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03 22: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6年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一) (2)

2016年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二) (7)

2016年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三) (14)

2016年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四) (21)

2016年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五) (27)

第1 页,共33 页

2016年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一)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②答卷需用黑色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书写,用铅笔、红色笔等其他颜色笔答题,

试题作废;

③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④考试结束后试题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一、简述题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是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二是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2)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答案】(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

第2 页,共33 页

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认清中国革命的前途。

3.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案】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为: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法宝。

【答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4)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

第3 页,共33 页

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地位和作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论述题

6.比较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答案】(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理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对这一伟大实践不断提供的新鲜经验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理论表现。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在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力一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由此可以看出,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时代主题和背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时期,国际格局和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凸显。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到了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成为其产生的实践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

第4 页,共3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bq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