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5-04 15: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0-11-18

目录

一、“十一五”现状和发展趋势 ..................................................................................................... 2

(一)“十一五”现状 ............................................................................................................... 2 (二)存在的问题 ....................................................................................................................... 7 (三)“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环境与趋势 ............................................................................... 7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10

(一)指导思想 ......................................................................................................................... 10 (二)坚持的原则 ..................................................................................................................... 10 (三)发展目标 ......................................................................................................................... 11 三、主要任务 ................................................................................................................................. 15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 16 (二)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17 (三)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服务型政府 ......................................................... 21 (四)深入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23 (五)积极推进城市与区域信息化,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 26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 29 (七)大力发展新信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主导地位 ..................... 30 四、重大工程 ................................................................................................................................. 33

(一)三网融合工程 ................................................................................................................. 33 (二)“两化融合”工程 ......................................................................................................... 34 (三)现代农业信息化工程 ..................................................................................................... 35 (四)节能减排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工程 ................................................................................. 35 (五)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工程 ................................................................................................. 36 (六)“信息助政”工程 ......................................................................................................... 36 (七)“智慧城市”工程 ............................................................................................................. 37 (八)重点区域信息化专项工程 ............................................................................................. 38 (九)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工程 ..................................................................... 38 (十)信息安全专项工程 ......................................................................................................... 39 五、推进措施 ................................................................................................................................. 40

(一)完善信息化组织推进机制 ............................................................................................. 40 (二)加快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的配套与完善 ..................................................................... 41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 42 (四)保障信息化资金投入 ..................................................................................................... 42 (五)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 43 (六)促进支撑服务机构建设 ................................................................................................. 44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普及,全球迎来了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信息化与发展理念革新、发展方式转变联系更加紧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载体,培育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普遍采取的重要手段,网络空间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角逐日益加剧,信息化发展正步入加速深化、深度集成、融合转型的崭新阶段,促进人类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迈向更新高度。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因素增多,但是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发展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时期,在国内外信息化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我省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坚持把信息化作为覆盖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和信息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一、“十一五”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十一五”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遵循“十一五”规划总体框架,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

1.信息基础设施和普及水平实现跨越发展,服务能力极大增强。公共信息网络已覆盖所有城乡,电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 万公里,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目标全面完成。到2010年底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 万户,普及率为 %,居全国第 位;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万户,普及率达到 %,3G放号 ,居全国第 位;通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宽带互联网用户超过 万户,网民人口比重近 %,较2005年增长 倍;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 %以上,有线电视用户超过 万户, 数字电视用户达到 万户。广播电影电视业务收入超过 亿元。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年期间,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惠及公众大幅度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2.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

2

阶。

在国民经济领域,“十一五”期间,我省承担了国家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试点省和农村信息化重点联系省份等一批试点示范建设任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通,完善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涉农信息资源得到初步整合,各类综合农村信息服务站快速增长。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95%规模以上的机械、服装和家电企业中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在90%规模以上的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有近60%的规模以上企业成功或部分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设计周期缩短7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95%,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 25%。服务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取得长足发展。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有近95%的企业实现了内部联网,并联入国际互联网。2010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了5000亿元,全省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达到经济流通总量 %左右, %以上的中小企业从电子商务中获益。制定了省公共物流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标准,建设了山东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门户并试运行。

在政务管理领域,全省电子政务的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外网主体工程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全部上线, %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电子政

3

务内网实现省政府与党委、人大、所有省直部门和市县级政府等的互联。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工商、税务、计生、应急等重点行业积极利用信息化优化业务流程,规模和应用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逐步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业务协同取得显著成效,金卡、金税等金字工程和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陆续建成应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财税库、银联网等跨部门信息交换陆续展开。

在社会事业领域,文化、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信息化取得新突破。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继续加强。县以上新农合信息系统全部投入运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以及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能力得到较大提高,90%三级医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发展。省、部分市建立了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养老保险联网工程初步启动。

在城市服务领域,无线城市、城市居民“一卡通”试点、社区信息化进展顺利。出台了《关于推进“无线城市”试点工作的意见》,举办了山东省“无线城市”高峰论坛、部分市地宣贯会等系列活动,“无线城市”发展在良好社会氛围中推进。济南、德州、淄博、泰安等市“无线城市”试点启动;城市居民“一卡通”发展较快,济南、青岛、烟台、淄博等城市IC卡应用和发行取得突破,省级互联互通安全管

