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5月份冲刺专题测试卷(共5套)教师版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24 07: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届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高三语文(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密封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宠物猫——占领都市圈与互联网

在进化与人工培育繁殖过程中,家猫的面部特征相比野猫更加圆润,拥有更圆的脸型、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嘴。这种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始的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因此很久之前,即使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人们也心甘情愿养猫。

最早的“猫奴”还要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徳在游览埃及时曾记述说:“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如果谁家宅子不慎发生火灾,主人通常先抢救家里的猫。”他甚至记录了赫赫有名的“培琉喜阿姆之战”中埃及人失利的原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国王冈比斯为了征服埃及,率领大军,骑在骆驼背上穿越90千米的沙漠,来到埃及的前哨站培琉喜阿姆,在那里与埃及军队遭遇,但后者竞因波斯人盾牌上画的圣猫像而不愿进行反击。”

我国唐宋时期,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爱猫者也大有人在。诗文书画中,猫嬉闹花间月下的身影常常可见。想得到一只猫不是件容易事,得用盐和茶叶来换,如宋代曾几的《乞猫》:“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青蒻裏盐仍襄茗,烦君为致小於菟。”得到猫以

此卷只装订不

后,也要费心照料,给予其他家畜完全不同的级别待遇,如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今天,世界上家猫的数量是家犬的三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猫人。究其原因,一是猫的活动领域相比狗要小得多,很多家猫对于常年独处一室悠然自得,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出门。二是猫若即若离的神游性格并不像狗那样需要主人陪伴。猫与主人的关系如同一个低要求的房客,既可以满足主人的情感陪伴,又不用其负担陪伴压力。因此不少人都选择了养猫。

猫的热度甚至延伸到了工作场所: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喜欢将养猫作为公司福利的一部分,如同下午茶放松员工的神经,加班夜晚的“猫咪精神鼓励员”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独特企业文化。养多只猫于店中,供客人就餐时观赏逗摸的猫咖啡和猫餐厅也同样火爆。

2014年,互联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接受采访,当被问到网络最出乎他意料的应用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小猫”。

猫比狗的面部肌肉少,能做出的表情也少。“面瘫”的表情也许琢磨不透,但在互联网时代的表情包里,却能随意被加上对话,作为人类对于自身情绪的某种表达。猫曾为其招致杀身之祸的性格,如今却帮助其打了一个翻身仗,一跃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大“赢家”。在英国,每天上传到互联网的自拍照片是140万张,而上传的猫咪照片却有380万张。人们喜爱在网上用猫来社交,因此诞生了许多流量不低于明星的“网红猫”,即使不养猫,年轻人也喜欢交流分享猫咪图片与视频,将这种对猫的喜爱方式称为“云吸猫”。

(摘编自2018年《新华文摘》第22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养猫,主要是因为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

B.将可爱猫咪的相关视频、图片发布在互联网上获取巨大的流量,这个产业叫“云吸猫”。 C.“生荣死哀”这个词用来形容古埃及家猫的生活再合适不过,无论王室还是平民,对死去家猫都要予以哀悼。

D.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现代人无处宣泄的情感焦虑,不少人选择养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主要是因为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强加因果,由原文可知,主要原因是家猫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始的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

B项,对“云吸猫”概念理解有误,由原文“年轻人喜欢交流分享猫咪图片与视频,将这种对猫的喜爱方式称为‘云吸猫’”。D项,“现代人无处宣泄的情感焦虑”于文无据。故选C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全方位展示了猫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的处境。

B.文章在对猫和狗的对比论证中言之凿凿地说明了猫更受都市人宠爱的原因。

C.文章引用曾几的《乞猫》和陆游的《赠猫》主要是为了彰显猫通人性,可差遣,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D.文章先提出问題,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猫是互联网最大的赢家,层次分明。 【答案】B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A项,“全方位展示了猫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的处境”以偏概全。文章先论述了古埃及、我国唐宋时期猫的现状,然后才论述了互联网时代猫的处境。C项,论据分析错误,“曾几的《乞猫》和陆游的《赠猫》主要是为了彰显猫通人性……”不正确,陆游的诗表达的是诗人把猫请回了家,就是希望能消灭老鼠保护自己的藏书,可惜家里太穷喂不起好吃的,不能让猫享受富裕的生活的内疚之情。D项,论证分析错误。文章不是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来论述的,而是通过因果思维着重论证宠物猫是因何、如何占领都市圈和互联网的。故选B项。 3.下面关于人和猫的关系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主要原因之一是猫能将在谷物中泛滥的毒蛇和鼠类消灭。

