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_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更新时间:2023-04-09 16: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1 目的

辨识及评价公司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判定出重大危险源,从而进行有效控制。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3 术语和定义

4 职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4.2 行政管理部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并负责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

4.3 各部门负责参与本公司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

5 工作程序

5.1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的时机

a)公司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建立时;

b)相关法律法规变更时;

c)相关方提出要求时;

d)公司厂区扩大或搬迁时;

e)新产品开发、新设备投入时;

f)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已达成时。

5.2 危险源辨识

5.2.1 危险源辨识范围

危险源辨识应以公司所有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产生影响的职业健康风险为依据,辩识与各项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源,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业务活动内容包括:生产现场、工作场所、设备、人员(进入作业场所的所有人员,包括员工、临时工、合同方人员、访问者等)和工作流程,并收集有关信息。组织内存在的危险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组织的常规活动(正常活动),如正常生产活动、危险化学品、油品以及其它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活动等;

2)组织的非常规活动,包括异常活动(如停电、停机、设备维修、临时抢修活动等)和紧急情况下的活动(如发生火灾、坍塌等情况下的抢救活动);

3)所有进入工作场所、办公场所及与办公区域难以划分的生活区的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的活动等;

4)与产品实现过程相关的所有场所,包括生产现场作业场所、办公场所和相关的生活场所等(如宿舍、食堂、饮用水源等);

5)与生产实现有关的所有设施,包括所有场所内的相关设施,如建筑物、生产设备、物资等;

6)工作场所内由外界提供的设施,如组织所租赁的建筑物、设备等。

5.2.2 危险源辨识依据和途径

1)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2)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

3)根据实际经验确定的与公司有关的危险源;

4)公司和类似组织发生的事件和事故的信息;

4)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5)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6)工作场所环境,应急救援岗位设施和辅助生产设施;

j精选

7)审核结果,来自员工职业健康安全评审活动的信息;

8)与员工和其它相关方协商和沟通的信息。

5.2.3 危险源辨识要求

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以下情况:

1) 三种时态:

—过去(公司遗留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或过去曾发生的职业健康安全事故);

—现在(公司现有的、现存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

—将来(公司将来可能产生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

2)三种状态:

—正常(例行的作业活动状态);

—异常(计划中但非例行活动,如开车、停车、试验、停电、检修状态);

—紧急(合理预见,但不能预见何时何地发生,如火灾、爆炸、洪水、地震、雷击等事故);

3)七种类型: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生理性、行为性及其他危险危害。

5.2.4 危险源辨识方法

公司采用下列方法持续性的进行危险源辨识:

1)检查,包括日常性检查、月度性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和特殊时期的检查;

2)询问、交谈,获取有关危险源的信息;

3)现场观察,获取设备、人员操作、安全管理状态的信息;

4)建议举报,获取有关危险源的信息。

5.2.5 危险源类别

对已选择确定的危险源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将危险源分为以下的类别: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烫伤

7)火灾爆炸

8)高处坠落

9)粉尘伤害

10)噪音伤害

11)坍塌

12)中毒和窒息

13)其它

5.2.6 各部门使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从其活动、设施和各项过程中识别出存在的危险源。

5.2.7 各部门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反馈至行政管理部汇总整理,输出公司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交管理者代表审批。

5.3 风险评价

5.3.1 行政管理部依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将识别出的危险源逐一进行风险评价。

5.3.2 风险评价方法

对识别出的危险源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法进行评价,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是否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1)与系统风险大小有关的三种因素: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j精选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事故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等级划分,其计算公式为:D=L×E×C

2

3)危险等级值

4)评价结果判定

a)当D﹥320时,为“不可容许风险”,风险等级为5级,需改进生产环境或条件,消除或控制

风险;

b)当160≦D﹤320时,为“重大风险”,风险等级为4级,需要制定控制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

c)当70≦D﹤160时,为“中度风险”,风险等级为3级,需在限期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

d)当20≦D﹤70时,为“可容许风险”,风险等级为2级,可在生产运行、服务中进行控制;

e)当D﹤20时,为“可忽略风险”,风险等级为1级,可以接受的进行生产运行和服务。

5.3.3 重大风险

行政管理部根据风险评价确定出重大危险源形成《重大危险源清单》,评价完毕后将评价结果提交管理者代表。

1)重大风险确定依据:

—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直接判断确定为重大风险;

— 4级以上(包括4级)的风险,判断确定为重大风险。

2)行政管理部将确定的重大风险,编制形成《重大危险源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发至相关职能部门,并存档。

5.4 风险控制

5.4.1 风险控制的策划

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遵循“消除、预防、减小、隔离、个体防护”的原则,即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如可行),然后考虑降低风险(降低伤害或损坏发生的根源或潜在的严重程度),最后考虑采用具体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根据风险评价分级确定的风险等级,实行分级控制。

a)1级:毋须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b)2级:是指风险减低到合理可行的最低水平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c)3级: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章制度内进行规定进行预防和控制。

j精选

d)4级: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给大量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就应采取应急措施,应在方案和规章制度中予以制订控制办法,对其实施监控。

e)5级:作为重点的控制对象,制订方案实施控制。

2)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必须控制。

5.4.2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可包括工程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等方面,但应考虑以下内容:1)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规定;

2)公司现有的设备、设施的情况;

3)公司员工和相关方接受的程度。

5.4.3 风险控制的途径有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通过制定运行控制程序及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对因经济状况、技术条件等原因暂时无法实施的,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5.4.4 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予以评审,评审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

1)控制措施是否可以降低风险级别;

2)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

3)是否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

4)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控制措施是否会被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5.4.5 风险控制措施由各部门组织制定,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5.4.6 针对一般危险源和日常管理目标,可利用各种安全健康管理制度进行控制。

5.5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方法的更新

组织的经营、生产、管理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外部社会对组织的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也在变化,因此危险源以及风险也会由于内外部的变化而变化。要及时更新有关信息,必要时调整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方法。

5.5.1 当5.1所述时机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更新重要危险源。并由各部门提出书面报告,行政管理部负责汇总整理并说明原因,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更新《重大危险源清单》,报总经理批准后发各部门执行。

5.5.2 当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或重大风险发生变化时,由行政管理部负责按要求组织对相应的公司目标,指标进行修订、更新。

5.5.3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由负责行政管理部组织及时对相应管理方案的修订、更新。

5.5.4 当作业项目发生重大修改或其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公司组织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

5.5.5 行政管理部在每年管理评审中组织相关部门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目标和指标及相应管理方案进行评审和修改,并根据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变化,以及评审中提出的或发现的问题制定新的管理方案,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5.5.6 更新引起的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6 实施

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方案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执行,总经理为其提供必要资源。各有关部门应严格按方案要求实施。

5.6.1 针对危险源,对人员意识、素质、能力有特殊要求的应采取教育培训予以提高,具体按《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执行。

5.6.2 对出现的事故、事件不符合,执行《事故事件不符合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6.3 各相关部门做好本部门相关的监视、测量及相关记录。

6 相关/支持性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运行控制程序》、《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事故事件不符合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

j精选

控制程序》

7 记录

j精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db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