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门手艺读后感精选10篇
更新时间:2023-12-12 12:35:01 阅读量: 读后感大全 文档下载
《写作这门手艺》是一本由[美] 约翰·麦克菲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这门手艺》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如果写作是门手艺
手艺人,就得有自己的老字号。
作者加盟了《纽约客》,打出一套非虚构写作和成功与世界顶级编辑打交道的组合拳,把老生常谈的内容打得花样百出。这些招简朴直接,一看就是要赢的招。读完最大的敬意就是把书评浓缩在140字内,不然都觉得自己白读了。
掌握这套拳,不仅打得了擂台,同样适用街头和舞会,流氓也能对付,高手也能切磋。
但掌握的核心还是自己多打。
《写作这门手艺》读后感(二):非虚构写作的体验基础与实撰要点——评麦克菲《写作这门手艺》
《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原名Draft No.4 :On the Writing Process)是美国著名的非虚构作品大师麦克菲讲授的写作课程。
非虚构作品不同于想象力爆棚、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各类小说,而主要是指一些新闻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基于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经过作者的加工而成为的一种作品。
显然,非虚构写作与虚构写作的技法是存在着差别的。本书作者麦克菲以其几十年的写作经历、感悟为基础,讲述了自己对于非虚构作品的一些写作要点。
书中分为了几部分,都化为几个关键词,比如:进程、结构、编辑及出版人、引导、参照系、检验点、第四稿、省略等等,一看很玄乎,实际上是作者点出了这种新闻纪实类文学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存在的要点。
在作者原意看来,这类非虚构写作(新闻纪实类文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就是写作准备阶段,要进行详细地采访,甚至要亲自跟随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进行体验,比如跟随卡车司机横贯美国,去船上去纵穿大洋等等。不拿到第一手的资料,是无法写作纪实文学的。
第二个就是实际撰写阶段,有了素材之后,如何进行剪裁,是摆在采访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一堆璞玉,经过妙手可以变得巧夺天工,经过劣手则只能是暴殄天物。因此,确定文章的逻辑结构尤为重要。
这种逻辑结构,也可以理解为逻辑主线,这么多的采访材料,必须要经过一根红线的牵引,把这些材料都合理的串起来,才会让文章看起来有趣、耐读、可信。
第三个阶段就是写成初稿之后。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虽然有那种一气呵成、一字不用改的天才,但绝大多数精品都是反复琢磨、推敲,改了多少次才改出来的。包括重要事实的考证、一些无关信息的省略等等。
实际上,新闻作品的门槛很低,只要稍有点文字水平都可以写,从小消息到长通讯。但是,要想写好,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作者麦克菲拿他以往的一些作品作为例子,讲述了非虚构写作的一些要点。虽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鉴于作者创作的巅峰主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如果不对作者的作品有一定了解的话,此书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实撰技法并不象其它写作书那样写的清晰扼要,而是需要从书中慢慢品味。
《写作这门手艺》读后感(三):一位非虚构写作者的自我修养(含长摘录)
刚打开书的你,如果发现自己看到的是如下几个奇怪的图形,不要怀疑,你看的正是一本(高大上的)讲写作的书!
以上几个图都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使用过的结构图,看起来很像数学里的集合和点状分布图对不对?!
更复杂(高级)的还在后面:
就不完全列举了……
在这本书里你还将看到,作者如何在计算机大佬的协助下使用高级程序将他的写作搞的风生水起,作者在采访伍迪·艾伦的过程中如何与之谈笑风生,采访著名影星杰基·格黎森的过程中如何摆脱被怀疑要刺杀他的嫌疑,以及,作者与《纽约客》《时代》等杂志编辑、出版人的相爱相杀……
如果看完这些你还不够过瘾,下面就要进入到我们这本书的重中之重了:学习一位非虚构作家的自我修养。如下是实用自查指南,请按需服用:
1、在你成为某个特定类型的写作者之前,尽可能尝试更多的体裁风格。
年轻作者要通过尝试,才会发现自己是哪个类型的作家。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做出抉择,对某个类型的写作进行过多的训练,仅仅因为他写的这个类型在课堂上受到过表扬,或者因为它带有诱人的声望,那么就会极大增加他们一开始从事写作行当的内在风险。很容易出现误判自己的情况,它会让你对错误的体裁执着不弃。所以要尽早避免这种错误,把各个体裁都写一遍。2、不要以为你所看过的一部电影,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看过。
刻意为自己所生活的年代而书写,是我最不建议年轻作者采用的做法。……你如果找一些具有某种持久性的典故和意象,那么你的选择将会让你写的文章具有一种稳定性。不要以为你所看过的一部电影,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看过。“这让人想起电影《生死狂澜》里的急速爬升过程。”“那跟电影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的结局很像。” ……你如果说某个人长得像汤姆·克鲁斯——还是到此为止吧——那么,你是在让汤姆·克鲁斯帮你进行写作。只要读者不知道汤姆·克鲁斯是谁,你的描述就算失败。3、搞清楚什么叫“非虚构”,你的作品称得上是“非虚构”吗?
