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教育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更新时间:2024-05-29 20: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篇

- 153 -

学前儿童教育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本章将帮助你:

1、初步明确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儿童的科学?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2、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科学领域目标。从而全面了解、深刻领会科学教育目标的精神。

3、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及其内容的生成,学会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4、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自主探究,并能结合具体内容、对象及教学条件设备等灵活的、创造性的加以运用。

5、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核心概念:

科学、儿童的科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课程、自主探究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以下简称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幼儿园常识仍沿用50年代的教材教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已显得有些陈旧,无法满足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全国许多幼儿园都开始了常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验,经过10多年的实践,“科学”逐渐取代了“常识”。2001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科学”第一次正式列入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中。

“科学”被除去了神秘的外衣,并成为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一个进步。具体比较“科学教育”与“常识教育”,我们发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科学教育在目标上更注重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方法上强调学前儿童自己探索与发现;在内容上考虑到数学是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工具,两者是有联系的,能够互相渗透的,因而将数学并入科学领域,统称为科学教育。

- 154 -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一、科学是什么

对于常人类似说,科学是什么?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说近些,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斗转星移,这些事物和现象无一不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无一不是科学探索的对象。总之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那么,科学的含义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论述给科学的内涵作一个解释: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深思的问题,儿童眼中的科学不是什么牛顿定律、三角函数,也不是密密麻麻的科学公式。科学是他们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是他们眼中好奇的现象。我们可以先从具体例子来讨论。

例一:

科学区中,两位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幼儿A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幼儿A去找幼儿B帮忙,两个人一起忙活起来,可是忙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两人有点泄气了,他们放下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这时,教师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两位小朋友听见了,都围拢过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两位小朋友欢

- 155 -

呼起来,他们玩小汽车玩了很久。

显然,这两位儿童经历了一次典型而且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起初,科学区投放的磁铁和小汽车引起了儿童摆弄的兴趣。而摆弄的过程又引起了儿童的发现:磁铁能把东西吸过来,它能不能让小汽车跑起来?这个问题引发幼儿A去不断重复操作,但是都没有成功。这一发现又引起了梦龙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小汽车每次都被吸住,却跑不起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寻求幼儿B的帮助,但是直到最后,他心中的疑问也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这就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释,尽管他最后并没有得出在成人看来“正确的”结论。

例二:

早晨,两位小朋友在街心公园跑步,树枝、草叶上挂满了露珠,长椅上也是湿漉漉的。幼儿A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问幼儿B:“你说是白天热还是夜里热?” “当然是白天比夜里热?” 幼儿B回答。 “我认为正好相反。你看,昨夜热得树木、花草出了那么多汗。”

在这个例子中,儿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探究行为。似乎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对问题的回答。当然,我们深信这个儿童的认识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和他平时有关出汗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他至少认识到出汗和热这两个现象是有关联的,只是不能区分汗珠和露珠。这也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在思考并试图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他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也许是贫乏的生活经验)和当前观察到的事实,对自然现象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是错误的判断。

例三:

某5岁女孩有一天突然对妈妈说:“我知道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了。”妈妈很奇怪,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她。而儿童的解释则更令她奇怪:“因为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我们在地球上看,就好像是星星在眨眼睛。”这位妈妈不知道怎样对待孩子的解释,只得对她说:“你想的真好!不过,事实上并不

- 156 -

是这样的。真正的原因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

例四:

一天,女儿忽闪着眼睛问我:“爸爸,人是怎么来的呢?”我想了想,就尽量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说道:“青青,是这样的,人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人的祖先,就是猴子……”女儿咯咯笑着说:“爸爸说话好啰嗦呀!”我笑着继续说:“猴子很聪明,又特别喜欢干活,过了很久很久,猴子学会了站着走路,也学会了说话,然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懂了吗?”

