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浙大远程公共经济学(必做题)习题库

更新时间:2023-09-20 09:41:02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

1.为什么要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分析公共经济问题?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种是预先作出的计划方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遍的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总要力图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之所以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2.公共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架构包括那些基本元素?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包括: 第一是“基本假设”。经济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人们对福利标准判断的主观性的假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对立统一假设、政府职能随经济增量变化而变化的假设等等。 第二是一些概念,如: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福利、效率等。 第三是“特定理论”。

第四是有效的“检验方法”。

3.帕累托原理有哪三方面内容? 帕累托原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为:(1)交换的帕累托最佳条件;(2)生产的帕累托最佳条件;(3)产品替代的帕累托最佳条件。

4.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可通过哪些途径降低代理成本。 (1)经理劳务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 (2)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 (3)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

如果在经理劳务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缺乏或严重扭曲的条件下实行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则一旦所有者放松控制,代理成本就会上升;一旦所有者通过制定详尽的契约关系来监控经理的行为,约束成本将会上升。相反,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即使在所有者与控制者相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经理所受到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当然这种制约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一定程度的代理费用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市场机制保证了这种费用被限制在某一限度内,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

第二章 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1.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有哪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为: (1)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主要是指矿产、森林、水源、空气环境等的分配问题。 (2)交易费用问题。广义地讲交易费用包括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和商品买卖之间的交易费用等。

(3)教育滞后。一个国家劳动力受教育状况如何往往与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有了好的教育社会发展才能有可供衔接的劳动力,否则国家的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4)国民健康问题。 (5)公共安全问题。

2.从产品的社会性质不同可以划分哪几类不同的产品?并说明它们的生产主体分别为谁。

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 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私人(厂商)是不愿生产这类产品的,所以象公共产品生产的主体是政府应是没有疑问的,将公共产品生产交于厂商来进行其后果是明显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章节中会具体分析到。

私人产品的性质具有产权上的排它性和消费上的可分割性,决定了私人厂商是乐意生产这类产品的,这类产品当无人生产时价格就会提高,可以吸引大批生产者进入该领域,反之当大量生产者涌入时,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就会有许多人自动退出,所以在私人产品生产时,只要不产生政策性垄断,由厂商来生产比之政府生产效率要高的多,其利益与风险均有厂商承担,又不必担心消费者没有可供选择的消费品。是政府又可坐享其成的事。

只是对准公共产品生产的主体怎么看,准公共产品一般主张由厂商来生产,政府实行补贴比较理想。作为准公共产品既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但又由于消费量的制约,没有政府补贴,厂商收益得不到保证,生产就会受到影响,但完全由政府来生产则可能因“吃大锅饭”而降低了应有的效率。

3.在什么情况下政府能生产私人产品?

政府能否生产私人产品,我们说人们不能绝对地否定政府在私人产品生产中的作用,政府在两个目的的支配下,不尽可以而且必须生产私人产品,一个目的是为了限制该产品的使用量,使稀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稀缺性表明需要对某些资源的使用加以限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私人部门有可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掠夺式地使用稀缺资源,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另一个是为了打破垄断,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政府应该介入到私人产品的生产中来。政府只要是出于这两个目的是可以生产私人产品的。

从总体来说政府生产私人产品,需要解决委托代理的利益机制与委托代理的成本问题,如果能将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政府生产私人产品的绩效或许会更高一些,原因在于现代社会运用政府作用已必不可少了,经济活动中尤其如此,而政府利用自己的成本应该是最低的。

4.分析“生产主体错位”所造成的后果。

从根本上说政府生产私人产品造成的是效率的损耗,厂商生产公共产品造成的是福利的损耗,随着程度加

1

深任何一种错位都会有效率与福利两方面的损耗。

虽然我们认为政府并不是绝对不能生产私人产品,厂商也并非不会生产公共产品(这一点后面我们有所分析),但一般而言,政府生产私人产品存在委托代理的风险,难以处理好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离、经营者与企业利益分离、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分离等问题;而私人(厂商)生产公共产品存在收费困难,投资难以得到回报等问题。如果要厂商生产公共产品,为此往往要寻求政策保护,获得准政府的地位,产生企业行为政府化,才能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那样又会危及到其它部门的利益,甚至生存与发展

