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多篇)
更新时间:2023-09-26 04:52:01 阅读量: 教学工作计划 文档下载
目录
第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二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三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在网络搜索的环境下)第四篇:语文必修三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五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014年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更多相关范文正文
第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李春秀靖远三中语文组
一、概述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它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 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
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 1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
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
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
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
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
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
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
要载体。
( 2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
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 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七、帮助和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
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第二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苏轼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4) 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读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
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句呢?
明确: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6、“樯橹灰飞烟灭”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一样。
(六)苏轼何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苏轼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了比较?
(1)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怀古是为了思今。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词人47岁,周瑜24岁)。 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周瑜苏轼
年龄:20几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2、自由讨论:
(1)“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明确:“神游者”可能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然而这里的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故土。 而“神游”也就只能是周瑜在“神游”了。再者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应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而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2)“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明确:第二种理解对。
——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想: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我在怀想他,那么周瑜会笑我。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明显不对。
——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明确:第一种更好些。因为就全诗而言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有感动,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想想自己,年华老大,而功业少成。可人家周瑜,仅三十岁,就已立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自己能与周瑜比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当然,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六、拓展:
1.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的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
如《江城子》,苏轼最典型的婉约诗。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七、总结:
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的结尾总结全文
在《苏东坡突围》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八、作业:
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 瑜
咏——怀——慨
苏 轼
第三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在网络搜索的环境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许靖
一、教案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理念的表述中,除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还提出了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信息技术就为构建这样的语文课程体系提供了极大的资源。在新课程的提倡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许多教师还是乐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专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说课、讲课大赛也层出不穷。
