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项目环评问题讨论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9 01:34: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目录

1 交通运输项目有关法律法规摘要 ................................................................................... 1 1.1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定 ........................................................................... 1 1.2 技术规范与标准 ....................................................................................................... 7 1.3 项目技术文件及有关附件 ....................................................................................... 8 1.4 相关规划 ................................................................................................................... 9 2 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要点(简要介绍) ..................................................................... 10 2.1 项目政策性与合理性 ............................................................................................. 10 2.2 工程组成完全 ......................................................................................................... 10 2.3 重点工程明确 ......................................................................................................... 10 2.4 全过程分析 ............................................................................................................. 10 2.5 工艺过程分析 ......................................................................................................... 11 2.6 污染源分析 ............................................................................................................. 11 2.7 因地性分析 ............................................................................................................. 11 2.8 风险分析等 ............................................................................................................. 11 3 临时工程--沥青、灰土、混凝土、乳化沥青 .............................................................. 12 3.1 典型路面结构 ......................................................................................................... 12 3.2 临时工程--沥青拌合站 ........................................................................................... 12 3.2.1 建筑沥青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 13 3.2.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 14 3.2.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 14 3.2.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14 3.3 临时工程--稳定土拌合站 ....................................................................................... 14 3.4 临时工程--乳化沥青 ............................................................................................... 16 3.5 临时工程--混凝土拌合站 ....................................................................................... 16 3.5.1 主要生产工艺 .................................................................................................. 17 3.5.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 17 3.5.3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18 3.5.4 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18 3.5.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 18

2013.04 1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4 临时工程--土石方工程及取、弃土场 .......................................................................... 19

4.1.1 取弃土场复核 .................................................................................................. 19 4.1.2 取土场选址复核的原则 .................................................................................. 19 4.1.3 弃渣场选址复核原则 ...................................................................................... 19 5 取弃土场--水土保持 ...................................................................................................... 21

5.1.1 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 21 5.1.2 具体到公路项目 .............................................................................................. 21 5.1.3 取弃土场水土保持分阶段防治 ...................................................................... 23 5.1.4 取土施工要求及组织管理 .............................................................................. 23 5.1.5 取土场临时防护措施 ...................................................................................... 23 5.1.6 取土场排水工程 .............................................................................................. 23 5.1.7 植物措施 .......................................................................................................... 23 5.1.8 土地整治 .......................................................................................................... 23 5.1.9 取土场后期利用方向规划及防治原则 .......................................................... 24 5.1.10 渣场防止区水土保持措施 ............................................................................ 24 6 临时工程--施工便道 ...................................................................................................... 26

6.1.1 施工便道建设要求 .......................................................................................... 26 6.1.2 施工便道标准 .................................................................................................. 26 6.1.3 施工便道养护 .................................................................................................. 27 6.1.4 施工方案 .......................................................................................................... 28 6.1.5 施工便道工艺流程及主要产污环节 .............................................................. 29 6.1.6 环境保护措施 .................................................................................................. 30 6.1.7 施工便道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32 7 临时工程--预制场和施工营地设置特点 ...................................................................... 33 7.1 预制场设置特点 ..................................................................................................... 33 7.2 预制场厂址选择 ..................................................................................................... 33 7.2.1 方便预制施工、方便吊梁需要 ...................................................................... 33 7.2.2 交通便利,顺畅 .............................................................................................. 33 7.2.3 原材料供应 ...................................................................................................... 33 7.2.4 公用工程 .......................................................................................................... 33

2013.04 2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7.2.5 地质条件,排水畅通 ...................................................................................... 34 7.2.6 预制场的合理面积 .......................................................................................... 34 7.3 预制场施工环境影响分析 ..................................................................................... 34 7.3.1 预制场施工工艺流程 ...................................................................................... 35 7.3.2 预制场施工环境影响特点及分析 .................................................................. 36 7.4 预制场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 37 7.4.1 施工期空气控制措施 ...................................................................................... 37 7.4.2 施工期水控制措施 .......................................................................................... 37 7.4.3 施工期噪声控制措施 ...................................................................................... 37 7.4.4 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 37 7.5 施工营地环境影响特点及分析 ............................................................................. 37 7.5.1 水环境影响特点及分析 .................................................................................. 37 7.5.2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特点及分析 ...................................................................... 38 7.5.3 生态环境影响特点及分析 .............................................................................. 38 7.6 临时工程--施工营地设置特点 ............................................................................... 38 7.7 施工营地环境保护措施 ......................................................................................... 38 7.7.1 施工期水控制措施 .......................................................................................... 38 7.7.2 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 38 7.7.3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 38 8 重点工程--桥涵工程 ...................................................................................................... 39 8.1 桥涵及分类 ............................................................................................................. 39 8.2 桥梁施工工序及施工工艺 ..................................................................................... 40 8.3 桥涵施工时间及工艺方案 ..................................................................................... 42 8.4 桥涵工程临时工程建设 ......................................................................................... 42 8.5 桥涵工程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 42 8.6 环境保护措施 ......................................................................................................... 43 8.6.1 水土保持措施 .................................................................................................. 43 8.6.2 桥涵工程水土保持分区防治 .......................................................................... 43 8.6.3 施工期噪声控制措施 ...................................................................................... 44 8.6.4 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 44

2013.04 3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8.6.5 环境空气污染防止措施 .................................................................................. 45 8.6.6 固体废物 .......................................................................................................... 45 8.6.7 风险减缓措施和对策 ...................................................................................... 46 9 重点工程--桥梁施工技术 .............................................................................................. 48 9.1 总则 ......................................................................................................................... 48 9.2 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 ............................................................................................. 48 9.2.1 施工准备 .......................................................................................................... 48 9.2.2 施工测量 .......................................................................................................... 48 9.3 明挖地基 ................................................................................................................. 48 9.3.1 基坑 .................................................................................................................. 48 9.3.2 围堰 .................................................................................................................. 49 9.3.3 挖基和排水 ...................................................................................................... 49 9.4 就地灌注桩基础 ..................................................................................................... 49 9.4.1 钻孔灌注桩 ...................................................................................................... 49 9.4.2 挖孔灌注桩 ...................................................................................................... 50 9.4.3 沉管灌注桩 ...................................................................................................... 50 9.5 沉入桩基础 ............................................................................................................. 50 9.5.1 一般规定 .......................................................................................................... 51 9.5.2 水上沉桩 .......................................................................................................... 51 9.6 管柱基础 ................................................................................................................. 52 9.6.1 一般规定 .......................................................................................................... 52 9.6.2 管柱的制作、存放和运输 .............................................................................. 52 9.6.3 管柱下沉导向设备的制作、拼装、浮运及就位 .......................................... 52 9.6.4 管柱下沉与钻岩 .............................................................................................. 52 9.6.5 管柱内清孔 ...................................................................................................... 52 9.6.6 管柱内水下混凝土灌注 .................................................................................. 52 9.7 沉井基础 ................................................................................................................. 53 9.8 模板、拱架和支架 ................................................................................................. 54 9.9 钢筋 ......................................................................................................................... 54 9.10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 ........................................................................................... 54

2013.04 4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9.10.1 配制混凝土用的材料 .................................................................................... 54 9.10.2 混凝土的配合比 ............................................................................................ 55 9.10.3 混凝土的拌制 ................................................................................................ 55 9.10.4 混凝土的运输 ................................................................................................ 55 9.10.5 混凝土的浇筑 ................................................................................................ 56 9.10.6 装配式构件预制 ............................................................................................ 56 9.10.7 混凝土的养护 ................................................................................................ 56 9.11 预应力混凝土 ....................................................................................................... 56 9.11.1 材料 ................................................................................................................ 56 9.11.2 预应力钢材加工 ............................................................................................ 56 9.11.3 混凝土浇筑 .................................................................................................... 56 9.12 砌体 ....................................................................................................................... 56 9.13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及砌体冬季施工 ................................... 57 9.13.1 混凝土的运输及浇筑 .................................................................................... 57 9.13.2 混凝土的养护 ................................................................................................ 57 9.14 装配式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桥安装 ....................................... 57 9.15 钢桥 ....................................................................................................................... 57 9.16 吊桥和斜张桥 ....................................................................................................... 58 9.17 木桥 ....................................................................................................................... 58 9.18 涵洞 ....................................................................................................................... 58 10 典型特大桥施工工艺流程 ........................................................................................... 59 10.1 桥涵预制件施工工艺 ........................................................................................... 61 10.1.1 混凝土的拌制和运输 .................................................................................... 61 10.1.2 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拆模 ............................................................................ 61 10.1.3 工字梁预制 .................................................................................................... 62 10.2 桥涵施工 ............................................................................................................... 62 10.3 临时工程 ............................................................................................................... 63 11 典型案例--特大桥对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分析 ............................ 64 11.1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64 11.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 64

