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史观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3-05-27 12: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新史观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新史观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吴苏晨

摘要:本文试图从新历史史观入手,通过介绍三种史观的定义和运用,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和备考中融入及整合新史观,以考察新史观出现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及如何运用新史观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同时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学生理解新史观对他们应对高考复习的作用。

关键词:新史观 新课程 课堂教学

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较突出地体现了三种史学观念—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对这三种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新课程高考的基础”。(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三种史观,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并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一)明确三种史观的基本内涵及观点

所谓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通俗点讲,也就是如何看待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如果把学习历史比做修路的话,史实就是水泥、沙石等材料,而史观就是路的方向。没有了水泥沙石等材料,路固然修不成,但如果方向不对,把路修向了悬崖、深渊,那也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从历史教育服务于学生人生的高度看,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史观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明确概念,并且做到准确无误。三种史观的基本内涵如下:

⑴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

浅谈新史观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⑵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浅谈新史观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二)构建学科体系,加强史观培养

三种史观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标历史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观点。三种史观对教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点的设置和分布方式上。如全球史观对新课程教科书编写的影响,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用文明史观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以全球史观为指导、以事件先后顺序为依托、以中外对比的形式选定若干重要时间段,概括出某一阶段(同一时期中西方)的特点。以“17世纪-18世纪”的时间段为例加以说明:

阶 段

特 征(

17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思想文化:出现要求限制君权的批判思想,但科举考试禁锢人们的

思想

中国

世 纪

* 18

世纪 )

经济方面: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方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并发展

浅谈新史观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上述结构图鲜明的体现了全球史观(同一时期中西对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这一理念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其知识体系更为科学化、系统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三)讲授具体知识点时渗透史观

新课程教科书对于三种史观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定位和阐释上也有明确的表述。在教学中,要按照人类文明史进程,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适当按照文明史的观点来评价、认识相关历史事件。

比如在讲授《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中,我在分析归纳完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时指出智者学派的产生取决于古希腊经济的繁荣和民主政论的发展,强调这正是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在引导学生对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进行评价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应该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既看到其积极性也应认识到其局限性,同时树立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的正确态度。另外在分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时,又恰当地教育学生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我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正确史观的养成教育,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四)关注高考,引入典型题目

著名高考命题专家刘宗绪反复提出,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审视历史,并将其确定为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高考研究进展,这一观点又被命题专家强调,高考命题专家明确提出:要“用

浅谈新史观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有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2007年新课程山东文综卷15、16题前的引导材料“在人类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即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全球史观角度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封闭和当代世界的开放。

总之,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的同时,也应学会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科学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评价及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高考考核目标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J].中学历史教学参

考,2008(3).

[2]侯建新.经济—社会史:开拓史学研究新领域[M]//中国历史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于沛.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J].史学集刊,2001(2).

[4]陈伟国.基于高中新课程的历史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08(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db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