5.试分析说明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 市场失灵的表现: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平;(2)“外部效应”问题;(3)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4)失业问题;(5)公共产品与搭便车;(6)消费者的合理无知(包括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的无知);(7)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8)区域经济协调与国际收支平衡问题;(9)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利用市场机制配臵资源虽然有它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它的消极作用,其原因是盲目地 追求自发的市场经济,造成了“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利用市场法则的结果造成对市场发展的阻碍。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在配臵资源过程中存在的:

(1)自发性。即各个分散的企业只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的资源配臵,往往使整个社会资源配臵处在无政府状态。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无数次的反复,才有可能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滞后性。各个市场主体在接受价格信号时,所获得的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时,已是在交换之后的事了,此时再行调整,一方面已发生了供应不足或供过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这时的调整也不能及时满足供求平衡的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自身不具备预见经济变化的功能。

(3)不稳定性。当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不会因此而被稳定下来。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还会将资源从效益低下的部门向效益相对较高的部门转移,同时造成这一部门供求平衡的损害。市场机制的竞争是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哪个部门获利相对丰厚,生产者就会调动自己的资源要素向哪一部门转移,从而造成供需平衡的不稳定性。从根本上说,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对市场行为的过份依赖与放纵。

第三章 公共产品的供给

1. 在没有获准政府地位的情况下,私人部门是否一定不会生产公共产品?

不是。传统的理论将私人部门完全排斥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之外,这一点今天看来并不准确,作为私人部门的厂商目前为了非盈利目的而生产公共产品的现象尽管不能说是主流,但也已相当普遍。究其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厂商生产公共产品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一些厂商在经济领域有了成就要回报社会,这成了部分厂商的一个心愿,当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自身的生产和消费都需要缓冲的时候,将一部分或一些盈利外溢于社会,既可获得好名声,赢得人们的尊重,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又不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厂商在这时生产的公共产品,如捐赠一所学校,造一座桥梁,承包一片社区绿地之类的事还是愿意干的。二是间接服务于经济利益,但这种经济利益并不具有可预见性或称必然性,只能说可为经济利益的获得作一些铺垫。对厂产而言能产生经济效益最好,没有经济效益也无伤大雅。这时的厂商从理论上说是较前者更有热情于这些活动,捐钱捐物,做个公益广告,支持公益性演出,资助医生到社区义务医诊等,既可扩大企业影响,改善企业形象,又可在社区内推销相关商品服务。三是为企业未来服务,到学校设奖学金、奖教金,免费为大中专学生建实验基地,资助在企业建博士后流动站,并与个人签订今后科研成果转让协议、人才流动的协议等。这些活动总体来说既不一定能产生经济利益,但也有可能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利。 许多企业出于不同考虑或者说是不同的目的,还是愿意做这方面的事的,生产我们所说公共产品。 2. 企业(产商)行为政府化的含义及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将公共产品交由厂商来生产往往导致的是企业行为政府化,企业行为政府化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是企业在竞争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地采用政府行为。第二是企业本身拥有许多政府职能,实现企业的准政府化。

这些现象的存在又会导致如下问题:

1、企业之间竞争不平等。这一点非常明显。以政府行为干预企业间的正常竞争,一方面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另一方面造成了事实上的企业等级,如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甚至某某领导的企业、平民企业等等,从而造成企业之间的矛盾,甚至敌视和开展在当的竞争。

2、复杂化了企业、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些中央企业或一些说不清所属关系的国字号的大企业,在与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矛盾中,利用中央或上级政府或某领导向下面施加压力,造成地方上的强烈不满以及由此引发中央、地方、企业间的矛盾。例如,有的大企业卡地方的脖子,或地方卡大企业的脖子,有的地方老百姓拆大企业的铁路,地方上对大企业断水、断电等现象不时发生。

3、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臵。由于政府行为的干预,在某些地方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最优配臵。例如,一些企业的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造成资源配臵的扭曲。有时由于地方、企业的矛盾,不能按照最有效的方式配臵资源等。有的大企业直接归中央各部委领导,地方政府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再开办隶属省、市、县政府的同类企业,造成资源、人力、财物的浪费。

4、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些公共产品交由私人厂商生产,厂商为及时收回投资并取得可观的盈利,利用准政府的权力。提高对公共产品的定价。顾名思议,公共产品因人们普遍需要使用,在价高量大的消费情况下,厂商是铱满钵满,但消费者因承受不起长期的不合理高价,而被逼减少消费,其它产品的销量也会减少,相关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如公路使用的高收费对汽车生产和供给的影响就是如此。

3. 为什么要对公共产品供给价格实行管理?