B.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航海中也有猫的陪伴,猫除了能消灭船上的鼠患以外,还能使孤独的远航者获得放松和愉悦。

C.中世纪欧洲大规模的黑死病(鼠疫)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老鼠的天敌——猫被大量屠杀。

D.猫在陪伴人类的历史中也曾惨遭厄运,这主要跟人们在它身上赋予的神性被消解有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

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项,“这主要跟人们在它身上赋予的神性被消解有关”错误。猫惨遭厄运,文章并没有提到猫身上神性的消解。其它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其中干扰项C要借助历史常识来分析,“黑死病”就是鼠疫,鼠疫泛滥肯定是因为猫大量减少,猫大量减少不可能是生物性原因,而应是人类屠杀的原因,故C项正确。答案为D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站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顾中国电影这一路的艺术轨迹,其美学流变与文化变迁之脉络清晰可辨。八十年代,随着国家层面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电影业逐渐从六七十代“八亿人民八部戏”的荒芜寂静中复苏,创作思维突破了以往的诸多思想桎梏,主体创新意识越来越强。从九十年代以后,电影业开始探索以市场经济规律为指导的企业化运作方式,在发行环节上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制片业股份制改革。面对初兴的电视业和风靡内地的港台影视剧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影业感受到了成长的阵痛,市场萎缩,观众锐减,票房不佳。在低迷之中,《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以风趣幽默自成一派的喜剧电影在市场上打开了局面,找到了一条类型探索之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业逐渐从20世纪末的低潮中走了出来,开启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票房,十几年间涨了数十倍。中国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电影投资主体愈发多元,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创作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类型生产和艺术探索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时代来临,互联网技术与思维介入电影业,带来了电影媒介融合、理念变革和人才跨界的新可能,逐渐形成了“互联网+电影”的大产业格局。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在探索中奏响时代主旋律》)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电影局2018年12月31日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占比为62.15%。与这一华丽数字相比,中国电影呈现的“创作暖春”更令人感到欣喜,唤起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年,现实主义创作成绩斐然:《我不是药神》《找到你》《红海行动》《后来的我们》《暴裂无声》《春天的马拉松》《照相师》等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体现电影工业实力的电影《无双》《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超时空同居》《前任攻略3》等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也表达了积极的价值观;关注人文品格和人性关怀的《阿拉姜色》《米花之味》等艺术电影表现出探索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摘编自2019年01月04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截至2018年底,全国银幕总数突破6万块,位居世界首位。与高速增长的影院数量相比,近几年来,全国影院的场均观影人次持续下降。以位居全国票房收入首位的万达院线为例,2016年场均人次为31人,2017年为25人,2018年则再度下降至22人。这样的情况在各大院线普遍存在。数据显示,2018年票房前10名的影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票房前50名的影院也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其中,位于北京的影院占比尤其高。“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影院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会长韩晓黎认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影院过度集中造成单厅人次下降,而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影院覆盖明显不足。政府将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电影院,并将通过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县城及县级市新建影院给予毎家不超过30万元的资助,对改扩建影院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资助,对新建或改扩建并加入城市院线的乡镇电影院给予每家不超过30万元的资助。

(摘编自2019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 2016年至2018年进入电影院观影用户年轻化趋势凸显,18岁以下用户占比逐年升高,从2016年的2.6%增至2018年的8.9%。

B. 2018年25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超4成,90后95后成为观影的主力,因此他们对票房增长的贡献最大。

C. 2017年和2018年两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票房规模增长较强,尤其是2018年这两个季度票房增长率均超40%。

D. 从2016年至2018年30岁以上进入影院观影的用户呈下降趋势,这是导致票房收入负增长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或图表中相对应的信息,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图表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强加因果。“这是导致票房收入负增长的重要因素”错误。从材料二图表来看,2016年至2018年30岁以上进入影院观影的用户的确有减少,但比例并不大,而且2017年至2018年票房总体收入是增长的,并不是“负增长”。故选D项。 5. 下列材料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站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梳理中国电影变革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后,逐渐形成了“互联网+电影”的大产业格局。

