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更新时间:2023-05-20 13: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梦参长老真如禅寺讲经0101

真如禅寺结夏安居讲经法会·梦参长老金刚经讲座录音整理

第一天第一部分

2009-6-16

总编:纯闻大和尚

录音录像:道生法师 衍伟师 安道居士 杨普诚

打字:体严法师 合丹居士 合云居士 周居士 杨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师 合祥法师 普光师 顿珠师 印正师 印辉师 颜涛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凯居士等

文字编辑:演湘(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清正

审稿:宏觉法师 仁智法师 隆明法师

第一天第一部分

2009-6-16

和尚慈悲!

大众师慈悲!

很高兴这次纯闻大和尚邀请我上云居山,在真如禅寺跟大众师共同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部经呢在我们一般的说为救命真经,这个救命啊,不是救我们的色身性命,是救我们的法身慧命,所谓救命经啊,因为我们都迷了,迷了我们的真心,迷了我们的性体,这部经能启发我们,能够使我们恢复本性。

“金刚”呢,是宝贝,咱们都知道金刚钻石它能破坏一切物质,咱们经常说金刚钻啊,就是这个意思,它很坚硬,一切物质不能破坏它,它坚、利、明。坚,指坚固,它的体非常坚固。利,是锋利,能破坏一切。在众生本具的,诸佛成就我们的那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德性,无法形容,于是历代祖师、西天东土的诸位大德说这部般若波罗蜜经时,加个金刚来形容,一者拿金刚来做比,意思是那个般若智慧呢就像金刚一样。这个形容虽然不很恰当,但没有另外的一个更好的形容了,再者以示区别,它不是心经。

“般若”的涵义:般若是印度话,不是中国话。印度叫般若,华言即智慧。这智慧是说我们每一位都有与佛无二无别的平等智慧。那是实相为体,般若体是实相啊,不是本具有的,是修成的。虽然是六道轮转,而它没受损害。不为一切事物所伤害,拿金刚形容般若就是这个意思啊。其实我们在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在这个六道轮转当中,体性不失,没受伤害。就像金刚那么坚固似的,这就是般若。但是般若的涵义很多,这是体。它还有用啊,用就是观照的意思。观照是能破一切惑,用你观想的力量,照破一切无明黑暗。用般若,我们的惑业、一切的灾难,都能断除,都能照破。用智慧,一切烦恼都能消灭。就像这部经用金刚来形容。能破坏一切烦恼,不让烦恼把你迷惑。这是般若意。般若就是智慧。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了。

“波罗蜜”就是这个智慧,般若的功能。这个般若的功能,能达到什么呢?能够把我们这些在生死此岸的凡夫,苦难的凡夫,运送到般若的彼岸。我们现在在生死轮转当中,就是在生死海中。能渡到智慧的彼岸,断除一切烦恼流,达到涅槃,这叫波罗蜜。

“经”不是印度话,经是中国话,比如咱们有四书五经。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皇帝跟大臣想用我们中国的经典来形容佛经。用我们本土这个常用的“四书五经”的这个“经”来形容佛所说的法。由于这个经呢像一个镜子,能照一些形象,我们金刚般若波罗蜜啊,是我们心中的形象。经者,法也,法乃不变义。经常不变,就是说我们佛所说的法,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法界、四圣法界如是,六道轮回亦如是。圣人四法界,凡夫六道轮回是六凡法界,合起来十法界。这是十界众生共所遵守的。轨持,从文字上讲,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有个轨道所循,你就顺这个轨道走。能使众生明白,悟解就是能使众生开悟。能够明白,能够使你自性发挥出来,保证你自性不失。常,乃过去的法则,就像人生了必定死。这是固定的法则。这是经常不变的,还有不死的吗?没有,万古不异的常道就是常。就叫经。又者经当路径讲,就是这一法是入圣道的,必须得经过般若的智慧。所以把它合起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讲怎么样入佛入圣道的,凡夫不是要了生死吗?了生死你就按着正常的道路走,你能达到出离生死。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了生死的要道。

那么金刚经以什么为它的宗旨?金刚经是无相法门,这个经的宗旨,就是以无相为宗旨。再就我们本土说,我们禅宗都遵守此经。不着一切相,一切无着,那么本经金刚般若波罗蜜说无相法门,体性无相。它的妙用呢?妙用就是方便,什么是它的妙用?无着。无着啊。

本经在须菩提开始请佛说法的时候,他要求佛给他解答: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说我这个心,不能定下来。这个定是大定啊。二乘修的定力已经很大了。但是那个定只修了一半,不是佛的定力,这个指的是大定。大定啊。因为本来就无相,换句话说,本来就常在定中。无相就是无不定。但是不住是形容方便的意思,不住于此岸,不住于彼岸,也不住于中流,一切无住。怎么样来形容它,以六相来形容。哪六相?就是金刚经最后念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叫六相。梦幻泡影、露电,拿这个来形容,就是方便的方便。这个方便起什么作用呢?要我们破我相,不要执着于我。我不存在的。这个我像石火电光似的,一晃就消失了。谁把做梦当做是真事啊?做梦是假的,你做梦发了大财了,醒了什么都没有。有这样想法的人么?确实是有。其实啊,人差不多都这样的,就在那儿做幻想的梦,所以你能看到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很简单的看破、放下、自在。你能看得破一切世间事物,包括你的肉体,知道全是假的,如石火电光似的。人活短短几十年,最多一百年。更多一点时间,还不是得死亡?这个寿命是极简短的。那过去人寿命千岁就是像我们一百年一样的。所以,此经说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要在那儿迷迷糊糊的妄想。这类事物很多,你经常听到的,有些人经常幻想,说破这一切相。破诸法之相。法相都要破,那非法相就更要破了。都要破除,我相,法相,一切的非法相,都要破除。不是破除,是它本来就是虚妄的。你何必执着,所以要你悟得实相。这就是本经的最主要的意思。

什么是金刚经的体性?无相为金刚经的宗旨。没有体,无住,不住。一切法无着,就是诸法实体。什么是用?这就不可思议了,非常微妙。最近一向我尽讲妙,讲妙法莲华经的妙,讲大行普贤菩萨行愿品,都是微妙啊,这个微妙就是妙有,有为它的妙用。我们每个人都有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作用,作用不同,看你想做什么。我们从香港到深圳,到我们真如寺,都在用,但是我们此地的用就不同了,怎样不同了呢?用在了生死。那香港、深圳整个用在发财,做贸易,怎么样发大财。这个对我们来说全都是假的,把它看成了梦幻泡影。我们的用,用在什么呢?了生死。生死本来是假的呀。你迷了,所以你就被它所迷惑住了。你就了不了了。那金刚经就是专破这个的,专为了生死的。你要能把你的心,真心用功。我们经常一进来,我们常常讲念佛,是念谁啊?你们说是谁啊?性空寂。能念的是性空寂。所念的佛也是性空寂。像我们禅宗打的机锋转语,类似这样的说法很多,像我们前面贴在禅堂的那个标语牌,念佛是谁,谁在念佛?当你悟得了,你怎么答都对。当你迷的时候,怎么答都不对。因为但有言说都无实意,只要你说出来就不是,话头,我看见参话头,大家想想话头是什么?当你没说话没作意、没有语言那个前头是什么?

梦参长老真如禅寺讲经0102

真如禅寺结夏安居讲经法会·梦参长老金刚经讲座录音整理

第一天第二部分

2009-6-16

总编:纯闻大和尚

录音录像:道生法师 衍伟师 安道居士 杨普诚

打字:体严法师 合丹居士 合云居士 周居士 杨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师 合祥法师 普光师 顿珠师 印正师 印辉师 颜涛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凯居士等

文字编辑:演湘(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清正

审稿:宏觉法师 仁智法师 隆明法师

第一天第二部分

2009-6-16

心是什么?这就是所参的话头,此部经须菩提问佛: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我引证初祖对二祖,初祖对二祖时说。慧可大师参初祖的时候,下大雪,在大雪地站着,站了三天。达摩祖师问他:你在干什么呢?二祖说我向大师求法呀。达摩祖师怎么说呢?说:汝轻心,慢心,这样能求法?二祖慧可大师受了刺激,我已经在雪地站了三天三夜,祖师还说我轻心慢心,在刺激之下,拔出戒刀把臂膀给断了,古来公案说:“立雪断臂,断了膀子那痛得不得了,说;“心不安哪,请祖师帮我安心”,他说初祖啊我的心不安,请初祖帮我安心,初祖就跟他说:“将心来,我与汝安”。是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二祖就找,哪里啊?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何处是心呢?二祖就答复初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我心找不到。初祖说:“我与汝安心已竟”。二祖就开悟了,开悟了就血不流了,也不痛了,为什么突然间一明白就不痛了呢?如果我们诸位道友害病也好,或者受到伤害,感觉到痛,你观一下吧,谁在痛啊?在这个时间你把你的心,能觉悟的这个觉性,跟你这个肉体的体分开,这就是经上所说的:“有觉觉痛,无痛痛觉”。你有个感觉觉得痛,这个痛啊绝对是痛不到你的感觉。所以不能开悟啊,开悟则当下痛苦减轻。

