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单

更新时间:2023-09-08 20: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好课”问题单

问题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

这些虽然都是一些表面上的事情且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我们老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在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

问题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

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要知道,有多少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是从那枯燥的没完没了的说理开始的。而学生说理的能力要它对问题的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慢慢地形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思维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才表现出必须要边做边说。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种外化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为了创造教学气氛而进行以说为主的教学,这往往又是一个人说大家听,使得数学所独有的缜密的抽象逻辑思维人为地外化。怎么想的要说、怎么做的要说,甚至连1+2为什么等于3还要说理,这是不是有点太难为学生了。

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

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教学方法不得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只用微机演示几个静态的三角形和一些习题。而在学生理解任意三角形这个概念出现困难时却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其实,这时才是发挥计算机作用的时候。如果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个形状、位置、大小不断发生变化的三角形时,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任意三角形了,这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用其它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而恰恰这时却没有发挥微机的作用,可见教学手段是流于形式。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 问题三、学生参与学习效率较低

(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 “比一比”一课,教学平均数,上课开始,老师挑选男生5人,女生4人分组模拟进行投篮比赛,几分钟后提出问题:

男生队与女生队哪个队的实力强些?学生还没有理出头绪时,老师却先发现了问题:刚才投中的结果平均后得不到整数,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只好暂停。于是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69页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没有目的的说了一些……。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看上去似乎都参与了学习活动,但实际上这种参与学习效率极低,甚至说是无效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让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方法。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全面的深度参与,包括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教学时可以首先帮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关注到学生的原有基础与实际需要,还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目标价值趋向。目标是学生自主确定的,自然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发现或创造的知识,会理解得更为深刻,同时从中也能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从而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问题四、小组合作多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效

观摩教学中发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问题过于简单,完全不需要讨论,可是为了体现新的学习方式,还是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二是没有与其它学习形式有效整合,问题一出就让学生讨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还没形成自己的想法就与别人交流,只有听的份。三是学生刚开始讨论,教师就喊停,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四是小组成员没有分工,学生都同时在说,各说各的,没有倾听,谁都没听别人在说什么,讨论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争论中、在思维的碰撞和启迪中互相学习、共同探究,而是

形式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五是交流反馈中常听到:“我认为怎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样”,可见忽视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设置好问题情境,使问题难易程度符合“最近发展区”,并让每个学生明确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及相关要求,做到活动有序,思维活跃,在活动中有思维的碰撞,观念的洗礼,情感的交流和成功的体验 问题五、评价方式不科学

在听课中常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不管回答的观点是否正确,思路是否清晰,老师总是给予肯定与表扬。前不久听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每次学生回答了问题,师生也不进行点评,就让其他同学鼓掌表扬,在复习导入环节短短的3分钟时间里,学生就鼓掌了4次,一节课学生鼓掌竟达16次,在“棒、棒、棒,你真棒”的叫喊声中高潮不断迭起。也还有些课上老师运用物质奖励,有奖励果冻、小糖的,有奖励“状元星”的,曾有一个学生一节课中脸上被老师贴了4颗“状元星”以示表扬鼓励,这样合适吗?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而自己信任和崇拜的人对自己的赏识更能够给予自己无穷的力量。由此可见,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新课程倡导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当学生在学习中确实表现出创新、独到之处时,可以给他以微笑的表情、赞许的眼神等进行鼓励,但是我们尊重鼓励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实事求是,要真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体验

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要注意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化、方式多样化、目标多维化和时机全程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7s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