2013.04 5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11.1.2 自然条件 ........................................................................................................ 64 11.1.3 功能分区 ........................................................................................................ 66 11.1.4 野生生物 ........................................................................................................ 67 11.1.5 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 69 11.2 拟建工程与保护区关系 ....................................................................................... 69 11.3 特大桥拟建场址植物资源现状 ........................................................................... 70 11.4 特大桥拟建场址处野生动物现状 ....................................................................... 71 11.5 路线经过区域黄河湿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生活习性调查 ............................... 73 11.6 黄河特大桥桥型 ................................................................................................... 78 11.7 黄河特大桥占地 ................................................................................................... 78 11.8 黄河特大桥施工工艺流程(略) ....................................................................... 78 11.9 施工期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78 11.9.1 声环境影响分析 ............................................................................................ 78 11.9.2 水环境影响分析 ............................................................................................ 80 11.9.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81 11.9.4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 82 11.10 运营期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83 11.10.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83 11.10.2 生境阻隔影响分析 ...................................................................................... 84 11.10.3 夜间灯光影响分析 ...................................................................................... 84 11.10.4 声环境影响分析 .......................................................................................... 84 11.10.5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 85 11.10.6 水环境影响分析 .......................................................................................... 85 11.11 生态保护措施 ..................................................................................................... 85 11.11.1 施工期 .......................................................................................................... 85 11.11.2 营运期 .......................................................................................................... 87 11.12 生态保护工程投资 ............................................................................................. 87 11.12.1 新增基本建设投资 ...................................................................................... 87 11.12.2 项目运行费 .................................................................................................. 88 11.13 结论 ..................................................................................................................... 89

2013.04 6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12 隧道工程 ....................................................................................................................... 90 12.1 隧道及分类 ........................................................................................................... 90 12.2 隧道施工工艺 ....................................................................................................... 91 12.2.1 新奥法 ............................................................................................................ 91 12.2.2 矿山法 ............................................................................................................ 93 12.2.3 明挖法 ............................................................................................................ 96 12.2.4 盾构法 ............................................................................................................ 98 12.2.5 沉埋法 .......................................................................................................... 100 12.3 隧道施工方案选择原则 ..................................................................................... 102 12.4 隧道施工环境影响特征 ..................................................................................... 103 12.4.1 隧道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 103 12.4.2 隧道工程环境影响 ...................................................................................... 106 12.5 环境保护措施 ..................................................................................................... 110 12.5.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措施) .............................................. 110 12.5.2 施工期噪声控制措施 .................................................................................. 113 12.5.3 施工期水控制措施 ...................................................................................... 114 12.5.4 施工期空气控制措施 .................................................................................. 115 12.5.5 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 116 12.5.6 施工期文物保护措施 .................................................................................. 116 12.5.7 施工期风险控制措施 .................................................................................. 117 12.6 隧道工程环评环境影响分析及环保措施提出的要点 ..................................... 119 12.6.1 环境影响分析 .............................................................................................. 119 12.6.2 环保措施 ...................................................................................................... 120

2013.04 7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1 交通运输项目有关法律法规摘要 1.1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定

1.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 1.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2008年6月1日); 1.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 1.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 1.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修改);

1.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二次修正)》(2004年8月28日施行);

第十二条 公路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编制,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其他方式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协调。

第十三条 公路建设用地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当年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

第二十七条 公路建设使用土地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公路建设应当贯彻切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第三十条 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应当符合依法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要求。

第四十一条 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山坡、荒地,由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水土保持。 第四十二条 公路绿化工作,由公路管理机构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组织实施。

1.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43号令);

第二十一条 因公路修建、养护需要,在空地、荒山、河流、滩涂取土采石,应当征得县(市)人民政府同意。在上述地点取土采石不得影响附近建筑物和水利、电力、通讯设施以及农田水土保持。

1.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09年6月13日施行);

第二十二条:公路建设用地,应当本着节省土地、少占良田的原则,做到“全面规划,充分利用,合理安排”。

第二十四条:公路设计、施工应当尽量适应地形变化,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对自然地貌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通过名胜古迹和自然保护区的公路,应当注意与周围环境、天然景观的协调。严禁损坏历史文物。

第二十五条:新建、改建公路应当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分工,同时修建公路防护、排水、养护、绿化、交通工程、环境保护等设施,高速公路还应当同时修建监控、营运、服务、救护等设施。

1.1.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2013.04 1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1.1.1.11 《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3年第5号);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对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实行分类管理。未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交通建设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不予审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

第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交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经交通环境保护机构审核,并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九条 涉及水土保持的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必须有水土保持方案。

第十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条的规定,需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交通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必须事先经同级交通主管部门预审。

1.1.1.12 《关于交通行业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交环发[2004]457

号);

“在制定交通发展规划时,通过规避各类保护区、水源地等环境制约性因素,预防和解决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城镇发展规划,以及其他行业规划之间的矛盾,使交通规划更加科学和完善。避免造成工程上或环境上的重大损失,促进交通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从而保证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道、省道公路网规划,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需在规划报告中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

1.1.1.13 《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184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在组织编制或修编国、省道公路网规划时,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按照上述要求,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公路网规划,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公路网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交通主管部门不予预审,环保主管部门不予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公路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经批准的公路网规划。建设单位必须依规定的程序,在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核准项目前,编制完成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交通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环保主管部门审批,发展改革部门不予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核准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新建公路项目,应当避免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依法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确需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机关同意。

公路工程建设应当尽量少占耕地、林地和草地,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或补偿。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有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方案。

要严格控制路基、桥涵、隧道、立交等永久占地数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上跨式服务区。尽量减少施工道路、场地等临时占地,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和砂石料场,因地制宜做好土地恢复和景观绿化设计。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建设应尽可能顺应地形地貌,采用低路基形式。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要合理运用路线平纵指标,增加桥梁、隧道比例,做好路基土石方平衡,防止因大填大挖

2013.04 2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加剧水土流失。

可能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公路项目,应当采取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生境条件。可能阻断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应当根据动物迁徙规律、生态习性设置通道或通行桥,避免造成生境岛屿化。可能影响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应优先采取工程避让措施,必要时进行异地保护。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应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规范导则进行,并结合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线位不确定性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噪声污染措施。初步设计阶段,应当依据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落实防治噪声污染的措施及投资概算。经过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的路段,应通过优化路线设计方案、使用低噪路面结构等进行源头控制,采取搬迁、建筑物功能置换、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加强交通管控等措施进行防治,减轻公路交通噪声污染影响,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严格控制公路两侧噪声敏感建筑物的规划和建设,防止产生新的噪声超标问题。

公路建设应特别重视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路线设计时,应尽量绕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范危险化学品运输带来的环境风险,对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二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在确保安全和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在桥梁上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设置沉淀池,对发生污染事故后的桥面径流进行处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公路建设应在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确保符合有关环保要求。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时,应当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将环保投资纳入工程概算。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制定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实施方案,并提交交通、环保主管部门,在施工招标文件、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将工程环境监理纳入工程监理,定期向环保、交通主管部门提交工程环境监理报告。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合同中的环保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各级交通和环保主管部门应加强公路建设、运行过程中的环保监督管理,必要时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1.1.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1994年10月9日发布);

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因科学研究需要必须进入的,应事先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入国家级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事先要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其申请和活动计划;

