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兼论美国的影响(定稿)

更新时间:2023-11-04 09: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题 目:民族主义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兼论美国的影响 学 院: 国际关系学院

专 业: 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方向) 姓 名: (12级)钟为民 指导教师: 刘红老师(世界经济系主任)

民族主义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兼论美国的影响

【摘要】民族主义在东北亚区域合作力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本区域的民族主义的不一样的影响因素,并且以一个不同的民族主义视角——美国式民族主义——来剖析其对于该区域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比如如何在现有框架下或者是突破现有框架以可能规避民族主义对本区合作的妨碍。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合作;民族主义;美国民族主义;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愈发深入,人们对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各国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都将目光集中于分析东北区域合作的政治、经济条件和价值,而对于这一区域内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因素关注远远不够,对于民族主义在东北亚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影响至今仍未收到广泛关注,另外,少数对东北亚地区民族主义因素研究的文献又多集中于从本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角度考查,因此本文第一部分将重点从传播媒体的角度分析梳理系统东北亚地区民族主义的影响因素;在第二部分则进一步探讨绝大多数学者所忽视的美国民族主义对本区域的合作妨碍。

一.东北亚地区民族主义的影响因素

由于“民族主义”一词自诞生以来就有诸多含义,因此需要简单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民族主义”得具体含义,它并不是盖尔纳所提出的广受认可的关于民族主义的定义:\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要求民族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1;也不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等人的民族主义是构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过程。本文的民族主义更不是指一种“冲动”的情绪。在此,笔者将之定义为含义更为广泛的社会普遍情感,包含了民族情感、民族 1

郭锐,《民族主义与地区合作——对深化中日韩合作关系的思考》,世界民族,2012年第4期

心理、民族意识形态等多个层次,并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行为取向。 (一)地缘因素对东北亚各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东北亚各国在区域合作上有着天然良好的地缘条件。从整个东北亚区域来看,“在这一地区的西部,险峻的喜马拉雅山成为这一区域的西界,北部的蒙古高原阻挡了这一区域向北的天然延伸,而东部和南部一望无际的海洋成为它天然的屏障。”2这一地缘状况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一种心理安全感,进而能够强化一种地理认同。蒙古地理位置特殊,似“三明治”一样夹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这种特别的地缘使得蒙古人内心根深蒂固地坚持认为要避开中国和俄罗斯的敌对关系,与两国保持一个同等距离;中朝的地缘形态自古以来没有太大的改变,由于古代的宗属关系中朝的敌对冲突并不突出,因此,在地缘上双方都有一种“路径依赖式的”安慰感;中日之间因为隔着大海大洋,因此心理隔阂相比蒙古、韩朝来说要大一些,另外日本二战以后逐渐成为美国的亚太桥头堡,这对中国的地缘威胁作用进一步增加,所以总的来说中国日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更为复杂(暂时撇开战争的记忆因素);中俄、日俄的地缘自古以来矛盾居多,主要集中在领土问题上,边界的领土纠纷在各方来看记忆深刻,这也毫无疑问地影响着相关国家人民的心理动态。

地缘条件对塑造东北亚各国人民在处理相关关系的心理、思维和情绪方面有重要影响,因为可以想象远东的日本和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就不会有和俄罗斯这般的复杂民族情绪。 (二)历史因素对东北亚各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古代的东北亚地区由于地理版图与今天有很大差别,在处理这一地区问题时完全不同于今日,秦汉时期,“华夏先民将对周边民族与地区的关系视为国内各地区间关系的延伸,用解决国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处理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关系。”3汉代,汉武帝在今日的东北亚大部分地区设郡县;唐代实行更为松散的羁縻体制;元代众所周知是以强大武力统治这片地 23

韩彩珍,《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第52页 韩彩珍,《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第57页

