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威海环卫文化手册

更新时间:2023-10-07 06: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环卫文化手册

编审人员 顾 问:

于志鹏 (中国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市容环卫行业分会会长)

朱来发(中国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市容环卫行业分会《研究与实践》执行主编) 朱煜善(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周秉衡(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研究员、教授) 金光熙(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教授) 谷祖敏(威海市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主 任:谢洪禄

委 员:林国庆 孙向阳 鞠洪卿 苗锡生 袁卫东 傅承玉 姜春海 主 编:林国庆 执行主编:孙向阳 傅承玉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于振卿 于 波 马淑霞 王 静 王政生 孙玲玲 毕连勇 李明洁 吴锦塔 苗锡生 张新强 郑春妍 姜春海 袁卫东 贾存峰 谢洪禄 鞠洪卿 摄 影:于 波 序

在祖国地域最东端的威海市,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两次被联合国授予“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联合国人居奖”和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这一系列的奖项和光环与威海环卫人的努力拼搏是密不可分的。而威海环卫人的努力拼搏与他们长期以来坚持环卫文化建设又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社会的管理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威海环卫人的文化建设也经历了创业期文化(1958~1987年)、发展期文化(1987~1998年)、振兴期文化(1998~2002年)、创新期文化(2002~2006年)。特别是2002年以来,在中央领导强调创建学习型社会以后,他们引进了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使文化管理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本手册中,我们看到威海环卫人的价值理念、共同愿景和环卫使命??在提升中形成了更高境界的文化管理。

今天,威海环卫人从自身条件出发,已经率先推行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在环卫行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上实现创新;在垃圾回收利用上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里,环卫行业和环卫职工曾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整天接触的是脏、乱、差的

粪便、垃圾。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生态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其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地位和作为是辩证的。环卫行业要提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环卫职工就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就要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创造、努力前进。

环卫行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今天,威海环卫人通过文化建设和创建学习型组织,已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深信,他们将在深化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学习、创新,不断提升城市市容环卫水平,使人民的生活更美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7年3月

注:作者系中国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市容环卫行业分会会长

前言

企业文化是当代最前沿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智慧。近年来,建设企业文化的风生水起,标志文化力已登上了经营管理的舞台。文化力是21世纪获得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发展优势的要素力量,文化力的开发与运用是管理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环卫文化是企业文化范式的延展与创新。环卫文化是环卫土壤里内生的文化,是环卫人共识的价值观、根本的思考模式和做人处事准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柔性战略,是营造和谐环卫家园的根源力量。

威海环卫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也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特有的环卫精神、环卫作风等先进的价值理念。今天,随着威海城市化的快速进展,环卫发展也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思考,以大战略思维确定发展愿景。新世纪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建设环卫文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选择。我们深信,没有变革、超越和学习创新,就无法领先,要持续辉煌就必须将成绩归零,站到新的起点上再写新篇。一个受尊敬的企业和事业,人们看重的不单是它的业绩,更会看好它的文化。业绩和文化硬软并重,才能做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的威海环卫人要出色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寻找能引领全员向前、向上的精神能量,构建符合企业文化规律的科学管理体系及保障机制,以加速个体素质和整体效能的全面提升。这种“精神能”来自对自身历史的、现在的文化积淀进行深入挖掘、提炼,来自对一切先进文化的吸纳与借鉴,经过系统化、体系化、科学化的整合,建立起清晰的战略愿景和具有生命活力的价值观体系,塑造具有时代性、特色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优质文化,作为发展的主导和灵魂。“创学习型团队、做知识型环卫人”活动的开展,彰显了威海环卫人重文向学的个性特质;建设文化环卫,表明威海环卫人构筑软实力的战略高度。

建设环卫文化就是管理思想的革命,是以先进文化富含的生机活力“激活”管理系统,通过价值观 的培育,让先进的理念覆盖和渗透到所有的层面、流程和管理要素中,调动积极性,发挥能动性,促进

职工和环卫共同进步与发展。建设环卫文化就是要不断“生产”激励力、亲和力、向心力、约束力凝聚环卫人、连结环卫心,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去实现使命和愿景。

环卫职工是环卫文化建设的主体,环卫文化建设需要全员的参与,形成共识,经过宣贯、培训和学习强化,建立起对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共守、共享,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环卫文化是动态渐进的创新与传承,需要由零散向系统、由表层向深层的转变,需要在推动中充实、在执行中提升,在量力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有形化和载体化建设。理念是根本,制度是关键,执行是保证。实践价值的本质就是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杰出的执行,将杰出的执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效益,这需要从我做起,从岗位做起,从点滴和细节做起,以文化特有的润物细无声不断增辉环卫品牌。