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等活动。

自然保护区未分区的,按照条例中有关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规定管理。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可分为省、市和县级。

第三十二条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1.1.1.15 《关于规范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通知》(林护发〔2008〕161号)

一、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必须严格控制缩小自然保护区范围和核心区、缓冲区范围。特别是近几年晋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得再次进行调整,省级

2013.04 3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以下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也需严格控制。

四、遵守程序。确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保护管理需要,必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的,按照行业管理的要求,必须经国家林业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评审通过后上报国务院,不得直接上报国务院。如确因极特殊情况需直接上报国务院的,也必须事先征得我局同意。五、申报程序和时间安排:(一)每年8月底前,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报送预评估材料到我局保护司,材料内容包括拟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更名的相关情况。(二)预评估评审后,我局保护司将通知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通过预评估的保护区名单,相关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于次年1月31日前将正式的申报材料上报我局保护司。(三)全国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委员会对正式上报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由我局于3月底之前上报国务院。

1.1.1.16 《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

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1999]177号)。

三、强化穿越自然保护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经国家批准的交通、水利水电重点建设项目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必需穿越自然保护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时,应对自然保护区的内部功能区划或者范围、界线进行适当调整。

功能区划的调整方案,须经所涉及的相应级别农、林、水、地质矿产和海洋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自然保护区的撤销及性质、范围、界线的调整或者改变,应由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批准。若上述调整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产生重大影响,经专家论证表明已失去其保护价值的,应通过异地建设不少于原保护区面积的新的自然保护区给予补偿。上述调整、变更的报批必须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前完成。

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与审批制度。承担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必须具备自然保护专业方面的技术力量;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要设专章或专题报告,对所涉及的自然保护区现状作出评价,对因项目所造成的自然保护区结构与功能、保护对象的影响与保护价值的弯化作出预测,提出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并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论证。凡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除按现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分工管理外,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方管理的项目(洛吉),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必须事先征得国家环保总局的同意。涉及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方管理项目,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建设但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有影响的项目,在批复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前须经该自然保护区相应级别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1.1.1.1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国务院

批复,国函[2002]5号);

1.1.1.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准,1989年1

月14日林业部、农业部第1号令发布);

1.1.1.1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 1.1.1.20 《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30号); 1.1.1.21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关于2013年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晋升、面积及功能区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护自函[2013]21号);

2013.04 4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1.1.1.22 《关于印发的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

的函》(环办函[2012]400号);

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需要而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的,应当提交该项目的立项依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及相关协议等材料或复印件,详细说明范围或功能区调整区域内所涉及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安置情况,以及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方案。

1.1.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第六条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国家、省、县三级划分,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可以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

第十四条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指目前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度较大,但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的区域。要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防止乱砍滥伐,同时搞好局部严重水土流失地方的综合治理工作。

二、重点监督区。指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比较集中、频繁,损坏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危害后果较为严重的区域。以上地区要突出搞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因采煤和开采金属或非金属矿产、修路、办厂等生产建设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原有水土流失地方进行综合治理。

三、重点治理区。指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以上地区要实施以改造坡耕地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搞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增加植被面积。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植被,防止乱砍滥伐。因地制宜地治理开发“四荒”资源。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执法管理工作,对违反法规法律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1.1.1.24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第257号令);

1.1.1.2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 1.1.1.2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 1.1.1.27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年11月);

1.1.1.28 《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9月19日,国务院令第474号); 1.1.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年1月29日);

森林法中将森林分为防护林(防护为目的)、用材林(生产木材)、经济林(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药材等)、薪炭林(生产燃料)、特种用途林(国防、环保、实验、风景、纪念等)五种。

进行勘察、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征用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1.1.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3年12月11日,林业部第3号

令);

2013.04 5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1.1.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3年7月1日实施);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其他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因特殊情况需进行建设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征得上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保单位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才可实施。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或拆除的,应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省级文物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

1.1.1.32 《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2003]5号令); 1.1.1.33 《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UNESCO);

1.1.1.34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年5月4日,地质矿产部令第21号); 1.1.1.35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年11月14日,文化部第41号令); 1.1.1.36 《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环发[2004]24号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1.1.37 《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

[2004]164号文,交通部);

认真勘察、仔细计算,合理调配土石方,在经济运距内充分利用移挖作填,严格控制土石方工程量。应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并尽量不占用农田,将取、弃土和改地、造田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采用符合技术标准的工业废料、建筑废渣填筑路基,减少取土用地。

高速公路应根据交通量大小、路段长度、地形条件、社会服务需要,选择适当地点设置服务区,并合理确定服务区的功能和规模。尽量利用废弃地、荒山和坡地,或结合弃土场设置,原则上不得占用农田。

项目施工招标时,应将耕地保护的有关条款列入招标文件,并严格执行。合同段划分要以能够合理调配土石方,减少取、弃土数量和临时用地数量为原则;项目实施中要合理利用所占耕地地表的耕作层,用于重新造地;要合理设置取土坑和弃土场,取土坑和弃土场的施工防护要符合要求,防止水土流失。

施工单位要严格控制临时用地数量,施工便道、各种料场、预制场要根据工程进度统筹考虑,尽可能设置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或利用荒坡、废弃地解决,不得占用农田。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农田,项目完工后临时用地要按照合同条款要求认真恢复。

1.1.1.38 《关于开展交通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通知》(交环发[2004]314号文,交通部); 1.1.1.39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44号令); 1.1.1.40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交通部2005年第9号令); 1.1.1.41 《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5月1日); 1.1.1.42 《河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9月24日);

2013.04 6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一)非法将耕地变为非耕地;(二)建窑、建房、建坟或者擅自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三)毁坏水利设施;(四)擅自砍伐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五)排放具有污染性的废水、废气、废渣;(六)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

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基本农田。国家和省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占用单位应当按照《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标准缴纳有关费用,并在占用后的半年内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1.1.1.43 《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1999年7月1日); 1.1.1.44 《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1999年9月24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用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等;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建设占地涉及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办理农转审批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农转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由占用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缴纳耕地开垦费。

1.1.1.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五十七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第五十八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五十九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第六十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1.1.1.46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的通

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豫政办[2007]125号);

1.2 技术规范与标准

1.2.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2.1-93); 1.2.1.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 1.2.1.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

2013.04 7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1.2.1.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1.2.1.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1.2.1.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1.2.1.7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1.2.1.8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2.1.9 《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噪声有关问题通知》

(环发[2003]94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的规定,当公路、铁路(含轻轨)建设路线通过1类标准适用区时,道路红线外50米内执行4类标准,50米之外执行1类标准;当公路、铁路(含轻轨)建设路线通过2类标准适用区时,道路红线外35米内执行4类标准,35米之外执行2类标准;当公路、铁路(含轻轨)建设路线通过3类标准适用区时,道路红线外25米内执行4类标准,25米之外执行3类标准。

对于交通项目评价范围内有学校、医院(疗养院、敬老院)等特殊敏感建筑时,要按室外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执行。即:当公路、铁路(含轻轨)建设路线通过1类标准适用区时,道路红线外50米内特殊敏感建筑室外执行上述标准,50米之外执行1类标准;建设路线通过2类标准适用区时,道路红线外35米内特殊敏感建筑室外执行上述标准,35米之外执行2类标准;建设路线通过3类标准适用区时,特殊敏感建筑室外执行上述标准。除学校、医院(疗养院、敬老院)等特殊敏感建筑之外的非敏感地点,仍应当按受声点所在的噪声适用区位置执行相应的噪声质量标准。

1.2.1.10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中华人民共和国

交通部)。

1.3 项目技术文件及有关附件

1.3.1.1 《S233斗武线山西交界至武陟县城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合同》; 1.3.1.2 《S233斗武线山西交界至武陟县城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

(焦作市公路局,2011年8月)(附件1);

1.3.1.3 《S233斗武线山西交界至武陟县城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洛阳市公

路规划勘察设计院,2011年8月);

1.3.1.4 《焦作市国土资源局关于S233斗武线山西交界至武陟县城段改建工程项目

用地的意见》(焦作市国土资源局,2011年9月2日)(附件2);