半天,女儿点点头说:“噢,怪不得猴子越来越少了,原来都变成人了。”啊?我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她扫了我一眼,继续补充说:“爸爸,我明白了,动物园里的猴子都是懒猴子,我们和妈妈都是聪明的猴子。”

这两个儿童的行为似乎离科学更远了:与其说这是科学,还不如说是幻想。然而,科学和幻想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正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同样对自然界的现象表现出好奇,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了一个解释,尽管这个解释没有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是主观想象的结果。

例五:一次科学活动《快乐的旋转》

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会旋转呢?孩子们议论纷纷:旋转是接送车转动的轮子、是司机叔叔手中的方向盘;是妈妈买来的陀螺、是幼儿园里好玩的呼啦圈;是洗衣机里的大漩涡,是电视里威力无比的龙卷风……各种各样的旋转吸引了孩子们,他们睁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生活中有这么多神奇的旋转,那我们自己呢?孩子们兴奋地发现:原来我们自己的身体从上到下都会旋转——头、眼珠、嘴巴、手臂、腰、膝盖、脚……甚至整个身体都会旋转,更神奇的是我们的身子能跟着音乐节奏旋转,还能好几个部位同时旋转呢……

渐渐地,孩子们不满足于发现旋转了,他们开始探索: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旋转呢?孩子们到自己熟悉的各个角落去寻找、做记录,惊喜地发现原来旋转原因有好多:有的靠电力旋转、有的靠风力旋转、

- 157 -

还有的靠人力旋转的……孩子们还大胆想象:还有靠引力、靠机器人的力量旋转的……可是为什么他们旋转的速度会不一样呢?细心的孩子们开始学会在游戏中比较观察:原来,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物体本身是否平衡、用力的大小等等都会影响旋转的速度。

旋转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和危害呢?实验课上,孩子们品尝了果汁机榨出来的鲜果汁,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了洗衣机里转动后变的干净衣服;也看了电视里、图画中被龙卷风刮得东倒西歪的房子树木,也知道了因为有漩涡,地球上还有轮船不能经过的海面……

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孩子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些发现——他们拿来了纸笔画下了自己发现的旋转物体,在实验课上跟老师一起制造旋转,和老师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动手设计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旋转玩具,组成了大A班的神奇的“旋转王国”。不仅如此,在班级的“宝贝生日会”上,还和爸爸妈妈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圈舞”,把爸爸妈妈都逗乐了……

快乐的旋转!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旋转,许多被大人忽视的现象,在儿童眼里是那么的好奇和有趣。这就是儿童的科学。所以,幼儿都是科学家,幼儿的生活就是科学,无处不在。是经验性的、诗意性的、想象性的。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的概念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教育不应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教育。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

具体的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解释为:是对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儿童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初步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儿童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过程。

- 158 -

第二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科学教育目标是时代、社会对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进行科学教育的指导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全面了解、深刻领会科学教育目标的精神、实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科学领域目标 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纲要》中, “科学教育”明确列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纲要》规定的科学领域的目标是: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物、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纲要》中的科学教育目标,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已成为新世纪科学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科学领域目标解读 完整意义的科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作为科学探究结果的科学知识,贯穿科学探究过程的科学方法,和以科学探究态度为核心的科学精神。

而在《纲要》中,科学领域共提出5条目标。第4条是关于数学教育的目标,第l和第5条是关于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另外第2和第3条是关于科学方法和过程方面的目标。如何理解这4条目标(不含数学目标)的内涵?以及如何理解知识目标的“缺失”?我们试图对其作一解读。

(一)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解读

在《纲要》中,情感方面的目标突出了其中两个方面: 1、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 159 -

《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第l条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目标的具体内涵是:发展儿童对周围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科技产品)和现象(包括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这一条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好奇心和学科学的兴趣。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新异刺激的注意、提出问题,操作、摆弄等行为倾向。

科学需要好奇心吗?需要。好奇心是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它激发我们去探索;好奇心是问题的来源,它能使我们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可以说,没好奇心,就没有发现;没有人类的好奇,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儿童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吗?有,他们是天生的“科学家”。两三岁时是儿童提问的高峰期。甚至一些对成人来说习以为常的事情,也会引起儿童的好奇和疑问。有人做过统计,儿童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是和科学有关的,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儿童的科学探究的活动。但是,儿童的好奇心好比是星星之火,还需成人的支持才能燎原。