出现这样现象源于信息技术有信息量大、传输快、形式丰富灵活的特点,图文声像可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形象化组合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时间、空间及人自身思维所存在的多维度缺陷。教师可以在较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更为系统、更加生动灵活的信息,较传统课堂枯燥的教师言语授课有着极大的优势。由于资源储量丰富,节省备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等优点,现在中学的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的整合和应用也都充满着积极性,ppt、flash等课件也常在语文课堂出现。同时,学校也相应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制作课件、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也成当下语文教师的一种基本技能。
古诗词的教学若想达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就应当注重充满诗情画意情境的营造,而这些在非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情况下较难实现的。而网络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广阔的海量的资源,而如何进行资源材料的搜索、筛选和整合,应当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为之思考的。
二、教学课题
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三第四单元《宋词四首》中的一篇,学习了这四首词后,便可以小见大,窥见宋词之基本风貌,即婉约与豪放。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一次大的挫折,是他整个人生尤其是词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儒道禅这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得最厉害的时期。较之他其他时期的此作,黄州词所表露出来的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和生命状态存在多元性最为突出鲜明。本词创作于他在黄州的中后期,其豪放中带有旷达之意已经愈见突出。词中包含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历史的追思和人生的感悟,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向来被认定为苏轼最具实力的代表作。
四、学习目标(教学)及重难点
设定依据:针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篇目,我们应当秉承着“依体式,定终点”的理念,从具体的文体出发,确定符合该文体的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因此,鉴于本词豪放旷达文体的特点以及苏轼人物性格的特殊性,我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学习目标(教学)进行了三维设计。
(一)学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词的创作背景及所属的风格流派,在鉴赏景色描写过程中具备词的分析鉴赏能力; ②提升朗诵水平,能够通过朗诵,表达自己对该词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网络中搜索、选择与整合的资源,创设豪迈壮阔的学习情境;
②课堂自学与讨论探究相结合;
③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作者思想变化的理解;
④反复朗读,分三个阶段递进地把握该词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感悟自然的壮阔与伟大,感悟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悟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与人生境界,体会作者在历经沧桑后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并能反思逆境中的生活态度,以指导自己今后的成长之路。
(二)学习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及豪放词在词风上的特点,尤其是对“江月”二字的解读。 难点在于对“早生华发”和“人生如梦”的解读。
突破重难点:由于苏轼的这两种感慨,加上词中对历史上事业和家庭双丰收的周瑜的感怀,容易使我们讲全词归入消极情绪的发泄之中去,因此,我将抓住对苏轼手中的“一尊”酒分三次递进感悟,感悟自然、感悟历史、感悟人生,并用“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其归于自然的心境,而并非消极情愫的表达,让学生在深入感知中,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梳理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发展脉络,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设定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在全词的学习中,积极践行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探究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感悟。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了“情境导入、初步感受、深入感知、拓展延伸、课堂检测、课后巩固”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播放邓丽君《无言独上西楼》与旧版《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本词的学习创设情境】
在刚才的两段视频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词作风格,前者哀婉缠绵,后者豪迈奔放,描绘出三国时期英雄辈出、风云变幻,一幅豪气壮阔的景象。而三国时代又是悲壮的,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纷纷将视野投注到那个时代,身为豪放派词人的苏东坡自然也不例外。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正所谓悲愤出诗人,人生的不幸往往造就文人的大幸,被贬黄州时期是苏轼词作的丰收期,期间词作占其一生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可以说,一个偏远的黄州给了苏轼巨大的惊喜和震动,而苏轼也将他如此厚重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了黄州,使之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驿站。那么苏轼、黄州、赤壁、三国,他们之间有着怎样难以割舍的情愫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设计目的:意在利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视频进行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让学生直观、具体、切身地感受豪放词带来的震撼,此外,背景的介绍为了引出黄州,让学生回忆起苏轼贬谪经历,调用原有知识储备。
(二)初步感知
听范读音频【进行过资源的筛选】并自由散读全词,找2-3个学生来模仿朗读。
设计目的:在精心挑选过的朗读版本的示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感知——三段情感体验,逐层递进
1.感悟自然【展示较为丰富的图片资料,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个部分主要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让学生回忆列举有关江水的诗句,同时说出诗中江水承载的情感,以发掘“大江东去”的复杂感叹,并由此引导到本词对于江边之景的描写,进行重点朗读,抓住“乱”、“穿”、“惊”、“拍”、“卷”这几个关键字并分析其妙处所在,体会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情感表达上的好处与效果。分析过后引导让学生感受“一尊”酒中对自然的赞美,对国家江山的热爱。并带着情感齐读全词。此为三段情感体验第一段。
2.感悟历史【视频资料:《三国赤壁——周瑜》,展现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意气风发的雄姿,与作者境遇形成巨大反差】
根据导学案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抓住古今人物的特点,进行古今对比,并结合三国赤壁之战以及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思考回答作者写周瑜的原因,抓住事业和家庭两个方面解读“一尊”酒中早生华发的无奈、自嘲、忧虑等情感。带着这样的情感找学生进行朗读。是为三段情感体验第二段。
