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赏析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5 01: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蒙古人》

【编导简介】

口敖登格日勒,1957年生于内蒙古,蒙古族。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一级演员,曾经主演舞剧《达那巴拉》、《蒙古源流》等。曾举办个人舞蹈晚会,曾获得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创作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剧目奖、园丁奖。《蒙古人》即其代表作。

【作品描述】

口舞蹈为情绪舞的三段体结构。

口第一段,热情奔放。幕启,一位身穿蒙古族长袍的姑娘,优美而有力度地作蒙古味十足的侧身勒马造型。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她双手提着又宽又长的裙边,时而置于胸前,上下耸肩,时而左右横移挥甩,似骏马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展现出蒙古游牧民族豪放、开阔的性格。

口第二段,深情委婉。紧接在激烈的音乐之后,合着深沉热情的男中音歌声,姑娘以舒展优美的动作语言来表现蒙古人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眷恋。她以悠缓的舞步从舞台深处漫步前来,神态安然。时而以舒缓的柔臂,如深情抒发;时而以干脆利索的提压腕,如低声细语。无论是仰头凝视,还是缓慢走步,无不流露出她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口第三段,热烈激昂。舞者激情奔放,策马挥鞭。火红的舞裙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高低开合俯仰,拧倾的动态形成强烈的动力,层层递进,似地动山摇,震撼人心。就在这奇峰突起的瞬间,音乐和动作戛然而止,舞者的姿态定格在一个向前冲,恰如“挥鞭”的特定造型上。它恰似强音的最后奏响,点睛一般地再现、强化了主题,余音不尽地给人们以力的启示。

【作品赏析】

口舞蹈根据著名歌唱家腾格尔同名作《蒙古人》而创作。作品以蒙古舞语汇为素材,采用了“勒马”、“骑马”、“耸肩”、“硬肩”、“碎抖肩”、“提压腕”、“柔臂”等动作,并有所发展延伸。这些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蒙古民族的气魄和蒙古族人民博大的胸襟以及豪迈奔放的性格。

口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服饰和舞蹈语汇外化形态上的开掘,使得一个女子独舞释放出强劲的艺术震撼力。

口首先在服装上,通过艺术夸张变形的手法,将原有蒙古袍子加长加宽,使得服装不仅更符合角色的形象与舞蹈表演的需要,而且也给观众以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和艺术享受的空间。

口其次在舞蹈语言上,运用加长加宽的袍子演化出形态不一的摆动走向—或胸、肩、含、仰,带动裙摆以中8字线路甩动,似翻江倒海,气势汹涌;或收聚在胸前做“勒马”姿态,似骏马奔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表现出蒙古人成熟深邃的思想及豪放宽阔的性格。

口另外,在脚步的运用上也很有新意。该作首次在蒙古舞中运用了“悠缓漫步”向前走的步态,以表现蒙古女性的雍容大度,令人耳目一新。舞蹈第二段一开始,舞者双手自然相握,垂放在身前,以“悠缓漫步”的步态,自信地微笑着向前走来,其整体形象,让观众感到走来的是一位光彩照人的个性鲜明的蒙古女性。

《蓝蓝的天》 【作品描述】

口舞蹈开始,男高音唱出悠扬渺远的具有浓郁蒙古风味的音波,把人们带进了那辽阔的大草原。舞者以娴熟的圆场步飘出,然后造型于台中。那舞步,如同那蓝蓝的天空上飘浮的白云,飘逸舒缓。

口在高亢、悠扬的歌声中,舞蹈进人第一段。舞者以蒙古舞独特的法儿带动起肩、臂、肘、手腕、手心、手指头向空间展开,翩翩起舞。那优美舒展、挺拔开阔的舞姿风韵和富有曲线小法儿的装饰小动作,深深表现出草原儿女对家乡的赞颂之情,正如舞中唱道:“蓝蓝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口紧接着,欢快的音乐把舞蹈转人第二段,情绪上与抒情的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舞者那双臂波动与动律爆发的后碎抖肩,如水波涟漪;那上下起伏连续的下板腰技巧,把舞蹈推向情感的高潮;那忽左忽右上下交叉的手臂,如春风掀起绿浪,如拨动生命的琴弦;那跪伏在地上忘情抚摸大地的动作,表现出她对用乳汁哺育过它的故乡,诉说不尽的深情和刻骨铭心的眷恋;那潇洒而舒展的圆场步,像风一样轻,像水一样柔,把天空映衬得更加碧蓝,把草原装点得更加美丽。在曲回宛转、紧密相连、气势连贯的圆场流动之后,最后舞者出人意料地结束在背对观众仰望天空的造型上,端庄美丽,大方舒展,让人回味无穷。