成人该如何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呢?不同成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措施,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如果成人能够理解儿童的好奇心,并且加以鼓励和引导,就能把儿童导入科学探索的道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否则,成人对儿童的问题敷衍了事、不耐烦,会慢慢地磨灭儿童的好奇心。

和好奇心相联系的是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科学的强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儿童科学兴趣的目标,就是使儿童儿从事物的外在、表面的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活动过程的兴趣。

2、培养儿童关爱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这主要表现在《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第5条中:“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提出这一条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 160 -

自然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不仅要让儿童形成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还要萌发儿童对于自然的责任感——关爱生命,尊重自然;还要引导儿童发现自然界的美,学会欣赏自然界的美。只有这样,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才具有完整的意义。

(二)科学方法和过程方面的目标解读

在科学教育中。方法常常被比喻成“点金术”,用以说明它的重要性。限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他们也许不能像成人那样通过严密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解决科学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说不能对他们进行科学方法的启蒙。

《纲要》科学领域的第2条目标要求:“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正体现了科学方法方面目标。《纲要》揭示了科学方法的实质在于探究问题,而儿童科学探究的实质就是通过他们的感官观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纲要》还特别强调表达、交流的重要性。科学领域第3条目标中提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纲要》涉及到的科学方法和过程方面目标的内涵:

1、观察

《纲要》中提出的“运用各种感官”实质上就是指观察的方法。观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它是指运用感官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对儿童来说,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为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限,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就要更多地依赖于直接的观察。

儿童观察方法的具体目标包括: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外部特征;学会比较观察不同物体或同类物体的特征;学会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即自然现象的观察。

2、动手操作

操作并不同于简单的无目的摆弄,它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开展的有意识活动。如“沉与浮”活动中,幼儿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判断哪些物品能浮在水面?哪些物品是浮在水中?哪些物品能沉入水底?

- 161 -

儿童在进行操作活动时,也明显地表现出动作思维的特点,即“在动作中思维”。他们很少在头脑中对操作的过程作预先的计划,对自己的操作结果也很少预计,因此也很难预见能发生的错误。他们所获得的操作技巧完全来自于直接的、尝试错误式的操作经验。而操作活动的目标就是让儿童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会动手、动脑。

儿童动手操作的具体目标是: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及学习使用工具制作简单产品;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操作目标不时调整操作过程;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调整和修正。

3、动脑思考

思考泛指儿童的思维活动。它贯穿于儿童学科学的过程之中。儿童的思维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虽然还不能进行完全的逻辑思维,但可以在具体形象和表象基础上思考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进行某种程度的推理。

儿童动脑思考的目标主要包括:

学会比较和概括,即对直接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比较和概括,认识到事物的不同和相同。如从对各种家畜的观察中发现它们的不同,同时概括出它们都是家畜;

学习推论和预测,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推想它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并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现象。如从对鸭子生鸭蛋的了解,推论鸡生鸡蛋。

4、表达

表达是一种技能,在科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的手段。通过表达和交流,我们不仅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科学发现,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对儿童来说,表达就更为重要了。儿童通过表达可以对自己的科学过程进行思考,强化自己的科学发现,同时也能增强自信心。

儿童表达交流的目标主要包括:学习用准确、有效的语言表达、交流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做法,想法和发现;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如体态、动作、表情等;学会用各种手段(如图表、绘画、作品展览等)展示自己的科学活动结果。

- 162 -

(三)科学知识不再重要了吗?

《纲要》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它没有专门列出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呢?是科学知识不再重要了吗?还是科学教育没有必要教给儿童知识?我们认为,科学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取消知识的目标。《纲要》中没有专门列出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尽管《纲要》没有明确规定科学知识的目标,但是作为科学探索过程的结果,知识的目标已隐含在其他的目标中。如《纲要》明确提出了“求知欲”的目标,这是儿童获取科学知识的最大动力;对科学探索的过程──“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提出了详细的要求,这是儿童获取科学知识的必由之路;还特别强调“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实际上也暗示了儿童需要通过同伴之间的表达、交流和分享来共同建构科学知识。

其次,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个人性、经验性的学习,不同地域、不同经验背景的儿童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会具有很大的差异,如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的知识经验会有很大差别,北方儿童和南方儿童对季节的感受也截然不同。我们要强调学习的经验性,就不宜对儿童应该获得哪些科学知识作具体的规定。