4

理服务平台、数据交换中心、IC卡应用城市互联互通试点前期准备进展顺利。以“亭、屏、站、线”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模式逐渐成熟。

3.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了“平安山东”建设。覆盖全省的全省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成立了省、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全省信息安全保障统一领导、协调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设完成。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山东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工作开展继续深化,数字证书推广应用范围扩大,截至2010年,面向质监、工商等重点行业共发放数字证书 万张。建立了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互联网应急机制初步形成。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稳步开展。等级保护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逐步推行,面向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特别是政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逐步深入,80%的省直部门、市级和县级政府开展了门户网站安全风险评估。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渐成体系。形成了中间件、安全服务器、密码产品及隔离设备等特色安全产品产业链;专业化服务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咨询、测评、外包服务的专门机构。

4.信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一是规模和效益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以来,我省信息产业以超过 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

5

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总量居全国第 位,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 %。软件业主和信息服务业营业务收入 亿元,增长 %。通信业务收入 亿元。二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累计取得科技成果近 项,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 余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产业中的比重达到 %以上。数字家电、新型电子原材料与传感器、高效能服务、新一代网络产品、高端行业软件已逐步成为产业的主流产品,我省信息产业大省强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

5.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信息化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省级机构改革圆满完成,市县改革进展顺利,各级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东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等颁布施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一系列指导意见相继出台,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截至2010年,全省拥有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园5个、省级信息产业园29个,国家级软件园2个、省级软件园11个。国家创新型企业3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国家和省级重点试验室8个、软件工程技术中心35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8个,光电子和光伏工程中心14个、重点科技成果近

6

4000项,申请专利2.2万项,参与制订或修订国家标准62项。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服务平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相继建成开通。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基础研究工作全面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战略高度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调控力度需要加强和完善;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够,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亟待解决;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愈加不协调;五是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加强;六是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装备水平较低,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七是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信息产业的带动有待提高;八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环境与趋势 1.信息化发展环境

7

(1)政策环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日渐深入,信息化建设指标更加清晰。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赋予信息化建设全新时代命题。大型骨干企业信息系统外包服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电子认证服务、信用信息服务、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无线射频技术应用七大领域开展信息化试点,推进深入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成为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一大热点。地方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出台了《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化促进条例》。

(2)经济环境。后危机时代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大调整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发展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发展型新阶段需求结构进入战略性升级阶段,日用消费品、私人产品等物质需求向耐用消费品、公共产品等以人为本的需求转变。“十一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尚未彻底实现,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有实质性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仍然比较突出。

(3) 社会环境。人才环境明显改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产业环境更加优越,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技术创新十分活跃,新一轮发展高潮即将到来。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物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将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重点。技术环境日新月异,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

8

移动互联网等方兴未艾。

2.信息化发展趋势

(1)国外发展趋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蔓延,全球信息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信息通信技术孕育重大突破,新技术新产品升级换代加快,产业发展空间正在调整;二是信息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深度融入生产流程,生产方式持续发生革命性变革;三是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对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四是网络与信息安全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和平发展时期国家间竞争和角逐的隐蔽战线;五是信息化正成为引领各国走出危机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国纷纷出台、调整信息化相关战略。

(2)国内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将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一是推进信息化重点将从电子政务全面转向两化融合,服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二是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更加注重内容、更加注重实效的发展转型期;三是软环境建设成为“十二五”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软需求将呈现持续较快增长;四是向信息社会转型将进一步加速,信息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显现;五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衡量我国信息化建设

9

成效的重要指标将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以及是否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大力发展以新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化,完善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的原则

1. 持续创新。坚持持续自主创新,继续支持引进技术再创新,强化集成创新,重点突出原始创新;不断优化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持续创新体制,切实增强信息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在重点领域、核心产品、关键技术上填补空白、实现领先。

2. 以用兴业。坚持需求主导,紧紧围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明确信息化的

10

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坚持产用结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的融合提升。

3. 集约共享。坚持互联互通,建立技术和制度保障体系,消除部门间信息障碍;坚持整合共享,发挥集成效应,促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走环保节约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4. 安全高效。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隐患,健全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监督管理水平,在安全可靠基础上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效率、效益和质量。

