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

更新时间:2023-04-14 05: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幼儿时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譬如,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3岁是对幼儿进行解扣纽扣的训练的最佳期;5岁是幼儿形成使用筷子的习惯的最佳期等。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晓云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幼儿的各个习惯培养关键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

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行为倾向。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如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劳动习惯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幼儿期,其自主性已开始发展,可塑性强,是学习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因此,要把握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如何正确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善于观察孩子们生活中的点滴,善于发现,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并将教育融入孩子一日的生活中,使得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教师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的身体力行更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言语教育作用。为人师表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无形中养成良好习惯。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应做好榜样,早入园跟每个幼儿说早上好,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的说一声谢谢,得到帮助之后,对幼儿说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中等到礼貌的熏陶,养成杨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对幼儿与人交往能力的教育,教师应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大方得体,使用礼貌语,尊重他人;还有教师与同事之间的相处应融洽,使幼儿自觉养成与人和谐相处的习惯。在生活方面,教师帮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在给幼儿分餐前,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洗手,同时引导幼儿学习,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比言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活动、游戏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和感受,逐渐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绪态度和情感模式,从而形成习惯。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幼儿园制定了幼儿一日常规,常规规定了幼儿在一日的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多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前洗手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收拾好活动用具等等。注意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

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以综合训练方式,对其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教师也可及时抓住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教育。随机教育具体、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非常适合儿童。教师应善于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游戏中,帮助幼儿逐渐建立起行为准则,逐渐养成礼貌待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良好行为习惯。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在环境创设上,应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通过美化自然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净化心理环境,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自然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室外环境创设中,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讲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和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设计成各种好看又富于教育意义的图片,张贴在楼道,走廊旁,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的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市内环境的创设,可在教室前墙面设计一个红花墙,每个幼儿每做一件值得表扬的事,便可奖励一朵小花,成为拇指宝贝;教室图书角收藏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图书,有时间带领幼儿一起读读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儿试着学习那些好的行为习惯。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把真诚的爱跟合理的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幼儿的人格,循循善诱,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如在个别儿童生病时,组织其他幼儿对其进行语言的慰问,时期体会到集体对他的关爱与温暖。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应给予认同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增强幼儿的自尊和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不应批评教育,而应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的改正过失,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重视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这就要求了父母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父母在生活中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与孩子一

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家长应适时给予引导。

1、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由于观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式。比如父母给学龄儿童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近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愈加顽固。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怠慢,骄横甚至无能。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谈何形成。因此,家长应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锻炼机会,让幼儿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长足够的耐心和适当的表扬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长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独立饮食,盥洗,睡眠,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多从正面引导,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习惯。

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喜欢被人称赞,并且在人们对他的称赞中认识自己。家长对孩子要以积极鼓励表为

主,消极批评只会使孩子灰心。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对成人的评价很敏感,有强烈要求被表扬的欲望。这就要求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要适当,否则孩子会认为表扬是应该的,不表扬就什么都不肯干,甚至会为了表扬而养成作假或讨好的习惯。因此,适当的表扬能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1、把握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期,幼儿的自主性已开始发展,独立活动能力增强,也是养成各种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在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幼儿进行着不知不觉的反复练习,积累着各种各样的习惯。这时,如果成人不提出要求,忽略对幼儿不良行为的控制,会使幼儿养成恶习。因此,要抓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为幼儿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也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因此,父母的言行、举动乃至习惯、爱好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家长自身在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如讲卫生,举止文明等,孩子在效仿父母习惯的同时,自己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以自身做起,事事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3、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的良好习惯,不是几天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一定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适应,试图违反,但家长应坚持,不能退让,只有不断坚持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中一致性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在早期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同意的认识和要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使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仅幼儿园里的培养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现在的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长辈的溺爱,会导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成效,就必须要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使家长配合幼儿园,讲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放在首位,使其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在家中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幼儿园建立家园联系表,让家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幼儿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监督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儿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制定具体内容,如:早睡早起,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礼貌等。教师可以在,每项要求旁边配合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评价。家长每天积极对幼儿进行监督并记录,一段时间后教师统一进行统计,对于进步大的幼儿进行集中表扬,还可奖励小礼物给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这可极大的激发幼儿积极上进的欲望,教师抓住时间,鼓励幼儿上进,效果必定显著。

(二)、创办家长园地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园地是老师与家长沟通联系的专栏,该专栏可以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和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如向家长介绍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中专家给家长的建议,明确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什么,家长需要注意什么,形成正确的养成教育理念。还可向家长介绍养成教育儿歌、故事、游戏,家长可以运用到家庭教育中,使幼儿懂得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谦让等。该栏目主要是

向家长传达教育幼儿的方法与理念,家长也可以讲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传达给教师。(三)、召开家长会,讨论教育经验,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全园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座谈式家长会等,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家长,切实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家园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总是老师说的多,家长听得多,家长参与性和主动性不够,很多关于幼儿在家里的个性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的问题没有和园里沟通。因此,以座谈会的形式,把家长们关心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的幼儿习惯现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交流和互动。家长们可以在座谈会上谈论自己的各方面教育困惑,也可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总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多方面共同合作来完成。这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生活习惯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郑佳珍、朱炳昌《幼儿养成教育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版2005

3、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于纠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4、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5y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