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西信丰黄泥中学九年级生物教学设计: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03-18 08:50: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一、教材依据

本课内容是初中《生物》第4单元的第12章中的第1小节第二课时,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形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蚯蚓又是土壤中动物的典型代表,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器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结构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讨论交流表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辨认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识别刚毛、环带。

(1) 观察蚯蚓的呼吸、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说出蚯蚓适

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 说出蚯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 按照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调合作的能力。

(3) 尝试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4) 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下,能熟练地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并有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生物

体和环境相统一。

(3) 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的观念,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

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总结蚯蚓在呼吸、运动和感觉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六、教学准备

活的蚯蚓、粗糙的纸板、玻璃板、解剖盘、玻璃棒、镊子、干土、湿土、食盐、细沙、纸盒、小电筒、烧杯、棉球、滤纸、清水、酒精、放大镜、滴管、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引导 学生探究 预期目的 1

导入新课 2008,全世界的目光将聚集到北京奥运会。本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许多著名专家的最大愿望就是让“蚯蚓”进军奥运会。蚯蚓处理垃圾反应器将成为奥运村的一道风景,蚯蚓有什么样的本领? 归纳总结,使学生抛开“以貌取人”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说说对蚯蚓的认识。 同学们,我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可以挖掘到蚯蚓? 1.学生说说2008北京奥运会的理念。 2.阅读101页蚯蚓进军“绿色奥运”。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蚯蚓与人类关系 二、蚯蚓的生活环境 思考发言蚯蚓的功劳 树立“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的观念 根据生活经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时的严谨性和求是性。 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师生共同交流。 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三、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 1.蚯蚓的外部特征 2.蚯蚓的呼吸 3.蚯蚓的运动 4.蚯蚓对

设疑:蚯蚓为什么能适应土壤中生活? 实验设计思路: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蚯蚓的外部特征到呼吸、运动、感觉,从局部到整体,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观察、操作,最后分析总结表达交流,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实验目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呼吸和运动以及对刺激的反应,理解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实验步骤:见右列 实验装置图:略 实验记录表:学生自行设计 实验器材:活的蚯蚓、粗糙的 1.取一条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外部特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疑问:为什么要保证蚯蚓体表湿润? 2. (1)把三条差不多大小的蚯蚓分别编号为甲、乙、丙,放于解剖盘中 (2)用滤纸把甲蚯蚓体表的水分吸干,观察甲蚯蚓的反应;保持乙蚯蚓体表的湿润,观察乙蚯蚓的反应 (3)用清水使甲蚯蚓体表恢复潮湿,观察其反应;用滤纸吸干乙蚯蚓体表的水分,观察其反应。 (4)把丙蚯蚓浸没在水中,观察其反应。注意:时间不要太长! 3.把两条差不多大小的蚯蚓分别放在都湿润的粗糙纸和玻璃板上,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 4. (1)把蚯蚓放置于解剖盘中,保持蚯蚓体表湿润,用低浓度2

不同刺激身体不同部位的反应 纸板、玻璃板、解剖盘、玻璃棒、镊子、干土、湿土、食盐、细沙、纸盒、小电筒、烧杯、棉球、滤纸、清水、酒精、放大镜、滴管。 的酒精分别涂抹在蚯蚓的前端、中部、末端,观察蚯蚓反应。 (2)把蚯蚓放在阴暗纸盒里,用小电筒照射蚯蚓的前端、中部、末端,观察蚯蚓反应。 (3)在蚯蚓体侧滴几滴酒精,观察蚯蚓反应。 1.体形呈圆柱形,有利于减小钻土时的阻力。 2.体表有黏液能溶解氧气完成呼吸,并起润滑作用,减小钻土时的摩擦力。 3.刚毛可协助运动,肌肉的收缩是运动的动力。 4.没有眼睛,身体的表面有大量的感光细胞,尤其前端特别多。 5.有相对发达的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灵敏而准确,身体后端神经细胞比前端多。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确立生物体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问题,由学生描述以上实验观察到的蚯蚓的特征及反应,归纳总结蚯适于土壤生活的特征。 设疑:课后如何处理这些蚯蚓? 培养学生的爱心,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的教育。 利用问题引起学生再次思考,将有限的课堂进行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延伸与提高 你能利用实验台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蚯蚓在复杂环境中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吗? 食盐 干土 蚯蚓 湿土 (多条) (暗) 湿土 (光) 细沙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即通过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和蚯蚓呼吸、运动、感觉等实验来进行探究,理解蚯蚓适于土壤生活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通过探究实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生物体和环境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有所提高,还应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如实验时不应用手揉眼睛,实验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93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