B. 中国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电影投资主体愈发多元,这反映出中国电影业以市场经济规律为指导的运作方式日益成熟。

C. 近几年来,全国影院的场均观影人次持续下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电影题材单一,以致观众减少。因此要警惕重蹈市场萎缩、票房不佳的历史悲刷。

D.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影院过度集中造成单厅人次下降,特别是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影院覆盖明显不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影院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项,“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后,逐渐形成……”错误,混淆阶段与全程特征。由原文可知,“逐渐形成了‘互联网+电影’的大产业格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经历的第三个阶段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不是在三个阶段中逐渐形成的。C项,无中生有。“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电影题材单一,以致观众减少”属于主观臆测,且从原文列举的影片来看,我国近几年电影的题材并不单一;“因此要警惕重蹈市场萎缩、票房不佳的历史悲刷”于文无据。D项,以偏概全。“特别是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影院覆盖明显不足”缺少了“中西部地区”的限定,范围扩大。故选B项。

6. 根据所选材料,请简要概括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收入增加的原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①中国电影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创作生产能力稳步提高;②进入影院观影的群体不断扩大;③现实主义创作大有成效,符合观众的观影需求;④全国电影银幕数量不断

增加。

【解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本题要求“简要概括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收入增加的原因”的信息分布在四则材料中,材料一分析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业逐渐复苏;九十年代以后电影业开始探索企业化运作方式;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业逐渐从20世纪末的低潮中走了出来……逐渐形成了‘互联网+电影’的大产业格局”,由此可概括出中国电影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创作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材料二图表显示,进入影院观影的群体不断扩大;材料三提到2018年中国电影呈现“创作暖春”“现实主义创作成绩斐然”,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可见现实主义创作大有成效,符合观众的观影需求;材料四提到“截至2018年底,全国银幕总数突破6万块,位居世界首位”,由此可概括出全国电影银幕数量不断增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给美君的第一封信

龙应台

①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悔。”

②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其中一件后悔的事,和你有关。 ③我真的可以看见好多个你。

④我看见一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女孩,跟着大人到山上去收租,一路上蹦蹦跳跳,时不时停下来采田边野花,又滔滔不绝地跟大人说话,清脆的童音和满山嘹亮的鸟鸣交错。我看见一个穿阴丹士林旗袍的民国姑娘,在绸缎铺里手脚利落地剪布卖布,仪态大方地把客人送走,然后叉腰跟几个蛮横耍赖的士兵当街大声理论,寸步不让。我看见一个神情焦虑的妇人手里紧紧抱着婴儿,在人潮汹涌的码头上盯着每一个下船的男人,寻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时,她蹲在一条水沟边,拎起铁锤钉钉子,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我看见一个在寒冬的清晨蹑手蹑脚进厨房做四盒热便当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姿态委屈、语调谦卑、为了孩子的学费向邻居朋友开口借钱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织渔网的女人,一个穿长筒雨靴涉进溪水割草喂猪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对丈夫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身若飘絮、发如白芒的女人,在丈夫的告别式上不胜负荷地把头垂下……

⑤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

⑥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

⑦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⑧女朋友们彼此之间做些什么?

⑨我们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我曾经和两个同龄女友清晨五点摸黑到寒冷的擎天岗去看日出怎样点亮满山芒草。我曾经和几个年轻的女友在台东海边看满天星斗到凌晨三点。我曾经和四个不同时代的女友在沙漠里看柠檬黄的月亮从天边华丽升起。我曾经和一个长我二十岁的女友在德国莱茵河畔骑脚踏车,在纽约哈得孙河畔看大河结冰。

⑩而你,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

11你啊,只是我的母亲而已。一旦是母亲,你就被拋进“母亲”这个格子里,定格为我○

人生的后盾。后盾在我的“后面”,是保护我安全、推动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你。

12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陷阱——我是两个儿子的○“后盾”;在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跑道上,

嵌在“母亲”那一格的我,也要被“看不见”了。所以,十五年前我就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和他们一对一旅行一两次。十五年中一次一次的单独旅行,我亲密注视着他们从少年蜕变为成人,他们亲密注视着我从中年踏进了初老。

13有一天走在维也纳街头,○绿灯亮时,一抬头看见灯里的小绿人竟然是两个女人手牵手

走路,两人中间一颗心。停下脚步,人们不断地从我身边流过,我心里想的是你: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14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为什么我愿意给

我的女朋友们那么多真切的关心,和她们挥霍星月游荡的时间,却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她的头发渐渐白,身体渐渐弱,脚步渐渐迟,一句抱怨也没有地看着我匆忙的背影?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作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15我抽出一张湿纸巾,○轻轻擦你的嘴角眼角。你忽然抬头看我——是看我吗?你的眼睛

里好深的虚无,像一间屋子,门半开,香烟缭绕,茶水犹温,但是人已杳然。我低头吻你的额头,说:“知道吗?我爱你……”