1.3.1.5 《关于S233斗武线山西交界至武陟县城段改建工程选址的规划意见》(修武

县城乡规划管理局,2011年8月26日)(附件3);

1.3.1.6 《关于S233斗武线山西交界至武陟县城段改建工程选址的规划意见》(武陟

县城乡规划管理局,2011年8月26日)(附件4);

2013.04 8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1.3.1.7 《关于S233斗武线山西交界至武陟县城段改建工程环评执行标准的意见》

(焦作市环保局,焦环评函[2011]074号,2011年9月14日)(附件5);

1.3.1.8 《焦作市林业局关于S233斗武线山西交界至武陟县城段改建工程穿越太行

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的复函》(焦林文[2011]53号,2011年8月30日)(附件6);

1.3.1.9 《关于建设S233斗武线的意见》(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11年8

月26日)(附件7);

1.3.1.10 《关于对S233斗武线改建工程施工废弃物进行填埋意见的答复》(焦作市城

市垃圾处置管理站,2011年8月26日)(附件8);

1.3.1.11 《关于同意接收斗武线改造建设废弃垃圾的意见》(修武县绿源垃圾处理有

限公司,2011年9月27日)(附件9);

1.3.1.12 《S233斗武线山西交界至武陟县城段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焦作

市水利勘测设计院,2011年9月);

1.4 相关规划

1.4.1.1 《云台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河南省林勘院,1991年12月); 1.4.1.2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河南省地质调查院,2003年); 1.4.1.3 《河南省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修订本)》(河南省林业

规划设计院,2004年7月);

1.4.1.4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焦作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11月);

1.4.1.5 《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1.4.1.6 《修武县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0)》; 1.4.1.7 《武陟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2013.04 9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2 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要点(简要介绍)

工程分析要点:工程分析应该遵循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的技术原则。 国家已经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标准、规范,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要求都有了较为明确规定,在开展工程分析时,应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去剖析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

公路项目是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 2.1 项目政策性与合理性

项目首先要分析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如公路线路不能通过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公路线路不能经过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

山岭区公路项目应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山区公路建设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意见》(交公路发[2005]441号)的精神,对填方高度大于20m的路基、挖深大于30m的路堑进行分析,原则上比选采用桥隧方案,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2 工程组成完全

把所有工程活动都纳入分析中,一般工程组成有主体工程(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排水防护、路线交叉、连接线等)、临时工程(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站场、取弃土场)、辅助工程(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区)和环保工程,且施工期和营运期影响各不相同。 2.3 重点工程明确

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工程,应作为重点的工程分析对象,明确其名称、位置、规模、建设方案、施工方案和营运方式等。

重点工程的确定应结合环境因素。

例如: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建特大桥工程对自然保护区鸟类等生态因子影响应做为环评重点。

例如:黄土地区的公路隧道一般对地下水影响不大,而对于广西等地喀斯特岩溶区公路隧道,对地下水影响应做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因子进行研究。 2.4 全过程分析

公路项目包括规划设计期、施工期和运营期。 规划设计期主要关注选址选线、方案合理性等问题。 施工期影响主要是生态环境影响和景观影响等。

2013.04 10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运营期影响主要是声环境影响、生态阻隔与分隔等,必须做全过程分析。 2.5 工艺过程分析

不同施工工艺,环境影响差别非常大。

例如:隧道大开挖和新奥法、盾构法施工影响不同。 2.6 污染源分析

污染物类型、源强、排放方式和纳污环境。

例如:服务区锅炉、餐饮、洗车废水、生活污水等。 2.7 因地性分析

工程分析要考虑所处位置和周边环境因素。

例如:服务区所在位置不同洗车废水、生活污水产生量差异很大。 2.8 风险分析等

公路项目经过敏感路段,主要水域,概率很小,却往往是审批关注的一个重点。

2013.04 11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3 临时工程--沥青、灰土、混凝土、乳化沥青

预制场、拌合站(沥青拌合站(包括乳化沥青)、混凝土拌合站、稳定土拌合站、)、取弃土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是施工期分析的重点。 3.1 典型路面结构

典型路面结构

序号 1 2 3 4 5 6 结构层 上面层 下面层 封层 基层 底基层 垫层 结构类型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 乳化沥青下封层 5%水泥粉煤灰碎石 5%水泥粉煤灰碎石 3.5%水泥粉煤灰碎石 总厚度 厚度(cm) 4 6 0.6 17 17 17 61 3.2 临时工程--沥青拌合站

铺路用沥青主要由碎石料、粉料与沥青混和拌制而成。

一般单位产品各原料用量分别为:碎石料940kg/t建筑沥青、粉料20.8kg/t建筑沥青、沥青40kg/t建筑沥青。

沥青拌和站

沥青拌合站一般流程可分为沥青预处理和碎石料预处理,而后进入拌和楼与粉料搅拌后即为成品。

2013.04 12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碎石料皮带输送燃气粉尘烟尘、NOx、SO2噪声干燥滚筒碎石料计量粉料计量拌 和 楼出 料成品仓外运沥青计量B[a]P导热油保温沥青锅 炉燃气烟尘、NOx、SO2

建筑沥青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流程图

沥青预处理流程:沥青原料进厂时一般为液体沥青,由专用沥青运输车将沥青通过密闭管道输送入沥青储罐,使用导热油炉将沥青间接加热,使其温度保持在150℃~160℃。生产时,沥青按一定比例由沥青泵输入拌和楼内与碎石料混合并进行拌和。

碎石料预处理流程:用铲车将不同规格的碎石料装入各料仓中,计量后落入皮带输送机上,通过皮带输送系统送入干燥滚筒中。为使沥青混合料不至于因过快冷却而带来运输上的不便,碎石料在进入搅拌楼前需经干燥滚筒热处理。干燥滚筒一般用重油作燃料加热碎石料使其干燥加热,加热后的碎石料计量后进入拌和楼进行搅拌。

进入拌和楼搅拌的还有粉料(主要成份为石粉),粉料通过提升机、计量后进入拌和楼。进入拌和楼的沥青、碎石料、粉料经搅拌后得到成品建筑沥青。整个拌合生产工艺在密闭系统中进行,经搅拌后的成品出料进入成品仓,放料口为半敞开式,产品装入运输车辆外运,生产出料过程为间断式。

沥青拌合站主要废气污染源有:干燥滚筒废气、锅炉废气、沥青烟废气、皮带输送系统无组织粉尘等。 3.2.1 建筑沥青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干燥滚筒废气:建筑沥青原料碎石料在干燥滚筒内加热烘干,滚筒在转动过程中使骨料受热均匀,加热的燃料为天然气或重油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含烟尘、SO2、NOX的废气。采用机械排风系统将干燥滚筒废气及拌和楼提升机产生的粉尘集气后一并引入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排气筒排放。

锅炉废气:有机热载体加热炉加热导热油,用导热油将沥青间接加热,使沥青保温至150℃~160℃。锅炉的燃料为天然气、煤或重油,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烟尘、SO2、NOX的废气。

2013.04 13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沥青烟废气:沥青烟是指石油沥青及沥青制品生产中排放的液态烃类有机颗粒物质和少量气态烃类物质,以烃类混合物为主要成份,多为多环烃类物质,其中以B[a]P为代表物质。当温度达到150℃左右时沥青会散发出少量含B[a]P的废气。一般生产过程中沥青从输送到搅拌全部在密闭管道和设施中进行,B[a]P主要是在成品出料过程中产生,理论上每t沥青产生的B[a]P量为0.096g。可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对收集的沥青烟气进行净化处理,成品出料口处上集气装置,将沥青烟集气后经活性炭净化处理,处理达标后排气筒外排。可满足GB16297-1996表2中B[a]P相关要求。

皮带输送系统无组织粉尘:建筑沥青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皮带输送系统输送原料,可采用密闭廊道减少无组织粉尘的排放。

原料堆场污染源:根据GB4915-2004的要求,新建生产线的物料贮存场所应当封闭,以减少无组织粉尘的排放。 3.2.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各类运输车辆定期清洗,产生含SS的清洗废水,用沉淀池收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