5. 促进融合。坚持“两化融合”、“五化并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实现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我省信息化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部分地区和行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5%,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万亿元。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的区位竞争优

11

势更加明显,实现由信息经济大省向信息经济强省的跨越。

2.主要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满足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支撑能力极大增强。铺设光纤达到 万公里,建成基站 万个,其中3G基站 万个;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 万户,其中3G网络用户数达到 万户。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 台、计算机 台;3G移动通信网覆盖率达到 %,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 %,先进实用、组网灵活的无线网络在全省主要区域普遍覆盖,互联网用户数达到 万户,4G移动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推行试点获得成功;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业务融合全面实现,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2)经济领域信息化全面深化,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和战略性调整。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农业、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时代经济体系基本确立。

信息化与轻工、纺织、石化、装备制造、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现代物流等行业深度融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率达到 %,生产过程自动化率达到 %,企业管理协同率达到 %,市场营销网络化率达到 %,对节能减排的平均贡献率达到 %。由两化融合催生的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 万亿元。

12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涉农信息资源实现深层次的开发应用,省、市、县三级涉农基本信息共享数据库全面建成,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全面确立,100%的行政村建成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民户均信息消费年增速不低于15%。

服务业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全省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5万亿元,服务业省外市场快速拓展。服务业交易成本降低20%,运营效率提高35%,行业客户满意度大幅提高。全省银行卡发卡量超过 万张。

(3)政务信息化实现从“电子政务”到“整合政务”的战略转变,“服务型”政府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内容进一步丰富,信息网上公开率95%以上,70%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主要事项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公众网上沟通渠道畅通,群众满意度达到 %;实现省政府与省直部门、市县级政府等机构间内网办公。

(4)社会领域信息化普及深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科研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社会保障信息化、就业服务信息化和环保信息化全面扎实推进。省级科研服务平台和超级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医保和社保信息实现省内共享。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实现我省文化信息输出

13

“顺差”。

(5)城市和区域信息化深入推进,综合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省、市、县、社区多级公众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建立,基本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社区内网上办理;“一卡通”在省内主要城市全面推开,部分城市实现联网通用;无线城市试点全面完成,覆盖全省的高带宽、高可靠性的“无线城市”群逐步建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一批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建立完善。

(6)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平安山东”建设得到有效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护能力全面提高;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评定率达到 %以上,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率达到 %以上;网络信任体系不断完善,%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获得信息安全认证;省、市、县三级信息安全应急联动处理系统建设完成。

(7)信息产业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亿元,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 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亿元,通信业 亿元。新信息产业规模超过69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0%以上;累计建设15个左右国家和省级新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一批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开发500项

14

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其中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信息化发展环境全方位优化,对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以《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为基础的信息化法律和法规体系基本完备,参与制订或修订国家标准达到 项;信息化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成;信息化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公民的信息素养逐步增强。

3.2020年远景目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取得实质性突破,信息化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全省跨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社会时代。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满足无处不在应用需要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中资源整合和要素配置的主导性、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国民经济和社会深度信息化,信息与通信技术水平更高,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更加深入,信息化涉及的领域、对象更多,信息互联互通更广泛深入,信息处理能力更强,信息化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在我省率先确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全面完善。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省要重点抓好完善升级信息基础设

15

施,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大力发展新信息产业等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加大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高网络设施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速我省信息化进程。

1. 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开展3G网络建设,加大加深3G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网络优化,改善网络性能,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统筹协调3G和未来网络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逐步引入增强型技术,保障网络的平滑升级。积极开展未来网络的技术研发和试验。

2. 积极推进兼容现有网络的创新型互联网。加快建设基于IPv4/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进城域网高速互联。重点建设智能光网络和系统骨干传送网,提升网络承载综合业务的性能。大力推进有线接入网络带宽升级,加快光纤到户建设。分区域、按步骤部署无线宽带接入网络,加快实施无线宽带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覆盖。

3. 加快有线电视网改造,促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

16

能力。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推动基于卫星、地面传输、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方式的数字电视有序发展。按照国家三网融合的整体部署,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实现网络间互联互通和各类业务融合。

4. 稳步推进物联网发展。加快物联网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传感器网络和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等相关技术研发;构建以传感器为节点,实时信息处理为支撑的局域传感网;构建网格化技术为基础,以新一代通信网络为支撑,由超级计算机、先进计算平台和计算应用组成的,具有高性能、高可信、高效能的云计算网络。

