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jstkcg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

更新时间:2024-06-26 07: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区域经济是( C ):A.宏观经济 B.微观经济 C.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中间层次经济 D.产业经济

2. 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 A ):A.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B.自然禀赋的无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等同性 D.地理条件的特殊性

3. 对国民经济发展最具有协助和补充作用的是( B ):A.宏观经济管理 B.区域经济管理 C.工业管理 D.农业管理

4. 区域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 ):A.分工与协作理论 B.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C.生产力理论 D.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5. 区域经济管理的二重性为( D ):A.管理的均衡性和系统性B.管理的独立性和综合性C.管理的交叉性和相对性 D.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 决定区域经济管理目的的是( B ):A.区域经济管理的手段 B.区域经济管理的性质 C. 区域经济管理的机制 D.区域经济管理的职能

7. 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C ):A.区域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的要求 B.区域经济管理市场机制的要求 C.区域经济管理的目的 D.区域经济管理的理念 8. 正确解决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协调问题,必须处理好( D ):A.区域经济系统与微观经济单元之间的关系 B.区际之间的关系 C.区域经济系统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D.区域经济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9. 区域生产力的特点之一是( A ):A.差异性 B.均衡性 C.无差异性 D.快速增长性 10. 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基点之一是( B ):A.保持宏观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 B.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C.促使企业运行机制合理 D.确保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其他地区

11. 区域生产力布局应遵循的原则是( C ): A.保持地区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B.控制物价总水平的提高 C.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模式 D.注重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

12. 区域经济实体具有的两重性质是( C ):A.技术性质和自然性质 B.技术性质和资源性质 C.技术性质和经济性质 D.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

13. 区域经济活动的载体是( D ):A.经济体制 B.经济机制 C.物质资料生产 D.区域经济实体

14. 全国性的经济区划是( B ):A.进行企业改革的重要依据 B.国家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C.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重要依据 D.进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

15. 划分经济区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是( A ):A.自然因素 B.一部分人是否富了起来 C.有无矿产资源 D.有无山川、河流

16. 经济区的两种类型是( C ):A.部门经济区和协作区 B.部门经济区和特区 C.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 D.综合经济区和特区

17. 划分部门经济区的主要目的是( D ):A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依据 B.为增加财政收入服务 C.为优化产品结构奠定基础 D.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18. 经济区划的原则之一为( A ):A.地区经济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B.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 C.实现劳动力充分流动和保证就业 D.积极推进地区的城市化 19.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之一是( A ):A.从属性 B.整体性 C.全面性 D.宏观性 20.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遵循的原则之一是( B ):A.坚持区域经济超高速增长 B.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结合C.优化区域轻纺工业结构D.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大量流出 21. 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坚持( D ):A.均衡发展战略 B.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 C.城市向农村推移战略 D.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22.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 A ):A.西部大开发战略 B.沿边开发战略 C.中部隆起带战略 D.沿长江、黄河开发战略

23.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路之一为( C ):A.瞄准东部的消费市场 B.发展烟草、酒类为主导产业 C.选准产业发展的重点 D.发展盈利高的绿色产品

24.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客观必然性之一是( A ):A.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B.地方政府之间管理的要求C.地区群众生活的要求D.企业生产的要求

25.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要遵循( B ):A.信誉原则 B.自主原则C.谦让原则 D.依附原则 26. 我国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有( D ):A.停止发展趋势B.维持现状趋势C.减速发展趋势D.加快发展趋势

27. 发展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意义在于( C ):A.推动矿产资源早日开发B.可以加快发展钢铁与机械工业 C.能够推动各地区科技进步D.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28. 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过程中的管理是( B ):A.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B.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C.区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D.网络产品走向世界市场的要求

29. 区域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C ):A.改善区域融资能力B.改革经济 体制 C.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推动力量 D.保持进出口平衡

30. 区域投资的原则之一为( A ):A.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B.多注重 经济效益少注重生态效益C.多注重资金的平衡少注重物资平衡D.向第二产业倾斜 31. 我国区域投资资金出现( B ):A.单一趋势B.多元化趋势C.主要靠国外投资D.主要靠融资

32. 合理确定区域投资规模( B ):A.只考虑在建项目规模大小B.要正确处理在建项 目总规模与年度投资规模的关系C.只考虑年度投资规模大小不必考虑在建项目规模

