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更新时间:2023-08-13 13:01: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 曹荣桂

2007国际医院交流与合作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医院协会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国代表、领导与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众所周知,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是全球医疗服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已引起WHO和各国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国政府把关爱国民健康与患者的切身权益相结合;把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与着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目标相结合,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就《中国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讲点个人意见。一是中国国民健康的基本保障;二是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面临的挑战;三是中国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实践;四是有关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建议,与大家分享。

一、中国国民健康的基本保障

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2006年末,全国卫生机构总数30.9万个,各级各类医院19246所,医院床位256.04万张,医疗机构卫生人员527.9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8.2万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86.7万人、注册护士140.6万人。2006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24.46亿次,住院患者7906万人。其中: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数为14.71亿次,住院患者数5562万人。2006年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2.4%。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9天。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国民的身心健康和医疗保障,近年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推行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增加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以及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完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努力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医疗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操作规范和管理办法。

由于强化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加大卫生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继续改善。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7.7/10万以内,比2000年下降10%;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9.0‰以内,比2000年下降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22.5‰以内,比2000年下降43%。标志着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二、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面临的挑战

医院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性服务组织,其专业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专业性、复杂性、相互依赖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由于具有上述特性,使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风险,所以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时刻面临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严峻挑战。

据有关医疗质量调研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在医疗中常犯的错误为:技术方面的错误占35%;忽略必要的信息占16%;不小心,占11%;没有依照规则占9%;缺乏相关知识占1%。在医院里最常发生错误的是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中国的患者安全问题与全球其它国家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由于体制、机制所造成的原因,最为突出的是国民多元化及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矛盾。

第二、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在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方面没有相应的规章。部分医院不愿意自报医疗不良事件,缺乏有效的通报、监测、评价体系。

第三、医护人员有关患者安全知识在校教育和执业后继续教育滞后,整体素质包括人文、技能、沟通等有待提高。有些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够强,导致医疗事故或差错时有发生。

第四、对高新技术及新材料的临床应用缺乏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和准入制度。由于医疗技术本身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缺乏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的准入制度,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第五、存在着不合理用药,尤其是滥用抗菌药物,以及注射、血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

第六、没有形成医疗安全文化的氛围。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对医疗安全文化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还不能上升到自愿报告不良事件是提高自己和帮助别人不犯同样错误的人文境界。

三、中国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实践

针对中国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现状,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标准规范,中国医院协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我国从三

个层面开展工作,采取五项措施以保证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患者安全意识和目标的实现。具体工作是:

(一)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意识日益提高并付诸实践

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确保患者安全已经成为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行业协会、医院管理工作者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共识。

1.国家层面: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2005年初,中国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迄今已经三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是继文明医院评比、分级管理和医院评审、全国百佳医院评比之后,中国医院管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行业管理举措。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把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作为当前医政工作的头等大事和卫生系统的重点工作,精心组织,加强督导,狠抓落实,不断把医院管理年活动引向深入。各级医院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医疗质量、改进医疗服务、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2.行业层面:拟订标准和规范,实施质量督察和评价

中国医院协会为贯彻医院管理年活动部署,积极开展医疗质量、患者安全相关的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活动,拟订医院管理质量标准和规范,实施医院质量督察和评价。组织课题组完成了卫生部医政司交办的《医院评审办法》、《医院评审标准》的修订任务,受卫生部医政司和北京市卫生局委托,对北京协和医院等4所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了医院评审复审试点工作。编写了《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标准手册》、《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手册》,在北京地区医院评审中应用。连续六年对北京地区部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内容始终以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为主,每次又突出不同的重点。检查结果和相关资料供卫生行政部门参考,通过检查也给大型医院管理干部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对医院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工作起到有力推动作用,促进了医院整章建制和服务流程的改造。受到广泛欢迎。我会于2006年底起草发布了《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起草了《中国医院协会医院评价标准与质量评价指标》和《通科评价标准与质量评价指标》,完善了《医院评价—社会调查方案》。参与拟订了多部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参与研究制订了多部医疗服务行业标准和规范。