诺曼·麦克林说《大河恋》一书是虚构作品,而“虚构”二字也出现在该书之首。从各个方面来说,《大河恋》所记述的都是自传性事实,但有一处是个例外。出于隐私原因,作者将自己弟弟遭到谋害的地点做了改变;正因为他是诺曼·麦克林,所以他认为这一处以及其它改变足以算是编造,从而使文本没有资格叫做非虚构。4、如何采访和记笔记?如何选择哪些该写、哪些不写?
采访的时候,我会不停地记笔记,获取印象,详加观察,收集信息,聆听话语,但完全不是盲目地做这些。写作是一种选择。到了实际写作阶段,从第一句话的第一个单词开始,作家就在对要把哪些东西排除在外进行选择、挑选和拿主意(这是重中之重)。从更为宽泛、效率不那么高的角度而言,这一点贯穿于一边采访一边记笔记的整个过程。任何令我印象深刻的东西,也就是说,但凡可能在后续写作过程中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东西,我都会记下来;因为我是边做边了解,并不明确某篇文章写出来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会按照最终所需的十倍去收集资料。 ……5、什么是创造性非虚构?
什么是非虚构写作中的创造性?这个问题得花上一个学期的时间才能得到答案,不过我可以列出以下要点:创造性表现在你为写作而选择的内容,获得所选内容的方式,为呈现事物所采取的铺排手法,为描述人物并成功塑造角色所使用的技能技巧,文章的节奏感、完整性和结构性(文 章能立起来,并自行行走吗?),以及将原始素材用于叙事的幅度范围,等等。创造性非虚构不是编造什么东西,而是最大限度地使用你所拥有的一切。《写作这门手艺》读后感(四):上过他写作课的人,有好几个都获得了普利策奖!
文/芮娜
某个下午,我逛书店的时候,一眼就望到了《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这本书,瞬间被它的书名吸引到了。我想,凡是喜欢写作的人都应该会对这类书有着强烈的兴趣吧!或者说,是求知欲!
起初,看到书的副标题——“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以为会是一本比较严肃的教科书。当我翻开它鲜绿色的外衣,一字一句的读下去发现这堂课竟然很有趣。于是,我怀着惊喜与期待的心情读完了《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
在《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中,作者约翰?麦克菲不仅分享了自己充满曲折、刺激和陷阱的写作故事,更是坦承了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非虚构写作这门课程中累积的经验与想法。他的文章随性但专业,充满了对如何确立主题和结构、写作技艺、采访技巧、甚至写作所用工具等方面的经验之谈。他将写作看成是存在于世的一种方式。也正是这种理念,让这本书变得异常的生动有趣。我相信,这也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一堂大师课。
大师课?你们一定对这本书的作者约翰?麦克菲是何方神圣,竟然可以称作大师,感到好奇吧?
约翰?麦克菲——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的非虚构作家。
从一九六三年起,他为《纽约客》撰稿至今。目前已出版三十多部作品。曾四度入围普利策奖,并于一九九九年获此殊荣。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二〇〇八年,美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乔治?波尔卡新闻奖给他颁发了职业成就奖,以表彰其“半个世纪以来对美国新闻界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二〇一七年,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终身成就奖。
他被公认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开拓性人物,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四十余年,影响了一代代的非虚构作家,其学生中有多位成为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活跃在《纽约客》《时代》等知名媒体,包括因写作 “中国纪实三部曲”而为读者所熟知的彼得?海斯勒。
看下来是不是觉得作者很厉害!光是学生就有多位获得普利策奖得主,那身为老师的麦克菲那还了得!等你读完这本《写作这门手艺》,你就会明白,麦克菲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写作课程为何如此成功。同时,你也可以学到在非虚构类作品的写作上的一些技巧。是很实用的一本书!
《写作这门手艺》全书从进程、结构、编辑及出版人、引导、参照系、检验点、第四稿和省略八部分讲述了麦克菲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考的过程,以及最终的出版旅途中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人和事情。下面,就让我们来聊聊他在书里提到的那些东西吧!