实验一下,当你有时侯的肉体你指挥不灵,这个右胳膊抬不起来了不能动,你说这个身体属于你的不属于你的?属于你的,你为什么指挥不灵?不属于你的,它跟你就没关系,但是我们每个道友说话都是:“我的“,“我的胳膊”。我的胳膊不是我啊,这个道理想过没有?“我的脑壳”,“我的”,“不是我”,“是我的”!这个“我的桌子”,“我的板凳”,“我的,我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的身体”,“我的”决不是“我”。那“我”在哪里啊?在我们的禅堂,道友们天天参这个问题,以前有二位老修行,在终南山里修行,二十多年了快三十年了,有一位道友感觉无所得,说:“在这山里的修行啊,不如下山参学参学”。他准备下山去参学参学。可另一个道友说:“咱们已经修行差不多了,你不要下山,就在这里继续用功!”这个道友不听,从终南山下来,到了陕西长安的潼关。夜间住在店里头,大概走得太疲乏,这一打坐他就入了定了。他这一入定好了,第二天也没看见动,第三天还在定中。店主人一看没气了,他是个和尚找谁去啊?就把他干脆抬出去烧了。这一烧麻烦就大了,一到晚上他就回来了。他说:“我在哪里?我在哪里啊?”他的神识找不到肉体了,因为店主人把他烧了。这个就传开了:这个店里闹鬼了!没人敢住了,传来传去,山里头那个跟他同修的道友就说:“我那个道友可能遇难了”,就顺着他走的足迹找,找到这个店里头。到了店里头就跟这个店主说:“前一向是不是有个老师傅在这住着?”店主也很坦白,说:“不错呀,他死了。找不着人负责,没办法,只有把他烧了,火化了。他天天晚上回来说:我在哪里啊?我在哪里啊?”没办法,这个师傅跟他说:“我把这个鬼给你收了,你的生意就好做了。”店主人当然很高兴了,说:“请师傅慈悲吧,把他收了。”“但是我有个条件,什么条件哪,就是一堆劈柴,准备一口大缸,缸里头装满水。”主人说:“好,这容易做到。”他搬口大缸来,装满一缸水,搬到住房外边,用一堆劈柴架起来,到晚上了,师傅说:“你把那劈柴给我架好,把火点着了。”夜间就见到那鬼又来了,说:“我在哪里?我在哪里?”他这个道友就跟他说:“在火里。”他到火里找,没找到。“没有啊。”又跟他说:“在水缸里。”他沿着水缸找,找不到,说:“水里也没有啊。”他这个道友跟他说:“你入火不焚,到了火里烧不死你,入水不淹,到了水里淹不死你,你要我做什么啊?”那个道友一下子开悟了,说:“谢谢”,就成道了!

大家理解吗?入火不焚,入水不淹,你要我做什么?大家都固执,执着有个我,放不下,其实没有“我”。“都是我的”,“我的”,不是“我”。每位道友听听:“我的鼻子”,“我的眼睛”。眼睛不是你。鼻子不是你。说“我的身体”,身体也不是你。那离开这些的我在哪里?天天参,参吧,究竟有没有我?因为是无相,《金刚经》就专门破相的,所以须菩提向佛请问:怎么样才能达到成就法身呢,云何我的心安住,怎么样让我的心住下来?佛就答复他: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你应当作如是观。其实这个时候须菩提已经大彻大悟了,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们道友就是降伏不了我们的心。

参啊参,参的目的就是要明白,参明白了他就知道了。这个话头很多啦,诸位道友整天的在禅堂里参,当时我最初到鼓山才十六岁,我记得有一天老和尚在放完香讲开示的时候,那时候年纪小,老和尚讲很多开示都不知道,就是在后头那一打板参!参!参!这个参我记得,到现在还记得,参!参的含义就是你没明白,你要用功,要去学,但是有理上的,有事上的,禅宗的参是理上的,理上的能顿悟,就明心了,见性了。

你的妙用呢?你能起妙用吗?你要还有方便,你得达到无相,破参了、无相了,还有个方便善巧无住呢?菩萨要行菩萨道啊,你没有无住的善巧方便,就是你开悟了,破了参了,你离行菩萨道相当远,所以要修《华严》你就明白了。这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在理上你大彻大悟,在事上你还得渐修,我们六祖大师,他讲经不识字,你得先给他念一遍,但是他能跟你讲,讲得非常深入,你虽然认得字但你不会讲,讲不到他那么深奥,他虽然不认字但他会讲。但他必须人家先给他念一遍他才讲,这就是理虽顿悟事须渐修,没有善巧方便,没有神通妙用。我心里想,六祖已经大彻大悟了,为什么还在猎人堆里混了十五,十六年逃避难,说明了理虽顿悟啊事须渐修,没有神通,有人追杀他,为了争夺那个祖位。他虽然顿悟,却没有产生妙用,理虽顿悟,事须渐修,所以虽说是明心见性了,是否就成佛了?不错,理上成了,事上不显妙用,学《华严经》,华严经这些例子很多,五明菩萨,为什么要学五明?工巧明,哪样工巧你不会,你就是不懂,这个问题我在北京跟那个以前燕京的老燕京大学的教授叫李恩泽教授,是个老教授,这个我跟他讲,他讲得头头道道,佛经他全都能讲,也能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懂,我跟他散步,我住在北海公园,泥水匠在那儿砌墙,我说:李老教授啊你去拿块砖给我砌一砌,他说不行我不会,大学教授你只在理上行,就是砌个砖修个墙,你那个时候刀一拿,就知道你内行不内行。因为你没学过,每一门的技术你不学就不会,因此我们学教义的人,理上明白了事上要锻炼。哪一门你没学,哪一门你就不会用。

为什么在华严经上说五明菩萨要学工巧明。你想到社会利众生,你没有工巧明你利不了。这个就是宗旨是无相的。但是菩萨的智慧还得有方便善巧啊。他从无相而起的不住方便善巧。把一切法看成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方便的善巧的方便。所以,我们参入无生理的道友们。理上我们能够顿悟,事上我们要渐渐的修。

明理有几种,有证得的,有学得的。证得的就是我们一坐几十年,豁然贯通。一件一件事物去学,历练明白的,这样子叫五明菩萨。开悟起修,那成道就非常地快。顿悟像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历练;一个善知识没参到,那个善知识所具足的你就不知道,所以必须一位一位,一位一位地参,参到最后文殊菩萨才叫他参普贤菩萨,才入普贤行。普贤行门是无量无住的方便善巧,这个方便善巧是宗旨上无相而来的。 这部经里最主要的一点是让你悟理见性。

金刚经主要是教授我们,让我们明白佛的道理不是一般的道理。见性,见性成佛,跟那个理具成佛不一样。每个众生都是佛,那是理具,有佛性,但是没见着。参禅的见到了悟得了,但是还没产生妙用,还得修,妙用才能利益众生,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不利益众生成佛的,没有。此部经专讲明心见性,学这部经我们就可以自己见自己的本性,能悟到自己的本性,可不要落在文字。文字只是善巧方便,是一个工具。参禅的时候要提起疑情,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但是你学金刚经你可不要起疑心呢,你疑心金刚经是假的,那可就错了。金刚经可是真的。我们记得有个老和尚生病了,身体不好,感觉痛苦。他弟子说:师傅你不是修假观吗?假观一修就不痛了。老和尚说:观是假的,痛可是真的。这是反过来教化他,告诉你观是假的,痛是真的,痛是假的,观可是真的!翻过来了,这是没讲金刚经前,跟大家漫谈一下。

我们要学好金刚经,你也得会学。会学,就是明白法的道理,明白法的道理,第一个见到的是什么心呢?你得有信心哩。你学金刚经没信心,那你学不进去啊!相信佛说的金刚经是真的,不是假的,接受金刚经的教授,依着经中所说的法去修行,你就能够得到。得到什么呢?得到解脱,你就没有障碍。解脱的含义是什么呢?没得烦恼了,遇到什么事,知道它是假的,就过去了。过去就没有了。这句话,社会上都说:“过去了”,“就没有了”。但是,它过去了还要把它拉回来,他还留恋它。每个人都在想过去,但过去的没有了,没有你还想着什么?想也拉不回来了!过去就没有了,那对过去应该怎么样呢!你放下吧!过去了嘛!过去没有了,你想也白想,昨天的事,昨天的事没有了,今天说今天的,今天不住啊!现在是早晨,一会就中午了,中午就下午,又没有了。就是这样。懂得这个道理,你就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一切法是善巧方便。所以学法就是要知道一个方法而己。不知道怎么做好,就得学,学了,照着佛所教授我们的去做。如是的思惟。

梦参长老真如禅寺讲经0103

真如禅寺结夏安居讲经法会·梦参长老金刚经讲座录音整理

第一天第三部分

2009-6-16

总编:纯闻大和尚

录音录像:道生法师 衍伟师 安道居士 杨普诚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打字:体严法师 合丹居士 合云居士 周居士 杨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师 合祥法师 普光师 顿珠师 印正师 印辉师 颜涛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凯居士等

文字编辑:演湘(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清正

审稿:宏觉法师 仁智法师 隆明法师

第一天第三部分

2009-6-16

现在我们开始讲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过去无论那部佛经,前头都如是说:佛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说的什么法。这些话不是佛说的,是阿难尊者记的。他说“如是”,只是说这部金刚经是我亲自听到的。如是我闻,就是说这部金刚经是我亲耳听到的。什么时候听到的?佛说法的时候。我在场听到的时候,就这个时候。为什么没有确定时间?佛说法传到我们现在,这中间隔了两千多年啦!两千五百多年,这个时间没有一定的标准。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是早晨九点钟到十点钟,那美国这是夜间,你说是那天啊!没有定体的。拿我们来说,拿阳历计算,拿阴历计算,两个就错了一个月,你说算什么时候?所以,佛说法呢,这点呢,非常的善巧,非常微妙,什么时候,就是我现在这个时候,说、听的“一时”。

