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24 04: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
首先,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以流通为对象的重商主义,也不同于仅仅以农业部门为对象的重农主义,更不同于当时以分配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显然,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不是研究生产的技术方面,而是研究生产的社会方面。
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任何生产都是连续不断地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 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或者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作为商品必须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对于他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管你在生产中花费了多少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必须具有的一个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体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它存在于商品本身之中,离开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是不存在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所决定的,与花费的劳动时间无关。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不能相互比较。同一物品多种使用价值的发掘,是人类生产经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正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所以它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2) 价值
我们把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之为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本质的因素。一般人类劳动是价值实体,可以形成价值,但它本身不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它才形成价值。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下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因此,价值是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优势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第一,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三,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不同的劳动。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势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 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或者说,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价值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成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活动。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的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独立地、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的权利,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再次,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最后,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5.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作为商品,像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二因素,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劳动力的价值,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即也是凝结在劳动力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只有当它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在具体劳动过程中才能发挥出来。具体地说,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养活家庭和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即取决于劳动者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变化。但决定劳动力价值高低的,除劳动者生理上的因素之外,还包括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那么,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成了一个变数,并不是一个常数。同时,在一个国家中的一定时期,劳动者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又是一定的,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又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劳动力的价值有一个最低界限,这个最低界限由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如果劳动力的价格降低到这个最低限度,那就下降到了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和使用。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个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第一,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第二,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第三,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第二个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7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因为土地数量有限,优等和中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往往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必须投资经营劣等地。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又由于优、中等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对土地经营的垄断,限制了各个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因此,那些租种较好土地的资本家就能稳定而持久地保持超额利润,并把它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中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阻碍着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值的差额不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弄产品不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成为绝对地租。 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首先,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其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就是说,社会资本所获得的价值总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购买所需补偿和替换的生产要素。如果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实物构成上与所耗费和药补偿的不一致,则社会再生产的进行遇到困难。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9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
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就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在股份公司中,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深刻分析。股份公司实际上发生了两种不同的“两权分离”过程:第一是真实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分离。在股权公司中,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取得了二重化的形式,一是以生产资料等形式存在并处在再生产过程运动者的真实资本,二是以股票等形式存在和运动的有价证券,即虚拟资本。真实资本是在生产领域中发挥职能作用的资本,它的所有权是经济所有权,这种资本发展到当代,实际上就是公司独立运用和支配并取得社会资本的性质的法人资产。第二是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的分离。这种分离是资本职能与资本所有权分离在人格上的具体化。一方面,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在生产管理上已成为多余的人;另一方面,职业经理阶层的兴起促进了资本职能的多层分解。 10.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 追逐超级剩余价值 11.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没有分工,就不存在商品经济。 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没有剩余产品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经济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
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及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12.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 货币具有以下五种职能: ①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充当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②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③ 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④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⑤ 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13.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情况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也就越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在工作日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多,等于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因而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原因: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发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14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作用:1)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价值规律对社会劳动的分配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和市场竞争而实现的。只有通过价格涨落,才能知道社会要什么,不要什么和市场上需要多少。由于价格的涨落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个商品生产者会根据市场价格的涨落来调整自己的生产个人推动社会劳动的重新分配。2)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谁能率先改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这无形中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社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3)促进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优胜劣汰。价值规律要求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这种情况下,企业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劳动耗费大的,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
表现形式:价值规律要求价格与价值相符并不是表现在每个场合,而是表现在价格以价值为中心的上下波动中。价格与价值发生背离的情况并不违背价值规律。1)从每一种商品价格运动来看,在一次孤立的商品交换中,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其价值。但从长期看,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与价值总是趋于一致的。(价低——减产——供不应求——价升——增产——供过于求——价低) 2)从不同商品价格变动看,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都是一个字价值为基础的。商品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虽然时涨时落,但是价格的变动始终是以它们的值为中心的,变动幅度不会与价值相差太远。这两点恰恰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15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形式?
