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要诀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4 19: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注:此文未经心然居士同意不得做任何删改,暂做内部资料,不得转载! 注:此白话译文是心然居士以己之所能直译,不妥之处还请赐教!

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三冊 No. 1222《修禪要訣》 〔禪宗類〕〔諸宗著述部〕

修禅要诀

北天竺婆罗门禅师佛陀波利(唐云觉爱)。随问略说。 西京禅林寺沙门明恂问并随口录。 同寺梵僧慧智法师传译。 于时大唐仪凤二年丁丑岁也。

此文乃唐朝时西安禅林寺僧明恂请问 佛陀波利尊者的记录

问。此方古今学禅者。多不能免禅诸障难。以之观之。将恐此地禅匠得法不尽。徘徊斯久。无处申疑。今忽仰逢昙华示喻。得承即欲还国。重会无期。幸希慈降具说禅要。庶令学者的有归凭。

答。禅法渐授。不合顿说。何得具陈。

问: 我们大唐国土古今学禅法的人,大都不能避免禅病障难,以此事来看,恐怕我们国家修禅的人得法不够圆满,犹豫很久,没有地方可以请教疑问,现在忽然有幸仰仗善缘得遇短暂的开示譬喻,得知您马上要回国了(佛陀波利尊者回国),再见面不知何时,有幸希望您慈悲详细解说一下修禅的法要,普令学禅的人修法有根据!

答:禅法(如来禅,修诸禅定止观的法,非我国的禅宗[祖师禅],本文所问答就是说的如来禅)是逐渐次第传授的,不适合短时间解说,怎么具体解说呢?

问。仰承既欲西还。渐授即当无寄。佛法既有开制。幸赐勿阻机缘。 答。据此实亦可矜。但可有问随说耳。

问: 得知您准备回国了,渐次传授没有期望,佛陀说法既然有开缘的情况,希望您给我请法的机缘!

答:你所说的实在也是可怜悯的,有什么问题说说吧?

问。有人言。经说禅定牢固者。 如来灭后第三五百年也。时今远矣。不合修禅。若据此言。合修禅不。

答。经亦广云修禅。若据佛本不灭。何论之久近也。西方现今坐得四禅八定者。其数极多。不可胜计。若言不合。其事如何。三慧之中禅是修慧。今时岂可但学闻思不许修也。此言偏据极。非通说。虽引佛经。其间非无邪正。且于圣教偏举一文以蔽多义者。此当 魔说耳。深可察之。深可察之。

问: 有人说,经典里说修禅定能成就的人,在佛陀入灭后三五百年中(像法时期),现在已经过去很久了,不适合修禅法了,若根据这个说法,还适合修禅吗?

答:佛经里也说了很多修禅的方法,若依据?佛本不灭”的说法(佛性不生不灭),还说什么长久和远近呢?西域诸国和印度现在打坐修得四禅八定的人,数量很多,都统计不了,若说不适合修禅,这个该怎么解释呢?闻思修三慧中禅是修慧(闻思修是我们佛教讲的三慧),现在的人怎么可以只学听闻法义思维法义而不许修禅呢?说不适合修禅的言论根据太极端了,不是佛教通说,虽然引用佛经,其中并非没有邪说(佛经传承中遇到来擅自串改添加的人,就是佛陀预言的魔障)况且于佛陀言教只举了一段经文忽略更多的经义的人,此话应该当做魔说!要慎重的考虑,慎重!

问。比见学禅者多有失心。令既已无所复用。因废万行。虚度一生。下情以此。但欲余修。且不修禅得不。

答曰。不也。禅是六度之第五。亦是三学中定学。安得不修。亦既有人因食噎死。岂即不食耶。其失心者。只是不善方法耳。若解方便。千万无失。幸勿疑怖。决定须修。北天竺有一僧。每习多闻而不学定。彼时读诵经。忽有天来掩其口而语曰。汝闻思足矣。何不习禅以之验之。纵修余行而不学定者。于佛法中未为全得。

问: 常见学禅者多退初心,导致所学已经没有可以运用的,因而废弃众多行持,空过一辈子,看此类情况,修禅法以外的别法,不修禅可以得成就吗? 答:不可,禅是六度中第五(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是三学中的定学(三学是戒定慧),怎能不修呢!好比有人因为吃饭噎死,难道就不吃饭了吗?退失道心的人,只是不善于用方法的缘故,如果理解了方便(不是随便),就不会退失道心了,千万不要怀疑恐怖,决定要修禅!北印度有一位僧人,每天只学习多闻而不学禅定,有次读诵经典时,忽然有天人来捂住他的嘴而说:你听闻思维足够了,为何不修习禅法以检验所闻所思呢?纵然你修禅法以外的所有行持而不学禅定,在佛法中也不是圆满的成就!