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实行管理是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当然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要远远多于公共产品生产这个范畴。政府对价格的管理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对公共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价格管制;二是对于某些国家税收重要来源产品的价格管制;三是作为产业政策的一部分的价格管理;四是稳定经济

2

为目的的价格控制,特别是为稳定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价格而进行的控制,而对公共产品的价格管理是政府调控价格的基本内容。

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这种供给局面是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及制度背景的。

首先,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不合理。长期以来实行我国奉行的“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城市的市民通过缴纳税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品,其供给进入公共财政体制。而农民除了缴纳农业税及附加,还得为其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支付各种费用,如“三提五统”等,其供给进入制度外财政,即农民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是由农民自己进行成本分摊,而不是由政府统一从强制性税收中进行安排。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方面,导致各级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保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村地区,向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平也缺少严肃的法律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即使具有提供公共品的愿望,但体制分配造成的财力缺乏也成为最大的资金约束。

其次,源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对于纯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存在着搭便车,使消费者隐瞒自己的偏好以逃避税负的可能性,因此,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期望借助于公民投票选举的政治过程来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是不可能的。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则偏离了农民的偏好,产生了无效率的结果。

第三、源于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实行分税制后,财权逐渐向中央及省政府集中,而事权却逐级下放,一些本应由中央及省政府供给的纯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等,却下放到乡镇一级,加重了乡镇的负担。而乡政府由于乡镇本身财源有限,主要依靠农业税收及中央转移支付,但负担的事务(财政支出)却远远超过收入。乡政府财力有限,只好把费用转嫁到了农民头上,财权向中央省政府逐渐集中而政府机构改革未能同步跟进。

第四,源于公共产品不合理的筹资机制。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后,我国对农民实行的是既收税又收费的制度和政策。税费并存的状况,除造成了农民负担重以外,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所在。

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提出的几点意见:要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城乡二元供给机制,城乡不同的税费机制,要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 探索基层政权改革,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组织保障 ,在法律方面加强立法,强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保障,具体如下: (1)理顺各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做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2)积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 (3)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4)划清责任、精简机构。

(5)抓紧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和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法规。

第四章 公共选择

1. 公共选择有哪些主要准则?

公共选择的准则(1)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3)适用帕累托最优原理(4)所要做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5)不存在个人独裁。

2. 阿罗悖论及其求解。

美国经济学家K.J.阿罗(K.J.Arrow)在其《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亦我们知道的投票悖论(又称阿罗悖论)所谓投票悖论就是指如果存在着至少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即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安排,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如果人们事先知道这种关系,就会在投票之前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投票顺序。用多数原则来选择社会偏好顺序也得不出一个符合多数人要求的惟一结果。由多数人选出的方案就不代表多数人的利益了,这就是阿罗的投票悖论。

解决投票悖论需要将公共选择的规则结合起来,从那些规则出法,可以有下列一些基本的解法:(1)偏好结构的调整——从双峰偏好到单峰偏好;(2)掌握好投票程序或确定议程;(3)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4)利用偏好强度不同的选择;(5)中位投票人定理;(6)用脚投票。

3. 影响选民参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选民参选是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公共选择的结果与某一选民没有必然的利益关系,或关系不大,即使有关系选民也会采取搭别人的便车,而臵身事外。决定单个选民是否参与社会公共选择的因素包括:

1、投票收益2、投票享受3、投票费用4、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

4. 请说明投票选择的四种形式及其不同作用。

投票选择的四种形式是: 一是“用脚投票”或称为“跑政策”,指特殊利益集团将自己拥有的信息提供给政府,以使政府决策有利于自己;

二是“用手投票”即利用组织起来的选票集中度向政府施加压力;

