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史考点

更新时间:2023-10-17 04: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戏曲史考卷

一、名词解释(共7题) 1、优孟衣冠

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优孟衣冠”具有浓厚的扮演色彩,但仍属于生活中的作戏,缺乏艺术情境和情节设置。

2、傩

傩,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作为古代原始宗教文化。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一个载体,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傩戏的主角是方相氏,表演时,演员戴柳木面具,蒙熊皮,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3、角抵戏

角抵戏又称百戏,传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立一裁判以裁决高低。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拟态表演的舞剧。

4、踏谣娘

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属于踏歌的一种,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讲的是北齐河朔人苏某,烂鼻貌丑,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

的艺术化饰演。男扮女装是“踏摇娘”在表演领域中的一大开拓,它正式启动了长达千年之久的反串化舞台表演之路。

5、兰陵王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北齐人,骁勇善战,因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兰陵王》又名《大面》,唐代歌舞戏,表演兰陵王戴面具上阵征战的故事,它从北齐军士创作的歌谣和舞蹈中发展而来,其表演带有格斗的成分,犹有汉代角抵戏的痕迹。

6、唱赚

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流传于北宋末年,逐渐发展,形成唱赚这一说唱艺术,盛行于南宋。南宋艺人张五牛因袭了赚鼓板的名称将其称之为赚,从而发展了“缠令”、“缠达”的形式,确立了唱赚的形式。唱赚的唱词叫做赚词,它的曲牌既包括“慢曲”、“曲破”、“大曲”等艺术歌曲,也博彩当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流行歌曲,如“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

7、四大南戏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元代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荆钗记》假托南宋知名状元王十朋的故事,说王高中后负其妻钱玉莲,二人历经磨难终至团圆。《白兔记》写的是刘知远之妻李三娘因夫从军,被兄嫂虐待,受尽人间折磨终于出头的故事。 《拜月亭记》讲的是尚书府里千金王瑞兰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中邂逅青年蒋世隆,在同甘共苦的旅途中,这对青年男女彼此关心,逐渐发展到互相爱慕,最终走向幸福的故事。《杀狗记》讲的是孙华与两个市井恶棍结拜兄弟,听信谗言将耿直的弟弟孙荣赶出家门,其妻杨月真杀狗设计,使丈夫认清同姓为亲、异姓为疏的道理。

二、问答题(共7题)

1、请说说“戏剧”二字的汉字意义,并以《大武》、《九歌》为例,谈谈中国戏剧的起源。

答:“戏剧”从字面上来看,“戏”左边由“虎字头”和“豆”组成,“虎字头”象征着牲口,而“豆”字的本义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后世也作礼器。也就是将牲口放在礼器中,右边是一个“戈”字,“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兵器,象征着战争,所以“戏”的寓意为以动物为祭品的祭祀仪式。“剧”的左边由“虎字头”和“豕”组成,右边是“立刀旁”,象征着拿着武器打猎。由此可见,戏剧在最初是用以祈福及庆祝人们获得丰收后的喜悦。

中国的戏剧起源很早,远在上古氏族聚居的原始时代,就已存在再现他们生产劳动的歌舞。进入奴隶社会后,歌舞被奴隶主利用,逐渐进入宫廷或祭坛,成了统治阶级祭祀或娱乐的工具。《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反映了武王伐纣的征战生活。它结构比较严谨,队形、动作、情绪有变化,有起伏,以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刺击动作和复杂的队形变化,把舞蹈推向高潮。“大武”很像一出威武雄壮的歌舞剧。但它的表现还相当简单。动作凝重缓慢只能是一直象征性的演示。谈不上模仿性的表演。把难以具象的“功德”暗示出来。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都十分茫然,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想像作出解释,这就导致了对神鬼的信仰和对巫觋的崇拜。于是在民间就出现了由巫觋穿戴着神的面具和衣物,模仿着神的音貌和动作,以驱逐四方鬼疫的祭祀活动。到了战国时代,这种民间由巫觋扮演神鬼的祭祀仪式依然存在。《楚辞?九歌》,就是楚国民间祀神歌舞的歌辞。无论从《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还是《湘君》、《湘夫人》、《山鬼》,甚至《国殇》中,我们都能看到楚国当时民间祭祀神鬼时盛大的歌舞场面。