D.按照需要来确定基建规模

33.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在于( D ):A.提高区域服务业的比重 B.改善同毗 邻地区的协作关系 C.保护人文景观 D.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34. 制约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之一为( A ):A.生产力发展水平B.农业的产业化 C.贸易网络化水平 D.地理区位

35.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点是( C ):A.企业需要 B.投资规模需要 C.市场需要 D.政府采购需要

36.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是( B ):A.增加企业的数量B.正确选定主导产业 C.加强地区农业基础地位D.扩大乡镇企业在地区的覆盖面

37. 选定主导产业必须( A ):A.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制因素得到最有效利用B.扬弃考 虑区域的限制因素C.充分满足地区利益D.在地区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可选择有利于实现地区发展目标的部门

38. 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管理的重要对策为( D ):A.确定发展的理念B.以人为本C.构建企业文化D.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39. 判断一个区域劳动力人口与总人口数量是否适度的根本尺度是( C ):A.城市化水平B.男女两性的比例C.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否相适应D.粮食的消费量

40. 判断一个区域劳动力数量是否适度的最直接标准是( A ): A.能否充分就业和合理的生活水平 B.总人口数量 C.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的比例 D.失业率 41. 决定区域劳动力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 B ):A劳动者的地区间转移状况B.劳动者的劳动态度C.城镇发展规模D.老龄化程度

42. 知识、科技型人才区域经济高级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群体特征是( D ):A.老龄化趋势B.中年化趋势 C.年龄段均衡化趋势D.年轻化趋势

43. 新世纪我国人口转移主要靠( B ):A.政府的行政措施组织B.经济杠杆、经济利益来吸引C.自发性的转移D.中介组织的力量

4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是( D ):A.向城市转移B.向西部地区转移C.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D.多种转移方式并存、就地转移为主

45. 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在于( A ):A.具有吸引和辐射的功能B.人口优势C.第三产业发达D.自然条件优越

46. 城市地址的选择要考虑( A ):A.区域腹地大小B.是否有山、川C.华侨人数D.重工业占的比重

47. 增长点是( C ):A.文化中心B.商业中心C.主导部门、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D.外贸进出口港岸

48. 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的建设与布局要( D ):A.更多地发展大城市B.发展数量可观的特大城市C.发展中等城市为主D.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49. 我国经济特区是( B ):A.“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B.社会主义的特别行政区C.不依托于内地的特别行政区D.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50. 我国经济特区是( A ):A.综合型的B.专业化型的C.来料加工型的D.外贸型的

51. 经济特区在体制上( B ):A.无示范功能 B.有示范功能C.与内地改革基本同步D.首先从金融体制进行改革

52. 经济特区的功能之一是( C ):A.积累资金B.集中物力C.集聚辐射D.结构超前 53. 区域经济效益是指( A ):A.区域经济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B.区域经济中的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C.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投资收益率D.区域经济活动中的货币投放与回流的关系

54. 区域经济效益具有的两重属性为( D ):A.技术属性和自然属性B.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C.人文属性和技术属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55. 区域经济效益的特点之一为( C ):A.依附性B.部门性C.独立性D.专业性

56. 讲求区域经济效益应当遵循( C ):A.价格波动原则B.只争产出、不计投入原则C.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D.注意本地区效益而不必顾及社会效益

57. 正确处理区域经济效益与宏观、微观效益之间的关系应当( B ):A.要特别注重微观经济效益B.统筹兼顾C.区域经济效益优先,微观经济效益其次D.区域经济效益始终摆在首位

58.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是( C ):A.扩大建设规模B.增加就业人口数量C.合理布局区域生产力D.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

59. 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是指( D ):A.国家利用计划机制对区域的货币投放进行调控B.国家利用市场价格对区域的产品价格波动进行调控C.国家利用金融工具对区域的投融资进行调控D.国家利用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总体活动进行调控

60.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要解决的区域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之一是( B ):A.集体所有制之间的矛盾B.生产社会化、一体化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矛盾C.区域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优化资源配置同第二产业要加快发展的矛盾D.实现区域的共同利益、社会公平同按劳分配的矛盾