(二)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

重点推进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和现代物流等十大行业的两化融合,巩固和发展行业优势地位。在轻工行业,重点提升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提高智能化和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能力,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精细管理、敏捷制造,推动传统轻工行业产业升级;在纺织行业,重点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印染和服装等行业特点的虚拟化、数字化设计技术,

17

开发设计资源数据库,发展面向产业集群地的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创意设计,推动向时尚产业转变;在石化行业,重点推进新信息技术实现节能降耗和防污减排,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等信息技术、设备,借助两化融合促进结构调整;在机械行业,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与装备产品及其零部件等的融合集成,推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在建材行业,重点开发与工艺、设备等有关的高端工业应用软件,推广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支持企业在研发、配料、环境控制等环节上的两化融合,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在冶金行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原材料生产工艺融合嫁接,提升生产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广实时监测、故障预警与诊断等技术,提升环保和安全检测水平,实现绿色清洁安全生产;在煤炭行业,重点建设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促进煤炭行业两化融合向高度集成、自动控制、预警预报、智能决策方向发展,推动现代化、标准化大煤矿建设;在电力行业,重点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高速综合数据传输网络,普及厂(站)级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信息系统,形成电网一体化产业链,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在医药行业,重点利用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技术推动医药产品创新,运用生物信息及计算机

18

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推进医药产品质量监控与生产过程追溯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物流行业,重点建设新型传感网和物联网,加紧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电子商务、智能化供应链等信息平台和网络信用体系建设,实现物流业和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

2.优先抓好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

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水产渔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领域推进信息化,开发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逐步推广3S技术、虚拟技术、数字温室技术、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精准化。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步伐。

加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建设,拓宽销售和流通渠道,促进农业和农村市场繁荣。促进农业产业链、农产品物流中信息数据共享,提高农产品流通中质量检测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农产品运输和销售过程安全管理。鼓励农业特色品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设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决策系统,完善农村地理、财务、土地、水资源、人力资源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农村管理数据和信息共享,提高农村管理信息化水平。

19

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站和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建设,推进涉农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普及信息技术在公共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社保服务的应用,提升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第三产业融合。

整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在金融行业,完善金融信息服务体系和金融数据库建设,强化金融综合信息监管和信用信息服务;完善各种电子支付及信息安全系统,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新型专业的金融服务;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业务和融资、结算手段,建设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在交通行业,完善交通基础数据库,建设公路、航空、水路、铁路等运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整合监控、收费、养护、稽查、救援等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建立交通运行分析、应急处理、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提供较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提高交通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在电子商务方面,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必需的信用、认证、支付、物流等配套体系,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建设,创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依托物联网,普及基于条码技术和无线射频技术的终端及相关应用信息系统,提升商务活动信息化水平。在信息服务领域,以三网融合为契机,继续发展行业服务提供商(SP)和内容提供商(CP)的网络接入、软硬件集成、IT外包、信息增值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丰

20

富、个性化的高技术密集、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

强化消费性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旅游业,丰富旅游景点网上宣传内容,提供及时、准确的航班车次、精品线路等旅游信息发布服务。在社会服务领域,建立服务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医疗救治与监督、食品药品监管、文化教育普及等信息交互平台,提高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在日常消费方面,建立消费服务资源数据库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拓宽民众消费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宾馆饭店、大型会展、教育培训、出版传媒、特色娱乐的网上营销与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服务型政府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采集、共享使用的原则,新建一批服务全省的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重点对已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水平,推进全省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实现政府公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强化网上政务能力,形成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网络体系,提高政府部门的办公效率;以便民、为民、利民为目的,以政府各门户网站为依托,构建面向社会、企业和市民的智能化、一站式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

21

转变。

进一步完善政府应急指挥系统,提升我省应急指挥管理和预警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信息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预警系统和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系统,加强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务的预警,增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分析决策系统,为领导提供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决策辅助支持;建设完善统一指挥调度系统,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现场指挥、物资调配和医疗救护,确保应急处理的顺利执行。

加大政府宏观监控力度,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建设等关键业务,推进业务系统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业务监管能力。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实现预算管理、国库支付管理和非税收管理等财政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加大财政资金运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完善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部门的涉税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四部门企业基础数据共享,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促进财税增收;完善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提升总体态势掌控、事故预防和处置能力,提高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

