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更新时间:2024-05-01 10: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发热与过热有何异同?

发热与过热相同点为:①两者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②体温均高于正常值的0.5℃;不同点为:①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过热时调定点并未上移;②发热时体温升高不会超过调定点水平,而过热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③从体温升高的机制来说,发热是主动性调节性体温升高,而过热是由于调节障碍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2.(可能为填空)发热的发病学有哪些基本环节?

发热的发病学有3个基本发病环节:(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产内生致热原(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作为“信使”,经血流传递至下丘脑;(2)中枢调节,EP促使中枢发热介质释放,使体温调定点上移(3)发热效应,通过传出神经引起骨骼肌寒战使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因产热大于散热而体温升高。

3.(可能为填空)发热过程分为哪几个时相?各有什么特点?

发热过程分3个时相。第一时相为体温上升期,体内产热大于散热,患者畏寒、皮肤苍白、出现寒战和“鸡皮”;第二时相为高峰期,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平衡,患者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第三时相为体温下降期,产热小于散热,患者出汗而皮肤潮湿。

4.试述发热时临床上出现畏寒、皮肤苍白、干燥、寒战和鸡皮表现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在发热的第一时相,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不断升高。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皮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而致皮肤苍白;皮肤血流减少,皮温下降刺激冷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而有畏寒感觉。鸡皮和皮肤干燥是经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引起皮肤立毛肌收缩、关闭汗腺而致。寒战则是全身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不断产热所致。

5.失血性休克产生什么类型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化? 失血性休克时既有失血性贫血,又有循环功能障碍,前者造成血液性缺氧,血氧变化有动脉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后者造成循环性缺氧,血氧变化有动脉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正常,静脉血氧含量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总的变化是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化不大。

6.煤气中毒如何导致缺氧? 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由于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气大210倍,故当吸入气中有0. 1% CO,血液中可有50%HbCO,Hb与co结合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而结合后,不易解离。此外,co还有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一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O2不易释出的作用。

7.试述缺氧与紫绀的关系如何

缺氧常有紫绀,但并非都出现紫绀,如严重贫血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因血红蛋白量少,缺氧时脱氧血红蛋白很难达到5g/dl,故不出现紫绀;如co中毒引起血液性缺氧,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呈樱桃红色也难见紫绀;又如氰化物中毒引起的组织中毒性缺氧,因组织用氧发生障碍,血液中氧释放减少,毛细血管处血氧饱和度增高,血液颜色鲜红,也无紫绀。紫绀常是缺氧的表现,但紫绀患者不一定都有缺氧,如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紫绀,但往往无缺氧。

8.比较氧疗对不同类型缺氧病人的治疗效果

对缺氧病人的基本治疗为氧疗,但因缺氧的类型不同,氧疗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异:1、氧疗对低张性缺氧效果最好。吸氧可增高肺泡气氧分压,促进氧在肺泡中弥散,使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增高,血氧含量增多。对组织供氧增加。高原性肺水肿吸纯氧有特殊疗效。但右向左分流的病人,因吸入的氧无法与流入左心的静脉血起氧合作用,一般吸氧对改善缺氧的作用较小。②血液性缺氧和循环性缺氧的共同特点是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吸入高浓度的氧虽然能提高Pa02,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增加十分有限,主要增加的是血浆内溶

解的氧,故吸入高压氧对治疗血液性缺氧和循环性缺氧也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CO中毒的患者,PaO2提高后,氧气与CO竞争血红蛋白,从而加速CO与血红蛋白的解离,疗效显著。组织性缺氧因不是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故吸氧治疗无效。

9.为什么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会出现呼气性的呼吸困难?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主要侵犯的小气道,由于小气道口径小、管壁薄、无软骨支撑,与肺泡紧密相联,在正常时,呼气,吸气随着垮壁压改变(即气道内、外压差),吸气时,气道内压>外压,也就是垮壁压增大。气道随肺泡扩张被牵拉而扩大,气流容易通过。肺气肿时由于小气道受侵害,管壁增厚,内有分泌物堵塞,再加肺泡壁受损,弹性回缩牵引力下降,小气道阻力增加。在用力呼气时,小气道易闭合,因为呼气时胸内压大于大气压此时气道压也是正压,由小气道到中央气道压力逐渐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的部位称等压点,正常人等压点位于软骨性气道,而肺气肿时,由于肺泡回缩弱,再加气道阻力增高。故气道内压迅速下降,使等压点上移到无软骨的部位,故易被压缩而闭合,使肺泡气难以呼出,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