61.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重点是( A ):A.协调区域总供求的矛盾B.扩大第三产业经营规模C.增加对外贸易量D.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62. 财政政策是区域宏观管理的( C ):A.行政手段B.综合手段C.经济手段D.法律手段 63. 区域宏观管理的行政手段具有( B ):A.机动性B.强制性C.协商性D.中介性 64. 区域经济运行( A ):A.需要法制来构筑维系B.不需要法制作保证C.只要遵循等价交换就可以维系D.靠社会道德来维系

65.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最主要提高的法律意识是( A ):A.提高法律权威至上意识B.提高守法意识C.提高民法意识D.提高立法意识

66. 我国在加快经济立法过程中要抓紧制定和完善( C ):A.价格法B.财产法C.保障市场秩序的法律D.婚姻法

67. 在立法中要正确处理( D ):A.企业法规之间的关系B.行业法规之间的关系C.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关系D.国家立法和地方性法规的关系

68. 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维护区域经济秩序需要( A ):A.健全司法制度B.完善环境法C.健全市场机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有(ABCD):A.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一个中间层次经济B.

具有综合性C.具有阶段性D.具有人地互动性

2. 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为(BCD):A.山川、河流的复杂性B.自然禀赋的差异

性C.经济活动中人的主导性D.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 区域经济管理的主要特征有(ABD):A.管理方式的独立性B.管理手段的综合性C.管理

方法的单一性D.管理过程的系统性

4. 区域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有(ABD):A.创新和突破作用B.稳定和协调作

用C.集中和扩散作用D.协助和补充作用

5. 区域经济管理起源于人们从事的生产劳动出现了(AB):A.劳动分工B.区域协作C.生产

力的系统性D.生产力的综合性

6. 区域经济管理的二重性为(CD):A.管理的系统性B.管理的均衡性C.管理的自然属性

D.管理的社会属性

7. 区域经济管理目的的要求有(ABC):A.要反映提高管理效率的要求B.要符合管理效益

的要求C.要服从生产关系性质的要求D.要反映管理自主性的要求

8. 区域经济管理要正确处理的关系有(ABD):A.正确处理区域经济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

之间的关系B.正确处理区域经济系统与微观经济单元之间的关系C.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D.正确处理区际之间的关系

9. 区域生产力的特点有(ABD):A.中间性B.相对性C.统一性D..差异性

10. 发展区域生产力必须遵循的基点有(ABCD):A.促使全国经济尽快增长及效益提高

B.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C.区域经济联系要密切D.区域经济法差距要适度

11. 区域经济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原则有(ABD):A.允许一部分区域先富起来B.因地制宜地

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模式C.加快发展轻纺与食品工业D.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2. 区域经济实体具有的两重性质为(BC):A.自然性质B.技术性质C.经济性质 D.资源性

13. 区域经济实体的形式有(ABCD):A.城市经济实体B.企业经济实体C.农村经济实体

D.特区和开发区经济实体

14.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划分经济区域主要考虑的因素有(BC):A.城市数量B.自然因素

C.资产因素D.外贸出口值

15. 经济区的类型有(AB):A.部门经济区B.综合经济区C.生产资料经济区D.消费资料经

济区

16. 部门经济区的形成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BCD):A.处在沿海、沿边地带B.产品的生

产成本低C.生产达到一定规模D.产品的运销范围合理

17. 综合经济区应具备的基本内容有(ACD):A.是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综合体B.有密集的

公路、铁路、航空网C.有一定数量的专门化职能的生产部门和产品D.以专门化部门为中心而综合发展经济

18. 划分经济区域应遵循的原则有(ABCD):A.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条件相结合 B.经

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C.国内区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D.经济原则与民族原则、国防原则相结合

19.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有(ACD):A.从属性B.整体性C.局限性D.相对的灵活性 20.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BC):A.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B.坚

持国民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统一C.坚持科学技术进步D.优化区域第二产业系统 2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ABCD):A.战略方针B.战略目标C.战略重点D.战略对

22. 我国今后实行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为(ACD):A.一种区域之间协调与互补的战略B.