问。性多散乱者。学定何由可得。

答。狝猴尚能坐禅。况乃人而不得也。学定难者。只为前生未曾习耳。今复不学。于未来何可得。岂令弥历长久而不得耶。更期何时。经曰。闻思尚如门外。禅行始似入门。修禅下至一念。福尚无量。岂一生殊可不学也。未能全学者。幸可兼修。讲说之人。虽复广议禅法。且如说食而未入口。至于禅行。始如饱餐美食也。昔有国王闻禅之益。虽理国务兼复习禅。况出家之人落发屏缘息心无事而不少学。岂是人哉。

问: 性格多散乱的人,学修禅定怎么得法?

答:猕猴都可以打坐修禅,何况我们是人,怎么不能得禅法!修学禅定难的地方,是因为前生没有修习过的原因,今生再不学,未来世怎么能得到禅定呢?难道要长久下去都不得禅定吗?还要期待什么时候?经云:闻和思尚且像人在门外(未入门),修习禅法才开始有点像入门,修禅哪怕最普通的一小会儿,福报尚且无量(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何况修习一

生的殊胜,怎么可以不修学呢?条件不允许不能把禅法全部修学的人,也有幸可以兼修,讲说佛法的法师,虽然不断大谈禅法,却像口说食物而没有真正吃一样(念菜谱),到了修习禅法行持,才开始像真正吃了美食!过去曾有一位国王听闻修学禅法的益处,虽然治理国务也兼修习禅法,何况出家人屏弃诸缘息心无事,怎能不多少修学下?还是人吗(答初说猕猴尚能坐禅,此处反问学佛的人)?

问。学禅但唯坐耶。

答。是何言也。有待之身。要须四威仪中易脱而互修。宁得唯坐。唯坐多招魔事。

问: 学禅只是打坐吗?

答:这是什么话?我们业报的身体,需要于四威仪(行住坐卧)中调理(睡眠、身、心、呼吸)修持,怎么能只坐呢?如果只是坐的话会经常招致魔境!

问。且四威仪中坐法云何。

答。结跏端坐。结跏法。以左脚压右右压左俱得。若结跏未便。半跏亦得。半跏法唯是右压左。其两手各仰舒。掌亦右压左。并不得左压右也。乃须闭目合口。舌跓上腭。或可跓齿。其闭目合口等并不宜令急。乃至万事皆贵舒纵。

不用拘急。闭目未惯者。时任稍开。坐久少似疲倦。辄改威仪。勿令生苦。他皆准此。

问: 那么四威仪中的?坐?法怎么做?

答:答:结跏趺端坐(双盘),结跏趺坐的方法(双盘):先以右脚背压在左

腿,左脚背压在右腿上;或者左脚背压在右腿上再把右脚背压在左腿上都可以;若双盘做不到,单盘也可以。单盘的方法是右脚背压在左腿上(不换腿的),两手仰展,也是右手放在左手上,单盘并不能左腿手压右腿手的!盘好后还要闭眼和嘴,舌头抵住上颚(上牙根肉),也可以抵住牙齿;闭眼闭嘴都不益太急速,包括万事都是贵在舒展纵横,不用拘束方法而急着做,闭眼不习惯的人,坐一会可以稍微睁开一点。坐久了有点疲倦,就要改威仪了(经行或者站立或卧),不要让坐太痛苦了,行住卧也都不要太过,疲倦就换威仪(译者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五根成熟且平衡才有可能证得阿罗汉,五根是指五种感觉器官,有时也指五无漏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以下是双盘和单盘的照片,主要看腿和手,女生照片有版权不得转发

问。此方相传为右手等多动。坐者要令左压右。今乃与彼硕反。未审何故耶。 答。西方诸佛。从佛以来相承坐法皆如是也。并是印法。此方擅改。吾所未详。

问: 我们国家相传是右手右腿脚多动,坐的人要让左脚手压右脚手,现在您说的与此大大相反,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答:印度诸佛(此处所说不是极乐世界,是古人说的印度,印度有释迦牟尼佛之前过去七佛的历史遗迹),从最初的佛以来递相传承的坐法就是右压左,也是印法(定印也叫大三昧印就是右手压左手),你们这边擅自改变,我还不清楚!