22

土地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土地监管、房地产开发、房产交易、物业管理等业务协同,提升土地开发监管力度。

(四)深入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建设面向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协作平台、面向不同层次社会需求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平台;重点推进老少边穷地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大各类公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

2.深入推进科技信息化。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主体,完善科研数据和科技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合作开发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全省科技成果、专利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大科普资源信息服务整合,搭建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科普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3.突出加强文化领域信息化。深入推进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献等为重点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深化我省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导向,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保护民间文化中的应用,建设具有浓郁山东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

23

利用新信息技术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 开拓数字娱乐新领域。

4.全面加快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加快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居民个人医疗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公共卫生信息应急联动指挥与决策系统;优化医药和医疗器械网上采购和监管,完善城镇医疗保险信息服务平台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促进覆盖医疗、医药、医保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5.逐步推动体育信息化。建立全民健身资源的信息服务平台;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科研、体育器械研发和竞赛场馆的应用,建设全省竞技体育人才信息库、竞技体育比赛信息库等综合信息资源,并整合全省竞技体育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创新型体育产品,努力提高体育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全民体质。

6.统一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立健全覆盖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与财政、税务、公安、工商、残联等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共享与协同管理机制;大力推动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深化全省社会保障卡工程;完善劳动就业信息全省联网建设,实现充分就业,

24

解除居生后顾之忧。

7.全面建设人口、资源、环保信息化。建设全面、准确的人口资源信息库,全面提高人口管理水平;完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林业资源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和统筹规划,重点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与监控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全省环保智能监测网络,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提高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完善气象预报信息管理和水情数据自动监测网络、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全省资源调度科学化。

8.持续完善信用信息化。继续完善和推广应用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实现工商、税务、银行、质监、海关等部门征信数据的共享,建立全省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企业、信用中介机构间的合理应用;大力推动个人信用建设,建立个人电子信用档案系统,促进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完善信用查询系统,积极培育发展信用信息服务中介机构。

9.大力推进社会安全领域信息化。深化“平安山东”建设,完善安全报警预警、应急处置、指挥协调信息平台,建全我省公共安全信息防控体系;重点在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完善电子监察,推动科技防腐;实施“数字检察”和“数字法院”工程,推动全省检察系统和法院系统的网上“数字化执法”,提升办案效率和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完

25

善覆盖城市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制定应急指挥信息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预案,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发布与报告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大国防动员信息化力度,并与全国国防动员系统实现无缝连接,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五)积极推进城市与区域信息化,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大力提升城市社区、智能交通、城市运行管理、城市安全、建筑与家居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无线城市”和“一卡通”工程,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逐步实现“数字”与“和谐”城市目标。

1.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提供便民服务能力和政务水平。进一步加大便民信息化服务建设力度,完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基本信息资源库和社区生活综合服务系统,提供科技、教育、医疗、商务、旅游、气象、餐饮、家政、安保、物业、娱乐、网上学习、就业培训、中介等社区信息服务;加强社区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综合治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实现社区与区(县)、市政府的协同办公,提高社区政务水平。

2.加快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建立城市智能交通体系。

26

大力推进拥堵信息、事件信息、气象信息、客流信息等道路交通相关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交通管理信息共享;以交通诱导、车载导航、指挥调度、电子车牌、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建立集数据资源中心、共享交换枢纽和信息发布渠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全面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

3.深化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完善市、区(县)、社区三级城市信息管理系统,推进与城市职能管理部门业务系统、公共服务企业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人性化;大力推进煤、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信息化,整合城市公共事业运行监控信息,实现对城市运行的精确、综合监管;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和自然资源数字化,建立城市统一的空间地理、土地、水、森林等基础数据平台,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信息;大力推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提升对城市资源的规划、监管和利用能力。

4.大力推进智能建筑与家居信息化,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大力促进新信息技术在建筑楼宇中的应用,在商住社区

27

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物业管理等方面,推广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用的智能化楼宇和社区; 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开发数字化、高清互动式家庭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应用集家居控制、安全监控、视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家庭综合智能系统,推广数字化生活方式。

5.深入加强城市安全信息化,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整合优化公安、交通、金融、文化、安监、商业零售等部门的信息监控资源,构建覆盖城市重要区域的智能监控网,提升城市预警能力;以构建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为目的,建设警务综合指挥信息系统实现整体防范控制、多警联动协同、社会民众服务的一体化,提升城市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