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倾斜的战略C.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D.一种符合社会综合效益原则的经济发展战略

23.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路为(ABCD):A要实行东、西部联动 B.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

体制C.要选准产业发展的重点D.要坚定不移地调整经济结构

24.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BCD):A.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的要求B.生产

力发展的内在要求C.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D.实现区域管理体制合理化的客观要求 25.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原则有(ABCD):A.自主原则B.扬长避短、互利互惠、共同发

展原则C.整体性原则D.层次性原则

26.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特点有(ABD):A.具有加快发展的趋势B.内容广泛C.农业联合

占主要地位D.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指导

27.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强管理的必然性为(ABD):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

求B.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C.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D.加强管理才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28.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对管理带来的新变化(ABCD):A.是对过去纵向管理的一个变更

B.必须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C.管理的多层次、多形式D.物质利益结构发生变化

29. 区域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BCD):A.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推动力量

B.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C.提高区域经济技术水平、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 化的重要手段D.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物质条件

30. 区域投资需遵循的原则有(ABCD):A.服从国家政策要求B.与行业投资相协调 C.变革

条块分割的模式 D.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31. 区域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有(ABCD):A.国家投资B.自筹资金C.投资贷款 D.利用外

32. 区域投资来源的变化趋势为(BCD):A.单一化趋势B.多元化趋势C.商业化趋势D.非农

化趋势

33. 合理确定区域投资规模,要处理好以下关系(ABCD):A.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B.处理好生产和建设、建设和生活的关系C.处理好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项目总规模 的关系D.处理好国家投资和其他资金投资的关系

34.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性在于(BCD):A.是扩大投资规模、发展竞

争性行业的一个关键环节B.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条件C.是全面完成“三步走”的经济战略目标的一个根本措施D是我国重新跻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选择

35.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制约因素有(ABD):A.自然资源条件B.生产力发展水平C.第二产

业的量D.区域社会需求的变化

36.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点是市场需要,它包括(CD):A.基建投资的需要B.在建规模的

需要C.当前市场需要D.未来市场需要

37.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是(ABC):A.看其能否发挥区域优势B.看其结构的整体性

与系统性C.看其结构的先进性D.看其加工产业的比重大小

38. 选定区域主导产业依据的原则为(ABC):A.能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作出最大的贡

献B.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C.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制因素得到最有效利用D.要使企业的产权清晰

39. 地区间消费者需求差别的形成因素主要有(ABC):A.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B.产业结构

C.就业率D.市场数量

40. 判断区域劳动力数量是否适度的最直接标准有(AC):A.能否保证充分就业B.能否保持

人口增长C.能否保证合理的生活水平D.能否保证劳动力合理迁移

41. 决定区域劳动力质量的因素有(ABC):A.劳动者的身体素质B.劳动者的文化、科学、

技术素养C.劳动者的劳动态度D.劳动者的年龄

42. 知识、科技型人才在区域经济高级化过程中的群体特征有(ABCD):A.年轻化趋势B.

高学历化趋势C.市场开发型人才比重增长趋势D.群体精神与群体效应成为成功的主导因素

43. 新世纪我国区域人口流动应是(ABCD):A.靠经济杠杆、经济利益来吸引B.特殊情况

下的有组织移民C.使移民工作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针对性D.加强领导,健全移民机构

44. 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在于(BC):A.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B.具有吸引功能C.

具有辐射功能D.是区域的政治中心

45. 城市位置选择的条件有(AB):A.优越的地理位置B.区域腹地大小C.河泊的多少D.人

口多少

46. 规划好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应做到(ABC):A.规划城市化的进程B.规划好城市布局C.

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经济区域D.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纺织、服装城

47.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选择增长点应遵循的原则有(ABC):A.有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

产业和关联产业B.能提供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C.能提供一个与其他区域甚至同世界接触的窗口D.有中心城市

48. 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特点有(BCD):A.第三产业发达B.经济的相对独立性C.产业结构

的区位化D.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

49. 我国的经济特区在管理上的特点有(ABC):A.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特区B.具有多种

功能的综合型的经济特区C.既依托于内地又服务于内地D.是“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

50. 经济特区特殊管理措施有(BCD):A.建设资金以内资为主B.建设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

C.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D.特区政府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51. 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总体布局中需要发挥的功能有(ABCD):A.集聚辐射功能B.结

构转换功能C.增长“引擎’功能D.体制示范功能

52. 特区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表现为(BCD):A.特区为内地经济专业化发展提供知识专