3.2.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固体废物为原料贮存、输送、上下料、提升过程中散落产生的废碎石料、粉料、沉淀池废渣、废导热油及废活性炭等。散落的碎石料、粉料等收集后返回生产系统回用;沉淀池废渣定期清掏,用于路基施工;废导热油及废活性炭等定期由厂家回收,全部综合利用。 3.2.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高噪声的设备主要为干燥滚筒、搅拌机、提升机、水泵、各种风机及乳化沥青设备中的各种输送泵等。在设备选型中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并通过合理布置、置于室内、基础减震、距离衰减等措施减轻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3 临时工程--稳定土拌合站

稳定土拌合为物理过程,生产时首先将各种原料:碎石料、粉料、粉煤灰、水泥等采用电脑控制计量配送,从而保证稳定土的品质,另配置一定比例的水,进入搅拌机混合搅拌而成,之后将产品装入混凝土车,送建筑工地。

一般稳定土原料用量为:碎石料700kg/t稳定土、粉料80.8kg/t稳定土、水泥50kg/t稳定土、粉煤灰100kg/t稳定土、水60.8kg/t稳定土。

稳定土主要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流程图详见下图。

2013.04 14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碎石料计 量粉 料计 量水 槽计 量粉尘粉尘水泥筒仓计 量粉煤灰筒仓计 量粉尘皮带输送搅 拌 机皮带输送成 品 仓外运噪声、粉尘粉尘 稳定土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流程图

稳定土生产线的主要废气污染源有:水泥筒仓废气、搅拌机粉尘、皮带输送系统无组织粉尘等。另外原料堆场会产生无组织粉尘。

筒仓废气:水泥、粉煤灰以压缩空气吹入立式筒仓中,辅以螺旋输送机给水泥秤供料,各生产工序均采用电脑集中控制,各原料的输送、计量、投料等方式均为封闭式,水泥、粉煤灰在吹入筒仓时仓顶呼吸孔需要排气,在仓顶排气时有含粉尘的废气产生。每个筒仓内部自带一台滤筒式仓顶除尘器,除尘器位于筒仓上部,除尘器内部有滤网滤芯以提高收尘效率,将含有粉尘的筒仓废气经滤筒式仓顶除尘器处理后由仓顶排气口排放。

过程均在密闭的搅拌器中进行,在进料口会有少量无组织粉尘排放。

搅拌机无组织粉尘:稳定土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搅拌机对原料进行搅拌,整个生产

皮带输送系统无组织粉尘:稳定土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皮带输送系统输送原料,在输送过程中存在少量粉尘无组织排放。

要求采用密闭廊道减少无组织粉尘的排放。

2013.04 15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3.4 临时工程--乳化沥青

乳化沥青用于建筑沥青与稳定土的中间粘合层。

作为建筑沥青的附属产品,其生产工艺相对比较简单,所有工序均在密闭的容器及管道中进行。生产时首先将各种原料:乳化剂、沥青、水等计量后通过原料泵输送至配料罐中;然后将原料打入反应釜中,通过调节齿轮泵的转速,在反应釜中对沥青、乳化剂与水进行机械搅拌乳化;经过机械的作用,沥青以细小的微滴状态分散于含有乳化剂的水溶液中,形成水包油的乳化沥青;最后将产品导入成品罐中暂存,外运建筑工地。乳化沥青在生产过程中无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物产生,各类输送泵产生轻微噪声影响。

一般每t产品各原料用量分别为:沥青150kg/t乳化沥青、乳化剂100kg/t乳化沥青、水750kg/t乳化沥青。

乳化沥青主要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流程图详见图3。

乳化剂计 量沥 青计 量水计 量配 料 罐反 应 釜(齿轮搅拌泵)噪声成 品 罐外运 乳化沥青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流程图

3.5 临时工程--混凝土拌合站

混凝土主要用于修路及建筑行业,生产工艺相对比较简单,所有工序均为物理过程。外购的碎石料、砂子暂存于骨料仓;粉煤灰、水泥则以压缩空气吹入立式筒仓暂存;水、减水剂分别贮存于水槽中。

2013.04 16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混凝土拌和站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单位产品各原料用量分别为:碎石料1160kg/m3商砼、砂子660kg/m3商砼、水泥344kg/m3商砼、粉煤灰52kg/m3商砼、水184kg/m3商砼、减水剂0.02kg/m3商砼。 3.5.1 主要生产工艺

生产时将碎石料、砂子、粉煤灰、水泥等各种原料采用电脑控制计量配送,从而保证商砼的品质。其中碎石料、砂子以皮带输送的方式进入搅拌机;粉煤灰、水泥辅以螺旋输送机输送供料方式直接送入搅拌机;另配置一定比例的水及少量减水剂,进入搅拌机混合搅拌而成,之后将产品装入混凝土车,送建筑工地。

商砼主要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流程图详见下图。

粉尘粉尘碎石料计 量砂 子计 量粉煤灰筒仓水泥筒仓计 量计 量粉尘皮带输送螺旋输送水减水剂计 量搅 拌 机计 量出 料 口装车外运噪声、粉尘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流程图

3.5.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主要废气污染源有水泥筒仓废气、粉煤灰筒仓废气、搅拌机无组织粉尘、皮带输送系统无组织粉尘等,另外原料堆场会产生无组织粉尘。

2013.04 17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筒仓废气:水泥(粉煤灰)以压缩空气吹入立式筒仓中,辅以螺旋输送机给水泥(粉煤灰)秤供料,项目各生产工序均采用电脑集中控制,各水泥(粉煤灰)原料的输送、计量、投料等方式均为封闭式,水泥(粉煤灰)在吹入筒仓时仓顶呼吸孔需要排气,在仓顶排气时有含粉尘的废气产生。立式仓筒仓内部自带一台滤筒式仓顶除尘器,除尘器位于筒仓上部,除尘器内部有滤网滤芯以提高收尘效率,将含有粉尘的筒仓废气经除尘器处理后由仓顶排气口排放。

搅拌机无组织粉尘:商砼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搅拌机对原料进行搅拌,整个生产过程均在密闭的搅拌机中进行,搅拌机位于搅拌楼中,在进料口会有少量无组织粉尘排放。

皮带输送系统无组织粉尘:碎石料、砂子采用皮带输送系统输送原料,在输送过程中存在少量粉尘无组织排放,采用密闭廊道以减少无组织粉尘的排放。

原料堆场污染源:原料堆场堆存有碎石料、砂子等生产原料,分区堆存。堆场粒径较小的砂粒、灰土在风力作用下起尘,对区域环境空气造成污染,属于无组织粉尘排放。根据《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04)的要求,新建生产线的物料贮存场所应当封闭,以减少无组织粉尘的排放。 3.5.3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车辆清洗废水:各类运输车辆、自卸车辆、挖掘车辆、装载车辆等每天冲洗1次,清洗水经沉淀后循环使用。废水经三级沉淀后上清液用于车辆冲洗循环使用,不外排,只需定期加水以弥补损失。沉淀渣定期清掏,贮存于暂存池中,暂存池与沉淀池连接,产生的少量渗滤液经地槽流入沉淀池中处理,整个系统无废水排放。 3.5.4 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拌合站高噪声设备主要为搅拌机、提升机、水泵等,各设备均设置在搅拌楼内,经采取置于室内、建筑物隔声、基础减振等措施。 3.5.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散落原料:生产过程中原料的贮存、输送、上下料时会散落碎石料、粉料等,散落的原料返回原料系统生产回用。沉淀池渣:沉淀池渣,定期清掏,可用于路基施工。

2013.04 18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4 临时工程--土石方工程及取、弃土场

公路建设的土石方工程量往往体现项目的建设难度,山岭地区一般土石方量大,工程艰巨,而平微区土石方工程量小,工程难度相对较小。

在设计和施工中一般要求尽可能做到挖填平衡,以减少弃土或取土数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当不能做到纵向平衡调运时,需要设置取土场和弃土场。

取土场的位置及数量应满足土质、工程量、服务范围的要求;弃土场的位置及数量应满足工程弃方量及服务范围的要求。同时必须满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的要求。