6.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无线服务。采用先进的无线接入技术和3G通信技术相结合,建立高宽带、低成本、方便、快捷的城市无线网络接入服务,在此基础上,推进无线宽带业务在城市政务、商务消费、生产生活、社区服务等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提供给人们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形成完整的“无线城市”产业链,构建起无所不能的“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

7.全面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促进城市生活模式转变。构建可靠的“一卡通”运营管理系统,建立覆盖主要地区的“一卡通”服务网点,重点在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

28

公共事业收费等领域推广应用;建立“一卡通”监督和预警机制,从各个层次和环节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一卡通”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8.积极推进重点区域的信息化,拓展区域经济新的发展空间。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经济带”等重点经济区域特色,以信息技术服务经济区域发展为目标,建设各重点经济区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工商、税务、海关、质监、电子商务、物流、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带动作用,促进各重点经济区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健全信息网络安全监管机制。按照综合防御、条块结合的方针,建立信息安全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系统,形成全省统一的信息安全协调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具有积极防御和应急响应双重功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显著增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急处置、有害信息封堵、防失窃密、抗破坏等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29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包括安全监控监测、应急响应、网络信任、技术防范和密码保障等系统的功能齐备、全局协调的安全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公用灾难备份系统,增加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恢复能力;进一步完善密码管理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统一认证服务平台,加大电子证书推广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七)大力发展新信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主导地位

引导优势资源向新信息产业聚集,加速信息产业向高新化发展;大力发展两化融合产生的新信息产业,突破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显示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新型传感器、高端软件等关键技术,促进智能化网络电子产品、移动消费电子产品、数字音视频设备等新信息产品发展;构建以平板显示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信息企业和产业基地,使我省的新信息产业总体上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重点支持高性能计算、云计算、

面向微处理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和高可信计算等相应产品的研发,加快发展高端容错、工业控制和高性能计算

30

机。研发高效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服务器,确立我省高端服务器的领先地位。开发计算能力千万亿次、存储容量为PB级的高性能计算和存储环境,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 2. 集成电路。建设EDA设计工具、测试环境,设计开发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RFID芯片等。围绕12英寸半导体芯片生产线引进,开展消化吸收创新,培植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等新兴产业。

3. 高端软件。加快研发工业软件、中间件和基础软件产品,积极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软件产品。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环境和商务模式下的新型软件业态和关键技术研究,支持高可信、网络化、平台化、构件化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智能搜索、智能挖掘等技术的发展,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提升我省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4. 平板显示器与新型元器件。重点支持6-8代TFT-LCD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PDP(等离子显示)面板、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视及采用数字处理技术的液晶电视前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和生

31

产。围绕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化家电、汽车电子、环保节能设备及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需求,重点发展微小型、高性能、智能化的各种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及测量仪器。

5. 传感器与RFID。加强传感网的集成与融合技术研发,加快发展性能好、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位移、力敏、磁敏、光敏、热敏、气敏、湿敏、离子敏和生物敏型以及红外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微纳传感器,生物、医学研究急需的新型传感器,新型环保、气象、海洋、大气环境监测传感器,工业过程控制传感器和汽车传感器等产品。加快建设RFID产业园区(基地)和研发基地,支持RFID产业化和应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强RFID技术与条码、生物识别等自动识别技术,以及与互联网、通信、传感网络等信息技术融合。

6. 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多网异构融合、新型网络结构、云计算与资源虚拟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通信等新技术领域,重点研发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智能信息处理和泛在网络设备、宽带多媒体网络设备和数字内容产品,加快3G移动通信网络终端及核心设备以及新一代宽带互联网络设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发展。

32

7. 数字家庭产品。在现有数字化家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研究推广数字电视技术,扩大我省数字电视的覆盖率。重点发展网络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无线视频、有线视频和各种终端多媒体产品,发展无线网络游戏、流媒体等固网、宽带网和移动网的在线服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产品及业务平台,大力发展3G、NGB和CMMB网络增值业务和应用服务系统。

四、重大工程

围绕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实施十大信息化建设工程。

(一)三网融合工程

积极推动青岛市三网融合国家级试点。制定出台《山东省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明确试点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以及电信网全光化升级改造,实施“光纤到户”工程;优先开发双向数字电视、IPTV、多媒体终端、智能化家庭设备和宽带网络设备等产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组建省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建立统一的内容运营平台,进行集中播控管理。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