利B.内地是特区经济成长发展的重要依托C.特区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桥梁D.特区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向深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53. 区域经济效益性质有(AB):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人文属性D.技术属性

54. 区域经济效益的特点有(ABD):A.综合性 B.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效益

C.是近期效益 D.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55. 讲求区域经济效益的意义有(BCD):A.可以更大地扩大生产规模,为发展重工业和轻

工业提供条件B.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C.是节约资源、增加财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D.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56. 讲求区域经济效益应当遵循的原则有(ABCD):A.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B.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C.注意本地区经济效益又要顾及社会效益D.正确处理近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

57. 区域经济效益(ABC):A.是区域经济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B.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属于综合性的D.是近期性的

58. 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有(ABC):A.建立和完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B.要十分重

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C.集中力量创建大型企业集团D.尽量扩大区域建设规模 59.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解决区域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其矛盾有(BCD):A.多

种所有制之间的矛盾B.生产社会化、一体化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矛盾C.区域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优化资源配置同经济主体决策和经济活动盲目性的矛盾D.实现区域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平同经济主体利益狭隘性的矛盾

60.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基本特征为(ABC):A.从管理的内容看,重点是协调区域总供求

矛盾B.从管理手段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C.从管理的结构看,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 D.从管理结果看,最终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1.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任务有(ABCD):A.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防止区域生产

结构比例失调 B. 区域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相适应,防止过度消费和生产相对过剩 C.兼顾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和均衡发展,防止经济发展中的大幅度波动D.协调区域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

62.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包括(BCD):A.运行机制B.产业政策C.财政政策D.货币

政策

63.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行政手段明显地带有(BCD):A.协商性B.强制性C.短促性D.速效

64. 法制建设是区域经济有效管理的内在要求,其原因在于(ABCD):A.区域市场主体的

经济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B.区域经济运行需要法制来构筑维系C.区域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法制来保障D.区域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需要法制来保证

65. 区域经济管理需要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包括(ABC): A.法律知识 B.法制观念

C.法律观点D.上层建筑中的各种意识形态

66. 完善区域经济管理的法律体系,我国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的法律有(ABCD):A.规范

市场主体的法律 B.保障市场秩序的法律 C.规范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 D.涉外经济法

67. 对法律的实施实行监督,主要有(BC):A.金融监督B.社会监督C.国家监督 D.中介监

68. 维护区域经济秩序,严格执法必须(AB):A.加强执法队伍建设B.建立和完善法律服务

体系C.健全劳动力市场D.成立中介组织 三、判断题

1.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企业经济综合体。×

2.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空间范围的划分,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一个中间层次。√ 3. 地区之间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并不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 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并不具有独立性。×

5. 区域经济管理对整个国民经济能起到稳定和协调作用。√ 6. 分工与协作理论是区域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 7. 区域经济管理具有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8. 区域经济管理的性质不决定区域经济管理的目的。× 9. 区域经济管理目的应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10. 区域经济管理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地区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11. 区域生产力不存在差异性。×

12. 发展区域生产力不必考虑同其他地区的联系。×

13. 促使全国经济尽快增长及效益提高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基点。√

14. 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是区域经济管理中合理布局生产力应遵循的原则。√ 15. 区域经济实体既具有技术性质又具有经济性质。√ 16. 特区经济实体不属于区域经济实体的形式。× 17. 资产因素、人口和劳动力因素是划分经济区的依据。√ 18. 划分经济区要重视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 19. 划分经济区不必考虑行政区的界限。×

20. 经济原则与民族原则、国防原则相结合是划分经济区的一个重要原则。√ 2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某个和几个目标的部署。× 22. 局限性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之一。√

23. 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结合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

24.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25.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沿边发展战略。×

26. 西部大开发的管理对策之一是西部要加快人才包括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27.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是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28. 我国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正朝着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

29.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并不是对过去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管理的变更。× 30.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不能跨地区。× 31. 区域投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推动力量。√ 32. 区域投资的原则之一是与行业投资相协调。√ 33. 我国区域投资资金来源出现单一化趋势。×

34. 区域投资规模的确定要考虑国家投资和其他资金投资的关系。√ 3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风险约束可以弱化。×

36.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条件。√ 37. 对外贸易不构成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 38.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基点是政府的公共开支需要。×