三是“用钱投票”通过提供资助(如在总统竞选中提供竞选活动资助,或给某一政党的日常活动提供资助)来影响政府决策;

四是“用嘴投票”即在议会开展游说活动,说明自己的愿望和主张。

5. 寻租活动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

经济人从寻利到寻租,首先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观念有了什么变化,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主要还是因为社会的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做出个人选择的环境改变了的缘故。当经济从市场自发运转向直接的权力作用下的利益进行再分配时,寻租活动就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出现了。政府失灵是导致寻租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直选民主制中的“政府失灵”; 代议制民主中的“政府失灵”,也即间接民主;官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政府失灵”;政企博弈中的“政府失灵”。

第五章 公共支出

1.公共支出中属于耗尽性支出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政府的直接采购活动2、政府的生产活动3、政府机构运作的维护支出

2.结合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共支出变化做出分析。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占的比重较高,公共部门需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公共部门的这些投资对于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经济“起飞”,是必不可少的。在增长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无论是在发展的早期还是在发展的中期,都存在着市场缺陷(Market failure),阻碍经济趋于成熟,因此,为了对付市场缺陷,政府的干预也应该增加。在整个发展阶段,GDP中总投资的比重是上升的,但政府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可能会下降,只有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关于基础设施的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于教育、保健与服务的支出,这时社会处在了“群体消费”(Mass Consumption)阶段,为了实现政府的再分配功能,政策性支出增加速度会大大超过别的项目公共支出增加速度,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即在进入群体消费阶段,转移性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最快的。

3.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三者的关系如何?

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要素:(1)政府采购(Government procurement)也称公共采购(Public

procurement),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及满足自身需要,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物品、工程和劳务的经常性活动。(2)政府采购制度

(Government procurement system),指政府采购实体、采购范围、采购方式、采购政策及采购管理等一系列规定的总称。(3)政府采购市场(Government procurement market),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通过中介机构或直接从供应商那里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所形成的市场。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制度与政府采购市场三大要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采购活动是一种规范化的政府购买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是对政府购买行为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法律规定的总称,它把一般的政府购买活动规范成为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市场是政府进行商品、工程和服务采购所形成的市场。在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情况下,政府采购政策是通过政府采购活动在政府采购市场实现的,政府采购市场的规模伸缩和结构变化是政府采购政策调控效应的重要体现。

4、确定公共支出是否合理的标准有哪些?

要正确划清公共支出范围,除了要掌握住科学标准外,还要注意观察问题的视角。因为财政内涵是稳定的,但其外延却是随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同样的需要,在特定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其满足属于公共事务,而在另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则未必。因此,同一事务从不同的体制角度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高等教育事业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财政支出范围,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再完全属于公共支出范围。因此,运用界定公共需要及支出范围标准,区分公共事务与其它事务界限,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一基点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公平和效率也是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重要问题。预算支出分配要做到公平,必须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开,使各部门和单位对年度经费预算心中有数。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其使用不能不考虑到效率。为此,公共支出范围的确定要满足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其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第六章 公共税收制度

1. 税收的性质是什么?税收有哪些基本特征?

税收是以国家或政府依据其政治权利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所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征税权力只属于国家或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税收是强制、无偿地征收的,同时税收的征收又是有固定限度的。

税收的形式特征是税收的基本标志。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比较,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

2. 如何在税收制度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以保证各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均衡。在设计税收制度时,就应遵循横向和纵向的公平原则。同时,要遵循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税收对资源配臵和经济机制运行都会产生影响,遵循经济效率原则要求税收的利益损耗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公平又要兼顾效率,以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化。

4

3. 谈谈税收制度对生产与分配的作用。

1、税收对生产的影响

税收对生产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劳动供给和投资的影响而起作用的,当然税收状况如何对储蓄产生的影响也影响生产,虽然传统的关于储蓄等于投资理论在许多国家也受到了挑战,但储蓄对生产的影响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分析税收对生产的影响时已将税收对储蓄影响联系了起来。

人们在分析研究税收对劳动与投资的影响时,一般认为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税收既对劳动和投资有收入效应,又对劳动和投资有替代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征税或加税使纳税人的收入发生变化,并影响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正负影响和综合反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某一种商品或服务与另一种商品或服务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结果改变了人们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的选择,用一种不征税或征税少的商品或服务来代替征税或税率高的商品或服务。

