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稳健性探析

更新时间:2024-04-12 02: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对许多国家的会计实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会计稳健性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接着阐述了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最后提出了未来会计稳健性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条件稳健性;非条件稳健性;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45-02

1会计稳健性定义

会计稳健性,又称为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它对会计的影响意义重大并且历史悠久。早在1997年,basu就认为,稳健性影响会计实务至少有500年的历史,并在其实证研究中将会计稳健性表述为“会计师确认利得等好消息时所要求的可验证程度要比确认损失等坏消息更高”。

稳健性目前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的概念表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会计稳健性定义为“为了努力确保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内在风险能被充分地考虑,而采取的谨慎反应。”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为了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需要在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加入必要的谨慎行为。”而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体上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会计改革,分别是1993年、1998年、2001年、以及2006年的会计改革。在会计改革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呈现出逐步强化的过程。2006年的会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面趋同。在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的是,我国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大多数资产特别是非流动性资产的减值损失一旦确认以后就不允许转回。 2会计稳健性的分类

现有学术文献对于会计稳健性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性质的差异将稳健性分为非条件稳健性和条件稳健性两种:

第一种是非条件稳健性(unconditionalconservation)也称独立稳健性或资产负债表稳健性,这种稳健性是事前的,不会根据其后的经营环境而变化,这种稳健性意味着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它一般会导致不可确认的商誉存在。此外,资产负债表稳健也指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市价高于账面价值的长期趋势。feltham和ohlson(1995)就运用“稳健会计”的概念来表示公司的市场价值将长期高于其账面价值的趋势。例如,对大多数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成本(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等)在当期就进行费用化、对厂房、设备、固定资产的会计折旧高于实际的经济折旧,对净收益为正的项目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等。因此,这种定义下的稳健性其实是由于会计倾向于报告较低的股东权益账面价值(净利润)而产生的误差(ball等,2005)。

第二种是条件稳健性(conditionalconservatism)也称事后稳健性、非独立稳健性和利润表稳健性,它意味着资产的账面价值在面临不好的环境时将被减值,但是在经营情况好时却并不能转回来,或者说,是会计对“好消息”和“坏消息”反映程度不对称:会计对坏消息的反映会更加及时。比如对有形和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以及资产减值政策等。因此,条件稳健性意味着同期发生了经济损失,而且经济损失能够及时地在会计盈余中得到确认,而如果只是提前费用化、建立秘密(超额)准备等则不会被认为是贯彻了稳健性原则。

非条件和条件稳健性受到不同的动机的驱动,非条件稳健性产生的原因就是对特定的经济资产和负债定价存在困难,它被认为不能被管理层选择而是一开始就确定了的,是为了减少由于风险和不确定带来的损失而实现采取措施的会计处理方法,它意味着上市公司并不具有很多的判断余地,会计处理更多的是由于准则强行规定的,所以是一种规则导向型的准则。非条件会计稳健性由于能够传递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信号,由此有利于减少逆向选择风险;而条件会计稳健性背后的经济动机主要是平衡无条件事件发生时管理层调高财务报告收益的趋势,是为减少道德风险而采取的事后选择,从会计准则的角度来看,它意味着给予公司的管理层更多的判断空间,是一种原则导向型的会计准则。 3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 首先是净资产度量方法。这种方法又可以分为估价模型法和账面价值一市场价值比率法。常用的是feltham的净资产账面值与市值之比的计量模型,即假定资本市场是有效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对于市场价值被低估的可能性越大,会计稳健性程度就会越高。beaver和ryan(2000)使用账面资产一市场价格比作为稳健性的度量找到了其存在的证据,他们以账面市价比为因变量,对年度哑变量和公司哑变量、公司本期和前5年的市场回报作回归,通过公司哑变量的系数来表示各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程度高低。

再次是盈余――应计计量。basu(1997)假设负的盈余变化比正的盈余变化更容易在次年发生转变。basu通过将盈余变化与期初股价的比例和滞后的盈余变化(分别为正和负)作回归,正的盈余变化的系数并非显著不等于零,意味着正的盈余变化是持续的和非逆转的。与之相对应的负的盈余变化的系数显著为负,值为-0.69,虽然没有达到-1的程度(-1说明负的盈余变化完全是暂时的)。由于稳健性会导致会计盈余更多的是体现对坏消息的反应,因此就可能使得盈余与应计之间出现偏差,那么稳健性的程度的就可以用盈余和应计的偏度来表示,偏度越大代表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 再就是盈余――股票回报关系计量。basu使用反向回归法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了度量检验,与其他的净资产计量和应计计量相比较,basu的盈余/回报反向回归模型,被认为是对会计稳健度的整体度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众多中外学者利用此模型来衡量会计稳健性,并根据他们研究的实际情况对模型提出了改进。其方程为:

其中:eps??it?表示i公司第t年的每股税后净收益;p??it-1?表示第t-1年年末的股票价格;ret??it?表示i公司第t年的年股票收益率;d是哑变量,当ret??it?小于0时取1,当ret??it?大于0时取0;ε??it?是随机误差项。该模型中,α?1代表盈余对好消息的反应,α?1+α?2代表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而有几家公司就能计算得到多少个α?1和α?1+α?2。α?2来表示非对称性和及时性,它的值越大表明会计处理越加稳健,这种方法在很多经验研究中都得到了应用。 4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只有非常少的文献涉及到了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研究。 ophara和easley(2004)认为会计稳健性有助于降低企业特定的无法分散的风险,并因此降低权益资本成本。ahmed和duellman(2007)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作者考察了会计稳健性与董事会特征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内部董事比例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稳健性正相关,该结果意味着会计稳健性能够帮助董事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沈宇(2008)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a股数据为样本对会计稳健性与我国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的研究表明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ahmed、billings等(2002)发现,在控制了企业债务成本的其他决定因素后,会计稳健性与更低的债务成本相关,会计稳健性对于减持债券持有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以及降低债务人的债务成本有关。zhang(2008)检验了债务契约过程中会计稳健性的效

率收益,他的研究发现,在借款人面临不利因素或不利消息时,债务契约违反的可能性随着借款人的稳健性增加而增加,这与债权人通过更及时的违约信号而受益的假设一致。另一方面,稳健的借款人在取得贷款时以更低的利率而受益,对于这一假设,证据表明,提供稳健的会计信息的公司将获得债权人给予的贷款优惠。

我国近些年来对会计稳健性也越来越重视。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把会计稳健原则(或者会计谨慎原则)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基本准则。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在会计改革方面对稳健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稳健性原则成为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国内相关研究方面,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a股上市公司对稳健性政策的选择依赖于其经营业绩,盈余水平高的公司稳健性程度低,盈余水平低的公司稳健性程度高,但同时他们认为这个并不能完全解释出现稳健性差异的原意,还有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他们在研究中还发现,随着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监管和处罚力度的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脱钩改制,在1998年以后,会计稳健性逐渐增强,实证发现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会计具有稳健性。王鹏、张俊瑞(2009)利用basu的盈余――股票反向回归模型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5-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稳健性是显著存在的。 5结论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存在由来已久,但系统性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出现,而近年来的研究也基本上确认了稳健性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稳健性的好处。但在我国,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还很缺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探索,例如,在我国如何更好的来计量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如何更好的来判定经济后果等等,都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d9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