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更新时间:2024-05-26 22: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谈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

迤车镇梨园小学 刘世强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鲜明的方向性、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同时,只有当学生感觉到所面对的品德与社会课原来就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时,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是,很多教师面对这门课程有点手足无措,教学压力很大,甚至有的老师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然后由学生背诵。所以,“到底怎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一、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将个人、家庭、学校、家乡和世界这六大范畴的知识贯穿在一起,并使这些知识彼此互动,浑然一体,较好地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如何能将一份好教材用好,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形成美好情感的载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堂上,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和个人授课风格特点来“活”化教材。

1、优化内容,重塑教材 打开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每一课内容在编写时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课的上课内容都贴近学生的实际,这就需要在上课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处理教材。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我是一个小帮手》一课,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做主人为家里分担事物,他们还不成熟,我们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使得我们的孩子并不具备独立担当家庭琐事的能力。基于这一现实因素,课堂上,教师采用情景剧的方式,引领学生采用比赛的方式摸拟生活情境,使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都尝试了钉扣子、洗手帕和穿衣服的过程,在这个充满童趣的展示活动中,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强化,一些完成得不好的学生体验到了自理的重要性,学生生活中的小事能自理了,才能为自立打下基础,离真正的小主人也就不远了。这个教学设计很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所以课堂上学习氛围异常活跃,而课堂上活动本身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内驱力也必将延伸到真正的生活中去。

2、尊重教材,深入生活

纵览教科书,每一课都强调了实践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社会调查,这样就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家乡风景美如画》这课之前,我们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家乡的美景的图片、照片或其它材料。。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情境“我是一名小导游”带领游客欣赏自己家乡的美景。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力,又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就不高。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活动教学

经调查,88.2%的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 “芝麻开门”、“幸运52”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以情激学

真情能打动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在品德与社会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结构和重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常做的方法是讲故事,听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夸爸爸,赞妈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我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新闻,一边解说:在某省一个旅游景区,一部满载游客的缆车突然从高空坠落,就在转瞬即至地面的生死关头,年轻的母亲和父亲一起,用双手奇迹般地将不满周岁的孩子高高举起,结果,缆车内30余名游客全部遇难,唯有这个小男孩奇迹般存活了下来??很多学生都被感动了。这样,以情激情,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中去。

3、数据明理

《课标》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明理导行。如在教学《口香糖污染带来的启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口香糖对环境的污染究竟有多大,我采取了“算一算”、“做一做”的游戏形式,让学生算出要消除天安门广场的60万块口香糖需花费多少钱?和把口香糖压实后,用尺子量一量,残胶被压实后的大小,估算一下面积,并算出如果学校同学每人每天往地上扔一块,又踩实,我们的学校将会有多大的面积的口香糖残胶?学生看到自己算出来的数字,不禁目瞪口呆,从而认识到了不起眼的口香糖污染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都说,再也不乱丢口香糖了。

4、换位体验

如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

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5、实践导行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以便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出真知,学生把学到的品德和社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自己的认识有质的飞跃。例如在讲《我会自己整理》一课时,在课堂上,我教给学生整理各种文具的方法,并布置学生回家去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自己的书桌、小房间等。并发放反馈表,请父母监督,通过反馈表,可得知,学生确确实实地在家里会自己收拾整理学习用品了。另外,学生还可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调查等,到实际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才会有大的提高。

三、真诚地扮演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转换,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由过去教师是知识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种转变是质的变化。在讲授式的教学时代,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在教学中是自编、自导、自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作为引领者,首先在意识上要低下头,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在教学活动中是引领者,学习者,是学生的朋友。在和同学们一样参与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真诚,要向学生敞开心扉,坦诚地和学生交流,是就是,非就是非,对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不需要遮遮掩掩。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爱我的家》时,有一个教学环节:“说说家庭大事记”,他和同学一起向全班公布自己家里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并对一些细节进行说明与讲述。激起学生极大兴趣,同学们纷纷提问,表达共鸣。课堂教学氛围即真实又热烈。

四、科学的评价学生

说到对学生科学评价问题,目前是教师最头痛的事,千头万绪,无从评起。:“棒棒棒,你真棒。”、“发小红旗”、“贴小红星”、“奖励小礼物”评价方式几乎充斥所有课堂。不能说这些评价方式不好,总得说不实用,甚至没有起到评价作用。到底该怎样评价呢?我认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正确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和润滑油。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方式应采用教师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要坚持评价情境生活化,评价客体主体化,评价结果动态化。评价要坚持连续性,结果要保存下来,让其产生成就感。在评价中要重行为习惯的评价,而轻知识掌握的评价。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对学生了解社会、形成美好的品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我们还须适当适时地将多媒体引入课堂,生动的图片和课件的展示都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深刻地影响。因为我们不仅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确使孩子们在本学科中受到了做人的启迪,并且这启迪在慢慢影响着学生们的品德修为和对社会的认同,为将来能做一个生活中的高尚的人打下了基础。基于这些认识,让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活”起来,对促进孩子们的发展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d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