【作品分析】

口舞蹈采用朴实真切的引子和A-B结构,通过蒙古舞蹈语汇,抒发了草原人民对家乡的赞颂之情。舞蹈短小精细,民族风格浓郁。

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莫德格玛,1941年出生,蒙古族,蒙古朝巴桑大学访问学者,曾因表演《盅碗舞》荣获赫尔辛基第八届世青节金质奖章,并以《手鼓舞》、《嘎达夫人》等表演和《诗·乐舞风》等论著,在蒙古族舞蹈的表演和研究中卓有建树。

口《蓝蓝的天》是莫德格玛在1995年“金秋晚会”上自编自演的节目。她虽然早已过了表演的全盛时期,但她那幽雅的韵律、纯熟的技巧,表现出了神融笔畅的境界,充分显示出不减当年、胜似当年的风度。她的圆场步宛转流畅,如行云流水;她的臂气阔大,如雄鹰展翅;她的臂肩爽快刚劲,富有强烈的动感;全舞一气呵成。这些又充分显示出她在蒙古舞蹈方面深厚的功力和高度的成就,因而被誉为“东方一绝”。

《鄂尔多斯》中国平易近族平易近间舞作品赏析

摘要: 舞蹈编导:贾作光 舞蹈音乐:明太 舞蹈首演:1953年呼和浩特 首演集体:内蒙古自治区歌舞

团 首演演员:贾作光、斯琴塔日哈等 荣获奖项:1955年荣获第3届前进青年学生和平与友情联欢节舞蹈角逐金奖 ...

舞蹈编导:贾作光 舞蹈音乐:明太

舞蹈首演:1953年呼和浩特 首演集体: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 首演演员:贾作光、斯琴塔日哈等

荣获奖项:1955年荣获第3届前进青年学生和平与友情联欢节舞蹈角逐金奖; 1994.年荣获“中华平易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选”经典作品奖。

20世纪50年月初,不少身手工作者到牧区表演,引起牧平易近的强烈热闹纺暌钩,鄂尔多斯高原的牧平易近更但愿看到一个纺暌钩自己新糊口的舞蹈。

身手工作者们看到饱刻磨折的牧平易近取得了自由和自力,糊口逐渐好转,深感有责任创作一个默示鄂尔多斯人平易近的舞蹈。这样,贾作光等老一辈艺术家多次到牧区体验糊口,经由两年的筹备,1953年春天,起头了编创工作。他们借鉴了苏联艺术家的平易近间舞创作经验――在富于舞蹈节奏的平易近间曲协调平易近族的风尚习惯基本长进行创作,以默示“鄂尔多斯蒙古族人平易近顽强勇敢的性格,热爱劳动的气质和健康斑斓的形象”为创作主导思惟,年夜而使这个经典作品的降生。

伴跟着豪宕年夜气密意有力的音乐,一排自傲刚毅的男人年夜舞台侧幕中跃然而出,一甩手一动肩都仿佛是心底滚烫的激情将要喷薄,自然而率性。一个一个地出来,一步一步地行进,他们眼睛里的孤高齐聚为一种信念,渗入进每小我心里。音乐的突转,女子的进场,整个空气变得兴奋跳跃,她们在为新生而歌,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她们分袂与男人两人一组,时高时低,时分时合,倾心而舞,像草原早晨的阳光,带来了敞亮和暖和。