在什么地方说的呢!佛是说法的主。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修的园合起来的地点。佛说法大多数在这个地点。这是个园林,佛的精舍。

有哪些人听?有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常随佛众,佛在那里说法,这千二百五十人来了,所以,这个法可信。“如是”呢!是指法的体说,不变,永远不变,就叫如,没有过患、没有是非这叫是。这个法,它的体,法的体永远不变,金刚般若波罗蜜永远不变,永远都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离过觉非就叫“是”,就是对的。“我闻”,就是阿难自己说的,是我亲耳听到的。阿难说:这部经是我亲耳听到的。这个“我”,不计较,因为阿难证得空义,证得空义了,无我之我,那你虽说世间立法,必须得说个“我”啊!谁记的,什么时候说过?“我”不要起执着就是这了。是我亲自听到的,不是假的,证明这个法可信。所以佛说法都是“一时”,没有年月,没有不同的时间,因缘和合就说。我们这个“一时”,也跟阿难的“一时”一样的。大家集合到一起,学习般若波罗蜜。“佛”呢!是印度话,印度叫佛陀耶,我们翻译为觉者,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是自觉,说法,让众生都觉悟,自己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佛”是说法的主。在什么地点说?在舍卫国。在北印度啊,这地点是现在的北印度。祗树给孤独园,就是佛当时所居住的精舍,祗陀太子的树,孤独园长者的园。合起来供养佛的。还有哪些人听,听众都是哪些人?是大比丘等。有好多?千二百五十人众,这叫佛的常随众,佛经中多有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仅仅华严经、地藏经除外。华严经没有比丘,没有千二百五十人,还有地藏经,也没有千二百五十人,只因佛在忉利天说的,不是在人间说的。

大比丘,为何比丘加个“大”字呢?这一批比丘随佛久了,出家久了,戒腊,就是受戒的时间长了,德高望重,都是阿罗汉,千二百五十人,没有一个凡夫僧,所以都是大阿罗汉。

“尔时世尊,食时。”到了吃饭的时候哩!着衣持钵,披上衣;到街上、村落乞食的时候得搭上衣,得搭上大衣。钵就是吃饭的饭碗,印度叫钵多罗,此云应量器。在我们这就是饭碗。饭碗就是吃饭的工具。到了吃饭的时候,佛也要到外面化缘去乞食。到了舍卫城乞食,也是像平常一样哩,一家家乞,乞足了,回到精舍用斋。吃完饭了,把衣钵收起来洗干净。洗了足敷座而坐。吃完饭,佛就拿草一铺静坐了。就在这个时间。

那么,这段也讲一讲这个金刚经说法最开始的时候,从乞食开始。乞食不叫讨饭,其实乞就是乞讨,向众生乞讨饮食。这是想说,般若经跟平常一样的,跟那部经都是一样的,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也没什么甚深,没什么大小,没什么差别。佛法如是世间相常住,就是这样的。这最深妙的法,就在于平常生活当中,并不是很特殊,也不要标奇立异,就是在你时常入出日用之间。说这部经开始的时候,佛象往常是一样的,到吃饭的时候披大衣到城里化缘,化完饮食,回到自己住处,坐定了吃饭。吃饱了,把钵洗完了,把它收拾干净,铺草而坐。就在这个时候。

咱讲讲这个意思,是述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因由。这个因由就是以乞食开始的。般若波罗蜜这种妙法啊,跟平常日用之间没有什么差别。

“世尊”,是佛的十号之一,佛、世尊、天人师等,都是佛十号中的一号。

“乞食”,佛也是日常吃两顿饭,都要自己去乞食,有时候日中一食。那时候乞食,不是自己煮饭,都到人家那乞讨去,等人家都做好饭了,向人家那里讨一钵饭来吃,吃完了,坐那,这叫正命食。乞食的意思,第一含着不要懈怠,使那个懈怠的人生起惭愧心。第二,我是一个讨饭的,向人家求饮食,不要贡高我漫,因为自己也没有种,也没有收割,这是第二个意思,消除你我慢贡高。佛在乞食的时候,含着最大的意义就是布施,让众生得福,让众生能见到佛,消灭业障,凡是能见到佛的都能获得利益。正有这三大好处,这个次第乞食要平等。佛不分贫富贵贱,挨家挨户地乞食,不是这家生活好一点,吃的饮食好一点,我专到这家化,这是不可以的。这家贫苦一点,我给他种善根,我专到他家化,也不可以。佛曾批评舍利弗和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乞食专找穷的人,甚至自己吃饭都困难的人家。迦叶尊者专去化他,什么意思呢!他说这些人啊,没得福报,很困难,我给他们培福。迦叶尊者专化穷人不化富人,舍利弗就跟他相反的,专化有钱的人。那舍利弗不是想吃好,不是这个意思,他说:他今生的富贵,他如果不布施,不供养僧众,来生不见得还富有,我让他保持富贵。佛说这两种都不对。应遇到什么就吃什么,平等乞食,平等化度,不分贫富贵贱,平等乞化。但是规定,最多不准超过七家,七家都不给你,那今天你就不要吃了,你托空钵就回去了。只能讨七家,不是一直等着要要要,那你要上一天,那还行啊。不是这样的。佛规定的,不许超过七家。你到这家人家不供给你,你就走吧,到二家去,二家人家没烧熟,或者没做,或人家里头没有人,那你站了半天,也没什么人理你,那你就到第三家去。但是到了第七家也没有,你就不许再要了。过去我们有个尊者,过去他就不布施,他虽然成了阿罗汉,但常时托空钵。印度有句话:“罗汉托空钵”。证得了阿罗汉果,都得不到人家供给他饮食,经常就挨饿。没人供养他,为什么呢?他过去就没有布施。佛说的那个因缘就是千二百五十弟子当中的例子。就是说的日常的生活。现在佛乞完食了,洗完钵了跟大众一样地敷草而坐,草铺好了就坐下来了。

就在这个时间,长老须菩提即在大众中从坐而起。这说明了这些大阿罗汉都是乞食的。时间就是吃饭还没过午的时间。乞完食,大家都吃完饭了,洗完钵,大家都团坐到一起的时候须菩提请法了,这是说法因缘。乞食的开始,这是这部经说法的因缘开始。在这个时候大众中的长老须菩提从他自己的座位起来把衣服整理整理:披着衣,调整一下,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单跪,就是单膝跪下。合掌恭敬,请法尊敬的礼貌。这个时候须菩提长老在大众之中是上首大弟子,跟佛出家多年了,证得阿罗汉果。他请法有请法的规矩,请法的礼节,把这衣放下,这个衣放到底下,那个时候是双披肩,把这衣这么一抄,右膝着地,都是单膝啊,不是双膝,咱们脆的是双膝,那时候都是单膝脆着,右膝着地向佛就请法。“希有!世尊!”他在合掌请法先赞叹,赞叹什么呢!说很难得啊,世尊!

大家看看,天天如是,乞食,洗钵,完了静坐。

那今天须菩提开了悟了,也是又开了悟了,他自己赶紧偏袒右肩,他赞叹,他说世尊啊!很稀有!很珍贵!很不可思议!就是这样子“稀有!世尊!”这是请法必须具足的五种威仪,第一个从坐而起,第二个把衣服端正一下,就严肃一下,第三个偏袒右肩,第四个右膝着地合掌,瞻仰佛,目不转睛,一心恭敬来请问:世尊啊,这很难得,很稀有!这么个机会,就称稀有。那我向佛请问:“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女人发了三藐三菩提心了,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以前学经看到这段的时候,须菩提跟佛二十多年了,从出家到证得大阿罗汉,经常在佛的身边啊,为什么突然间成为稀有,这是他开了悟了。

开了悟了,心里头突然间产生了一种境界,认识到自己,就是向大乘发展。向大乘发展,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呢,就是他体性自如,如,如者,就是如如不动,那认识到佛虽然在人间而本无来去,没有来,来即无来,如来这个意思就是这么个含义。如是体,来是用,佛本来不动的,应众生机来到人间护念哩。这地方再加上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说佛以不可思议的法来护持这些个众生,这就是菩萨,就是以不可思议的法来护念众生,护念诸大菩萨,这是须菩提开悟了。他跟佛二三十年了,他发现佛是善护念众生的,善付嘱诸众生的,这佛天天都是如是乞食,如是化斋那一般见惯了,突然间感觉不同了,那他赞叹佛:佛呀!你希望众生很快都成佛!那以前须菩提为什么没这个念呢,因为以前须菩提还没发菩提心,这是须菩提的菩提心成就了,就有这个感觉。这个中间说:佛呀!你把这一切大法,佛最甚深的大法付给诸菩萨,让菩萨去救度有情,使佛法永远不断。

菩萨呢,叫菩提萨埵,具足了说,翻译华言就是觉有情,让一切有情都能觉悟。都能觉悟,觉悟了,就情断了,智慧就增长了。一切初发菩提心的人应该怎么办?须菩提跟佛二三十年了,今天突然间开了悟了,发了菩提心,向佛请法,说:佛,您是要使一切众生都觉悟,都能成佛!因为须菩提跟佛二三十年,天天佛都如是啊,今天须菩提感觉不同了,这是须菩提的菩提心增长了。他说:要想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的话,行菩萨道,怎么来降伏自己的心呢?因为一切众生是躁动的,从来不停的,特别众生心,一天不晓得起几万次的妄想分别,骚扰不停的,今天这次法会当中须菩提他有特殊的发现,特别的感觉,才向佛请求,这就是这部经发起因缘。