4.1.1 取弃土场复核

公路工程在“工可研究”阶段对取土场的位置进行初步规划;初步设计将对取土场的位置进行设计。

环评中尽量引用最近的设计成果,对取土场选址提出复核意见:是否需要对取土场进行合并或移址,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4.1.2 取土场选址复核的原则

为了充分体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设计原则,取土场设置应注意: ① 合法性。不能设置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条文中明令禁止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取土场应节约农田,不占或少占耕地。取土场是临时用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禁止临时占地占用基本农田。 ② 敏感目标影响。不设在影响敏感目标的地方,如影响景观、严重影响人群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地方等。从交通便利、方便运输角度来选址。

③ 资源影响。不占压水源(井、泉)、高产或特产耕地、林木资源、矿产资源等重要资源处。工程取土场选择应减少对农用地、林地破坏,尽量选择荒地取土;在山区公路,经常可以用泥石流堆积体做为取料场;旧路改造项目,应优先选择原公路弃渣作为取料场。 ④ 安全性影响。不能置于崩塌滑坡危险地、泥石流易发地、行洪河道、河滩湿地、水土流失严重、不稳定陡坡等环境风险大的地段。取土应选择在远离路基的安全区域,避免造成安全隐患。 ⑤ 可恢复性。因取弃土场设置造成的影响应能够逐步减轻和恢复,植被可恢复或重建,景观可改善,不应造成永久的、不可恢复的人工破坏印记。取土后应及时平整,必要时采取覆盖等措施。

⑥ 公路工程取土应遵循分段集中原则,进行优化设计,做到既经济合理又注重水土保持。

4.1.3 弃渣场选址复核原则

弃渣场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①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区;②禁止选择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禁止占用河道、沟渠等;③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④应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和地表水域;⑤应不占或少占农田、林地、

2013.04 19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草地,尽量选在对行洪汇水没有影响的天然荒沟;弃渣场少占用耕地良田;⑥应选在距离公路较近、运输方便的地区,以减少修筑施工便道产生的环境影响。⑦弃渣场不能设在洪水通道;⑧应具有足够大的容量,且易于防护;⑨尽量不在视线所及范围内选址;⑩利用立交匝道内盆地弃渣。

2013.04 20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5 取弃土场--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5.1.1 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可分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管理措施。

工程措施:①拦渣工程,如拦渣坝、拦渣墙、拦渣堤、尾矿坝等;②护坡工程,如削坡开级、植物护坡、砌石护坡、喷浆护坡、综合措施护坡等;③土地整治工程,如回填整平、覆土等;④防洪排水工程,如防洪坝、排洪渠、排洪涵洞、防洪堤、护岸护滩等;⑤防风固沙工程,如沙障、化学固沙等;⑥泥石流防治工程等。

生物治理措施可分为:①考虑农业利用,即恢复为农田②考虑土地生产力的恢复和培植③根据具体条件,考虑土地综合的、合理的、高效的利用,并根据土地和利用方向,主要功能,配备必要的配套措施。

5.1.2 具体到公路项目

分析评价公路建设项目中既有的边坡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水保效益。主要是指以下工程:

1)拦渣工程(拦渣墙、拦渣堤、滚水坝、拦水土埂等);

2)护坡工程(边坡平台、工程防护、植物护坡、综合护坡工程等); 3)绿化工程(分隔带绿化、路侧绿化、互通立交区绿化、服务区绿化、取、弃土场绿化等);

4)复垦工程(取、弃土(渣)场的复垦、临时占地的复垦、取土场(坑)改蓄水池或鱼塘工程等);

5)沿溪线的河道治理工程(治理长度、工程量等);

6)排水工程(截水沟、急流槽、边沟、排水沟、路面径流蓄水池与蒸发池等); 7)分离式路基与半旱桥工程(减少开挖面积、减少弃土(渣)数量);

2013.04 21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拦渣坝 削坡开级

喷浆护坡 综合措施护坡

综合措施护坡 砌石护坡

截水沟 急流槽

2013.04 22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挡渣墙与排水沟 浆砌石护坡

5.1.3 取弃土场水土保持分阶段防治

取土工程——取土前:截、排水沟,表土剥离、临时措施及防护等;取土期间:施工组织管理、临时措施;取土后:场地整治、覆土、削坡开级、护坡及植物措施。 5.1.4 取土施工要求及组织管理

公路施工过程,严格按照设计中划定的取土场进行取土采料,禁止随处乱挖滥掘。②取土场开挖坡度适当放缓便于安全和生态恢复,对开挖软弱面、裸露土质边坡进行防护。③坡地取土时,在开挖面上方外5m设截水沟,两侧设置排水沟,将施工期将水排至下游,保证料场正常开采,防止水土流失。 5.1.5 取土场临时防护措施

取土场在进行取土之前,首先应剥离表层熟土。剥离的表土在取土场角落平地集中堆放,并用编织袋临时防护,以便取土场后期整治过程中覆土使用;料场开采废料也应该集中堆放,应与表层剥离属兔分别堆放。 5.1.6 取土场排水工程

根据取土场上游汇水面积,一般周边截、排水沟的断面采用梯形断面设计,断面尺寸为:底深各40cm,边坡1:1,截排沟采用浆砌石修筑。边坡平台横向排水沟参照弃渣场边坡横向排水沟设计,可采用浆砌石修筑。 5.1.7 植物措施

植被恢复草种选择。取土场植被恢复用草应考虑边坡绿化和场地绿化的需要,采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相结合,进行植物防护和恢复。最好选择应是覆盖度高,可以尽快满足水保防护要求的品种。 5.1.8 土地整治

取土结束后,为了使损毁的土地恢复到可以开发利用状态,需要采取削坡、平整、

2013.04 23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改造、覆土等土地整治措施。

削坡:取土场边坡坡度不大于1:1。如果边坡大于10米,可设计平台、排水沟。 平整:根据地块的大小和平整程度,沿等高线方向标识地埂线,分块将平地和边坡整平。

覆土:对整平后的土地均匀覆盖种植土,厚度根据土地恢复方向、下部土层厚度、肥力和质地等确定,一般在30cm左右。部分场地有时采用挖坑穴栽,对种植坑进行覆土。

坡面绿化:采用常用的人工种植、挂网喷混等坡面绿化技术,或在边坡下脚及边坡平台种植上攀下垂类攀缘植物对边坡形成覆盖,以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 5.1.9 取土场后期利用方向规划及防治原则

取土场是临时用地,取土结束后,原则上应恢复土地利用原状。一方面尽量恢复或优化土地利用状况,另一方面需要采取工程或绿化防护措施。 5.1.10 渣场防止区水土保持措施

弃渣工程——弃渣前:排水工程(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沉砂池等);拦渣工程(挡渣墙);临时工程(表土剥离、临时堆置及防护、场地平整)。弃渣期间:组织管理、弃渣踏实、临时措施等。弃渣结束:场地整治(开级、整平、覆土等);植被恢复(破面种草、平台种草等);工程措施(干、浆砌石护坡,破面排水等)。

5.1.10.1 弃渣场分类 弃渣场选址一般可以分成两类。

河谷类弃渣场:位于河谷区域,它的特点是弃土渣体在发生水土流失或失事后会直接进入河道,威胁或危害河流生态环境及沿河建筑物和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中拦沟型渣场、临河型渣场和谷坡型渣场又各有特点。

非河谷类渣场:弃渣位于河谷以外区域,弃渣体的水土流失或垮塌仅威胁周边小局部环境。

5.1.10.2 弃渣堆放要求和施工期临时工程措施

出渣严格按指定的渣场集中堆放,不得沿途、沿河或沿沟随意倾倒。

必须先将渣场占地范围内的表层耕植土先行剥离,与路基工程剥离运来的表土集中堆放于渣场的一个角落,待堆渣完成后在回填覆土,尽量恢复原地貌景观,以避免土壤养分流失。表土堆积处可以装土编织袋临时挡护,防护措施同取土场。