作品的动作素材来历于喇嘛舞、蒙古族平易近间舞和日常糊口中的动作。喇嘛舞默示力强,动作粗犷,有助于默示牧平易近糊口与牧区特色,而且为蒙古族人平易近所熟悉,是以编导有选择性地采用了其中的动作,如“鹿神”、“散黄金”等动作,进行转变成长,缔造性地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的人物动态形象。如开场时,男子音年夜甩手迈步,双手叉腰硬肩的动作一个个依次进场,每组动作的第三、四拍时,肩部随双臂的甩动而股栗,线条长,潇洒而轻松有力。动作间,气息丰满深长地运行,臂与肩贯满了内在的力量,膝盖的弯曲使重心降低,步子沉稳扎实,显出粗放有力的质感。敞胸后仰的姿态布满了草原宏壮空阔的气宇,也默示出鄂尔多斯人平易近培植草原的判定抉择信念。女子进场时,以蒙古族平易近间舞为基本,提炼了糊口中挤奶、骑马等劳动动作,揭示牧平易近糊口的特色和空气。肩部的动作轻快,但健康细腻,涓滴没有虚张声势的成分。头部的动作始终很稳,因为在糊口中,妇女戴着繁重的头饰,颈部支撑了相当的重量,是以在舞蹈中,女子头部没有年夜的勾当。男人的长线条动作自女子进场起,变得有跳跃性,步子的频率加速,与女子两两对舞,情到之处,甚至以单脚颠跳,双手在头上方齐摆,像个孩童般欢愉。圆上对穿和顺时针转也用跑动和跳跃感的横错步完成,与第一段对比光鲜。 整个作品以情贯串,强调对糊口热情的传达,但情感的条理区分清楚,表达细腻。第一段为中板,音乐的感受很是广宽,是一段愉快有力、沉着稳健的平易近歌旋律曲调。男子音伸展有力的动作进场,陪衬出蒙古族人平易近刚毅豪爽的性格特征。第二段是小快板,音乐变为欢畅、自由、轻松的情调,女子的进场显示了蒙古族妇女的斑斓和聪明,与男人接触

时默示出对糊口的热情。男女交流年夜未间断,布满喜悦的神色。舞蹈的高涨是以情感与音乐节奏的转变来陪衬的,音乐幸福强烈热闹,乐不美观向上,男女群舞也是以对糊口的炽热激情连成一气。

在构图上,编导采用了直、圆的线条与对称的画面,这些纯挚精练的体例适合默示草原和草原人平易近的性格。进场时的横直线和圆形、双横排等线条显示了平稳安好;以男女凹凸交流或一对男女演员在群舞形成的半圆中领舞来表达对新糊口的热情。所有的构图都环绕着分歧条理的情感表达而转变,所有的动作、神色也都年夜未分开热爱糊口和劳动的激情主线。恰是因为布满了对自由对糊口的炽热之情,它是对生命的礼赞和颂歌。这种激情不只在《鄂尔多斯》降生的时代具有非凡的传染力,它具有永恒的意义。

蒙古族舞蹈走上艺术舞台,是自20世纪40年月起,由贾作光来到内蒙古草原后创作的作品起头的。对草原的热爱成为他不竭的艺术生命之源。他先后创作了几十个纺暌钩草原和牧平易近糊口的舞蹈,不单为中国舞蹈缔造了今世艺术新形式,而且还为蒙古族人平易近认同与喜爱。此外,他还成立了一套蒙古族舞蹈的动作练习系统,我们今天使用的良多语汇都阅暌冠此。他对蒙古族舞蹈的历史性进献使他在中国舞蹈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参考贾作光:《(鄂尔多斯>的创作过程》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鄂尔多斯舞》

日期:2011-06-02 13:55:00

《鄂尔多斯舞》由五男五女表演。舞蹈为两段体结构。第一段为铿锵有

力的中板,男子五人以大甩手迈步的基本舞步出场,用双手撑腰移动肩部的动作来突出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在舞蹈构图上,以出场的直线、平线队形画面的移动,展示出牧区辽阔的环境和牧民们的性格特征,塑造出鄂尔多斯男子汉剽悍、粗犷、豪迈的舞蹈形象。第二段是活泼的小快板,五个女子以从生活中提炼的挤奶、骑马、梳发辫等舞蹈动作出场,后与男子合舞并穿插着男女领舞,直至全舞终结一气呵成。整个舞蹈热情、活泼、粗犷、有力,表现了鄂尔多斯高原牧民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鄂尔多斯是内蒙古伊克昭盟的一个地区,当地民间原来并没有这种舞蹈,是贾作光根据寺庙中跳鬼的舞蹈动作,如“撒黄金”、“鹿舞”等予以发展、创新,同时还把牧民生活中骑马扬鞭、挤奶、梳辫子等动作予以节律化,并以“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50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