第三,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来看,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一方面,能力发展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但从另一方面看,知识的获得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如“高知低能”的现象。因此,不可以将知识等同于发展,更不可简单地用知识多少来评判儿童发展水平的高低。举个简单的例子,农村的孩子没有见过“电梯”,也不知道什么叫“神州六号”,但绝不能说农村儿童的发展水平低于城市儿童。

最后,《纲要》不专门列出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还有利于纠正以往科学教育中“重知识”的错误观念,避免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知识的倾向的产生。

因此,真正需要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知识,以及怎样让儿童获取知识的问题。

- 163 -

综上所述,当前的科学教育实践中,在怎样对待知识目标的问题上,有两点是需要强调的:

一是要注重儿童科学经验的获得,不能脱离儿童的实际水平,片面强调概念化的知识。什么是科学经验呢?科学经验是指儿童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凭自身感觉获取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经验。如“铁块摸上去冷冷的、硬硬的,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属于科学经验。什么是科学概念呢?科学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抽象的认识,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的结果。如“固体”“比重”属于科学概念。

二是要让儿童通过白己的探索活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经验,也就是要强调让每个孩子获取“自己”的科学知识,而不能由教师向他们灌输科学概念。如儿童会用“化掉了”来表示“溶解”,在他们的语言中,“化掉了”这一语言就是对某些溶解现象的概括。

附录一:数 学 阶 段 目 标(供参考) 序 概念 小 班 阶 段 目标 会按物体的名称或一个1 分特征进行分类 类。 中 班 阶 段 目 标 会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色、形)进行分类;尝试按自己确定的标准对一组物体进行分类。 会按两种物2 排序 体交替排列的规律和按物体的大小认识“1”和3 数“许多”及量 其关系。 比学习用一一学习按量(粗细、学习按物体量和数量差高矮)的差异进行7以内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感知体验10以内的数量;学习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 4 初步体验等量关系和相邻两数的- 164 -

大 班 阶 段 目 标 学习按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能按自己确定的标准对一组物体进行分类。 异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可逆性关系。 能目测群数。 长短排序。 规律排序。 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初步体验总数较 对应的方法

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会手口一致数5 和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图总数。 数差关系。 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及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认识1—10的数字,理解其实际意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学习10以内序数、单、双数等知识,学习顺数和倒数。 量 形,能说出认识圆形、正认识长方形、梯方形、三角形,知道其明显形,能从环境的外形特征。学6 图形 中找出与这习将长方形变些图形类似换、组合,初步的物体;能用感知形状的守这些图形拼恒。 搭简单的图案和物体。 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长、球、圆柱)对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有所感知。 学习以自身认识上下、前后,学习以自身和客体为中7 空间 为中心,区别正确运用上、下、心,区分左右。在日常生上、下、前、前、后等方位词。 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体在后。 在老师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下学习区分白能理解并会运用8 时天、黑夜、早昨天、今天、明受活动的开间。 始、结束。 会选择符号9 统对周围事物学习运用符号记录周围事物和现学习运用数字、符号等对周围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记录,初步感受一些简单统计方法。 10 运算 学习10以内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在教间 上、晚上,感天等词表示时空间的位臵和运动方向。 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和半点。会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七天的名称及顺序,感知时间间隔的长短。 计 进行记录。 象。 - 165 -

师引导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加减运算问题。 11 测量比较 等分 学习自然测量,初步体验量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学习物体的二等分,四等分,初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1—10,培养认真的书写习惯及正确的书写姿势。 愿意参加活能注意和发现日主动参加数学问题的讨动,能在教师常生活、周围环境论,和教师、同伴友好地帮助下边玩中的数量关系,并进行数学活动;学习有条边讲自己的产生探索的兴趣。 理摆放、整理活动材料;活动;能按要在数学活动中提高解决求拿取、摆放材料。