10.患者因肺癌作肺叶切除手术,当切除I/2肺后,患者能否存活? 正常成人肺泡表面积约为80m ,静息时参与换气的面积约为35m2,只有当肺泡膜面积减少一半以上时才会发生换气障碍。患者因肺病切除1/2肺叶后,虽然已丧失劳动能力,但尚能维持生存。

11.慢性呼吸衰竭为什么可引起心力衰竭? 呼吸衰蝎时体内缺氧,COQ储留和酸中毒均可影响心脏,引起肺源性心脏病,最后引起右心肥大和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引起肺源性心脏病的机制如下:①肺泡缺氧和CO2端留所致酸中毒均可引起肺小动脉收缩,使肺动脉压升高而加重右心后负荷;②肺小动脉长期收缩导致管壁增厚和硬化,管腔变窄,形成持久性肺动脉高压;③缺氧和酸中毒降低心肌的舒缩功能;④长期缺氧引起红细胞增多使血液钻度升高,加重心脏负荷。肺派性心胜病可发展成右心衰竭,再发展成全心衰蝎。

12.对I型呼衰与Il 型呼衰在治疗方法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I型呼衰因只有缺氧而无Co2储留,故可吸人较高浓度(30%一5096)的氧。II型呼衰,既有缺氧又有CO2赌留,此时患者呼吸刺激来自缺氧,CO=因浓度过高已不起刺激呼吸作用,但如氧疗时给予氧浓度较高,可去除原来存在的缺氧刺激而产生呼吸停止,故一般宜吸较低浓度(< 30%)的氧,如由鼻管给氧,氧流速为1-2L/min即可使给氧浓度达25%一29%,此称为持续低流最给氧。

13.一叶肺切除与一叶肺不张对血气的影响相同吗?为什么? 不相同,一般一叶肺切除对机体血气的影响不明显,而一叶肺不张会出现明显的PaO2下降,这是因为肺不张发生了部分肺泡通气不足,使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所以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故有静脉血的掺杂,使的PaO2明显下降。而一叶肺切除是单纯的呼吸膜面积减少.并且一叶肺的面积减少形响不大,只有当呼吸膜面积减少一半以上时才会发生换气障碍。

14.肝性脑病患者为什么血氨生成增多

氨生成增多的机制是:①肝功能衰竭患者常见上消化道出血,血液蛋白质在肠道②肝硬变时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致使肠粘膜淤血水肿,食物消化、吸收和排空都发生 变晚期可因合并肾功能障碍而发生氮质血症,使弥散到肠道的尿素大增,经肠道内细菌尿素酶作用,产氮增多;④肌肉组织中腺昔酸分解是产氨的方式之一,当肌肉收缩加剧时,这种分解代谢加强,因而使氮产生增加。肝性脑病患者出现躁动。使肌肉活动增加,产氨亦增多

15.肝性脑病患者为何发生氨清除不足?

氨在人体内被清除的主要途径是在肝内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再由肾排出体外。肝功能受

到严重损害时,肝内酶系统亦受损,鸟氨酸循环受阻,尿素合成过程不能顺利进行。这是导致血氨增高的重要机制。此外,在门一体型肝性脑病和做过门一腔静脉吻合术的病例中,来自肠道的氨有一部分或大部分通过分流直接进人体循环,这也可以导致血氮升高。

16.试述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浆氨基酸比值有异常现象,其特征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增多,而支链纸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缴氨酸降低。肝性脑病患者发生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有二方面:①由于肝功能严重障碍或门一体侧支循环形成,致使胰岛素在肝内灭活减弱,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可增强骨骼肌对支链氮基酸的摄取和分解,故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下降;②芳香族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只能在肝内进行,当肝功能严 重里狈时血浆中芳香族氨基酸水平便明显升高。芳香族氨基酸与支链氨基酸由同一载体转运而通过血脑屏障,在通过血脑屏障时它们之间发生竞争。因血中芳香族氨基酸过多而竞先进人脑内,致使脑内假性神经递质生成增多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等正常神经递质的合成,最终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

17.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如何促成肝性脑病发生? 诱发因素有:①氨的过度负荷,由于摄人过量蛋白质、消化道出血和输血等,升高血氨,导致氨中毒;②镇静、麻醉剂使用不当,在毒性物质作用下,脑对这些物质敏感性增高而易诱发脑病;③碱中毒、缺氧、感染、饮酒等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使神经毒质易人脑而诱发脑病;④低血容最和低血糖症可诱发肝性脑病。