3.医院层面: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患者安全

我国各级医院基本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一是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在医院内坚持以临床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办院思路,明确医院目标定位,构建龙头学科、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三级学科体系,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努力培育学科带头人,重视学科制度的建立,完善学科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强化制度管理。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提高从业医务人员的素质。医院建立“三基”培训的教师队伍,对中低年资医师进行“三基” 培训,提高医师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四是建立科学的医院管理评价体系,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五是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医院开展“病人至上,真诚关爱”的价值观教育,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质量服务意识,增强医院主人翁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营造安全行医、安全服务、放心就医的氛围。

(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日益健全

近年来中国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范,为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五部卫生方面的法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七部行政法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十一个部门规章;《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等十五个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是确保医疗质量的法律依据,也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的准则。

(三)管理方法和手段日益完善

1.医院分级管理和医院评审

中国的医院评审是在医院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医院评审的做法实施的。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 1989年11月至199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了医院分级管理和医院评审工作。1999年3月,我会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就我国医疗机构评审进行了专项研究,2000年发表了《我国医院评审工作评估》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历时十余年的医院分级管理和医院评审,促进了医院建设,培训了大批医院管理人员,提高了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医德医风的建设。同时也指出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总结以往医院分级管理和医院评审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医院管理实际情况,按照本地区医院评审标准,继续施行医院评审。

2.医院服务社会评价

医院社会评价是沟通、了解医患关系并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医院请社会调查机构等“第三方”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把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权利交给患者,把患者能够看得见的、感觉到的质量评价由病人来量化评价。医院社会满意度调查包括以门急诊病人、住院病人、相关单位为调查对象的外部满意情况和以医院职工为调查对象的内部满意情况。由第三方科学、公正的测评医院社会满意度指数,为医院管理者和行政主管部门了解医院服务质量,提供量化依据,有利于医院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患者满意观念。

3.开展大型医院定点定期检查

中国医院协会受卫生部医政司及北京市卫生局委托,自2001年起对北京地区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定期检查,至今已经历时六年。检查内容与项目历经修改,以“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为主题,以“医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为核心。评价的内容共有12个类别,96主项标准,436项具体指标。检查内容除了保持基本内容与运行统计数据的连贯性外,每年都增加新的指标。2006年度开始增设临床部分专业过程质量指标、医院感染质量(分类)指标、ICU质量指标、临床运行病历过程质量追踪等。通过实行检查和持续完善,逐步建立既适应国际上通用的、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质量指标。定点定期检查获得的资料,不但有利于被检查医院自身分析医疗质量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施持续改进,也有助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掌握医院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增强行业监管的针对性。

4.颁布和实施患者安全目标

中国医院协会根据开展医院管理评价与重点大型医院年度检查工作的实践,结合卫生部2005年以来开展医院管理年督查工作情况和《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内容,学习参考国际上JCI等一些国家医院行业管理组织提出的“患者安全重点目标”,颁布了《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患者安全目标与主要措施包括:(1)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2)提高病房与门诊用药的安全性;(3)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4)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5)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6)严格遵循手部卫生与手术后废弃物管理规范;

(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压疮事件的发生;(8)鼓励主动医疗报告不良事件。上述八项目标和措施已经作为2007-2008年度医院评价的核心指标,在全国500余所会员医院中试行,在这些医院设置安全联络员,并在全国分成为五个大区进行培训,以促进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5.吸收和运用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

中国一些医院吸收JCI、ISO质量标准的思想,建立符合医院工作实际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通过确定过程、展开过程、验证过程、改进过程,控制环节质量,解决医院质量控制的难点。把管理者职责、人员和物资资源和建立质量体系结构作为建立服务质量体系的三个关键要素,将医疗服务全过程分解为市场开发、服务设计、服务提供、服务业绩的分析与改进四个阶段,然后将医院的实际情况与对每一阶段所涉及的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在质量体系的运行上,实施内审,完善质量体系。几年的实践证明,医疗服务质量、病人满意度及社会满意度均显著提升。许多医院应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引进和运用六西格玛、DRGs、临床路径、流程优化和国际医疗质量体系(IQIP)等思想和技术,努力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患者安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医院协会为了进一步提升医疗核心质量管理的层次,制定了“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社区获得性肺炎、脑卒中、髋与膝关节置换“等病种的过程质量为主的评价指标,在去年试点基础上、正在通过权威专家主持论证修改后再扩大试点,以便总结提高。