2013.04 24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如果渣场用于农耕,则需要全面复垦土地;如果考虑石渣场难以农耕,则需因地制宜用于绿化,一般采用局部覆土方式:先铺一层黏土,碾压密实,形成防渗层,再填表土。农耕保证有效土层厚度25cm~40cm,植草地覆土厚15cm~30cm,植树穴局部回填土40cm~50cm。

5.1.10.3 永久性工程防护措施

弃渣在堆放时呈松散堆积状态,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渣体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滑坡、塌方等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堆渣时应严格按照渣场规划要求控制堆渣顺序,分层分级堆渣,保证渣体有一定碾压,杜绝在弃渣期间因弃渣不当造成的渣体高陡边坡;要保证渣体有合理的边坡角度,充分利用渣体自身稳定性来维持渣体稳定;设置顺畅的排水体系,通过渣体四周及渣体内部排水设施,保证各渣场小流域范围内设计洪水安全排出;若渣场位于河滩上,以不影响行洪为首要条件,应堆放在设计洪水位以上。

5.1.10.4 挡渣墙结构布置

所有渣场坡脚均设挡渣墙,主要起到以下作用:防止渣体滑动,维护坡脚稳定;反滤渣体渗水,防止发生管涌;提高渣体起坡点高程,增加渣场容量。

山区公路弃渣多为石质和土石混合渣体,挡渣墙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可采用M10浆砌石重力式结构。浆砌石挡渣墙与地基结合良好,整体稳定性好,可靠度高,耐久性好,断面小,工程量小。挡渣墙设计断面为墙顶宽0.6m,外坡1:0.45,内坡1:0.3,墙体高度不大于6.0m。

5.1.10.5 挡渣墙排水设计

渣场排水是否通畅对渣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在挡渣墙墙角及墙顶、渣体马道及周边设置排水沟,一般采用梯形断面,局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及穿越渣体段选用矩形截面。排水沟纵坡1%,汇集渣体表面雨水,引至渣体周边排水沟,再排至渣体下游。

浆砌石挡渣墙后设反滤层;墙体设置排水孔,常规的设计排水孔直径100mm,垂直方向从墙顶向下每隔1.5m布置一排,排水空水平间距10m。

2013.04 25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6 临时工程--施工便道

在道路修桥施工过程,为保证原道路的畅通,需新建临时便道或便桥,以方便交通,被称为施工便道。 6.1.1 施工便道建设要求

施工便道要满足使用,少占耕地,节省投资,永临结合,注重环保。

主干线路贯通便道按照正式施工程序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减少后期维护费用和确保物流畅通。便道尽量减少红线以外征地,施工标准按照四级公路标准执行。具体如下:

①施工现场的道路应保证畅通,并与现场的存放场、仓库、施工设备等位置相协调,满足施工车辆的行车速度、密度、载重量等要求。

②便道、便桥宜利用永久性道路和桥梁,若新修施工便道应尽可能建在永久征地范围内。

③施工便道分为主(干)线和支线,施工主干道线尽可能地靠近路段各主要架子队,引入线以直达用料地点为原则,施工便道应与相邻便道衔接。

④应尽量避免与既有铁路路线、公路平面交叉。便道干线不宜占用路基,特殊路段必要时可考虑短期占用路基,但应采取短期临时过渡性措施,尽量缓解干扰。 6.1.2 施工便道标准

①宽度:要求便道干线5m宽,支线3.5m宽,特殊地段可适当降低宽度要求增加会车台处理,但不得低于干线3.5m宽,支线2.5m宽,在临壑地段,应适当加宽路面,以确保行车安全。在需要设置会车台的路段按照每200m设置一处,会车台处路段宽度不得小于6m,长度不小于10m,且有明显标识。

②坡度 :一般情况下不得大于8%,极困难条件下不得大于10%。 ③转弯半径:一般情况下不得小于20m,极困难条件下不得小于15m。 ④路基:新建路基必须经过分层碾压,以满足施工车辆运输要求。对于特殊地段,务必进行换填或加固处理。

⑤路面:一般地段按照泥结碎石路面处理,特殊路段的路基必须进行换填处理,再进行泥结碎石路面施工,确保泥碎石路面行车风雨无阻。在与省道连接处和各标段项目部驻地门口采用混凝土路面,以防止车辆进入省道或项目部污染道路及场地。

⑥挡护:靠近沟壑一侧必须修建挡护工程,包括挡土墙(填方段)和防撞墩,防

2013.04 26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撞墩采用混凝土浇筑,黄黑色油漆竖向标识(黄黑间距25cm),在挖方段靠近易滑坡体侧要设置上浆砌片石挡护,高度不小于1m,勾横平竖直的阳缝。

⑦水沟:排水沟根据地形设置,宽度和深度不小于50cm,根据地形每100m左右将排水沟中水流通过路面下暗沟引至沟壑一侧排走,引入沟壑时注意水土保持,不得冲刷农田,暗沟采用埋设混凝土预制管的方法通过路面。

⑧标识:便道全程必须悬挂或立警示、指示标志,标志标识制作要求按照国家交通安全标识标准。标识标志包括:转弯警示、急坡警示、落石警示、会车台指示、桥梁指示、整里程标识、分叉路口指示、工地驻地指示、限高、限重、限速标志牌等,严禁非施工车辆、非作业人员进入施工便道;施工便道与既有道路联通处、交叉处、变向处等位置设置明显标注,标石牌满足夜间视觉要求;尤其对于临近水坑、池塘、便道急弯、陡坡地段等应设置防护措施及相应的警示标识。

⑧便桥:便桥就结构按照实际情况组专门设计,承载负荷必须满足运输要求,便桥基础必须落到稳定坚实的基岩上,可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墩台,便桥高度不低于上年度最高洪水位,桥面采用混凝土桥面,桥面两侧设1m高防撞护栏,栏杆颜色标准统一,均采用黄黑色油漆竖向标识(黄黑间距25cm)。便桥施工必须先行上报设计及施工方案。 6.1.3 施工便道养护

为保证施工便道的正常使用,各施工标段要组织组专门的养护队伍,配备必要的机械、工具和材料,对施工便道进行养护,在便道两侧每隔一段距离堆放一定数量的砂砾用于填补坑洼,做到经常对路面进行整修,保证路面平坦直顺,路况完好,确保无坑洼、无落石,排水畅通,定时清扫,洒水抑尘。

2013.04 27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图9 典型施工便道标准断面和会车平台平面图

6.1.4 施工方案

施工便道施工方案可参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CF-80/1-2004)制定。

修筑施工便道前应清除表层的杂草、淤泥有机土、种植土及松土层,便道采用分层填筑的施工方法,首先填筑挤淤层(通常约55cm),经过碾压无明显沉陷后再分三层逐层向上填筑填料(通常总厚度约75cm),每层填筑后均采用振动压路机反复碾压密实,施工顺序为顺路线方向依次向前推进,最后铺压石屑封面(通常约5cm)。路面碾压遍数不得小于4遍,通常平整度不得大于30mm,路面压实度不得小于80%。

便道车道宽度、总厚度不得低于规定尺寸(见图1-3标准断面图),保证便道路堤边缘有足够压实度,最后在红线侧开挖排水沟(常为50(底)×50(高)cm梯形排水沟),设3%排水坡度,横坡误差小于±0.5%,两边1:2放坡,排水沟通向天然河流或水塘,沟底标高必须高出天然水沟正常水位至少0.5m。

施工便道的施工流程应严格按照图10的工序流程执行,且严格遵循分段验收和“三检”制度,对便道线路任何一处,都必须逐步按工序流程施工,且前道工序必须经施工监理等专人验收同意后才能转入下道工序。

2013.04 28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图10施工便道工艺流程图

6.1.5 施工便道工艺流程及主要产污环节

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施工便道,投资较低,一般不采取路面硬化措施,其防护薄弱,是水土流失较为敏感的工程单元。

施工便道在利用原有乡间小路的同时也会占用一些新的土地,造成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施工便道等级低,道路运营过程带来的诸如扬尘等环境问题将会对道路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与此同时,施工便道对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和地表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创造条件,尤其是当遇到暴雨或大风时由于雨水冲刷将使新开辟的施工便道产生一定量的水土流失。