39.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标准是其结构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系统性。√ 40. 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指的是第二产业。× 41. 人是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统一。√

42. 区域间消费者需求的差别是由年龄构成差别形成的。×

43. 在区域人口管理中判断区域劳动力数量是否适度的标准之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4. 在区域产业高技术化的过程中知识、科技型人才的群体特征是稳定而少流动趋势。× 4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能向城市流动。×

46. 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既有吸引功能又具有辐射功能。√ 47. 区域内城市的出现最重要的是人口数量。× 48. 城市地址的选择要重视区域腹地的大小。√

49. 区域经济管理中要重视工业的发展,不必重视增长点的发展。× 50. 我国各区域今后都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

51. 我国特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是“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 52. 特区政府不享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53. 我国经济特区既依托于内地又服务于内地。√ 54. 我国经济特区的企业享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55. 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启动资金和物资、人才相当部分来自内地。√ 56. 经济特区与内地经济的融合向深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57. 广义的区域经济效益不包括社会效益。× 58. 区域经济效益具有社会属性而不具有自然属性。×

59. 区域经济是宏观经济的一部分,因而其区域经济效益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60. 讲求区域经济效益要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61. 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之一是解决区域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平同经济主体狭隘性的矛

盾。√

62. 区域经济管理主要运用法律手段。×

63. 对区域经济宏观管理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

64.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一项任务是促使区域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相适应。√ 65.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中的行政手段不具有强制性。×

66. 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法律手段的主要职能是为经济主体规定一个价值增值程度。× 67. 区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法律作保障。√

68. 区域经济运行主要依靠市场规律和机制的作用,不需要法制来构筑维系。× 69. 区域经济运行可以超越法律规定的边界。× 70. 执法是我国各地区法制建设亟待加强的环节。√ 四、简答题

1. 简述区域经济管理的特征。

答:(1)管理方式的独立性;(2)管理方法的灵活性;(3)管理手段的综合性;(4)管理

过程的系统性。

2. 区域经济管理要处理好哪几个方面的关系?

答:(1)区域经济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2)区域经济系统与微观经济单元之

间的关系;(3)区际之间的关系。

3. 简述区域生产力的特点。 答:中间性、相对性、差异性。

4. 经济区有哪两种类型。 答: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

5.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涵义。

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

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6.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对管理带来哪些新变化?

答:(1)是对过去纵向管理的一个变更(2)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3)管理的多

层次、多形式(4)物质利益结构发生变化。

7. 简述区域投资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区域投资是:(1)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推动力量;(2)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3)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手段;(4)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物质条件。

8.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基点是什么?

答:是市场需要,包括当前市场需要和未来市场需要。

9. 简述我国区域经济高级化过程中高科技人员的群体特征。

答:(1)年轻化;(2)高学历化;(3)市场开发型人才比重增长;(4)高流失;(5)群体

精神与群体效应成为成功的主导因素。

10.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答: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区域腹地对城市的形成、城市规模有重大甚至决定性影

响。

11. 简述我国特区的功能。

答:集聚辐射、结构转换、增长带动、体制示范。

12. 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

答:(1)建立和完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2)重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3)创建大型企

业集团;(4)调整区域建设规模。

13. 简述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特征。

答:(1)从管理内容看,重点是协调区域总供求矛盾;(2)从管理手段看,主要运用经济

手段;(3)从管理结构看,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

14.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需要做哪些工作?

答:(1)提高法律权威至上意识;(2)提高法律和经济同步发展的意识;(3)提高区域经

济主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4)提高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意识。

五、论述题

1. 试论区域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答:区域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具有以下作用: (1) 创新和突破作用。

加强区域经济管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多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 (2) 稳定和协调作用。

一是通过区域经济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经济并通过区域优势互补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二是区域经济管理的弹性和灵活性能够增强整个经济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3) 协助和补充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管理,区域经济管理在合理布局区域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仅会促进本区域而且会促进全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 试论划分经济区的原则。

答:划分经济区的原则是经济区划客观规律性的反映。经济区划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条件相结合