问。坐禅时倚物。身或俯仰等。任性坐得不。 答。必须正身端坐。身若倚曲即生病痛。

问: 盘腿坐修禅定时依靠物体,身体前倾或者后仰等姿势,任性坐可以得禅定吗?

答:必须正身端坐,身体如果依靠墙壁或者物体会生病痛的!

问。谨闻坐矣。行法云何。

答。行即经行也。宜依平坦之地。自二十步以来。四十五步以上。于中经行。经行时覆左手。以大指屈着掌中。以余四指把大指作拳然。覆右手。把左手腕。即端坐少时。摄心令住。谓住鼻端等也。乃行。行勿太急太缓。行只接心。行至界畔即逐日回身。还向来处。住立少时。如前复行。行时即开目。住即辄闭。如是久行稍倦。即休经行。唯在昼。夜不行也。

问: 敬听您开示禅坐法,行法如何做呢?

答:行就是经行,适宜在平坦的地方,需要单行一次二十步的长度,加上来回四十五步以上的地面长度为宜(一段林荫小道或专门清理一段路面)。在此地面经行,经行时左手朝身体,大拇指握在手掌中(类似金刚拳,不过此处没有说拇指是否点住无名指根),其它四指握住大拇指作拳头的样子;再将右手朝身体,握住左手腕部。在你打坐一段时间后,收心摄念在一处(自己的业处),就是念头在鼻端等,才可以经行,经行时不要太快太慢,经行只是为了关注我们的心念,经行到折回处一端,绕过界畔转回身来(界畔是自己定的长度两端,有的是以两棵树为界畔,有的立石碑石墩为界畔),还向着刚才经行来的另一端,站立停住一下,和前面一样接着经行,经行的时候要睁开眼睛,站立稍停时眼睛闭起来,这样经行久了稍微感觉到疲倦了,就要停止经行,经行只在白天,夜晚不经行的!(译者注:此经行法是传承古老的佛陀教法,至今东南亚各国的比丘都还是这样的经行,只是经行时的用心不同,有的是关注教双脚递次起落的身体觉受,类似身念处)

下列诸图来自网络照片,作参考用!经行场所:如果居士在家没有地方,可以选择室内一段长度在五米以上的走廊或者室内,不可以太短太吵杂,要有空气好的环境才可以,室内经行最好不要点香,不要穿任何鞋子(包括拖鞋),最多冬季时穿袜子!

问。多人同处经行得不。 答。稍须相离。令近不得。 问: 多人在一个地方经行可以吗? 答:稍微有点距离,太近了不行!

上图略有些近,没找到合适的众经行图,可以作为参考

问。行审其如是。往哲宁悉不言。幸乞指事委陈。庶今自我作古。 答。乌苌国有佛经行处。及弥勒 菩萨经行处。并雕石以为界畔。今犹宛然。见者皆遥礼。无敢践其所。菩萨行处。人或入中。然欲度其修短。或延或促。竟无有能定其步数。诸国屡亦有斯迹耳。经行之事。盖是寻常。今古显然。无宜致惑。吁哉小事。此地犹迷。

问: 经行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我们这过去的大德都不曾说过,有幸得到您的开示讲解,希望今后可以有专门经行一法传世!

答:乌苌国(古印度地名,今巴基斯坦北部一个县)有佛陀经行的遗迹,以及弥勒菩萨经行的遗迹。而且雕刻了石头作为界畔,现今还在好像佛陀时代因缘,见到的人都老远的对此遗迹顶礼。没有敢在此遗迹上走路的,菩萨经行的地方,有人进去,想测量此遗迹(经行步道)的长短,有的多出来,有的不够步(匀步走在经行道上,到转弯处走出去或者差半步),竟然没有能测出菩萨经行的步数!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菩萨经行处,经行的事情,是很平常的,现在和古代都是如此,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一件小事,你们这里还在迷惑(不知道经行)

此照片是2008年所摄佛陀经行处,已建成砖台,供信众瞻仰了!