这个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由须菩提发心,发大菩提心,请佛说这部的金钢般若波罗蜜经。佛就赞叹他,赞叹他,佛言:“善哉善哉。”佛说你问的太好了,问的太好了。善哉善哉是好的意思啊!“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象你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这个不是对二乘人,是指菩萨说的,佛专门给这些大心的众生,给他们,加持他们,给他们说法。那须菩提跟佛二三十年,他以前没发生这个智慧,现在发生这个智慧,请佛说一说,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那佛就答复他了:汝今谛听啊!你要问菩萨的成佛之道,菩萨法就是成佛之道,那你不能随随便便的听,得谛听。谛就是实,谛理啊,谛实,审实而听,就得观心,就是嘱咐他,得用心听啊,得要谛听,谛听,如理思维,语言有真义,谛听,得如理思维真义,你要谛听谛听,我就跟你说,当为汝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如何住呢,应该如是住,应该如是降伏其心。还没说你应该如以下所说的住心,要如以下所说的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唯然,是须菩提答复佛说的,是的,佛,您说吧,我一定的如理思维,好好的听,高高兴兴的听。在这段文,佛一再地跟他说善哉善哉,这是赞叹他啊!所问的问题非常重要,不但是须菩提,当时法会的那些个同道的阿罗汉人,对于未来,包括我们现在,也包括我们今天,能够全本解说这种法是很不容易的,传之有万世啊!这个谛听一词啊,是叫须菩提用你的最高的智慧来听,不要用生灭心来听,换句话说,我要跟你说的,得用不生不灭的心。金刚经就是不生不灭的法,要用不生不灭的心来听,就直指般若,要跟你说般若的法门,这个法门是不容易的,是成佛之道,依此法而行就能成佛,你能降伏其心,就是般若波罗蜜。降伏其心,假使不如是,你要住在般若波罗蜜上来闻这个法,如果不住般若波罗蜜上,就是虚妄的,虚妄就不是真实的,那我说了你也得不到利益。这就是无住生心,不住一切法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应无所住而降伏这个心,而降伏其心。假使不能这样子,你住在虚妄境,住在妄境上,那你闻的法也成了妄心了。要离开妄境,那就是安住无上菩提之道,发无上菩提之心。佛这儿嘱咐须菩提,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须菩提答:唯然。对,我一定好好听,就这样。“唯然,世尊。”答复佛:我照佛所说,我很希望,很高兴,愿乐欲闻,佛还没说呢,佛还没说法,就是表示态度,须菩提先表个态度。

佛就告诉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呀,心很难被降伏。那么佛就告诉须菩提,你不是问我吗,菩萨摩诃萨要行菩萨道,怎么样来降伏其心?

须菩提问的是两个,如何住心,如何降伏其心。佛把住心,降伏其心和着总答:很简单,不要执着,不要执相,应离开一切相而生心,也不要另外求。什么是应住之法,没有,没有能住,没有所住,不要着相,要这样的降伏其心,因为发这种心的广大深远。

什么心呢,发菩提心。咱平常的时候,每位道友,当你受三皈的时候,就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人就称为菩萨。菩萨呢,是菩提萨埵,具足了说是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要一切众生都产生觉悟,觉悟就是明白,这个意思是非常的广,说是如果发了菩提心的人想要利益众生的话,那就应该先把自己的心降伏好,总的说,不要执着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有相的法没有真实的,要能见到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执着相的人不能学金刚般若波罗蜜,要无执着的人才能学金刚般若波罗蜜,这是总说的。佛就嘱咐须菩提:我要跟你说的时候,你要注意,一切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之中的大菩萨,应该怎么样度众生,怎么样降伏其心呢?应该这样降伏其心。以下就是降伏其心的方法。时间过了吧,就讲到这儿。今天我就讲到这里,时间到了。

梦参长老真如禅寺讲经0201

真如禅寺结夏安居讲经法会?梦参长老金刚经讲座录音整理

第二天第一部分

2009-6-17

总编:纯闻大和尚

录音录像:道生法师 衍伟师 安道居士 杨普诚

打字:体严法师 合丹居士 合云居士 周居士 杨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师 合祥法师 普光师 顿珠师 印正师 印辉师 道林师 颜涛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凯居士等

文字编辑:演湘(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清正

审稿:宏觉法师 仁智法师 隆明法师

第二天第一部分

2009-6-17

此经啊,金刚经,由须菩提发起,须菩提向佛请求说,佛啊,你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就赞叹他说:你说得很好,对,就是如此,那你就好好的听。怎么样是好好地听呢??——汝今谛听。谛者,就是审视,不要只在声音上文字上去起分别。佛就是说:我说是心法,你要用心来接受,这就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是发了无上菩提的心,那么发完了这个心,这个心应当怎么样住呢?应当怎么样降伏这个心?那么佛就跟须菩提说啊,你发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啊,就应该这样住,这样降伏。“这样住,这样降伏”就是下文要说的。这只是告诉须菩提,你就应该这样住,这样降伏你的心,须菩提就承受佛所说的话,唯然世尊,我很愿意听,“愿乐欲闻”。今天有些新来的道友们,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前头那个是序分,一切经都是这样的,这就是开始,是序分,开始要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教授我们,让我们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其心,我们应当就记住、掌握。那这部经教授我们,怎么样把我们的心调伏好,怎么样能使我们的心住得住,住在什么上啊?发菩提心就要住在菩提上,所有经文上讲如何住,如何降伏,所以佛就跟他说,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众生有种种类,十二类众生,没有众生相,菩萨教授这些众生,令他们都成佛,入于无余涅槃,这就是我们昨天讲的,以下我们开始今天讲的。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众生呢,有好多,是无量无数无边,没有数量,没有限量。像我们所说的这个众生啊,包括胎卵湿化,四类。咱们看的鱼,前面放生池里面的小鱼,每条小鱼都具足佛性。飞禽,飞鸟,乃至一只蚂蚁,一只小虫子,这都是众生,这个众生有尽吗?所以说众生无边无数。但是最后这一句话:“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佛度了这么样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灭度意思是度他都成了,成佛。灭度,灭度的含义就是成就,度脱他们了。这一段经文就是说菩萨发了菩提心,要利益众生,咱们要说话,这么一句话就说完了,但要想行菩萨道利益众生,那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了,得做些个实事。我们发了心度众生,菩萨要满众生愿,我们能满的到吗?咱只是发心呐,发了菩提心,渐次行菩萨道,但也得有缘,无缘难度。我们有句俗语:佛门广大。不错,佛门是广大的;可无缘难度,你跟他没缘你怎么度他呀?那我们就先跟他结缘。如果我们走在路上,看见些飞鸟,飞禽,乃至是蚂蚁、虫蚁。你发菩提心,你就发愿对他们说:“我都把你们度尽!”遇到一切众生,都把他们度尽,那不经常有吗?跟他念句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见了一切众生都给他念佛,使他种个善根,这也是度众生,行菩萨道。行菩萨道,要想着帮助他人成就。看别人有困惑,菩萨不是发菩提心代众生苦吗?你愿意把他的苦难自己来承担,来救众生,让一切众生都成就。但是要从众生相上来看,那就有分别,要从众生体上看,众生的体跟我无二无别,跟一切众生也无二无别。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从理上讲啊,说菩萨发心度众生,不错,是广大的,是深远的,是不是有众生得度呢?假使菩萨要有众生可度,这就叫见众生相,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相,那菩萨就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实实在在没有众生得灭度的,这句话很深远的了,很深远了啊!

说菩萨发了菩提心,要利益众生,但是,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就可翻过来说,菩萨度众生不执著众生相,菩萨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终日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佛来教授须菩提啊,如何来度众生哩。

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我这心那,住不住,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那佛就告诉他了:你要降伏你的心呐!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那就降伏你的心了。

这答复须菩提问的: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佛第一个答复他就说,菩萨行菩萨道,度众生的时候,没有众生得灭度者,既无众生得灭度,也无菩萨来度众生,这个话得加进去,灭度的含义就是把一切众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我们一切众生啊,都有烦恼都有习气,每个众生的烦恼习气不一样,但这是客观,什么是客观呢?外边的环境,他所处的环境,就是客观,他在什么环境当中就有什么环境的习气。

如来灭度众生,要是众生都解脱了,就是得解脱。解脱就是断烦恼、去习气,把一些烦恼习气都去了。他所有的惑、业、苦,心里头烦恼所起的思想,这叫起惑。从心里生念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即是起惑。念即是惑。生完念了,它并不止于念,依着它的念,它要发这个现行,它岂只生个念头就完了吗?得依着它的念头去做。念是心。做就不同了,发之于身口,这叫我们的十业,身是杀盗淫,口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心里头所起的贪嗔痴。那菩萨发心要度这些个众生,了知众生这一切业没有真实的,虚幻的。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相,不见众生相就是不执著。

同时菩萨也没自己觉得我是能度众生的,众生是我所度的众生。没有这种执著。假使有这个相。就不是菩萨了。都是自己度自己。菩萨帮助众生,启发众生。让那众生所造的业能够消失。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是业障业障,就是你造的业把你自己障住了。你成不了道。就是少造业,让已造业消失,不要再造业,这就叫解脱。

那每一个众生有每一个众生所造的业。他们具足的惑不同,每个众生的习气不同,那他所造的业就无量无边。咱每个人观照观照自己吧。你一天思想起好多念头。有的念头发自你的现行。这个念是思想啊,是心理啊。这个念发自于口。口要发出言语,言语当中很多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发自于身体,杀盗淫。但意念当中所起的离不开贪嗔痴。这合起来就是十恶业。有的是造出来了,已经做出来了,就要现行。有些没发出来在心里就叫习气。把所有的习气,所有的烦恼,使它们不生,使它们消失、断除,那你就没有业了。心里没有贪嗔痴念,发自口里的妄言、绮语、恶口、就没有了。