我们总是想写点什么,却无从下笔。究竟从哪开始写起,难道真如他人所言,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开写就可以了么?
麦克菲老师告诉我们,在写作项目的开始,要做的是确定主题和收集材料。然后以此为起点,进行结构的安排。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你可以把脑子里所有想到的片段都写出来,不要管它乱不乱,对不对,是否成立,你只需把它们以文字的方式从你的脑袋里搬到眼前来。
这个工作量可能会有些大,但这是必要的,也是你写作过程中最最基础的部分,就相当于盖楼的地基,非常重要!
随后,你要做的就是把它们进行梳理,琢磨用这堆东西来做点什么,一定要好好利用。麦克菲老师把每个人物都用ABCD来标记出来,将属于它们的部分进行分类,思考人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关联。也可以用X代表主要人物,O代表他的友人、亲人、同事等。这些人都能对主要人物的生活和职业提供线索,从他们身上可以更清晰具体的了解到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历史背景,以及心理活动的来源。每一个次要人物和情节都不要荒废,对作品的情节发展都要起到作用哦!当主要人物数量大于1时,你要考虑的就更多了,《写作这门艺术》中,麦克菲为此列出了多种假设,将他思考的全过程都一一呈现了出来。因篇幅有限,我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接下来,我们要考虑文章的结构了。
麦克菲在这里提到了他的老师麦基,在布置作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一篇文章都要附上结构大纲。就是说,先做出某种形式的蓝图,再用句子和段落加以表现。就如你只要组好了骨架,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其他部分了。
现在,你将之前梳理好的人物与情节重新分类,勾画出主题或与时间主线相关联的部分,并加以铺陈排列,使之与篇首形成呼应。可以先搞定结尾,再回去看文章开头的部分。把每个故事的构成要件进行编码,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它们的位置,直到你确定文章的结构。
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个阶段是最有趣味、最富吸引力,也是最为激动人心的。因为文章的结构不同,所呈现出的故事就不同,最终的结局也会南辕北辙。就算把自己逼到死角,也会很享受呢!
然后,当你完成了作品稿件,你要把它发给编辑。《写作这门手艺》中,麦克菲提到了很多负责自己稿件的编辑,但让他花费篇幅最多的要属肖恩了。不论几点,只要肖恩发现稿件中的问题,就会打电话给麦克菲。是不是听起来让人很无语?但,经麦克菲的文字表达出来,竟然感觉很有意思呢!书中他们还大量讨论了是否使用不文明用语,还有作者麦克菲在面对自己辛苦写出的稿件有些部分被编辑狠心删掉时所做出的一系列力挽狂澜的举动,他终于说服了编辑不删稿件。除此之外,作品发表之后,遇到善于挑错的读者。要知道非虚构类的作品,内容是需要反复求证,确保事实的真实性。在这里书中提到了我们熟悉的作者格雷厄姆,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总之,《写作这门手艺》是一本适合非虚构类写作者阅读的书。你可以把它当作工具书,也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相信会有不同的体验。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约翰·麦克菲一点一点地去完成整部作品。除了上面那些,书里还讲到了采访人物和人物类稿件的写作,很适合当下八卦类自媒体人学习。虽然都是经验之谈,但我相信看过的人都有所收获。是可以反复读的一本写作教学书。
《写作这门手艺》读后感(五):何伟访约翰·麦克菲:非小说类纪实文学写作的艺术(原载于《巴黎评论》)
本文摘自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的作者)对他老师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的访谈。原文发表于《巴黎评论》。虽内容与本书无直接关涉,但亦可借此管窥麦克菲的写作哲学。聊作资料。 麦克菲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小说类纪实文学写作课程,他有一半的学生都走上了出版和写作的道路,……他办公室里有一排书架摆放着215本他的学生写的书。他说:“这大概只有他们写的书总数的一半左右。” …… Hessler: 《从乡下来》一书中第一部分“被环绕的河”(“The Encircled River”)的结构很有意思。它以你独木舟旅行的中程开始,当时你正沿布鲁克斯山脉的鲑鱼河(Salmon River)而下,文章时态用的是现在时。然后,你到达了旅程的终点——但是此时你却倒叙回到了旅程的起点。此后,你就用过去时态,行文以你看到了一个大灰熊而结束,当时你正坐在独木舟里,旅行刚开始还没多久。正如这一部分的标题一样,叙事也绕了一个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结构的? McPhee: 结构没有模版可套。