18.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最危险的并发症是什么?简述其发生机制。 急性肾功能衰蝎少尿期对病人生命威胁最大的并发症是高钾血症,可因心室颇动或心搏骤停引起死亡。其发生机制是;①肾排钾减少;②细胞内钾释放:组织损伤和分解代谢增强,使细胞内钾释放到细胞外;③细自内K+与细胞外离子交换:酸中毒时细胞外H+与细胞内K争进行交换④摄入钾过多。

19.试比较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功能性肾功能衰竭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异同。

相同点:①发病机制相同。两者都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②临床主要表现相同。都有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血钾及代谢性酸中毒。

不同点:①肾小管状态不同。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管未受损伤,尿蛋白及显徽镜检查基本正常,而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可见蛋白尿,脱落细胞及管型;②钠水重吸收能力不同。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时,因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尿比重高,尿渗透压高,尿/血肌酐比值高。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增加,尿钠低。肾小管坏死使水钠重吸收减少故血尿比重低,尿诊透压低,尿/血肌醉比值低,尿钠高;③对利尿剂反应不同。功能性少尿对利尿剂反应较好,而器质性少尿对利尿反应差:④治疗方案不同。功能性少尿时应快速补液,迅速恢复肾血流量;而器质性少尿严格限制体液入量。

20.为什么急性臂功能衰竭多尿期有多尿产生? 多尿的发生机制是:①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②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阻塞解除;③留在中的尿紊经肾小球大盆撼出而引起渗透性利尿;④新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尚不成熟,重吸收水钠功能仍然低下

21.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机制有哪些学说?

现有如下3种学说:①健存肾单位学说,随病情发展,正常肾单位数门逐渐减少;②矫枉失衡学说.肾损害时体内某些溶质不能有效排出,其血浓度升高,可刺激某些体液因子产生以排出该溶质,但此种体液因子过多又可引起新的损害;③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肾损害使部分肾单位功能丧失,其余肾单位过度滤过,长期会发生肾小球纤维化和硬化。

22.试述肾性骨背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发生机制如下:①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血磷导致低血钙.后者刺激甲

状旁腺分泌大量PTH,引起骨质疏松和骨软化等;②维生素D代谢障碍,使肠对Ca‘吸收减少;③酸中毒促便骨盐溶解,

23.试述肾性贫血发生的机制

答案要点发生抹如下:①促红素生成减少,②体内的毒性物质抑制红细胞生成,③毒物抑制血小板功能④毒物破坏红细胞、溶血;⑤毒物引起铁、蛋白造血材料减少。

24.慢性肾衰的低钙血症用维生素D治疗是否有效?为什么?

无效。慢性肾衰由于肾实质的破坏,不能将经肝经化的25一(OH)D,变成1.25一(OH)1玩,所以服用维生素D也不能变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故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也不能解决低血钙的问题。

25.应激反应的生物学意义如何? 应激反应是机体在生命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稳定内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它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控制下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旨在动员机体内在力量来抗衡、消除各种应激刺激产生的损伤性效应,防止内环境的剧烈波动。因此。从适应角度来看,应激反应具有积极意义,它表现在下述三方面: ①物质分解提供能量,在神经内分泌因素的作用下机体能源物质(如;脂肪、糖原等)分解旺盛,葡萄糖、游离脂肪酸等能量底物源源不断地被释出使其血浆浓度大幅度上升,为应激机体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②器官功能的适应性调整,在应激情况下,脑、心、肺等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显著增强; ③保护性物质大徽产生,如急性期蛋白、热休克蛋白等。机体无应激反应或应激反应低下,常是机体对疾病抵抗力下降、预后不良的标志。

26.应激时体内的主要神经内分泌反应如何?

应激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主要为蓝斑一交感一肾上腺做质系统和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强烈兴奋,前者出现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血液重新分布和血糖升高,后者出现加强对儿茶酚胺的反映、升高血糖、抗炎和抗过敏等。

27.应激时,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持续兴奋对机体有哪些不利影响? 有下述五方面的影响:①造成腹腔内脏器官的持续缺血;②外周小血管持续收编使血压升高;③造成血液粘度增高;④能量的过度消耗;⑤产生自由基增多,促进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生物膜。

28.休克早期微循环有哪些变化?其临床表现如何?