由你的念而发自语言,因心想着发之于身口起止,也有误造的,没有起念碰到的,但是那是无明细妄。这些个要是不断除,不名为得灭度,也不名为解脱。

那佛菩萨度众生,众生是无量的,是无数的,无边的,光人类就是无数无量无边的,还有其他众生哩。马牛羊鸡犬蛇,乃至那个小的,蚂蚁 都算上,这都是众生,他们都具足有贪嗔痴恶业。假使它恶业不断除,它能得到解脱吗?业造的越多越堕落,身体的体形越小,业越重,烦恼越重,它简直没有善业可言了。狗马牛羊鸡犬蛇,它还有做善业的?比如说这马、狗,那狗看家守院,对主人非常忠心,这就是它的善业了。这一类事很多,故事也很多。我们在这不详细言,只是说到佛跟须菩提说:要灭度无量无边众生,不见众生相,实实在在的是没有众生得灭度的。

咱们这经主要的就是无相真经,不执于相,这只是说一个原则性的。佛问:“何以故?”为什么我这样说,菩萨要度众生,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不见相,实无众生得灭度?就是不见众生相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何以故?”佛又自己来解释:须菩提啊!假使菩萨度众生,若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因为菩萨才能够度众生,才不见众生相。如果是见众生、度众生时有众生相,那就不叫菩萨。什么缘故这样说?佛就告诉须菩提了:假使行菩萨道的时候,度众生的时候,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想想我们道友们,当你受过三归,一入佛门就成为菩萨,就是佛子,但是这个普遍的将入佛门受过三归的人称为菩萨,他能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吗?心里头能没有分别吗?不用说是在家道友受过三归,就是出家,出了几十年的家,能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难。所以我们就不敢自称菩萨。菩萨得没有众生相,换句话说,没有执著。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为什么佛这时候叫上须菩提呢!因为假设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还能利众生吗?在利益众生身上,他有分别心,有选择,哪一个众生有缘那他就度他,这个众生跟我没有缘,你想度也度不了,无缘难度。所以人家说:佛门广大,难度无缘之人。必须得有缘。

有四相,四相哩!迷就是众生,迷了是众生,有四相,悟了才是佛。这四相众生,迷的众生,四相就具足,悟了就是佛了。四相的意思,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说悟了,悟了就没有。所以菩萨度众生的时候,自己先是悟者,然后才能度人迷。我自己还在迷中,你又想度别人,能教人家不迷?就像佛对须菩提说,如果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是菩萨。这是金刚经主要的意思啊。

所有道友切记,在修行当中第一不要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让我们看破、放下,放下才能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是有,就是说你还没有修道,还没有进入菩萨的境界。若是成菩萨了绝对不会有四相。

那怎么样才能达到无四相?怎么样才能达到无住?就这样啦。下文就说:“复次,须菩提。”佛又跟须菩提说,菩萨在法应无所住,行以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无住于相。前头说不可有相的意思哦,这可不是灭啊,不是灭相啊。灭相是无有相了。这个不是灭相。只是不住而已,特别要注意啊!别当灭相讲。只是不住,不住的含义呢?咱们要把它解释说:不执著。

我们先得认识自己。我们自己这个色身,这个我,是在受想行识五蕴,为我。那么对我们这个身体,对我们这个我相,我们平日怎么认识的?在我们每位道友,你自己反过来观察一下,我们在语言当中,我的,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身体,我的不是我啊,它是我的,可不是我。假使我离开我的身体,那我在哪里啊,我的身体不是我,那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我的脑壳,我的胳膊、腿都不是我,只是我的。不是这样的么?我的手不是我,很简单,它是我的。你观一下,我的手不是我,是我的。为什么?我们看到没手的人,手受伤害的,他照样活着,并不死亡啊。我的没有,那我还在啊。我们把这些个“我的”都除掉。那我在哪里?这个要参。我的手,我的头,我的身体,不是我。那我在哪里?离开我这个身体,我在哪里?所以这句话:“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我这一说,是解释这句话的。我的手不是我,我的身体不是我,让我们不住于身体,就是对我们的身体不要执著,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的,我的不是我,所以菩萨于一切法,佛跟须菩提说:菩萨于一切法,应无所住。我没有住在“我的”上,“我的”不是我。例如行布施,布施给人家东西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什么都不执著,这样布施。这叫不执相啊!不住于相就是不执著,假使我们不住的时候,就叫解脱。

我们过于重视我们这个色身,把这个“我的”当成我,把我的身体当成我。

这个身体不是我。在我们历史上,我们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度众的时候,住在河南嵩山的时候面壁九载,在二祖向他请法的时候,这我们道友都知道,立雪断臂啊。立雪断臂的故事,是讲这个我的啊。要大家懂得“我的”不是我。二祖求法的时候是在冬天,下大雪。在这个雪地里头啊,慧可大师啊,因为站了三天三夜了,达摩祖师就问他说:“你站着不动来干什么?”慧可:“我向祖师求法,请你给我说法。”达摩祖师怎么说呢?说:你轻心、慢心来求法,法是那么容易得吗?这个话啊,让慧可大受刺激了啊。我在雪地里站了三天三夜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了啊,下着雪哩,你还说我轻心、慢心啊。拿出戒刀,断一个膀臂,这个故事啊,咱们道友都知道,我们学禅宗的道友更知道啦!这就是二祖的立雪断臂,就站在雪地里把自己膀子断掉了,你想一个人要把自己的膀臂砍下来,那痛地还得了啊!心不安,他就跟那个达摩祖师说:请祖师给我安心啊!我这个心简直不安啊!达摩祖师说:将心来我与你安,你把你心拿出来,我给你安,二祖一找,哪里?心在哪里啊?没心了不可得啊!我找不着我的心啊!达摩祖师跟他说,我与汝安心已竟。我已经给你安了心啦!二祖言下大悟。这一悟啊!胳膊也不痛了。什么原因?这要大家参。他一开悟,物质身体是物质,物质不是我,他的心跟它的假象分离开了,分离开了他就不痛了,血也不流了,这个故事就是立雪断臂,在雪地里头就这个故事,这段文字就是形容这个你一切法不要住、不执著就是。

不住一切法并不是一切法没有,仅仅是不住而己,不住的含义就是降伏。怎么降伏其心呢?不住就降伏了。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不执著相,若一起执著,那你就不能开悟了,不能明白了。这就是菩萨行布施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啊,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这包括很广,你做任何事情,不去执著他,做就做了,不去起执著,那就解脱了啊。但你做一切事,不是灭这相,没有了,而只是不住而已。不住就是不执著而已。你还如是穿衣,如是吃饭。终日穿衣吃饭,终日也没有穿衣吃饭。这就是尘境,

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在你布施时候不住色相的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施舍了,那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就是不住相的布施。不住相布施不是不布施,就是没有执著,在你施舍任何东西,没有个受施者,也没有个能施者,也没有中间所说的物。叫三轮体空,咱们经常说三轮体空:无我、无人、无物质。

再者说不可有相,这个不可有相,不是把一切相灭掉,而在一切相上虽然也做如是事,但不执著。不执著就是不住了。应无所住,这类施舍,没有能施舍的人,也没有所施物,也没有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啊。三轮体空,你才能够得解脱啊。三轮体空就是解脱相。你做任何事不起执著。所以经中就布施来说的,持戒忍辱禅定智慧都如是,都如是。咱们这是般若经的一部分了,在大般若经里头,六百卷,咱们金刚经只是一卷的。说你从五蕴、色声香味触法,乃至于修道成菩提,具无所执,具无所在。咱们这个的文字,你单举个六尘境界,其实包括一切法了。菩萨有,佛有给须菩提作了解释。为什么我说菩萨布施的时候,不要执著,不住相呢?因为若一执著,他那个福德就不广了,若是不执著相呢,那个布施,那个福德不可限量了。所以我们做任何的事,要跟自己的心结合,这个心不是妄心,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啊。

所以我们在施舍的当中,它的体性是空的。咱们金刚经就是讲空的。这体空啊,体空。因为在这个不住相的布施,这一段文,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不住相的布施。换句说法,就是不执著而去布施。若是不住相的布施呢,这个福德智慧啊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凡夫想法就是恰恰相反的,如果我什么都不执著,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你那个没有错,可那个有不是真实的。我们现在只是执著这个有。布施有大小。乃至有能施的人,有受施者,还有所施的物,这都是有相的。有相的就有局限性。无相的有局限性吗?我们外头都是虚空,空有局限性吗?我们修个真如寺就不同了。有局限了,这个圈里的就是真如寺。能够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真如寺吗?但是真如寺的这个真如啊,可就是这个意思。真如就是我们讲的无相,真实不虚,如如不动,是这个意思。那是不是我们住在真如的里头就是真如了呢?住在真如里头的不是真如,把真如变成假名。真如不是真如,是假名。这个道理你一定懂。所以我们在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一切相法当中,只要你不执著,法法皆真如。问题就在你执著。为什么要执著?因为我们有惑、有业,所以他就执著了。没惑没业了自然不执著了,我们大般若经六百卷,也是从色声香味触开始,一直到佛的菩提佛果。都是讲“不住”。就讲这个意思,翻来覆去,讲空都讲了二十个空啊。一层一层的不同。现在我们是浓缩了,缩成金刚经。我们这个才三十二段,一段一段的,这单举一个做好事,帮助别人,施舍给人东西,但你施舍给人东西,没有一个能感觉的。能施者我是能布施的,还有一个受施者,还有中间有一个施的东西物质,这三样东西之中,这叫三轮体空啊,空还有个边际吗?所以你心一不执著,这功德就大了,无边无际。