国民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国家宏观统一领导下,根据各区域的条件和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合理的地域分工。经济区划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服从国家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同时又要考虑各区域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水平和特点的不同。 (2)地区经济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根据经济的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来确定经济区的范围和界限是社会主义经济区划的重要原则。区域经济专门化是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主体和基础,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中又包含了能促使区域经济专门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诸种因素。 (3)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

从空间上看,经济区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经济中心及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所组成。每个经济中心都具有相应的经济区域,每个经济区域也都有自己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及其吸引的周围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彼此互为条件、相互依存。 (4)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的界限相协调

行政区的存在对经济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经济区划应尽可能与行政区划协调一致。

(5)经济的历史特点及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

经济区划要认识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历史特点和把握现状,更要为区域的远景发展服务,因此必须把这几个方面相结合。 (6)国内区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

经济区划要很好地将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结合起来,根据沿海、沿边地带和其他地区的实际条件和历史传统,有步骤地部署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把国内建设与对外贸易相结合。

(7)经济原则与民族原则、国防原则相结合。

经济区划必须全面权衡包括民族、国防、外交等在内的各种因素。

3. 试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 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在于:

(1)关系到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国际环境,在全国包括西部地区的支持下,率先发展、富裕起来,但又要看到,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时机正在成熟起来。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大部署。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西部大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必须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

(3)是扩大内需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西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投资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将会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从而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4)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有50多个民族居住,占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起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来,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是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人口无序过度流动、治安状况恶化,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需要。

4. 试述在区域经济管理中选择主导产业要遵循的原则。 答:在区域经济管理中选择主导产业要遵循以下原则:

(1)最有利于实现区域发展目标

区域优势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每一种利用方式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主导产业部门,但在多个可供选择作为主导产业的部门中,必然会有一些部门最有利于实现区域发展目标,应当把这些部门选定为主导产业。

(2)最有利于实现全局发展目标

当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选择最有利于全局发展目标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

(3)尽可能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知识型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初级产业地位日益下降,选择主导产业要尽可能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4)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制因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在选择主导产业部门时,必须重视地域分工,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制因素得到最有效利用。

5. 试论区域经济管理中要重视增长点的发展。

答:增长点实际上是主导部门、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重视发展增长点是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关键问题。一个区域一旦形成一个或几个增长点,便可通过技术、生产要素、信息、组织等渠道带动本区域或邻近区域经济的增长,并形成经济联系特别紧密的地区,共同组成具有自身经济特点的经济区。

选择增长点必须做到:

(1)增长点必须是能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 (2)要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服务; (3)为区域提供一个与其他区域甚至同世界接触的窗口。

6. 试述在区域经济管理中讲求经济效益的意义。 答:讲求区域经济效益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实现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这主要通过我国内部积累来提供。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要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又决定了积累率不能太高。我国客观上存在着的现代化建设对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2)节约资源、增加财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

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用同样数量的积累基金更快地提高生产的增长速度,大大增加国民收入的实物量。而这些都是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经济效益是政治、技术和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通过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途径,将会推动经济工作、科学技术和区域经济管理的改善,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 试述对区域经济实行宏观管理的主要任务。 答:区域经济实行宏观管理的任务主要是:

(1)使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防止区域生产结构比例失调

生产结构平衡的实质是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需求结构相适应。区域需求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变化趋势是高技术产品和新型耐用消费品的比重不断增加。一般来说,总是需求结构决定生产结构,而不是相反。因此,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生产结构,要不断地加以调整。

(2)使区域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相一致

在区域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有可能相互脱离。如果是区域消费能力小于区域生产能力,就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如果区域对新创造的价值分配不当,又有可能出现过度消费。无论是生产相对过剩还是过度消费,都会阻碍区域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调节区域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的相互关系,是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3)兼顾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和均衡发展,防止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该相对均衡,在条件具备时,各区域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力争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但是应该避免忽冷忽热,大起大落。宏观管理应力求防止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大波动,以免经济受到重大损失。

(4)协调区域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稳定的要求。要借助于宏观管理通过再分配功能加以调节,以弥补初次分配的某些缺陷和不足。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该相对均衡,在条件具备时,各区域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力争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但是应该避免忽冷忽热,大起大落。宏观管理应力求防止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大波动,以免经济受到重大损失。

(4)协调区域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

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稳定的要求。要借助于宏观管理通过再分配功能加以调节,以弥补初次分配的某些缺陷和不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6w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