问。绕塔行道与经行何别。

答。经行者直往直来。岂同旋绕耶。又塔是多人往来处。不可于中经行。 问: 绕塔行走和经行有什么不一样?

答:经行法是直来直去,怎么能和绕塔一样呢?又塔是很多人来往的地方,不可在塔处经行!

问。此方有逆日行道称为右旋者。未知是不。

答。西方旋塔并逐日转。曾无逆行。(此条相乘而起。非此正宗)。 问: 我们这边有顺时针行走称为右旋,不知道这是不是经行?

答:印度绕塔也是顺时针绕,从来没有逆行的说法!(此条是回答问者这个问题的,不是修禅的方法)

问。谨闻行矣。住法云何。

答。住即端身摄心正立也。两手一如行时。如是久立稍觉劳倦。或双足如离地之状。觉如是等。即宜且休。住余坐等。

问: 敬听了经行的方法,住法如何做呢?

答:住法就是直立身体收心站着!两手和经行时一样放,这样站久了稍微感觉到累了疲倦了,或者感觉两脚好像离开地面似得,这些类似状态感觉,就要休息下了。住后可以坐或者经行或者卧!

问。谨闻住矣。卧法云何。

答。右胁着地。枕右手掌。舒左手置左股上。舒两足重累。系相而卧。有病患者即任所安而卧。

问: 敬听了住法,卧法要怎么做呢?

答:身体右侧着地(床),头部枕着右手掌,展开左手放在左大腿上,放松两脚,系念佛陀卧时法相而卧(吉祥卧)。有生病的人就按照自己舒适的姿势卧就行了!

卧法就是佛陀卧相,称吉祥卧!有些卧佛像右手肘是撑起头的,这实际是罗汉卧,并非吉祥卧,吉祥卧如上文所说“枕右手掌”见下图:

问。诸威仪中所有轨则。并是印法耶。

答。如上习禅。行住坐卧。屈申进止。手足左右等。一一皆是印法。 问: 四威仪中所有方法要点,都是印法吗?

答:刚才说的方法,行住坐卧四种,盘腿、经行来往、站立停顿,手脚左压右、右压左等等,一一都是印法!(定法不可自意改变)

问。如上威仪修禅之法。依何乘耶。 答。依摩诃衍。

问: 如您刚才所说四威仪的修禅方法,依什么乘(传承)呢?

答:依大乘!(摩诃衍是摩诃衍那的简称,梵语摩诃衍,汉语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问。用四威仪修禅之法。 小乘外道岂可无乎。

答。此之禅法。小乘始无。外道宁有耶。邪宗本期受苦。翘足倒悬。正法为遣劳疲。威仪易脱。小乘进或可分有。外道全无。

问: 用四威仪来修禅的方法,小乘和外道不会没有吧?

答:我刚才讲的禅法,小乘都从来没有的,外道怎么会有!邪宗教派本来就沉溺苦行,翘足倒悬(外道种种苦行),正法(佛陀教法)为了驱散疲劳,四威仪中修禅容易解脱,小乘如今或可有少分此修禅法,外道是一点没有的!

问。外道及与三乘皆有禅定。息心遣境。未审何殊。

答。外道执我以习禅。小乘计法而修定。 大乘止观。人法双除。此其别也。 问: 外道和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都有修禅定的方法,息灭身心转换外境,不知道有什么差别? 答:外道执着有个?我? [(假我、神我,永恒不灭的一个灵魂。(执着人)];小乘按照次第法而修禅定(执着法);大乘止观禅法,人法都没有(双泯);这就是其中的差别!

注:此处止观是说的大乘的止观,类似我国天台宗的摩诃止观和华严经中的止观法。非如今南传大部分传承的止(奢摩他)观(毗婆舍那)!

一般概念解释:止,巴利语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观,巴利语vipassanà,音译作毗婆舍那;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

问。将欲学禅。以何方便为先。

答。先起大慈悲心。永舍报怨之念。方得习禅。贪嗔设起。速还除忏。如杖击水。暂开还合也。恶念相续。不可学禅。

问: 准备要学禅法,要有什么条件为先?