具体见表8和图11。

2013.04 29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表8 施工便道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环节 工程内容 主要环境影响 环评重点 ? 材料运输影响沿线环境空气,影气、声、占响植物叶面,声环境 临时工程 施工便道 选址、操作、防污 ? 施工便道开筑造成水土流失,毁地、生态环境 坏植被,分割生态系统

扬尘、废渣、噪声、

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 噪声、二次扬尘

施工便道设计 地表清理、植被清除 材料运输

工程行为 图11 典型施工便道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图

6.1.6 环境保护措施

6.1.6.1 施工便道临时占地控制

公路建设中施工道路“临时占地”并不临时,不少土地变成了永久占地或永久性废地,造成不可恢复性,施工便道占地控制主要措施是:施工便道临时占地应纳入设计和管理(环评的工程分析中需搞清和阐明),并应像对待公路方案的永久占地一样,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评价。

6.1.6.2 施工道路选址(线)和设计原则

施工便道的选址(线)应遵循这样的原则:选址考虑是否可以今后用于地方道路,从而一举两得;选址应易复垦、易治理、易进行植被恢复;少占用耕地,少破坏植被;避绕不良地质;避免出现大的挖方边坡等。一是需符合法规要求,防止破坏法定保护的土地;二是须按照事后恢复的功能(如恢复为建设用地或农用地),选择用地类型和用地方式,临时用地不允许变成废弃土地和难利用土地。因此,施工道路(临时占地最大者)的选线修建和规格要求,应充分考虑环保和土地保护要求。事后除对当地社区有交通运输意义而交由地方管理的以外,其他占地都应采取措施恢复耕作或恢复植被。

施工便道考虑运输车辆交错会车,宽度常为7m。应提醒建设单位,最好施工便道宽度限于5m,并可以在200~300m纵向设一局部加宽段,长50m,减少占地及引发的水土流失。

6.1.6.3 施工便道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施工便道,尤其是山岭重丘区中设置的施工便道应严格规划其路线走向,以减少植被破坏和生态影响为首要原则,尽量利用现有道路,若无现成道路可利用,则应严格控制施工道路修筑边界,尤其是在草原地区须严格规定施工活动范围,禁止机动车辆随意行驶破坏草原,禁止一切不必要的破坏植被的行为。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施工便道临时占地的原有土地施工功能或交由地方管理部门继续利用等。

6.1.6.4 施工前期预防性水土保持措施

2013.04 30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施工便道临时用地的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在施工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新的施工便道开辟应选择适当的位置,施工中应注意水土流失的防护;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其采取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等水土保持措施,具体见表9:

表9 施工便道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工程类型 施工便道 类型 依托现有 新辟 工程行为及主要环境措施 —— 新辟施工便道—排水、植被恢复或治理后交当地使用 备注 ①施工期防护及管理措施

施工便道表层耕植土剥离后,临时有序堆放。开辟施工过程中新产生的废渣必须及时清除,运至弃渣场统一进行处置。

由于施工便道一般不做硬化处理,易于应降雨击溅或径流冲刷作用而造成路面土壤的侵蚀,因此,施工便道线形应具有一定的曲率,避免出现较长的顺直线路,以降低地表径流下泄的速度。同时,施工期间应做好施工便道的防、排水措施,如临时土质边沟(必要时需铺砌石块以减少边沟和沟岸土壤的冲刷)等。

除此以外,为防止施工期间施工车辆随意碾压、破坏原地表植被和增加水土流失,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规定行车通道,避免破坏施工便道沿线的植被和生态。

②后期治理措施

对于需要进行植被恢复或复耕的施工便道占地,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其进行分级分块处理,使每小块土地呈水平或1~2%的倒坡,地块的大小视原施工便道的纵坡的大小而定,每个地块的边缘应修建一条挡水土埂,最后覆土。

6.1.6.5 施工期噪声控制措施

施工便道的噪声防治措施可分别从规划、声源、传播途径等方面采取措施。

①合理安排施工便道线路,尽可能远离居民点。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对于在200m范围内有居民等敏感点的施工便道,建议以控制车辆运行时间为主要措施,尤其是以夜间(22:00~06:00)为主要控制时段,避免在学生考试期间施工等。③采取噪声控制措施。施工道路两侧噪声不能满足标准要求时,应积极采取围挡措施;条件允许情况下改换低噪声施工车辆,或加强车辆的保养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提高司机的素质,使其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经过敏感点附近禁鸣。④详细说明道路车辆行驶规定的具体内容。施工车辆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

具体见表10。

表10 施工便道噪声控制措施

分类 规划控制 序号 1 名称 施工道路选择 主要内容和作用 避开敏感点,增加距离,降低噪声 采取措施的阶段 可研、设计、施工 2013.04 31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2 声源控制 3 4 5 传播途径 6 优化施工时段 限制高噪声车辆运行 避免超速行驶;限速行驶 重要敏感点设置禁鸣 加隔声围挡 减少敏感点附近夜间施工作业时间 降低声源噪声 降低单车辐射噪声 降低单车辐射噪声 改变声传播路径 施工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 在上述措施中,规划控制措施是应优先考虑的,只有在无法通过避免噪声影响时才采取其他的噪声控制措施。

6.1.6.6 施工期空气控制措施 ?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①合理设置施工便道,尽量避让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和集中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空气敏感点。②新建的施工便道不得设置在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等敏感区。

?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①水泥、砂和石灰等易洒落散装物料在运输过程中,应加强管理,采取遮盖措施,以减少扬尘。②若公路建设利用粉煤灰,应尽量采用袋装、罐装或湿装湿运,避免粉煤灰扬尘对沿线环境空气造成严重影响。③施工便道应及时洒水,抑制扬尘。

6.1.7 施工便道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①对于利用现有的施工便道。合理安排车辆运行时段,避免在集镇、学校放学等高峰期通行,引起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等不良影响。②及时修复因施工损坏的地方道路,确保通行安全。③所有施工机械、车辆必须有专职司机并持证上岗。

2013.04 32 —SCIVIC— 交通运输项目探讨(张松安2013年4月)

7 临时工程--预制场和施工营地设置特点 7.1 预制场设置特点

预制场是指建筑工程制备混凝土或各种建筑构件如:梁,板,柱等时,加工成型后直接运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

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大型预制场主要是为了解决桥梁工程预应力砼梁的施工。

7.2 预制场厂址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7.2.1 方便预制施工、方便吊梁需要

架梁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因此,场地内梁台的布置要规划合理。既要方便预制过程中砼施工的方便,还要使张拉过程中张拉机具有较好的停放位置。一般,在施工过程经常采用梁横向成排,排距大小间隔,既要满足砼运输车的通行又要满足吊梁需要;纵向成行,行距一般较大,要满足吊梁时移梁可能采用的方案等若干因素。一般墩台较低的桥梁,桥侧的路基上及方便吊装的地方均是梁场的选址佳地。

桥梁和隧道施工过程预制场的设置一般会优先考虑场地接近架桥处,如桥梁预制场会尽量考虑选用一端桥台处路基先成型后作预制场,不仅地质情况较好,使得从预制厂到吊装的过程更方便,还可以减少存梁、运梁距离。若放在桥下进行预制,需要考虑将梁吊上桥面这一过程。 7.2.2 交通便利,顺畅

预制场最好选在交通便利的交通主干线附近,便于组织管理和协调施工的位置,供应半径不宜小于20公里,不仅方便原材料的运进,也方便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的运出。

7.2.3 原材料供应

预制结构件一般体积大,需要大量的材料,原材料供应矛盾十分突出,并且对粗、细骨料还有活性的限制,因此,选址建场时都必须充分考虑料源是否丰富、稳定,运距长短以及交通运输是否便利等。 7.2.4 公用工程

7.2.4.1 用水

预制场用水量较大,需要解决饮用水和施工用水问题,选址前要调查附近水源和水质。预制场附近如果有水井,可以直接利用;预制场附近如有河水且没有污染,可以用作施工用水。

2013.04 33 —SCIVIC—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e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