16那是多么迟到的、空洞的、无意义的誓言啊。 ○

17所以我决定给你写信,把你当作一个长我二十六岁的女朋友——尽管收信人,未读,○

不回。

(选自《天长地久》,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开头先说“不言悔”,接着又说有后悔的事;“不言悔”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选择负责任的态度使然,而后悔是因为作者对母亲的人生有更深的体认,对亲情有新的领悟。 B. 文章结尾“我”决定给母亲美君写信,而美君“未读,不回”,这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因“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产生的深沉的悔意与痛苦。

C. 文章除了第4段,其他段落都用“你”来称呼母亲美君,第二人称不仅拉近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性。

D. 从全文看,龙应台称母亲为“美君”,显得亲切之外,还有一个意义:两代之间除了一定要有理解和承袭外,也要有相互的平等与尊重。 【答案】B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作者因‘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产生的深沉的悔意与痛苦”有误。从全文看,美君不读也不回信并非逝世,而是因为患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我”后悔也并不是因为无法奉养母亲,而是不可能与母亲建立平等而亲密的关系。故选B项。

8.文章第4段所写一部分内容作者不可能亲眼看见,为什么还要反复说“我看见”?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以“我看见”将想象与回忆组合在一起,有利于较为清晰地表现美君的身份变化和人生经历,让读者感受其人生的曲折;以“我看见”铺陈不同阶段的生活细节,有利于表现美君的性格,让读者真切感知其个性的丰富;以“我看见”领起排比,增强文章感染力。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文章第4段作者反复说“我看见”的好处,考生需要认真阅读文章的第四段,从内容、人物形象、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

第4段写的是母亲美君的人生经历,有些经历肯定是作者不能亲眼见到的,是作者的想象,有些经历是作者看见过的,是回忆的内容,作者用“我看见”反想象和回忆的内容连接起来,非常清晰了展示了母亲美君从孩童到老年的曲折人生。因为第4段写的是美君的人生经历,所以还应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分析,文中“我看见”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如采野花、卖布、紧紧抱着婴儿、借钱等,这些细节展示了美君丰富的个性,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从手法上来看,第4段中“我看见……我看见……我看见……”的表达形式构成了排比,有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

9.文章第9、12两段都写了与美君无关的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析。(6分) 【参考答案】相同作用:都是以作者与亲友的亲密关系,来反衬作者与母亲之间存在的距离感,为下文写自己后悔的内心活动作铺垫。

不同:①第9段表现作者和女朋友交往与交流,与作者对母亲美君并没有真切地关心形成对比,由此更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对母亲关注和交流不够的悔意;②第12段写作者如何借助与儿子旅行来参与彼此的生命,建立深切的联系,与美君被自己忽视而不能从母亲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形成对比,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爱与悔。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9、12两段的“作用有什么异同”,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第9段和第12段,先分别分析这两段对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有什么作用,然后比较异同,组织答案。文章第9段写的是作者和女朋友们约会的情形,包括看电影,听音乐,看日出,看星斗,看月亮,看大河结冰,写出活动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富。结合第7段“我后悔……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第10段“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第14段“为什么我愿意给我的女朋友们那么多真切的关心……却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可分析出,作者写与女朋友的交往,是为了与对母亲的不够关心形成了对比,突出自己的悔意。第12段写的是作者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作者为了使自己不被忽视,每年与儿子一起旅行,使母子彼此参与了对方的生命历程,母子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再结合第13段“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第14段“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可以分析出,作者写自己与儿子的关系,是为了与自己对母亲的忽视和没有帮母亲“解脱”出来形成对比,从而更深刻地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悔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吕好问,字舜徒,侍讲希哲子也。以荫补官。崇宁初,治党事,好问以元佑子弟坐废。....后两监东岳庙。时蔡卞为帅,欲扳附善类,待好问特异。好问以礼自持,卞不得亲。

靖康元年,以荐召为左司谏。钦宗谕之曰:“卿元佑子孙,朕特用卿,令天下知朕意所向。”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好..问言:“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发号施令,有求治之言。逮今半载,治效途邈,良由左右前后,不能推广德意,而陛下过于容养。臣恐淳厚之德,变为颓靡,且今不尽革京、贯等所为,大平无由可致。”钦宗乡纳。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每奏对,帝虽当食,辄使毕其说。

时金人既退,大臣不复顾虑,武备益弛。好问言:“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必倾国复来,御敌之备,当速讲求。今边事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及边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讲解。金人佯许而攻略自如,诸将以和议故,皆闭壁不出。好问言:“彼名和而实攻,朝廷不谋进兵遣将,何也?请亟集沧、滑、邢、相之戍,以遏奔冲,而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疏上不省。