附录二:科 学 阶 段 目 标(供参考) 序 小班阶段目标 中班阶段目标 大班阶段目标 能积极主动、长时间乐意参加科学活1 动。对自然物、自然现象有好奇心。 能主动地参加科学活动,大胆地探索周围自然界中的事物。 地参加科学活动,有强烈的好奇心,能主动探索周围事物并能发现、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能关心和爱护常见2 的动物、植物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会关心、爱护、照料自然角的动植物,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的自然环境。 - 166 -

12 13 书写图形 14 问题的思维能力。 会关心、爱护、照料自然角和小园地、饲养角的动植物。

观察常见的个别动植物和无生命物质3 的外部明显特征,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的关系。 初步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4 积累粗浅的科学经验,感受它们与自身生活的关系。 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物品的特5 征及其用途,并感受他们与生活的直接关系。 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初步了解有关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关系,知道要保护生态环境。 能积极探索周围生积累周围环境中自然物或明显的自然现象与人们关系的具体经验。 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积累有关季节与人类、动植物、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会做观察记录。 了解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及其与人们的关系,能正确安全使用简单工具做小实验和小制作。 学会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现代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习运用简单工具和常见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初步了解自己感官的功能,并会运用6 感官感知周围事物的明显特征,有初步的感知能力。 感知事物的主要特征,具有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并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能主动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观察方法观察事物,具有整体观察、分部观察、比较观察的能力。 能用适当方式表达、初步会用各种简单的方式表达事物的7 特征和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成人、同伴交流。 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并与成人、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索过程和结果,大胆、恰当的表述自己的问题、设想、实验和操作情况。形成初步科学态度。

- 167 -

以上阶段目标,是根据幼儿一般发展水平所制定的。由于幼儿的生活环境不同、发展速度不同,因此,老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周密思考,酌情使用,切忌生搬硬套。

第三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

科学教育的内容,较之过去的自然常识教育有了明显的改变,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新和扩展。尤其重视以现代的生态观和科技观为主导来组织科学教育的内容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生态环境

在过去的自然常识教育中,对自然环境中事物的认识一直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随着科学教育的改革,尤其是生态观点的引入,学前儿童认识自然环境的教育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生态环境教育。

什么是生态?生态学按其本义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从宏观的意义讲,整个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和环境息息相关的:它既受环境的影响,也会给环境造成影响。

生态学的观点为我们思考学前儿童认识自然环境的教育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不能孤立地看待环境中的事物,而是以一种联系的和整体的观点来看待。我们不必也不可能向儿童介绍很多抽象的生态知识,但完全可以在各种具体的内容中渗透生态的观点。比如,鸟的内容教学,在儿童已经了解了各种各样的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认识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鸵鸟生活在沙漠中,丹顶鹤生活在沼泽地,企鹅生活在南极,海鸥生活在海边??。体会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学前儿童自然生态环境教育可以包括以下的内容: 1、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有关动植物的教育内容,具体可以分为:

(1)观察常见动植物的生活及特征,探索动植物的多样性 观察动植物的特征、认识它们的多样性,是从小班到大班都要进

- 168 -

行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动植物(特别是观察真实的动植物),儿童可以认识常见动植物的典型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知道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如动物中有大的、有小的,有凶猛的、有温顺的,有多毛的、有皮肤光滑的,有会生蛋的、有会生“小宝宝”的,有爬的、有跳的、有飞的??;植物中有高大的树、有矮矮的树、还有低低的草,有各种各样的叶子,也有各种各样的花和种子等。

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可以观察不同的动植物。小班儿童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比较典型的动植物,如果是动物必须是比较温顺的,如小鸡、小兔、小乌龟。中班儿童可以选择一种以上的对象,让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如各种各样的树叶、石头、贝壳。对于大班的儿童,则可不限于观察真实的对象,可利用图片、录像等形式,让儿童初步了解动植物的多样性,比如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还可启发儿童思考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观察啄木鸟时,可以引发儿童讨论啄木鸟的嘴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爪子像什么,它有什么用等。

(2)探索和初步发现动植物和环境的关系

在观察动植物的同时,还可通过具体的事实,引导儿童探索和初步了解动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那么,哪些动物是生活在水里的?哪些植物是生活在水里的?在不同的环境里有哪些不同的鸟等。