环卫文化建设是永不竣工的曙光工程、成长工程和凝心聚力工程。《环卫文化手册》的编撰付梓只是工程蓝图的完成,是建设“序幕”的展开。环卫文化建设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继续在环卫文化落地、深植、深化的过程中执着前行。创造出深厚文化的威海环卫人,一定会以自己的思想智慧和实践智慧,不断创新环卫文化,不断推进绿色文明,为繁荣威海城市文化、打造最清洁城市贡献心力,在造福社会中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提升。 城市篇 一、城市概况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北与辽东半岛互成犄角,怀抱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一衣带水,是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城市。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环翠区和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569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85.9公里。全市总人口249万,其中市区61.99万人。这里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气候清爽宜人,环境整洁优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最适宜居住、度假、旅游、投资和创业的地方。 二、城市历史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为防倭,设威海卫。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正式定为北洋海军基地,1898年7月1日,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从此,威海卫被英国强租32年。1930年10月1日,由国民政府收回,设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1938年,被日本侵略军占领。1945年获得解放,设威海卫市,1951年改称威海市(县级),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 三、城市建设

威海城市建设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海洋产业及旅游度假业为主的生态化宜居城市”的定位,彰显城市个性和特色。城市总体布局根据依山傍海的自然地貌,沿海岸线、环绕山体塑造“城在海中、山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城市个性。在建筑风格上,以淡墙红瓦作基调,与蓝天碧海相辉映,形成高处是翠绿的山头,中间是红瓦淡墙的建筑,低处是蔚蓝的大海的立体城市景观。沿海岸线建成的

威海公园、海上公园、新外滩等,组成了特色、开放的滨海公园群。是一座独步天下的“山衬水托花园城”。

进入新时期,威海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按照“中心集聚、点轴拓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千里海岸和交通运输干线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态势,形成“一个中心、四个次中心、两条轴线、一个群带”的总体格局,中心城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功能,继续打造“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品牌,建设融生态、人居和人文环境于一体的精品城市,成为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与青岛、烟台、潍坊等共同构筑起胶东半岛城市群,是中国沿海城市群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人文景观

威海山青水碧,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仙山、海岛、温泉、遗迹、名刹、奇石异川、天然海水浴场等自然、人文景观得天独厚,有“东方夏威夷”之称。距市区2.1海里的刘公岛,因中国北洋海军诞生于此而闻名天下。成山头直插黄海,地势险峻,惊涛骇浪堆银涌雪,礁石海岩鬼斧神工,人称“天尽头”。昆嵛山绵延百里,气势恢宏,林深谷幽,被尊为“海上仙山之祖”。乳山银滩绵延数十公里,坡缓滩平,沙质细腻,洁白如银,被称为“天下第一滩”。 五、人文荟萃

威海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块古老而英雄的土地上,曾孕育出许许多多华夏英杰。被乾隆皇帝封为“一代完人、千秋典范”的徐士林,传奇英雄于得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国务委员宋健,海军上将李耀文,空军上将王海,两弹元勋郭永怀,人民英雄王本刚,民主人士褚学璞,著名的企业家李东山,科学家孙学悟,教育家孙启昌,作曲家谷建芬,果树专家陶遵祜,武学大师毕云等都是威海优秀儿女;外(省)籍人士中,民族英雄邓世昌、丁汝昌等以及中韩友好之路的开拓者张保皋都在这里做出辉煌。这些在全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为威海的历史增添了闪光的篇章。 六、城市荣誉

威海市1990年获得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以后又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1996年和2000年两次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居环境全球最佳范例”,连续获得“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荣誉称号,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首届“山东人居环境奖”,2003年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联合国人居奖”。 发展篇 一、基本情况

威海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成立于1958年2月,系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拥有职工800余人。机构设有办公室、财务科、业务科、设备管理科、环境卫生督察科、马路清扫队、垃圾清运队、粪便清运队等二十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中心城区和乡镇主干道路及沿线绿化带清扫保洁管理、生活垃圾清运管理、公

厕管理、大环境卫生执法督察管理、“门前三包”有偿代清扫、环卫行业政策性收费以及威海市环境卫生协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1990年以来,先后荣获威海市“创建卫生城先进单位”、“威海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威海市环卫系统先进单位”、“威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建设系统文明服务示范单位”、“山东省建设系统先进单位”、“山东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信息(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山东省城建行业文明服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单位”、“全国环卫行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奖”、“全国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威海环卫文化发展历程

威海环卫走过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文化建设经历了创业、发展、振兴、创新的四个阶段,在发展理念、制度建设、管理机制、专业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厚的底蕴,塑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环卫精神,推动了威海环卫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阶段:创业期文化(1958~1987年)

威海环卫成立初期,主要负责城市中心区垃圾、粪便的收集、清运工作,环境卫生工作处于起步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威海市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和“突出环境效益,注重社会效益和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进行了综合性、全方位改革,赋予了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更多的职能职责,广大环卫工人肩负着更为光荣神圣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从事环卫工作仍然是大多数人不屑一顾的职业,然而“舍得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激励着环卫人,时传祥事迹感染教育着环卫人,成为当时威海环卫人强大的精神动力。1980~1985年,威海市连续6年在山东省城市环境卫生评比中蝉联榜首,1986年威海市被山东省授予“卫生城市”称号。 第二阶段:发展期文化(1987~1998年)