可菩萨终日在布施,不见众生相。像我们禅堂的师父,终日的参,参什么呢?参真理啊。什么是真理啊?性空就是真理。所以说我们禅堂,禅堂的上面都有一个匾:“此地选佛场”。这个地方是选佛的地方啊。谁要见性空了,谁就成佛了。此是选佛场,心空及地归。你心空了吗?空了你就成就了。各个经论都是这样说。因此,在你遇到任何事物,都应当如是观。所以菩萨在行布施的时候,不作布施相。就是不执著,忘我,没有能施的。忘物,没有能施的物质,没有能施的东西啊。忘受施者。无有能施,无有受施,无有所施之物,这三种叫三轮体空。就是一切无住。这种行布施的,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啊。那我们修行也如是,没有我一个能修行的人,没有所修的法。没有能修所修,也没有个成就,也没有个什么不成就。就是在一切处就是照,而不是执著分别,不是糊里糊涂,这么说不是糊里糊涂啊!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照见。我们每位道友都会念《心经》,《心经》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说那个“照”字就是一点分别含义都没有,我们最大的毛病在什么呢?就是爱分别,这一分别可就错了,达到无分别时,读那个《华严经》说:“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把任何事物把它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这就是广大无尽。大是究竟,无穷,这个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你的心,你做任何事不要有局限,不要有限量,把你心降服。为什么?佛这段话告诉我们你一住可就是妄啦,无住才是真的,一住相就执著了,有相啦。有相,随便你相好大还是有限的,有穷啊。不住相,这就是“云何住心,云何降服其心”,不住相就把心降服了,妄想就没有了,超然一切事物之外,这叫无住。

梦参长老真如禅寺讲经0202

真如禅寺结夏安居讲经法会?梦参长老金刚经讲座录音整理

第二天第二部分

2009-6-17

总编:纯闻大和尚

录音录像:道生法师 衍伟师 安道居士 杨普诚

打字:体严法师 合安居士 合丹居士 合云居士 周居士 杨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师 合祥法师 普光师 顿珠师 印正师 印辉师 道林师 颜涛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凯居士等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文字编辑:演湘(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清正

审稿:宏觉法师 仁智法师 隆明法师

第二天第二部分

2009-6-17

又说我们布施,一定要有个东西施给人家才叫布施!什么?凡是你施舍给人东西都是六尘境界相,一有相就离不开色声香味触法。那不住相呢?就是清净。你做一切事,不起执著就等于说诸法皆空,就是万法空寂的意思,你一执著,一有相,这个境界性就没有了,你不著相,内里头没有贪爱,外头所行的布施,也没有贪爱,也没有能施、所施的,内心跟外境二个都相应了,这个布施的福德无量无边。我们拿物质说,这个人到真如寺里头,布施一块钱,那一位布施一万块钱,在相上说这一万块钱怎么跟一块钱相比呢?那一万块钱又多又大,应该是功德就大,但是人家施一块钱的人,他不执著,什么心都没有,舍就舍了,没有能施,没有受施,也没有一块钱的相的计较,但是舍一万块钱的,他有计较,我供养这么多福报一定大,但是这个福德没有施一块钱的福德大,什么原因?不从物质来计较,是从他心来计较,他这一块钱,他无心,咱们经常讲无心道人,他没有能施的人,也没有受施者,也没有一块钱或一万块钱这个所施的物,这叫三轮体空。佛在世的时候,有个贫穷女人,很穷很苦,没有钱,什么都没有,突然捡到一枚金钱,捡到一枚金钱过日子,把它换成生活的物质她可就能过半年啦,她没有,她突然生起来发大心啦,为什么人家那么富有,我这么穷困,我就多生没有布施过。她就把捡的这枚金钱到油铺里去买油,准备供养佛,那时佛在世,准备到祗园寺祗园精舍啊,供给佛灯的油,她到了油铺,油铺看这个女人很穷啊,看她穿的也没衣服穿,就说:“你把这枚金钱换成物质够你半年用啊,你为什么都买油啊?你不吃饭了?你还做别的不?”她说:“不,我这油不是我用,我是供佛,因为我所以穷,过去我没有供养过三宝,我没有修福。”那个卖油的老板很感动,说:“你要买油,你也得有个家伙,我把油给你搁到什么地方?好啦,我给你一个盛油的油具,那个油是你的,油具是我的,你去供养佛吧!”这个贫女把这个油拿到了佛殿里头,祗园精舍就把油倒进一个灯里头。这一天赶上波斯匿王也供养佛,供养油灯,拉了多车油,把佛所有祗园精舍的灯都换啦,存了好多桶的油。那贫女这一点油只能添一个灯啊,那波斯匿王能添多少千盏灯啊!这个当值的目犍连尊者,第二天早晨要把这灯全熄了,晚上才点。在熄灯的时候,其他的灯目犍连一吹就熄灭了,只有贫女供养的这盏灯,他就灭不了。目犍连尊者他是神通第一,他用他的神通力来灭这盏灯,也灭不了,越灭越亮。正在这个时候,佛就出来了,跟目犍连尊者说:“这个你灭不了,你二乘人啊。阿罗汉的神通,这个是竭净施。”什么叫竭净施呢?说她全部的家产全部的家业就在这一盏灯上,她把她所有的都供养了。佛就见这个贫女,为她说法,一说法她就证得了阿罗汉果。这个就是竭净施,供养的功德大小,这个标准在什么地方?不是在物质,是你供养的心。所以每个道友供养师父也好,供养寺庙也好,你要有一个清净心供养。师父受你的清净供养,他容易成道,也清净。寺庙受你的清净供养,寺庙能发达、发展,这叫入世。

因此,佛给须菩提说:“你想过没有,东方虚空可思量否?”“世尊”,须菩提说:“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佛问须菩提说:假使你不住六尘境界的时候,你那个功德大得很,一住六尘境界的时候,功德就小了,佛就说个比喻,说须菩提你往东方看,所有从此地到东方,所有虚空,你能够思量虚空吗?好大,多少不能思量的,须菩提言:“否也,世尊,这个不可能思量。”说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东南西北,东北西北,四维就是八方,这个虚空可思量不可思量?一方不可思量,其他方更不可思量。“否也,世尊”,须菩提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答不可思量,佛就跟他说啦,须菩提,菩萨以无住相的布施,福德亦不可思量。这个我们就学会了,在我们做任何供养布施的时候,你不著,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不著相,也不著物质大小,也不著物质的好坏,长短,方圆,一切无住,在这种供养布施时,那个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应该这样来受教。说我这样教导你,这样去做。因为这个道理,这段经文也就是说:在你行布施的时候,不著六尘境界,不住在有漏的分别,不论你供养的物质多少,你不去分别,以清净心,了解诸法空寂,以这个意思来行你的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禅定也好,那功德不可思议,因为你内里头没有贪爱,没有需求,这么个心而行的布施是清净无染的,内心跟外所施的物,内外相应,那你内外相应,你所作的这个福德也无量。看人家做一个错误事,就说看一个恶人做恶事,在自性上头,体性上头没有分别,你不去计较,不去分别不见其人之过,这叫离相真如。

在法上离开这个相,依佛所教去修行,在你自性上没有能也没有所,心无能所,这个善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假使说我们修道的人心里头有我是能修的人,又有所修行的法,有分别,这个善业很小,这个功德呢也不大。不过在《金刚经》上说,这个不是善法,能所心不灭,你解脱不了,你进入不了般若。因为你学《金刚经》,念念得具足金刚般若的智慧,用你的金刚般若的智慧,所做一切事不论大小,他的福德就是无量的。这样修,感到一切天人的恭敬供养,我们举例来说,就我们现成的:我们是禅宗道场,不礼拜,不念佛,一心追求本性,达到真如的理体,能够到了心无能所,也没有我能修的,也没有所修的,但是你念念可行的是般若智慧。咱们讲金刚般若,这个智慧是不可思议的,在这个我们修禅宗的道友们心里头没有什么福德智慧相,没有这些个分别心,比如有时我们说“问话头”这句,在你问的时候是过程,修行过程,这就一般而已,但你成就了可就是真正般若智慧了。而我们坐一支香,说禅门一支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就这么一支香,你坐这一柱香时光,等你香还没点尽,你就开了悟了,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个功德跟虚空可思量吗?看着你也没拜佛没礼忏,但是你修行的是般若智慧,念念行的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有限量吗?这个福德有限量吗?如果依有相法,拜佛,礼忏,讲经说法,这些有相的啦!反之,那么禅宗坐禅的人该饿着了,没人给了,事实上是这样吗?确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你那修行直达般若,那个福无量无边,这个拾不住相,这种修行是不住相的布施、不住相的修行。

说到这儿,佛就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呀?佛就跟须菩提说:我跟你讲了很多了,你有什么想的?

东方虚空可思量否?