探索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环境的关系。如北极熊的皮毛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很厚;大树的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深入地下很深的地方等。

探索动植物的生长和环境的关系。可以让儿童在种植、饲养活动中,或通过实验来探索动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如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等。还可以让儿童初步了解动植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植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

探索动植物和季节变化的关系。如动物和植物如何过冬?有的动物会冬眠,有的动物会改变自己的身体状态,有的植物会落叶等。

探索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可以让儿童了解人类的生活中是怎样

- 169 -

利用动植物的,如认识竹子和竹制品;还要让儿童了解人类是怎样保护动植物的。

探索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动物和动物的关系,动物和植物的关系。可以让儿童了解动物之间的朋友和敌人,初步了解不同动物的食性。

2、自然界中的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动植物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无生命物质,主要指沙、石、土壤、水、空气以及太阳、月亮、星星等空间环境。它们都是儿童经常接触的事物,也是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1)沙、石、土

儿童非常喜欢玩沙、玩土,在玩中让儿童感知并比较它们的特征;了解沙、石、土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知道沙、石、土都是覆盖在大地上的,但是沙和石头上都很难长出植物,而只有土壤上能够长出植物来,让儿童体会土壤和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知道要珍惜土壤。

(2)水

水是生命之源。儿童也很喜欢玩水,但是并不一定清楚水的重要性。因此儿童对水的认识,主要指对水的物理性质的探索和对水的生态意义的认识。

关于水的物理性质,可以让儿童在玩水的过程中:感受它的无色、无味、无嗅、透明,但无需儿童用语言描述;探索一些和水有关的物理现象,如水向低处流,水有浮力,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等;让儿童探索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水以及相互变化的现象。

关于水的生态意义,主要是儿童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对于人和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让儿童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水源――江河湖海等;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认识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懂得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清洁。

(3)空气

空气也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是由于它缺乏具体的形象供儿童探索,因此儿童较难理解。所以只要让儿童体会到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它,但也离不开它即可。可以通过探索

- 170 -

空气的流动(风)、充气等和空气有关的现象以及空气污染的现象来增强儿童对空气的感性体验。

(4)太阳、月亮和星星

儿童从小就对神秘的天空有着探索的兴趣。他们想知道太阳公公落山以后在哪里休息,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但限于思维的水平,他们很难理解哪些抽象的天文知识,于是就会产生很多离奇的想象。如有的儿童认为太阳落山以后就“躲到山底下睡觉去了”。

在学前期,我们不必向儿童解释各种抽象的天文知识,而要通过儿童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使其获取相关的经验。如可以让儿童通过实验体会到太阳能给我们带来光和热,是人、动植物生长所必需;可以让儿童观察并记录月相的变化等。如果儿童对更多的天文知识感兴趣,可以引导他们从图书等途径来获取知识。

3、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生态环境的教育,特别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教育,应该渗透和体现在认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无生命物质的内容中。如在探索土壤时,让儿童认识到土壤和人的关系,知道要珍惜宝贵的土壤。

除了以上的教育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儿童能够直接观察和调查的现象和事件,向儿童适当介绍周围生活环境的污染状况及其危害。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和生活垃圾的污染等及其危害。我们也要向儿童介绍人类保护环境的行动,以及儿童可以参与的环境保护的行动,并带领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植树等。

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也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教育儿童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保持环境整洁。

(二)自然科学现象

让儿童学习有关自然科学现象的内容,不要求他们掌握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如 “摩擦力”的内容,不是要让儿童知道什么是摩擦力,或者用摩擦力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而是让儿童探索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科学现象。我们还要注意让儿童了解这些现象和动植物特别是人类的生活的密切关系,所选内容要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 171 -

而不是用复杂的装置做实验,以避免和实际生活脱节。

学前儿童可以探索的有关自然科学现象的内容包括:气候和季节现象;常见的物理现象;简单、安全的化学现象。

1、气候和季节现象 让儿童观察和理解气候和季节现象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儿童很难直接探索这类现象的发生的原因和全部过程,如云雨的形成、四季更替等。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的天气,引导儿童观察、探索和熟悉、可见的现象及其和人类、动植物的关系,重在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培养儿童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关注。具体包括:

(1)观察和感受不同情形下的风的不同。

(2)观察空中的云及其运动和变化,特别是不同天气时云的变化。 (3)观察并记录晴天、阴天、雨天等不同的天气现象。以及小雨和大雨等的不同。

(4)观察和探索冬天常见的天气现象――冰、雪、雾、霜等,夏天常见的天气现象――雷雨、彩虹等。

(5)认识四季的名称,观察其变化,感受并了解各个季节的典型特征,包括常见的天气,气温的变化,人类生活及动植物的变化等,初步了解季节变化和人类、动植物的关系,人如何适应季节变化等。

2、物理现象 有关物理现象的内容很丰富,按照涉及的知识领域划分,主要包括:力、光、热、声、电、磁等内容。

(1)力和运动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力:重力、浮力、弹力、摩擦力等。儿童虽然不知道这些力的性质,但在生活中却处处和力打交道。我们让儿童探索力,主要是启发儿童探索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经验,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其规律性。如物体在不同光滑程度的平面上,运动的快慢会不同;玩翘翘板、天平、平衡架等探索平衡的条件,体验力的平衡;探索各种自然力(如风力和水力),了解人类对它们的利用。

(2)光和颜色

- 172 -

同时教师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如教师从家里带来一只非常喜欢的风筝,让幼儿观察、欣赏,幼儿受到教师的影响,也纷纷从家中带来各式各样的风筝,于是活动室成为风筝的世界,在逐一介绍、分类摆放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被自然唤起,于是一个以“风筝”为主题的活动生成了。

(五)儿童发展阶段的任务

幼儿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涂鸦、想象、表达等,生成课程既能提供机会给幼儿选择自己练习、发展技能的活动,还可以促进个体不同阶段的社会情感的发展,因而也成为主题生成的重要来源。如:小班的“好吃的瓜”、中班“好玩的纸”、大班“有趣的光”等等,都是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六)关注时代气息

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前儿童的现代意识,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关注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变化,寻找适合的、学前儿童必须了解的科学活动内容。

总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应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来源于学前儿童生活,用于学前儿童生活。

第四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自主探究

科学教育的方法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革,即强调通过儿童的自主探究获取科学知识。什么是自主探究?顾名思义,就是让儿童以类似或模拟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在我国,近年来也有人将其称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其含义大同小异。

那么,科学教育该怎样让儿童真正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并通过科学探索的过程获取知识?怎样让儿童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在儿童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下面,我们就以上问题来谈一谈。

一、儿童科学探究学习过程的分析

科学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从本质上说,它是儿童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如果没有儿童的探究过程,就

- 178 -

不存在科学教育的过程。而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科学教育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儿童学”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儿童自主探究的过程。

下面是某中班儿童学习“沉浮”的科学活动实例:

教师为儿童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木块、石子、玻璃瓶等等,供儿童探究沉浮的现象。在活动中,儿童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实验,探究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有的儿童发现木块是漂在水上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把它按下去,但只要手一松,木块就会漂上来。还有的儿童发现玻璃瓶放进水里后,先是漂着的,过一会儿灌进了水,就慢慢地沉下去了;如果把玻璃瓶的盖于盖好,它就不会沉下去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发现,对活动的兴趣也很浓。教师还组织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并且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最后,教师和儿童一起总结了今天的收获:“我们今天玩得真开心,而且发现了很多秘密。这些东西有的是浮在水上的,有的是沉到水里的。以后我们还可以把别的东西放到水里,看看它们会怎样。”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科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整个科学教育过程的展开,就表现为儿童在教师提供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自主的探究活动。如儿童把不同的材料放进水中,发现不同的结果——这一发现更加激起儿童的好奇,于是又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以获取更多的发现。

二、教师在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分析

在儿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儿童学科学的助手,而儿童才是科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皮亚杰曾指出,“只有儿童自己建构的知识,才是真正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和他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也是最牢固的、不会遗忘的知识。”而通过记忆或训练达到的熟练,则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当然也不具有发展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科学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儿童自发的科

- 179 -

学探究,它是在教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指导下的科学探究过程。一方面,儿童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儿童的“学”。所以,教师还应该考虑以下问题:

怎样向儿童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

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儿童明确探究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材料的提供和情境的创设,让儿童在自由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己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显然,后者更能体现儿童的自主性学习。因为,提出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结论只不过需要些数学或实验方面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则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会使科学真正地前进。”

怎样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

教师可以向儿童提供现成的方法,也可以和儿童一起来讨论解决的办法,一起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甚至可以完全让儿童自己去尝试解决。我们应该相信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后者更能激发儿童的自主性学习。

怎样让儿童获得问题的答案?