33

体系。推进三网融合在政府管理、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二)“两化融合”工程

在企业、行业、区域层面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模式。选择200家重点企业,推广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等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7个环节的应用,实施两化融合企业示范工程。在我省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和现代物流等10大优势行业中,建立100家行业信息技术推广中心、建成100家装备制造加工中心、推广100项供应链管理示范工程、建设100家能源监测控制中心,实施两化融合行业提升工程。在我省产业集群度较高的市、县(市、区)试点建设一批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创新性、示范性两化融合试验区,着力突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农业、节能环保等4个领域,完成规划政策制定、重点工程建设、支撑体系构建、融合模式探索等任务。通过实施两化融合区域带动工程,逐步推广并覆盖全省。

34

(三)现代农业信息化工程

深入推进金农工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重点联系省份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研发推广各类适农、实惠的信息机、电视、电话、计算机等终端,制定更加优惠的资费政策。编制现代农业信息共享目录,完善信息交互平台,整合各类涉农信息,建立省、市、县三级涉农基本信息共享数据库。研发智能决策、数字模拟、精准农业等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点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安全溯源等信息系统。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站。继续开展“信息化下乡”等农民信息化培训活动。

(四)节能减排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工程

研究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以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生产设备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企业能源系统优化与合理利用,促进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三废”综合利用管控系统,完善城市水电气自动化调配和网络管控一体化系统。研制通过红外线技术实现的大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促进大型建筑的整体节能。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完善省级综合减排数据库、各类重点污染源信息数据

35

库,研发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五)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工程

从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测试评估、应用推广等方面为物联网技术在我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全周期解决方案。开展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系统集成、应用抽象及标准化、共性支撑等五类技术研发。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共性需求,建设国际先进的省级物联网技术、测试、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参与国际和国内物联网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领域标准制定,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与环境,为统一物联网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测试和验证服务。建设智能矿山、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商业等物联网示范工程。

(六)“信息助政”工程

建设跨部门统一共享数据交换平台,完善数据交换标准与信息目录体系,开发利用以数据挖掘、语音处理、内容检索等为基础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各类信用资源,建设完善覆盖全省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个人信用信息的“诚信山东”信息平台,健全信用信息诚信体系。建设涉及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各类涉及民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共享,重点提高劳动就业、

36

社会保险、民政救助、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等领域信息化程度。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整合及决策支持数据资源库与应用系统,实现对各种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和灾害事件的集成预警监控、综合决策分析、统一指挥调度和快速信息发布。推进国防信息动员信息化建设,建立国防信息动员机制。

(七)“智慧城市”工程

建立完善“无线城市”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覆盖全省重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推广普及“无线城市”各类终端,培育壮大“无线城市”应用产业,制定全省统一的“无线城市”建设相关规范。开展移动电子政务工程、移动电子商务工程、移动电子社区工程、公众移动信息化工程、无线数字城市管理工程等重点应用领域试点。建设覆盖全省的服务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工程,深化淄博、烟台、济南等城市的“一卡通”试点工作,建立省级互联互通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数据交换中心,实现部分城市市民卡的联网通用,建设安全、便捷的城市“一卡通”服务体系。建设交通管理、交通诱导、车载导航、指挥调度、电子车牌、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一批重点智能交通项目,以及一批共享交换枢纽和交通服务平台,提升交通服务能力。建设社区信息普遍服务工程,逐步建设开通省、

37

市、县、社区多级社区居民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部门涉及居民基本信息的社区资源中心,建设社区网上协同办公平台,推广“社区电超市”、“信息亭”等专业化、市场化的数字社区服务平台。

(八)重点区域信息化专项工程

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支持服务于区域发展的信息化专项工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信息化专项工程重点构筑陆海互动、一体化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港口,完善大通关信息服务平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信息化专项工程重点构筑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精细化工密切相关的高端工业软件、高精尖数控装备、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高性能集成电路等信息产业;构建智能立体交通体系,建设“黄三角”现代物流中心,为“三路两港一场”等规划建设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九)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工程

通过海量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低功耗技术等云计算技术整合我省政府、院所、高校、园区和企业等的信息资源,建设山东省公共信息云服务平台,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基础设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6h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