否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

否也,世尊。

佛就问须菩提:你往东方看,东方所有的虚空,大呀小呀,多啊少啊!你能思量这虚空大小,长短方圆多少吗?虚空怎么思量啊?须菩提答:

否也,世尊。

这些不可思量,东方如是,南西北,这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可思量啊? 否也,世尊。

虚空是无相法,无相的怎么思量它大小,怎么思量它长短方圆呢?不可思量。佛说这个意思就比喻来显什么呢?菩萨无住相的布施,主要是显菩萨无住相的布施。这个福德可思量吗?无住相的布施,就象观东西南北方四维上下的时候,虚空一样的,这是不可思量的,但是我们众生心啊,在他布施的时候想的很多,不是这种无相布施啊。有相的,有求的,求升官啊,求发财啊,求吉祥啊,求病苦好,求得很多,非常局限,局限就求得很小,并不大。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佛说这段经文,说你做任何事情不要去计较,斤斤计较,应该是放下,无住。布施如是,持戒也如,禅定智慧都如是。不要执著去抓,应当无执著,无执著不要用很多心计,就做一个无心的道人。因此啊,佛就跟须菩提说:无住相的布施它的福德是不可思量。佛就告诉他:须菩提,一切菩萨都应当这样的,依我的教导来住你的心。这段经文说得很清楚,虚空是没有边际的,你不能度量虚空的大小,长短,方圆,多少。谁能把虚空来定吗?这段经文就告诉你:菩萨布施,施舍,无住相的布施,那功德就象虚空一样的,它是不可度量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也都是有限量的,那虚空就没有限量的,没有形象就没有限量,没有形象怎么说它长啊短啊多啊少啊?根本没有形象,心放下,不著一切相,把那心啊,它有好大呀,广大如虚空,虚空有好大,心也好大,虚空不可限量,心也不可限量,这样来布施,来布施。

再有,一切性,个个都有各个属性,但是以佛性为主,我们的人性,佛性,是一个性,只要它有形象就不大,说这片山大不大?不大!有形象的都不大,因为它没有虚空大,虚空无形象所以才名大。你的心只有空了, 那才叫大。我们坐禅堂的道友,煅练这个心,让它空,广大如虚空,锻炼这个心,一切无有、一切无挂碍,心空及地归,就成了佛了。没有虚空,没有形象所以叫大,但是一切诸法之性,性有形象?性可没有,性是一个,但有形象的不名为大,性就大了,咱们说佛性,佛性是不可限量的,所以佛性为大。在这虚空当中,这虚空中能分东西南北吗?说这是东方的虚空,这是北方的虚空,不能分吧!虚空有住相吗?虚空也没有住相啊!再说,虚空也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啊!所以我们作意之相,虚空也没有住相啊,但虚空也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啊,所以我们的人跟诸佛体性,人性跟佛性是一体的,这个体上没有人也没有众生相,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这四相可见吗。众生性、佛性是一个,性体只是一。所以说我们布施只是供养,于你这个虚妄的假心、妄心有东西南北。有什么叫合理的,有什么叫不合理的,你分辨它的大小长圆,你施舍一个众生,施舍一百个众生,施舍一万个众生,全是众生。一个跟万个全无分别,我要供养一万个人比那一个人功德大的多,供养一个人功德能大吗!但是你已无别心,不生妄心,一个人比那一万个人功德还大。什么原因?大家去参去吧!

在理上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的。理上本无,在事上具体的就有了。你分别这是南方、东方、北方,但虚空有分别吗?有什么南北东吗?形容我们的自性、它是没有障碍的,不分南北东西的,就是这个含义。拿这虚空来作比较,让我们在一切事物上,就是就把它,我们那个法界性,像虚空一样,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就这个含义。因此,佛说完这个就要他如理的见真实相。佛就跟须菩提说: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否?上头前文所讲的是不可住相,佛又怕人家怀疑,那既然不住相了,还要成佛做什么,成佛有相没有啊?佛相跟人相有区别没有啊?因为佛恐怕众生有这个怀疑,所以佛就问须菩提。说你怎么想的,在你思想怎么想?可以身相见如来吗?问须菩提。色身都是有相的,法身是无相的,色身是四大和合的,是父母所生的身体,是我们肉眼所看见的。法身可没得形象啊。法身大小长短方圆,青红赤白有吗?法身没有一切相貌的,不是肉眼所能见到的,慧眼才能见到。慧眼才能见到佛的真正的法身。佛的法身不是色相,也不是青红赤白,是见法身如来,法身的量有好大,虚空有好大,法身就有好大。因此佛讲佛身来问须菩提:说你是不是以色身来见如来?看见如来三十二相?因为凡夫都有色身,你看如来是不是也这样看呢?须菩提就答佛所问: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色相不能见如来,什么缘故呢?那个时候须菩提已经相当开悟了,开悟了。说了很长了么,辩论了很多了。他知道了。知道什么呢?佛所说的身相啊,不是身相,佛所说的身相既非身相。佛说你说对了。佛就告诉他说:凡说有相,皆是虚妄。只要有相法都不是真的。什么才是真的呢?要见诸相非相才能见如来。所以这个大家应该要清楚啊。色身就是有形有相,我们现在这个色身眼六识,法身是性,一切的善恶是法。不是肉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身的相。他不由于色身、法身,若是转了色身,什么都删除了,法身清净,色身也不会做恶去。凡夫,就是我们这些个凡夫,在迷的人,只见到佛的色身,只见一切的色身。所以见色,有形有相的。他不能见到无相的法身,这个问题是形容词。我们前头讲布施,有执著心的,有形有相的,他能够行无住相的布施吗?他能够行平等心吗?不能够。为什么?他有分别心,有色相,有多少、大小、长短、方圆。因为他有这个分别心,以为供养诸佛的功德大。他施舍给穷人——那些个是造业的众生,他该受报,他造了业了他该受,以为功德小,他这样的心情,能够平等吗?能够把诸佛跟众生平等吗?但是,佛教授我们,众生心,众生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无二不别,众生心跟佛心只是迷悟差别,原本一心,迷了就是众生,迷得深,堕落就深,迷得浅堕落就浅。当你行无住相布施的时候,把一切众生看成与诸佛平等;平等,因为咱们这里讲的是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经呀可是在般若波罗蜜上的平等;平等,因为一切众生的真性跟佛的佛性同一体故。众生的心性真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秽也没有垢。是没有垢秽的,也是具足的妙用,只是在迷,这叫在缠真如。真如在缠,没有显现。如来呢,是出缠真如,如来显现的是化身。因此来说一切诸相,佛身也好,众生身相也好全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所以你能够见到的诸相,一切假相,知道它是非实的。要明白了佛所教授我们的无相真理,无相才是真的。

须菩提向佛言。说到这啊!须菩提向佛表达了:世尊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世尊像你说的这一段话,众生能信吗?有没有众生,听到如来的教诲——这些言说章句,他能生起来真实的信心?能吗?这是须菩提反问佛说,有没有这类众生,听到佛说这些言说章句而生起实在的真实的信心?能信与不能?这是问话!须菩提听到这个他有疑惑,他说,佛说你说这个法,众生能进入吗?这种法是甚深难解的啊!那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基下劣,智慧咸少,怎么能信入呢?这是须菩提怀疑。事实呢?事实还是有信入的,像我们大家都信,起码能信,因为佛说的是真实的。佛告须菩提,莫做是说,说你这个说法不对,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如来灭度之后五百年,就第一个五百年。佛灭后五百年,这个时候有持戒的,有修福的,能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但是啊,能信的这个人,不是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而种善根的,这是善根很深厚的,它已经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说这一类众生,他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下的善根,他对这种甚深的法义,能够信,虽然其义甚深,这叫空义啊,能够信空义,不怀疑。须菩提问,像这种真正的空义,实在信解的人很少了吧,恐怕在这里没有。佛跟他说:不然。在我灭后五百世,有持戒律的,修福德的,他在我这个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他认为这个是真实的,那么这个人,也不是普通一般的没闻佛法没种善根的人,说这个人不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他经过千万佛所所种的善根。

须菩提问这个见如来的是非相见如来,不是从相好上见如来,所以须菩提生了疑惑,说这种道理甚深啊,是不是生信的人很少呢?因为实信的众生,他是在远佛法当中,不是契合实相的,那么在末法当中,契合实相的很少,实信的人很少。佛答复他,佛灭后五百年,有些持戒修福的人,他还是能生起来真实信心,真实地信。为什么!这个能信的人是善根深厚的人,不是一生两生,它已经在千万佛所种了善根,但是这个说的时间是在佛灭后五百年,那么现在我们这个时间呢,佛灭后两千五百多年了。在我们算的时候,我看我们记载上是三千多年了,实际上从印度算起的是佛灭度后两千五百多年,现在是五个五百年过了,是不是还有信这个金刚之法的,实信这个稀有之法的,就像我们大家,现在信不信?若没学习的时候或许信中还有迷惑,但是我们要把金刚经讲完了的时候,我想我们大家对这个金刚经的信心啊,能升起的。那我就要求,在我们讲金刚经的时候,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如是信解。如是信解,这个如是信解呀,就说你要产生真正的正信,从体上去信,不是生灭现相上去信,我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们的体是无生无灭的,但是我们现在距佛的时候已经是两千五百多年啦!另一个计算方法,已经三千多年啦!我看我们这记载上,钟啊!或者什么标字记载,都是三千多年啦!在世界公认的佛灭度后两千五百多年,在这个时间,那么现在能够有机会、有因缘,大家共同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已经很难!很难很难的,能有这个机会学习已经很不容易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第二天完)