从以上三个层面、五项措施的工作实践中我个人体会为:一是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民的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2003年我们战胜了非典疫情,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中央政府投资269亿人民币,建立健全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防治体系。二是充分发挥了中国医院协会行业管理的职能作用。中国医院协会在为政府做好参谋助手之外,始终致力于行业的监管和行业的自律。下大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不断推进行业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医院管理者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管理水平。近六年来的持续工作,医院管理者普遍受益。通过真实可靠的数据,看到了自己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四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对医疗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医患双方应互相信任、互相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携手并肩战胜疾病。保障医疗安全,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四、有关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建议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着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赋予了新使命。不断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国民,显著提高国民的健康保健水平,对我们寄予了新期望。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医院协会将不辱使命,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职能,团结和带领广大医院管理者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风险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患者安全是医疗服务的前提和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则医院管理也无任何意义可言。保证患者安全,

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做起,从每个服务环节做起,因此,加强基础管理十分重要。

二是建立健全医疗不良事件通报系统。中国医疗不良事件通报系统尚不健全,目前未见系统通报。根据国际上有关医疗错误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急性住院患者中大约3.5%~16.6%曾经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其中约有30%-50%的不良事件被研究者认为应该可以通过系统的介入加以预防、避免。按照中国2004年入院患者4668万人推算,每年可能发生医疗不良事件163至755万例。如果其中40%的不良事件可以通过强化安全管理得到预防的话,则每年可避免65至310万例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中国医院协会于2006年底初颁布了《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并在500余所会员医院实施。其目的是建立教育性通报制度,包括不以惩罚为手段、保护且鼓励通报者、客观的第三者而非主管机关,科学的分析、实时性的通知,真正从错误中学习,汲取教训,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是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严格准入管理。健全并认真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前提。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核心制度。对医护人员要严格实行资格准入制度,所有医务人员须具有合法的执业资格,在执行各项操作前应进行岗前训练。同时对开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检查项目更要严格准入管理,使人员、技术准入与管理相结合。制度的完善并不一定保证患者安全,关键在于认真而严格地执行。医院院长、职能部门、科室主任和医务人员都必须增强执行意识,提高执行能力,真正使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四是培育先进质量安全文化,营造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先进的质量安全文化是医院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改进的重要因素。医疗质量和安全文化是医院发展之本,是提升医疗质量和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和灵魂。培育医疗质量和安全文化,就是用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念造就具有完善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的医务工作者,使医院每一个员工在正确的质量和安全观念支配下,高度自觉地按照制度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有效地保护患者安全,同时又确保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培育先进的质量和安全文化,科学、理性地看待医疗工作的高风险特性,时刻关注患者的安全。放弃目前拒绝承认错误、惩罚失败或者隐匿差错的保守和苛责文化,注重有效沟通,鼓励不良事件的报告,使医疗保健系统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家从中分享经验教训,从错误中学习,进而促进系统的改进,避免差错的重复出现。

五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评估机制,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应立足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医院评价体系和制度也是每个国家医疗质量保障和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改变过去单纯由卫生行政部门评审和医院自查的做法,引入第三方评价的模式,客观、公正的对医院进行评价。中国医院协会为此成立了评价评估部,借鉴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医院评价经验和做法,正在制定符

合中国医院实际情况的医院评价标准,从行业管理的职能上,推动医疗质量的不断改进和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患者安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要充分尊重和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医院方面要实行院务公开,将所有药品价格、服务项目、服务收费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及时向患者通报病情和治疗方案;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资格准入管理,从政策法规上指导和监督医院的医疗行为;新闻媒体应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医疗不良事件,正确引导公众对医疗高风险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和认识。社会各界应携起手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战胜疾病、分享健康,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既要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又要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医院管理好的模式、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将国外有价值的、宝贵的、可操作的管理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本次论坛就为中外学者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平台。期盼我的演讲能给您带来帮助。

2007年9月6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9h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