税收会影响一个企业的融资决策,许多研究都表明,税收损失向以后年度结转,对于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有价证券组合的确会产生很大影响。

在市场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经济资源的配臵在利益的趋动下,基本上可以自由地流动。资本总是向着利益最高的方向流动,某一产品某一产业或某一地区的投资利润,如果受到纳税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资本就会投向其他产品、产业或其它地区,从而导致经济资源的重新配臵。 2、公共税收制度对分配的作用

第一,就征税方法而言,税收制度中有累退税、比例税、累进税。累退税操作不当最具促进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趋势,比例税及轻缓的累进税总的来说也具有促使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趋势,只有较高的累进税才能抑制资本的积聚,有利于消除分配不均的现象。

第二,就计税方式而言,对一般消费品征税,有从价征税和从量征税。纳税人在一般消费品的消费数量上差异不大,但在消费品价格上相差较大。如果政府对消费品从量征收,则会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如果政府对消费品的征税从价计征,则可以起到公平分配的作用。因为纳税人选择消费品的价格,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纳税人收入上的差异。

第三,就税收性质而言,人头税最容易加大分配不公;消费支出税由于仅对消费支出征税,不能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也有可能造成分配不公;所得税是对资本、劳动产生的所得征税,所得额的大小征收高低不同的税率,还可扣除费用开支和给予最低生活费免税,理论上具有平等分配的可能;遗产税则是财产所有人死亡后遗留财产发生转移时的征税。遗产税通常采用累进税率征收,在遗产分配上避免不劳而获,可以相对减少分配不平等;一般财产税由于分级累进征收,也可以限制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前面我们讲到的负所得税实际上是一种累退税的方法,收入越低,负所得税率越高,即补贴越多,这种操作应是有利于公平的,但许多国家的累退税不是这个含义,而是为了鼓励投资所实施的一种资本规模越大,税率越低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对分配而言,容易造成分配不均,我们第一条中所指的就是这个含义。

4. 税收结构设计主要应解决哪些问题?为什么?

税制结构的设计应以税收原则为标准,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税源的选择问题;二是税种的配臵问题;三是税率的安排问题。以下就分别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1、 税源的选择。税源是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如所得税的税源就是纳税人的所得。在税源的选

择问题上,主要是考虑税源与税本的关系。税本是指创造税源的资本。税源是否丰裕直接关系到税收的规模,因此,保护和培育税源是税收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保护好税本才能保护发展税源。

2、 税种的配臵。税种的配臵实际上研究的是各个税种之间的相互配合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设

臵各种税种,使其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一个能在总体布局上体现税收原则要求的税收体系。

3、 税率的选择。税率的选择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个国家总体税率水平的确定;二是税率形

式的确定问题。税率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比例税率,二是累进税率。比例税率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累进税率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正。税率形式的选择也就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某种均衡。

第七章 财政赤字与公债

1. 财政赤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从当前来看的财政赤字增长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个,一是社会福利支出在大规模增加;二是巨额公债利息的支付;三是经济危机的频频发生。

2. 试分析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经济具有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作为积极方面来讲,适当的财政赤字可以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财政赤字对经济具有拉动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对引起私人支出增加的影响。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但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经济结构不合理就必然要增发货币与公债来加以弥补,而增发货币与公债对经济发展显然也是存在着消极作用的。增发货币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功能会带来许多负作用,甚至造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冲突。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从而影响对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的准确性,使投资者倾向于减少投资,特别是长期投资。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也有负作用历史上的高通货膨胀往往造成股市波动加剧,引起金融市场的混乱,对股东利益造成很大损害。

3. 试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常常具有负作用。首先,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功能会带来许多负作用,甚至造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冲突。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使实际利率下降,贷款人收回的实际利息将会减少,不得不承受相应的损失。老年人在年轻时可能存了很多钱用以养老。没有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发生,会使他们年老时发现养老的钱不够用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还会使拿固定薪水的职工受损失,到因为职工的固定薪水一般不与通货膨胀挂钩,或即使挂钩,也可能跟不上通货膨胀的增大。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从而影响对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的准确性,使投资者倾向于减少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另外,通货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8g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