答:先要发起大慈悲心,永远舍却业报怨怼(冤冤相报)的念头,方才可以修习禅法,贪嗔痴如果生起,赶紧去除后忏悔,好比拿木棍打水,水面暂时开了下还会立刻变平。恶的念头连续不断,不可以修学禅法!

问。创初学禅。即观无相得不。

答。须以方便渐次而入。吾未见顿现无相者。

问: 假如初学禅法的人,就观照无相可以吗?(金刚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答:需要用方便慢慢的来,我还没有见到初学禅法就立刻见到无相的人。 问。渐次云何。

答。如世间学者。令心先住长安一城之中。但勿令出外。如是渐住一寺一房。乃至鼻端。心若不住。还摄令住。

问: 逐渐次第修习禅法怎么做?

答:好比世间的学生,把心安住在一个地方,好像我们现在住在长安这座城中,只要不出城(不让心念向外),这样挨个住每一个寺院和房子(递次去除妄想),乃至鼻端位臵,心如果不住一处,还要收摄令心一处(《四十二章经》中佛曰:臵之一处,无事不办)

问。鼻端云何。

答。想于鼻端如一滴垂露。住心观此。 问: 把心住在鼻端怎么做?

答:把鼻端想成一滴将要滴下的露水般,心念(注意力)定住在垂露处。 问。此想成已。复何所观。

答。次想脐中如沙里细泉。此想若成。或见光明及腹中诸事。次观顶上状如瓮口。直下贯身彻于下地中也。既此想已。次观顶上,想已观顶上去顶四指。令心住此。从是以后。身渐自在。次乃得入无相等观。从浅至深。状若登梯之渐也。

问: 这个观法成就后,接着还要观什么?

答(此处翻译只做参考):再来想肚脐中好像沙漠里的一个小泉眼,此观想如果成就,或者见到禅修中光明出现以及腹中种种现象后,接着观头顶上形状好似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口,朝下通身至地下,此想成后,再观头顶上,观想已观到的头顶上四指高处,把心关注在此处,从这样观想之后,身体逐渐自在(轻安),接着会得入无相等观,由浅到深,状态好像上梯子一样的次第!

问。亦有从想鼻端超越。即得无相观不。

答。譬似有人于沙土中本求铜铁。因或得金。此亦然也。从缘鼻端或入顶想。或入火光定。或得无相等。如是超次。中间不定。

问: 如果有修禅的人想把念住鼻端超越,可以得无相观吗?

答:譬如有人在沙土中找铜和铁,因而得到金子,禅修观也是一样的道理,从关注鼻端或观头顶上,或入火光定,或得无相等,如是超越次第,中间不定! 问。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或云心依境界是动非禅。若缘鼻端等。岂非有住耶。

答。鼻等想成。辄便舍之。更观余相。才得寻舍。何成住耶。

问: 《金刚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或云心依境界是动非禅,如果所缘是鼻端等处,岂能没有住呢?

答:所缘鼻端观想成就,就要舍弃,接着观想别的相,才舍弃一个观法,怎么能成住止呢?

问。缘鼻端等。积想乃成。久积想心。其必难舍。宁辄舍鼻。次得缘脐。 答。本作要期。得而不。住及想成已。自有猒心。猒心既生。舍之甚易。 问: 关注鼻端等业处,观想久了方成就,久了观想心念,其必难舍弃,怎么样舍弃鼻端业处,然后所缘业处在脐?

答:本来要期许,得到与否,念住观想成就后,自然有厌离心,厌离心既然生起,舍弃就很容易了!

问。如圣教说。初入道者先教五停心等。今何不尔。 答。五停心及鼻端等。各是一途。吾所禀承。但依此也。

问: 有佛经里说,初学佛法的人先教他五停心观。现在您为何没说呢? 答:五停心观和念住鼻端等,各自是一种传承,我所传承的,但依止刚才所说的鼻端等!