3.感悟人生【网络论文、网友观点资源】
由第二段情感体悟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强烈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对苏轼其人以及其旷达人生态度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里设置探究活动。结合导
学案只是链接相关作品,让学生进行梳理探究。(也可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去补充)感受作者由失意苦闷到乐观旷达再到了悟人生的过程。最后回到本词元丰五年八月,诗人用一杯酒敬给“江月”即造物者和自由,而并非历史上的人物或自己,这本身就是旷达洒脱的体现,是对人生进行深刻思索而展示的生活的态度。并不是消极沉闷,因而第三段情感体验也就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再齐读全词,结合三段情感体验感悟,读出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感叹。
(四)拓展延伸
提供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等对苏轼的评价片段,进而加深对苏轼人格的感悟,并将《苏东坡传》作为课外阅读推荐书籍进行阅读。
(五)课堂检测
再听朗读,各小组派代表,依照三段情感体验进行朗读,检测学习效果。
(六)课后巩固
将本课学习之感书写成为,发到自己的博客中,并与大家分享。
七、教学反思
本课前期准备时,从网络中搜集到了大量的论文、论坛帖子以及网友观点,筛选与高一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适应的相关观点,在阅读中进行资源的整合,形成了整体的教学思路。为了创设情境,营造出豪迈壮阔的氛围,在网络中查找了较为丰富的图片,制作出了直观、精美的ppt课件,筛选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更从多种感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整节课的学习充实、活跃且有效。可以说,若没有网络资源,单凭教师个人的能力,是很难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很难让学生内心受到冲击与碰撞的。
八、教案中涉及到的资源
(一)论文、网友分享资料、论坛资料
1.《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
2.《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文学作品及诗词》
3.《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
4.苏轼百度贴吧 ttp://tieba.baidu.com/f?kw=苏轼&fr=wwwt
5.潇洒东坡——苏轼黄州词作中的心路历程
6. 北大中文论坛/viewthread.php?tid=16443
7. 《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及思想浅论》
8.《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
(二)图片素材:
1.苏轼: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426592&lm=-1&cl=2&word=苏轼
2.黄州、苏轼:
3.念奴娇赤壁怀古:
4.周瑜:
5.赤壁之战:
(三)音频素材:曹灿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musicid=8345&urlid=1)
(四)视频素材:
1.《无言独上西楼》mv()
2.《滚滚长江东逝水》()
3.《三国赤壁——周瑜》()
第四篇:语文必修三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赤壁奇景穿山势险峻气势拟人
写景咏赤壁拍巨浪惊险声音对偶夸张
大江气势卷江水汹涌色彩比喻
年轻得意英俊潇洒英雄风采
咏史怀周瑜儒将风度非凡胆略
抒情抒己感慨人生如梦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p< p>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第五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014年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高一
2、 学科:语文
3、 课时:一课时
4、 学生准备:
(1) 认真预习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的第17课《宋词四首之念奴
娇·赤壁怀古》,消除语音障碍,读懂词的大意;
(2) 把自己在预习当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书本上,带上书本和笔准备到多媒体语音教室
上课;
(3) 小组长准备好一个1g左右的u盘,用来收集组员的资料和作业。
【教学课题】
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 有感情地朗诵该词,品味苏东坡豪放词的语言之美,并尝试背诵该词;
3、 感受苏东坡豁达豪放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教材分析】
1、基本情况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的第17课《宋词四首》里的第二首,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作,这首词不仅仅在本单元是重点篇目,甚至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首词,不单要品味到词的语言美,更好感受到作者那非一般的人格魅力。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该词,品味苏东坡豪放词的语言之美,并能背诵该词。
3、教学难点
感受苏东坡豁达豪放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4、教师准备
(1)提前告之学生上课的内容、预习的方向、上课的地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2)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
(3)利用互联网海量搜集本课的学习资料,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并提前到多媒体语音室进行调试。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是多媒体语音室辅助自学的方法,学生分组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适当加以点拨和引导。
【教学过程】(40分钟)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老师活动——老师利用语音系统向全班学生播报自己的导入词:“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一首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大家翻开书本第118页,之前我们已经做过预习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朗诵一下这首词。”
◆学生活动——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并为下一环节听名家朗诵做好铺垫。
(二)听名家朗诵(5分钟)
★老师活动——老师提示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该词的朗诵音频,具体方法:登陆百度mp3页面(http://mp3.baidu.com ),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赤壁怀古”,点击其中一个视
听,并告之学生要注意纠正自己的读音。老师推荐“风夜”朗诵的那个音频,具体地址: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b3%e0%b1%da%bb%b3%b9%c5]&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3%e0%b1%da%bb%b3%b9%c5++%c4%ee%c5%ab%bd%bf+%cb%d5%e9%f8+%c0%ca%cb%d0%3a+%b7%e7%d2%b9&si=%b3%e0%b1%da%bb%b3%b9%c5;;;;0;;0&lm=-1&mtid=9&d=5&size=2014152&attr=0,0&titlekey=3669090483,3317281723&mtype=2