我们不主张教师把答案直接告诉儿童,而要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得答案。教师可以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儿童根据自主的判断来选择一个他所能接受的答案。

第五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科学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是靠简单的一次活动或者一堂课就能实现,它必须运用多种途径,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而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一、在多种形式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科学教育

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

- 180 -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统一、固定,由教师选择。学习材料由教师统一提供,并保证每个幼儿的操作机会。一般来说,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人手一套的材料供每个幼儿进行操作,如果条件有限,也要通过交换的方式,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操作各种材料的机会。

虽然集体教学的形式类似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但仍应强调幼儿主动的探索学习的活动,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被动接受的你说我听的灌输式教育。

考虑到科学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对于不同内容的活动,其具体的方法、过程的指导策略也有很大差别。在此,我们区分了以下四种类型的集体教学活动。

(一)观察认识型活动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最主要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观察认识型活动是最为重要、也是运用最为普遍的方法。在其他的实验、制作等类型的活动中,都离不开观察方法的应用。

观察认识型活动,指的是专门性的观察活动,也就是指学前儿童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客观事物的特点、获取感性经验的科学活动。观察认识型活动主要包括对物体的观察,自然和科学现象的观察。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我们通常将观察认识型活动分为个别物体和现象的观察、比较观察、长期系统观察三种类型。

(二)实验操作型活动

过去我们提到幼儿科学实验时,通常将其分为两种:教师演示实验和幼儿操作实验。不过,由于前者不符合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的原理,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并不提倡使用,所以我们又常常将幼儿的科学实验活动称为实验操作型活动。

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及实验内容上的差异,一般有三种参考的实验类型:演示—操作式、自由—引导式、猜想—验证式。

(三)科学讨论型活动

科学讨论型活动是指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基础上,通过集体的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知识的活动。尽管它不是一种直接的探究活动,但也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活动类型。

- 181 -

按照幼儿知识经验准备的途径不同,我们可以把科学讨论型活动的设计思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参观调查——汇报交流式,收集资料——共同分享式,个别探究——集中研讨式。

(四)技术操作型活动

技术操作型活动是指学习制作产品、使用科技产品或掌握某些工具的操作方法、技能的科学活动。随着技术教育在幼儿园越来越受到重视,技术操作型活动的开展也越来越普遍。

技术操作型活动可以具体地划分为以下两种活动:使用科技产品或工具的活动和科技小制作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举出的四种类型是较为典型的科学活动。它们涵盖了科学活动的大部分内容,但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也并不全是单一的活动类型。因此教师可以以这四种类型的活动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加以改变或综合。

二、在宽松愉快的区角学习活动中进行科学教育

顾名思义,区角活动是在区角进行的学习活动。要使幼儿园的教育避免小学化的倾向,就必须充分重视区角这一形式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就目前幼儿园教育的现状而言,活动区角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很多地方,活动区角只是作为集体教学的一种补充和点缀,甚至在有的幼儿同中活动区角还是零。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在幼儿园里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

在科常区,我们可以为幼儿安排各种科学小实验。如“会转动的纸棒”,为幼儿提供电池、纸棒、圆珠笔,让幼儿自己来动手操作、探索,从而来发现塑料圆珠笔在头发上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引发幼儿对静电产生兴趣。

在劳作区,我们可以为幼儿安排各种科学小制作。如 “蛋壳不倒翁”,为幼儿提供蛋壳、牙膏、彩笔、剪刀等,让幼儿试着做一做、画一画、玩一玩,从中了解由于牙膏挤进蛋壳底部后,蛋壳的重心下

- 182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7y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