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针对环境卫生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提出了道路清扫 “夜扫日保”、重点路段“三扫一保”、垃圾清运“日产一清”、公厕管理“六无、六净”等管理要求和理念,全面改造了市区旱式公厕,公厕水冲率达到100%;垃圾收集方式实现了袋装化,清运机械化达到90%以上;道路清扫分“三级九等”实行承包管理,并开始探索机械化清扫;建设了威海第一座无害化双岛垃圾填埋场和12座垃圾清洁站等等,环境卫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990年,威海环卫人积极响应市政府“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的号召,充分发挥艰苦创业、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精神,全面投身到创建活动中,为创建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山东省将每年的10月26日定为山东省环卫工人节,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增强。作为威海环卫人时刻牢记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环卫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的题词“清洁城市,造福人民,培育新人,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1992年8月全国环卫行业第一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在威海召开,威海环卫发展模式和经验走向了全国。 第三阶段:振兴期文化(1998~2002年)

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先进行列。 三、创建方式

实施“12345”工程:

“1”——围绕一个主题:创建环卫学习型组织,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2”——突出两个重点:团队建设、自我超越。

“3”——构筑三个层次,做到三不脱离: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学习型个人;不脱离中心工作,不脱离岗位工作,不脱离组织战略目标的节点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4”——确立四项机制:团队学习机制、实践创新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考核评议机制。 “5”——实现五个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要与环卫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提升环卫管理效能相结合;与目标绩效考核和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与规范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相结合。 四、创建载体

1、建立学习档案制度。为每位职工建立“学习档案”,将所有职工的年度学习规划、学习考勤情况、教育培训情况、考试考核成绩、理论调研文章、工作创新成果等整理归档,为评学、考学、述学提供依据。

2、建立学习制度。利用每周一、三、五党委班子例会进行学习,利用每周一中层干部会进行学习,利用每月第一个星期五驾驶员会议进行学习。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岗位技能操作活动。每月月初组织开展一次学习讲座或学习交流会、学习报告会。每季度对各科室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考评,考评成绩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中。

3、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坚持职工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开展技术练兵比武、知识竞赛、劳动竞赛等 活动。树立、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导向作用,激励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争优创先的人。

4、建设一批由部门自发组织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型班组,通过读书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加强互动交流和知识分享。

5、继续办好《环卫简报》等内部刊物,开设有关学习型组织的专栏和专刊,充分发挥刊物、专栏和简报信息的交流平台作用。

6、抓好教育培训建设。根据继续教育和培训开展的需要,与知名院校开展教育共建,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教育培训体系。

7、借助网络创新学习载体。充分发挥局域网的作用,完善局域网和环卫网站,在网站上设立学习 专栏,开展网上调查,开办网上论坛,制作团队或个人网页等,使环卫网站成为干部职工学习和工作助手,信息沟通和知识共享的平台,成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阵地。

8、营造学习氛围。进门见愿景,墙上有理念,网络传信息,活动营气氛。

五、保障措施

1、制定建设学习型组织推进方案。

2、组织保障。成立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负责环卫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总体规划、部署、实施、指导、检查、考核工作。

3、利用广播、报纸、网站、板报、简报、宣传标语及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劳动竞赛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介绍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 4、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1)经费保障。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创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进行一年一度的表彰和奖励;设立考核基金,按照考核得分比计发;设立活动基金,对成立的各种活动小组及其它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2)围绕全局发展,每年确定一个建设活动主题。

3)根据各部门(班组)的实际,制定活动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科室、班组等活动,提出切实可行的创建活动的内容、目标、规划、步骤,形成特色,并加以精心组织实施。 4)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

5)建立各层次的评估体系。每年进行一次评估。

6)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借外脑、学典型,博采众长。 编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心血浇注,《环卫文化手册》终于释放出“一瓣馨香”。这是威海环卫人继《威海市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志》之后,在文化建设上又一次突破与创新,也为环卫文化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朵新妍。 编写《环卫文化手册》,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考试”,但是环卫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着我们的写作热情,能对威海环卫文化进行全面总结提炼,把精髓的文化内涵和威海环卫人的风采展示给读者,是我们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愿望。编写的过程,既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尽管编写水平和经验不足,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我们勇敢地担负起这一重任。编写中,我们首先从培训学习入手,广泛调研,以调查问卷、征集理念用语、故事座谈汇等多种形式征求和交流;起草过程是我们充分发动全员集思广益,高度汇聚了领导、管理者、职工和专家学者们的心智;经过反复修订章节、推敲文字、精选内容,整个编写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与团队合作。 此手册的编写,得到了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专家教授的真诚指导,得到了威海市企业文化研究会的研究员热情帮助,得到了全国建设职工政研会市容环卫行业分会的领导,威海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等上级领导部门的亲切关怀。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环卫文化手册》的编写是威海环卫人又一次走新路的探索,从实践的角度看,我们还很“年轻”, 又缺乏同行业的新成果可资借鉴,总结和提炼出特色鲜明、理念成熟的价值体系着实勉为其难,“学步” 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初级阶段的粗糙和肤浅,但我们还是尽力做到内涵体现行业性、时代性、实用性和可 操作性,希望能获得较高的共识度,起到有效的作用。

企业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学习和认识都很粗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期盼能得到领导、环卫同仁、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们的批评指正。

《环卫文化手册》编写组

2007年3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d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