区;明清以后实施更加松散的宗藩体系,“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整个为中心的”4,这种有利可图的朝贡方式强烈吸引着中国周边的国家。历史来看,中朝关系一直是朝贡体系中最亲密的关系,这在今天的影响就是,中朝关系中隐约还可以窥见这种历史“未消散的影子”,朝鲜的民族意识中还有理所应当受到中国援助和保护的因子;而由于韩朝分裂,韩国人在西方化以后一直极力撇清这段历史,表现就是在今天的韩国,普遍不太愿意提起宗藩的历史,另外他们更为积极地想要构建新时期与中国的新关系。日本早在明代就开始想要突破这种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结构”,表现就是从明朝开始日本两度侵攻朝鲜,试图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的“国际观”和民族意识,但是日本没有考虑明白的是这种民族主义的伸张是以他国的流血牺牲为代价的,直至今日,朝鲜人民的内心里对日本依然是憎恨厌恶。 (三)文化因素对东北亚各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将儒教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一支。儒学自汉代以来就传向东北亚,成为古代东北亚文化认同的基础,并且儒学中的礼乐文化又维持着朝贡体系。并不是出于一种“文化优越主义”或者是自吹自擂,古代各藩国的确认为中国的文化、制度和经济等方面十分先进,因而心甘情愿来朝贡,并且朝贡的利益所得远远大于“贡赋”,这种利益加文化崇拜的双重动机一直强化着朝贡体系。今天,东北亚地区的认同无疑还是存有古代“华夷体系”的集体记忆和因素的,这对于构建“东北亚”甚至是“东北亚一体化”这样一些观念也毫无疑问有其自身的影响。文化必然有继承性,这也决定了东北亚各国人民在现代的背景下完全摆脱其对于思想意识形态、观念结构和民族主义情感的影响。

(四)传播媒体对东北亚各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民族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显然的一点,比如“民族主义” 4

安德烈·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69页

的概念在被学者提出之后首先就必须通过媒体(最早是纸媒体)传播,然后经由各方讨论、争辩、发展以及进步等。媒体将这种观念认同与社会相联系,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归属感。“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媒体参与建立和维护各种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5”媒体本身来说,它们不仅仅只是将一些“现成品”直接展示给普通大众,这里可能分为几种类型:(1).媒体直接将消息发布天下,而无论其是真是假;(2).媒体自认为消息“不实”或不符合组织的价值观,在对其加工后公布;(3).媒体为吸引大众或达到特殊目的,自己编造消息发布。由此可见,在媒体端存在诸多可能性。就东北亚地区来说,具有煽动性的新闻通常特别能激起民族主义情绪,民众依赖媒体以发泄自己本身或者实质是外界强加于之而自身并未察觉的民族意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传播媒体既可以作为人们宣泄民族主义情绪的工具,也可以成为生产或强化民族主义的工厂和“控制木偶的魔术师”。

从东北亚区域来看,相关各国的传播媒体本身也受到不同的“力量”的影响。在此,我将东北亚六国进行了一个分类,希望系统探究一下各国国内的传播媒体本身是如何“被运作”的,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浸提那东北亚地区合作的艰难状况。

首先,从朝鲜来看,其国家的中央权力十分集中,因此政府在控制舆论方面很有力度。朝鲜目前还未实行大规模对外开放,因此国内民众很难接触到外界媒体信息,其国家政府基本掌握着所有的大众传媒,其发布的信息多与领导人和国内有关,很少关注国际,而对于像日本、美国和韩国这些国家大多数是负面报道,可想而知民众在面对这些国家时是没有好感的。这种被时刻煽动的民族主义在必要时能迅速转化为一种积极亢奋的斗争力量,一旦发生地区战争这种力量就会被证明是多么需要。

其次,蒙古和俄罗斯有类似之处。蒙古和俄罗斯都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转型。目前其国内传播媒体既有政府的力量也有私人控制团体(多是掌握传媒机构的组织团体) 5

张萌萌,《中国民族认同的媒体建构》,中国社会科学网,www.cssn.c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6w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