它不是靠曲奇模切出来的,而是从你现有材料中自然生成的。在写“被环绕的河”时,我亲自去阿拉斯加体验,沉浸在那里的世界里。在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世界万物的循环。在鲑鱼河谷处没有任何人烟,连爱斯基摩人都没有。1年,5年,1000年:各种循环一直在进行着。野生动物,不同物种生生死死,循环不止。这种循环一直都会在你的脑海里浮现。 然而,一旦开始写作,你就要讲述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在旅行中发生了一些事,比如遇见了大灰熊。与大灰熊的遭遇是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它发生在旅途刚开始没多久的时候。但是,结构上来说,这件事却不好写进去,因为它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但是,你又不能避开大灰熊不写,因为这是一篇非小说类纪实写作。 于是我就想,何不从河下游开始写起呢。这样的话,当你到达旅程终点时,故事其实才刚刚讲了一半。这时,我只要把时态转换成过去时,采用倒叙手法,就可以回到旅程的起点,重新开始旅行。这样,当讲到遇到大灰熊的时候正好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这就是非小说类纪实写作令人兴奋的地方。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倒叙,但是它却和现在以及过去的所有循环相呼应。 …… Hessler: 在你完成采访以后,你是怎样进行写作的? McPhee: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我的笔记。这个过程并不是随便的整理。在誊写笔记的时候你通常会获得一些想法。你会想到如何组织结构,如果选词,如何措辞。当我在打字的时候,如果某个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我就会随即记下来。当我打完字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并且想法越来越多,就像磁铁吸引铁屑一样。 所以现在就会有一大堆东西摆在你的桌面上。这可与小说作家不同,小说作家可没有这么一大堆东西,小说作家写作是靠感觉的,靠感觉的——更像一个试错的过程,探索的过程。而对非小说类纪实写作来说,你已经有了材料,你所要做的就是在不违反事实的前提下讲述一个故事,同时故事的结构和内容要让读者有兴致读下去。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非小说类纪实写作就像做饭一样。你去商店买一大堆原料,把它们带回家,放在厨房的柜台上,这些就是你做饭的原料。如果这里的原料是红辣椒——那它就不是西红柿。你要做的就是用现有的原料把饭做好。每次你收集的原料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Hessler: 然后怎么做呢? McPhee: 然后,你就写个引子。我坐下来就开始想,我该怎么开头呢?怎样写才合理呢?这个引子不能华而不实,它必须要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它应该像手电筒一样能照亮全篇。所以你就先写下开头,然后回到笔记中来寻找整体结构。如果你有这个引子的话,写作就会事半功倍。 我写好引子后,我就回去读笔记,读了一遍又一遍,一直读到耳熟能详为止。然后想法就来了,然而我所做的基本上就是把材料有逻辑地进行分类。我会找到那些材料可以搭配在一起,那些材料具有相关性。每一类材料我都会设计一个代码——就像机场代码那样。如果一个话题是关于纽约州北部的,我就会在页边处写上UNY或者类似的代码。当我完成归类以后,这一大堆笔记的每个笔记的页边上都有一个小小的代码。然后,我就把每个代码记到索引卡上。 Hessler: 像《与主德鲁伊特的相遇》这本书,你把材料分成了几部分? McPhee: 整本书分成了36部分。我最后整理出了36张3*5寸的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代码。这里的某些内容完全是记录沿科罗拉多河而下的旅行故事。然而,在非记录性内容方面的选材是很有意思的,比如那些关于大卫·布劳尔的生活事迹。 我知道如何开头了,但却不知道正文是怎样的。我走到大学里的一个研讨室,然后把这36张卡片放在桌子上,只是看了又看。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了两张卡片:一张是“翻滚的湍滩”(Upset Rapid),是科罗拉多河上有名的湍滩,另一张是“阿尔卑斯登山家”(Alpinist)。布劳尔没有在“翻滚的湍滩”上漂流过。为什么他没有漂流过呢?他对弗洛德·多米尼这样说道:“因为我是胆小鬼”。这个场面相当震撼。接着是什么呢?内华达山脉上的70多个山峰都是由布劳尔首次登顶的,那里的许多悬崖峭壁上都留有他的指印。“因为我是胆小鬼”?这两部分放在一起真的充满了反讽。 “翻滚的湍流”之后紧接着就是“阿尔卑斯登山家”,这两部分之间的空白里有许多东西都不言自明了,这些东西用结构就讲明了,它们就暗含在这两部分之间。所以,我就把这两张卡片并排放在一起。现在桌子上就只剩下34张卡片了。 Hessler: 在不同部分之间你是怎样进行过渡的? McPhee: 你要找恰当的组合。如果你找到了恰当的组合,你就不必担心过渡的问题,特意安排的过渡看上去会很傻。