2、先秦古优相对于上古时期的巫师,其身份、职能、地位有什么变化?汉代百戏包含哪些内容?它们对后来中国戏剧的表演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①先秦古优相对于上古时期的巫师,其身份、职能、地位的变化:

上古时期的巫师一般由一个部族的首领充当,负责在祭祀活动中主持仪式,地位较高,受人尊重,被族人视为带有某种神秘力量的人。

先秦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巫觋负责主持祭祀仪式。古优作为国君豢养的弄臣、家奴,善言谈,好诙谐,有的擅长歌唱或滑稽表演。由于分工的不同,又可分为“倡优”、“俳优”和“伶优”等。而优孟讽谏楚庄王贵马贱人的事迹则说明了先秦时期的古优还具有讽谏帝王的职能。但优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为人不齿。 ②百戏包括的项目有:

杂技---寻橦、跳丸、走索、冲狭 。 幻术----吞刀、吐火、易牛马头 。 武打----棍舞、刀舞、剑舞、对打 。 假型舞蹈 -----凤舞、鱼舞、龙舞。

舞蹈-----巾舞、鞞舞 、铎舞、革兆舞、长袖舞、盘古舞、巴渝舞、建鼓舞。 歌舞戏----东海黄公,总会仙倡。

③汉代百戏对后来中国戏剧表演形态的影响:

汉代百戏中所包括的杂技、武打等表演形态反映了我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厚和表演艺术的多彩,而且对我国整个戏曲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并起着推动作用,为后来中国杂技在国际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3、请说明参军戏的源头、主要角色、表演形态以及化装、道具。

答:源头——“参军”,本是曹操创建的官职名称。东晋、十六国时,后赵有个叫周延参军,因贪污几百匹黄绢被缉捕下狱。为了警戒其它官员,后赵统治者让俳优在宴会上扮演周延,身着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黄绢单衣,与别的伶优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引得赴宴官员的一阵轰笑和嘲弄。从此,优的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

主要角色——基本上是两个角色:一个是被嘲弄者叫“参军”;另一个是戏弄者叫“苍鹘”。“参军”相当于后代戏剧中的净;“苍鹘”类似丑。

表演形态——两个角色有趣的问答,很有点类似现在的某些化装相声,不仅有弦管鼓乐伴奏,具有一定程度的载歌载舞表演形式。

化妆——参军由女性扮演,戴面具,元稹赠以诗云:“新妆巧样画双蛾,幔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皴文靴”,说得正是参军戏的装扮。

道具——在参军戏中,参军和苍鹘是两个对立的角色,常常在戏中互相殴打,因此有特殊的道具——棍棒。

4、杂剧的最初含义是什么?请简述宋杂剧的表演形式、脚色行当、名目分类。相对于唐代,宋杂剧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

答:1.杂剧的最初含义——杂剧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杂”相对于“正”而言,“正”是古代以庙堂礼乐为俳乐正声,庄重肃穆,“杂”指的是娱乐性的艺术,属于杂俗之乐,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式。唐代杂剧包括:歌舞戏、杂伎、博戏、谐戏。 2.宋杂剧

·表演形式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这类演出通常都是先扮演一段故事,然后由滑稽角色发一科诨,逗人发笑,以及融合歌舞、说唱、杂技等表演形式,引出其他角色。 ·基本角色有5类: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末泥”是杂剧演出的领导者,负责安排、调度整个演出。“引戏”在杂剧演出中首先上场舞蹈,然后引出其他角色。“副净”和“副末”是表演中的滑稽角色,职掌“打诨”的工作。“装孤”是表演中扮演官员的人。 ·名目分类

①滑稽调笑类《眼药酸》、《双打毯》;

②以人或故事命名《王宗道休妻》、《李勉负心》; ③以人名故事名加曲名命名《崔护六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a2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