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阶段测评1(卷二)

更新时间:2023-11-19 04: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劳动法-阶段测评1(卷二) 1. 单选题

1.1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国际劳工大会)。 1.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 )。

1.3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4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产生的关系 )。

1.5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16周岁)。

1.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承揽关系属于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亦应受到劳动法的调整 )。

1.7下列关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劳动法律关系既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劳动者、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1.8国际劳工组织的突出特点是(它是实行“三方性原则”的国际组织 )。

1.9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关系的是(张某在试用期内因视力未达到乙厂录用要求而被乙厂辞退)。

1.10(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1.11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 1.12下列不属于国际劳工立法形式的是(有关单边条约)。

1.13下列不属于劳动标准法的是(集体合同法 )。

1.141918年12月,苏维埃政权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法,这部法律是(《苏联劳动法典》 )。

1.15根据《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的制度,这样的制度称为(失业预警制度 )。

1.16系统地提出国际劳动立法主张的是(大卫·李格兰 )。 1.17劳动关系的双方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1.18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1.19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1919年6月)

1.20北洋政府于1923年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

1.21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1.22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既雇主与雇员。 1.23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

1.24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

1.25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行为与物)。

1.26劳动法的广义理解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1.27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劳动法律事实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

方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

1.28下列权利中不属于我国劳动者权利范围的是(罢工权)。. 1.29我国劳动法采(成文法)形式。

1.30以下各项社会关系不是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丙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被劳动仲裁机构传唤参加仲裁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多选题

2.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包括(自主择业权、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结社权、休息权)。

2.2以用人单位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企业劳动法律关系、个体经济组织劳动法律关系、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劳动法律关系、民办非企业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2.3以下哪些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社会救济、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时发生的各项社会关系)。

2.4在国际劳工组织的会议上,各国代表团成员中必须有(政府代表、工人代表、雇主代表)。

2.5劳动法律关系,是由以下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2.6下列关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公民的劳动行为能力的正确表述是(公民的劳动行为能力早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晚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产生)。

2.7下列不符合劳动法律关系变更的有(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变更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违法行为不会导致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

劳动者死亡会导致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 )。

2.8国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

2.9按照行为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化的行为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劳动行政行为、劳动服务行为、劳动团体行为)。 2.10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劳动行为能力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cx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