注:五停心观是指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须有五种观法,亦即声闻乘(梵语sravaka-yana) 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梵语lobha) 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梵语pratigha)。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空无自性,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梵语moha)。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梵语karmavarana)。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乃至一至五十,一百等,以得正定,停止散乱之心。

问。有圣教云。若不先学多闻。不许修定。其少闻者得修禅不。

答。如吾和上阇梨相承一途。直尔学禅。无问多闻少闻也。先多闻者最为第一。或多闻者倒益浮散。固有顺定多闻及不顺者也。

问: 有佛经中说:若不先广学多闻,不许修诸禅定,少听闻教法的人可以修禅吗?

答:就像我的师父亲教师递相传承的一法,直接学禅,不问多闻少闻,如果学禅法前先得多闻是第一选择,或者多闻的人反而失去听闻的益处飘忽散漫,所以有顺着因缘多闻以及不顺因缘多闻的说法!

问。闻思修慧次第相生。多闻闻慧既无。禅定修慧宁起。

答。设使有人一字不识。但解禅法。亦是多闻。非要广寻文句等也。周利般陀诵箕忘帚成大罗汉。此岂多闻耶。且成斯证。未必一切皆然。

问: 三学闻思修次第相生,多闻闻慧既然没有,禅定修慧怎么会起来呢? 答:比如有人一个字都不认识,只要理解禅法,也是多闻了!不一定要广学文句等等!周利盘陀伽尊者记住箕字,忘了帚字,后来修成了大阿罗汉,这个是多闻的原因吗?且看前人已经发生的,未必一切都一样!

问。其有持戒及破戒者。并得学禅不。

答。无问持戒破戒。并得学禅。先净持戒。尤是第一。 问: 有持戒和破戒的人,可以学禅法吗?

答:不管持戒破戒,都可以学禅,先持净戒,最好不过! 问。圣教云。尸罗清净三昧现前。破戒之人何得修定。

答。 声闻持戒乃是菩萨破戒。小乘犯重即便永弃。何得修禅。尸罗不净定不现前者。据此说也。若大乘中。但能息心即真忏悔。真忏悔故障灭戒生。故得禅定。示有先入方等忏悔。得灭罪相。更修戒品。方始习禅者也。

问: 佛经云:戒律清净三昧(正定)现前,破戒的人怎么能修禅定呢? 答:声闻持戒乃是菩萨破戒,小乘戒里犯了重戒便永弃与圣教外!怎么能修禅?戒律不清净定不现前的人,依次来说;如果大乘佛法里,只要能息心就是真正的忏悔!真忏悔所以业障消除戒德生起。所以得禅定。如果先行方等忏悔,得到了灭罪的瑞相,接着重持净戒,才可以修禅!

问。以何法修。令心速定。

答。速求定者反是懈怠。慎勿求速。但能离念。息诸攀缘。非求非不求。得定若不得。但勿计念者。是大精进也。乌苌国有一僧。久坐不能得定。遂废业。忽有天化为人来其前。磨一铁锤。僧问何用。答曰欲以作针。僧曰何由可成。天曰不休即成。僧遂体悟。还复习禅。因得道果。后复住灭定。住灭定故。迄今犹在。但以离念为勤。得定何虑不速乎。

问: 用何法修?令心快速得定?

答:想快速得定的反而是一种懈怠!千万不要求快速,只要能离念,放下那些攀缘,不是求,也不是不求,得定如果做不到,只要不计算自己的用功多少,就是大精进了。乌苌国有一位僧人,修了很久禅坐都没能得定,然后就放弃了禅坐,忽然有天人变化一人来到他处,用一个铁杵在磨,此僧问他磨铁杵做什么用?回答说准备做一根针。僧说这个怎么能磨成针呢?天人说只要不停止就可以成!僧人恍然明白,还继续禅修,因而证得道果。之后又住在了灭定

中,住灭定的缘故,现在肉身还在,只要以离念为精勤,得定就不用发愁太慢了!

问。定中有何相耶

答。定相极多。且举三五。或头似丈夫之状。或觉身上多诸垢秽腻。此等是有障之相。即宜改易威仪。或且休止。或觉身上如虫蚁行。或复如云及白叠等从背上起并。勿怪亦勿手髑。或如滴油从头面下。或见所坐处明。此等并是定前相也。或久坐立。身有劳倦。傍闻弹指声或触门等声者。即直出定。或寝息等。此是诸天善神。善知人劳倦。来相警耳。或觉身有轻举而亦乐者。是神足前相。或轻举而苦者。是风大增也。或身上有处热者。是火光定相。或见一室明者。是初禅之前相。或闻奇妙香气世间无比者。此是定成之相。如是等类不可具述。但觉如是违顺等相。皆勿取着以生忧喜。但缘本境安静其心。

问: 定中有什么禅相呢?

