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第一轮复习教案

更新时间:2023-09-07 12: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 治 生 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单元特征】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决定了我国的对外活动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统领

【知识网络】

【考点扫描】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了解国家的含义及根本属性

(1)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

(2)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不是唯一属性,社会属性不能掩盖其阶级性) ...................

2.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根本标志:工人阶级的领导 3.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4、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2)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注意:民主的阶级性

理解国家、民主等政治现象的关键在于牢牢地把握其阶级性的本质属性,即明确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和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都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全民、永恒、完全、绝对)的国家和民主。

5.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主要体现为“两个只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②实行依法治国;③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④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⑤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6. 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

的、不容推卸的。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1)政治权利和自由

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

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内容: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①含义: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

注意:这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对象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即人大代表。而非其

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领导人,也非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成员。

②地位: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③法律资格:A、年满十八周岁;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C、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思考:下列人物有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违法犯罪的人B、美籍华人C、中国驻联合国大使

(2)政治自由

①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②地位: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③如何行使: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任何政治权利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3)监督权

①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②含义: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③基本方式: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④监督对象: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原因: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原因: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原因: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原因:是保卫祖国的需要。

7. 说明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表现:

①公民在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注意:

①包括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这里的“平等”是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 ...

②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说享有相等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义务。平等不是相等、同样、相同。

③“平等”意味着反对一切特权。

④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能确保权利的实现。

具体要求: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注意:关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认识误区: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

②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③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注意: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并不总是一致的,往往会发生冲突。 8.了解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作为中国公民,依法先例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9. 理解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1)意义:①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②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2)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区别在于:①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③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变通为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懂得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

(2)懂得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意义: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方法:①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②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2. 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2)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 了解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在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是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3)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4)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

4. 了解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理解公民要负责行使监督权利

(1)了解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2)理解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如何正确行使:①公民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②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复习提示:

(1)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是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的要求。公民通过多种形式行使监督权,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但公

民要遵守法律的规则和程序。

(2)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种方式中,民主决策影响着其他“三个民主”。决策是否民主,是对民主选举质量高低的检验;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民主决策才能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单元特征】

本单元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政府作为人民意旨的执行者,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与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民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不仅自己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履行义务,还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同时,政府要成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本单元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网络】

【考点扫描】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理解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特别提醒:1、 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例如,维护社会秩序是政治职能的内容,也是经济职能中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也有交叉,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更广泛。

区分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如维护社会秩序既是政府职能的内容,也是经济职能中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

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此公共服务侧重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具体如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等。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作为与经济职能并列的四大职能之一,强调的是国家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可见二者有所交叉,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应更广泛,故把它单列为一项。

2、政府职能也是有限的,政府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政府只有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3、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管理经济活动。

5、转变政府职能不是弱化政府职能。

2. 说明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是由政府的性质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是: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当前政府工作的着力点;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例如,政府建立了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国家还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法律途径。具体有: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复习提示:

(1) 我们应该从国家性质、政府性质上来理解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我国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2) 我们要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贯彻和落实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表现,感悟和体会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3) 要能够用具体事实说明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有效途径,使我们学会向政府求助或投诉。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公民求助或诉讼的重要法律途径。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和意义

(1)依法行政的含义: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依法行政的意义:①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如何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2)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和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秷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四个才能)

3.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2)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监督 (4)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5)司法机关的监督

内部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监察、审计、法制、反腐败局等部门)。

4.政府的权威

(1)含义: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2)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标准:①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②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③必定是讲信誉的政府;④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

(4)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5)如何树立: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政府工作人员应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脚踏实地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单元特征】

本单元在内容上既是前面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学生现实政治生活的重大主题。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各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点,使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知识网络】

【考点扫描】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1.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

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如何区别全国人大四个权力?

四个权力区分的关键是看内容,而不是看文字表述中有没有“决定”两个字。如果是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如果是对国家权力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如果是对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则是监督权;如果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

2. 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产生的方式有两种: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设区的市(包括)以上的人大代表由下级人大选举产生,是间接选举;不设区的市(包括)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2)权利: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复习提示: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人民就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即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4.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权力机关,在所有的国家机关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复习提示:

1、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即其他国家机关不能监督人大。二者不是互相监督的关系,而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注意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3、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区别(即全国人大与人大的区别):前者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前者。

4、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区别:后者是前者的常设机关,在前者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权力,后者对前者负责。

5、“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区别:“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不能等同。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权力机关,又是立法机关,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只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

6、注意区分“人民代表的职权”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异同。

(1) 相同点:都属于代议制。都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2) 本质区别:

8、我国的有关制度

(1)我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

(2)我国的国家制度广义上包括国体和政体,狭义上是指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

(3)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6)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的优越性: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

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复习提示:

(1) 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参见选修3)。

(2) 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要接受党的领导,党对人大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同时,党的意志要上升为国家意志,必须通过法定的程序,即由人大按照法律规定才能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党要遵守人大制订的各项法律。

(3)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是依法治国的领导者,所依的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同时,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4) 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所依的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力。

(5)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1.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

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 理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懂得依法执政是中国

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健全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4.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

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 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第二,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第三,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五,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组成: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此外,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和民主

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第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复习提示: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与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执政和参政不同,但又密切联系。

中国共产党执政才能确保民主党派参政,民主党派参政有助于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执政,执政和参政都是为了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民主党派必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它们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因此不能绝对地说二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区别与联系

三者分别是我国的国体、政体、领导核心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通过它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我国工人阶级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

党的主张、政策,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国家的法律和规定

(4)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的根本区别

(5)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不能理解为一党制或一党专政。

(6)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不能说成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7)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8)人民政协不同于民主党派。

(9)中共、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不同地位。

6.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总结归纳: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

(1)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地位:领导地位(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地位(执政党)。

(4)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5)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6)工作路线:群众路线。

(7)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9)最终目标和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10)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11)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2)党的建设: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维护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青年学生怎么做?

①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②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3)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

注意:

1、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但是事实上,我国还存在着民族差别: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加以改变。对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2、根据教育部精神,“民族团结”部分作为必考内容。

3、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共同繁荣不是同步繁荣、同等繁荣、同时繁荣。

4、各民族共同繁荣也不是说要消灭民族差别。

5、注意区别“民族关系”、“民族原则”、“民族制度”。

2. 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内容:

①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复习提示:

(2)民族区域自治也不同于联邦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的,民族区

域自治区是单一制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联邦制除联邦中央政府外,各成员国按联邦宪法的规定,还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对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聚居”不是“居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但民族区域自治是“一定”自治,不是“高度”自治,更不是“完全”自治。

(4)准确把握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范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体系。

3.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我国实行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基本内涵: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④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宗教能够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党和国家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条件下,能够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复习提示:

(1)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公民的政治权利。

(2)区别宗教组织与邪教组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79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