金人陷真定,上下震骇,廷臣狐疑相顾,犹以和议为辞。好问率台属劾大臣畏懦误国,出好问知袁州。既而金人薄都城,进兵部尚书。都城失守,金人立张邦昌,以好问为事务官。邦昌入居都省,好问曰:“相公真欲立邪,抑姑塞敌意而徐为之图尔?”邦昌曰:“是何言也?”好问曰:“女真既去,能保如今日乎?大元帅在外,元佑皇太后在内,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祸为福。”以好问摄门下省。好问既系衔,仍行旧职。时百司文移,必去年号,独好问所行文书,称“靖康二年”。

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除尚书...右丞。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避地,卒于桂州。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 B. 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

C. 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

D. 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波浪线句子中,“解党禁”“除新法”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是宋徽宗下诏的内容,据此可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根据”是“盘踞”之意,“中外”是“朝廷内外”之意,“莫肯行”是蔡京党戚“没有人愿施行”,不是朝廷内外的人不愿施行,故B项断句错误,答案为C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荫补,又可称为任子、门荫、恩荫、世赏,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的一种制度。 B. 元佑,宋哲宗年号。元祐年间由反对新政之旧党当政,故以此来代指旧党及其成员。 C. 内禅,禅让制的一种,其中传位给同姓继承人称“内禅”,禅位于外姓为“外禅”。 D. 行在所,也称行在。指皇帝所在地方,后专指皇帝或地方长官巡行所到之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地方长官巡行所到之地”错,“行在”只能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地。故选D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吕好问不慕权贵。时蔡卞任主帅,想要攀附有德行的人士,但是吕好问以礼自持,蔡卞无法和他亲近。

B. 吕好问耿介刚直。他不畏强权,上疏弹劾蔡京、童贯等奸人朋党;都城失守,在金人权力下,他坚持使用宋朝年号。

C. 吕好问忠毅勇敢。金兵撤退时、群臣放松警惕,他建议尽快严阵以待;边境告急时,大臣慌乱,他建议召集军队保卫京城。

D. 吕好问德高望重。他奏对之时,即使是吃饭时间,皇帝也会让他说完意见;他替太后写信,被皇帝慰劳,并称赞他保全宗庙的贡献大。 【答案】D

的【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

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他替太后写信”错,原文是“太后遣好问奉手书诣行在所”,意思为“太后派吕好问拿着太后的亲笔信去皇上所在地”,并不是吕好问替太后写信。故选D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边事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5分) (2)“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祸为福。”以好问摄门下省。(5分)

【参考答案】(1)如今筹划边事已经有一个月,却见不到有所安排,臣僚的奏请都不下发,这是我深深恐惧的。

(2)“这大概是天意。你何不尽快交还政权,就可转祸为福。”让吕好问代理门下省一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经画”,筹划;“旬月”,一个月;“施设”,布置安排;“行下”,下发;“也”,表判断,“此臣所深惧也”判断句,这是我深深恐惧的。(2)“殆”,大概;“盍”,何不;“亟”,尽快;“以”,让;“摄”,代理。 【参考译文】

吕好问,字舜徒,是侍讲吕希哲的儿子。凭借先辈功德获官。崇宁初年,追查治理朋党之事,吕好问因为是元佑子弟连坐被罢。后来两次担任东岳庙监。当时蔡卞任主帅,想要攀附有德行的人士。对待好问特别好。好问依照礼仪自持,蔡卞无法和他亲近。

靖康元年,因受到举荐被召为左司谏。钦宗告谕他说:“你是元佑朋党子孙,朕特别任用你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我的心意所指。”此前,徽宗将要禅位,诏令解除朋党的禁令,抛置新法,全部恢复先朝制度。而蔡京的党羽姻亲盘踞朝廷内外,他们畏惧其事,没有人愿施行。吕好同上奏说:“陛下宵衣旰食,有寻求天下太平之意;发号施令,有寻求天下太平之言,到现在已经有半年,治理的效果仍相差很远,的确是因为左右的大臣,不能推广仁德之意,而陛下又过于宽容。我担心醇厚之德,将变为衰颓,今天如果不全部革除蔡京、童贯等人所为,太平就无法达到。”钦宗同意并加以釆纳。好问上疏陈说蔡京的罪恶,请求将他发配海外,罢黜特别紧密朋附他的人,以警饬其他人。每次奏对时,皇上即使正要进食,也总是让他说完。