休克早期时,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均收缩,特别是前者,毛细血管前阻力显著增加,真毛细血管网大量关闭,微循环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与此同时,因微静脉和小峥脉收编各出现“自身输血”,有组织液返流人血,出现“自身输液”。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搏细数、脉压减少、尿量减少和烦躁不安等。

29.试述休克进展期徽循环淤滞的机制。

机制是:①长期缺血、缺氧引起酸中毒,酸中毒导致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②长期缺血、缺氧引起局部扩血管代谢产物组胺、腺苷、激肽等增多;③血液流变学改变,因血液浓缩而血粘度增大,因血细胞聚集而流速减慢。④内源性内毒素人血,刺激细胞产生扩血管物质等。

30.试述失血性休克早期动脉血压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 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输出量、血容量的多少以及外周阻力的高低。在失血性休克的早期.动脉血压的变化并不明显,这是因为:①回心血量增加:通过自身输血和自身输液作用增加回心血量,缓解机休血容量的绝对不足;②心输出量增加:交感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致心输出量增加③外周阻力升高:大量缩血管物质使外周血管收缩。上述环节的变化均有助于动脉血比的调调节、维持,故休克早期患者动脉血压

无明显变化。

31.试述休克早期机体变化的代偿意义。

休克早期的变化主要由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加所致,对机体有一定的代偿意义。1、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机体通过自身输血和自身输液作用增加回心血量,缓解血容量的绝对不足;同时心出皿增加、外周总阻力升高,通过上述调节,使休克早期患者的动脉血压无明显变化。2、血液重新分布有利于心、脑血液供应:在休克早期,当腹腔内脏、皮肤、骨骼肌及肾等器官血管收缩,血流量显若减少时,心、脑血管不发生收缩,心、脑血流量基本正常,加之此时动脉血压变化不明显,所以在全身循环血量减 少的情况下,有利于优先保证重要生命器官心、脑的血液供应。

32.试述休克早期机体变化的代偿意义。

休克早期的变化主要由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加所致,对机体有一定的代偿意义。1、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机体通过自身输血和自身输液作用增加回心血量,缓解血容量的绝对不足;同时心出皿增加、外周总阻力升高,通过上述调节,使休克早期患者的动脉血压无明显变化。2、血液重新分布有利于心、脑血液供应:在休克早期,当腹腔内脏、皮肤、骨骼肌及肾等器官血管收缩,血流量显若减少时,心、脑血管不发生收缩,心、脑血流量基本正常,加之此时动脉血压变化不明显,所以在全身循环血量减 少的情况下,有利于优先保证重要生命器官心、脑的血液供应。

33.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 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使细胞外液减少且呈低渗,①渴感不明显,病人不主动饮水;②早期ADH分泌受抑制,肾小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多;③细胞外液向渗透压较高的细胞内转移。结果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血容量减少明显,易发生休克。高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虽使细跑外液减少,但渗透压增高,①刺激口渴中枢,病人主动饮水;②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使ADH释放增加,减少排尿;③使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通过上述代偿细胞外液得到部分补充,血容量减少不明显,故不易出现休克。

34.试述高渗性脱水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

①口渴明显:因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口渴中枢,引起渴感;另因唾液腺细胞脱水,唾液分泌减少致口干舌燥.也是引起渴感的原因o2)尿量明显减少,尿比重增高:因细胞外液高渗,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使ADH释放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包括嗜睡、抽搐、昏迷,严重时出现脑出血:因细胞外液高渗,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引起脑细胞脱水.脑功能紊乱;脑体积因脱水而减小,脑皮质与颅骨之间的血管张力增大,导致静脉破裂而出现脑出血。④尿钠浓度早期增高,晚期降低:通过机体的代偿,细胞外液容量得以维持,醛固酮分泌无异常增多,尿中仍有一定量钠排出,随着ADf3使肾小管重吸收水增加,尿中钠被浓缩而浓度增高。晚期因机体失代偿,细胞外液量液明显减少,继发醛周酮分泌增多,钠回吸收增强,尿钠浓度降低。

35.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为什么禁用5%的葡萄糖? 低容性低钠血症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导致细胞肿胀。严重时可发生脑细胞肿胀、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如静脉输人5%葡萄糖,葡萄糖被代谢后生成水,实际等于只补水,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进一步下降,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进一步上升,脑细胞肿胀、脑组织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进一步加重,故易引发脑病而导致死亡的严重后果。

36.全身性水肿的水肿液分布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重力效应;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受重力影响,距心脏垂直向下距离越远,毛细血管流体静压越高,心性水肿主要机制是静脉回流受阻致全身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故此型水肿首先出现在下垂部位。②组织结构特点:组织结构疏松、皮肤伸展度大的部位易容纳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bq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