答:定中禅相极多,给你举三五个例子:或觉头好似丈夫之状态,或觉身上很多地方都脏的不得了,这些是有障碍的相,就要改换威仪了,或者停止。或觉身上好像有很多虫子或蚂蚁在爬行,或觉云或雾白棉布从背上起来,不要奇怪也不要用手触摸,或像油滴从头面上滴下,或见所坐的地方有光明,这些都是得定前的相! 或坐久立久了身体有些疲劳,耳旁听到弹指或者敲门等声音,就要出定了,或者睡觉时,这些都是诸天善神,善于了知人的疲劳,来告知警惕你,或觉深有轻飘之感且心生欢喜,是神足通的前相,或轻飘但觉不舒服的,是风大增的表现(四大中风相),或身上有某处觉热,是火光定相,或见一室明亮,是初禅的前相,或闻到奇妙的香气世间所没有可以相比的,这个是定成之相,如是等类不可具体详说,但觉如是违缘顺缘等相,都不要执着以生忧喜,但所缘业处安静自心!

问。坐禅者既不用违强身心。若觉如上虫蚁行等。抑情不触。岂不违强耶。 答。未得定时不用违强。渐既在定。违强无失。

问: 修禅的人既然不用违背强制身心的变化,如果觉的像刚才所说的身上犹如虫蚁在行走等觉受,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去感触,这个不也是违背强制吗? 答:未得定时不用刻意违背强制,渐渐的在定中了,违背强制就没有什么损失!

问。将从定出。时节等云何。

答。初学定者。先作要期。或若干时。或鸣钟。或一时一更等。当须出定。如是期已。然后入禅。必须然也。其有入定或经劫数或一二七日等者。并随其心有此修短耳。欲出定时。先从心动。心动已。即气脉渐通。然后徐徐动身而起。故经云。 世尊从禅安详而起。

问: 从定中出定,时间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初学禅定的人,事先定好时间,或者若干时间,或听到鸣钟声,或一个时辰或者一更等;然后入禅,必须这么来做,其中有入定经过一劫数或者七

天十四天等;并随其心有此修短的缘故,欲出定时,先从心动(起心动念),心动之后,气脉渐通,然后慢慢的动身体起来,所以经云:世尊从禅安详而起!

问。若有魔事。云何遣除。

答。但解四威仪中易脱而修。即无魔事。慎勿勉强以自生苦。道从乐生。不同外道受诸苦法。解此消息。魔事自除。犹不除者。即宜舍置或读诵经论。乃至入诸市肆游目放心。魔事必遣。但有禅病。宜依经教以禅法治。非但针药等所能疗耳。

问: 如果遇到魔事,怎么去除?

答:只要理解了四威仪中方便接换来修,就没有魔事了。千万不要勉强自己而生起烦恼,道从乐生(法乐),不同外道受诸苦法;明白了这个道理,魔事自然消除,如果有不能去除的,就要暂停或者读诵经论,乃至去街上游逛散心,魔事必定去除。只要有禅病,适合依经教来对治禅病,不是针灸药剂所能治疗的!

问。坐禅有预防魔事法不。

答。凡欲学禅。先起悲愿。我今修定。必取菩提。广利群物。唯愿 三宝诸天神等。宜卫其身。使无灾障。每斯誓已。然后习禅。然于禅堂内四壁边上。多画圣僧形像。并作结跏坐禅定状。其圣僧像稍宜大作。仍以花香供养。近下复画诸凡僧像。稍宜小作。大小如人。亦作禅状。然后于中学禅。可得预防魔事。

问: 坐禅有预防魔事的方法吗?