当时金兵撤退后,大臣不再有顾虑,武备更加松弛。好问奏道:“金人得志,更加轻视我国,秋冬之时一定又会举国入侵,抵御敌人的装备应该尽快办理。如今筹划边事已经有一

个月,却见不到有所安排,臣僚的奏请都不下发,这是我深深恐惧的。”等到边境告急,大臣们不知如何是好,派遣使臣去讲和。金人假装答应却攻掠自如,诸将因为和议的缘故都闭关不出。好问上奏说:“金人名义讲和而实际上仍在进攻,朝廷不谋划派兵遣将,是为什么呢?请求赶快召集沧州、滑州、邢州、相州的军队,前去阻遏金兵,而把勤王部队布列在京郊各县,来保卫京城。”奏疏呈上而不被答复。

金兵攻陷真定,朝廷上下震惊害怕,大臣们犹豫相顾,仍抱定和议之词。好问率领御史台的属吏弹劾执政大臣畏惧胆怯贻误国事,被贬出任袁州知州。不久金兵逼近都城,(钦宗想起好问的奏言)便晋升他为兵部尚书。都城失守,金人立张邦昌,让好问担任事务官。张邦昌入居都省,好问问他:“您是真想继位,还是姑且敷衍而后慢慢图谋后举呢?”邦昌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好问说:“金兵一旦撤退,还能保证像今天这样吗?大元帅在外,元佑皇太后在内,这大概是天意。你何不尽快交还政权,就可转祸为福。”以好问代理门下省。好问虽已挂衔,仍然行使原有的职责。当时张邦昌虽然没有改年号,但是各部门移送文书,一定要去掉年号,只有好问所颁送的文书,要称“靖康二年”。

高宗即位,太后派好问拿着她的亲笔信去皇上所在地,高宗慰劳他说:“国家得到保全,是你的功劳啊。”授予尚书右丞。又授予资政殿学士、宣州知州、提举洞宵宫等职,因为恩赐封为东莱郡侯。因躲避战乱迁居,死在桂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①

辛弃疾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

不尔,谁遣白衣来。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菜。翳凤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注】①韩南涧:韩元吉,号南涧。曾任吏部尚书。主抗战,晚年隐居,自称仙人。②胸次:胸怀。崔嵬:块垒,指胸中不平之气。③自:因为。尔:如此。白衣:送酒人。④翳凤骖鸾:凤车,指车马华丽。

14. 下列对词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首句一问,虽意在表明时令,却也显出心中的寄托,并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B. 上阕不直接写与朋友同游情状,而是引渊明自比,兼有为己画像、代己抒怀的意味。 C. 下阕作者重九登高,当朋友离开时,他为之落佩倒冠,足以体现其因朋友离去的痛苦。

D. 醉酒中想扇西风、障尘埃,实则以西风尘埃暗示奸佞邪恶之人,表达了作者愤怒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C项,“他为之落佩倒冠,足以体现其因朋友离去的痛苦”错。“落佩”,除去官员的佩带;“倒冠”,摘掉官员戴的帽子,“落佩倒冠”指衣冠不正,比喻隐居狂放。“翳凤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是说韩南涧走的时候,车马华丽,随从人员很多,而诗人自已却去掉官佩,摘掉帽子,衣冠不整,闲居在家,极其失意,表现出无法实现抱负的痛苦。故选C项。

15. 结尾“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又是如何表现情感的?(6分) 【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怀恋与自身的孤独和寂寞。(2)通过反衬手法呈现的。作者送别友人后归家,有明月相伴之乐景,却更衬显其形影相吊,在人与影互为安慰一起徘徊时,思念与孤独之情更重。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答出“结尾‘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解答时可先分析诗句内容,再结合诗歌上文及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第二问要求答出诗句是如何表现情感的,解答时可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结尾“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意思是送别友人后在明月的照耀下归去,只能和自己的影子一起徘徊,一方面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怀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出自己深深的孤独寂寞之感。从手法上来看,回家的路上有明月相伴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作者抒发的却是与朋友离别的悲伤之情,属于反衬的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陶潜《归去来兮辞》“请息交以绝游”一句直接表达他不与世俗之人交往的心志,而其诗《饮酒》中“ ”一句也委婉地表达了相似的心境;《饮酒》诗中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意象、意蕴相似的诗句则是“ ”。

(2)白居易《琵琶行》的“序”里写到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而诗中最能表现她少小时欢乐的诗句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段不仅批评秦不“爱六国之人”,也批评六国不爱惜民力,而前文与此呼应,表现六国不爱惜民力、大肆搜刮财物、奢侈淫靡的句子“ , ”。

【答案】(1)而无车马喧 飞鸟相与还

(2)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3)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