◆学生活动——搜索课文朗诵音频,并注意边听边跟着轻声朗诵,纠正自己的读音。 ●设计意图——有对比才有进步,通过听名家的朗诵,在纠正自己读音的同时,初步感受该词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学会如何在搜索结果中筛选满意的一个。
(三)知人论世(20分钟)
★老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全方面搜集苏东坡的有关资料,特别是与本文有关的资料,筛选出与教学重难点有关的部分加以突破。文字资料可登陆“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输入关键词“苏轼”;图片资料可登陆“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 ),关键词“苏轼”;视频资料则可登陆“百度视频”(http://video.baidu.com ),关键词“苏轼”或“百家讲坛 苏轼”。课件制作可参考“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的课件,但严谨抄袭。如有不懂,还可以登陆“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寻求热心网民的帮助。
◆学生活动——组员在组长的领导下把搜集到的资料通过“网上邻居”进行共享,小组长再选取有用的部分制作成课件,再把课件复制到u盘,交给老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一方面,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深化了对苏东坡的认识,尽管时间有限,学生在视频搜索方面可能发挥不大,但对文字和图片的阅读大大拓宽了视野,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对于小组长,锻炼意义则更大,他不但要学会协调小组的分工,还要懂得如何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筛选,更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把资料制作成一个课件。
(四)课件点评(10分钟)
★老师活动——老师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注意文本的落实,即既要强化教学重点,也要突破教学难点,具体来说就是把重点落在品读词和感受作者人格魅力这两方面来。当然,对于在前面20分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分享这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也适当点拨。
◆学生活动——认真听取老师点拨和指导,并注意及时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升华的环节,毕竟前面20分钟的自学环节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蜻蜓点水,时间确实太紧了。但老师这一节课的目的并不是在于能给学生喝了多少水上面,而在于让学生知道哪里有水喝,让学生自己找水喝。
(五)课后作业(2分钟)
★老师活动——在“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 )上输入“苏轼”,进入“苏轼吧”(http://tieba.baidu.com/f?kw=苏轼&t=1 ),要求学生实名注册,并围绕老师布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作为课后作业。
问题(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如何体现苏轼词的豪放风格的?请作简要分析。贴吧地址:http://tieba.baidu.com/p/1379943387
问题(二):苏东坡豁达豪放的性格让你联想到哪些人和事?请展开联想,写成一篇200-300字的小作文。贴吧地址:http://tieba.baidu.com/p/1379948280
◆学生活动——围绕老师布置的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它,必须是原创,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不得抄袭。
●设计意图——学生能否真正学到东西,就看这两个作业完成质量了。如果学生态度
是认真的,对这两个问题高度重视,那么他学到的东西将远远超过课文提供的。这两道题意义很重大,一方面,它是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照应,另一方面,它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利用自主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学习,问题当然很多,最让我措手不及的就是没有提前让学生到多媒体室适应,导致学生一进入教室就很兴奋,久久无法平静,很多内容自然就无法开展。其次,由于时间确实很仓促,有个别小组甚至都不能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有就是由于学生经济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导致作业完成得比较困难。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它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听到的知识不如自己搜索到的来得深刻,更何况,一首诗歌(词),它最美之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应该会在未来的学习模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尽管我们这节课超前了点,学生课堂上或许学不到多少知识,但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如何去学习。
好范文网推荐访问其他文章: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版
正在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多篇)09-26
党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拥抱富裕05-02
监理工程师实务继续教育试卷04-15
2015年11月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前模拟题(含答案)01-30
DIN - ISO - 2768-MK-E的公差标准(德国)中文翻译09-20
江湖丛谈的读后感10篇12-12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写作611-30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波动和闪变06-04
常微分方程期中考试题10-11
- 信息技术《多变的刷子工具》教学设计
- 三年级下册Unit2 This is my pencil lesson 11说课稿
- 二年级音乐课《动物说话》教学设计
- 新起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Unit 1
- 《生活中的规则》教学设计
- 美术《茂密的花》优秀课例
-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
- 我不自卑——《人与自我》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 Unit 4 Then and now B Let’s learn
- (团体辅导方案)&#8203;遇见更好的自己
- 冀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心放歌《种太阳》教案
- 《夏洛的网》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 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教学设计
-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 《三岔口》领读活动设计
- 中班语言活动—绘本阅读《咔嚓》
-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 在 “自主互助”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教学案例
-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 冀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7.3平行线》》教学设计(精品)
- 赤壁
- 怀古
- 念奴娇
- 教案
-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