输系统、通信系统组成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图像、动画等形式的德育信息达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激励、调控的目的。和以往的德育手段相比,网络化的德育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一是德育时空变化的优势,24小时内几乎都可以上网吸取各种信息,这为学校德育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拓展了时间上的更加广阔的范围。由于网络没有了地理空间上界限,学校的“围墙”概念将逐渐消失,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其次是德育效率变化的优势。多媒体网络技术集文字、数据、声音、图像为一体,可以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其德育知识的感知,德育情感的体验都是传统的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再次,实现德育手段网络化将提高中学生利用网络科技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网络化的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操作自己的电脑,自由地选择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多个网络和多种信息,自由地获取不同的道德观念,再转化为道德实践。显然,在网络化的自我教育中,中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他们利用不同于以往媒体的网络传播信息的广、多、快的特性来提高自己在网络时代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当然,需真正发挥网络化德育手段的优越性,还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建设好符合中学生特有的年龄心理特征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站,以打赢“争夺眼球的战争”。

建全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上反动、黄色、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清理,要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中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学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邪扶正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完成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

3

宣传网络道德,推动道德自律。网民既可能是政治污染、信息污染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是政治污染、信息污染的制造者、传播者。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说明书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我们要教育学生遵守网上行为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引导中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要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作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员,并能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推进社会实践,扩大中学生个体的人际交往,加强情感交流。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个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的思想品德也不断完善。人不是机器,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与人、与社会的不断互动中才能发展属于人的一切特征。这就要求中学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转变观念,理解中学生,做中学生的朋友,与中学生多接触,多交往,并鼓励和推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进社会,走进人群,走进自然,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

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实现依法治网。思想品德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个特殊的接受过程。从根本上来看,中学生思想上存在着许多矛盾,可塑性大。各种网上不良信息将可能成为中学生不良思想品德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因此,就必须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监督网民的上网行为,对经常上网寻找不健康内容的“网虫”,监督机构要及时提出警告,使上网的人意识到他的不健康行为正受到监视,从而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监督,一些所谓的管理部门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所以成立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是我国进入网络时代后中学德育教育所必需的。

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作为负责任的德育工作者,我们的最好态度就是坦然接受,自觉研究,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学德育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创中学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eq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