梦参长老真如禅寺讲经0301

真如禅寺结夏安居讲经法会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座录音整理

第三天第一部分

2009-6-18

总编:纯闻大和尚

录音录像:道生法师 衍伟师 安道居士 杨普诚

打字:体严法师 合丹居士 合云居士 周居士 杨居士 施居士 行居士等。

校勘:法藏法师 合祥法师 普光师 顿珠师 印正师 印辉师 道林师 颜涛居士 施居士 合京凯居士等

文字编辑:演湘(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清正

审稿:宏觉法师 仁智法师 隆明法师

第三天第一部分

2009-6-18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教我们不要执着!但是我们的心啊,非要执着不可,哎,特别怪!例如说有几个问题,大家请我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你不要生心嘛!叫你不执着!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心还能生吗?那就叫无生嘛!就是让你不生,无生才无灭,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生!知道吧!不著色生心,不著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什么都不执着了,这个心还怎么生?这是指着妄心说的,咱们待在禅堂里头,不是经常班首师父给我们讲开示?“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那狂妄的心啊,一时不停,总是要攀缘,要有点执着,当你一切都无所住的时候而生其心,就告诉你不生心呐!不用文字言说,你不要瞎想!就这么句话。在禅堂用功的时候,一进禅堂里头,师父、维那师告诉你了:身心放下。当要做功夫的时候,香板一打,让你放下,什么都不要执着。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既然是无住了,你心不生了,这叫无生,无生呢也就无灭了。因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我多一点解释,告诉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你解释什么呢?还要多解释吗?越多解释你越生心,这是虚妄的心,咱们众生心就是放不下,特别我们在禅堂用功,告诉你了这是选佛场。怎么样能成佛?心空及第归。你必须得先把心空掉,但是众生心呢,总要捞摸点东西,总要执着点东西,你给他把境夺了,金刚经说夺境,一切境都给它消灭掉,不夺境你心生不起来了,就是让你不生啊!多一点解释你就糊涂了,越解释多了就越糊涂,咱们学禅的人,禅门一支香,这柱香点起,在那一坐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但有言说,都无实意,是灭断言说的。

我们第一句话,请诸位师父参话头,参过没有啊?当你没说话,前头是什么?话头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话头啊!当你一说出就是话尾巴了,就不是话头了,还什么话头呢?参话头就是让你达到无言说,当你没说话的前头,你参吧,是什么?这是机锋啊!当你说出来,就没有实义了。你参话头是什么?就要你不生心不动念!当你一起念一生心就不是话头了,一生心就动念了,就是话尾巴了,那还叫什么话头呢?就像我们另一种说法也是跟这个意义是一样的:父母未生之前的,谁是我啊!就是我爸爸我妈妈没生我之前,我在哪里啊?这是第一个参的。生我之后我是谁?你有这个肉体了,受了生之后了,就是说,我在哪里啊?我到底是谁?谁是我?我是谁?因此呢,金刚经是启示什么,让你是离言说,不要起心动念,言语道断。言语这条道路啊,断绝了。没有,心行处灭,心里的思想,心识的运转没有了。灭就是没有了。咱们要纠正一个什么东西,古人告诉我们:越描越黑。你不说还好一点,越说是非越多,给他截止不说了,没有啦!所以咱这修禅的人言语道断,离开语言,心行处灭,心什么思想都没有,心的运动停下来了,没有心。

生住异灭四相,让我多解释一点。生住异灭四相就是没有生相,一切事物生起,这是生相了,生而后住,生来就住啊。咱们举个例吧,当我们生下来就住世了,从不会说话到渐渐会说话,会运动了,那要生活,得学本事啊!那你在住世的时候必须得学。要住嘛,要生存嘛。在这个住的时候他起变异,咱从生下来随时在变,一岁变到十岁,十岁变到二十岁,这个变异过程就是生成过程,大家去分析一下,你生了之后就是在向灭了走,生住异灭四相是轮流的,没有一刻停的。生时候,愿他快点长大,大的时候渐渐就快老了,老了完了就死了。生、住、异、灭循环。什么是生、住、异、灭相?咱们每个人受的、想的一切事物,咱们的寺庙每天都在变,它每天不停的变化,往什么地方变呢!往了灭了变,到最后消失掉,咱们这个地球尽管它多少亿万万年,它每天都在变啊!没有一时刻的停,这就是异相了。这个住相是没有的啦!看着是住,那有住相啊!它不停地演变,从住到异了,咱必须都用显现变,那十岁孩子绝不是大人,它就变啦!那就叫异啊!异是变化的意思,两岁它不停留,它变三十,三十变四十,变完了它消失了,就产生意外,不让这个规矩循环。有没有两岁死的啊!有没有十几岁死的啊!这个四相随时变化的,不是固定的,循着一切事物它的成长到它的变坏,就要你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演变当中,没有固定的。生灭,生灭法中间加住相异相其实就是生灭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那生灭灭己呢!寂灭为乐,就是佛教授我们的,这样来理解就对了。好,那么简单地把这个想问我的问题跟你们说一下,再重复一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告诉你无生,你怎么样能达到无生的境界呢?诸法不住啊!没有体性的啦!一切都无住,你这个心怎么生嘛!心不生,种种法没有,心生,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这个意思啊!本来是在教你的时候跟你说明,对我们参禅的道友可不要说明,为什么?让你参嘛!都跟你说明白了你参什么?你就不参啦!就让你参,参就是不懂父母未生我的时候,参啊!你参吧!那时候我在那里,生下我来我又是谁呢!这些个问题是让你参的,参明白了,这叫开悟啊!但是这个历程可能是三年五载,可能是三二十年。我看我们那个走廊墙上写着的:“参话头”。你参吧!当你没说话前头是什么?那个你要明白了就叫开悟了。就要你明白那个没说话前头谁是我,这个意思叫你破我执,在教下讲不要执着,没有我,就这么个意思,所以我们参就是参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生了我之后我又是谁,这就是要你参的呀!说破了还参什么?所以参话头,乃至写个参话头,这个已经话尾巴了,不是话头啦!有语言有文字都不是话头,这个没有说话以前,你参吧:“是什么?”这才叫做参话头。要跟你说出来那还有什么意思了嘛!那还参什么了嘛!简单说:没有说话以前,没有、什么都没有。因此呢,说一切众生他不理解,他非要找一个明白,越明白越糊涂,明白得越多糊涂越大。

梦参长老-金刚经讲记

举个故事说吧: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到寺庙里头来逛庙,佛印禅师带着苏东坡,苏东坡看到观音菩萨塑像前观音菩萨拿个念珠,塑像塑一个念珠,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塑个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啊!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呀!这苏东坡就迷惑了,说:观世音菩萨拿念珠念“观世音菩萨”,还要计数,哎呀,佛印禅师你给我解释、解释。佛印禅师说:这是你自己的事,你参去吧!我不给你解释。两人继续在庙里头逛,出了庙了,苏东坡跟佛印禅师说:不要你说,我明白了。佛印禅师问他说:你明白了什么?求人不如求己呀!就是观音菩萨拿念珠,观音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己。咱们今天可能还没明白,这就是让你反闻闻自性。

楞严经上说“反闻闻自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所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得闻如来入室章句,生实信否?”佛你说这句话,这种教导,众生能信吗?这是我们今天前头解释这些话,这种道理甚深难得理解啊。为什么?无相法门,叫你心什么都不住,乃至布施不要执著相,就是平等了。对一切众生如佛想,普见一切众生都把他当成佛,见众生不见众生相,见众生的法身,所以你布施时候你不执着钱的数字多少,也不要执着这个老和尚当供养,这个小和尚没修行我就不供养,这就叫执着,不平等。平等供养,对一切众生平等。平等,这佛指的是啊,见性成佛呀,见到法身啊,你对一切众生都把他看成佛,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甚深般若波罗密。

刚才没有讲经文,跟大家解释这些问题都是甚深般若波罗密。看话头,什么是话头?甚深般若波罗密。所以须菩提问佛说:佛啊你这样说话,那众生能信吗?那众生有这个智慧信入吗?佛就驳斥须菩提:说你这个说法、看法、认识问题的认识法不对,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样说,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到后五百岁——这个时候是佛在世给他说的呀。说现在起等我灭后五百年,那个时候就有人信我这句话,持戒的,修福的,有善根的,他对我说的这个能生起信心,不执著一切相,要见诸相虚妄,则见如来。相都是假的,假的就是不住法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所住,那心还怎么生呢?就达到无生了。这佛就让你证得无生理呀。刚才我们问这句话也是这个含义呀,说让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还生其心哩,是要你生而无生,无相无著而生,就这么个意思。无所住,心不能生嘛,这个不生的才是真心哩,就达到无生无灭。不生的就不灭了,有生就有灭,无生无灭,这个道理得大家多用心,多用脑子啊,用心哩,你观哩,不要在语言文字上讲去。所以佛给须菩提说,在我灭后五百年,有善根的众生修戒修福的,他对我的这个话能生信心。所以我们大家学《金刚经》我们都能生起信心,相信佛说是实实在在的,都以这个为实在的,那么说明了这个人他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哩,他在无量千万佛所种的善根。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现在能够听到般若波罗密经,能够听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个名字,还不说你内容理解,你就能听到一个名字,你也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啊,是千万生种的善根啊!为什么?咱们这儿已经离佛二千五百多年了,在另一种算法三千多年了,不是一个五百年了,已是五个五百年,六个五百年了,你还能听到《金刚经》,你不谤毁,还信,功德就无量。佛曾经这样预言:佛在涅磐了之后,佛不在世间了,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之内呀,有很多闻法证果得解脱的!第一个五百年,那时跟佛在世时很相似,闻法,修道,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证道的人很多的,等佛灭度第二个五百年,就是一千年啦,这个时候众生啊,修禅定的多,而且修得非常坚固坚定。佛灭后第三个五百年呢,多闻坚固,闻法的多,说法也多了,有说的才有闻的嘛,叫多闻坚固。坚固,就是这个世间上多数都是说法者,都能闻法,坚固是这个含义。

第一个五百年都能够学佛法成道,第二个五百年,闻到佛法就能修禅定,得禅定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6e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