【解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钿、篦、剽。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总结反思二战教训方面,汉娜·阿伦特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她提出的“平庸的恶”可谓是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可能要算她在耶路撒冷参加了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之后写出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所引起的轩然大波。

阿道夫·艾希曼是纳粹军官,对集中营中许多犹太人被屠杀负有直接责任,1961年在耶路撒冷受到审判。阿伦特主动要求作为《纽约客》特派记者前往耶路撒冷报道审判。之后,她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5篇报道,并汇集成书出版。阿伦特在报道中写出了自己对艾希曼的真实感受,艾希曼并非想象中那样是个 的“恶魔”,实际上,他并不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思想,只不过是一个 、近乎乏味的人,他根本不动脑子,像机器一般 和不负责任。他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除了对自己的晋升非常热心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动机。

所谓“平庸的恶”,主要是指“不思考”导致的恶。为了避免“平庸的恶”,就需要提倡思考。阿伦特带给人们的最大启发是,( )。 17. 依次填人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自我作古 十恶不赦 兴味索然 足不履影 B. 振聋发聩 罪不容诛 独善其身 冷若冰霜 C. 空谷足音 罚当其罪 独擅其美 蠖屈鼠伏 D. 崇论宏议 罪不容诛 乏善可陈 心服首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

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自我作古:从不沿袭古人,由我创始。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空谷足音:在空旷的山谷里听到的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言论。崇论宏议:见识高超,内容广博的言论。第一个处,结合上文“原创性的思想家”,可知应选“自我作古”。十恶不赦: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即使处死也还不够抵偿所犯的罪恶,词义要重于“十恶不赦”。罚当其罪:所作处罚和所犯罪行相当。第二个处的前后文没有提到对艾希曼的处罚,故排除“罚当其罪”,再结合“并非是想象中的……‘恶魔’”,可知“十恶不赦”更恰当。兴味索然:毫无兴致的样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独擅其美:独自占有美名或其它事物。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值得一提。第三个处结合后文“近乎乏味”“像机器一般”,可知应选“兴味索然”。足不履影:比喻循规蹈矩。冷若冰霜:冷得像冰霜一样;或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态度冷淡像冰霜一样;或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蠖屈鼠伏: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讨好的样子。心服首肯:指心里信服,并点头同意。第四个处结合上文“像个机器一般”,可知应选“足不履影”。故选A项。 18. 文中画横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可能要算她在耶路撒冷参加了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之后写出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出版而引起的轩然大波。 B.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可能要算她在耶路撒冷参加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之后写出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此书引起轩然大波。

C.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可能要算她在耶路撒冷参加了纳粹战犯的审判之后写出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此书引起轩然大波。

D.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可能要算她在耶路撒冷参加纳粹战犯的审判之后写出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府的恶的报告》一书引起的轩然大波。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理解句意,找出语病,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横线句子根据表述,意思应是:汉娜·阿伦特一生最重要的经历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的出版所引起的轩然大波。B项,成分残缺,“参加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之后”缺少时态助词“了”,应为“参加了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之后”;表意不明,“最重要的经历”到底是“写出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

书”,还是“此书引起轩然大波”,并不清楚。C项,表意不明,“最重要的经历”到底是“写出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还是“此书引起轩然大波”,并不清楚;成分残缺,“参加了纳粹战犯的审判”应为“参加了对纳粹战犯的审判”。D项,成分残缺,“参加了纳粹战犯的审判”应为“参加了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引起的轩然大波”应为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府的恶的报告》一书的出版引起的轩然大波”,不是写出的“书引起轩然大波”。故选A项。 19. 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亟需提高公民的审辩式思维水平。 B. 人性里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 C. 拒绝“平庸的恶”,要从你我做起。

D. 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问题。 【答案】A

【解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空缺处应该填写结论性的一句话。根据上文“主要是指‘不思考’导致的恶”“就需要提倡思考”,可知此处应填强调“思考”的句子,再结合整个材料来看,材料中提到艾希曼“不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思想”“像机器一般”,可见此处应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综合四个选项来看,A项“审辩式思维”强调的是独立思考,B项强调的是“人性”,C项强调的是“从你我做起”,D项强调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问题,故选A项。

20.著名学者谢小庆教授在《审辩式思维》一书中说,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认知、表达和人格三个方面,其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排序已经由命题人打乱):(1)凭借事实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2)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3)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质疑;(4)善于反省自身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宽容的态度;(5)认识和理解一个判断或命题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和概括范围;(6)凭证据讲话。