如果你的结构真正合理的话,你可以进行跳跃性写作,你的读者绝对能跟得上你。你不必费心在这两部分之间牵绳搭桥。 Hessler: 这个方法从那里学来的? McPhee: 这要追溯到普林斯顿高中奥利弗·麦基的写作课,在写每篇文章之前我们都要列出结构提纲。我在《时代》杂志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写作的。写第一篇采访真的把我给难倒了。面对这一堆长达5千字的材料,我不知所措。我很痛苦。真的是一团糟——面对一堆草纸,我却不知道那是哪。所以我就回想起了奥利弗·麦基的写作课和结构提纲,对原材料进行分类,把他们归成不同的部分,然后一次处理一个部分。 Hessler: 这样写作有时会不会过于机械? McPhee: 这听起来很机械,但效果却恰恰相反。这样做可以把你解放出来,自由地写作。所有的笔记都在那里,你早上过来要做的就是读读你马上要写的材料,这样的话要读的东西就不会太多。你不用担心剩下的95%怎么写,它们现在还在别处的文件夹里呢。现在只有你和键盘。通过这种机械的方法,你摆脱了机械的束缚。写作、措辞、叙事自然就顺理成章了——当你把这些东西放到一边后。你可以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浏览一遍那些相关的笔记,你就会知道那些是你想写的。然后,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期待着灵感的到来了。 好像听起来我写作有什么公式似的。绝对没有!这里你完全要靠你自己——你要做的就是写作。好吧,现在是早上9点钟。我所要做的就是写作。但是,我通常要花好几个小时才下笔。泡茶,我的意思是说,我过去经常一整天都在泡茶。锻炼,我隔天就要锻炼一次。削铅笔,我过去还经常削铅笔,虽然铅笔已经削过了。我就是要把铅笔削完。10点,11点,12点,1点,2点,3点,4点——每天都是这样过的,眼看一天马上就要过完了。已经4点半了,我开始慌了,就像缠绕的弹簧一样。我真的很痛苦,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这一天就没了。5点了,我开始动笔。7点,我下班回家。一次一次又一次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我在想,为什么我不在银行上班呢,5点下班后正好可以动笔写作?因为我需要瞎逛的这7个小时,我只是没有那么自律,我早上不写东西的——我只是试着来写东西。 …… Hessler: 考虑到你从教那么多年,很明显你相信关于非小说类文学写作的重要技巧是可以传授的。有没有没法传授的东西? McPhee: 最根本的是写作只有越写才能越好。人们总是问你,他们认为写作是无法传授的。事实上,确实是,你不可能扔地上一个鞭炮,它就会变成作家。但是,你可以像教别人游泳那样教人写作。当我在凯威汀夏令营当游泳教练的时候,我教的所有孩子都已经会游泳了。他们中每一个人都会游泳。但是当他们在水中游泳时,他们的效率却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可以跟他们讲关于如何呼吸、调整节奏、利用手臂和腿等的技巧。 写作老师也可以这样做——只要老师时刻记住每个作家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如果你想教别人按照你写作的方式来写作,这样做看上去会徒劳无功。然而,如果你只给他们的写作提出意见,我认为这样就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
全文见于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281624/
正在阅读:
写作这门手艺读后感精选10篇12-12
安工大软件工程实验指报告11-08
题库(锅炉技术问答)10-22
计算机组装和维护实训的实训心得305-10
浙江某名校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合集03-08
免疫学第三章循环系统09-05
(园林工程)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04-25
江苏2012全国数模竞赛获奖名单09-14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05-02
- 《1911共和一步之遥》的读后感10篇
- 垮掉经典读后感10篇
- Gone Girl读后感10篇
-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经典读后感10篇
- 《西伯利亚训诫书》读后感10篇
- 《Julia's香草满屋》读后感精选10篇
- 谣言粉碎机读后感10篇
- 《后宫·甄嬛传(套装共6册)》经典读后感10篇
- 《浮生未歇》读后感10篇
-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10篇
- 《告别百年激进》读后感10篇
- 《东京百年史》读后感10篇
- 《苏辛词说》读后感10篇
- 小小陌生人读后感10篇
- 独立书店,你好!读后感10篇
- 《玩法变了》的读后感10篇
- 《普罗旺斯怎么走》读后感10篇
- 下一个就是你的读后感10篇
- 《布道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 《闪开,让我拥抱幸福》经典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