答:一般准备学禅的人,先要发起悲心大愿:?我今修定,必取菩提,广利群物,唯愿三宝诸天神等,宜卫其身,使无灾障!?每次坐禅前发此愿,然后修习;还有在禅堂内四壁边上(四面墙边即是四个墙角),多画圣僧像,做跏趺坐禅的样子,其圣僧像稍比真人大一些,用香花来供养,挨着圣僧像下方再画种种凡夫僧像,比圣僧像小,大小如真人一般,也是坐禅的样子,然后在此中坐禅,可以得到预防魔事!

问。佛堂中坐禅得不。

答。坐禅宜于静室树下冢间及露坐等。不须在于佛堂中也。 问: 佛堂中坐禅可以吗?

答:坐禅适合在静室、树下、坟地以及露地等,不需要在佛堂中坐也!(按:佛堂乃是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地方,人天来拜,不适合打坐修禅)

问。多人同处坐禅得不。

答曰。得然。各面他背坐。不得相向。若有多人。夜中燃一灯烛。人少不须用。

问: 多人在一起坐禅可以吗?

答:可以,各自背对背坐,不可以面对面坐;如果有多人共坐,晚上点一盏灯,人少就不需要了!

问。坐禅须被受持袈裟不。 答。裸得无在。

问: 坐禅需要身披袈裟吗?(问者是比丘)

答:你看有不穿衣服打坐的人吗?(反问,意思是:裸体的没有) 问。学禅者。一切时常摄念耶。 答。除大小便。余时常须摄心。

问: 学禅法的人,一切时常收摄心念吗? 答:除了大小便,其它时候常需收摄身心! 问。定心名止。止中即有观不。

答。但只勿学。(此处可能是版本字的抄错或印错,应是‘知’字)临时自当知。

问: 入定时的心称作止,止中有观吗?

答:这些概念只要知道不需要学,修到时候自然会知道! 问。坐禅人兼得持经讲说等不。

答。力所堪者皆得兼修。然诸业中禅业最胜。是以西方上房上供先给禅师。经律等师与其中下。

问: 坐禅的人可以兼持经讲说等等吗?

答:力量可以承受的人皆可以兼修,但是诸业处中禅业最胜,所以西方上房上供时先供给禅师,法师律师在禅师中下!

问。有禅业者。命终之际能排恶趣不。

答。如极边险。不持弓矢逢贼必危。身亦如是。既处无常。不预修禅。临终必乱心舍命。多生恶趣。定心自在。临终无颠倒。无颠倒故随心受生善所。即此生中尚期果证。何况临终不排恶趣乎。亦有一生学禅而不能得。临欲舍命而始得者。其人死之后。颜色不变。身体柔软。是其相也。禅师屡云。闻思学者适犹习于良方。至于修慧始如服于妙药。虽有多闻施戒等行。犹不安禅者。尚未得名修道人也。又云禅定者。乃陶冶粗鄙。澡练神明。味道之辈特宜存习。

问: 有修禅法的人,命终之时能排开恶趣吗?(脱离轮回恶道)

答:比如非常危险的时刻,不用拉弓放箭遇到贼必遭难!身体也是如此,我们既然处于无常之中,不早修禅,临终必定乱心舍报,多生在恶道;定心自在的,临终没有颠倒,因为没有颠倒,所以随心所生善处,就是今生活着时还希望证到果位,何况临终时不能抵挡恶趣吗?也有一生学禅的人而不能得到的;临命终时才得到的,其人死后,颜色不变,身体柔软,是修禅的表相!禅师总是说:闻思学者好比在学习良方,至于修慧(禅法)才算开始吃妙药,虽有多闻布施持戒等行持,还没有安住在禅法的人,还不算称得上是修道的人!又说:禅定者,乃是陶冶粗心,洗练神情,没有达到的人非常适合修习!

但恂暂逢玄匠。略问如前。迫以短时。不遑周详备。更详金牒。参而用焉。 恂指 沙门明恂(此文问者)偶遇到法师(玄匠是古称,意谓讲经说法的人),略问以上问题,迫于时间短暂,问的不够周全详细,更详细的要去看经文(金牒指佛经,古时金经金牒指佛经)参考运用!

修禅要诀

共和国65年 癸巳岁末 三宝弟子 心然 敬白直译

注:此文未经心然居士同意不得做任何删改,暂做内部资料,不得转载!

联系心然 QQ:yue12567@qq.co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4yw.html

Top