请根据谢小庆教授对“审辩式思维”的六点表述,合理排序,组织好语言,为“审辩式思维”下个定义,不超过120字。(5分)

【参考答案】审辩式思维是一种能在一定范围中认知和学习,善于质疑,能够借助事实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善于反省自我,对异见保持宽容态度,并能够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的思维方式。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

体要求。本题要求将所给句子合理排序,为“审辩式思维”下定义,考生首先要明确下定义的一般要求,找出被定义的概念和属概念,然后再将所给句子合理排序,写出答案。被定义概念为“审辩式思维”,属概念为“思维方式”,由此可确定答案应用“审辩式思维是……思维方式”的基本格式。再看所给句子,(3)(5)是阐述认知思维,应先说“学习”再说“质疑”;(1)和(6)都是阐述表达思维,从内容来看,可以合并为(1);(2)和(4)是阐述认知态度和人格,可先说“反省自身”再说“承担责任和后果”,最后,考生按按照“认知、表达和人格”的顺序来整合并组织语言,形成答案。注意主体框架正确,同类整合不重复,排序得当。

21.根据“审辩式思维”表述,结合你阅读《红楼梦》的体会,谈谈黛玉和宝钗,你喜欢谁?并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喜欢黛玉理由。理由是她天生丽质、气质优雅、多愁善感,具有优雅温婉的外表;她聪慧睿智、博闻强记、才华横溢,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超凡脱俗、心高气傲、洞明犀利。

示例二:喜欢宝钗理由。理由是她高贵美丽,肌肤丰泽、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任是无情也动人;她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她聪明机警、饱读诗书、善解人意、能说会道、伶牙俐齿。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和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根据“审辩式思维”,谈一谈是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并要阐明理由。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审辩式思维”,然后回忆《红楼梦》中关于黛玉和宝钗的情节,思考黛玉和宝钗的形象特征,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阐明理由即可。结合上一题可知,审辩式思维是一种能在一定范围中认知和学习,善于质疑,能够借助事实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善于反省自我,对异见保持宽容的态度,并能够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原著阐明理由,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只狐狸走过一个果园,它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想:我正口渴呢。于是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无法够到葡萄。狐狸后退了几步继续试着够葡萄。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得到葡萄。最后,它决定放弃,它昂起头,边走边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正要摘葡萄的孔雀说:“既然是酸的那就不吃了。”孔雀又告诉了准备摘

葡萄的长颈鹿,长颈鹿没有摘,长颈鹿告诉了树上的猴子,猴子说:“我才不信呢!”猴子说着便摘了一串吃了起来,吃得非常香甜。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此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这类题目审题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审题: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寓言,说的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给自己找借口,说葡萄是酸的,孔雀、长颈鹿听信了狐狸的话放弃了摘葡萄,而猴子没有听信这一谎言,吃到了香甜的葡萄。从狐狸的角度来看,它吃不到葡萄就找借口,自己欺骗自己,据此可写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不要自欺欺人等;从孔雀和长颈鹿的角度来看,它们轻易就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吃到葡萄,还把谎言告诉了朋友,也害了朋友,据此可以写要善于独立思考,要敢于质疑,不信谣不传谣等;从猴子的角度来看,它不听信长颈鹿的话,摘到了葡萄,吃到了香甜的葡萄,据此可以写独立思考才能不上当,敢于质疑才能获得真知等;从整体来看,狐狸吃不到葡萄是因为它的个子小够不到葡萄,孔雀和长颈鹿是可以摘到葡萄的,如果它们能够合作,狐狸就可以吃到葡萄,就不会散布葡萄酸的谣言,孔雀和长颈鹿也就不会放弃香甜的葡萄了,据此可以写合作共享等。

参考立意:①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才能出真知;②做事不成功,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和理由;③不要自欺欺人;④要善于独立思考;⑤独立思考,不入他人之彀;⑥不要信谣传谣;⑦合作才能共享;等等。 【参考例文】

学会独立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于以“专家”“大师”“学术权威”们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诚然,专家大师之言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高明的。但是他们毕竟是凡人不是神明,他们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正确无错的。甚至可以说,专家大师们犯错,比普通人所犯的错误更难以纠正。因为在光环的笼罩下,少有人有质疑他们意见的勇气。

那么,我们怎么办?方法很简单:学会独立思考。早在几百年前,思想家康德就曾说过:“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我们只有拥有了自主甄别是非的意识,才不会被大师专家们头顶的光环蒙蔽了双眼,而陷入盲从之中。

一个人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盲从;一个社会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黑暗与停滞之中。明清时期的中国就是如此,明清时代,“天不生仲尼,万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e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