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当代文学鉴赏

更新时间:2023-10-22 11: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和“文学”都体现了变革时期文学的思想、意识观念和社会形式。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束缚人的封建礼教,而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者,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者”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独特的精神和语言存在。他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现代思想的铸造者。他的思想与文学都是一体的,他创造了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或结构,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在由传统向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转变过程中,鲁迅是一座界碑,他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格式,特别是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革命的原型意义。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并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文体形式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力量,提倡“立人”的思想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立人”即要实现人的意识觉醒和精神的独立,释放人的生命能量,怀疑和反叛一切制约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

2. 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华丽阴郁的写作风格,使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加之出身破落世家的背景和传奇般的情爱纠葛,她本人甚至成为了“ 上海风情”的一个符号化人物。

3. 围城就是: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大抵如是。小说主人公方鸿渐最终就陷入了婚姻的围城,并备受婚后生活种种琐屑争斗的困扰。事业上,他也是饱受风雨!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暗示着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束缚的境遇!所以围城所指,就是爱情和事业。

方鸿渐:对这位小说主人公,作者曾借另两个人物之口作过评价,一个说他“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一个说他“本领没有,脾气倒很大”。从小说看来,的确是这样,他的“全无用处”,一方面表现在他读书毫无心得,教书洋相百出。另一方面表现在他毫无主见,事业上处处依赖好友赵辛楣,爱情上屡屡受制于人。不过,他虽是“无用之人”,却并不惹人讨厌,也并非一无是处。他本性善良,颇有几分小聪明,还善于诡辩。因为,他其寮是一个妙人,做朋友一定不错。

【婚姻围城】 作品中人物对话明确提示:婚姻是金漆的鸟笼,又是被围困的城堡,外面的人想冲进去,里面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通过防洪恋爱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关于婚姻的思考。 小说一开始方洪渐就被父母之命送进了一个富有的婚姻,他因此得了留学的机会而逃到国外。留学归来,一踏进上海就陷入一同回国的苏文纨倾心编织的爱情牢宠,他因为虚荣善良而迎合,但他不爱苏文纨而喜欢苏文纨的表妹纯真的唐晓芙。后来终因苏文纨多方作梗而造成误会分了手。带着一种失落的心情应聘到三闾大学,喘息未定又糊里糊涂地被同来的孙柔嘉一点一点地套牢。在婚姻的战争里他身心疲惫,那无休无止无意义的争吵,着实让未

婚的人看了着实对婚姻产生恐惧。

【人生围城】 小说共九章,从第五章开始,方鸿渐就对人生万事有了围城的感想,纵观方鸿渐的人生,生活好象处处和他作对,恋爱婚姻、工作生活无一不是这样。从大上海到湖南小城,从银行职员到大学教师,从上司同事到亲朋好友,这一切无不让他感到困扰。更无所谓事业有成了。终于他辞职离家出走了。他要去投奔先去重庆的同学赵辛楣。大家可以猜想那里有没有他的出路和归宿呢,他是不是又一次站在下一个围城的入口呢? 你看方鸿渐渴望冲出围城,又身不由己地逃到下一个围城。所以在他的人生中围城随处可见。 但是还有看不见的围城,这就是—— 4.

5. 中国现代文学是“五四”前后产生的,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富有学术活力的学科。一部中国现代史,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和阶级的压迫史,也是一部民族解放史和阶级斗争史。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历史的艺术再现,中国当代文学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形象记录。 20 世纪30 年代左翼文学,就是体现这一特征的最典型的文学现象。在该段历史中,左翼文学盛行,马克思主义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左翼文学在同国民党文化围剿及自由主义思想斗争中取得胜利。在创作实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让学生学习这门课,要抓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一最显著的特征,正确认识历史,科学把握历史,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历史的形象记录,同时也是一部现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 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这一特征时,必须让学生同时把握心灵史、人性史这一特征。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左翼作家的创作,突出文学的宣传教化功能,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左翼文学过分夸大了文学的宣传教化作用,造成文学的功能尤其是人文和审美功能的缺失,在思想上导致极“左”思潮的泛滥,在表现手法上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和政治图解非艺术化倾向。既要让学生看到作家作品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云,还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家作品所建构的艺术世界,进而窥见作家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搏,在解读文学史的同时,解读人的心灵史,解读由共性和个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构成的人性的存在史。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文学史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华和外国文学新鲜血液中成长的,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该学科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进去,还要让学生跳出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积极扬弃论,既不能走复古倒退或崇洋媚外的极端,又不能关起国门、割断历史。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教训,反思历史失误,养成多元视角审视历史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视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c6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