垄断组织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集中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集中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资本主义大型企业之间互相勾结或联合的程度和具体目的也不一样,因而垄断组织便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卡特尔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简单的垄断组织形式。它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
形式:第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一种最典型的、最深层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建立起来的:一是国家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开办企业;二是对私人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第二,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二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二战后,资本主义较为普遍地出现了国私共有合营这种企业形式,其形式途径是:(1)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2)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3)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而成;(4)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5)国有企业转由私人租凭或承包经营。通过这些途径形成的企业可称为“国家参与制企业”。第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也是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虽然仍然保留私人资本的性质,但已和国家资本发生了密切联系,同国家资本在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中内在地结合起来了,因此也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范畴。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又一种形式。国家的宏观调节是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来进行的,其中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信用政策等。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归结起来,其实质是一样的,即都仍然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首先,国有企业从表面上看是“国有”即“公有”的,但其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的,只不过这种资本不是一般的私人垄断资本,而是一种位于一般私人垄断资本之上的、资本社会化最高形式的“总资本家”所有制。其次,国私共有合营企业,其实质则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家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利于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这种形式,其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是十分明显的。 16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必要条件
(1) 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2) 通过对资本循环的分析,深化了对资本本质的认识。资本本质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阶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特定的阶级关系。第二,资本还是一种运动,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不断地增殖。所以,资本只能理解为一种不停的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1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各国经济的一体化过程,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一) 生产的全球化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市场则起着分工媒介的作用。分工深化的程度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分工,即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垂直型是以生产相对凝固为前提,流动的只是商品,因而无法实现各国经济的融合,经济一体化程度处于较低层次,不可能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水平型国际分工则是高层次的生产专业化形式。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 贸易的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三) 金融的全球化
基于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其次,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最后,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四)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第一,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国内,它们有相对成熟而又稳定的制度;在国际上,国际通行的制度是由它们主导的,国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内规则的特点,但不存在与国外规则的严重冲突。
第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确实获得了不少好处,但是这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
第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好处。发达国家一方面可以凭借其整体经济实力和宏观经济表现决定国际货币市场上的资金流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其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直接改变货币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方式。
由上可见,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少的成本。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 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的局面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资本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受外来的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 (二)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扩大,出现了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浪潮。
(三) 推动对外贸易的扩大
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经在一些工业制成品贸易和产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 (四) 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维护直接的权益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为自身在国际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五)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8说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化?
平均利润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高。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称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 19资本积累导致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积累导致了以下两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后果。 (一)相对人口过剩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时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二)平均利润下降趋势
资本积累一方面导致了相对人口过剩和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导致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目的。在现实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比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个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 20.在信用体系中,信用的基本形式
按主体的不同,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等。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三)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
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主体有国家和企业,于此相应,有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便形成企业信用。企业信用是资本所有者与企业作为资本的使用者之间建立起的直接融资关系。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在信用体系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21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区分的依据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表资本。(c)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由流通过程得到的两种新形式,或者说是从生产资本的流通形式中产生的区别。
固定资本是存在于劳动资料上面那部分生产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形式。生产资本的一部分是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的,它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加入劳动过程,在寿命没有终止前一直不改变,但因使用而逐渐磨损。它的价值按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卖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进入流通过程和完成周转,最后以货币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在劳动资料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总有一部分价值固定在它里面。
流动资本是存在于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上面那部分生产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形式。其中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是不变资本的另一部分。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加入劳动过程。它的价值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卖而进入流通过程和完成周转,最后以货币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至于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则是可变资本。 2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基本形式
本质: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
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但它的基本形式不外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质。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一样,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存在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地位资本家生产出利润。因此,资本主义德尔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24.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的,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 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 第二, 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拥有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指挥的绝对权力。
第三, 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25利息、利息率及变动范围
利息,从其形态上看,是货币所有者因为发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就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资本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原因及其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轨迹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和商品存在,就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就突破了资本家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这种绝对的致富欲是无止境和无限制的;另一方面,竞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从外部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迫使他们不断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力图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为一个再生产周期。一般情况下,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体制的道路:目标、任务和性质确定之后,改革的道路、方式就具有关键的意义。与世界上其他进行改革的国家不同,我国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28我国为什么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部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既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也不能实行完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必须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主要原因是:
(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30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
第二, 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 第三, 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第四, 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具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其中自负盈亏是核心。
正在阅读: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12-24
创优结构方案04-12
书样年华作文600字07-0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02-01
WJ06-04
优秀的个人自我介绍02-24
2022报考警校有哪些要求 警校好考吗03-3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思考题
- 政治经济学
- 答案
- 七年级选词填空专练
- 超星尔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试答案解析
- 19届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八章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第7讲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一)证明平行与垂直练习理
- 无锡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名录2018版1245家 - 图文
- 描写四季的优美段落
- 个人在政治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安溪八中2010年光荣册前言 - 2 - 图文
- 语言表达试题
- 工程材料(金属材料)课后习题答案
- 道路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 年产100台挖掘机技术改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 图文
- 2017-2022年望谟县PPP模式市场机会分析报告(目录) - 图文
- 新世纪英语七年级期中复习题
- XML文档 第七次大作业
- 对现浇混凝土板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的探究
- Access数据库应用课后作业六
- 科学发展观现场会解说词
- 浅论“方文山现象”
- 四川省会理县彰冠初级中学2015届九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试题 - 图文
- 麻步一中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